对《琵琶行》的赏析
白居易古诗词《琵琶行》鉴赏

白居易古诗词《琵琶行》鉴赏白居易古诗词《琵琶行》鉴赏这首诗结构严谨缜密,错落有致,情节曲折,波澜起伏,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现实主义杰作,既写琵琶女的身世,又写诗人的感受。
琵琶行并序年代:【唐】作者:【白居易】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
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第一段(时间、地点)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琵琶女出场)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第二段(弹奏琵琶的手法)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第三段(琵琶女自述身世)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写此女昔日红极一时)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写此女的时过境迁,飘零沦落)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琵琶行赏析

《琵琶行》赏析《琵琶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抒情叙事诗,描绘了琵琶女生活的不幸和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
诗中抒发了诗人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以及对社会动荡和世态炎凉的感慨。
以下是《琵琶行》的赏析:1. 故事背景:《琵琶行》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7年),诗人当时四十五岁。
诗中通过琵琶女的生活经历,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和艺术家们的无奈处境。
2. 人物形象:诗中的琵琶女形象生动鲜明,她才华出众,容貌美丽,但却命运多舛。
诗中通过琵琶女的遭遇,展现了封建社会对底层人民的压迫和迫害,以及艺术家们在社会变革中的悲惨命运。
3. 艺术手法:白居易运用丰富的艺术手法,如抒情、叙事、描绘等,将故事娓娓道来。
诗中对人物心理、情感的刻画细腻入微,如“似诉平生不得志”一句,揭示了琵琶女内心的无奈和感慨。
同时,诗中以音乐为线索,将琵琶女的命运与音乐相结合,寓意着她的命运如同琵琶声一样凄美动人。
4. 情感表达:《琵琶行》抒发了诗人对琵琶女命运的同情和对封建社会的不满。
诗中既揭示了社会对底层人民的压迫,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5. 社会价值:《琵琶行》作为唐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诗中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诗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也成为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
总之,《琵琶行》是一首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诗歌。
通过生动的故事叙述和人物描绘,诗人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抒发了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和对社会动荡的感慨。
这首诗不仅成为了唐代诗歌的瑰宝,也为后世文学和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琵琶行》课文赏析

《琵琶行》课文赏析《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和她坎坷的人生经历的描绘,展现了封建社会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
本文将从音乐描写、人物塑造、情感表达、叙事技巧、语言风格、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等方面对课文进行赏析。
一、音乐描写《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是其最大的艺术特色之一。
诗人运用丰富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琵琶女演奏的乐曲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现场,亲耳聆听那美妙的音乐。
这种音乐描写不仅表现了琵琶女的演奏技艺,也展示了白居易对音乐的深厚造诣和对音乐的独特感受。
二、人物塑造在《琵琶行》中,白居易成功地塑造了两个主要人物形象: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琵琶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善良但命运多舛的女性,她的遭遇反映了封建社会下层人民的苦难。
诗人则是一个有理想、有才华但被排挤出官场的士人,他的心情和遭遇反映了当时许多有识之士的境遇。
通过对这两个形象的塑造,白居易成功地表现了社会的不公和人生的无奈。
三、情感表达《琵琶行》的情感表达真挚而深沉。
诗人通过对琵琶女演奏时的情感变化和人生经历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深深感慨。
诗中的情感既有对琵琶女遭遇的同情,也有对自己命运的无奈,更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这种情感表达使得《琵琶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深远的影响力。
四、叙事技巧《琵琶行》在叙事技巧上非常出色。
诗人采用了倒叙、顺叙、插叙等多种叙事手法,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曲折有致。
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琵琶女的演奏技艺和她的人生遭遇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了故事的主题和情感。
这种叙事技巧使得《琵琶行》成为一篇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叙事诗。
五、语言风格《琵琶行》的语言风格优美、精致,极具艺术魅力。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借代等,使得语言节奏鲜明、音韵和谐。
同时,诗中的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更显得诗人的才华横溢和创作魅力。
六、文化内涵《琵琶行》的文化内涵深厚而丰富。
《琵琶行》全诗赏析

《琵琶行》全诗赏析 【诗句 】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出处】 唐·白居易 《琵琶行 》 【意思】 这当中哪一个哭得最悲酸?江州司马的眼泪啊,湿透了青衫! 司马: 官名。
白居易曾贬官为江州司马。
唐代属文官八、 九品, 品服用青色。
比喻极度悲伤。
【例】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三折:“淋漓襟袖啼红泪, 比~更湿。
”‖她经不起打击,遇事总是~。
【全诗赏析】 《琵琶行》的主要描写对象是琵琶女。
诗中描写她是一个技艺高超的音乐演 奏家,因此整个诗中的思想感情,都是围绕着音乐的演奏来表现的。
音乐是人物 出场的引子,是倾诉衷肠的手段,又是引起另一失意者沦落之感的媒介。
因此, 整个诗的情节安排和进展, 诗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感情的表露, 都是结合着和伴 随着铮铮然的乐曲进行的。
浓烈的音乐气氛,对音乐的生动描写,是该诗艺术上 的突出特色。
从构思上说,它的情节安排和进展,环环相扣,紧密相接。
全诗从诗人“浔 阳江头夜送客”发端, 在秋风萧瑟的送别场面中, 作者特别点出了“举酒欲饮无 管弦”的遗憾。
这既暗示了主人乃是一个深嗜音乐者, 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做了铺 垫。
“忽闻水上琵琶声”,在“千呼万唤”的殷勤召唤下,琵琶女出场了。
诗人 正面描写了她弹奏乐曲的情景, 用诗的语言来形容繁音促节的乐声, 用乐声的疾 徐起伏揭示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为她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
琵琶女的乐声和凄苦的自诉深深地打动了诗人, 而诗人的同情和诉说竟又反 转来激起了琵琶女更为凄苦、激荡的感情。
而白居易的泪湿青衫,不单是由于他 的多情, 更主要的还在于诗人心中有忧国忧民的政治苦闷, 这种感情比起任何单 纯的个人不幸来说,更为深沉、激越。
1/5《琵琶行》 的高度艺术技巧, 还突出地表现在作者熟练地驾驭语言的能力上, 尤其是在对音乐的描绘上。
为了把无形的、动人的乐声传达给读者,诗人运用了 许多新鲜、 贴切的比喻来形容乐曲的声响和急缓不定的音乐旋律, 从而令人如闻 其声,如感其情。
中国古代诗词赏析——琵琶行

中国古代诗词赏析——琵琶行1. 引言1.1 概述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其中,《琵琶行》作为一首具有深远影响力和独特魅力的古代诗词作品,被广泛传唱和赏析。
本文将对《琵琶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赏析,探讨其背景和历史意义、音乐形式与艺术特点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及后续发展。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引言部分是整篇文章的开端,同时也提出了文章所要讨论的主题和内容。
第二部分介绍《琵琶行》的背景和历史背景,包括古代琵琶的起源与发展以及琵琶在古代音乐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部分则对《琵琶行》进行了诗词赏析,包括其音乐形式、艺术特点以及表演技巧等方面。
第四部分探讨了《琵琶行》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及后续发展,包括对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影响,以及在传统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最后,结论部分总结了《琵琶行》的独特魅力,强调了民族艺术传承的重要性和意义,并提出了进一步探索和推广《琵琶行》的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琵琶行》的赏析,探讨其深厚的艺术底蕴和丰富的意蕴,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代诗词作品。
同时,通过对其背景和历史意义、音乐形式与艺术特点以及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及后续发展等方面的探讨,展示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音乐艺术领域中所具有的杰出成就,并启发读者对于民族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和阅读,能够促进《琵琶行》这一经典作品的保护、传承和推广,并为古代诗词赏析研究提供一个参考案例。
2. 琵琶行的背景和历史背景2.1 古代琵琶的起源与发展古代琵琶是一种弹拨乐器,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最早的古代琵琶大约出现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商代晚期至周代初期。
最初,古代人们使用动物脑壳、竹子等材料制作了原始形态的琵琶。
随着时间的推移,琵琶的制作工艺不断改革创新。
到了隋唐时期(公元6世纪至9世纪),由于音乐文化的繁荣和外来文化的影响,琵琶得以进一步发展。
白居易《琵琶行》要点赏析

白居易《琵琶行》要点赏析
白居易《琵琶行》要点赏析
1、对音乐的描写:
这首诗对音乐的描写非常出色。
例如诗歌的第二段摹写《琵琶女》演奏《霓裳》和《六么》中出神入化地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写乐曲的抑扬顿挫,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诗人写的很巧妙,他写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乐段。
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而由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用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了,接着又逐渐缓慢下来了,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第三乐段的银瓶乍破水浆迸是高潮,发展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紧张的场面,让读者有一种余音绕梁之感。
2、结构艺术:
这首诗的结构艺术也很出色,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围绕着它,诗人将青、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绘制出一幅幅动人的图画。
三次演奏中,第一次是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但客人和诗人都听到了其悲凉的演奏。
第二次是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演奏是诗歌的主体部分。
第三次仍是明写,但写得简略,这里主要是用音乐形象及其艺术效果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鲜明地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琵琶行 (白居易)原文及赏析

琵琶行 (白居易)原文及赏析琵琶行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描写爱情的长篇叙事诗,通过琵琶手李世民的口述,展现了一个女子被迫离别爱人,流离失所的悲苦遭遇。
本文将为读者带来《琵琶行》的原文及赏析。
琵琶行原文: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萧瑟秋风起,回首断肠处。
那时花如锦,此时花如雪。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琵琶声,音缥缈,如听仙乐还如故。
昨夜夜半弹此曲,今宵月下弹相忆。
琵琶行赏析:《琵琶行》以叙事的方式,将一个多情女子的遭遇娓娓道来。
诗中的情感饱满,意境深远,给人以极大的思考与回味。
下面将对诗中几个关键的细节进行分析:1. 琵琶行的结构与节奏:《琵琶行》的结构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实事描述。
第一句写去年的元夜,第二句写今年的元夜,第三至六句写去年琵琶弹奏的情况,第七至八句写此时琵琶弹奏的情况,最后两句则以绝句结尾,总结了整个琵琶行的主题与意境。
而从节奏上来看,诗句使用了押韵、对仗等修辞手法,使整首诗流畅而有节奏感,读来如同琵琶的琴音回荡在耳畔。
2. 琵琶行的主题:《琵琶行》的主题是爱情的悲苦与离别的痛苦。
诗中的女子被迫离开爱人,经历了离散的痛苦与流离失所的遭遇。
通过琵琶手李世民的讲述,琵琶成为了表达情感的媒介,使得主题更加深化。
诗中的琵琶声如同女子的心声,将深深的爱与离别的苦痛传达给读者。
3. 描绘的细节:诗中通过描写具体的细节情景,增强了读者对悲苦遭遇的感受。
首先是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为诗中的爱情设定了美好的背景;然而,转折发生在第三句,去年人已不再,让人感到无限的伤痛。
接着,诗人通过秋风、花的对比,表现了时间的变迁与人事的更迭。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未来的期许,长风破浪必有时,给读者一丝希望。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琵琶行》是一首富有情感的叙事诗。
诗人白居易通过琵琶手李世民的口述,将女子的离别之苦与爱情之痛展现得淋漓尽致。
《琵琶行》的评价与赏析

《琵琶行》的评价与赏析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唐诗中七言歌行体的扛鼎之作。
诗歌明白晓畅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手法,令人叹为观止。
但让读者为之动容、感慨良深的当是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1.思想情感内容诗人用挚情把“琵琶声”与“落魄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所叙事件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
1.1白居易悲情诗人白居易仕途坎坷,元和十年因力主捕捉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受到谗毁,被贬江州司马。
司马本为闲职,因而诗人无公务缠身,又因江州地方偏远,在此空闲度日,心中自是落寞。
无法实现“达则兼济天下”的仕宦理想,不觉为自己的境况所悲。
在一个“枫叶荻花秋瑟瑟”的夜晚,送别友人归去,“举杯消愁愁更愁”,心中充斥诸多离情别绪。
忽然,听得一支优美的琵琶曲,“如听仙乐耳暂明”,诗人如闻仙乐,情绪为之一振,感情上出现了短暂的欢愉,一扫满腔的愁绪,寻访弹奏琵琶曲者。
恳请琵琶女再行弹奏,琵琶女勉为其难,“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在欣赏完琵琶女弹奏的几支乐曲后,诗人为琵琶女精湛的技艺折服,“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诗人如梦方醒,以为妙绝入神。
诗人不免追根溯源,探询琵琶女的来历,听得琵琶女自述身世后,不禁对琵琶女身世的不幸产生了莫大的同情,同时也勾起诗人痛楚的回忆。
诗人想起自身的坎坷仕途,引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强烈共鸣,抒发了他忠而遭贬、迁谪荒远的苦闷和悲情。
1.2琵琶女伤情诗中琵琶女自述了自己盛衰荣枯的经历,曾经色艺双绝“,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在京城红极一时“, 今年欢笑复明年”,不觉韶华已逝,琵琶女为之黯然神伤。
琵琶女也曾为浓浓亲情团团包围,可惜“弟走从军阿姨死”,落得孑然一身,琵琶女为之落泪。
“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年老色衰的琵琶女挥泪洒别教坊众姐妹,“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是此时凄凉心境的最好诠释。
综上所述,诗人仕途坎坷,内心充满悲愤苦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她若有所思,将拨子插在弦缝间;然后整顿衣裳,神态凝重端庄地站了起来。这里,略去了关于身世的询问,而用两个描写肖像的句子
向下文的“自言”过渡。“沉吟”的神态,大概就是从听者的询问引发。但是,叫人从何说起呢?于是,一面收拾,一面思忖。“敛容”,刚才弹奏时由于情绪激越,不单是衣裳有些乱了,悲欢也都形于色。至谈话时,自然要整理情绪,从音乐意境中收回心来,于是收敛起脸上的表情。这既是尊重别人,也是自重。琵琶女并非轻薄浮躁之人,前面已经写出了她的人格:“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正代表着女性的羞怯和矜持。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时,四周的船只都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声音,只看见江心倒映着一轮皎洁的秋月。一声裂帛般的音响之后,一切又归于静寂。一直沉浸在音乐中的听众,如梦初醒。这里,诗人从侧面写出琵琶声的妙绝入神。置身斯时斯境,同怀天涯沦落之感的作者与弹者心境如何,让人不由揣想。而由刹那间宁静所构成的音响空白,无言更胜有言,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诗人在这里第二次描写到月亮,静谧的意象与诗意再次呼应,烘托出凄美的情境。“舫”,小船。
夜晚在浔阳江头送客人,秋风吹着枫叶和荻花,传来瑟瑟之声。开篇首句,只寥寥七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时间(夜)、事件(送客)全部概括其中,言简而意明。后一句作秋夜送客的环境烘染和渲染,使诗一开头就带着凄冷苍茫的意味。“黯然伤神者,唯别而已矣”,在这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从景中委婉传出。“浔阳江”,是长江流经江西九江的一段。“荻花”,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水边,根茎都有节似竹,叶抱茎生,秋天生紫色或白色、草黄色花穗。“瑟瑟”,犹言飒飒、索索,草木被秋风吹动发出的声音。
低沉徘徊、近似停顿之后,猛然爆发出一阵强音,就像银瓶突然迸裂,里面的水浆喷溅而出;又像铁骑冲出、刀枪撞击一样,是那样雄壮铿锵,激越昂扬。当听者置身“无声”之境时,满以为就要结束了。谁知 “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已积聚了无穷的力量,不可压抑,终于在这里爆发出来。于是,全曲推向高潮。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那时,我技艺超群,曾经一曲弹完后,让琵琶师傅也佩服;我还貌美过人,妆扮之后常被秋娘嫉妒。这两句写琵琶女色艺双绝。“善才”,唐代对琵琶师的称谓。“伏”,通“服”,敬佩。“秋娘”,当时的一位著名歌妓,这里是泛指歌青楼女子伶。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京师的富贵子弟争着给我赏赐,赠送缠头;每当一曲弹罢,不知要给多少彩绸。这两句写琵琶女追忆当年在长安时的生活,语含感叹。“五陵年少”,指富贵人家子弟。“五陵”,指西汉五个皇帝的陵墓:高帝之长陵、惠帝之安陵、景帝之阳陵、武帝之茂陵及昭帝之平陵,都在长安城北。唐时,曾将各地的一些富豪迁到陵邑周围,以繁荣邑址。故五陵多富家子弟。“缠头”,也叫“缠头彩”,歌舞艺人表演完毕,客人以罗锦等丝织品为赠。后来多用钱物代之。“红绡”,红色薄绸或绫缎等丝织品。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依循着声音寻找,低声询问,弹奏者是谁?琵琶声停了下来,那人想要回答,却又迟疑不决。从“忽闻”、“忘归”、“不发”到“暗问”,均着力刻画人物心态,亦为说明音乐的感染力。“欲语迟”,是说犹疑之中暗含心事。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将船只移过去,慢慢靠近,邀请那人出来相见。大家添了酒,把灯拨亮,重新设宴。诗人写琵琶女的出场,是因闻声而动情,因动情而寻人。琵琶声的不同凡响,衬托出弹奏者的不同寻常,故听者赏慕,颇有知音相遇之感。“回灯”,添油拨芯,使灯光回亮。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交错杂弹,就像大珠小珠泻落在玉盘。前一句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这里再用后一句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闻。双声和重音叠韵词的运用,更加强了悦耳的听感和韵律的节奏。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用钿头云篦等贵重首饰来打拍子,哪怕碎了也毫不可惜;纵酒欢歌中,我红色的罗裙常因酒杯翻覆而污损。“钿”,是用金、银、玉、贝等制成的花朵状的首饰。“云箆”,即云状的箆,是一种比梳子密的梳头用具。“云”,一作“银”。
诗题又作《琵琶引》。琵琶,弹拨乐器,原流行于波斯、阿拉伯等地,汉代传入中国。发展到隋唐,已成为非常流行的乐器,上至宫廷乐队,下至民间演唱,都常有它。作为文化范畴内的琵琶,从它问世之日起,就往往与伤悲事件相联。“行”和“引”,都是古乐府的诗体,与“歌”体相近,故常称歌行体。
句解: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十三岁时,我就学成了琵琶,名字编排在教坊之中,是属于第一流的。上面是叙籍贯,这里是叙出身。“教坊”,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唐高祖武德后,在禁中设内教坊。玄宗开元二年,在蓬莱宫侧置内教坊,洛阳、长安又各设左右教坊二所,以中官为教坊使。内教坊兼习雅乐和俗乐,外教坊则皆为俗乐。这位琵琶女大概是挂名外教坊的。“第一部”,指首席乐队。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她转好弦轴,拨动琴弦,顺手试着弹了三两声;虽然还没弹出曲调,却已流露出情感。前句写校弦试音。后句以乐音传达人的思想感情,扣开听者的心扉,让人神往。“情”字是诗眼,有传神之妙。“转轴拨弦”,是弹琵琶之前校正音阶、调正丝弦的准备动作。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每一弦都是那样低沉压抑,每一声都充满愁思,似乎在倾诉一生的不得意。这两句进一步借音乐写人,在抑郁之情中点出身世之悲。“不得意”,一作“不得志”,给“情”定了一个基调。“掩抑”,以手压弦而弹,弹出的音调低沉压抑,是幽咽悲伤的情调。
最后,一曲终了,她收取拨子,在几根弦的中心奋力一划;琵琶就像撕裂的布帛一样,发出脆厉的一声。至此,全曲戛然而止,但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仍余音绕梁,久久难息。“拨”,即拨子,弹奏弦乐器时用的工具。“当心画”,是一种演奏手法,即用拨子在琵琶的中部横划,行话叫做“扫”。“画”,同“划”。“裂帛”,指绷紧的丝绢突然断裂,这里是形容“当心画”时声音的强烈冲击感。
有时弦声轻快悠扬,就像宛转悦耳的黄莺在花下啼鸣;有时弦声艰涩低沉,好像呜咽的泉水在冰下面流转。“间关”,形容莺声宛转。“幽咽”,指悲抑哽塞。这里,诗人将琵琶声同时诉诸听觉与视觉,分别表现出轻快与冷涩的不同感受。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冰下的流泉,渐渐地冻结了;那弦也像被冻住了,快要断绝;就这样,弦声越来越弱,暂时停歇下来。诗人以丰富多彩、精妙新巧的比喻,将变化多端的音乐描绘得出神入化,维妙维肖。作者的才华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之美上,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出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诉说身世作了铺垫。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弦弹出的声音深沉悠长,像阵阵疾雨;小弦弹出的声音轻细柔慢,就好像人在窃窃私语。自此至以下十四句,借助语言摹写音乐的时候,都运用了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形象性。这两句是说弹奏琵琶音响之精微。用“嘈嘈”、“切切”这两叠字词摹声,又用“急雨”、“私语”,使它形象化。琵琶有四弦或五弦。“大弦”,指其中最粗的弦;“小弦”,指其中最细的弦。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琵琶声音暂停的时候,只觉得另有一种深藏的愁绪和恨意产生。此时,虽然静默无声,却更胜过那有声之境。“有声”之时,听者的思想感情随着曲调奔腾跳跃,无暇细味。而“无声”之时,给人以时间去整理
思绪,体味曲中之情;同时将听者引向未来,因为不知道下面又会怎样。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经过再三邀请呼唤,她才勉强走出来;出来时,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儿。一方面是急急以求,一方面是默默以待;一方面是频频呼唤,一方面是迟迟而出。这种强烈的对比,鲜明地表现了双方的心情和个性。诗人抓住这一点,逼真地描绘了琵琶女的出场之态。尽管用语平实,但欲露还藏的情态,已经入木三分。“千呼万唤始出来”,并非孤傲忤慢,而是因为自有志趣,不露才扬己;更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的难言之恨,不便说明,也不愿见人。这种拘谨、腼腆而又稳重的样子,也恰恰是萍水相逢时一个女子应有的情态。“犹抱琵琶半掩面”与上文的“琵琶声停语欲迟”,皆曲折细腻揭示了琵琶女复杂的内心活动。 琵琶女的出场,让人产生期待,全诗由此转入正题。
闷闷地喝醉了,凄凄惨惨地将要分别;要分别的时候,茫茫的江面上,映着一轮明月。前句已将黯然低沉的情绪作了铺垫,后句进一步渲染环境,使心情显得更加沉郁感伤。全诗三次写到江月,各有妙用。这是第一次。“江浸月”,是说月影倒映在江中,就好像月亮浸在水中一般。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忽然听到江面上传来琵琶弹奏的声音;听着听着,主人忘记了回去,客人也不肯开船启程。“忽闻”,传达诗人正思音乐而音乐即来的惊喜。送者忘归,行者不发,暗示音乐的美妙动人。在茫茫江月的背景烘托下,有空谷足音之感。
对《琵琶行》的赏析
琵琶行
赏析Leabharlann 题解: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深秋。白居易
时年四十五岁,在江州任司马。州司马是州刺史的佐官,掌管军事,但白居易此时是有虚职而无实权。白居易无辜遭贬江州司马后,开始还恬然自安,与三五知己登山游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浔阳江头,他遇到一位来自京都、漂泊江湖的琵琶女,往还之际,顿生强烈的天涯沦落之感。这首长篇叙事诗,正是有感而发。正如《唐宋诗醇》所说:“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比兴相纬,寄托遥深,其意微以显,其情哀以思,其辞丽以则。”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琵琶女自叙道:我本来是京城长安女子,家住在虾蟆陵。“虾蟆陵”,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是歌女聚居之地。旧说董仲舒葬此,门人经过这里,都下马步行,所以叫下马陵。后人误传为虾蟆陵。
从这里至“梦啼妆泪红阑干”,都是琵琶女自述身世。诗人用诗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相互补充,完成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