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倡导什么运动 白居易诗歌特点
白居易的诗论与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的诗论与新乐府运动白居易是杜甫的有意识的继承者,也是杜甫之后的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沿着杜甫所开辟的道路进一步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一个波澜壮阔的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白居易的生平和思想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又曾官太子少傅,后人因称白香山、白傅或白太傅。
原籍太原,后迁下硅(陕西渭南县),他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世敦儒业,祖、父皆以明经出身。
白居易的青年时代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由于战乱,他十一岁时就离家避难越中,常常是“衣食不充,冻馁并至”,以至“常索米丐衣于邻郡邑”。
贫困的生活,使白居易接近了人民,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差不多一开始就走上现实主义的道路有着重大的作用。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他说:“仆虽不肖,常师此语。
”又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与元九书》)可见这一思想不仅支配了他的政治态度,同时也支配了他的创作方向。
他的一生,大体上即可依此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
(一)前期——即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
这是白居易“志在兼济”的时期。
这一时期,他在仕途上可以说是一帆风顺。
二十九岁,一举成进士,三十二岁又以“拔萃”登科,为校书郎,三十五岁复应制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以第四等入选,由校书郎为幸至尉,不久入为翰林学士,又做了三年的左拾遗。
所以诗人曾不无自负地说:“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贵。
”社会现实和个人闻见,既使诗人深感有“为民请命”的必要,而最高统治者的信任又使他觉得有此可能,于是“兼济天下”的思想便占了主导地位:“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新制布裘》)为了实现这种宏愿,他非常积极、勇敢,也不怕牺牲自己:“勿轻直折剑,犹胜曲全钩!”(《折剑头》)“正色摧强御,刚肠嫉喔咿。
白居易诗歌主张

白居易诗歌主张每个诗人写诗的主张都不一样,都有各自的特点,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诗歌主张,希望大家喜欢!白居易诗歌主张白居易的诗歌主张:白居易的诗论主张,与正统的儒家诗论一脉相承。
主要体现于他的《新乐府序》和《与元九书》中,而以《与元九书》为最全面、最系统。
主要内容是:”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即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负起“俯察时事,泄到人情”的政治使命,从而达到“救济人病,裨補时阙”、“上下交合,内外胥悦“的政治目的。
也即《新乐府序》中所说“为君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将诗歌与政治、人民生活结合,这是他诗论的核心。
重为实:再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上,他认为文学根植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策林》六十九云:“大凡人之感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
”尚通俗:强调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实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连。
即诗歌创作须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便于入乐歌唱,“老妪能解”。
如《新乐府序》:“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伦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专信也;其主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强调讽论:认为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论。
如《策林》:”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補察之义废矣。
”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为内容服务,反对脱离内容而从事形式。
《新乐府序》云:“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喻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藏也。
……其主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也。
”所以,他“不务宫律高,不务文字齐”,力求做到平易通俗,音节和谐婉转影响:一方面有积极意义:白居易较为系统的诗歌理论以其突出。
白居易的诗歌艺术白居易对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以及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所作的说明,是其诗歌主张的精华。
他认为诗歌是现实的反映。
《策林》六十九“采诗”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
”这就是说诗歌的基础是“事”,即客观的社会现实。
白居易古文运动(3篇)

第1篇自唐以来,文风多变,各派争鸣,其中以白居易为代表的古文运动,更是唐代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其诗作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白居易的古文运动,以诗歌为基础,倡导文学变革,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白居易古文运动的背景1. 社会背景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都有所发展。
然而,在唐代中后期,由于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加剧,文学创作逐渐脱离现实,形式主义、华丽辞藻之风盛行,导致文学作品质量下降,难以反映社会现实。
2. 文学背景在唐代文学领域,诗歌尤为繁荣,尤其是李白、杜甫、王之涣等人的诗作,影响深远。
然而,随着诗歌创作的日益成熟,诗歌逐渐形成了固定的格式和风格,使得诗歌创作陷入僵化,难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
3. 白居易的文学主张白居易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文学作品应关注现实,关注民生,反对形式主义和华丽辞藻。
他认为,文学创作应以“诗言志”为宗旨,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二、白居易古文运动的主要内容1. 反对形式主义和华丽辞藻白居易认为,唐代文学创作中的形式主义和华丽辞藻,使得文学作品失去了生命力,难以反映社会现实。
因此,他主张文学作品应以真实、朴素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2. 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白居易的古文运动,强调文学作品应关注现实,关注民生。
他主张文学作品应关注社会问题,揭露社会黑暗,表达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3. 提倡“诗言志”白居易提倡“诗言志”,认为诗歌是表达作者情感和思想的重要载体。
他主张诗歌创作应注重情感的真实表达,反对虚假的华丽辞藻。
4. 创作手法上的变革白居易在创作手法上,主张运用白话文,使文学作品更加通俗易懂。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广大民众都能理解。
三、白居易古文运动的影响1. 诗歌创作的繁荣白居易的古文运动,推动了唐代诗歌创作的繁荣。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写作风格与思想主张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写作风格与思想主张概述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中后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诗人。
他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深邃的思想主张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探讨白居易的写作风格及其反映的思想主张。
写作风格白居易的写作风格鲜明独特,以平易近人、自然流畅为特点,常在情感表达和生活描绘上取得突出成就。
1.语言简练:白居易善于运用简单直接的语言表达情感,使其作品通俗易懂。
他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深奥的词汇和句式,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2.生动描绘:白居易能够以细腻准确的描写带动读者身临其境。
他经常通过详实而有情感色彩的描写,将景色、人物、事件等具体化,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其中的美好或悲伤。
3.情感抒发:白居易的诗作充满了情感,表达出他对人生、爱情、友谊等的独特理解与思考。
他通过真挚感人的情感描写,引起读者共鸣并引发共鸣。
思想主张白居易在其作品中反映了丰富多样的思想主张,以下点是其中的一些重要方面:1.唯美主义:白居易崇尚美好和自然之美。
他认为世界上存在着种种美好的事物和景色,而诗歌是表达这些美好的艺术形式之一。
他通过对自然景观、花草树木等细腻描绘,展现了自己对于唯美主义的执着追求。
2.人生哲理:白居易关注人生意义与价值,并在他的作品中进行了深刻探索。
他常常提及人生短暂、岁月易逝等主题,并以此唤起读者对于珍惜时光、把握机遇以及对待生命态度等问题的思考。
3.爱情与友谊:白居易对爱情与友谊也有着极深入的思考和感悟。
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于爱情的渴望、失恋的痛苦和友谊的珍视等情感,呈现出人类情感世界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4.社会批判:白居易生活在唐代混乱动荡的时期,他通过作品也不时地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他对权贵之风、官僚主义等问题进行了讽刺和批评,体现了他关注社会公正与道德良知的思想。
总之,白居易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邃的思想主张,在唐代文学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记。
通过对他作品细致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位伟大诗人带给我们的思想启迪与艺术享受。
白居易

白居易,唐代大诗人。 字乐天, 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新乐府运 动的倡导者。与元稹合称“元 白”,白居易一生,以四十四岁 时贬为江州司马为分界线,明显 地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心态积极, 后期他日益消沉, 有《白氏长庆集》。作品《长
恨歌》描写了李、杨爱情, 是其代表作之一,也是中 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叙事 长诗之一。
李贺(790~816),字长吉,世称“诗 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 李”。体貌细瘦,巨鼻,通眉,长指爪. 李贺外出 时常背一破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 他的母亲见他作诗辛苦,责怪说:"是儿要当呕出 心乃已尔."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虽家道没落, 但李贺志向远大,勤奋苦学,博览群书,顺利 通过河南府试,获得了“乡贡进士”的资格。 但李贺的竞争者毁谤他,说他父名晋肃,当避 父讳,不得举进士。韩愈曾为此作《讳辩》, 驳斥无耻奥步,但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 试,遭馋落第。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 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第二部分: 兵谏妃死
弃都避难 兵谏妃死
掩面回看
悲剧的直接原因
这是悲欢荣辱极端对比的写法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展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2010.12.讲义)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以白居易为代表的唐代新乐府运动是一次颇有声势的诗歌运动。
其代表人物是白居易和元稹,文学史上称“元白”。
新乐府运动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主张诗歌要为政治服务,即诗要“为君、为臣、为民、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白居易创作了大量揭露弊政和各种不合理现象的讽喻诗,最著名的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
这些诗观点鲜明,提法尖锐,使执掌军政大权的达官显贵咬牙切齿。
到四十四岁时,他遭到了报复,被贬为江州司马。
为了充分起到宣传作用,这一派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主张用浅切平易、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写诗。
据说白居易写诗一改再改,一直改到不识字的老妇人都能听懂为止。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白居易《买花》节选)“一丛深色花”,就相当于十户中等收入的人家所交纳的赋税。
十户人家交纳的赋税才够贵族买一束花,那么,农民该怎样把骨头磨成钱,才能满足贵族的其他享受呢?他《新乐府》中的《新丰折臂翁》,更是叫人心酸得无法读下去。
“新丰老翁八十八,头鬓眉须皆似雪。
玄孙扶向店前行,左臂凭肩右臂垢。
”老翁为什么会成为独臂的残废人呢?因为天宝年间宰相杨国忠为了建立边功,提高威信,两次发动对云南南诏的战争,共动员兵力二十多万,都全军覆没。
“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为了逃脱必死无疑的出征,于是“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
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
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不然当时泸水头,身死魂飞骨不收。
应作云南望乡鬼,万人冢上哭呦呦。
”从诗的角度来说,这首诗到这里,应当说恰到好处。
其余一切,该由读者自己去想象,由读者根据诗人安排的逻辑去做结论。
但是,正如白居易在诗题下加上“戎边功也”所提示的,其目的不在于写一首感天动地的好诗,而在于通过这首感人的诗使人受到教育。
因此他接着写道:“老人言,君听取。
白居易及其新乐府诗运动的理论主张

白居易及其新乐府诗运动的理论主张
白居易的理论主张主要体现在《与元九书》,《新乐府序》这些文章里,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 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
白居易认为文学植根于现实生活,应该反映生活。
针对当时民生凋敝的现实,他特别强调以诗歌反映民生,这是他的安人治国,惊世致用的政治抱负在文学上的体现,也是他们对现实主义诗论的重大发展合贡献。
2, 强调诗歌“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社会功能。
主张发挥诗歌的“美刺”作用,强调以诗歌规讽时政,干预现实,唤起诗人的现实责任感。
3, 提出诗歌通俗化的具体要求。
白居易首先在我国诗歌理论史上明确的提出通俗化的要求,对新乐府运动形成“为匹夫匹妇”代言的特色,起了规范的作用,对开创以俗为奇的元白诗派,并使其拥有广泛读者群体起了指导的作用。
4, 其不足也有以下几个:将儒家功利主义的诗论强调到极致,重视诗歌的讽谏作用,而忽略了他美感作用,致使他们创作的有些乐府诗成了理念先行,抽象说教的谏章。
忽视了诗歌风格的多样化和诗贵含蓄蕴藉的特点,对唐代诗人创造意境理论及实践成果吸取和借鉴的不够,导致他们的部分乐府诗歌议论未能和形象很好的结合,直白详尽而缺乏意蕴和回味。
白居易的诗人简介200字

白居易的诗人简介200字白居易的诗人简介一、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诗魔”和“诗王”。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人民的生活疾苦。
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寓意深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启示性。
白居易的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传唱,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白居易是一位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的诗人,他的作品不仅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也是全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居易的诗人简介二、白居易,唐朝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
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生于河南新郑,被誉为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是唐代最高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富有情味,现存有3000首。
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等经典作品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流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在政治领域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任职期间,表现出了卓越才干和良好的治国思想,为唐朝政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同时,白居易在文学上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中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强调了诗歌的“美刺”作用。
白居易的诗人简介三、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生于河南新郑,祖籍山西太原。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与元稹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诗魔”和“诗王”。
他的代表作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
白居易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被人们传颂,还被学者们深入研究。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简洁明快,质朴自然,富有情感和感染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倡导什么运动白居易诗歌特点白居易倡导什么运动
唐代著名的诗人很多,其中最出名的就有白居易。
在白居易早年时期,他还没有倡导什么运动。
在后来朝廷制度渐渐腐败的时候,白居易倡导什么运动呢?那就是新乐府运动。
这个运动,本质上并不是直接反对执政者的统治,它是通过倡导创作新类型的诗歌,以民间真实故事为背景来创作。
在作为这个运动的倡导者的过程当中,白居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诗歌创作为例子,作为新乐府派的先驱者。
在这之后,涌现了一大批以新乐府为创作主流的诗人和学者。
在当时,新乐府派创作的诗歌达到了历史的巅峰之作。
唐代当时的风气也越来越好,新乐府派的诗人也受到了很多人们的喜爱。
唯一觉得受到威胁的是朝廷中那些守旧党派,他们认为,人们通过这种形式的诗歌,来表达了对贵族阶层势力的不满,威胁到了贵族对平民甚至于奴隶的绝对压制。
在经过多方势力的纠葛之后,这个学派渐渐的被压制下去了。
因为统治者们感觉到了威胁,他们要的并不是一个人人向往自由的国家,而是想要一个会被自己牢牢掌控在手里的国家。
但是,作为这个诗歌学派的倡导者,白居易并没有轻易放弃。
他冒着被贬被流放的危险,坚持着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在他的努力下,这个学派,终于顽强的活了下来。
而后世之人也将白居易倡导什么运动这个问题时时传为美谈。
白居易的诗
白居易是我们国家历史文化里重要的现代主义诗人,他出生在唐朝最繁华的时期,他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自称为醉吟先生。
白居易是一个很有名的诗人,他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不仅写得一手好诗,更是为官清廉,被人们称之为“诗仙”。
他的诗歌总是让人通俗易懂,在他那么多的作品中,最广为流传的就数《长恨歌》《琵琶行》等著名的诗词。
他的诗词特点就是主题鲜明,突出,选择的题材都是最能代表当下社会的典型事件。
他的用词手法主要运用最贴近生活的语言表达最真挚的情感…他的大部分诗歌创作是以当时国家对农民的生死不管不顾,讽刺当时唐明皇不理朝政,只顾花天酒地,不顾外面的穷苦百姓为主题。
白居易从那时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对朝政的不满……白居易一生写了三千多首诗歌,从小聪慧过人的他从五六岁的时候就开始写诗了,十五六岁他创作的诗歌就已经备受瞩目了。
他的有胆有识可以在皇上的面前之争他的错误,不虚假不做作这就是白居易的诗。
白居易的诗一方面表达的是暗喻当时的朝政,另一方面以诗叙事纪录那时候的社会是什么样的,现在的高科技更好的还原了当时的唐朝的情形…其实白居易是位淡泊名利的爱国人士,从不参与党派之间的战争。
在自己当值期间尽自己的所能造福百姓,是受人爱戴的诗人。
白居易诗歌特点
白居易的一首《与元九书》,体现出白居易诗歌特点。
白居易的诗歌保持着为时为事的创作原则,把诗歌与人民生活、政治相结合,在内容上要求讽喻美刺,反应百姓生活的疾苦,在功能上强调诗歌教化作用。
诗人追求真诚去伪,在诗中阐释了形式与内容的联系,论述了文学和现实的关系。
白诗中又以主题集中突出为特色的讽喻诗为主。
诗人追求诗歌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会选取最典型的一件事,围绕一个主题来写。
白诗大多数是叙述诗歌。
诗人巧妙地结合叙述和议论于一体。
白居易诗歌特点还表现在叙述上,在叙述时,白居易常常发表议论来评价自己叙述的事情,借此表达自己的志气。
在刻画人物方面,诗人善于捕捉人物特征,运用白描的写作方法,刻画出了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让读者感受到一个生动的故事。
讽喻诗的艺术特点还在于诗歌中的对比强烈,用词质朴,语言浅显,通俗易懂,生动自然。
诗中常常可以看见民间俗语、口语,很少出现古典和古奥的词句。
其次白诗中的感伤诗歌也有其不同的艺术特点。
诗人通过感伤的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怀,兼用写实和抒情。
诗歌的节奏变化很快。
白居易运用通过视觉听觉从色彩和声音等方面勾勒出一幅画面,借用景物来烘托氛围。
白诗诗风晓畅通俗,用词精炼准确。
诗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能够写出新颖的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