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诗歌艺术特点

合集下载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风格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特点概括
1.朴实无华:白居易的诗歌语言朴实、平易,没有过于雕琢的修辞,其言辞朴素,直接,
易于理解。

这使得他的诗歌容易为广大民众所接受。

白居易在诗词中反映了他关爱民生、同情百姓的真切情感,用深入心扉的语言反映了各阶层百姓的生活状况。

2.社会主义:白居易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社会性。

他的诗歌涉及政治、经济、文
化、民俗等方方面面,表达出对封建社会的各种现象的关注。

他的诗歌中也包含了丰富的政治观察和批判——直言不讳、发人深省,对不公正现象提出抨击与诘问。

3.幽默诙谐:白居易的诗歌在表达沉重、严肃的社会问题时,常常寓意难忘的幽默。

他善
于以轻松诙谐的方式描述生活中的点滴,体现出寓教于乐的创作方法。

这种幽默诙谐表达形式,使得白居易的诗歌更具吸引力,成为民间流传的佳作。

4.情感真挚:白居易的诗歌表达了他真挚的感情,诗中的自叙、自述,使得他的内心世界
在诗句之中得以充分展现。

他的感情流露自然、诚恳,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以真实的描绘打动读者的心。

5.自然与人文的结合:白居易在创作诗歌时,善于在自然景观、山水田园和人文景观中寻
找灵感。

他的诗歌既有对大自然的真切感受,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这种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为他的诗歌增色不少,也使他的作品脱颖而出。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诗歌风格特点表现为朴实无华、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富于幽默诙谐,情感真挚的品质,以及自然与人文并重的视角。

这使得他的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为后世所传颂。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的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的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的诗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充满离愁别绪的诗篇。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古原草原上与友人相别时的情景,表达了他对离别的无奈和对友谊的珍惜。

本文将从诗歌的艺术特点、时代背景以及现代意义三个方面对这首诗进行分析。

一、诗歌的艺术特点《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七绝诗,全诗四十四句,每句七个字。

这种诗体结构简洁,语言清新自然,表现了唐代诗歌的特点。

诗中运用了反复叠加、快意畅怀、意境深远等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首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通过对草原景象的描绘,展现了生命的无常和离别的必然。

其次,诗中反复出现“归来”“还家”等词语,透露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渴望。

最后,诗歌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描绘了大自然的美妙和生命的奇妙,使整首诗歌充满了哲理的深度。

二、时代背景《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歌,时代背景是唐朝的盛世。

唐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曾担任过宰相和刑部尚书等重要职务,是唐代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创作背景是唐代的东都洛阳。

当时,白居易因为参与了安禄山之乱而被贬到了洛阳。

在洛阳期间,他深受流放之苦,但也通过写诗来宣泄自己的情感。

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三、现代意义《赋得古原草送别》虽然是唐代的作品,但其内涵和意义却是永恒的。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仍然会面临离别和分别的情景。

这首诗表达了人们对离别的无奈和对友谊的珍惜,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启示意义。

此外,诗中对大自然的描绘也具有现代意义。

现代社会中,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人们需要重新认识和珍惜大自然。

通过对草原、胡马、越鸟等自然景象的描绘,这首诗歌让我们重新认识大自然的美妙和生命的奇妙。

综上所述,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是一首充满离愁别绪的诗篇。

这首诗通过对草原、友谊、故乡等情感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离别的无奈和对友谊的珍惜。

白居易诗歌风格

白居易诗歌风格

白居易诗歌风格每一个诗人写诗的风格都有所不同,诗人白居易的写诗风格是什么呢?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诗歌风格,希望大家喜欢!白居易诗歌风格一.通俗性。

他的诗言平白浅切,生动自然,琅琅上口。

二,写实性。

通观白诗,多数用写实的手法来说事和塑造人物。

他的笔下人物多数有相同的命运,而又有各自不同的遭遇。

特别是个别事件和个别人物,都具有各自特色或者说特点,都具有典型形象的含义。

三,抒情性。

写实和抒情兼用。

他自己都说:“大凡大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

”四,叙事性。

白诗多以叙事性手法来给我们讲故事。

其代表作还是〈长恨歌〉和〈琵琶行〉。

五,讽喻性。

著名的有〈秦中吟〉十首。

都是指论时事,美刺比兴的作品。

李白的诗歌风格李白诗歌各具特色风格多变飘逸二字难概括其同时期风格出蜀前李白游奇览胜受道家思想影响深诗歌飘逸风格比较明显;入长安受挫折并未失去希望诗风豪迈奔放、感情炽热反复歌咏自己有才必用;二入长安之李白仕途坎坷国事也日断衰败苍生水深火热诗风步步接近现实豪放之充满忧国忧民沉郁之情;晚年流放夜郎之时李白多衰怨悲痛笔调抒发情怀揭露现实鞭挞社会诗风明显转悲壮杜甫的诗歌风格中文学史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诗圣”杜甫,紧扣其生活的急遽变化的时代脉搏,以其坎坷丰富的生阅历,高度精湛的诗艺技巧,系满腔于于民,形了融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凝重深沉的感境界、百转千回的表达方式、谨严铿锵的格律音韵于一炉的“沉郁顿挫”的鲜明风格,从而登了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树立了现实主义的伟大丰碑。

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风格有何不同李白的创作风格是浪漫飘逸又奔放奇逸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带有悲慨的感情基调白居易的创作风格,主要从他的诗歌主张来看,他注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

注意“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李白,杜甫,白居易是盛唐和中唐时期最为著名的三位诗人。

研究这三人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遭遇有助于我们了解盛唐,中唐时期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

白居易叙事诗的艺术特色

白居易叙事诗的艺术特色

白居易叙事诗的艺术特色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叙事诗在唐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白居易的叙事诗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而备受赞誉。

一、情感真挚
白居易的叙事诗情感真挚,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注。

他的叙事诗中往往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疾苦的感伤,这种情感真挚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二、细节生动
白居易的叙事诗中具有丰富的细节描写,这些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情节更加生动。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通过描写草的生长过程,表现出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三、情节曲折
白居易的叙事诗情节曲折,常常采用倒叙等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例如《长恨歌》中通过回溯历史,揭示出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使情节更加曲折动人。

四、语言简洁
白居易的叙事诗语言简洁,表达深刻。

他善于运用想象力和联想,通过简洁的语言表现出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用极简的语言表达出琵琶的音乐之美。

总之,白居易的叙事诗以情感真挚、细节生动、情节曲折、语言简洁为其艺术特色,成为唐诗中的精品,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白居易诗歌的艺术成就和缺陷

白居易诗歌的艺术成就和缺陷

白居易诗歌的艺术成就和缺陷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

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

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

《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

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

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对酒五首》其二)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

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龚颐正《芥隐笔记》)。

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

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

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

”(《二老堂诗话》)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首先,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提到诗歌是“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这样就势必会使他太过注重诗歌的内容、诗歌的政治讽喻作用,使诗歌具有较强的功利性从而忽视诗歌的艺术性,同时也正是因为将“为君”放在首位,把诗歌当作向君主进谏的工具而使诗歌成为一种谏书,成为奏议的补充形式,这些都使得白居易的新乐府诗艺术性的缺失。

白居易诗歌特点

白居易诗歌特点

白居易诗歌特点每个诗人的写诗特点风格都不一样,对比其他诗人的风格由是什么样的呢?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诗歌特点,希望大家喜欢!白居易诗歌的特点1、主题、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谕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而且主题非常明确.2、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如在塑造卖炭翁时,他只用“满面灰尘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一句,一个活脱脱的苍桑老炭翁形象便跃然而出.白居易的讽谕诗多为叙事诗,在叙事时,他常要发议论,评价所述之事,以显其志.3、叙事与议论相结合是白居易讽谕诗的又一特色.白居易的语言通俗平易,这是与他平易浅切、明畅通俗的诗风紧密相联系的.4、白诗文字浅显,很少用典故和古奥的词句,还特别喜欢提炼民间口语、俗语入诗.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谕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白居易诗歌语言的特色白居易的诗明白如话,平易浅畅.这种平易浅切的诗歌语言,在当时整个诗坛变革中正起到了瓦解旧的诗歌语言范型与格套的作用.以《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例,作为,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前四句重在写草,是统写,后四句则转而写别.古道、荒城在耀眼的绿色中离别的滋味,芳草也就结缡得满是别离的的象征.“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白居易诗歌分类白居易的诗歌大致可以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受诗和杂律诗。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自拾遗来,凡所遇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迄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者,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谕诗;又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一百首,谓之闲适诗;又有事务牵於外,情性动於内,随感遇而形於叹咏者一百首,谓之感伤诗;又有五言、七言长句、短句,自一百韵至两韵者四百馀首,谓之杂律诗。

白居易诗歌风格

白居易诗歌风格

白居易诗歌风格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诗歌风格以自然、明快、通俗为主要特点。

以下是一些关于白居易诗歌风格的描述:
1.通俗易懂:白居易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没有过多的艰深词藻与修辞,使其作品广泛被人民所喜爱和传诵。

2.清新自然:白居易的诗作常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他以简洁、质朴的文字表现自然景色,给人以清新、亲近的感受。

3.快意豪放:白居易的诗歌富有快意和豪放的气质,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常常以优美的词句抒发自己对人生、爱情、友谊等主题的独特见解。

4.倾诉人生:白居易的诗作常常以诗人自身的感受和人生经历为基础,倾诉心灵的喜怒哀乐,展现了他对生活、人性、社会等诸多方面的深刻思考和洞察。

5.善于抒发情感:白居易在诗歌中善于抒发个人的情感,无论是对春天的热爱、对友谊的珍视,还是对生命的痛苦与无奈,都能以细腻动人的词句刻画出情感的真实表达。

总的来说,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以朴实、自然、快意豪放为主,他以纯净的文字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思想,让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他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他的诗作
在唐代诗坛享有广泛的影响力,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

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

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大家平时会看白居易诗歌吗?关于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一)作为一个大诗人,一个天才的诗人,白居易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诗歌不但在艺术形式上是多样的,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是多样的。

白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同时又经过千锤百炼,作了许多艺术加工。

诗坛曾流传老妪亦解白诗的佳话。

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唐音统签》中曾有宋朝诗人张文潜看到过白居易诗手稿的记载,说“真迹点窜,多与初作不侔”,可知白居易作诗、改诗之刻苦认真。

他的诗达到这样的艺术水平,是作者付出了多少辛苦才获得的。

白居易的诗,在他在世时便已广泛流传,甚有影响,使他颇感自豪。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土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

”元镇也说白居易之诗,“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马走之口无不适。

至于缮写模勒街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

”一个人的诗作,在当代即产生这样的社会效果,在古代是极少见的。

不但如此,白居易诗当时还获得了很大的国际名声和众多的国外读者,日本、新罗(今朝鲜)、日南(今越南)等国,都有传写。

据史料载,当时日本嵯峨天皇就曾经抄写过许多白居易的诗,藏之秘府,暗自吟诵。

契丹国王亲自将白诗译成契丹文字,诏番臣诵读。

不言而喻,白居易诗对后代诗歌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白诗将永远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喜爱,流传千古。

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讽谕诗之外,还有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也大都写得很好。

总的来说,前期诗歌较后期诗歌更有价值。

因为世途险恶,他后来的诗作再也没有了中青年时期的锋芒,是十分令人惋惜的。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

作为一个诗人,却成就极大,可以说名动朝野,甚至妇孺皆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还善于通过对唐人影响最大最广的民俗事相的生动展示和深沉品味, 揭示唐人文化心理和时代精神的律动。 唐代诗人对酒有着特殊的喜好和感情。白居易在诗中就生动描写了当时的 酒令、酒筹:“碧筹攒米碗,红袖拂骰盘。”(《与诸客空腹饮》)“从白居易 对酒令、酒俗及其氛围的生动描绘中,足以感受到他们对酒的“享受”之乐, 但这些中唐诗人的饮酒之乐,没有了盛唐文人饮酒时的青春狂欢和壮志豪情。 初盛唐时期,“一条充满希望前景的新道路在向更广大的知识分子开放, 等待着他们去开拓⋯⋯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弥漫在社会氛围中。” 所以,“酒人盛唐,浇开了浪漫的青春之花,成为‘盛唐之音’及其时代精 神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诗、酒、青春更成为三位一体、互相促生的生 命形式,青春的光彩由酒来激发、由诗来张扬,诗因青春的魅力和醇郁的酒 香具有了恒久的活力,酒因注满了青春和诗意而获得了生命的品格。”可以 说,以李白为代表的盛唐诗人,他们高举的酒杯中,盛装的是青春的激情, 是人生的壮志,也是奔放的诗魂。
陈伯海教授还精辟地指出:“自居易的‘风雅比兴’或 ‘美刺比兴’的主张,尽管与汉儒诗说有因缘关系,但 不能等量齐观。前者以教化为中心,后者则以补缺救民 为目的,是对陈子昂、杜甫以来兴寄说的合乎逻辑的推 演,他对于传统诗教的突破,正显示了唐诗自身的独特 内涵。”从而,“真正把兴寄说推向顶峰”
白居易固然不是现代意义的民俗学家,但对民俗特有的 自觉和独到的识见,使他敏锐地发现了民俗在反映生活现实、 表现内心世界时所具有的真实可信、具体可感、细致人微、 举重若轻的独特效用。例如,《朱陈村》诗:“徐州古丰县, 有村日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 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 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亲疏居有族,少长游有群。黄鸡 与白酒,欢会不隔旬。生者不远别,嫁娶先近邻。死者不远 葬,坟墓多绕村。”白居易通过对朱陈村淳朴民俗全面细致 的描绘,生动展示了朱陈村和谐、宁静、适意的世外桃源般 生活,与自己生活于所谓“礼仪乡”那种自幼读书属文、终 生奔波仕途的生活习俗相比,使他更深刻地领悟生活的真实 和生命的境界
白居易一生,行迹遍及关中、中原、江南及西南等大半个中国。 他每到一处,都有描写当地民俗的诗作。比如:《过昭君村》 写的是长江岸边昭君村“至今村女面,烧灼成瘢痕”的风俗。 昭君美丽,却因进宫而不幸,同村幼女便烧脸毁容逃避征召, 因而相沿成习。这种民俗的背后是百姓的血泪,多少年来执政 者强占民间佳人宝物,以至于民众只有用自毁其美的方式来捍 卫。自居易描写这一民俗,表达了幽深的思虑和沉重的情思。 这首小诗,也因为镶嵌着民俗元素而拥有了内涵的纵深。他移 任忠州时,首先观察和记写的就是当地风土民俗:“山束邑居 窄,峡牵气候偏。林峦少平地,雾雨多阴天。隐隐煮盐火,漠 漠烧畲烟。”(《初到忠州登东楼,寄万州杨八使君》)“吏人 生梗都如鹿,市井疏芜只抵村。”(《初到忠州赠李六》)初到 地理偏陋、王化不到的忠州小城,让熟悉秦豫辽阔大地和汉唐 深厚文化的白居易惊异不已,民俗的差异使自居易倍感落寞孤 寂,同时也意识到责任的沉重。
2.2 饮食习俗
由于地理条件和文化传统的不同,中国南北饮食风俗也各不相同。 南方人饮食以鱼稻为主,白居易《桥亭卯饮》诗中写道:“就荷叶上包 鱼鲜,当石渠中浸酒瓶。”表现的就是吴中一代用荷叶包鱼的食俗。北 方人尤其是关中人的饮食习俗以面食为主,所以“饼”成为自居易和很 多唐代诗人的写作素材。如王维《赠吴》:“江乡鲭鲜不寄来,秦人汤 饼那堪许。” 可见,“秦人汤饼”和“江乡鲭鲜”在南北饮食习俗中的 重要影响。 白居易及其他诗人对自己食饼、粥习俗的细致描绘,与白居易《新 乐府· 轻肥》诗中“尊鲁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的奢侈风俗形成鲜明对比,不同阶层的生存状况跃然纸上。又如《寄胡 饼与杨万州》:“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 尝看得似辅兴无。”当时,白居易任忠州刺史,孤单落寞中想到在万州 任刺史的同乡朋友杨归厚,便寄胡饼给他以慰思乡之情。诗中的“辅兴” 是长安城里胡饼最有名的街坊,白居易就让“馋鬼”朋友尝一尝,并幽 默地让朋友与辅兴街坊的胡饼比一比。通过描绘寄胡饼这一风俗细 节,举重若轻地写尽了朋友之间的亲密感情。
2.1衣饰习俗
衣饰习俗能反映人的文化心理和情感世界。宋人洪迈发现:“白乐天诗言银绯 处最多。”如:“那知垂白日,始是著绯年!”(《初著绯戏赠元九》)“五品足为婚 嫁主,绯袍著了好归田。”(《酬元郎中同制加朝散大夫书怀见赠》)白居易诗还记录 了“唐人袍服用花绫”的习俗,《谢裴常侍赐鹘衔瑞草绯袍鱼袋》:“鱼缀白金随 步跃,鹘衔红绶绕腰飞。”《弟行简赐章服》:“荣传锦帐花联萼,彩动绫袍雁趁 行。”朝服色和花绫,只是代表不同的职官品级,但对仕人而言则是事业大小、成 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所以,唐代诗人的政治热情、人生抱负乃至生命的价值,便蓄藏在看重袍服的 色彩、花绫及配饰等礼俗之中。在个人交往中,布料、衣服又会成为传递朋友情谊 的使者。元稹曾于通州给白居易寄送布料以慰思念之情,白居易《元九以绿丝布、 白轻容见寄,制成衣服,以诗报知》诗就叙写了落魄中的他,收到这份特殊礼物时 的感动:“绿丝文布素轻容,珍重京华手自封。贫友远劳居寄附,病妻亲为我裁缝。 裤花白似秋云薄,衫色青于春草浓。”诗中介绍了绿丝文布衫和白色“轻容”薄纱 裤的制作过程,读罢此诗,唐代绿衫白裤的便装习俗如在目前。白居易借助着衣习 俗这一载体,轻巧高效又无斧斫之痕地表现了两人的深情厚谊。白居易任职杭州时, 也曾给元稹寄送浙江特产纱觳夏衣, “浅色毅衫轻似雾,纺花纱绔薄于云。莫嫌轻薄但知着,犹恐通州热杀君。”(《寄 生衣与微之,因题封上》)就在这“轻似雾”“薄于云”的纱觳之上,承载着元白之 间厚重绵长的朋友情谊。
白居易《新乐府· 上阳白发人》写道“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 点眉眉细长”的“天宝末年时世妆”,上阳宫人闭锁不出,对外 界已经胡化的新时尚全然不知,依然是天宝末的装饰,所以“外 人不见见应笑”。这种被外人嘲笑的落伍装扮,包含着宫女无尽 的辛酸之泪; 新的艺术形态和娱乐方式也是时尚变化的风向标,“胡旋舞” 在唐代上层人娱乐活动中就较为流行,自居易《新乐府· 胡旋女》 如此描绘:“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砜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 疲,千匝万周无已时⋯⋯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圜转。”白 居易不是欣赏这种新的娱乐民俗或艺术风尚,而是意在劝诫。 诗人对这种“胡化”的民俗现象的客观再现,不仅展示了唐 代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也深刻揭示了唐人的博大胸怀以及唐代 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唐长安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文化中心,唐 代文化艺术和民族精神之所以走上历史巅峰,从唐人对“胡俗” 这种异质文化的包容、吸纳和再发展,可窥知一斑。
《秦中吟》以秉笔直书的勇气,大胆揭示生活中的不 良风俗,使人们在认识每一种陋俗的同时,也看了陋俗 背后掩藏的罪恶和灾难,令人震聋发聩。白居易说: “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如 此震撼的艺术效果,正是基于作者对民俗的发现及其诗 歌创作理论的突破。
二、民俗造就诗史
白居易善于通过对民俗事相的生动再现,反映作者及时 人物质生活和情感世界的真实状态。他的诗作犹如一部 中唐风俗诗史,把读者带进千年之前中唐社会那五彩斑 斓的民俗世界。
三、民俗艺术化白诗新境界
因为敏锐发现并精到运用了民俗,白诗生动描绘出中唐 诗人心路的微妙起伏,深刻揭示了中唐社会文化心理的绎 嬗变,清晰记录下中唐社会时代旋律的抑扬变化。白居易 不是对风土民俗作静态观察和平面记录,而是由表及里的 深入开掘,发现民俗背后隐藏的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 文化心理,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别出心裁的艺术结构,将 风土民俗艺术化,使之内化为其诗作的重要元素。
民俗元素与白居易诗歌的新境界
小教1211 42 陈艺斌
壹 对民俗的发现与思考
贰 民俗造就诗史
民俗艺术化白诗新境界 叁、
一、对民俗的思考与发现
白居易的对民俗发现,源于他对儒家文化的传承 和时政民பைடு நூலகம்的思考。 《白居易集》卷六十二至卷六十四所收《策论》七十 五篇,全面记录了白居易从政为文的思想倾向,他在 《采诗(以补察时政)》中写道: “圣王酌人之言,补己之过。所以立理本,道化源也。 将在乎选观风之使,建采诗之官,俾乎歌咏之声,讥 讽之兴,日采于下,岁献于上者也。所谓言之者无罪, 闻之者足以自戒。大凡人之感于事,则比动于情;然 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故闻《蓼萧》 之诗,则知泽及四海也。闻《禾黍》之咏,则知时和 岁丰也⋯⋯故国风之盛衰,由斯可见也;王政之得失, 由斯而闻也;人情之哀乐,由斯而知也。
他主张以民间的生活风俗和民众的内心喜乐为了 解社会、反映民情的观测点和切入点。这种思想观念, 虽然是白居易在正式走上仕途之前就提出来的,但在 他随后数十年从政为文的过程中不断巩固强化,内化 为他从政为文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动力。 因而,他能坚持“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 知”(《寄唐生》)的创作追求,表现出“但伤民病痛, 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二首》)的创作勇气,践行着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创作主张。 在这一点上,较之他的前辈杜甫,无疑是前进了一步。
正是民俗元素,使白居易诗歌忠实于生活情感的真, 凸显出思想内涵的善,展现了艺术形态的新,正如叶 燮所言:“白俚俗处而雅亦在其中,终非庸近可拟。 如若无视白居易诗歌创作的民俗元素,则无以全面认 识其诗作的特殊质性,也难以真正领略其诗作的境界 和魅力
民俗有良陋之别,白居易诗作通过曝晒陋俗以针砭时弊, 具有为文刺心、论事入髓的醒世效果,《秦中吟》组诗即为 典型代表。作者在小序中明言:“贞元、元和之际,予在长 安,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 白居易所谓“其 事”,其实就是贞元、元和之际上层社会存在的十种陋俗: 《议婚》批判弃贫趋富的婚姻陋俗,《重赋》谴责官吏“夺 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的吏政恶习,《伤宅》讽刺“一费 百万”的奢华之风,世态炎凉,《不致仕》嘲讽“齿坠双眸 昏”的恋栈者,《立碑》讥讽奉承离谱、为文失范的立碑风 气,《轻肥》痛批灾民人食人、内臣豪宴醉的残酷现实, 《歌舞》痛恨公们营第宅、务追游、夜半歌舞的腐朽生活习 气,《买花》反映帝城富人奢侈买牡丹、“家家习为俗”的 现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