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征明精品书画作品欣赏

合集下载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文徵明书画作品评述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文徵明书画作品评述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文徵明书画作品评述作者:***来源:《书画世界》2021年第08期中國国家博物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通过受捐、购买、调拨等方式,汇集了数量较为可观的明代书画家文徵明(1470—1559)的书画作品,其中既有可以确信的真迹名作,亦有一些颇具研究空间的争议之作,本文掇取数件,加以评述。

《真赏斋图》卷(图1)是文徵明88岁(嘉靖丁巳,1557)时,为当时无锡的收藏家、真赏斋主人华夏(字中甫)而作,绘画没有写明具体时间,卷后以楷书落款:“嘉靖三十六年,岁在丁巳,四月既望,长洲文徵明著并书,时年八十有八。

”在这之前,文徵明80岁(嘉靖己酉,1549)时已经为华夏画过一卷《真赏斋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图后接续有隶书、楷书两种《真赏斋铭》,落款分别为“嘉靖三十六年,岁在丁巳,四月既望,长洲文徵明著并书,时年八十有八”和“长洲文徵明著并书,嘉靖丁巳三月既望,时年八十有八”,两种书体的铭文书写时间差一个月。

这些表明铭文创作及书写时间与国博藏本绘画时间一致,是在上博本绘画完成的八年之后。

在国博本《真赏斋图》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画卷开始部分的湖石叠山。

湖石叠山处于画面上下位置,并占据了全卷二分之一的空间。

上博本《真赏斋图》中虽然也描绘了华夏真赏斋中的太湖石,但远没有如此的体量。

在技法上,88岁的文徵明将干笔、湿笔并用,皴法、染法融合,既有元代王蒙以来的繁茂深厚,又发展了吴门画派中由他所开创的空灵雅致之风,成功地营造了一个似真似幻的园居空间,可谓假山石之假、真丘壑之真。

卷后《真赏斋铭有叙》用小楷写就,全文为:真赏斋者,吾友华中甫氏藏图书之室也。

中甫端靖喜学,尤喜古法书、图画、古金石刻及鼎彝器物。

家本温厚,菑畬所入可以裕欲,而于声色服用一不留意。

而惟图史之癖,精鉴博识,得之心而寓于目,每并金悬购,故所蓄咸不下乙品。

自弱岁抵今垂四十年,志不少怠,家坐是稍落,弗恤而弥勤。

余雅同所好,岁辄过之,室庐靓深,庋阁精好,宴谈之余,焚香设茗,手发所藏,玉轴锦幖,烂然溢目。

明代中期文徵明十五幅绘画作品赏析(下)

明代中期文徵明十五幅绘画作品赏析(下)

明代中期文徵明十五幅绘画作品赏析(下)文徵明系“明四家”之一,师从沈周,书画方面造诣极为全面,是继沈周之后吴门画派的领袖人物。

其绘画风格雅淡清逸、文秀沉静,构图丰满多样,尤其善于运用“钿文”的表现手法,主宰了明清绘画发展的主旋律。

赏析的作品有《山水图》、《积雨连村图》、《绿荫长话图》、《千林曳杖图》、《临溪幽赏图》、《溪山幽居图》、《湘君湘夫人图》、《林榭煎茶图》、《琴鹤图携琴访友图》、《兰竹画》、《古洗蕉石图》、《雪景山水图》、《溪亭客话图》、《碧荫坐钓图》、《春山烟树图》。

明代中期文徵明《山水图》赏析《山水图》扇面,纸本,设色,纵16.1厘米,横46.7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远山隐约,连绵起伏;悬崖巨壁,苍松古树,洲渚汀际,杂树成林,茂密葱郁。

房屋掩于树间,一老者凝神窗外,涧泉蜿蜒,下泻入溪。

格调高雅,稳重而文静,虽有“元四家”及董、米根底,却自具风貌。

明代中期文徵明《积雨连村图》赏析《积雨连村图》立轴,纸本,水墨,纵87.9厘米,横29.1厘米。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此图笔墨疏简,属于“粗文”画风。

远山用笔轻柔淡润,随意勾出山体轮廓,再略施渲染,以浓墨点苔。

近树和中景树木亦用墨点成,或浓或淡,而疏密不显,呈平面感。

明代中期文徵明《绿荫长话图》赏析《绿荫长话图》立轴,纸本,水墨,纵131.8厘米,横3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又名《五月空山图》。

画兼深远和平远,对话,其上于岩壑中夹道蜿蜒曲折而通向山深处,道旁山重峦复,松柏耸立,一水自深处流出。

构图严紧繁密,笔墨苍秀娴熟,画法师董、巨、“元四家”,而独具风格。

是文徵明的晚年细笔代表作。

明代中期文徵明《千林曳杖图》赏析《千林曳杖图》立轴,纸本,墨笔,纵35.3厘米,横2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山峦层叠间房屋村舍,树木或枝繁叶茂,或萧疏秃干,有人撑舟而归,有人荷杖小桥。

用笔细谨,浓淡、粗细、疏密,互相交织,有条不紊,给人温雅沉静之感。

明 文征明《秋山觅句图》

明 文征明《秋山觅句图》

明文征明《秋山觅句图》明文征明秋山觅句图纸本设色朵云轩2011秋拍成交价863万元作品鉴赏在明代中期的苏州,崛起了“吴门画派’’这一支劲旅,它的出现是与当时封建社会的逐渐没落和苏州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密不可分的。

苏州手工艺的蓬勃发展和私家园林的大量建造,市民阶层对于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直接促进了当地绘画艺术的发展,文人墨客云集的姑苏城得天时、地利、人和之助,自然成为、了当时的绘画创作中心,出现了以明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首的“吴门画派”,形成了刚健沉着、墨色淡雅、雄逸稳健的独特画风,从而逐渐取当时的“浙”、“院”两派画风而代兴,成为明代画坛的主流画风,其影响之大波及大江南北,流风所背至今不衰。

文徵明作为“吴门画派”领袖沈周的高足,理所当然成了该派的主要成员。

文徵明(1470--1559),初名璧,字徵明,更字征仲,号衡山居士,苏州人。

他是一位比较全面的画家,山水、人物、花卉皆所擅长,他的主要成就还是体现在山水画上,画史上将他的作品分为“粗文”和“细文”两种。

“粗文”多作墨笔,简洁而苍润;“细文”则取法宋元,受赵孟頫影响尤深,追求内在的神韵,格调,同时一改“元四家”重笔墨而轻设色之弊,格外注重色彩的运用,其山水画设色淡雅、用笔绵密工致,文秀精丽,构图缜密,意境清幽,有着一种时代的新风,这种艺术特色源于作者散淡闲适的性情所钟以及江南地区秀丽明润的山川风物的自然蒙养,乃得自天成,非刻意追求者所能望其项背。

其中细笔山水是最能代表文徵明本人的山水画水平。

他虽然师从沈周,却并朱完全受沈周雄强刚健、粗犷张扬的画风所笼罩,反而偏爱秀丽、细润、雅致一路的山水,这与他独特的审美取向有很大关系。

文徵明深受儒家传统文化与思想影响,主张绘画贵在“温厚平和”,刚柔有度,推崇精工、秀润、清丽、含蓄,在绘画上他有自己明确的取舍与追求,最终形成自己用笔精细、设色淡雅、构图缜密、意境清幽的山水画风格。

文徵明的画不温不火,雅俗共赏,致使吴门画派统治画坛数百年而久盛不衰,即使到了晚清犹有钱叔美、吴谷祥等振臂响应,其艺术感召力和生命力确实非同凡响。

文征明《诗书画三绝卷》书法艺术解析

文征明《诗书画三绝卷》书法艺术解析

文征明《诗书画三绝卷》书法艺术解析文征明《诗书画三绝卷》共四页,分别为五言律诗、七言绝句和题跋、书法作品。

四幅作品笔力清秀遒劲,起收转折极其讲究,字与字之间错落有致,章法合度。

从这件作品可以看出,文征明学习书法并不局限于某种字体,而是兼容并蓄,在诸多风格上下工夫。

文征明的字继承了他父亲文林郎手札的温婉细腻和雅致精美,又吸取了祝允明和徐祯卿的方整规矩和放逸俊迈,后来又博取晋唐名家的精髓,以至于他的每一幅作品都能给人一种奇逸灵动的感觉。

此作即是如此,观者或许不懂书法的真谛,但会被作品本身所表达出来的意境所打动。

文征明笔法流畅自然,结构严谨。

虽然没有极具张力的狂草,但也彰显了老年文人不凡的功力。

诗作均为行书,每一首都独立成篇,布局自然舒展,韵律之间相互呼应,又彼此分开,整体看来,虽然篇幅短小,却形散神聚。

或用淡墨写之,或用浓墨涂抹,字里行间满是趣味和灵动。

行书横向点画之间疏朗清逸,纵向布白之间穿插得当,轻重虚实相间,既有黄山谷的笔意,又有米芾的情怀。

这张作品上笔端饱含笔锋,刚柔相济,宛若一位武功高强的武林侠客。

其字点画方正而刚劲,线条清丽而爽利,气息平和而安静,毫无浮躁之气。

书中提到“犹忆钱塘董伯子,字则一家清道人,正好东海挂瓢笠,西湖荡小舟,子陵滩旧钓鱼矶也”。

这是因为文征明曾经和好友畅游西湖,发现了子陵滩钓鱼台,为之所震撼,回去后写下《董桥晚兴图》并刻石。

从“钩帘夜坐,卧看万顷星斗,一洗胸中,万古云物之态”,到“又觉起看,都是寒气清景”,再到“次日天气甚佳,遂携好酒高阳来访”,这些描述处处都能看到文征明的孤高自赏和对朋友的热忱。

此作中间两行有二十余字,分别用繁体写着“师杜”、“言天”、“怀佛”,可见此书作为三绝之一的诗书画也非寻常书法可比。

文征明长于行书和草书,对各家法帖都颇有研究,所以此书还带有董其昌的笔意,尤其对二王的技法更是掌握娴熟,不过因为行书“意足不求颜色似”,所以此书法风格上有些夸张,造型和结构上更加随心所欲,相较于其他两件作品,此作字形偏肥大,结构上有些松散,显得比较空洞,但行笔却无所顾忌,随意挥洒,少了些许精微严谨,更添了几分平和与大气。

文徵明书法欣赏

文徵明书法欣赏

文徵明书法欣赏文徵明书法欣赏行书七言诗立轴绢本估价:Y 380,000 至Y 480,000款识:徵明。

钤印:征仲(朱文)、玉磬山房(白文)鉴藏印:毕氏家藏(朱文)录文:传呼曲苍使君来,树底柴门懒自开。

老病迂疏非傲客,直愁车马破苍苔。

行书“鹤林玉露语” 立轴估价:Y 220,000 至Y 280,000钤印:文徵明印(白文)鉴藏印:侯宫严群铭心之品(朱文)录文: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吾家深山之中,每喜夏日之交,苍藓盈落花满庭。

门无剥硺,松影参差,禽群声上下。

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枯枝煮苦茗啜之。

随意读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书及陶杜诗韩苏文散篇。

……无事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

徵明。

说明:△吴家题诗堂。

钤印:玉题(朱文)△严群题签。

钤印:严(白文)、群(朱文)小楷琴赋册页(十二开)估价:Y 1,200,000 至Y 2,000,000款识:嘉靖二十二年岁在癸卯十月六日,时天气盛寒,积雪数尺。

窗下漫书琴赋,余老眼昏朦,无足观者。

徵明时年七十又四。

钤印:停云(朱文)、悟言室印(白文)、文徵明印(白文)衡山(朱文)录文:琴赋(文略)。

说明:△周天球跋。

步月题签。

隶书千字文手卷绢本估价:Y 100,000 至Y 200,000小楷南华经册页(十五开)估价:Y 12,000,000 至Y 18,000,000款识:嘉靖壬辰七月上浣,长洲文徵明书于停云馆。

钤印:徵明(朱文)、停云主(白文)题跋:松坪孙如仅借观于通隐室,同治丙寅仲春三日识。

钤印:如仅(白文)、松坪(朱文)录文:南华经(文略)著录:《书法1 》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 年1 月。

书画合璧册页(十开)估价:Y 80,000 至Y 120,000 铃印:文徵明(白文)、衡山(朱文)录文:△春波渺渺激长堤,满耳松风立马时。

不觉诗成衣裳湿,隔溪千丈五虹垂。

△古木交阴水乱流,一川螟色带孤舟。

渔翁意兴斜场外,留道青山百叠秋。

△江南五月暑漫漫,谁识江深草阁寒。

大器晚成的明代大书法家文征明最美小楷书法《琴赋》欣赏

大器晚成的明代大书法家文征明最美小楷书法《琴赋》欣赏

大器晚成的明代大书法家文征明最美小楷书法《琴赋》欣赏文征明(1470-1559),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文征明是继沈周之后的吴门画派的领袖,门人、弟子众多,形成当时吴门地区最大的绘画流派。

在当世他的名气极大,号称“文笔遍天下”。

非常擅长行书和小楷,篆、隶、楷、行、草各有造诣。

有“明朝第一”之称。

文征明生于一个武官家庭。

文征明小时候生性迟钝但是为人忠厚。

7岁的文征明还不能说话,但父亲文林认为他会大器晚成。

11岁开始能说话,于是就读外塾。

曾经宗师批评文征明其字不佳,评价为三等。

因此文征明开始精研书法。

文徵明出身于官宦世家,早期考取功名仕途不太顺利。

五十三岁,一直未能考取,白了少年头。

五十七岁辞归出京,放舟南下,回苏州定居,自此致力于诗文书画,不再求仕进,以戏墨弄翰自遣。

晚年声誉卓著,号称“文笔遍天下”,购求他的书画者踏破门槛,说他“海宇钦慕,缣素山积”。

他年近九十岁时,还孜孜不倦,为人书墓志铭,未待写完,“便置笔端坐而逝”。

是一个大器晚成型的我国署名的大书法家。

今天咱们就来欣赏这位大器晚成的明代文征明三大小楷代表作之一:《琴赋》《琴赋》是嵇康的作品。

内容为:主要描述了梧桐的生长环境的的不平凡,集天地之灵气,沐日月之光,任凭风吹雨打依然茁长成长;同时描述了七弦琴的制作的讲究程度和琴曲的复杂程度。

嵇康的《琴赋》有1900余字,嵇康是三国时魏末文学家、思想家与音乐家,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竹林七贤"之一。

在书法史上,文征明最初是师从李应祯,后广泛学习前代名迹,篆、隶、楷、行、草各有造诣。

温润秀劲,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风貌。

小楷代表作《琴赋》为文征明74岁时所作:文征明《琴赋》中题款道:“余老眼昏蒙,无足观者”。

文征明一生都非常的谦逊,做人当学文征明。

晚年的书法家,少有人者会坚持作“蝇头小楷”,主要是特别费心神,也特别费眼睛,需要一笔一划耐心地去书写,并且字断意不断,而文征明于七老八十时,仍钟情于小楷。

文徵明精致小楷版《千字文》,值得收藏!

文徵明精致小楷版《千字文》,值得收藏!

文徵明精致小楷版《千字文》,值得收藏!展开全文
千字文(一)
千字文(二)
千字文(三)
千字文诞生于南北朝时期,由官员周兴嗣编写的一篇韵文。

全文由一千个字组成,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

语句平白如话,易于记忆和背诵,是难得的儿童国学启蒙读物。

文征明又名文徵明,是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生于成化六年(1470年),卒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

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

清朝评论家评论道:“明楷以文衡山为第一”
文徵明小楷的千字文书写于明朝嘉靖乙未年(1535年)四月二十
九日。

其小楷笔画婉转,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

2021文徵明精品山水

2021文徵明精品山水

文徵明精品山水文徵明精品山水明文徵明万壑争流图轴137X33cm 南京博物院藏此图纵134厘米,横32厘米,纸本,青绿设色,南京博物院藏。

图中山树嵯峨,满幅青绿,水流铮琮,满纸空明,林间山径上,有高士数人,信步缓行。

此图虽为青绿,却不作刻划细谨的描绘,而是细中有粗,信笔而写。

流水全用细线勾出,或直泻,或横流,或迂回,或滉漾,水色空明。

图的右上角,作者颇为独特地用极小的楷书题识“比余尝作千岩竞秀图,颇有思致,徐默川子□得之,以佳纸求写万壑争流为配。

余性雅不喜作配幅,然于默川不能终却,漫尔涂抹,所谓一解不如一解也。

是岁嘉靖庚戌六月既望,徵明识,时八十有一。

”知此图乃文徵明晚年应徐默川之求,为其《千岩竞秀图》所作的配幅。

文徵明此图,满纸青绿设色,其法是先将浅赭色普染山石,然后留下石根之赭色,再将石绿、石青,而至墨青(花青和墨)色,薄薄地按序自下而上,分层积染。

但文徵明匠心独运其一,青绿中调和淡墨,清润幽雅,已不似以往大青绿之奇艳夺目;其二,石色薄敷,不掩墨骨,故仍是元初赵孟頫青绿设色方法的衍变,无愧为文徵明晚年细笔青绿山水中的精品。

此图曾为著名家庞莱臣所得,成为其《虚斋名画》之一。

1959年和1962年,庞家孙辈庞增和分两次将其继承的137件上自宋元、下至民国的书画绝品捐献给了南京博物院。

《万壑争流图》遂成南京博物院之珍藏。

文徵明(1470-1559),明代杰出书画家。

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改字征仲,号稀奇山,停云生等。

家世武弁,自祖父起始以文显,父文林曾任温州永嘉知县。

他幼习经籍诗文,喜爱书画,文师吴宽,书法学李应祯,绘画宗沈周。

少时即享才名,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绘画上与沈周共创“吴派”,又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书法上与祝允明、王宠并誉为“吴中三家”。

”文徵明的绘画兼善山水、兰竹、人物、花卉诸科,尤精山水。

早年师事沈周,后致力于赵孟頫、王蒙、吴镇三家,自成一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征明精品书画作品欣赏文征明(1470一1559年)初名壁,一字征仲,号衡山,江苏长洲(苏州)人。

是明代中期著名的画家,书法家。

他与沈周、唐寅、仇英并列,合称“吴门四杰”。

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

晚年与老师沈周并驾齐驱,继沈周之后成为吴门派领袖。

从正德到嘉靖年间,据《吴门画史》一书统计,吴派画家共有876人,人材济济,但在当时,出类拔萃,声名显赫,唯有沈周、文征明等一些人。

文征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其诗、文、画无一不精。

人称是“四绝”的全才。

他虽学继沈周,但仍具有自己的风格。

他一专多能,能青绿,亦能水墨,能工笔,亦能写意。

山水、人物、花卉、兰竹等无一不工。

文征明传世画作还《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石湖草堂》、《石湖诗画》、《横塘诗意》、《虎丘图》、《天平纪游图》、《灵岩山图》、《洞庭西山图》、《拙政园图》等。

画作有《雨余春树图》、《影翠轩图》、《绿荫清话图》、《绿荫草堂图》、《松壑飞泉图》、《石湖诗图》、《失竹》、《江南春图》、《古木寒泉图》、《塞村锺馗图》、《松声一榻图》、《好雨听泉图》、《兰竹》、《梨花白燕图》、《水亭诗思图》、《仿王蒙山水》、《东园图》等。

浒溪草堂图纸本设色纵26.7厘米横142.5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此画画法秀润,意境清幽。

画面上描绘的是高木浓荫,掩映草堂,群山环抱,清波蜒曲,帆樯林立,榭阁屋宇错落。

近处草堂敞轩,二高士案前对坐,正在高谈阔论;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用笔细腻严谨,山石仅用渴笔微抹,以点苔显出明暗,经营位置,得写生之助化出清幽境界。

兰亭修禊图金笺纸本青绿设色此画描绘的是晋朝王羲之等人在兰亭溪上修禊,作曲水流觞之会的故事。

修禊是古代的风俗。

兰亭修禊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与谢安等41人,在浙江兰亭修禊的故事。

王羲之等人临曲水而洗涤,每人都作了诗文,王羲之作了序,记述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时欢乐的心情。

在这幅作品之中,画家以兼工带写的方法勾画了曲水湾湾,兰亭环抱其中。

树木和竹子画得非常工细,但不刻板。

山峦皴擦简练,临流水而坐的文人的衣纹概括,富于一种装饰趣味。

仿米氏云山图纸本墨笔纵24.8厘米横60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就是文徵明的粗笔作品,笔法粗简,墨气淋漓,气象萧森,笔力遒劲,在粗放中抒写了宁静典雅的气质。

在寂静萧索的大自然之中,一人策杖过桥,似在略停深思,其沉静思索的姿态映衬了自然的萧森与静穆。

画面苍润,题字苍老,题诗韵致,表现了画家诗、书、画兼长并擅的文人墨气,画家凭借此抒写了沉静的文人名士生活的情怀。

此画是画家晚年的作品,风格粗放,用笔老辣,很能体现画家艺术功力。

幽谷清泉图纸本设色纵107.8厘米横37.3厘米江苏常熟博物馆藏文徵明早年的山水作品古木寒泉图绢本设色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文徵明绘画创作以山水画为主,无论是淡雅的青绿,还是沉雄文秀的水墨,大多是描写江南风光或文人园林,画法除学元人以外,也追踪五代和北宋,但很少受南宋院体的影响。

他的画,工细之中寓质朴,于沉着之中见灵动。

笔墨则于干枯中见秀润,在熟练中见生涩,有很强的抒情意味。

这是一幅秀美的青绿山水画,设色浓丽中风致淡雅,美丽而不流于媚俗。

树木的画法用空勾填色,古香古色。

山峦的设色是大面积的平涂,用笔不多,但秀润独存。

绿阴清话图轴纸本墨笔纵131.8厘米横3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幅有题:“碧树鸣风润草香,绿阴满地话偏长。

长安车马尘吹面,谁识空山五月凉。

征明。

”经何昆玉、吴湖帆鉴藏。

本图绘高山耸立,树木葱郁,山下二人临溪对坐。

自然景色秀丽清幽,人物情态恬静优雅,表现的是隐逸环境和高士情操,也是画家本人思想、爱好的流露。

作品布景繁密,树枝精细,多王慕遗意。

然构图密中有疏,山石勾勒少皴,多干笔而不见渲染,形成规整而略具装饰性,用笔尖细中带工拙,墨色干湿相间而总体清淡。

此图又名《五月空山图》。

春深高树图绢本设色纵170.1厘米横65.7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文徵明师沈周而不为所囿,博取众长,自成一体。

山水、花鸟、人物都极为精妙,为明代最为杰出的画家之一。

文徵明的画,大体可分两种:一为细笔,秀丽柔密,一为粗笔,苍劲朴茂,都为人们所称赏。

他的及门弟子很多,画风影响于后代很大。

此图描绘深山高树,笔墨苍润劲健、朴茂多姿,同时又端庄工丽,是文徵明的经意之作。

泉石高闲图纸本墨笔纵68厘米横25.5厘米沈阳博物馆藏此图画溪岸一段,古木三章,一老者临流而坐,静闲听泉。

画面用笔简略而凝练。

左上侧自题“庚戊八年二四日徵明写泉石高闲时年八十又一”,下钤“徵明”、“停云”二印。

右下钤“煜峰鉴赏”、“虚斋秘芨之印”、“治晋斋印”等鉴藏章。

文徵明是山水画的巨匠,但他的花卉也成就不亚于山水画。

其花鸟兰竹取法元人,近师沈周,风骨秀逸。

古木苍烟图纸本墨笔纵26.2厘米横跨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文徵明的画多写江南湖山庭院和文人生活,布局平稳,笔墨苍。

早年画风细谨,中年粗放,晚年醇正,粗细兼备,而以粗笔为贵,人称“粗文”。

与沈周统称“沈文”,为“明四家”之一。

画中笔法秀雅,描写细美,墨色清淡而变化丰富,使画面意境清雅开阔,宁静安详,画家的心境情怀,不语而自明。

雨晴纪事图纸本墨笔纵130厘米横60.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入春连月雨淋漓,一日雨晴春亦深。

碧沼平添三尺水,绿榆新涨一池荫。

”这件山水小景是画家在阴雨初晴之时所作,以纪事且记情。

画中描绘了一雾气弥漫的平沼近岸,碎石散置,绿苔满布,细草丛生。

数棵杂树相簇,绿叶枯枝,相互扶助。

此作笔法宽厚,墨色浑润,浓淡变化,层次丰富。

虽为小景,但亦显得境界开阔,气势厚重,有翠湿欲滴之意。

山水图扇面纸本设色纵16.1厘米横46.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中远山隐约,连绵起伏;悬崖巨壁,苍松古树,洲渚汀际,杂树成林,茂密葱郁。

房屋掩于树间,一老者凝神窗外,涧泉蜿蜒,下泻入溪。

格调高雅,稳重而文静,虽有“元四家”及董、米根底,却自具风貌。

玉川图立轴纸本设色纵132厘米横34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此图以远山横亘,平滩杂树作远景;中景则画悬崖巨峰,江帆碧水;近景中布置繁密,山石树木间屋舍俨然,板桥溪水,静中有动。

全画布局精巧,用笔细谨,有工秀清苍之美。

《漪兰竹石卷》局部花卉中,文征明最喜画兰竹,今存《漪兰竹石卷》,为代表性作品,将赵子固之繁茂、郑所南之疏淡、赵子昂之笔墨韵致熔于一炉。

兰竹间杂以荆棘,伴以怪石、小草、流水,穿插苍松,意境清幽。

横塘图册页纸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为文徵明所作小幅画之一,萧疏简练,格调高雅,淡逸文静。

石湖图纸本设色故宫博物院藏本幅右上隶书石湖二字,左下钤印:文壁印白方,停云生白方。

又行书分得石湖,衡山文壁。

千顷东南麓,登临兴渺然。

断烟山外树,明月镜中天。

故事追文穆,闲情付玉川。

鸥亭盟再续,农圃胜常专。

自吸泼为酒,行看水变田。

冯将华发在,游赏谢飞仙。

《横塘》、《石湖》二页是《明贤姑苏十景册》中画页。

清安岐《墨缘汇观》著录。

积雨连村图立轴纸本水墨纵87.9厘米横29.1厘米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此图笔墨疏简,属于“粗文”画风。

远山用笔轻柔淡润,随意勾出山体轮廓,再略施渲染,以浓墨点苔。

近树和中景树木亦用墨点成,或浓或淡,而疏密不显,呈平面感。

千林曳杖图立轴纸本墨笔纵35.3厘米横2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画山峦层叠间房屋村舍,树木或枝繁叶茂,或萧疏秃干,有人撑舟而归,有人荷杖小桥。

用笔细谨,浓淡、粗细、疏密,互相交织,有条不紊,给人温雅沉静之感。

临溪幽赏图立轴纸本墨笔纵127.8厘米横50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图中山坡上松柏、杂树高耸茂密,绿荫下溪水蜿蜒,溪上横卧小桥,桥上一老者临溪赏景,其后有童子侍立。

用笔细谨,着墨精巧,意境清幽。

溪山幽居图纸本辽宁省博物馆藏松壑飞泉图設色絹本立軸云壑观泉图嘉靖辛卯(1531年)作。

钤印:文徵明印、衡山、停云。

题识:嘉靖辛卯夏四月,写云壑观泉图。

征明。

签条:宣统辛亥十月上虞罗振玉审定真迹。

钤印:振玉之印。

鉴藏印:戴培之鉴藏书画印、角茶轩收藏书画之印。

山水图江南春倡和图手卷纸本23*235cm青绿山水沈周作水不作鱼鳞细皴,勾线曲折而婉转如意。

文氏此图写流瀑奔泻急湍之妙,兼赵伯驹赤壁图之诀要与沈氏用笔之长。

全图由溪流分隔为四层,近处二层作树均巨大,墨色浓重,且枝叶前后相连,是为近景,则观赏时由近而远,自然层次分明。

近处山道长松杂树旁四位高士,分成二组,作且行且语情状。

山爆由远处山谷分三处奔泻,逐渐汇聚而倾注于上游源头。

溪流正中,有巨岩矗立,使溪流一截为二,再成急瀑,与右侧另一瀑布齐注于中溪,溪中散石点落,则见波澜湍流,四散奔逸。

中景溪岸又窄,水流奔流于石罅间,岩岸上或倚或立,众木成林。

此时水流写法更为细腻,多随流向,萦回流转,各尽其态,最见构思不易。

流至近处渐成壮阔,仍见洋洋浩渺,令人目眩神移。

停云馆言别图王宠常随征明游,互作酬唱,此作为其将赴南雍,言别时作赠者,“履仁”,宠字。

时为辛卯五月,文征明六十二岁,王宠三十八岁,另本署年为四月。

图中柏槐三株,枝枒虹结,皮老苍藓,右后为古松一株,高耸入云。

树枝的伸展与相互穿插,树节的夸大明晰,为文氏晚年画法的一大特色。

二高士踞坐左侧石岩上,一人端穆,另一人则旷达萧散,即征明与王宠的写照、二童捧物,隐立于树后。

设色不多,以浅锋为主,树皮、人面、土坡悉用赭石染,赭墨分,仅一人衣略作朱色。

诗云:春来日日雨兼风,雨过春归绿更秾,白首已无朝市梦,苍苔时有故人踪。

意中乐事樽前鸟,天际修眉郭外峰,可是别离能作态,尚堪老眼送飞鸿。

楼居图图作于嘉靖癸卯秋七月,文氏七十四岁,全图笔笔用心,允为晚年得意之作。

门前一湾流水,前有垂杨,过木桥即为园门,园由砖墙围成。

四周林木茂密,间见荆棘,树叶或圈或点,浓淡相互掩映,极富变化。

中有小道,可通楼居。

楼头二高上对坐,四面开窗,可赏览景色。

一童捧茶来,方欲品茗清淡,写文人高逸情景,尽在其中。

用色不多,以浅锋为主,以草绿点叶或偶染山石,用笔挺健而不夸张,在苍劲中得醇厚之趣。

近山清淡远山浓郁也为沈周习用方法。

题诗曰:“仙客远来好图居,窗开八面眼眉舒,上方台殿隆隆起,下界云雷隐隐虚。

隐几便能窥日木,凭栏真可见扶余;总然世事多翻覆,中有高人只晏如。

”是为南坦刘先生谢政赋归,征明写此为赠,贺其高卧田园。

江南春图这是文征明晚年工笔中的精品,用笔细而醇雅,洵文人画之极意。

款署嘉靖丁未,征明七十八岁。

倪瓒作江南春词,倪为吴人,故吴中人士和者极多,为一时风尚。

近处坡岸作树三株,一直一斜,右旁并立一树,与左侧二树遥为呼应。

树头新绿初成,花尚未发,一高士鼓桴湖中,正领略春天景色。

中景在杂树中,一楼耸立,楼头桥旁,垂杨低桠。

远景为一抹远山,山下谷口,洲堵相连。

用色类小青绿,坡岸用赭石染,上罩石绿,新叶也以花青点成,柳枝等虽未点叶,用色渍染,均富春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