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重点笔记

合集下载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重点笔记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重点笔记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重点笔记细目一:概述
一、便秘的概念及源流
1.便秘的概念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2.便秘的源流
《金匮要略》:“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

麻仁丸主之。


二、便秘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便秘的常见病因
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

外因:感受外邪。

二、寒、热、虚、实便秘的主要病机及转化
燥热内结于肠胃者,属热秘;气机郁滞者,属气秘;气血阴阳亏虚者,为虚秘;阴寒积滞者,为冷秘或寒秘。

四者之中,又以虚实为纲,热秘、气秘、冷秘属实,阴阳气血不足的便秘属虚。

细目三:辨证论治
一、便秘的辨证要点
便秘辨证当分虚实,实者当辨热秘、气秘和冷秘,虚者当辨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

二、便秘的治疗原则及方法
实秘以祛邪为主,给予泻热、温散、通导之法,使邪去便通;虚秘以扶正为先,给予益气温阳、滋阴养血之法,使正盛便通。

中医内科学笔记(执医版)

中医内科学笔记(执医版)

中医内科学精华笔记一、肺系病证一、感冒1. 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2. 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二、咳嗽(外感与内伤)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4.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5. 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6. 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7.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三、哮证1)发作期1.冷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术汤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2)缓解期1.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2.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四、喘证1)实喘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闭: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2)虚喘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五、肺痈1. 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2. 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3.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4. 恢复期:清热养阴、益气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六、肺痨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七、肺胀1.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2.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3.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4.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八、肺萎1.虚热证:滋阴清热、润肺生津-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2.虚寒证:温肺益气-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3.上热下寒:寒热平调、清温并用-麻黄升麻汤4.肾虚血瘀:纳气平喘、活血化瘀-七味都气丸合柴胡疏肝散二、心系病证九、心悸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3.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甘龙牡汤合参附汤4.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5.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6.瘀阻心脉: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甘龙牡汤7.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十二、胸痹1.气滞心胸:舒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2.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3.痰浊壅塞: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萎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4.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6.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7.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十三、不寐1)实证1.肝郁化火: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2.痰热扰心: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2)虚证1.心脾两虚:补养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2.心肾不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2.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十四、真心痛1.气虚血瘀:益气活血、通脉止痛—保元汤和血府诼瘀汤2.寒凝心脉:温补心阳、散寒通脉—当归四逆汤3.正虚阳脱:回阳救逆、益气固脱—当归加人参汤三、脑系病证十五、头痛1.风寒头痛:疏风散寒止痛-川芎茶调散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止痛-羌活胜湿汤4.肝阳头痛:平肝潜阳息风-天麻钩藤饮5.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大补元煎6.血虚头痛: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7.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8.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十六、眩晕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清火息风-天麻钩藤饮2.气血亏虚:补养气血、调养心脾-归脾汤3.肾精不足: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左归丸4.痰浊中阻: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半夏天麻白术汤5.瘀血阻窍:去瘀生新、活血通窍—通窍活血汤十七、中风1)中经络1.风痰入络:祛风化痰通络-真方白丸子2.风阳上扰: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饮3.阴虚风动:滋阴潜阳、息风通络—镇肝熄风汤2)中脏腑(闭证、脱证)1.痰热腑实-通腑泄热、息风化痰—桃仁承气汤2.痰火瘀闭—息风清火、豁痰开窍—羚角钩藤汤3.痰浊瘀闭—化痰息风、宣郁开窍—涤痰汤4.脱证:回阳救阴、益气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4)恢复期1.风痰瘀阻:搜风化痰、行瘀通络—解语丹2.气虚络瘀:益气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3.肝肾亏虚:滋养肝肾—左归丸合地黄饮子十八、癫狂1.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醒神-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2.心脾两虚: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养心汤合越鞠丸3.痰火扰神:清心泻火、涤痰醒神-生铁落饮4.痰热瘀结:豁痰化瘀、调畅气血—癫狂梦醒汤5.火盛伤阴:育阴潜阳、交通心肾-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丹十九、痫证1.风痰闭阻: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2.痰火扰神:清汗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3.瘀阻脑络:活血化瘀、息风通络—通窍活血汤4.心脾两虚: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5.心肾亏虚: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二十、痴呆1.髓海不足:补肾益髓、填经养神—七福饮2.脾肾两虚:补肾健脾、益气生精—还少丹3.痰浊蒙窍:豁痰开窍、健脾化浊—涤痰汤4.瘀血内阻:活血化瘀、开窍醒脑—通窍活血汤四、脾胃病证二十一、胃痛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2.饮食停滞: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3.肝气犯胃: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4.湿热中阻:清热化湿、理气和胃—清中汤5.瘀血停滞:活血化瘀、和胃理气-失笑散合丹参饮6.胃阴亏耗:益胃养阴、和中止痛—一贯煎和芍药甘草汤5.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二十二、痞满1.饮食内停:消食和胃、行气消痞—保和丸2.痰湿中阻:除湿化痰、理气和中—二陈平胃汤3.湿热阻胃:清热化湿、和胃消痞—连朴饮4.肝胃不和:疏肝解郁、和胃消痞—柴胡疏肝散5.脾胃虚弱:补气健脾、升清降浊—补中益气汤6.胃阴不足:益阴养胃、调和消痞—益胃汤二十三、呕吐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2.食滞内停: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3.痰饮内阻:温中化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4.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5.脾胃气虚: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6.脾胃阳虚: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7.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二十四、噎膈1.痰气交阻:开郁化痰、润燥降气-启膈散2.瘀血内阻:滋阴养血、破血行瘀-通幽汤3.津亏热结:滋阴养血、润燥生津-沙参麦冬汤4.气虚阳微:温补脾肾—补气运脾汤二十五、呃逆1.胃中寒冷:温中散寒、降逆止呃-丁香散2.胃火上逆:清胃泄热、降逆止呕-竹叶石膏汤3.气机郁滞:顺气解郁、和胃降逆-五磨饮子4.脾胃阳虚:温补脾胃、降逆止呃-理中丸5.胃阴不足:益胃生津、降逆止呃-益胃汤二十四、腹痛1.寒邪内阻:温里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2.湿热壅滞:通腑泄热、行气导滞-大承气汤3.饮食积滞: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4.肝郁气滞: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5.瘀血内停: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腹逐瘀汤6.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二十六、泄泻1.寒湿内盛:芳香化湿、解表散寒—藿香正气散2.湿热伤中:清热燥湿、分利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3.食滞胃肠:消食导滞、和中止泻-保和丸4.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5.脾胃虚弱: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6.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二十七、痢疾1.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加减2.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3.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4.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驻车丸5.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6.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二十八、便秘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2.气秘:顺其导滞—六磨汤3.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4.气虚秘:益气润肠—黄芪汤5.阴虚秘:滋阴通便—增液汤6.阳虚秘:温阳通便—济川煎五、肝胆病证二十九、胁痛1.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2.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3.瘀血阻络: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4.肝络失养:养阴柔肝-一贯煎二十七、黄疸1.热重于湿: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运脾、佐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3.胆府郁热: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加减4.急黄: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千金犀角散加减5.寒湿阻遏:温中化湿、健脾和胄-茵陈术附汤6.脾虚湿滞:健脾养血、利湿退黄—黄芪建中汤1)聚证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逍遥散、木香顺气散2.食滞痰阻:理气化痰、导滞散结—六磨汤加减2)积证3.气滞血阻:理气消积、活血散瘀—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4.瘀血内结:祛瘀软坚、扶正健脾—膈下逐瘀汤5.正虚瘀结:补益气血、活血化瘀—八珍汤合化积丸二十九、鼓胀1.气滞湿阻:疏理肝气、运脾利湿-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2.水湿困脾: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3.水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4.瘀结水留: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5.阳虚水盛:温补脾肾、化气行水-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6.阴虚水停:滋肾柔肝、养阴利水—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1.正疟: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柴胡截疟饮2.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汤或白虎加人参汤3.寒疟:和解表里、温阳达邪—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截疟七宝饮4.瘴疟:(冷)解毒除瘴、芳香化浊—加味不换金正气散(热)解毒除瘴、清热保津—清瘴汤5.劳疟: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何人饮六、肾系病证三十一、水肿1)阳水1.风水相搏: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2.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3.水湿浸渍: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4.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2)阴水5.脾阳虚衰:健脾温阳利水-实脾饮6.肾阳衰微: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7.瘀水互结:活血祛瘀、化气行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三十六、淋证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2.石淋:清热利湿、排石通淋—石韦散3.血淋: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4.气淋:理气疏导、通淋利尿-沉香散5.膏淋:清热利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解分清饮6.劳淋: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三十七、癃闭1.膀胱湿热: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2.肺热壅盛:清泄肺热、通利小便-清肺饮3.肝郁气滞:疏利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4.浊瘀阻塞: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挡丸5.脾气不升:升清降浊、化气利水—补中益气汤和春泽汤6.肾阳衰惫:温补肾阳、化气利水—济生肾气丸三十八、关格1.脾肾阳虚,湿浊内蕴:温补脾肾、化湿降浊—温脾汤合吴茱萸汤2.肝肾阴虚,肝风内动:滋补肝肾、平肝熄风—杞菊地黄丸合羚角钩藤汤3.肾阳衰微,邪陷心包:温阳固脱,降浊开窍—急用参附汤合苏合香丸,继用涤痰汤七、气血津液病证三十九、郁证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2.气郁化火: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3.痰气郁结: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厦厚朴汤4.心神失养:养心安神、甘润缓急-甘麦大枣汤5.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6.心肾阴虚:滋养心肾-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四十、血证1)鼻衄1.热邪犯肺:清泄肺热,凉血止血—桑菊饮2.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3.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4.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2)齿衄1.胃火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3)咳血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2.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汤4)吐血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2.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3.气虚血溢:益气、健脾、摄血-归脾汤5)便血1.肠道湿热: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2.气虚不摄:益气摄血——归脾汤3.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6)尿血1.下焦湿热: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小蓟饮子2)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3)脾不统血:补中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4)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四十一、痰饮1)痰饮1.脾阳虚弱: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2.饮留胃肠: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已椒苈黄丸2)悬饮1.邪犯胸肺: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2.饮停胸胁:逐水祛饮-椒目瓜蒌汤十枣汤控涎丹3.络气不和: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4.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沙参麦气汤合泻白散3)溢饮1.表寒里饮:发表解饮—小青龙汤4)支饮1.寒饮伏肺:宣肺化饮—小青龙汤2.脾肾阳虚:温脾补肾、以化水饮—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四十二、消渴1)上消1.肺热伤津: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2)中消1.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2.气阴亏虚: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七味白术散3)下消:1.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2.阴阳两虚:滋阴温阳,补肾固摄-金匮肾气丸四十三、自汗、盗汗1.肺卫不固:益气固表-桂枝加黄芪汤或玉屏风散2.心血不足:养血补心—归脾汤3.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4.邪热郁蒸:清肝泻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四十四、内伤发热1.阴虚发热:滋阴清热-清骨散2.血虚发热:益气养血-归脾汤3.气虚发热: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4.阳虚发热:温补阳气、引火归元—金匮肾气丸5.气郁发热:疏肝理气、解郁泄热-丹桅逍遥散6.痰湿郁热:燥湿化痰、清热和中—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7.瘀血发热: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四十五、虚劳1)气虚1.肺气虚:补益肺气-补肺汤2.心气虚:益气养心—七福饮3.脾气虚:健脾益气-加味四君子汤4.肾气虚:益气补肾—大补元煎2)血虚1.心血虚:养血宁心-养心汤2.肝血虚:补血养肝-四物汤3)阴虚1.肺阴虚:养阴润肺-沙参麦门冬汤2.心阴虚:滋阴养心-天王补心丹3.脾胃阴虚:养阴和胃-益胃汤4.肝阴虚:滋养肝阴-补肝汤5.肾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4)阳虚1.心阳虚:益气温阳-保元汤2.脾阳虚:温中健脾-附子理中丸3.肾阳虚:温补肾阳-右归丸四十六、癌病1)脑瘤1.痰瘀阻窍:息风化痰、祛瘀清窍—通窍活血汤2.风毒上扰:平肝潜阳、清热解毒—天麻钩藤饮合黄连解毒汤3.阴虚风动:滋阴潜阳息风—大定风珠2)肺癌1.瘀阻肺络:行气活血、散瘀消结—血府逐瘀汤2.痰湿蕴肺:健脾燥湿、行气祛痰—二陈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3.阴虚毒热:养阴清热、解毒散结—沙参麦冬汤合五味消毒饮4.气阴两虚:益气养阴—生脉散合百合固金汤3)肝癌1.肝气郁结:疏肝健脾、活血化瘀—柴胡疏肝散2.气滞血瘀:行气活血、化瘀消积—复元活血汤3.湿热聚毒:清热利胆、泻火解毒—茵陈蒿汤4.肝阴亏虚:养血柔肝、凉血解毒—一贯煎4)大肠癌1.湿热郁毒:清热利湿、化瘀解毒—槐角丸2.瘀毒内阻: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膈下逐瘀汤3.脾肾两亏:温阳益精—大补元煎4.肝肾阴虚:滋肾养肝—知柏地黄丸5)肾癌、膀胱癌1.湿热蕴热:清热利湿、解毒通淋—八正散或龙胆泻肝汤2.瘀血内阻:活血化瘀、理气散结—桃红四物汤3.脾肾两虚:健脾益肾、软坚散结—大补元煎4.阴虚内热:滋阴清热、化瘀止痛—知柏地黄丸四十七、厥证1)气厥1.实证:开窍顺气解郁-通关散合五磨饮子2)虚证:补气回阳醒神-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四味回阳饮2)血厥1.实证:平肝潜阳、理气通瘀—羚角钩藤饮或通瘀煎2.虚证:补养气血-急用独参汤,继服人参养营汤3)痰厥:行气豁痰-导痰汤八、肢体经络病证四十八、痹证1)风寒湿痹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2.痛痹: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乌头汤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2)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桂枝汤3)痰瘀痹阻:化痰行瘀、蠲痹通络—双合汤4)肝肾亏虚:培补肝肾、舒筋止痛—独活寄生汤四十九、痿证1.肺热津伤:清热润燥、养肺生津-清燥救肺汤2.湿热浸淫:清热利湿、通利筋脉-加味二妙散3.脾胃亏虚:补中益气、健运升清-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4.肝肾亏损: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5.脉络瘀阻:益气养营、活血行瘀—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五十、颤证1.风阳内动:镇肝息风、舒筋止颤—天麻钩藤饮合镇肝熄风汤2.痰热风动:清热化痰、平肝息风—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3.气虚亏虚:益气养血、濡养筋脉—人参养荣汤4.髓海不足:填精生髓、益阴息风—龟鹿二仙膏合大定风珠5.阳气虚衰:补肾助阳、温煦筋脉—地黄饮子五十一、腰痛1)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2)湿热腰疼:清热利湿、舒筋止痛—四妙丸3)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身痛逐瘀汤4)肾虚腰痛:偏阳虚:补肾壮阳、温煦筋脉-右归丸偏阴虚:滋补肾阴、濡养筋脉-左归丸31 / 31。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必学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必学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必学151、血证病机“惟火惟气耳”的意义:火:实火——迫血妄行。

虚火——灼伤脉络。

气:气逆——迫血妄行。

气虚——气不摄血;脾不统血。

152、咳血与吐血的鉴别要点:咳血:咽痒而咳;呼吸道疾病、症状;伴气管分泌物;血色鲜红;血中有泡沫吐血:恶心而吐;消化道疾病、症状;伴胃内容物; 血色深暗;或鲜;大便色黑;153、血淋与尿血的鉴别要点:血淋:——淋漓涩痛。

尿血:——不痛。

154、‘痰饮’病名始见于《金匮要略》,并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类。

155、治疗痰饮的基本原则——“温药和之”出自《金匮要略》。

156、提出‘清者为饮,浊者为痰’的分类概念始于《仁斋直指方》。

157、提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的概念是叶天士。

158、痰饮病位在三焦,责于肺、脾、肾三脏。

159、痰、悬、溢、支的辨别要点:痰——胃肠。

悬——胸胁。

溢——肢体。

支——胸肺。

160、‘消渴’病名始见于《素问?奇病论》。

《金匮要略》立有专篇。

161、将消渴明确分类为三消的始于《证治准绳》。

——“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

”162、消渴责于肺、胃、肾三脏。

163、消渴三多一少分类特征:多饮为上消;多食为中消;尿多为下消;消瘦为后期。

164、汗证始见于《内经》。

‘盗汗’病名始见于《金匮要略》。

165、区别自汗与盗汗始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166、“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

”——出自《临证指南医案》167、内伤发热的记载始于《内经》,侧重描述阴虚发热。

‘内伤发热’病名始见于《症因脉治》168、小建中汤治疗手足烦热——甘温除热法。

出自《金匮要略》。

169、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发热——甘温除热法。

(李东垣)。

170、将肾气丸化裁为六味地黄丸——治疗五脏热证《小儿药证直诀》。

171、用右归饮、理中汤、大补元煎、六味回阳饮治疗阳虚发热——《景岳全书》172、‘虚劳’病名始见于《金匮要略》。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1、“无痰则不作眩”——出自《丹溪心法》。

2、“无虚不能作眩”——出自《景岳全书》。

3、“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

4、“眩运者,中风之渐也。

”——出自《医学正传》。

5、中风始见于《内经》,以别名而论。

6、提出“络脉空虚”为本的始于张仲景。

7、“外风”学说、“内虚邪中”立论——唐宋以前。

8、“内风”立论——金元时期。

9、四大流派——张元素:病因为热。

刘河间:“心火暴盛”。

李东垣:“正气自虚”。

朱丹溪:“湿痰生热”。

10、中风病因——风、火、痰、虚、气逆、血瘀。

11、中风病机——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

12、中风与其他疾病的鉴别:中风:(主证) 口舌歪斜。

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

口辟:(面部症状)口眼歪斜。

风寒痹阻络脉。

痫证:(发作性) 口吐白沫。

无后遗症。

肝风逆乱。

痉证:抽搐强直;重者昏迷。

邪壅经络;筋脉挛急。

痿证:(发病缓慢)无精神症状。

筋脉失养;弛缓不收。

厥证:四肢厥冷;不省人事。

无后遗症。

气机逆乱;阴阳气血不能顺接。

13、‘疟疾’病名始见于《素问?疟论》。

14、《神农本草经》记载:常山、蜀漆可治疗疟疾。

15、《肘后备急方》提出‘瘴气’说,指出青蒿为治疗疟疾的主要药物。

16、“一岁之间,夫幼相苦,若染时行,变成寒热,名曰疫疟。

”——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17、“使邪气溃散,速离募原”——达原饮,出自《温疫论》(吴有性)。

18、疟疾的病位——半表半里,营卫之间,属少阳经。

19、‘水肿’始见于《内经》,称为‘水’。

分类‘风水’、‘石水’、‘涌水’。

20、《素问?水热穴论》指出水肿与肺、肾的关系——“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

”21、“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22、“开鬼门,洁净腑。

”——指水肿的治疗原则。

23、《金匮要略》提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的水肿分类。

24、“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

中医内科学必背重点笔记上篇总论1.西周时期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科,其中疾医可谓最早的内科医师。

2.《黄帝内经》最显著的特点是体现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3.《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

4.葛洪《肘后方》,记载了许多简便有效的方药,如用海藻、昆布治疗瘿病,用槟榔祛寸白虫,用青蒿治疗疟疾。

5.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一部世人公认的最早的中医病因病理学专著,指出瘿病的发生与水土和情志有关。

6.《千金要方》提出了苦参治疗痢疾。

7.金元四大家:刘完素---火热论;张从正---攻邪派;李杲---脾胃内伤学说;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8.薛己《内科摘要》首先用内科命名的医书。

第一章肺系疾病第一节感冒一、定义:由于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

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其以春冬两季为多。

二、源流:1、《内经》提出病因和主证。

2、《伤寒论》认识到风寒感冒有轻重之别。

3、《诸病源候论》提示其属于时行病,具有较强传染病。

4、《仁斋直指方●诸风》首提感冒病名。

5、《丹溪心法》认为病位在肺,提出辛温、辛凉治疗大法。

6、《类证治裁●伤风》提出时行感冒之名。

7、从温病学说兴起之后,把风热感冒纳入温病的卫分证,创立了银翘散、桑菊饮等著名方剂。

三、病因病机:(一)病因:六淫、时行邪毒病位:肺、肌表(二)病机:邪犯卫表,肺卫失和。

外邪侵袭人体是否发病,关键在于卫气之强弱,同时与感邪的轻重有关。

(三)病理性质有寒热两类:(四)预后良好,少有传变。

四、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1.临证以卫表及鼻咽症状为主,可见鼻塞、流涕、多嚏、咽痒、咽痛、周身酸楚不适、恶风或恶寒、或发热等。

2.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在同一时期发病人数剧增,且病证相似,多突然起病,恶寒、发热(多为高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病情一般较普通感冒为重。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的复习笔记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的复习笔记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的复习笔记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的复习笔记细目一:概述一、呃逆的概念及源流1.呃逆的概念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2.呃逆的`源流《内经》无呃逆之名,其记载的“哕”即包含本病。

肺胃之气均以降为顺,两者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肺之宣肃影响胃气和降,且膈居肺胃之间,上述病因影响肺胃时,使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逆气上冲于喉间,致呃逆作。

二、呃逆的主要病理因素及转化呃逆的主要病理因素不外气郁、食滞、痰饮等。

细目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呃逆的诊断要点二、呃逆与干呕、嗳气的鉴别1.干呕与呃逆同属胃气上逆的表现,干呕属于有声无物的呕吐,乃胃气上逆,冲咽而出,发出呕吐之声。

呃逆则气从膈间上逆,气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

2.嗳气与呃逆同属胃气上逆的表现,嗳气乃胃气阻郁,气逆于上,冲咽而出,发出沉缓的嗳气声,多伴酸腐气味,食后多发。

细目四:辨证论治一、呃逆的辨证要点辨证首当辨虚、实、寒、热。

其次,辨病情轻重。

老年正虚、重证后期、急危患者之呃逆持续不继,呃声低微,气不得续,饮食难进,脉细沉伏,多为病情恶化,胃气将绝,元气欲脱的危候。

二、呃逆的治疗原则及其方法理气和胃、降逆止呃为基本治法。

要分清寒热虚实,分别施以祛寒、清热、补虚、泻实之法。

对于重危病证中出现的呃逆,治当大补元气、急救胃气。

三、胃中寒冷、胃火上逆、气机郁滞、脾胃阳虚、胃阴不足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须牢记的架构图】1.胃中寒冷证主症: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更甚,进食减少,恶食冷凉,喜热饮,口淡不渴,舌苔白润,脉迟缓。

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代表方:丁香散加减。

常用药:丁香、柿蒂、高良姜、甘草。

2.胃火上逆证主症: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多喜冷饮,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胃泄热,降逆止呃。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doc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doc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中医内科古称“疾医”、“杂医”、“大方脉”,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说的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它们主要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内伤病主要指《金匮要略》及后世内科专著所述的脏腑经络病、气血津液病等杂病,它们主要由七情、饮食、劳倦等内伤因素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一)萌芽阶段(殷周时期)(二)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三)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四)成形阶段(明清时期)明代,薛己的《内科摘要》是首先用“内科”命名的著作,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指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

明清时期,杂病和外感病的理论有很大的发展。

杂病方面,《景岳全书,杂证谟》主张“人体虚多实少”,慎用寒凉攻伐;赵献可强调命门之火;叶天土有“久病人络”之论。

这一时期的专病论著明显增多,如《慎柔五书》《理虚元鉴》《疟论疏》《血证论》《中风论》等,对中医内科学的形成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尤其温病学家的成就,如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首创卫气营血辨证,成为后世诊治温病的准绳;薛生白的《湿热病篇》对湿热病证的发挥,充实了温病学说的内容;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提出三焦辨证,完善了内科热病学术体系。

三、中医内科疾病发病学要点疾病的发生形式、轻重缓急、病证属性、演变转归等,往往也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或制约。

(一)体质因素(二)病邪因素(三)情志因素(四)行为因素(五)时间因素:大多疾病一般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规律。

(六)地域因素:《诸病源候论·瘿候》说:“诸山《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指出瘿病的发生与水土有关咳痰色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咳痰黄而稠者属热;咳痰白而粘者属阴虚、属燥;咳痰清稀透明呈泡沫样者属气虚、属寒;咳嗽喉痒,痰为泡沫状者,属风痰咳嗽;咳痰粉红呈泡沫样者属阳虚血瘀络伤;咳吐铁锈色痰或痰中带血或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络伤;咯吐脓血腥臭痰,则为热壅血瘀之肺痈腹痛部位不固定,多为气滞腹痛;腹痛固定,痛如锥刺,多为瘀血腹痛。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

中医内科学精要第一章肺系病证第一节感冒【概说】一、概念: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所致的外感疾病。

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特征。

发病季节:四时皆有,尤以冬春两季为多。

称谓:伤风,冒风,冒寒;重伤风,小伤寒,时行感冒。

伤风一一感冒中症情较轻,多为感受当令之气者,或称冒风。

其中因感寒所致者又叫冒寒。

重伤风一一病情较重,多为感受非时之邪者。

其中因风寒致病之重者,又称为小伤寒。

时行感冒感受时行病毒,有较强的传染性,并可引起广泛流行者。

二、沿革:1、《内经》中即已有外感风邪引起感冒的记载。

《素问•太阴阳明》篇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素问•骨空论》说:“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

”《素问•风论》:“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

”指出感冒的致病因素在于风邪,主症以寒热、头痛、身痛为主症。

2、《伤寒论》认识到感冒有中风、伤寒之别。

太阳中风一一桂枝汤证;太阳伤寒一一麻黄汤证。

3、《诸病源候论》起,又倡“时行之邪”致病之说。

4、宋元以后,医家提出了“感冒”病名,确立了治疗大法,对虚体感冒补充了扶正达邪的原则。

感冒病名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该书倡用参苏饮治疗:“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粘。

元《丹溪心法•伤风》指出病位在肺,治疗大法一一“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

”5、至明清,多将感冒与伤风互称;并对虚人感冒有进一步的认识,提出扶正达邪的治疗原则。

《医学心悟•论汗法》:“凡一切阳虚者,皆宜补中发汗,一切阴虚者,皆宜养阴发汗。

”三、讨论范围:以普通感冒(伤风)、流行性感冒(时行感冒)及其他病毒、细菌感染所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而表现感冒证候者,皆可参照本篇内容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感冒病因病机示意如下:/「卫表不和肺卫肺失宣肃1、卫外功能减弱,外邪乘袭致病(发病学):2、病邪侵犯肺卫,而以卫表不和为主(病位):外邪侵犯肺卫的途径有二:或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内侵。

3、病理属性有寒热两大类别:4、病理变化:感受风寒湿邪一一风寒束表,皮毛闭塞,邪郁于肺,肺气失宣;感受风热暑燥一一风热犯表, 皮毛疏泄不畅,邪热犯肺,肺失清肃;如挟有时行疫毒一一传变迅速,病情多重,或变生它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重点笔记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重点笔记
细目一:概述
一、便秘的概念及源流
1.便秘的概念
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2.便秘的源流
《金匮要略》:“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

麻仁丸主之。


二、便秘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细目二:病因病机
一、便秘的常见病因
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

外因:感受外邪。

二、寒、热、虚、实便秘的主要病机及转化
燥热内结于肠胃者,属热秘;气机郁滞者,属气秘;气血阴阳亏虚者,为虚秘;阴寒积滞者,为冷秘或寒秘。

四者之中,又以虚实为纲,热秘、气秘、冷秘属实,阴阳气血不足的便秘属虚。

细目三:辨证论治
一、便秘的辨证要点
便秘辨证当分虚实,实者当辨热秘、气秘和冷秘,虚者当辨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

二、便秘的治疗原则及方法
实秘以祛邪为主,给予泻热、温散、通导之法,使邪去便通;虚秘以扶正为先,给予益气温阳、滋阴养血之法,使正盛便通。

三、热秘、气秘、虚秘(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冷秘各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1.热秘
主症:大便干结,腹胀腹痛,口干口臭,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小便短赤,舌
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代表方:麻子仁丸加减。

常用药:大黄、枳实、厚朴、麻子仁、杏仁、白蜜、芍药。

2.气秘
主症: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肠鸣矢气,腹中胀痛,嗳气频作,纳食减少,胸胁痞满,舌苔薄腻,脉弦。

治法:顺气导滞。

代表方:六磨汤加减。

常用药:木香、乌药、沉香、大黄、槟榔、枳实。

3.冷秘
主症: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满拒按,胁痛,手足不温,呃逆呕吐,舌苔白腻,脉弦紧。

治法: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代表方:温脾汤合半硫丸加减。

常用药:附子、大黄、党参、干姜、甘草、当归、肉苁蓉、乌药。

4.虚秘
(1)气虚秘
主症: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治法:益气润肠。

代表方:黄芪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麻仁、白蜜、陈皮。

(2)血虚秘
主症:大便干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健忘,口唇色淡,舌淡苔白,脉细。

治法:养血润燥。

代表方:润肠丸加减。

常用药:当归、生地、麻仁、桃仁、枳壳。

(3)阴虚秘
主症: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头晕耳鸣,两颧红赤,心烦少眠,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通便。

代表方:增液汤加减。

常用药:玄参、麦冬、生地、当归、石斛、沙参。

(4)阳虚秘
主症: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白,四肢不温,腹中冷痛,或腰膝酸冷,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温阳通便。

代表方:济川煎加减。

常用药:肉苁蓉、牛膝、当归、升麻、泽泻、枳壳。

四、常见证候治疗加减变化
热秘津液已伤,兼郁怒伤肝,易怒目赤者,加服更衣丸清肝通便;若燥热不甚,或药后大便不爽者,可用青麟丸以通腑缓下,以免再秘。

血虚秘,若阴血已复,便仍干燥,可用五仁丸润滑肠道。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重点笔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