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学》

合集下载

对药用植物学的认识

对药用植物学的认识

对药用植物学的认识
药用植物学是研究利用植物来制作药物的学科。

它研究植物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药物用途,以及如何培植、收获和加工这些药用植物。

药用植物学是传统医学和现代药物研发中一项重要的学科。

药用植物学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植物化学成分:药用植物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生物碱、鞣质、黄酮类化合物等。

药用植物学研究这些成分的化学结构、性质和作用机制,为制药工业提供重要的指导。

2. 药理作用:药用植物学研究植物中活性成分在人体内的药理作用。

通过对植物药物的机制研究,可以了解其对人体各个系统的作用,如调节免疫系统、抗菌、抗炎等作用。

3. 药用价值:药用植物学研究植物在药物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实验和临床研究,评估植物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医学提供有效的药物选择。

4. 培植和收获:药用植物学研究如何培植和收获药用植物。

这包括研究植物的生长环境需求、病虫害防治、适宜的收获时间和方法等,以确保药用植物的质量和产量。

总体来说,药用植物学的认识涉及植物的化学、生物学和药理学等方面的知识,通过研究植物药物的性质和用途,为药物研发和制药工业提供科学依据。

《药用植物学教案》

《药用植物学教案》

《药用植物学教案》word版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药用植物的基本知识,包括药用植物的分类、药用部位、有效成分及药用价值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识别常见的药用植物,理解药用植物的药用原理,为后续的中医药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药用植物的分类及特点2. 掌握药用植物的药用部位及有效成分3. 了解药用植物的药用价值及应用4. 学会识别常见的药用植物5.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三、教学内容第一节:药用植物的分类及特点1. 药用植物的分类系统2. 各类药用植物的特点3. 我国常见的药用植物科第二节:药用植物的药用部位及有效成分1. 药用植物的药用部位2. 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3. 实例分析:人参的药用部位及有效成分第三节:药用植物的药用价值及应用1. 药用植物的药用价值2. 药用植物在中医药中的应用3. 实例分析:甘草的药用价值及应用第四节:药用植物的采集与保存1. 药用植物的采集方法2. 药用植物的保存方法3. 药用植物的加工方法第五节:常见药用植物的识别1. 药用植物的形态特征2. 常见药用植物的识别方法3. 实地考察:药用植物园的识别实践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药用植物的分类、药用部位、有效成分、药用价值等基本知识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药用植物的特点及应用3.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药用植物园,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药用植物的采集、保存和加工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评估学生对药用植物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药用植物的识别及应用能力的掌握程度3. 实地考察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4.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及对药用植物采集、保存和加工方法的掌握程度六、教学资源1. 教材:《药用植物学》2. 课件:药用植物的图片、视频等3. 药用植物园:用于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4. 网络资源:药用植物数据库、相关研究论文等七、教学安排1. 第一节:药用植物的分类及特点(2课时)2. 第二节:药用植物的药用部位及有效成分(2课时)3. 第三节:药用植物的药用价值及应用(2课时)4. 第四节:药用植物的采集与保存(2课时)5. 第五节:常见药用植物的识别(2课时)6. 第六节: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2课时)7. 第七节:药用植物的药理作用(2课时)8. 第八节:药用植物的应用实例(2课时)9. 第九节:药用植物的保护与利用(2课时)八、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药用植物的实例,引发学生对药用植物的兴趣2. 讲解:详细讲解药用植物的分类、药用部位、有效成分、药用价值等基本知识3. 互动:提问学生,解答学生的疑问,增强学生的参与度4.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药用植物的采集、保存和加工过程九、教学建议1. 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相关教材和资料,加深对药用植物学的理解2. 建议学生参加药用植物园的实地考察活动,提高识别药用植物的能力3. 引导学生关注药用植物的保护与利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4. 鼓励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十、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学生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药用植物学重点

药用植物学重点

1、木兰科:木本,有香气,单叶互生,在节上留有环状托叶痕。

花单生,两性,辐射对称,花被片3基数,多为6-12,每轮3片;雄蕊与雌蕊多数,分离,螺旋状排列在延长的花托上;每心皮含胚珠1-2枚。

聚合蓇葖果或聚合浆果。

1)木兰属:厚朴2)五味子属:五味子3)八角属:八角、木莲2、十字花科:草本,单叶互生;无托叶。

花两性,辐射对称,多排成总状花序;萼片4 ,2轮;花瓣4,十字形排列;雄蕊6,4长2短,为四强雄蕊,子房上位,由2心皮合生,侧膜胎座,长角果或短角果,多2瓣开裂。

药用植物:菘蓝(板蓝根)、莱菔(萝卜)、葶苈(独行菜)、播娘蒿、白芥3、蔷薇科:草本或木本,常具刺,单叶或复叶,多互生,常具托叶,花两性,辐射对称花被与雄蕊合成一蝶状,杯状、坛状、花瓣与雄蕊均着生托杯的边缘;萼片5;花瓣5,分离,稀无瓣;雄蕊通常多数;心皮1至多数,分离或结合,子房上位至下位,每室1至多数胚珠。

蓇葖果、瘦果、核果或梨果。

根据花托、托杯、雌蕊心皮数目,子房位置和果实类型分为绣线菊亚科(绣线菊)、蔷薇亚科、苹果亚科(山楂、皱皮木瓜、枇杷)和梅亚科(杏、梅、桃)。

蔷薇亚科:灌木或草本。

多为羽状复叶,有托叶,心皮多数,分离,子房上位,周位花。

聚合瘦果或聚合小核果。

药用植物:龙胆草、掌叶覆盆子、金樱子、月季花、玫瑰花、地榆4、豆科:草本、木本或藤本。

叶互生,多为复叶,有托叶。

花序各种;花两性,辐射对称或两侧对称;花萼5裂;花瓣5,通常分离,多数为蝶形花;雄蕊10,二体,少数分离或下部合生;稀多数;心皮1,子房上位,胚珠1至多数,边缘胎座,荚果,种子无胚乳。

根据花的对称,花瓣排列,雄蕊数目、连合等分为含羞草亚科、云实亚科和蝶形花亚科。

1)含羞草亚科:二回羽状复叶。

花辐射对称;穗状或头状花序;萼片下部多少合生;花瓣镊合状排列,基部常合生;雄蕊多数,稀与花瓣同数,荚果,有的具次生横膈膜。

药用植物:合欢、含羞草。

2)云实亚科:木本藤本,通常为偶数羽状复叶。

药用植物学

药用植物学

药用植物学一、名词解释1.后含物:植物细胞在生活过程中由于新陈代谢活动而产生的各种非生命物质,统称为后含物。

2.角质化:原生质体产生的角质,使细胞壁内角质化并使细胞壁的表面形成一层角质层。

3.木栓化:细胞壁中增加了木栓质,使得细胞壁常呈黄褐色,不透水,不透气,使得细胞与外界隔离成为死细胞。

4.腺毛:腺毛是能分泌挥发油、树脂、黏液等物质的毛茸,为多细胞构成,由腺头和腺柄两部分组成5.非腺毛:非腺毛由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无头、柄之分,末端通常尖狭,不能分泌物质,单纯起保护作用。

有线状毛、棘毛、分枝毛、丁字毛、星状毛、鳞毛。

6.厚角组织:厚角组织是由生活细胞构成并且是初生壁增厚的机械组织,细胞内含有原生质体,具有潜在的分生能力。

7.厚壁组织:厚壁组织的成熟细胞是没有原生质体的死细胞,细胞都具有全面增厚的次生壁,常有明显的层纹和纹孔沟,并大多为木质化的细胞壁,细胞腔较小。

可分为纤维和石细胞。

8.晶鞘纤维:在纤维束外围有一层或几层含有晶体的薄壁细胞,这种复合体称为晶鞘纤维9.嵌晶纤维:纤维细胞次生壁外层嵌有一些细小的草酸钙方晶或砂晶。

10.输导组织:输导组织也称维管组织,是植物体内运输水分和养料的组织。

输导组织的细胞一般呈管状,上下相接,遍布于植物体内,可分为木质部和韧皮部两类,木质部由导管和管胞组成,其功能是运输水分和溶解水中的无机盐及其他营养物质。

韧皮部主要有筛管,伴胞或筛胞组成,其功能是运输溶解状态的同化产物。

11.胼胝体:筛板形成后,在筛孔四周逐渐积累一些特殊的碳水化合物,称为胼胝质,随着胼胝质逐渐增多形成垫状物,称为胼胝体。

此时筛孔失去作用。

12.根状茎:常简称为根茎,茎地下横卧,节和节间明显,节上有退化的鳞叶,具顶芽和腋芽,常生有不定根,根状茎的形态随植物种类而不同。

13.鳞茎:地下茎极度缩短呈扁圆盘状,称为鳞茎盘,其上着生许多肉质肥厚的鳞叶,整体呈球形或扁球形。

顶端有顶芽,鳞片叶内有腋芽,基部有不定根。

药用植物学

药用植物学

药用植物学1.试述模式植物细胞的显微结构与超微结构?答:显微结构:细胞壁、细胞质、叶绿体、有色体、白色体、脂肪、油、糊粉粒、晶体、淀粉粒、纹孔、细胞核、核仁、核质、液泡、线粒体超微结构:细胞壁、叶绿体、线粒体、染色体、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胞基质、质膜、核孔、液泡膜、有色体、白色体、溶酶体、核膜、核仁、着丝点、核膜2、纹孔的概念就是什么?如何识别单纹孔与具缘纹孔?答:纹孔:具次生壁的细胞壁内侧所分布的呈凹陷小坑状的无次生壁处。

单纹孔:呈圆筒形,从孔口直至孔底,其直径都不发生变化,正面观仅呈一个圈,边缘处的次生壁不会厚于稍远处的次生壁。

具缘纹孔:呈拱弯状,从孔口直至孔底,其直径逐渐变大,正面观仅呈两个同心圆,边缘处的次生壁厚于稍远处的次生壁。

3.如何鉴别发生了特化的细胞壁与未发生特化的细胞壁?特化的细胞壁有几种?如何识别她们?答:未发生特化的细胞壁遇氯化锌碘呈蓝紫色,特化的细胞壁没有此颜色变化。

特化的细胞壁:a木质化:加间苯三酚后再加浓盐酸呈红色;加氯化锌碘呈黄棕色b木栓化:遇苏丹Ⅲ会被染成红色;加氢氧化钠加热,木栓质溶解呈黄色油滴状从壁中流出c角质化:遇苏丹Ⅲ会被染成橘红色;加氧化钠加热不溶解d粘液质化:遇玫红酸钠醇会被染成玫瑰红色;遇钌红会被染成红色e矿质化:硅质化细胞壁遇氟化氢溶液会发生部分溶解;钙质化细胞壁遇浓硫酸会发生部分溶解。

4、什么就是分生组织?有哪些类型及特点?答:分生组织就是一群具有分生能力的细胞。

按分生组织在植物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a顶端分生组织:存在于根尖与茎及其分枝的顶端部位,能比较长期保持旺盛的分裂能力b侧生分生组织:存在于根与茎的侧面靠近边缘位置,分裂活动具明显周期性c居间分生组织:存在于某些植物的节间基部、叶柄基部、总花柄顶部等,只能保持一定时间的分裂机能。

按分生组织的来源不同:a原分生组织:来源于种子的胚,位于根、茎的最先端,分裂能力强b初生分生组织:由原分生组织衍生出来的细胞所组成,其细胞在形态上已出现最初的分化c次生分生组织:由已成熟的组织中的某些薄壁组织重新恢复分裂机能形成的,使根茎不断增粗。

《药用植物学》PPT课件

《药用植物学》PPT课件

25.10.2020
淀粉粒的类型有: 单粒淀粉 复粒淀粉 半复粒淀粉
25.10.2020in 3、蛋白质protein
4、脂肪fat和脂肪油fat oil
5、晶体crystal: (1)草酸钙晶体:方晶、针晶、砂晶、
簇晶、柱晶
(2)碳酸钙结晶:钟乳体
25.10.2020
植物细胞特有,是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 区别之一。
含有盐类、色素、晶体等,是中药的有效 成分,其中与中药材显微鉴别关系最密切 的是晶体。
25.10.2020
精选ppt课件
22
(二)细胞核nucleus
1.核膜nuclear membrane 2.核液nuclear sap 3.核仁nucleolus 4.染色质chromatin
25.10.2020
精选ppt课件
19
(2)线粒体mitochondria
比质体小,呈颗粒状、棒状、丝状。
线粒体是细胞中物质氧化(呼吸作用)的 中心.此外,它还对物质的合成、盐类积 累有很大作用。
25.10.2020
精选ppt课件
20
25.10.2020
精选ppt课件
21
(3)液泡vacuole
25.10.2020
精选ppt课件
15
细胞质与细胞壁相接触的膜称质膜 plasmic membrane,
与液泡相接触的膜称液泡膜tonoplast。
25.10.2020
精选ppt课件
16
细胞质的流动能促进细胞内营养物质的 流动。电镜下可见:
质膜:细胞质与细胞壁相接触的膜,主 要功能包括:选择透性:渗透现象:
25.10.2020
精选ppt课件
29

《药用植物学》-绪论

《药用植物学》-绪论

《本草纲目》的第一刻本
亲 自 主刻 持于 ,明 金万 陵历 胡十 承八 龙年 刻, 。李 时 珍921种,其 中《本草纲目》中未收载的有716种。 此外,清代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植物名 实图考长编》,是专论植物的著作,附图精细, 考证详实,很有价值。 晋•嵇含《南方草木状》世界上最早的区系植物 志。 明•兰茂:《滇南本草》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 古代地方本草。 新中国:中国药典、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 典、中国药用植物志、中国植物志、中国高等植 物图鉴、中华本草等重要(药用)植物文献。
为什么学习《药用植物学》
1、植物与中药的关系


古代及现代本草对中药的记载: 药味 植物药
神农本草经(汉) 新修本草(唐) 证类本草(宋) 本草纲目(明)
中华本草(1999年)


365 844 1518 1892 8980

历年中药学教材
69% 71% 74% 58% 87.4% 79~83%
例如: 中药“贯众”原植物有9科17属50种, “败酱草”仅菊科就有9种; “透骨草”有12科16种植物。 此外,还有以羊角藤充巴戟天,紫茉莉根 充天麻使用等, 造成“病准、方对、药不灵”的问题。

《药用植物学》的研究内容与任务
调查研究药用植物资源,为合理扩大
利用和保护资源奠定基础
利用植物生物技术,扩大繁殖濒危物
种、活性成分含量高物种和转基因新 物种
思考题
阐述药用植物学与其他学
科的关系。 如何学好药用植物学?
中药品种的演变及复杂性

中药的多源性 对常用中药534味(根据《中华本草· 精选本》) 进行统计,单源者(297味)占55.6%;两源者 73味,占13.7%;多源者164味,占30.7%。两 源和多源共有237味,共占44.4%。(其中植物 药454味,单源256,两源59,多源139,合计多 源198味,占43.6%) 连《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多源者也占27.6%。 有限多源性药材的形成——亲缘关系相近,形 色气味合格,具相同和较高含量的有效成分,极为 相似的临床疗效。

药用植物学

药用植物学

第三章植物的器官1、什么是器官?器官(organ)是植物体内具有一定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由多种组织构成,并执行一定生理功能的部分。

2、什么是营养器官?起着吸收、制造和供给植物体所需要营养物质的作用,使植物体得以生长、发育。

3、什么是繁殖器官?主要起着繁殖后代、延续种族的作用。

第一节根什么是根?是否植物体的地下部分都是根?A种子萌发时最先生长的B通常生长在地下C活动特性:向地性、向湿性、背光性D形态特征:无节、节间,一般不生芽、叶、花E功能:吸收、输导、支持、固着、贮藏、繁殖F药用:人参、三七、黄芪、甘草、柴胡、板蓝根一、根的形态和类型一般形态:圆柱形或圆锥形,有分枝,愈到顶端愈细二、根的变态1.什么是变态?植物体由于机能的改变所引起的器官结构和形态的变化。

块根:红薯支持根:玉米气生根:树上垂下来的,吊兰、石斛呼吸根:红树、池杉三、菌根和根瘤四、根的组织构造(一)根尖的构造(二)根的初生构造(三)根的次生构造(四)根的异常构造(一)根尖的构造根尖是指根的顶端到着生根毛部分的这一段。

根尖可划分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四个部分。

(二)根的初生构造通过根尖的成熟区作一横切面,根的初生构造,从外到内可分为表皮、皮层和维管柱三个部分。

1.表皮位于根的成熟区的最外围。

特点:细胞排列整齐、紧密,细胞壁薄,不角质化,没有气孔。

一部分细胞外壁向外突起,形成根毛。

功能:主要起吸收作用,有吸收表皮之称。

2.皮层(cortex)表皮以内维管柱以外的相当大的部分,由多层薄壁细胞所组成,细胞排列疏松,有明显的细胞间隙。

通常可分为外皮层、皮层薄壁组织和内皮层三部分。

内皮层为皮层最内的一层细胞,排列整齐紧密,无细胞间隙。

内皮层的细胞壁具特殊增厚——凯氏带和凯氏点。

单子叶植物的内皮层呈马蹄形增厚3.维管柱内皮层以内的所有组织构造统称为维管柱,在包括中柱鞘、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三部分,有的还有髓部。

单子叶植物的根会有髓单子叶植物根的初生构造侧根的形成种子植物的侧根通常起源于中柱鞘,由于侧根起源于母根的中柱鞘,即发生于根的组织内部,因此,它的起源被称为内起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切面
木材三切面
横切面:垂直纵轴切面 看见射线的长和宽
径向切面:通过圆心的切面 看到射线长和高
切向切面:不过圆心的切面 (弦切面) 看到射线宽和高
横切面
径向切面 切向切面 横切面
径向切面
切向切面
三、茎的生理功能
1.支持作用 2.输导作用(演示) 3.贮藏作用(变态茎) 4.繁殖作用 5.光合作用
3.成熟 组织
概念:分化成熟,组织发挥应有的功能 保护组织 薄壁组织
类型
机械组织
输导组织
分泌组织
植物组织
3. 成 熟 组 织
返回
保护组织 薄壁组织
机械组织 输导组织: 分泌组织:
表皮:初生保护组织(表皮毛、气孔) 周皮:次生保护组织(皮孔)
吸收组织(吸收) 贮藏组织(贮藏)
同化组织(光合) 通气组织(通气) 基本组织(贮藏) 厚角组织
酚类化合物 类黄酮 生物碱 生氰糖苷 非蛋白氨基酸
返回
细胞壁
胞间层:以果胶为主 分层: 初生壁:纤维素,半纤维
素和果胶 次生壁:纤维素,木质素,
活细胞 胞间 连丝
死细胞
纹 孔
单纹孔, 具缘纹孔
半具缘纹孔
半纤维素
细胞壁特化:木质化、栓质化、角质化、矿质化
细胞壁功能:机械支持、防御、物质运输、细胞识别
原生木质部(外) 后生木质部(内)
(外始式)


初生韧皮部
原生韧皮部(外) 后生韧皮部(内)
(外始式)

薄壁细胞 形成层一部分
7.侧根形成
1).起源:中柱鞘细胞,属于内起源
2).形成过程:
中柱鞘细胞平周分形裂 成侧根原基 为生长点和根冠 穿透皮层表皮
进分行垂化周,
平周分裂
侧根
8.根的次生生长与次生结构
6.根的初 生结构
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 单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
1.表皮 2.皮层
3.中柱
返回
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
来源:原表皮(第三层细胞) 特点:细胞壁薄;排列紧密;有根毛;无气孔。
来源:基本分生组织(第二层细胞)
结构特点
外皮层:栓化,保护作用 皮 层 皮层薄壁组织,横向运输 内皮层:一层细胞,排列紧密。
第三节 叶的形态结构
基本特性:绿色扁平,为叶绿体主要存在场 所,具有向光性。
是植物光合作用、制造养分的重要器官。 叶起源:叶源于叶原基
第二节 叶复习提纲
1.叶组成
典型叶 组成
叶片 叶柄 托叶
三者是 否具全
禾本科叶
叶片 叶鞘 叶耳 叶舌 叶枕
完全叶 不完全叶
第二节 叶复习提纲
2.单叶与复叶
概念:是叶在茎或枝条上有规律排列的方式
2.菌根:高等植物根与某些真菌与形成的供生体。 内生菌根:菌丝分布在根的表层细胞中 外生菌根:菌丝分布在根的皮层细胞中 作用:增加吸收能力
根的生理功能
功能: 1. 吸收作用 2. 固着、支持作用 3. 输导作用 4. 合成作用 5. 贮藏作用 6. 繁殖作用
第二节 茎的形态结构
一、茎的特性
茎是植物生长于地上 部的营养器官。
来源:表皮、皮层、韧皮薄壁细胞
活动结果:产生周皮,有皮孔
维管形成层的活动总结图
纺缍状原始细胞 切向分裂
次生韧皮部 外
内 次生木质部
轴向的维管系统
维管形成层
侧横 裂裂
径向分裂、倾斜的垂周分裂 径向分裂
扩大维管形成层环
射线原始细胞
切向分裂
韧皮射线 外
内 木射线
径向的射线系统
多年生木本植物茎的特点
树皮:维管形成层或木质部外方的全部组织。
活动能力
活动芽 正常生长发育 休眠芽 休眠一定时期
三茎的分枝方式
1.
1.单轴分枝
茎 分
2.合轴分枝

3.假二叉分枝
4.禾本科植物分蘖(分蘖节、有效分蘖)
(三)四茎、的茎类的型变态
乔木
地下茎 的变态
根茎 块茎
姜、藕、玉竹 马铃薯、天麻、半夏

(与根相似, 但具茎特征)
球茎

鳞茎


叶状茎
荸荠、慈姑 百合、贝母、洋葱
地上茎 的变态
枝刺 钩状茎
茎卷须
小块茎
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茎的初 生结构
返回
表 皮 保护组织,具角质层、气孔器、表皮毛
皮层
外皮层:厚角组织、幼茎含叶绿体 中皮层:皮层薄壁细胞 内皮层:多数无,有的有形成较晚,淀粉鞘
髓射线:连接髓和皮层的薄壁细胞
维管柱 维管束
初生木质部(内) (内始式 束内形成层
是连接根和叶的轴状 结构。
来源:由胚芽发育而成。
通性:向光性、背地性、 有节和节间、有芽。
二(、二芽)的芽类型
依生长位置
定芽
顶芽 腋芽 副芽
生于茎枝顶端 生于叶腋内 生于顶芽腋芽旁
不定芽 无固定生长位置
性质
叶芽 花芽
发育成枝或叶 发育成花或花序

混合芽 发育成枝叶和花
鳞芽 有鳞片包被
有无芽鳞
裸芽 无鳞片包被
绪论
3.药用植物专著
《诗经》
《神农本草经》
《本草经集著》 《新修本草》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拾遗》
《植物名实图考》 《植物名实图考长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中药志》
《中国药用植物志》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
细胞结构复习提纲
单位膜
细胞壁
成分:蛋白质、脂类 功能:选择透性
细胞膜
叶绿体
根的细胞中不含叶绿体。
2.根的形态
1.主根 2.侧根
定根

直根系(深根系)
3.不定根
系 须根系(浅根系)
3.根生理功能
1.固定作用 2.吸收作用 3.储藏作用;4.繁殖作用; 5.合成作用;6.分泌作用;
第一节 根复习提纲
4.根的变态类型
特化机能
形态
来源
1.贮藏根 (1)圆锥根
1.
贮藏根
(2)圆柱根 (3)圆球根
中柱鞘细胞 次生初生韧皮部薄壁细胞;
恢复分 生能力
木栓形 成层
活动 向内产生栓内层,向外产生木栓层
结果 周皮
根的异常构造(三生构造)
初生分生组织→ 初生构造
植物根构造 次生分生组织→次生构造
副形成层 → 三生构造
(三生分生组织) (异常构造)
根的异常构造(三生构造)
不断产生成形成层,每

中柱鞘薄壁
角隅厚角组织 腔隙厚角组 板状厚角组织 (切向壁增厚)
厚壁组织
纤维、石细胞
输导无机物:导管、管胞 输导有机物:筛管、筛胞
外分泌结构:腺毛 蜜腺,排水器,
腺表皮(腺鳞)
内分泌结构:泌细胞,分泌腔,分泌道
乳汁管:有节乳汁 无节乳汁管
第一节 根复习提纲
1.根的 特点
通性:向地性、向湿性、背光性
根一般为圆柱形,向下渐细,具反复分枝; 特点. 根无节和节间之分,一般不生芽、 无叶、花;
1).维管形成层
初生韧皮部内和初生木质部外薄壁细胞
来源 中柱形成层
活动
活动:向内产生次生木质部,向外产生次生韧皮部 速度不匀:凹陷处活动快,凸出处活动慢,环变成圆
结果 由于维管形成层内不断增加次生木质部,使环不断
外移,根不断增粗
根的次生生长与次生结构
2.木栓形成层
来源
3. 叶序
类型:
互生 对生 轮生 簇生 基生 (叶周、叶镶嵌)、
第二节 叶复习提纲
4.叶脉:贯穿在叶肉内的维管束,是叶内的输导 组 织与支持结构。 (主脉、侧脉、细脉)
脉序:叶脉在叶片中的分布形式。 分叉脉序:主要存在于蕨类植物中 平行脉序:单子叶植物的脉序 (直出平行脉、横出平行脉、 射出平行脉、弧形脉) 网状脉序:双子叶植物的脉序 (掌状网脉、羽状网脉)
层都在活动。如商陆

细胞转化成

形成层,

不断产生新形成的形成层 环,只有最外一层活动。
如牛膝
异 心 环 类
皮层中部分薄 壁细胞转化成 多个形成层环
结果形成多个异心环 状。如何首乌,甘松
根瘤与菌根
根瘤与菌根是微生物与植物形成的供生体。 根据形成供生体微生物不同分为
1.根瘤:杆状细菌与豆科植物形成的瘤状物 作用:固氮
初生韧皮部(外)(外始式)

单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表 皮 保护组织,长细胞、短细胞、气孔器
初 生 基本 结 组织
机械组织:表皮内呈环状排列厚壁细胞
大量薄壁细胞 水稻小麦芦苇等中间为空(髓)腔

类型:有限外韧维管束
维管束
薄壁细胞
中柱鞘
初生韧皮部


初生木 质部
后生导管
气腔
原生导管
机械组织
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长与次生结构
多 糖 (纤维素、 半纤维素、果胶类)
成分 蛋白质
其他(角质、栓质、木质素、矿物质)
(返回)
植物组织
1.植物组织
概念:来源相同、形态结构相识、功能 相近的细胞群
分类:分生组织和成熟组织两大类
按位置分
顶端分生组织
2.分生组织 居间分生组织
侧生分生组织
按来源分
原分生组织 初生分生组织 次生分生组织
维管形成层 木栓形成层
5.双子叶植物叶的解剖结构
表皮
上表皮 下表皮
气孔器:平列型、不等型、横列型、无规则型 排水器:水孔和通水组织构成 表皮毛:各种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