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诺实验
雷诺实验

(三)实验装置 雷诺实验装置主要由稳压溢流水槽、实验导管、转子 流量计、低位贮水槽、循环水泵等部分组成,演示主管路 为φ20×2mm硬质玻璃。自来水不断注入并充满稳压溢流 水槽,稳压溢流水槽的水流经实验导管和流量计,最后排 入下水道,稳压溢流水槽的溢流水,也直接排入下水道,
水流量由调节阀控制。
具体实验装置见下图:
的流型已进入湍流区域,记下水的流量和温度数据,以计算
上临界雷诺数据。 反复进行数次(至少五至六次)取平均值。
3、注意事项
(1)本实验示踪剂采用红墨水,它由红墨水储瓶,经连
接软管和注射针头,注入实验导管。应当注意调节注射针头
的位置使针头位于管轴线上为佳,红墨水的注射速度应与主 体流体的流速相近(略低一些),因此随水流量的增大,需 相应的调节红墨水注射流量,才能得到较好的实验效果。 (2)在实验过程中应随时注意稳压槽溢水流量,随着操 作流量的变化,相应调节低位贮水槽的供水量,防止稳压槽 内液面下降或泛滥事故发生。
3、在实验过程中切勿碰撞设备,操作时也要轻巧缓慢, 以免干扰流体流动过程的稳定性。实验过程有一定的滞后现 象,因此调节流量的过程切勿操之过急,状态确定稳定之后, 再继续调节或记录数据。
(五)计算参考数据
实验导管内径:18mm (六)数据记录
六记录表
管子内径
项目 序号
水的温度
1
2
3
4
5
水的密度
水的粘度 流量计读数
观察流动类型
Re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七、实验结果 上临界雷诺数Re=
下临界雷诺数Re=
(七)思考题
1、影响流动形态的因素有哪些? 2、如果管子是不透明的,不能用直接观察来判断管中
第二章化工原理实验 雷诺实验

第二章化工原理实验实验一、雷诺实验一、实验目的:1.建立“滞流和湍流两种流动形态”的感性认识;2.观察雷诺准数与流体流动类型的相互关系;3.观察滞流时流体在圆管内的速度分布曲线;二、实验原理:1.滞流时,流体质点做直线运动,即流体分层流动,与周围的流体无宏观的混合,湍流时,流体质点呈紊乱地向各方向作随机的脉动,流体总体上仍沿管道方向流动。
2.雷诺准数是判断实际流动类型的准数。
若流体在圆管内流动,则雷诺准数可用下式表示:(2-1)一般认为,当Re≤2000时,流体流动类型属于滞流;当Re≥4000时,流动类型属于湍流;而Re值在2000~4000范围内是不稳定的过渡状态,可能是层流也可能是湍流,取决于外界干扰条件。
如管道直径或方向的改变、管壁粗糙,或有外来振动等都易导致湍流。
3.对于一定温度的流体,在特定的圆管内流动,雷诺准数仅与流速有关。
本实验是改变水在管内的速度,观察在不同雷诺准数下流体流型的变化。
理论分析和实验证明,滞流时的速度沿管径按抛物线的规律分布。
中心的流速最大,愈近管壁流速愈慢。
湍流时由于流体质点强烈分离与混合,所以速度分布曲线不再是严格的抛物线,湍流程度愈剧烈,速度分布曲线顶部的区域愈广阔而平坦,但即使湍流时,靠近管壁区域的流体仍作滞流流动,这一层称为滞流内层或滞流底层,。
它虽然极薄,但在流体中进行热量和质量的传递时,产生的阻力比流体的湍流主体部分要大得多。
三、实验装置及流程:1.实验装置示意图及流程图2-1 雷诺实验——装置示意图及流程1.溢流管;2.小瓶;3.上水管;4.细管;5.水箱;6.水平玻璃管;7.出口阀门实验装置如图2-1所示,图中水箱内的水由自来水管供给,实验时水由水箱进入玻璃管(玻璃管供观察流体流动形态和滞流时管路中流速分布之用)。
水量由出口阀门控制,水箱内设有进水稳流装置及溢流管,用以维持平稳而又恒定的液面,多余水由溢流管排入下水道。
2.实验仿真界面图2-2 雷诺实验——仿真界面四、实验步骤:1、实验步骤(1)雷诺实验1)打开进水阀,使自来水充满高位水箱;2)待有溢流后,打开流量调节阀;3)缓慢地打开红墨水调节阀;4)调节流量调节阀,并注意观察滞流现象;5)逐渐加大流量调节阀的开度,并注意观察过渡流现象;6)进一步加大流量调节阀的开度,并注意观察湍流现象;7)由孔板流量计测得流体的流量并计算出雷诺准数;8)关闭红墨水调节阀,然后关闭进水阀,待玻璃管中的红色消失,关闭流量调节阀门,结束本次实验。
雷诺实验的分析与总结

雷诺实验的分析与总结
雷诺实验是流体力学中的经典实验之一,通过该实验可以研究流体的层流和湍流现象,以及流体在管道中的流动规律。
实验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在管道中插入一根细长的柱体,观察柱体周围流体的流动状态,从而分析流体的性质和流动规律。
首先,雷诺实验可以用来观察流体的层流和湍流现象。
在实验中,当流体速度较小时,流体呈现出层流状态,流线平行且不交叉;而当流体速度增大时,流体会出现湍流现象,流线交叉混乱。
通过对不同流速下的流体状态进行观察和记录,可以分析出层流和湍流的转变条件,以及两者之间的转变过程。
其次,雷诺实验还可以用来研究流体在管道中的流动规律。
通过在管道中插入柱体,观察柱体周围流体的流动状态,可以得出不同位置处流体速度的分布情况。
从而可以分析出流体在管道中的流速分布规律,包括流速的最大值、最小值以及流速剖面的形状等。
这对于工程实践中的管道设计和流体输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的来说,雷诺实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实验,通过该实验可以深入地研究流体的性质和流动规律。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可以得出很多有价值的结论,对于流体力学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科研人员投入到雷诺实验的研究中,为我们对流体力学的认识和应用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雷诺实验

雷诺实验一、实验背景1883年,雷诺通过实验发现到液流中存在着层流和湍流两种流态:流速较小时,水流有条不紊的呈现层状有序的直线运动,流层间没有质点掺混,这种流态称为层流;当流速增大时,流体质点做杂乱无章的无序的运动,流层间质点掺混,这种流态称为湍流。
雷诺实验还发现存在着湍流转变为层流的临界流速0V ,而0V 又与流体的粘性,圆管的直径d 有关。
若要判别流态,就要确定各种情况下的0V 值。
雷诺运用量纲分析的原理,对这些相关因素的不同量值作出排列组合再分别进行实验研究,得出了无量纲数——雷诺数e R ,以此作为层流与紊流的判别依据,使复杂问题得以简化。
经反复测试,雷诺得出圆管流动的下临界雷诺数值为2320,工程上,一般取之为2000。
当e R <2320时,管中流态为层流,反之,则为湍流。
雷诺简介奥斯本 雷诺(Osborne Reynolds),英国力学家、物理学家和工程师。
1842年8月23日生于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1912年2月21日卒于萨默塞特的沃切特。
1867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王后学院。
1868年出任曼彻斯特欧文学院(以后改名为维多利亚大学)的首席工程学教授,1877年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1888年获皇家勋章,1905年因健康原因退休。
他是一位杰出的实验科学家,由于欧文学院最初没有实验室,因此他的许多早期试验都是在家里进行的。
他于1883年发表了一篇经典性论文──《决定水流为直线或曲线运动的条件以及在平行水槽中的阻力定律的探讨》。
这篇文章以实验结果说明水流分为层流与紊流两种形态,并提出以无量纲数Re (后称为雷诺数)作为判别两种流态的标准。
他还于1886年提出轴承的润滑理论,1895年在湍流中引入有关应力的概念。
雷诺兴趣广泛,一生著述很多,其中近70篇论文都有很深远的影响。
这些论文研究的内容包括力学、热力学、电学、航空学、蒸汽机特性等。
他的成果曾汇编成《雷诺力学和物理学课题论文集》两卷。
雷诺实验

雷诺实验实验报告姓名:史亮班级:9131011403学号:913101140327第4章 雷诺实验4.1 实验目的1) 观察层流、紊流的流态及流体由层流变紊流、紊流变层流时的水利特征。
2) 测定临界雷诺数,掌握园管流态判别准则。
3) 学习应用量纲分析法进行实验研究的方法,了解其实用意义。
4.2 实验装置雷诺实验装置见图4.1。
图4.1 雷诺实验装置图说明:本实验装置由供水水箱及恒压水箱、实验管道、有色水及水管、实验台、流量调节阀等组成,有色水经有色水管注入实验管道中心,随管道中流动的水一起流动,观察有色水线形态判别流态。
专用有色水可自行消色。
4.3 实验原理流体流动存在层流和紊流两种不同的流态,二者的阻力性质不相同。
当流量调节阀旋到一定位置后,实验管道内的水流以流速v 流动,观察有色水形态,如果有色水形态是稳定直线,则圆管内流态是层流,如果有色水完全散开,则圆管内流态是紊流。
而定量判别流体的流态可依据雷诺数的大小来判定。
经典雷诺实验得到的下临界值为2320,工程实际中可依据雷诺数是否小于2000来判定流动是否处于层流状态。
圆管流动雷诺数:e R KQ d Qvd vd ====νπνμρ4 (4.1) 式中:ρ──流体密度,kg/cm 3;v ──流体在管道中的平均流速,cm/s ;d ──管道内径,cm ; μ──动力粘度,Pa •s ;ν──运动粘度,ρμν=,cm 2/s ; Q ──流量,cm 3/s ;K ──常数,νπd K 4=,s/cm 3。
4.4 实验方法与步骤1) 记录及计算有关常数。
管径 d = 1.37 cm, 水温 t = 14.8 ℃ 水的运动粘度 ν=2000221.00337.0101775.0tt ++= 0.01147 cm 2/s 常数 νπd K 4== 81.03 s/cm 3 2) 观察两种流态。
滚动有色水塑料管上止水夹滚轮,使有色水流出,同时,打开水箱开关,使水箱充满水至溢流,待实验管道充满水后,反复开启流量调节阀,使管道内气泡排净后开始观察两种流态。
雷诺实验的实验原理和方法

5实验二雷诺实验一、实验目的1、观察流体在管内流动的两种不同流动型态。
2、测定临界雷诺数R ec 。
二、实验原理流体流动有两种不同型态,即层流(或称滞流)和紊流(或称湍流),这一现象最早是由雷诺(Reynolds )于1883年首先发现的。
流体作层流流动时,其流体质点作平行于管轴的直线运动,且在径向无脉动;流体作紊流流动时,其流体质点除沿管轴方向作向前运动外,还在径向作脉动,从而在宏观上显示出紊乱地向各个方向作不规则的运动。
流体流动型态可用雷诺数(Re )来判断,这是一个由各影响变量组合而成的无因次数群,故其值不会因采用不同的单位制而不同。
但应当注意,数群中各物理量必须采用同一单位制。
若流体在圆管内流动,则雷诺数可用下式表示:μνρd =Re (16-1)式中:Re —雷诺数,无因次;d —管子内径,m ;v —流体在管内的平均流速,m /s ;ρ—流体密度,kg /m 3;μ—流体的动力粘滞系数;Pa·s 。
层流转变为紊流时的雷诺数称为临界雷诺数,用R ek 表示。
工程上一般认为,流体在直圆管内流动时,当Re <2000时为层流;当Re >4000时,圆管内已形成紊流;当Re 在2000至4000范围内,流动处于一种过渡状态,可能是层流,也可能是紊流,或者是二者交替出现,这要视外界干扰而定,一般称这一Re 数范围为过渡区。
式(1)表明,对于一定温度的流体,在特定的圆管内流动,雷诺数仅与流体流速有关。
本实验即是通过改变流体在管内的速度,观察在不同雷诺数下流体的流动型态。
三、实验装置与设备参数装置主要由玻璃试验导管、流量计、流量调节阀、低位贮水槽、循环水泵、稳压溢流水槽等部分组成,演示主管路为220⨯φmm 硬质玻璃。
实验装置如图16-1所示:四、实验方法:实验前,先将水充满低位贮水槽,关闭流量计后的调节阀,然后启动循环水泵。
待水充满稳压溢流水槽后,开启流量计后的调节阀。
水由稳压溢流水槽流经缓冲槽、试验导管和流量计,最后流回低位贮水槽。
(完整版)雷诺实验

雷诺实验一、实验背景1883年,雷诺通过实验发现到液流中存在着层流和湍流两种流态:流速较小时,水流有条不紊的呈现层状有序的直线运动,流层间没有质点掺混,这种流态称为层流;当流速增大时,流体质点做杂乱无章的无序的运动,流层间质点掺混,这种流态称为湍流。
雷诺实验还发现存在着湍流转变为层流的临界流速0V ,而0V 又与流体的粘性,圆管的直径d 有关。
若要判别流态,就要确定各种情况下的0V 值。
雷诺运用量纲分析的原理,对这些相关因素的不同量值作出排列组合再分别进行实验研究,得出了无量纲数——雷诺数e R ,以此作为层流与紊流的判别依据,使复杂问题得以简化。
经反复测试,雷诺得出圆管流动的下临界雷诺数值为2320,工程上,一般取之为2000。
当e R <2320时,管中流态为层流,反之,则为湍流。
雷诺简介奥斯本 雷诺(Osborne Reynolds),英国力学家、物理学家和工程师。
1842年8月23日生于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1912年2月21日卒于萨默塞特的沃切特。
1867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王后学院。
1868年出任曼彻斯特欧文学院(以后改名为维多利亚大学)的首席工程学教授,1877年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1888年获皇家勋章,1905年因健康原因退休。
他是一位杰出的实验科学家,由于欧文学院最初没有实验室,因此他的许多早期试验都是在家里进行的。
他于1883年发表了一篇经典性论文──《决定水流为直线或曲线运动的条件以及在平行水槽中的阻力定律的探讨》。
这篇文章以实验结果说明水流分为层流与紊流两种形态,并提出以无量纲数Re (后称为雷诺数)作为判别两种流态的标准。
他还于1886年提出轴承的润滑理论,1895年在湍流中引入有关应力的概念。
雷诺兴趣广泛,一生著述很多,其中近70篇论文都有很深远的影响。
这些论文研究的内容包括力学、热力学、电学、航空学、蒸汽机特性等。
他的成果曾汇编成《雷诺力学和物理学课题论文集》两卷。
(完整版)雷诺实验

雷诺实验雷诺实验一、实验背景1883 年,雷诺通过实验发现到液流中存在着层流和湍流两种流态:流速较小时,水流有条不紊的呈现层状有序的直线运动,流层间没有质点掺混,这种流态称为层流;当流速增大时,流体质点做杂乱无章的无序的运动,流层间质点掺混,这种流态称为湍流。
雷诺实验还发现存在着湍流转变为层流的临界流速 V ,而V 又0 0与流体的粘性,圆管的直径d 有关。
若要判别流态,就要确定各种情况下的V 值。
0雷诺运用量纲分析的原理,对这些相关因素的不同量值作出排列组合再分别进行实,以此作为层流与紊流的判别依据,使复验研究,得出了无量纲数——雷诺数 Re杂问题得以简化。
经反复测试,雷诺得出圆管流动的下临界雷诺数值为 2320,工程上,一般取之<2320 时,管中流态为层流,反之,则为湍流。
为 2000 。
当Re雷诺简介奥斯本雷诺 (Osborne Reynolds) ,英国力学家、物理学家和工程师。
1842 年 8 月 23 日生于北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 1912年 2 月 21 日卒于萨默塞特的沃切特。
1867 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王后学院。
1868 年出任曼彻斯特欧文学院(以后改名为维多利亚大学)的首席工程学教授, 1877 年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 1888年获皇家勋章, 1905 年因健康原因退休。
他是一位杰出的实验科学家,由于欧文学院最初没有实验室,因此他的许多早期试验都是在家里进行的。
他于 1883 年发表了一篇经典性论文── 《决定水流为直线或曲线运动的条件以及在平行水槽中的阻力定律的探讨》。
这篇文章以实验结果说明水流分为层流与紊流两种形态,并提出以无量纲数 Re (后称为雷诺数)作为判别两种流态的标准。
他还于 1886 年提出轴承的润滑理论, 1895 年在湍流中引入有关应力的概念。
雷诺兴趣广泛,一生著述很多,其中近 70 篇论文都有很深远的影响。
这些论文研究的内容包括力学、热力学、电学、航空学、蒸汽机特性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诺实验
一、实验目的
1、观察液体在圆管中流动时的层流和紊流现象,区分其流动特征及转换情况,加深对层流、紊流形态的感性认识和对雷诺数的理解。
2、测定颜色水在管中不同状态下的雷诺数Re
二、实验原理
液体的两种不同流态及其条件
液体在管道中流动,当流速不同时,会呈现两种不同的流态:层流和紊流。
当流速较小时,管中液体质点以平行而互不混掺的方式作直线运动,这种流动形态称为层流;随着流速的增大,液体形成的直线逐渐变得颤动、弯曲,但仍能保持线状运动;流速继续增大,液体的流动开始变得没有固定的形态,液体质点互相混掺和碰撞,向四周扩散,使全管水流着色,这种流动形态成为紊流。
它们的区别在于:流动过程中液体层之间是否发生混掺现象。
圆管中恒定流动的流态转化取决于雷诺数:νVd
R e =
式中,V ——断面平均流速,m 3/s
d ——圆管直径
ν——液体的运动粘滞系数,m 2/s
当Re <Re c (下临界雷诺数)时为层流状态,Re c =2300;
当Re >'
c Re (上临界雷诺数)时为紊流状态,Re c 在4000~12000之间。
三、实验步骤
(1)认真阅读实验目的要求,实验原理和注意事项。
(2) 熟悉仪器,核对设备编号,记录管径,水温等有关常数。
(3) 打开供水开关,使水箱充水,待水箱溢流后,关闭阀门,检查测压管液
面是否齐平,若不平则须进行排气调平(多开关几次排走气泡)。
(4)观察流动状态:将阀门微微打开,待水流稳定后,打开装有颜色水的容
器开关,使颜色水注入水流。
当颜色水在试验圆管中呈现一条稳定的直线时,此时管内即为层流流态。
然后逐渐开大阀门,增大流量,这时颜色水开始颤动、弯曲,并逐渐扩散,当扩散至全管,水流紊乱到看不清流线时,这便是紊流状态。
(5)将阀门开至最大,然后逐步关小阀门,使管内流量逐步减少;每改变一
次流量,均需等待2~3min ,待水流平稳后,测定每次的流量、水温和1,2两段面间的水头损失(即测压管读数之差)。
为提高实验精度、便于分析整理结果,实验次数尽可能多一些,要求改变流量不少于10次。
(6) 相反,将阀门由小开至最大,使管内;流速逐渐增大,重复上述步骤(5),也做10次以上。
(7) 查数据记录表是否有缺漏、是否有某个数据明显地不合理,若有此情
况,应进行补正。
(8)实验结束,按步骤(3)校核各测压水面是否处于同一水平面上,然后
关闭电源开关,关闭电源开关,拔掉电源插头。
四、实验数据及整理
1、记录、计算有关常数
实验管径d=Φ14mm 实验温度t= ℃ 运动粘度ν
2、整理、计算表
= cm 2/s
表中:水体积V ’和时间T 由实验直接测量得到 Q=
T V ' V=ρ
Q (ρ为水的密度) 再根据公式
νVd
R e =
代入相关数据计算得到每组对应的雷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