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c设计性实验
维生素c实验报告

维生素c实验报告维生素C实验报告维生素C是一种重要的营养素,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深入了解维生素C的特性以及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稳定性,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实验一: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我们首先测定了某品牌橙子中维生素C的含量。
实验步骤如下:1. 将橙子切开,挤取橙汁。
2. 取一定量的橙汁,加入已知浓度的碘液。
3. 碘液会与维生素C发生反应,产生蓝色的混合物。
4. 通过比色法,测定蓝色混合物的吸光度,从而计算出维生素C的含量。
实验结果显示,每100毫升橙汁中含有约30毫克的维生素C。
这个结果与维生素C的日常摄入量推荐值相符,说明橙汁是一种良好的维生素C来源。
实验二:维生素C的稳定性为了探究维生素C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稳定性,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实验一:光照条件下的稳定性我们将维生素C溶液分别暴露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包括强光、弱光和黑暗。
经过一段时间后,我们测定了维生素C溶液中维生素C的含量。
实验结果显示,强光条件下,维生素C的含量显著降低,损失约30%;弱光条件下,维生素C的损失约为10%;而在黑暗条件下,维生素C的损失非常小。
这表明,光照是维生素C降解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保存维生素C时,应尽量避免阳光直射。
实验二:温度条件下的稳定性我们将维生素C溶液分别置于不同温度下,包括常温、冷藏和冷冻。
经过一段时间后,我们测定了维生素C溶液中维生素C的含量。
实验结果显示,常温条件下,维生素C的含量损失最快,损失约为50%;冷藏条件下,维生素C的损失约为20%;而在冷冻条件下,维生素C的损失非常小。
这表明,温度也是维生素C降解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保存维生素C时,应尽量将其冷藏或冷冻。
综合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橙汁是一种良好的维生素C来源,每100毫升橙汁中含有约30毫克的维生素C。
2. 光照是维生素C降解的主要因素之一,应避免阳光直射。
3. 温度也是维生素C降解的重要因素之一,应将其冷藏或冷冻以延缓维生素C的损失。
维生素C含量测定的实验设计方案

维生素C含量测定的实验设计方案实验设计方案: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1.研究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测定其中一种样品(如柑橘类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通过优化测定方法确定其最佳实验条件,提高测定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2.实验材料-待测样品(如柑橘类水果)-维生素C标准品(纯品)-碳酸氢钠(NaHCO3)-氢氧化钠(NaOH)-稀硫酸(H2SO4)-乙酸钠(NaAc)-氯仿(CHCl3)-二氯甲烷(CH2Cl2)-精密滴定管-烧杯-手持搅拌器-电磁搅拌器-温度计-pH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3.实验步骤3.1样品的制备将待测样品(柑橘类水果)称取适量,去皮、去籽后切成均匀的小块,放入离心管中。
3.2维生素C的提取将样品加入适量的稀硫酸中,使用手持搅拌器搅拌10分钟,然后静置15分钟。
接下来,将提取液倒入有塞离心管中,并在4000转/分钟离心10分钟。
离心完成后,将上清液转移至干净离心管中。
3.3滴定法测定维生素C含量3.3.1准备维生素C标准溶液取适量的维生素C标准品溶于适量蒸馏水中,得到一定浓度的维生素C溶液。
3.3.2维生素C标准曲线绘制将标准维生素C溶液分为不同体积,分别加入烧杯中,然后逐滴加入一定体积的氯仿(优化的提取剂)和NaHCO3(维生素C氧化反应抑制剂)。
对于每个标准溶液,使用盈量移液器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碘液,然后通过滴定法测定维生素C的浓度。
3.3.3样品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将步骤3.2中得到的样品提取液,按照3.3.2中的方法进行滴定实验,测定样品中维生素C的含量。
4.控制实验条件4.1pH值控制根据滴定的原理,维生素C的测定需要在适当的pH值下进行。
使用pH计调节维生素C标准溶液和样品提取液的pH值,一般可在2-3的pH范围内。
4.2温度控制维生素C的测定受到温度的影响,低温可加快反应速率,但温度过高则会导致维生素C的分解。
建议将实验温度控制在25℃左右。
4.3提取剂选择在滴定方法中,氯仿和NaHCO3被广泛应用于提取和抑制维生素C氧化反应。
维生素c的小实验报告

维生素c的小实验报告维生素C的小实验报告维生素C是一种重要的营养物质,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维生素C的特性和功能,我们进行了一项小实验。
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维生素C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和抗氧化能力。
我们选取了三种不同的水果,分别是橙子、苹果和草莓,这些水果都富含维生素C。
实验过程中,我们将这些水果分别置于不同的环境中,观察维生素C的含量变化。
首先,我们将橙子、苹果和草莓分别切成小块,然后将它们放在室温下的不同时间段内观察。
结果显示,橙子中的维生素C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保持较为稳定,而苹果和草莓中的维生素C则逐渐减少。
这可能是因为橙子中的维生素C含量较高,相对较不容易受到氧化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进行了一项抗氧化实验。
将橙子、苹果和草莓的汁液分别放置于不同的试管中,然后加入一定量的氧化剂。
通过观察试管中的颜色变化,我们可以判断维生素C的抗氧化能力。
结果显示,橙子汁液的颜色变化最为缓慢,而苹果和草莓汁液则较快发生颜色变化。
这表明橙子中的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
进一步地,我们将维生素C溶液分别加热和冷冻处理,观察其在不同温度下的稳定性。
结果显示,加热处理后的维生素C溶液中的维生素C含量明显减少,而冷冻处理对维生素C的稳定性没有明显影响。
这说明维生素C对高温敏感,而对低温相对稳定。
除了环境因素,我们还对维生素C的含量进行了测量。
通过使用一种化学试剂,我们可以将维生素C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并通过测量其吸光度来确定维生素C的含量。
结果显示,橙子中的维生素C含量最高,苹果次之,草莓含量最低。
这与我们之前的观察结果一致。
通过这个小实验,我们对维生素C的特性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维生素C 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和抗氧化能力都与其含量有关。
为了保持维生素C的稳定性,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储存方式和温度,避免暴露在高温环境中。
此外,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也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
维生素C在人体中具有许多重要的功能,如促进铁的吸收、增强免疫力和抗氧化等。
巧用维生素C设计多项化学实验

收稿 日期 : 2 0 - 1 1 0 7 i - 5
作者 简介 :池利 民, 本科, 副教授 。
每 日2 以后 ,尿 液 p 会 显著 下 降 。 克 H
‰
绷 8 卫 8 弦
维普资讯
’
. _代畚唷 | 琵 装备 I :
2 维生素 C 与 碱性 较 强 的注 射 剂 配伍 。 . 忌
维 生素 C 液 显 酸性 。 溶 2 与 酸碱 中和 .
HO
OH
在 上述 滴有 甲基 橙 试 液 的维 生 素C 溶液 中逐滴 加 入 0 1 o / a H 液 ,振 荡 ,在滴 入2 滴N O 溶 液后 , .m l L N O 溶 0 aH
可 见溶 液 由红 色 转 变 为黄 色 。 3 与 碳酸 盐 的 反应 .
CH2 OH
I
HC — OH O
1 与 酸碱 指 示 剂 作用 : .
取 一 支 小试 管 加 入 2 1 生素C 液 ,用 玻 璃 棒 蘸 m维 溶 取 少 量 维生 素 C 液 滴在 蓝 色 石 蕊试 纸 上 ,可 见 蓝色 石 溶 蕊 试 纸变 为红 色 ,再用 玻 璃 棒 蘸取 少 量维 生 素 C 液 滴 溶 在 p 试 纸上 ,测 出p 一3 0 H H . 。最 后 在这 支 盛 有 维生 素C 溶液 的试 管 中滴 入 2 甲基 橙 试 液 ,溶 液 呈 红色 ,说 明 滴
去。
20年 4 总 6期 08 第 期(第 2 )
() 服 沾上 铁锈 或 蓝 黑墨 水 渍 ,可 将 衣服 上 沾有 2衣
二 、还原性 试验 ( 对照 实验法) :与一 系 列氧化齐 用 悱
1 与 高 锰酸 钾 溶液 的反应 .
污迹地方用清水浸过 ,用压碎的维生素C 粉末放在污迹 上轻轻搓洗 ,污迹褪淡后,再用肥皂擦洗 ,然后经清水
维生素c小实验报告

维生素c小实验报告维生素C小实验报告维生素C是一种重要的营养物质,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维生素C的特性和效果,我们进行了一项小实验。
本实验旨在探究维生素C 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并观察其在不同环境中的变化。
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维生素C片剂、蒸馏水、玻璃烧杯、试管、滴管、酸性溶液、碱性溶液、中性溶液。
2. 实验步骤:a. 将维生素C片剂放入试管中。
b. 分别加入酸性溶液、碱性溶液和中性溶液,每种溶液加入不同的试管。
c. 观察维生素C片剂在不同溶液中的溶解情况。
d. 使用滴管将蒸馏水滴入试管中,观察维生素C片剂的溶解情况。
e. 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在酸性溶液中,维生素C片剂迅速溶解,并呈现出明显的颜色变化。
酸性环境可以促进维生素C的溶解,使其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在碱性溶液中,维生素C片剂的溶解速度较慢,且没有明显的颜色变化。
碱性环境对维生素C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可能会降低其营养价值。
在中性溶液中,维生素C片剂的溶解速度介于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之间,并且也呈现出轻微的颜色变化。
中性环境下,维生素C的稳定性相对较好,但仍有一定的溶解性。
在蒸馏水中,维生素C片剂几乎无法溶解,且没有颜色变化。
蒸馏水是一种中性溶液,但由于其纯净度较高,不含其他化学物质,因此对维生素C的溶解能力较弱。
实验分析:维生素C在不同溶液中的溶解情况和颜色变化表明,酸性环境有利于维生素C 的溶解和吸收。
这与人体内胃酸的酸性环境有关,胃酸可以帮助维生素C的消化和吸收。
碱性环境对维生素C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可能会导致其部分损失。
中性环境下,维生素C的稳定性相对较好,但仍有一定的溶解性。
维生素C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容易被溶解和消化吸收。
因此,我们在日常饮食中应注重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绿叶蔬菜等。
此外,饮食中的酸碱平衡也对维生素C的吸收和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
适量的酸性食物可以提高维生素C的吸收效果,而过多的碱性食物可能会降低维生素C的稳定性。
维生素C的小实验

维生素C的小实验维生素也叫维他命,意思是维持人体生命不可缺少的东西。
所以它是人体所必需的重要营养素之一,虽然人体需要维生素的量并不多,维生素也不是提供热能的营养素,但它们对维持人体正常发育、生长和调节人体生理功能却至关重要。
在目前已知的二十多种维生素中,有些是人体自身不能合生的,它们必需从食物中直接摄取,维生素C就是其中之一,我们生活中常食用的蔬菜、瓜果大多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
维生素C早在过去就常被用于治疗坏血病,因此人们又称它为抗坏血酸。
下面,就维生素C的各种检测方法及有关性质进行学习研究活动。
研究活动的目的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维生素这一类营养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初步了解维生素C的分子结构及其化学性质,初步学会各种食品中维生素C含量的定量测定方法。
3.通过研究活动提高对营养学重要意义的认识,并从中学会科学地安排自已的饮食。
4.增强保健意识。
研究课题的推荐1.通过各种查询活动了解维生素C的性质及营养价值。
了解维生素C的化学性质及其测试方法。
2.使用化学分析方法定量、定性测定各种食品中的维生素C含量。
提高设计实验方案、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组协作,较全面掌握各种食品中的维生素C含量后,提出合理的饮食建议。
4.维生素C具有酸性和还原性,利用这些特性设计出一些简易、可行、实用的测定实验或趣味变色实验。
研究方法1.调查采访法2.查阅文献法3.实验探究法4.小组讨论法一试身手1.有趣的Vc性质实验之一-----用维生素C消除自来水中的余氯取一支洁净的试管,从水龙头上直接取约5毫升自来水,加入一小粒碘化钾(半颗绿豆大小即可)、0.5毫升淀粉溶液及几滴稀硫酸,振荡片刻后静置试管,3~5分钟后可看到试管内的溶液呈现蓝色。
蓝色越深,说明自来水中的余氯含量越高。
如用河水、井水或放置数天的自来水做上述实验,由于水中没有余氯,所以不会有变蓝的现象。
另取一支试管,放入小半粒维生素C的药片,同样从水龙头上取5毫升自来水,振荡片刻后加入与上述实验相同的试剂,结果溶液不再呈现蓝色。
维生素c的测定实验报告

维生素c的测定实验报告维生素C的测定实验报告维生素C是一种重要的水溶性维生素,对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了解食物中维生素C的含量,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测定某些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来探究其浓度。
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准备所需的实验器材和试剂,包括维生素C试剂盒、锥形瓶、量筒、试管、移液管等。
2. 样品制备:选择不同种类的水果作为样品,如橙子、苹果、草莓等。
将样品洗净后,用刀将其切成小块。
3. 提取维生素C:将样品放入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用研钵和研钉研磨样品,使其充分溶解。
然后使用滤纸过滤提取液,收集滤液。
4. 维生素C测定:将收集到的滤液平均分配到几个试管中,每个试管中加入相同体积的维生素C试剂。
然后将试管放入恒温水浴中,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反应。
5. 定量测定:在反应结束后,使用比色计测定试管中的溶液吸光度,并根据维生素C试剂盒提供的标准曲线,计算出维生素C的浓度。
实验结果: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择了橙子、苹果和草莓作为样品,通过测定它们中维生素C的含量,得到了如下结果:橙子中维生素C的浓度为X mg/L,苹果中维生素C的浓度为Y mg/L,草莓中维生素C的浓度为Z mg/L。
通过对这些样品的测定,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橙子中的维生素C含量最高,苹果次之,草莓最低。
实验讨论: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通过测定不同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发现橙子中的维生素C含量最高。
这可能是因为橙子本身就富含维生素C,同时也与橙子的生长环境和种植方法有关。
苹果和草莓的维生素C含量较低,可能是因为它们的生长环境或采摘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同时,我们还发现维生素C的浓度与水果的颜色并无明显关联。
虽然橙子的颜色较深,但并不意味着它的维生素C含量一定更高。
因此,在选择水果时,不能仅仅根据颜色来判断其维生素C含量的高低。
此外,本次实验中使用了维生素C试剂盒来测定维生素C的浓度。
这种方法简便、快速,并且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实验时,要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设计性实验方案:碘量法测定维生素C片的含量

碘量法测定维生素C片的含量一.实验原理维生素C具有抗坏血酸的效应,是强还原性物质,利用I2的氧化性,用淀粉作指示剂,采用I2作标准溶液进行直接滴定,其滴定原理:抗坏血酸分子中的二烯醇基可被I2氧化成二酮基,当抗坏血酸分子中的二烯醇基被I2完全氧化后,则I2与淀粉指示剂作用,使溶液变蓝,所以当滴定到溶液出现蓝色时为终点[1]。
其滴定反应式为C6H8O6+I2=C6H6O6+2HI由于Vc的还原性很强,较易被溶液和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在碱性介质中这种氧化作用更强,因此,滴定宜在酸性介质中进行,以减少副反应的发生,考虑到I-在强酸性溶液中也易被氧化,故一般选在pH=3~4的弱酸性溶液中进行滴定。
二.实验方法1.仪器与试剂仪器:烧杯(250ml),酸式滴定管(25ml),碘量瓶(100ml)3个,移液管(1ml),量杯(10ml),万分之一天平,移液管(50ml)试剂:维生素C片剂、稀醋酸(10ml)、新沸过的冷水(100ml)、淀粉指示液:取可溶性淀粉0.5g,加水5ml搅拌后,缓缓倾入100ml沸水中,随加随搅拌,继续煮沸2分钟,放冷,倾取上层清液,即得。
本液应临用新制。
碘滴定液(0.05mol/L):I2=253.81 12.69g→1000ml[配置]取碘13.0g,加碘化钾36g与水50ml溶解后,加盐酸3滴与水适量使成1000ml摇匀,用垂熔玻璃滤器滤过。
[标定] 精密量取本液25ml,置碘瓶中,加水100ml与盐酸溶液(9→100)1ml,轻摇混匀,用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滴定至近终点时,加淀粉指示液2ml,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
根据硫代硫酸钠滴定液(0.1mol/L)的消耗量,算出本液的浓度,即得。
2.含量测定取本品20片,精密称定,研细,精密称取适量(约相当于维生素C 0.2g),置100ml量瓶中,加新沸过的冷水100ml与稀醋酸10ml的混合液适量,振摇使维生素C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迅速过滤,精密量取续滤液50ml,加淀粉指示液1ml,立即用碘滴定液C(0.05mol/lL)滴定,至溶液显蓝色并持续30秒钟不褪色,每1ml碘滴定液(0.05mol/L)相当于8.806mg 的C6H80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生素C设计性实验设计
——不同加工方式对水果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和掌握维生素C的提取方法和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的原理和方法,加强对对照实验的认识,学习设计对照实验,掌握使用分光光度计法测量样品中维生素c的含量;
2.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掌握基础的科研方法和技巧;
3.了解各种深加工对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4.温度对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是一种重要的水溶性维
生素,结构式如右图,有氧化型和还原型,在酸性条件
下更稳定。
本次实验将对维生素C的各方面的适宜条件进行
实验,包括维生素C保持稳定的最适温度、最适pH,
以及暴露在空气中对维生素C的影响。
本实验初步设计采用分光光度法。
人体中所需的维生素 C 大多由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供给。
由于维生素 C 在空气中很容易被氧化而损失,因此测定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对人们日常通过膳食补充维生素C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
三、实验材料:
标准抗坏血酸溶液(0.1mg/mL):精确称取抗坏血酸(Vc)10mg(准确至0.1mg),用2%偏磷酸溶液溶解并定容至100mL。
此溶液应贮存于棕色瓶中,最好现用现配。
新鲜橙子若干;
2%(W/V)偏磷酸溶液;
0.5mol/L NaOH溶液;
四、实验器材:
水浴锅,冰箱,分光光度计、石英比色皿、10mL比色管、组织捣碎机、高速离心机、100mL容量瓶、250mL容量瓶、移液管、吸耳球、玻璃棒,烧杯、试管若干。
五、实验步骤:
1、实验对照设计及实验前期处理
取9份等量100g的新鲜橙子果肉(去皮后装入保鲜袋)分别记为1号、2号、3号、4号、5号、6号7号、8号和9号。
分别作如下处理:
①不同温度温度处理橙子后的维生素C含量
将1号放入冰箱冷冻室(低温冷冻处理),2号放在冰箱冷藏室(低温冷藏处理),3号置于室温下(即不处理),4号先室温存放,实验前100℃高温处理2小时。
(注意:四组样品均装入保鲜袋中封口,以防止与空气接触。
)两天后,将此4组橙果肉分别绞碎成浆,过滤,得到橙汁原浆;然后测量各组试样中的维生素C含量,(每组测三次分光度值从而计算VC含量),并记录相关数据。
相关情况见表01,并将测得的吸光度值及维生素C含量的相关情况填入表01。
(表01中的温度具体数值在实验时在进行具体设定)。
②橙子深加工后对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1、取100g鲜橙果肉,100g橙罐头进行脱水处理,测得其干重a(鲜橙),b (罐头),求得含水量a%, b%;
2、取100g鲜橙果肉绞碎成浆,过滤,得到橙汁原浆c ml;
3、取100g鲜橙果肉(5号),100a/b g鲜橙罐头(6号),a/0.65g橙蜜饯(去皮,7号),a g橙子干(去皮,8号),c/0.30 ml橙汁饮料(橙汁原浆含量30%,另外若有添加V c,应在试验后减去其含量)(9号),分别捣碎,并配置成250 ml待测试液,标记为5,6,7,8,9号试样;
4、将每个试样各取10 ml置于3个试管中,加入试剂,处理后分别测得各组试管的光度值。
计算出Vc含量填入表01。
附:表01
编号1号2号3号4号5号6号7号8号9号
温度或其他各种处理方式
————————鲜橙蜜饯罐头橙子干
橙汁饮
料-20℃低
温冷冻
4℃储
藏
室温储
藏
100℃
加热
——————————
吸光度△A (A-A0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平均吸光度
V c含量
2、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①校准曲线的绘制
称取抗坏血酸10mg (准确至0. 1mg) , 用2% 偏磷酸溶解,小心转移到100mL 容量瓶中,并加偏磷酸稀释到刻度,混匀,此抗坏血酸溶液的浓度为100μg/mL。
吸取0. 00、0. 10、0. 20、0. 40、0. 60、0.80、1. 00、1. 20mL 抗坏血酸标准使用溶液, 置于10mL 比色管中;用2% 偏磷酸定容,摇匀。
此标准系列抗坏血酸的浓度分别为0. 00,1. 00,2. 00,4. 00,6. 00,8. 00,10. 0,12. 0 μg/mL。
以蒸馏水为参比,在波长243nm 处, 用1cm 石英皿测定标准系列抗坏血酸溶液的吸光度。
抗坏血酸吸光度为A , 试剂空白吸光度为A0, 计算吸光度差⊿A = A –A0的值。
以吸光度差值⊿A 对抗坏血酸浓度C 绘制校准曲线。
②样品的测定
样液的提取:将上述9组(4+5)样品处理完毕后, 放入组织捣碎机中, 加入100mL浸提剂, 迅速捣成匀浆。
得到浆状样品, 用浸提剂将样品移入250mL容量瓶中, 并稀释至刻度, 摇匀。
若提取液澄清透明, 则可直接取样测定,若有浑浊现象, 可通过离心来消除。
(果汁可以不用捣碎)。
样液的测定:准确移取澄清透明的0. 1—0. 5mL 提取液,置于10mL的比色管中, 用2% 偏磷酸稀释至刻度后摇匀。
以蒸馏水为参比, 在波长243nm处,用1cm 石英比色皿测定其吸光度。
待测碱处理样液的测定: 分别吸取0. 1—0. 5mL 澄清透明提取液,加入6滴0.5mol/L 氢氧化钠溶液, 置于10mL 比色管中混匀, 在室温放置40m in 后, 加入2% 偏磷酸稀释至刻度后摇匀。
以蒸馏水为参比, 在波长243nm 处测定其吸光度。
3.结果计算
由待测样品与待测碱处理样品的吸光值之差查校准曲线, 即可计算出样品
中维生素C 的含量;也可直接以待测碱处理液为参比, 测得待测液的吸光值, 通过查校准曲线, 计算出样品的维生素C含量。
维生素C 的含量公式:
=C*10*250/(1000*V)
维生素C 的含量:m g/100g
10:稀释后待测液的体积;250:所配试样的总体积; 1000:单位换算比;C ——从校准曲线上查得抗坏血酸的含量, ug/ml ;V ——测试时吸取提取液体
积,ml。
(1)所有试剂配制最好用重蒸馏水。
(去除水中的溶解氧)
(2)样品取样后,应浸泡在已知量2%草酸溶液中使抗坏血酸受损失。
以免发生氧化,使抗坏血酸受损失。
(3)对动性的样品可用10%三氯醋酸代替2%草酸溶液提取;对含有大量Fe的
样品,如储藏过久的罐头食品可用8%醋酸溶液代替草酸溶液提取。
(4)整个操作过程要迅速,防止还原型抗坏血酸被氧化。
4.结果与讨论
4. 1反应条件选择
4. 1. 1测定波长的选择
维生素 C 是烯醇化合物, 具有—C=C—基, 在可见区无吸收, 在紫外区有吸收, 按实验方法, 分别对不同浓度的维生素 C 与试剂空白溶液在200—400nm 波长范围内进行扫描, 结果见图1。
由紫外吸收光谱图表明, 最大吸收峰在243nm。
因此, 选243nm 作为测量波长。
4.1.2溶剂的选择
由于维生素 C 极不稳定, 在样品前处理过程中, 防止抗坏血酸的氧化是非常重要的。
可采用添加偏磷酸、草酸的方法加以解决。
因为它们均能抑制抗坏血酸的氧化酶, 而起稳定作用。
但由于2% 草酸在波长243nm 处有非常强的吸收, 所以不能作为维生素C 的提取液, 而2% 偏磷酸虽然在波长243nm 处有微弱的吸收, 见图1, 可通过扣除其空白吸光值, 便可计算出样品维生素C 的吸光值$A 。
因此, 本实验选择2%偏磷酸作为分光光度法的溶剂。
4. 1. 3静置时间的选择
根据维生素C 在碱性介质中不稳定, 易分解的特性, 经过实验表明, 水果、蔬菜提取液加碱后的静置时间与浸提液取样量有关。
查资料可得,静置40min吸光度达最小值且稳定。
(本步骤为4.2做基础)
4 . 2 干扰物质的消除
由于水果、蔬菜中成分复杂, 有些成分在紫外区243nm 处也会产生吸收, 利用维生素C 在碱性溶液中具有不稳定性,光值, 此法具有较强可在样品中先加入碱液, 调节溶液的pH 值至碱性, 破坏样品中维生素C, 用此液作为空白, 来校正干扰物质所产生的吸的专一性。
4.3方法的相关性和检测范围
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 校准曲线按本法测定, 数据见表2, 最大吸光度值最好不要超过0. 8A , 否则浓度过高容易造成曲线弯曲。
以吸光度差值$A 对维生素C 含量作图, 得回归方程⊿A = K C+ B, (其中K为系数,B为常数)相关系数r。
将数值填入下表:
图2
0.00 1.0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20.00 标准溶液浓度
(ug/ml)
吸光度差值⊿A
六、说明:
(1)所有试剂配制最好用重蒸馏水。
(去除水中的溶解氧)
(2)样品取样后,应浸泡在已知量2%草酸溶液中使抗坏血酸受损失。
以免发
生氧化,使抗坏血酸受损失。
(3)对动性的样品可用10%三氯醋酸代替2%草酸溶液提取;对含有大量Fe的
样品,如储藏过久的罐头食品可用8%醋酸溶液代替草酸溶液提取。
(4)整个操作过程要迅速,防止还原型抗坏血酸被氧化。
刘建、张明兴设计
组员:徐昊宇、王小芒、苏立宇
201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