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在宇宙中教学设计.doc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设计
5.熟悉地球的形状、结构和运动特征,了解地球的地理坐标系,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宇宙和地球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宇宙和地球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分析地球运动对季节、昼夜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地理坐标系:介绍地球的形状、结构,讲解地理坐标系的概念和应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地球表面位置的表达方法,提高空间想象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a.宇宙中地球的地位和特点;
b.地球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c.地理坐标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各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组织实地观察、天文科普讲座等活动,增加学生对宇宙和地球的直观认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宇宙和地球的敬畏之心,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精神,敢于质疑,勇于探索,追求真理。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内容,绘制一张宇宙中地球的位置关系图,标注地球与太阳、月球等天体的相对位置,以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以此加深对地球宇宙环境的理解。
2.请学生撰写一篇小论文,探讨地球运动对生活中具体地理现象(如昼夜长短、四季更替等)的影响,要求论文结构清晰,论据充分,不少于500字。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宇宙中的地球、地球运动、地理坐标系等知识点。

地球中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

地球中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

地球中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作用。

2.让学生了解地球周围的天体以及其特点和相互关系。

3.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对地球的生命活动的影响。

4.让学生掌握观测天体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观测天体。

二、教学内容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作用。

2.太阳系的构成及天体的特点。

3.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4.地球上的季节和气候变化。

5.观测天体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演示和图片展示的方式,向学生讲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作用、天体的特点以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实践法:通过组织学生观测天体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并观察季节和气候变化的现象。

3.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观测天体的方法和体会,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媒体1.教学视频:使用影片展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作用、天体的特点以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2.图片展示:使用插图和图片展示太阳系各天体的形态和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宇宙环境。

2.观测器材:使用望远镜、星图等器材帮助学生观测天体。

五、教学活动1.观测天体活动:组织学生在晚上观测天体,并让学生记录观测所得的信息。

2.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交流观测天体的体会和方法。

3.制作海报活动:让学生制作海报,介绍太阳系的构成和天体的特点。

六、教学评价1.观测天体的记录:通过学生观测天体所记录的信息,对学生观测天体的能力进行评价。

2. 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制作海报的质量:通过海报的内容和创意,评估学生对宇宙环境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并结合了不同的教学媒体,使学生在观看视频、观测天体、小组讨论和制作海报等活动中,都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我在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时,可能讲得有些简略,导致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宇宙中的地球》的教学设计

《宇宙中的地球》的教学设计

《宇宙中的地球》的教学设计教学主题:《宇宙中的地球》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2. 掌握地球自转、公转和倾斜轴对季节变化的影响;3. 能够描述地球的层结构和地球上的生命现象;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2. 地球的自转、公转和倾斜轴对季节变化的影响;3. 地球的层结构和地球上的生命现象。

教学步骤:Step 1:引入新知识通过引入问题的方式激起学生的思考,引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

例如:地球是宇宙中的哪一个行星?地球与其他行星有什么关系?Step 2:知识讲解通过讲解PPT、展示宇宙的图片等方式介绍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

解释地球的自转、公转和倾斜轴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讲解地球的层结构和地球上的生命现象。

Step 3:实例展示通过播放地球自转、公转的视频,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实际情况。

通过展示季节的变化和倾斜轴的角度变化的图片对季节变化的影响进行实例展示。

Step 4:小组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地球上的生命现象,比如潮汐、日食、月食等,根据所选现象,探究地球的层结构对该现象的影响,并通过实验或观察收集数据。

Step 5:学生展示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探究结果,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其他小组可以提出问题或提供反馈。

Step 6:知识回顾和总结总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地球的自转、公转和倾斜轴对季节变化的影响,地球的层结构和地球上的生命现象。

Step 7: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如写一篇关于地球自转的小论文、观察某个地球上的生命现象并做实验报告等。

教学资源:1. PPT:包含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地球与其他天体的关系、地球的自转、公转和倾斜轴对季节变化的影响、地球的层结构和地球上的生命现象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说明。

2. 视频:地球自转、公转的视频。

教学设计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设计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接着,我会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强调宇宙中的地球这一主题,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期待。
(二)讲授新知
1.宇宙的组成和结构:我会以图片和示意图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宇宙的组成,如恒星、行星、星系等,并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宇宙的层次结构。
2.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我会详细讲解地球在太阳系、银河系以及宇宙中的位置,让学生认识到地球的渺小和独特性。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宇宙的组成和结构,掌握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点。
2.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
4.激发学生对宇宙的探索欲望,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和地球观。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宇宙的壮丽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引入本章节的学习内容。
教学设计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宇宙的概念、组成和结构,理解宇宙与地球的关系,掌握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点。
2.学习天文基础知识,认识恒星、行星、星系等天体,了解它们的分类、特征和运动规律。
3.掌握地球的基本运动,如自转、公转,以及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以生动的实例和形象的语言降低宇宙知识的抽象性,帮助学生构建宇宙与地球的空间概念。
2.针对学生在观察、分析能力上的差异,设计梯度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讨,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实地观测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和地球观。

(教学设计)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设计)宇宙中的地球

1.1 宇宙中的地球[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二、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重难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含义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教学媒体与教具]:地球仪、地球的卫星照片,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天文挂图,多媒体、“太阳系模式图”挂图,录像机及自行剪辑九大行星概况、彗星录像节目,投影片或月貌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同学们,通过我们初中地理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对其只是作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高中阶段继续对其作进一步的介绍。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

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

现在我们就面向整个宇宙,来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

那时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

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

再后来,加上射电望远镜,人们还发现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

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阅读材料,并结合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谈谈你在天空中可以看到的星星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略【总结讲解】天体的主要类型:星光闪烁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圆缺多变的月亮、轮廓模糊的星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彗星、气体和尘埃(备注:1此部分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各种天体的主要特点及各种天体的视形状和特点;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高中地理 《地球在宇宙中》教案

高中地理 《地球在宇宙中》教案

地球在宇宙中【课题】1、必修模块1第一章第一节2、题目: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所需课时】1课时【课标要求及分析】1、课程标准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课标分析:(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是以人类的家园地球为中心事物,周围的太空环境,指的是整个宇宙,但重点是“太阳系”,要初步了解宇宙是什么宇宙中有什么静止还是运动地球在宇宙中处于什么位置对这些了解掌握后还要有条理地准确地“描述”出来。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肯定要了解什么是太阳系太阳系中有哪些成员而“普通”是指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共性,“特殊”是指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相比,唯有地球上有生命物质存在,“运用资料”则是对认知过程要求从感性材料再到理性认识,中间要有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过程,“说明”是要说出理由,要体现理解的思维过程。

【教材及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课标中指出:“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宇宙环境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地球上发生的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有关。

初中地理仅仅指出“地球是宇宙中一颗蔚蓝色的星球”,难以使学生认识宇宙环境,因此,教材将“地球在宇宙中”放在整个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旨在使学生一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先对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地球在宇宙中”是高中地理课程学习的基础,因为地球环境发生的许多现象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息息相关的。

只有在高中地理课程学习之初,对宇宙环境有较清楚的认识,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后面要学习的地理现象和知识。

并得出这些现象和知识形成的客观的、正确的成因。

教材首先介绍了宇宙的概念,阐明了宇宙的两大特征——物质性(天体)、运动性(天体系统)。

第二部分讲述地球所在的天体系统——太阳系,通过图表的形式重点介绍了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对八大行星进行了对比,为接下来学习“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教学设计 (1)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教学设计 (1)

地球在宇宙中任娅红\陕西省勉县第一中学【课题】必修模块一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所需课时】:2节【课标要求及分析】课标要求: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课标分析:地球在宇宙中,从地球角度分析宇宙,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

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

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是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

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

从而也培养学生利用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材及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本节是高中地理的开篇,涉及较多的天文知识,这些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材设计了典故叙述宇宙环境,教材在介绍天体的具体形式时用了很贴切的形容词,让学生有比较直观的认识。

对于天体系统的层次,教材是以图加材料说明的形式从小范围到大范围来讲述。

为了说明地球的普通性,教材把八大行星的有关数据归纳成图表,引导学生应用数据分析探究,把地球与其他行星进行比较,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一颗普通的行星。

而对于本节的重点内容,教材主要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和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特征,分析地球上具备了生命存在的温度、大气和安全的宇宙环境等条件,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本节课后活动的目的是以地球上出现生命的条件作为一个参照,培养学生迁移和应用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但要有理论根据。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从各种媒体了解宇宙与地球的相关知识,但多数不系统,更不能聚焦于地球的宇宙环境这个核心上,发散度高。

另外学生对宇宙的充满了好奇,特别是一些地外生命的信息,所以合理引导和正确诠释地球的特殊性很关键,再就是利用学生丰富的宇宙知识开展课堂讨论,有利于学生培养利用资料解释自己观点的能力,对于学生中一些常含糊不清的概念和观点,教学中有必要进行适当的纠正。

地球在宇宙中教学设计

地球在宇宙中教学设计

地球在宇宙中教学设计1. 引言:地球的舞台嘿,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聊的是地球在宇宙中的小故事。

想象一下,咱们的地球就像一个大舞台,而宇宙则是这个舞台的背景,那可是浩瀚无边啊!当我们在地球上呼吸着新鲜空气、享受阳光的时候,殊不知,外面还有数不清的星星和行星在“围观”我们,仿佛在说:“你们人类真有趣!”所以,让我们一起踏上这段奇妙的旅程,来看看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它对我们的意义。

2. 地球的“家”2.1 地球的位置首先,地球在宇宙中究竟处于哪个“角落”呢?嘿,别着急!我们在太阳系中,是在离太阳适中距离的那颗蓝色星球。

你知道吗?地球和太阳的距离正好可以让我们拥有适宜的温度,既不会像火星那样冷得像冰箱,也不会像金星那样热得像蒸锅。

真是老天眷顾,给了我们一个黄金地段啊!而且,地球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唯一有生命的地方,简直是宇宙的“人间仙境”!2.2 地球的特征说到地球的特征,那可就多了!它不仅有丰富的水资源,还是大气的好朋友。

咱们的水是生命的源泉,空气则是咱们的“氧气大哥”。

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宛如一部复杂的交响乐,动物、植物和人类都在这乐队里各司其职,和谐共处。

这种微妙的平衡,真的是太神奇了,简直让人忍不住想要为大自然的创作鼓掌!3. 人类与地球的关系3.1 人类的责任说到人类与地球的关系,咱们可得好好聊聊。

我们住在这颗星球上,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但也要为它负责。

随着科技的发展,咱们的活动对地球环境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像是温室效应、资源过度开发等等,简直让人心痛!所以,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呀!不然,等到有一天,我们发现再也找不到干净的水和新鲜的空气,那可就真是“落得个身无长物”的惨状了。

3.2 地球的未来展望未来,地球将何去何从呢?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来出一份力。

比如,节约用水、减少塑料使用、植树造林等等,都是我们能做的小事,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但聚沙成塔,总能带来改变。

就像古人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一个小行动,都是通往美好未来的第一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在宇宙中”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①
标准分析:
1.注重学生资料分析能力
新教材应该以能力立意,新教材的评价也应该以能力为主,所以从高中地理一开始,就体现了这一要求。

课标中描述地球所处的地理环境并不是需要我们的学生掌握繁琐的天文知识,而是通过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即地球所处的环境资料来说明地球的普通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描述只是一种铺垫或者是资料的呈现,后者才是重点,运用哪些资料,怎么去分析这些资料,是我们的一个重点,而通过师生对资料的分析示范,提高学生分析图表和资料的能力是我们的教学的灵魂所在。

2.让学生关注生活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为了更好适应今后的生活,或者为以后更好的生活创造条件,那么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关心现在的生活,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的环境,这种环境包括宏观的环境和微观的环境,地理学习中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我们自己生活的周围环境,同时也要求我们的学生关注我们的宇宙环境。

从了解地球的环境来看,要从我们的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入,让我们的学生了解宇宙中有什么,她的物质存在形式,这些物质存在形式之间的关系怎么样?我们地球在宇宙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在太阳系中是处于什么样的条件?这些环境为我们的生命物质存在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为了人类的更好的生存我们应该和我们所处的环境保持一个什么样的关系?等等这些,让我们从好奇到关注,从关注到关心,从关心到珍惜,树立恰当的环境观念,理解人类和环境的共生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分解:
1.知道各种天体的基本特征
2.知道天体系统的含义、层次和各层次的天体系统名称
3.在图上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以及宇宙中的空间位置
4.运用资料说明地球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5.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物质的条件
6.在图上了解太阳系内主要天体的排列顺序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2、通过学习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观
3、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更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难点:
1、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列表比较法、读图分析法、讲述法
教学过程: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板书)
联系生活经验导入:盛夏的夜晚,当我们在院子里或者广场上纳凉的时候,仰望星空,我们都会看到些什么呢?
学生:月球、流星、恒星、星云等等(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这些学生看到的天体)师:那么大家知道他们都由什么组成?具有什么特点么?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1.1,或者多媒体展示星云、恒星、行星、卫星等图片,介绍这些天体的相关知识)
教师展示儿歌:“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

地球大,月球小,月球绕着地球跑。


师:还记得这首儿歌吗?他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师:至少我们可以知道两点,一是天体之间不是孤立的,有相互绕转关系;而是在宇宙中,质量决定谁是中心。

师:在宇宙中决定谁是中心,主要是质量决定论,所以我们学习中也是这样,要想有所发展和建树,我们必须要努力学习,提高自己学习的质量。

展示:天体系统图
请学生介绍各种天体系统
教师共同明确:运动着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是有层次和结构的,最低级别的是地月系,最高级别的是总星系,同时人们认识宇宙是先小后大,先近后远的。

师补充:哥白尼的日心说
资料:尼古拉.哥白尼(N.Copernicus,1473-1543)是16世纪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是“日心说”的创立人。

他的学说使自然科学从宗教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开创了天文学的新纪元,是人类在天体认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然而,哥白尼的“日心说”在当时却遭到反动教会的残酷迫害,阐述“日心说”的不朽著作《天体运行论》,在刚公开出版时就被教皇宣布为“邪说”,并被列为禁书。

继哥白尼之后,布鲁诺、伽利格等人为了捍卫、宣传哥白尼“日心说”而壮烈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成了科学
史上的两大惨案。

经过长期艰难曲折的历程,“日心说”终于战胜了“地心说”,从而使科学大踏步地向前发展。

活动:给外星球的小朋友写信的时候我们的地址怎么写?
写出我们班级在宇宙中的位置
师:从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我们地球在宇宙中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我们的地球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行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板书)
八大行星的的运动特征(板书)
读图分析(太阳系模式图课本图1.4,可以用多媒体展示)
1、太阳系由哪些天体组成?
2、太阳系的八大行星由里到外的位置排序?
3、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是怎么样的?
教师归纳板书:同向性(板书)
知识与铺垫
活动:师生共同画一个椭圆
教师准备一根细绳,找一个助手在黑板上固定两个点,教师给这细绳打个结,把细绳的两端连接起来,教师把细绳套在两个固定的点上,用粉笔的另一端绷劲细绳,画一个椭圆。

(目的:通过提问,我们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椭圆,不知道椭圆的中心,也不知道椭圆的半长轴和半短轴,更不知道什么是偏心率,所以在这里补充数学知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偏心率的概念。


教师和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椭圆偏心率的概念
分析行星的轨道倾角和偏心率资料
教师归纳板书:近圆性
共面性
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板书)
活动:读图归纳填表(图1.5,太阳系其他行星与地球的质量比和体积比)
地球作为太阳系的行星,也有她特殊之处,她的特殊之处在于在地球上孕育了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她是太阳系中唯一个具有生命的行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1、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板书)
交通事故给我们的启示:
展示交通事故的一些图片
安全的宇宙环境的重要性
讲述: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和共面性,这样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展示:《声声慢》宋.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引导学生关注黑体字的诗句,“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为什么在这种(乍暖还寒)条件下,最难将息?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可能回答:忽冷忽热,人类容易感冒,身体健康受到影响。

讲述:从太阳系的诞生到地球上有生命的痕迹,中间经历了漫长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太阳没有明显的变化,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比较稳定,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

2、地球自身具备有生物生成所需的温度、大气、水等条件。

(板书)
平均温度15 ℃
讲诉:适当的日地距离,地球与太阳距离太近,得到太阳的热量就多,温度就过高,则热扰动太强,原子不能结合在一起,也就不可能形成分子,更不用说生命物质。

地球与太阳距离太远,得到太阳的热量就少,温度过低,分子将牢牢结合在一起,以固态和晶体存在,生物也无法生存。

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讲诉: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其足够的引力可保存大气,使大气杯牢牢的吸附在地球的外围,形成大气层。

经过漫长的过程,演变成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成分。

大量的液态水:
资料③展示:
几种不同生物体中水的含量
讲诉: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使结晶水汽化——地表温度逐渐下降——大气降水——在地面低洼处形成了原始的大洋。

归纳与强调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和原因。

知识应用:到哪里去寻找外星人?
目的:巩固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和原因,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提示:从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内外因素出发,在宇宙中寻找一个可能的“地球”,然后探寻这个“地球”上是否有生命?
步骤:
1、寻找像太阳那样的恒星(孤单,中等,中年)
2、寻找“地球”找到合适的恒星后,再以地球为参照物,在这类恒星的适当位置,寻找体积、质量适当的行星
3、和外星生物取得联系:(特殊的无线电波,射电望远镜)
课后作业:找到外星人后,地球人如何与他们和平相处?请你设计一个具体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