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的地球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2.重难点二:掌握地球自转与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影响。这一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
设想:利用图表、实例分析、模拟实验等方法,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地球运动带来的地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分析与应用能力。
3.重难点三:运用地理观测和GIS等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分析宇宙和地球的相关数据。这一部分涉及实践操作,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要求较高。
3.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设计难易适度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教师及时给予反馈,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
5.结合课后作业和实践任务,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他们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6.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地球观,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阶段,为了激发学生对宇宙和地球的兴趣,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1.播放宇宙探索的短片,让学生领略宇宙的壮丽景象,引发他们对宇宙的好奇心。
2.提问:“地球在宇宙中究竟处于什么位置?我们如何认识地球以外的世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宇宙的组成,认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理解太阳系及银河系的构成和特点。
2.掌握地球的基本概况,包括形状、大小、自转与公转等,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学会运用地理观测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分析有关宇宙和地球的相关数据,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宇宙中的地球教案

宇宙中的地球教案

宇宙中的地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宇宙中的地球的基本情况和特征;2.掌握地球的形状、动态和自转、公转的原理;3.了解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4.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独立思考能力。

5.增强学生的科学知识和宇宙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地球的形状、动态和运动原理;2.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3.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准备:1.地球模型;2.图片、PPT等教学辅助材料。

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学习(5分钟)通过问学生一些问题,开启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对宇宙中的地球的兴趣。

例如:“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地方,但你们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特征吗?”“地球有自己的动态和规律吗?”Step 2 地球的形状与动态(20分钟)1.给学生展示地球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引导学生讨论地球的形状是什么,为什么看起来是这个样子。

2.讲解地球的形状与动态:a.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形状,呈赤道略扁、两极稍突的形状。

b.地球绕着太阳作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为365.25天。

c.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自转的速度不同,赤道区快于极地区。

3.通过实例和图片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地球形状和动态的理解。

例如,通过比较和观察不同纬度上的物体运动的速度。

Step 3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20分钟)1.通过展示图片和解说,介绍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如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

2.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自然资源对人类的生活和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地球上的自然资源?3.学生小组合作,收集关于地球上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案例,并进行展示和讨论。

Step 4 地球的生态环境与保护(20分钟)1.向学生讲解地球的生态环境的基本情况,包括气候、植被、动物等,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和健康的关系。

2.通过图片和案例,介绍地球生态环境受到的威胁和破坏,如气候变化、森林砍伐等,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

湘教版高一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知识掌握: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技能培养: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地理信息分析能力。

3、兴趣激发:通过互动教学和现实世界案例,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二、教学内容1、地球的宇宙环境:介绍地球在太阳系及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详细讲解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和环境的影响。

3、地球的运动:深入探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其对日常生活和地理现象的影响。

4、地球的圈层结构:分析地球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以及它们对地表过程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1、互动讲授:通过提问和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互动性。

2、案例研究:引入具体案例,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让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技术应用:利用GIS软件和其他数字工具,增强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直观理解。

4、实地考察:组织实地考察活动,如访问本地地质公园或天文台,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四、教学进度安排第1周:地球的宇宙环境第2周: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第3周: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的详细讲解)第4周: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实地考察)第5周:复习与小测验(涵盖前4周的内容)五、教学过程设计周次主题目标教学活动作业第1周地球的宇宙环境①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②理解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引入:展示宇宙图片/视频讲授:宇宙组成讨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活动:制作太阳系模型①阅读教材相关章节②完成练习题第2周太阳对地球的影响①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②了解太阳活动如何影响地球引入:讨论太阳的直接影响讲授:太阳辐射类型和太阳活动周期案例研究:太阳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实验:模拟太阳辐射实验①阅读太阳活动文章②完成练习题第3周地球的运动①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②理解地球运动对季节变化和时间的影响引入:讨论地球运动知识讲授: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周期、方向和速度互动演示:模拟地球运动实地考察:观察星空①完成练习题②准备口头报告第4周地球的结构①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②解释不同圈层对地表引入:讨论地球表面自然现象讲授:地球的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①完成练习题②准备研过程的影响实地考察:访问地质公园<讨论:圈层结构对地表特征的影响究报告第5周复习与小测验①复习前4周的学习内容②通过小测验评估学习成果复习:回顾关键概念和知识点小组讨论:互相测试和解释概念小测验:涵盖前4周内容反馈:讨论常见错误和改进地方①根据小测验结果复习②准备下一轮学习内容六、评估与反馈1、形成性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小组作业和定期小测验来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度。

宇宙中的地球-教案

宇宙中的地球-教案

第一章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教材分析:本章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第一章,是自然地理知识的开端。

本节是这章的第一节,主要内容是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本节的重点是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难点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本节课的德育目标是希望学生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并且培育学生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本节是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新的地理知识的第一节课,学生的思维特点既有初中的活跃的特点,也拥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并且本节教学内容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天文宇宙知识。

因此在教学时应注意适当增加趣味性,为学生的地理知识搭建一个从初中向高中过渡的平台。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能够说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知道组成太阳系的主要天体及其运动特征、结构特征等性质,从中认识到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3、能够说出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关于不同层次的天体系统图,培养分析图片并从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2、通过阅读太阳系模式图以及表格—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培养自主探究和比较分析能力,并能够分析并归纳出太阳系八颗行星的运动与结构特征,从而得出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行星的结论。

3、能选用一定的资料(数据、图表等)说明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存在生命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

2、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3、通过运用资料探讨地理问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 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五、教学难点: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地理】宇宙中的地球单元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地理】宇宙中的地球单元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高中地理单元及课时教学精品课程”教学设计单元基本信息学科地理学校年级高一设计者指导者课程标准模块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1.1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3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使用教材版本2019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单元名称宇宙中的地球单元课时数5课时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主题名称搜寻“地球2.0”主题概述宇宙中是否有其他生命的存在,又是否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家园,千百年来,吸引科学家们将探索的目光投向宇宙更深处。

中国科学家们提出一项“近邻宜居行星巡天计划”(简称“CHES”),期望发现首颗太阳系外宜居带“地球2.0”。

这将是国际上首次专门在近邻类太阳型恒星周围寻找宜居类地行星的空间探测任务。

本单元主题是人类生存环境,从宇宙环境到地球环境,从地质历史时期到现今人类的生存环境。

以探寻“地球2.0”情境入手,有充足的观测数据和科学的理论依据为依托,既有研究价值,也有现实意义。

在研究的同时能让学生认识人类生存环境,更好地理解“环境”一词的地理学意义,引导学生以宏观视角来认识地球。

去哪里探寻“地球2.0”,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完成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内容学习,落实课标“1.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引导学生着眼宇宙环境,理解人类生命的神奇,珍惜和保护地球的宇宙环境,形成科学的宇宙观和自然观。

探寻怎样的“地球2.0”,其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外部条件:在了解地球是围绕太阳公转的行星后,认识太阳是宇宙中对地球影响最明显、最直接的天体,完成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内容学习,落实课标“1.1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进一步阐释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利弊影响,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综合思维水平。

内部(自身)条件:了解地球在数十亿年所经历的发展和演化,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地球及其现在的自然环境。

宇宙中的地球教案

宇宙中的地球教案

宇宙中的地球教案第一章:地球的位置与结构1.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掌握地球的结构特点1.2 教学内容: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地球与其他行星的比较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1.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系模型,找出地球的位置。

2.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地球与其他行星的比较。

3. 分组讨论,让学生探究地球的结构特点。

第二章:地球的自转与公转2.1 学习目标: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周期2.2 教学内容:地球自转的定义与特点地球公转的定义与特点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周期2.3 教学活动:1. 通过模型或动画,展示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过程。

2.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

3. 小组讨论,探究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周期。

第三章:地球的运动与地理现象3.1 学习目标: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掌握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3.2 教学内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地球仪上的经纬度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带的划分3.3 教学活动:1. 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小组讨论,探究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第四章:地球的自然资源与环境问题4.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自然资源的分类与利用掌握地球环境问题的原因与影响4.2 教学内容:地球自然资源的分类: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地球自然资源的利用:水资源、矿产资源、化石能源地球环境问题的原因与影响: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污染4.3 教学活动:1. 让学生调查身边的自然资源利用情况。

2. 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地球环境问题的原因与影响。

3. 小组讨论,探究保护地球环境的方法与措施。

第五章:地球的科学探索与保护5.1 学习目标:了解地球科学探索的方法与成果掌握保护地球资源与环境的措施5.2 教学内容:地球科学探索的方法:地质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地球科学探索的成果:板块构造理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保护地球资源与环境的措施: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生态保护5.3 教学活动:1. 让学生了解地球科学探索的方法与成果。

宇宙中的地球教案

宇宙中的地球教案

宇宙中的地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基本构造和自然环境。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银河系、宇宙膨胀等概念。

2. 地球的基本构造:地壳、地幔、地核等结构。

3. 地球的自然环境:大气层、水圈、生物圈等。

4. 地球的卫星:月球、人造卫星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基本构造和自然环境。

2. 难点:地球构造的内部结构,宇宙膨胀理论。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构造。

2. 利用模型、图片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

3.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地球的特点和卫星的相关知识。

4. 布置课后实践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 讲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介绍太阳系、银河系等概念,阐述地球在其中的地位。

3. 讲解地球的基本构造:分别介绍地壳、地幔、地核的结构和特点。

4. 讲解地球的自然环境:阐述大气层、水圈、生物圈等环境要素的作用。

5. 讲解地球的卫星:介绍月球、人造卫星等,探讨卫星对地球的影响。

6.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地球的特点和卫星的相关知识,分享讨论成果。

7. 总结课堂内容: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强调重点和难点。

8. 布置课后作业:设计课后实践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9. 课后反思: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

10.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总结教学成果。

六、教学活动与实例分析1. 活动一:宇宙探索之旅目的:通过虚拟宇宙探索游戏,让学生体验宇宙的浩瀚和地球的独特性。

方法:使用互动软件,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游览星空,观察其他行星,对比地球的特色。

步骤:介绍虚拟探索软件的使用方法。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星系进行探索。

学生记录所观察到的行星特征,并与地球进行对比。

宇宙中的地球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宇宙中的地球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原因。

3.培养用比较分析法解决有关的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天体系统示意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以及行星的运行特征。

2.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归纳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共同特征,利用资料证明地球的普遍性。

3.运用相关资料和知识,从温度,水,大气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推出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归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建立宇宙是物质的和运动的科学观念,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欣赏宇宙美,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3. 通过欣赏天体的照片,激发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的宇宙环境。

2. 地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教学难点】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准备】课本插图课件讲义和补充材料【教学过程与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辩论法、自主学习法。

结合一些具体实例、示意图进行综合分析、引导。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图片展示师:仰望星空,繁星点点,宇宙中的浩瀚,给人无限的遐想。

首先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个图片,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

并且思考一个问题“宇宙空间里到底有哪些天体”生:星星、月亮·······一、天体和天体系统师:接下来我们继续欣赏,在晴朗的夜空,我们用肉眼或者借助望远镜观察太空,又能看到什么呢?生:········师:现在我们看图片中出示的天体到底是什么?以及它的外表形态?它就是星云,星云是指外表轮廓模糊,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

看图片里的太阳,它是一个本身能够发光发热的一类天体,叫做恒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宇宙中的地球的教学设计 宇宙中的地球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在地球上, 我们仰望天空, 可以看到太阳、 月亮以及各式各样的星星, 包括闪烁的恒星、明亮的行星和轮廓模糊的星云。

有时候,还可以看到划破夜空的流星和拖着长尾的彗星。

若用天文望远镜和其它空间探测手段,可以观察到更多的恒星和星云、 环绕行星公转的卫星,以及存在于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星际物质。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和星际物质等,都是宇宙 间物质和存在的形式,通称天体。

地球就是宇宙中的一个天体。

地球不是孤立地存在于宇宙之中, 它与其他天体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构筑成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的天体学说。

本节教材侧重对地月系和月球、太阳系和太阳的概况和银河系与宇宙 总星系的简单介绍,使学生能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并清楚地球在天体中的 位置。

本节教材内容不多、文字浅显,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宇宙观, 培养学生形成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1、充分利用课本插图、挂图、幻灯、投影、录像等直观教具,进行 直观教学。

2、运用读学生读课本、读图、讲教师启发式提问、板书板画、讲述 讲解、练学生讨论发言、随堂练习等精粗结合的三环教学法。

2、本节共安排 2 课时。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了解月球、太阳的概况。

二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热爱科学的情操。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 1 教学的重点月球、地月系、太阳、太阳系的概念。

2 教学的难点月球的运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系的成员及太阳对地 球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 1 地月运动和太阳运动的挂图、投影片或教学录像。

2 月球考察的照片。

四、教学过程引言;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白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夜间看到明媚的 月亮和满天的星斗。

宇宙间奥秘有多少呢?地球其实也是宇宙中的一员,今天,航天科学 的发展,人类已经能够登上月球了,宇航员站在月球上看地球,地球就在 天空之中。

地球、月球、太阳和星星都是宇宙大家庭中的一员,每一位都不是独 立存在的,它们都有自己的家长和兄弟姐妹。

月球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形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了解月球与地球的关系,太阳系的成员及太阳 对地球的意义。

一地月系和月球 1 地月系地球与月球的距离约为 3844 万千米,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一 个天体,也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

由于月球距地球比其他星球距地球要近得多,所以在地球上看月球就 显得又大又亮。

2 月球 1 月球的体积约为地球的 149,质量约为地球的 181。

2 月球上没有空气、水和生命。

昼夜温差大,白天太阳能直射的地方温度高达 1270,夜晚温度降低到 -1830。

3 月面形态多环形山-坑, 指导学生读课本图 5-23 月面景观, 月面较暗 部分为平坦地域,月面较亮部分为起伏的山地。

4 月球自身不发光,明月是太阳光反射的缘故。

5 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不过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它的公转 周期相同,都是 273217 日,这样的自转叫同步自转,所以,我们在地球 上看到的月面只有半个月面, 也就是说, 月球在运动中总是一面向着地球。

指导学生读课本图 5-22 地月系图 61969 年 7 月,原苏联宇宙员加加林首次登上了月球。

1979 年 12 月 5 日,联合国通过协定,宣布月球及其自然资源是全人 类的共同财富。

二太阳系和太阳 1 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 物质等构成的天体系统。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2 九大行星按照同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类地行星水星、金星、 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 5-25 太阳系模式图 3 太阳是距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日地平均距离约为 15 亿千米。

地球的体积约等于太阳体积的 11300000。

质量约等于太阳质量的 1330000。

4 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

表面温度为 55000,上面经常出现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黑子,黑子 是太阳表面温度较低的区域。

黑子活动周期约为 11 年。

5 太阳给了地球光和热,由于地球表面有适宜的温度、液态的水和适 于生物呼吸的空气,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物生存的天体。

五、板书设计 一地月系和月球 1 地球与月球的距离约为 3844 万千米。

1 地月系 2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 也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3 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

1 体积约为地球的 149,质量约为地球的 181。

2 月球上没有空气、水和生命,昼夜温差大。

3 月面多环形山。

2 月球 4 自身不发光,是太阳光反射的缘故。

5 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同时也在同步自转。

61969 年 7 月,宇宙员首次登上了月球。

7 月球及其自然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1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2 九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冥王星。

二太阳系和太阳 3 太阳是距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日地平均距离约为 15 亿千米。

4 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

5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物生存的天体。

六、习题和解析1 随堂练习 1 月球围绕地球旋转。

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地球和月球构成,是宇宙中最小的天体系统,太 阳系的中心天体是。

2 月球自己不能。

农历每月十五的晚上,皓月当空,明月的亮是由于它的缘故月球上既 没有也没有,是一个静寂荒凉的世界。

3 太阳是个炽热的,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的区域。

由于地球表面有、和,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唯一有生物生存的天体。

4 下列有关月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月球是太阳唯一的卫星 月球质量约为地球的 12 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 球表面昼夜温差不大 5 离地球最近的天体除流星外是 太阳月亮金星火星 2 课后作业 6 下列星球之中不属于太阳系的是 太阳行星及其卫星 小行星恒星 7 太阳系中唯一有生物生存的天体是 太阳金星地球火星8 下列有关太阳的叙述正确的是 日地距离为 15 亿千米 地球的质量约等于太阳的 133 太阳表面温度高达 10000 地球的体积约等于太阳体积的 113 9 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距地球最近的两颗行星是 水星、金星金星、火星 火星、木星木星、土星 10 月球实际上比太阳小得多, 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月球与太阳大小相差 不大? 3 参考答案 1 卫星地月系太阳 2 发光反射太阳光水空气 3 气体球温度较低适宜的 温度液态的水适于生物呼吸的空气 45678910 因为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比月 球与地球的距离要远得多,尽管太阳比月球大得多,地球上的人们仍然会 觉得两者差不多大小。

4 简要分析 1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也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地球是 地月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 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构成的天体系统。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2 夜晚的月光不是很亮吗?其实,它借的是太阳的光,月光是一种反 射光。

这种光照射下,人们既不感到温,更不感到热,就是这个缘故。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登上地球,也一定会看到地球是发光的。

据探测,月球上既没有水。

也没有空气,因此更没有生物存在,是一个静寂荒凉的世界。

3 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

表面温度为 55000,上面经常出现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黑子,黑子 是太阳表面温度较低的区域。

黑子活动周期约为 11 年。

太阳给了地球光和热,由于地球表面有适宜的温度、液态的水和适于 生物呼吸的空气,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物生存的天体。

4 月球上没有空气、水和生命。

昼夜温差大,白天太阳能直射的地方温度高达 1270,夜晚温度降低到 -1830。

5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也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地球是 地月系的中心天体。

由于月球距地球比其他星球距地球要近得多,所以在地球上看月球就 显得又大又亮。

6 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 物质等构成的天体系统。

太阳是一颗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7 太阳给了地球光和热,由于地球表面有适宜的温度、液态的水和适 于生物呼吸的空气,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物生存的天体。

8 太阳是距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日地平均距离约为 15 亿千米。

地球的体积约等于太阳体积的 11300000。

质量约等于太阳质量的 1330000。

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

表面温度为 55000。

9 按照同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距地球最近的两颗行星是金星和火星。

10 人们观察一个物体的大小,除了物体自身的大小以外,还与物体与 观察者之间的距离有密切的关系。

物体距观察者越近,它在观察者眼中的视角就越大,观察者就会产生 物体较大的错觉,反之则觉得小。

虽然太阳的直径比月球直径大 400 倍,但日地距离也比月地距离大约 近 400 倍,两者所造成的视角大小差异基本可以抵消,地球上的人们所看 到的太阳与月球的视觉大小就十分接近太 阳视角平均值是 32,月球视角平均值是 316,大家就觉得两者的大小 差不多了。

七、参考资料 太阳活动太阳上各种变化情况。

包括光球上的黑子和光斑,色球上的耀斑和日珥以及日冕形状的变化 等。

有高潮和低潮之别;前者为忧动太阳,后者为宁静太阳。

扰动太阳的主要标志是耀斑的频繁出现,而耀斑的出现又同黑子和黑 子群的出现有关。

有明显的周期性,其平均周期为 11 年。

—摘自《地理学词典》 曹省之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 了解银河系、宇宙和总星系的概况。

2 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

二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物质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 教学的重点银河系和宇宙总星系的概况。

2 教学的难点宇宙不同等级的天体系统。

三、教学准备 银河系、河外星系的挂图、投影片、幻灯片或教学录像 四、教学过程 引言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月球和地球构成 地月系,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是地球,月球围绕地球公转。

地球和其它行星等都围绕太阳公转,它们和太阳构成比地月系高一级 的天体系统,即太阳系。

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其实,在整个宇宙中,有无限多的运动着的物质存在于无边无际的空间和无始无终的时间之中。

我们在夏天的夜晚,可以看到天空中有一条白茫茫的光带,好像一条流过天空的大河。

我国古代称它为银河或天河,其实,它不是一条大河,而是由无数多的天体组成的星系。

太阳系在更高一级天体系统中是极微小的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