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重金属检测的方法研究与仪器研制

合集下载

食品中重金属污染物的检测与去除方法研究

食品中重金属污染物的检测与去除方法研究

食品中重金属污染物的检测与去除方法研究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食品中可能存在的重金属污染问题。

重金属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检测和去除食品中的重金属污染物变得至关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常用的方法和技术来检测和去除食品中的重金属污染物。

首先,对于重金属污染物的检测,常见的方法之一是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是通过检测金属元素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线来定量检测其含量。

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食品中钠、钙、铁等元素的检测。

然而,对于重金属污染物,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灵敏度有限,需要采取其他更加精确的方法来进行检测。

另一种常用的检测方法是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ICP-MS是一种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分析技术,可以同时测定多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

它通过将样品溶解成离子状态,并通过在线进样器输入质谱仪进行分析。

ICP-MS广泛用于食品中镉、铅、砷等重金属元素的检测,其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了广泛认可。

除了检测方法的研究外,如何去除食品中的重金属污染物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目前,常用的去除方法包括化学沉淀、离子交换、电吸附和膜分离等。

化学沉淀是一种常见的去除重金属污染物的方法。

它是通过向污染食品中添加一种沉淀剂,使重金属离子与沉淀剂反应生成沉淀物,从而实现重金属的去除。

化学沉淀方法简单易行,但需要用到一些化学试剂,研究人员需要对沉淀剂的选择和使用方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离子交换是一种基于物理吸附原理的去除方法。

它通过将污染食品通过离子交换树脂柱,使重金属离子与树脂表面上的离子交换,从而实现重金属的去除。

这种方法不需要添加化学试剂,对食品的成分不会产生影响,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重金属污染物的去除。

电吸附是一种利用电场作用将重金属离子吸附在电极上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根据重金属离子的电荷和大小选择适当的电极材料,通过控制电场和电流密度来实现重金属离子的去除。

电吸附方法具有高效、环保等优点,在重金属污染物去除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食品中的重金属含量如何检测

食品中的重金属含量如何检测

食品中的重金属含量如何检测一、引言食品安全一直备受关注,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食品中重金属的含量。

重金属是指密度较高、具有毒性或潜在毒性的金属元素,如铅、汞、镉等。

长期摄入含有过量重金属的食品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准确检测食品中的重金属含量至关重要。

二、常用的重金属检测技术1.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原子吸收光谱法是目前最常用的食品中重金属含量检测技术之一。

这种方法利用重金属元素与特定波长的特征光所发生的吸收作用来测定其浓度。

通过采用标准曲线法,将待测食品样品与标准物质进行对比,可以得出目标食品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

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是一种高灵敏度、高精确度的检测方法。

它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产生的离子源,对食品样品中的重金属元素进行分析。

与原子吸收光谱法相比,ICP-MS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更广泛的元素检测范围。

3. 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X射线荧光光谱法是一种非破坏性的快速分析方法,适用于多种食品样品的重金属含量检测。

该方法通过将X射线照射到食品样品上,根据样品发射的特征荧光光谱来确定其中重金属元素的种类和含量。

三、重金属检测的样品处理与准备1. 样品采集在进行重金属检测前,需要正确采集样品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一般而言,应该遵循标准的采样方法,采集足够量的样品以避免检测时可能引入的误差。

2. 样品前处理某些食品样品可能含有较高的水分或其他成分,需要进行前处理以消除这些干扰因素。

常见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包括干燥、破碎、溶解等。

四、重金属检测的实验操作步骤1. 校准仪器根据所选用的重金属检测技术,需要先校准相应的实验仪器。

通过使用标准物质进行一系列浓度梯度的测定,建立标准曲线,以便后续检测时准确判断目标食品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

2. 样品测定将经过前处理的食品样品投入仪器进行测定。

不同的重金属检测技术可能对样品要求不同,需按照相应的实验操作步骤进行。

对食品中重金属的测定方法的相关思考

对食品中重金属的测定方法的相关思考

对食品中重金属的测定方法的相关思考食品中的重金属污染是当前食品安全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

重金属的长期积累对人体健康造成诸多危害,因此对食品中重金属的测定方法的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食品中重金属的测定方法进行相关思考和探讨。

一、常用的食品中重金属测定方法目前,常用的食品中重金属测定方法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等。

这些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食品中重金属的测定领域。

二、存在的问题1. 检测成本较高目前常用的重金属检测方法需要昂贵的设备和复杂的操作,因此检测成本较高,不利于大规模应用。

2. 检测时间较长部分重金属检测方法需要较长的检测时间,无法满足快速检测的需求,特别是在食品生产和流通环节。

3. 可视化检测手段不足当前的重金属检测方法大多需要在实验室中进行,缺乏实用的便携式和可视化检测手段。

1. 研发低成本、快速检测方法未来食品中重金属测定方法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开发低成本、快速检测的方法。

通过引入新的检测技术,如纳米技术、光学传感技术等,可以大大缩短检测时间,降低检测成本,提高检测效率。

2. 探索便携式检测设备随着科技的发展,应该加大对便携式检测设备的研发力度,使其能够在不同的场景下进行检测,如生产线上、食品市场、餐饮场所等,从而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

未来的发展方向还应该是发展可视化检测手段,通过智能手机APP等设备,使普通消费者也能够进行快速的重金属检测,从而增强食品安全意识,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四、结语食品中重金属的测定方法的发展是一个与食品安全直接相关的课题,重金属的污染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因此对于食品中重金属的测定方法的研究和开发必须得到高度重视。

未来,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更先进的检测技术,不断完善已有的检测方法,从而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健康。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不断提高,食品中重金属的测定方法也会迎来更好的发展和应用。

食品中重金属的检测方法及监测策略

食品中重金属的检测方法及监测策略

食品中重金属的检测方法及监测策略一、前言当前,食品中存在着多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超标问题,这种问题不仅会导致食品质量下降,而且会威胁到人民的健康。

因此,针对食品中重金属的检测方法及监测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介绍目前常用的食品中重金属检测方法,并讨论监测策略,为增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提供参考。

二、常见的食品重金属检测方法1. 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常用的重金属检测方法,可以测定食品中铅、汞、镉等重金属元素的含量。

具体操作过程是,将需要检测的样品溶解后,将其放入原子吸收光谱仪中进行检测。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样品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

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是一种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的重金属检测方法。

这种方法具有精度高、灵敏度高、检测时间短等优点。

该方法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源,可以同时检测多个元素的含量。

3. 偏振荧光光谱法偏振荧光光谱法是一种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重金属检测方法。

该方法通过检测样品中重金属离子与荧光分子的复合物的荧光强度,来判断样品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

该方法适用于检测痕量重金属污染的食品样品。

三、食品中重金属的监测策略1. 基于风险的监测策略基于风险的监测策略是一种重要的食品监测方法,其监测过程是基于食品中重金属元素的毒性评估,通过计算出潜在的健康风险,来选择需要进行监测的重点食品种类以及监测频率等。

该方法有利于优化监测资源,加强食品安全控制。

2. 基于随机策略的监测方法基于随机策略的监测方法是一种常用的食品监测手段,其监测过程是对多种食品进行随机抽样,检测其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监测范围比较广的食品类别,可以覆盖更多的样品,具有相对的全面性。

3. 基于主被动监测策略基于主被动监测策略是一种较为综合的监测方法。

该方法既包括对可能存在食品中重金属污染的食品进行主动监测,又包括对消费者投诉和相关食品企业报告的食品进行被动监测。

食物中的重金属含量测定实验

食物中的重金属含量测定实验

食物中的重金属含量测定实验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食物中的重金属含量。

重金属如铅、汞、镉等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因此,进行食物中重金属含量测定实验成为重要的科研课题。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并详细叙述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定食物中的重金属含量,以评估其安全性,并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数据。

实验原理:这个实验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或称为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法)来测定食物中重金属的含量。

该方法通过分析样品中重金属原子吸收特定波长下的光线强度,从而确定其浓度。

实验中使用的设备包括原子吸收光谱仪、样品前处理设备、标准溶液等。

实验步骤:1. 样品准备:选择代表性的食物样品,并将其制成均匀的粉末状。

取适量样品加入消解液中,如硝酸等,进行样品的消解处理。

2. 标准曲线制备:取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使用同样的消解方法,制备一系列浓度变化的标准溶液。

分别测定每个标准溶液的吸光度,并绘制出标准曲线。

3. 样品处理:将消解后的样品离心,取上清液进行过滤处理,去除杂质。

调整样品的体积和浓度,使其适合仪器测定。

4. 原子吸收光谱测定:使用原子吸收光谱仪对样品进行测定,记录下吸光度值。

5. 数据分析:根据标准曲线和样品吸光度值,计算出样品中重金属的浓度。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室操作要严格遵守安全规范,佩戴防护眼镜和手套,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2. 实验器材要经过洗净、干燥处理,以避免样品受到污染。

3. 实验中的试剂必须是纯净的,避免造成偏差。

4. 各个步骤中的时间和温度控制要准确,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5. 实验结束后,要对实验设备和废液进行妥善处理,以保护环境。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得到的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食物样品中重金属的具体含量。

对于超过安全标准的样品,需要引起重视,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食品安全。

同时,这些数据也可以用于食品监管部门和消费者的参考,促进食品安全监管和公众健康。

食品中重金属检测技术研究

食品中重金属检测技术研究

食品中重金属检测技术研究一、引言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而重金属作为一种常见的污染物质,对食品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

因此,开展食品中重金属检测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食品中重金属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方法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二、食品中重金属的来源及危害1. 食品中重金属的来源食品中的重金属主要来源于环境污染、农药残留、工业废水等多方面。

常见的食品中重金属包括铅、镉、汞等。

2. 食品中重金属的危害食品中过量的重金属摄入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例如导致急性中毒、慢性中毒,严重时还可能引发癌症等疾病。

三、食品中重金属检测技术1. 常见的检测方法(1)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AAS是一种常用的重金属检测方法,通过测定样品中特定元素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线来分析样品中的重金属含量。

(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ICP-MS是一种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检测方法,能够同时检测多种元素,并且对样品预处理要求不高。

(3) 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XRF是一种非破坏性检测方法,适用于固体和液体样品,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

2. 新兴的检测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型的食品中重金属检测技术也在不断涌现,如基于纳米材料的传感器技术、光学传感技术等,这些新技术在提高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四、食品中重金属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1. 智能化未来食品中重金属检测技术将更加智能化,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和大数据分析,实现对大批量样品快速准确检测。

2. 多元化未来食品中重金属检测技术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结合多种检测手段和技术,构建更加完善的检测体系。

3. 绿色化未来食品中重金属检测技术将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在减少对环境影响的同时确保食品安全。

五、结论食品中重金属检测技术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当前已有多种成熟的检测方法,并且新兴技术不断涌现。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需求的增长,食品中重金属检测技术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食物中的重金属测定实验

食物中的重金属测定实验

食物中的重金属测定实验一、引言重金属是指密度大于5克/立方厘米的金属元素,如铅、镉、铬等。

这些金属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但过量摄入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保障食品安全,食物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成为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和监管工作。

本文将介绍食物中重金属测定的实验方法和步骤。

二、材料与设备1. 标准品:包括铅、镉、铬等重金属的标准溶液,浓度分别为1mg/mL;2. 样品:待测食物样品;3. 试剂:硫酸、硝酸、盐酸等;4. 仪器设备:原子吸收光谱仪、比色计、天平、消解仪等。

三、实验步骤1. 样品前处理a. 取适量待测样品,如蔬菜、水产品等,并将其洗净,去除表面杂质;b. 将样品加工成可消解的形式,如将蔬菜样品切碎、水产品加工成均质状态;c. 样品的加工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外界受到污染,并使用干净的容器和器具。

2. 样品消解a. 取消解仪,加入适量的溶解试剂,如硫酸、硝酸等;b. 将样品加入消解仪中,并进行加热消解,建议使用微波消解仪进行高效消解;c. 等待样品完全消解,并冷却至室温。

3. 样品前处理a. 将已消解的样品取出,进行滤液处理,去除残渣和杂质;b. 将滤液用蒸馏水稀释到标定体积,使其浓度适合原子吸收光谱仪检测。

4. 原子吸收光谱仪检测a. 打开原子吸收光谱仪,预热至工作温度;b. 将稀释后的样品注入进样器,进行金属元素的测定;c. 确保仪器的校准准确,并根据各金属元素对应的波长和浓度范围进行检测。

5.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a. 将测定结果进行记录,并计算各重金属元素的含量;b. 通过与标准样品的对比,评估待测样品中的重金属含量;c. 分析结果,判断样品食品安全性。

四、实验注意事项1.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避免对样品进行过度处理,以免干扰分析结果;2. 实验前,确保各仪器设备的检测和校准正常;3. 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安全操作规范,佩戴好实验服、手套和护目镜;4. 实验后,彻底清洗实验器材,保持实验环境的整洁。

食品中的重金属检测方法研究

食品中的重金属检测方法研究

较 了八 种 蔬菜 中重金 属 的含 量 , 铅含 量为 0 . 1 O 一0 . 8 0 mg / k g , 超标 率 为 9 6 . 4 I 5 ] 。
2 . 2 砷 的 测 定
砷对 人体 中的 许多 酶 有 很强 的抑 制 作用 , 可 使
人体 内很 多 酶 的活 性 以及 细 胞 的 呼吸 、 分 裂 和繁 殖
陈小丽 等建立 微波 消解 氢化 物发生原子 荧光光 谱 法测 定食 品 中 的砷 检 测 方 法 , 结果 测 得 砷在 O ~ 1 0 . 0 0  ̄ g / 1 , 回归 方 程 Y=1 7 8 . 3 2 X一2 8 . 2 6 , 相关 系
数0 . 9 9 6 , 检 出限 0 . 0 8 7 5  ̄ g / 1 , 加 标 回收率 在 9 2 . 6 ~ 9 8 . 5 范围内, RS D为1 . 6 9 , 6 , 本 方 法快 速 灵 敏 , 方
受 到严重 干扰而 引起体 内代 谢 障碍 。砷 中毒分 急性 和慢 性两种 。 急性 砷 中毒主 要表 现为 胃肠 炎症状 , 严
2 2
内 蒙古 石 油 化 工
2 0 1 3 年第 l 期
食 品中的重金属检测方法研究
徐 红 颖
( 内蒙 古 化 工 职 业 学 院 , 内蒙 古 呼 和 浩 特 0 1 0 0 1 0 )

要: 重金属是 指 比重在 5以上 的金 属 , 如铜、 铅、 锌、 镍、 钴、 镉、 铬、 汞、 铋、 锡、 锑、 铌、 钼 等 随着
张 永 志 等 用原 子 吸收 方 法 测定 温州 市 场 上 1 9 种 蔬菜 , 水果 的 1 2 3个样 品 中的铅超 标率较 小[ 2 ] 。 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中重金属检测的方法研究与仪器研制【摘要】: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人类关注的焦点。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食品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其中重金属是最主要的污染物质之一。

重金属可以在土壤中积累和作物体内残留,通过食物链而进入人体内蓄积,构成对人体的潜在危害。

人体内重金属含量过量时,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食品重金属污染问题已引起全世界的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对不同种类食品和水体中的重金属污染进行监测和分析研究,对于评价食品质量、保护人类健康和维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该课题得到了上海市世博会重点项目专项基金的资助。

纳米材料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1~100nm纳米尺度范围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

纳米复合材料是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的一种新兴纳米材料,它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吉布斯固相至少在一维以纳米级大小复合而成的纳米材料。

在纳米复合材料中,纳米尺度的分散相不仅大大增加了两相界面面积,而且由于其纳米尺度效应将大大增强界面相互作用。

它与单一纳米材料和纳米相材料不同,不仅具有纳米尺度物质单元的基本特性:量子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量子隧道效应、介电限域效应等,又存在纳米结构组合所引起的新效应:量子耦合效应和协同增强效应等,使得纳米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优于原组成材料而能够满足各种不同的实际应用要求,被誉为是21世纪最有前途的材料之一。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复合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电极材料在电化学检测和分析方面受到人们的日益关注。

微波辐射作为一种快速、简单和高效的加热技术,已经广泛地被运用于化学反应和多种纳米材料的合成。

与传统的加热方法比较,微波加热具有快速和均匀的优点,从而可以大大加快反应速度,得到更小和更均匀的纳米粒子。

微波—电化学是将微波技术与电化学原理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科学技术,将微波技术引入电化学检测还是一个较新的领域,尤其是微波一电化学联用技术应用于重金属的检测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思路。

虽然微波技术在电化学检测领域已经得到初步的应用,但这一领域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特别是微波条件下快速合成纳米材料,并将合成的纳米材料应用于微波—电化学检测重金属离子的研究还未见报道。

本论文通过电化学方法、微波辐射合成方法制备纳米复合材料,并将其作为电极材料应用于食品中痕量重金属,如Pb、Cd、Hg、As、Cr的电化学检测与分析。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能量散射X-射线光谱对合成的纳米复合材料形貌和组成进行表征,运用阳极溶出伏安法、线性扫描伏安法、安培检测法、微波—电化学协同体系对痕量重金属进行检测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制与开发重金属快速分析仪。

本论文共分为九章:第一章绪论本章内容主要包括重金属污染及危害、重金属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应用于重金属检测的研究与进展、重金属快速分析仪研究现状四部分。

文中简要介绍了食品中重金属污染现状、光谱方法应用于重金属检测的研究,着重综述了电分析方法应用于重金属的检测和发展;对纳米复合材料的分类、性能和制备进行了概述,着重阐述了微波合成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应用于食品中重金属检测的研究与发展,并介绍了重金属快速分析仪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

第二章Nafion修饰铋膜电极应用于蔬菜中痕量重金属的检测研究本章以Nafion修饰铋膜电极(NCBFE)为工作电极,采用微分脉冲阳极溶出伏安法直接检测蔬菜中痕量铅、镉和锌的研究。

考察铋膜浓度、Nafion厚度、沉积时间和表面活性大分子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Nafion修饰铋膜电极对痕量铅、镉和锌具有良好的电化学响应,铋和待测元素形成“二元”合金,极大地提高了富集效率,且Nafion膜的存在,大大提高了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工作电极的抗干扰能力,方法的稳定性和重现性增强。

该方法成功应用于蔬菜中痕量重金属的测定,检测结果与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有良好的相关性,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

第三章MWCNTs/Bi/Nafion复合材料电极应用于饮用水中痕量Pb(Ⅱ)和Cd(Ⅱ)的检测研究本章采用电化学沉积的方法制备多壁碳纳米管/铋膜/Nafion(MWCNTs/Bi/Nafion)复合材料,并将其作为工作电极应用于检测饮用水中痕量Pb(Ⅱ)和Cd(Ⅱ)的研究。

运用阳极溶出伏安法考察MWCNTs/Bi/Nafion复合材料电极对Pb(Ⅱ)和Cd(Ⅱ)的电化学响应,并考察MWCNTs/Nafion悬浮液体积、铋膜浓度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MWCNTs/Bi/Nafion复合材料电极对水体中的痕量Pb(Ⅱ)和Cd(Ⅱ)具有优异的电化学信号,灵敏度和稳定性均优于MWCNTs/Nafion和Bi/Nafion复合电极。

采用该复合材料电极应用于饮用水中痕量Pb(Ⅱ)和Cd(Ⅱ)的检测,实测样品值与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结果相符,回收率为95-107%,证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实际应用意义。

第四章微波辐射合成Au-NPs/CNTs复合材料的制备、性能表征及其应用于水体中痕量Hg(Ⅱ)的检测研究本章利用微波辐射快速合成金纳米粒子/碳纳米管(Au-NPs/CNTs)复合材料,并首次将其应用于溶出伏安法检测水体中痕量Hg(Ⅱ)。

通过透射电子显微(TEM)、能量散射X-射线光谱(EDX)、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循环伏安法对合成的Au-NPs/CNTs复合材料的形貌和组成进行表征。

采用溶出伏安法,Au-NPs/CNTs修饰玻碳电极(Au-NPs/CNTs/GCE)对痕量Hg(Ⅱ)的检测显示出优良的电化学性能,具有线性范围宽,灵敏度高,稳定性好,可重复使用等优点,该方法可以成功应用于实际样品中痕量Hg(Ⅱ)的检测与分析,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第五章微波辐射合成Ptnano/CNTs 复合材料及其应用于氧化检测水体中痕量As(Ⅲ)的研究本章以微波辐射快速合成Pt纳米粒子/碳纳米管(Ptnano/CNTs)复合材料,并且首次将其应用于氧化检测痕量砷(Ⅲ)的研究。

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Pt_(nANO)/CNTs复合材料的形貌进行表征,负载在CNTs 表面的Pt纳米粒子直径为15±3nm。

采用循环伏安法和线性扫描伏安法对Ptnano/CNTs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考察,结果显示,与电化学沉积法制备的Pt纳米粒子修饰玻碳电极(Pt_(nano)/GCE)、Pt盘电极相比,Pt_(nano)/CNTs修饰的玻碳电极(Ptnano/CNTs/GCE)显示出更优越的检测砷(Ⅲ)的性能,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稳定性,且本方法的检测限为比Ptnano/GCE和Pt盘电极低1-2个数量级,同时避免了Cu(Ⅱ)离子和氯离子的干扰,该方法快速、准确,适合于痕量砷(Ⅲ)的常规检测。

第六章高度有序铂纳米管阵列电极应用于氧化检测痕量砷(Ⅲ)的研究本章报道一种新颖的方法,即高度有序铂纳米管(PtNTs)阵列电极应用于氧化检测痕量砷As(Ⅲ)的研究。

运用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PS)修饰的多孔氧化铝模板(PAA)在含有AuCl_4~-溶液中,采用电化学沉积的方法得到高度有序PtNTs阵列结构。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对PtNTs阵列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

通过电化学研究表明,PtNTs阵列结构具有更大的有效面积和更高的催化性能。

与Pt纳米粒子修饰玻碳电极(Pt-NPs/GC)和Pt盘电极相比,痕量砷(Ⅲ)在PtNTs阵列电极上具有更优良的电化学信号,具有线性范围宽,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等优点,且检测限比文献报道的Pt-NPs/GC和Pt盘电极低1-2个数量级,证明该方法具有更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对于痕量As(Ⅲ)的常规检测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第七章微波—伏安法协同体系应用于水体中痕量Cu(Ⅱ)和Pb(Ⅱ)的检测研究本章研究微波-伏安法协同体系对金纳米粒子修饰的铂微电极(Au-NPs/Pt)与裸Pt微电极分别检测Cu(Ⅱ)和Pb(Ⅱ)电化学性质的影响,研究微波辐射的“自聚焦”作用在电极/电解质扩散层形成的“热点效应”、温度梯度和对流传质。

采用单电子转移的Fe(CN)6~(3-/4-)/K_2SO_4(pH3)标准溶液对电极/电解质界面温度进行校正。

研究结果发现,低功率微波对Cu(Ⅱ)和Pb(Ⅱ)离子在Au-NPs/Pt和Pt微电极上的电化学性质影响较为明显;微波-伏安法协同作用下,采用循环伏安法检测Cu(Ⅱ)和示差脉冲阳极溶出伏安法检测Pb(Ⅱ),它们的电流响应极大增强,比传统方法增加近10倍;常规条件下易于阻塞电极的表面活性剂在微波-伏安协同体系中对Cu(Ⅱ)和Pb(Ⅱ)峰电流的影响大大减小。

本文提出的微波-伏安协同体系有望应用于重金属和其他有毒污染物检测装置的研制与开发。

第八章AuNPs/PtNF纳米复合电极的制备、性能表征及其应用于检测废水中痕量Cr(Ⅵ)的研究本章以简单快速和环保的方式制备金纳米粒子修饰铂纳米多孔膜(AuNPs/PtNF)复合电极。

Pt盘电极在高压6V电压下阳极氧化后,经抗坏血酸还原后得到铂纳米多孔膜(PtNF)电极;采用循环伏安法在PtNF电极表面电沉积Au纳米粒子制备AuNPs/PtNF复合电极。

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量散射X-射线光谱(EDX)对AuNPs/PtNF纳米复合电极的形貌和组成进行表征。

通过循环伏安法(CV)考察AuNPs/PtNF纳米复合电极的电化学性质。

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该电化学方法制备的AuNPs/PtNF纳米复合电极具有更大的电活性面积和更优异的电催化性能。

AuNPs/PtNF纳米复合电极成功应用于安培检测痕量Cr(Ⅵ)的研究,与Pt盘电极和PtNF电极相比,该复合电极对Cr(Ⅵ)具有更好的电化学响应,更易于Cr(Ⅵ)的还原检测。

采用此方法制备的AuNPs/PtNF纳米复合电极简单方便、反应时间短、样品消耗量少,是一种新颖的制备复合材料的方法。

第九章重金属快速分析仪的研制与开发本章根据电化学原理,结合纳米复合材料的特殊性能,研制开发了一种以电化学分析为检测手段的重金属快速分析仪。

本仪器对重金属的检测具有快速、灵敏、准确和无污染等特点,而且可以同时测定多种重金属元素,与光谱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该仪器小型化设计,携带方便,性能稳定,质量可靠,是一种极有推广应用前景的分析仪器。

【关键词】:食品污染重金属检测溶出伏安法纳米复合材料电化学分析【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9【分类号】:TS207.3【目录】:摘要6-11ABSTRACT11-22第一章绪论22-60第一节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及危害23-251.1食品中重金属污染现状23-241.2重金属污染对人类的危害24-25第二节重金属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发展25-332.1光谱法应用于重金属检测的研究25-272.2电化学分析法应用于重金属检测的研究27-292.3溶出伏安法应用于重金属检测的研究与进展29-33第三节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应用于重金属检测的研究与进展33-463.1纳米材料的内涵33-343.2纳米复合材料的分类和性能34-353.3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35-363.4微波及其微波合成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应用36-443.4.1微波的概念363.4.2微波的特点36-373.4.3微波与材料的相互作用373.4.4微波加热原理37-393.4.5微波加热的特点39-403.4.6微波在合成纳米复合材料方面的应用40-443.5纳米材料及纳米复合材料应用于重金属检测的研究与发展44-46第四节重金属分析仪器的现状及进展46-47第五节本论文的工作及意义47-52参考文献52-60第二章Nafion修饰铋膜电极应用于蔬菜中痕量重金属的检测研究60-711.前言60-612.实验部分61-633.结果与讨论63-693.1测定原理633.2bareGC、BFE、NCBFE溶出伏安性能的比较63-643.3NCBFE与NCMFE溶出伏安性能的比较643.4Bi离子浓度的影响64-653.5Nafion厚度的影响65-663.6富集时间的影响663.7表面活性剂的影响66-673.8标准曲线和检测限67-683.9实际样品的检测68-694.结论69-70参考文献70-71第三章MWCNTs/Bi/Nafion复合材料电极应用于饮用水中痕量Pb(Ⅱ)和Cd(Ⅱ)的检测研究71-841.前言71-722.实验部分72-733.结果与讨论73-823.1MWCNTs/Nafion和MWCNTs/Bi/Nafion形貌表征73-743.2MWCNTs/Bi/Nafion复合材料电极的电化学表征74-763.3实验条件的优化76-773.3.1MWCNTs/Nafion悬浮液体积的影响76-773.3.2Bi离子浓度的影响773.4干扰离子的影响77-783.5电极的重现性78-793.6标准曲线和检测限79-803.7复合材料电极应用于检测饮用水中痕量Pb和Cd80-824.结论82参考文献82-84第四章微波辐射合成Au-NPs/CNTs复合材料的制备、性能表征及其应用于水体中痕量Hg(Ⅱ)的检测研究84-951.前言84-852.实验部分85-863.结果和讨论86-923.1Au-NPs/CNTs的形貌和性能表征86-883.2电解质和沉积电压的影响883.3固体金盘电极与Au-NPs/CNTs复合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比较88-903.4Au-NPs/CNTs应用于痕量Hg(Ⅱ)的检测研究90-923.5实际样品的测定924.结论92-93参考文献93-95第五章微波辐射合成Ptnano/CNTs复合材料及其应用于氧化检测水体中痕量As(Ⅲ)的研究95-1051.前言95-962.实验部分96-973.结果和讨论97-1023.1Pt_(nano)CNTs的形貌表征97-983.2Pt_(nano)/CNTs/GCE的电化学表征98-993.3Pt_(nano)/CNTs/GCE氧化检测砷(Ⅲ)的电化学响应993.4Cu(Ⅱ)离子的干扰99-1013.5氯离子的干扰1013.6标准曲线和检测限101-1023.7实际样品的测定1024.结论102-103参考文献103-105第六章高度有序Pt纳米管阵列电极应用于氧化检测痕量As(Ⅲ)的研究105-1141.前言105-1062.实验部分1063.结果与讨论106-1113.1PtNTs阵列电极的制备106-1073.2PtNTs阵列电极的形貌和结构表征107-1083.3PtNTs阵列电极的电化学表征108-1093.4Pt盘电极、Pt_(nano)/GCE、PtNTs阵列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比较1093.5PtNTs 氧化检测As(Ⅲ)的机理探讨109-1103.6标准曲线和检测限110-1113.7实际样品的测定1114.结论111参考文献111-114第七章微波—伏安法协同体系应用于水体中痕量Cu(Ⅱ)和Pb(Ⅱ)的检测研究114-1271.前言114-1152.实验115-1163.结果与讨论116-1253.1Au_(nano)/Pt的形貌表征116-1173.2微波条件下的温度校正117-1203.3微波与无微波条件下电极的性能考察120-1223.4表面活性剂的影响122-1233.5标准曲线和检测限123-1243.6实际水样的测定124-1254.结论125参考文献125-127第八章AuNPs/PtNF纳米复合电极的制备、性能表征及其应用于检测废水中痕量Cr(Ⅵ)的研究127-1361.前言127-1282.实验部分128-1293.结果与讨论129-1333.1AuNPs/PtNF纳米复合电极的制备129-1303.2AuNPs/PtNF纳米复合电极的形貌和性能表征130-1313.3Pt 盘电极、PtNF和AuNPs/PtNF复合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比较131-1323.4AuNPs/PtNF伏安检测Cr(Ⅵ)的电化学响应132-1333.5实际水样的测定1334.结论133-134参考文献134-136第九章重金属快速分析仪的开发与研制136-1431.前言1362.重金属快速分析仪的研制136-1392.1重金属元素的测定原理136-1372.2重金属快速分析仪的系统组成137-1382.3样品的检测流程1382.4重金属快速分析仪的主要特点138-1393.仪器的性能与应用效果139-1413.1仪器的检测限和精密度1393.2仪器的回收率实验139-1403.3实际应用例140-1414.结论141参考文献141-143附录143-146致谢146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