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主要王朝灭亡原因

合集下载

中国王朝灭亡的方式统计

中国王朝灭亡的方式统计

中国王朝灭亡的方式统计:
1、亡于诸侯叛乱(3次):夏朝、商朝、东周、
2、亡于外族入侵(7次):西周、西晋、后唐、后晋、北宋、南宋、大顺朝
3、亡于农民起义(4次):秦朝、新朝、元朝、明朝
4、亡于权臣篡夺(14次):西汉、东汉、曹魏、东晋、刘宋、北魏、西魏、东魏、南齐、南梁、隋朝、唐朝、后汉、后周
5、亡于兼并战争(6次):北齐、南陈、后梁、辽朝、金朝、南明
6、亡于党派革命(1次):清朝
秦朝“废分封,立郡县”以后,诸侯叛乱灭亡王朝绝迹。

王朝头号死敌是权臣篡夺(14次),其次是外族入侵(7次),这说明“内忧”才是根本,“外患”只是枝节,所谓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因此,防止内部出现“强人”篡夺最高权力,成为王朝“维稳”重要法则,这也是历代王朝注重“内部经营”以图消弭权力膨胀的重要原因,这也是中国古代重视权力制衡不断分解执政官(宰相)权力的内在因素。

农民起义直接推翻了秦朝、新朝、元朝、明朝,严重动摇了东汉、东晋、隋朝、唐朝、清朝,这也迫使统治者不得不实行让步政策,从而缓和社会矛盾,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不过,农民起义领袖如果不能迅速向王朝领袖转化,从“乱民”、“流寇”升格为“王师”,那么只可能为他人作嫁衣裳。

外族入侵都是在王朝内乱期间,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不过两宋是例外,这是因为两宋“守内虚外”,百万国防军沦为治安军,从而“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先后亡于女真、蒙古之手。

结论:王朝要保证千秋基业,首先要“权力制衡”避免权臣篡夺,其次需要“重视国防”制止外来威胁,再次要“善待百姓”防阻官逼民反,这样庶几可以长久。

古代中国的各个朝代的兴衰原因

古代中国的各个朝代的兴衰原因

古代中国的各个朝代的兴衰原因中国历史悠久,涵盖了许多朝代的兴衰。

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原因,导致了其兴盛或衰落。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古代中国各个朝代的兴衰原因,并分析其对历史的影响。

1. 夏朝(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记载朝代,在其兴起和衰落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

首先,夏朝统治者确立了独立的政治制度和稳定的国家组织,这为其兴盛奠定了基础。

然而,夏朝衰落的原因也很多,包括贵族内部的权力争斗、社会问题的积累以及气候变化等。

2. 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文明朝代,兴起和衰落也有其独特的原因。

商朝的繁荣主要归功于其发达的商业贸易和农业生产。

然而,商朝的衰落与内部腐败、领导力的劣化以及外部入侵等因素有关。

3.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周朝是古代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王朝之一,在其兴衰之间有几个关键原因。

周朝的兴盛源于其有效的封建制度和稳定的政治组织。

然而,周朝最终走向衰落,部分是由于封建制度下的分封地盘过多而导致内部分裂和战乱,以及贵族间的权力争斗。

4.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其兴衰也有其独特的原因。

秦朝兴起的原因之一是秦始皇的强大统治能力和改革措施。

然而,秦朝衰落的原因可以追溯到统治者的暴政、中央集权制度的局限以及长城修建等因素。

5. 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兴盛的朝代之一,其兴衰也有其独特的原因。

汉朝的繁荣归功于其有效的官僚制度、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然而,汉朝的衰落与统治阶级腐败、内乱和外族入侵等问题有关。

6. 唐朝(618年-907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和繁荣的朝代之一,其兴衰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唐朝兴起的原因之一是其有效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治改革,使国家的统治更为稳定。

然而,唐朝衰落的原因包括政治腐败、区域割据以及外族入侵等。

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历史规律

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历史规律

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历史规律引言:中国古代历史上,王朝的更替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

自古以来,中国的王朝更迭不仅体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变化,也揭示了一些规律。

本文将从政治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历史规律。

一、政治因素中国古代王朝更替中的政治因素是至关重要的。

在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更替常常伴随着政权的弱化和新政权的崛起。

政治因素主要包括统治能力的衰退、统治集团的变化以及统治方式的转变。

首先,统治能力的衰退是导致王朝更替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王朝的统治能力逐渐衰退,政治腐败、内部争斗等问题逐渐浮现,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和对外的困扰。

这种衰退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从而为新的政权崛起提供了机会。

其次,统治集团的变化也是王朝更替的重要因素。

统治集团的变化可以是内部的斗争或者外部势力的入侵。

在内部,统治集团可能因为权力争夺等问题产生分裂,导致王朝的动荡和更替。

而在外部,外族的入侵或者外来的政权的介入,也会对原有的政治格局产生冲击,从而导致王朝更替。

最后,统治方式的转变也会引起王朝更替的历史现象。

一个政权的政治制度、政策等方面的变化,往往会引发社会的动荡和变革,从而推动新的政权的诞生。

例如,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革命运动,就是因为人民对旧政权的不满而发动的,最终导致了王朝更替。

二、社会因素中国古代王朝更替中的社会因素也对历史规律发挥了重要作用。

社会因素包括民生疾苦、阶级矛盾以及外部压力等方面。

首先,民生疾苦是社会因素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一个王朝无法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比如保障民众的生活、提供基本的社会福利等,那么人民对这个政权的不满情绪将逐渐加深,从而推动王朝的更替。

例如,在中国的历史上,由于连年战乱或者天灾人祸,人民的生活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和压迫,这种民生疾苦成为民众推动王朝更替的重要因素。

其次,阶级矛盾也是导致王朝更替的社会因素之一。

中国古代社会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分化,统治集团与底层人民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

90后看中国——从经济学的角度重新解读历代王朝的衰亡之谜

90后看中国——从经济学的角度重新解读历代王朝的衰亡之谜

90后看中国——从经济学的角度重新解读历代王朝的衰亡之谜前言每个人对历史的解读都不一样,政治家看到的是权术阴谋,文学家看到的是故事人物,思想家看到的是文化渊源,也正是因为每个人看待历史的角度不同,所以根据某个目的删选后的历史完全可以服从个人意志,难怪有位美国人说历史不过是一条“谎言的密西西比河”,而中国人几乎是天生的政治家,在琳琅满目的历史书籍中,政治始终是中国人解读历史的最重要线索,除此之外,你很难听到另外一种声音,而以史为鉴,方知兴衰,今天,就让我们站在经济学的角度,尝试另一种思维方式,努力做到客观公正地审视让每个中国人引以为豪的悠久历史。

我不知道是因为中国人的中庸思想还是什么其他原因,贵族精神和武士精神在这个国家几乎毫无踪影,所以这个国家的人民几乎比任何其他民族都更容易忍受统治者对自己人权和自由的践踏而非是因为反抗可能引起的流血和牺牲。

甚至有人把“忍”字奉为至高美德,认为只要拥有了一个人或者一家人的和谐就可以不管天下大乱天昏地暗,“英雄主义”更被嘲笑为抢出风头,人民的“公共意识”更让人不敢恭维。

另一方面,这个民族又太缺乏冒险精神,比如说,安土重迁是任何一个地球居民都会有的一种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但当生存遇到威胁的时候,很多国人更愿意在自己的土地上饿死而不是去其他地方寻找可能出现的新的机会。

种种原因加在一起,都使得这个民族对统治者的任何政策都表示顺服,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有反抗之心,也正是如此,这片土地上的王朝交替深深吸引了我,要知道这个国家上任何一个新的王朝新的统治者的诞生都比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显得困难得多。

有趣的是,在对中国历史的解读中,有太多太多的人把一个王朝的覆灭归结为统治者的昏庸或暴戾,如果历史可以这样简单,它根本就不足以值得我们如此慎重的对待。

我个人认为,一个王朝覆灭的最直接原因是国家政策完全偏离了社会现实,与当时的经济水平格格不入或者背道而驰。

接下来,我将努力挖掘真相,将零星的片段拼凑起来,争取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认真审视我们的千年文明。

【历史知识点】清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历史知识点】清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历史知识点】清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清朝无法跳出中国历代王朝初创——兴盛——衰落——灭亡的历史规律。

清朝到了后
期各种矛盾不断积累,走向灭亡是必然的。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
十二帝,统治者为满洲爱新觉罗氏。

清朝灭亡的原因
1.在经济方面,清朝还是非常落后的小农经济,长期的重农抑商导致了经济严重落后
于世界,在西方大肆推行工业革命,以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时,中国还是男子土里刨食,
女子纺布为衣,这种落后的经济让中西差距形成了一条鸿沟。

洋人用洋货和暴力打开中国
市场,大量的白银流出,这让清末陷入了积贫积弱的困境。

2.在科技上,由于长期地坚持封建主义经济发展不动摇,到清末时,中国科技比东洋
西洋列强落后很多。

比如新军的先进武器只能靠买,仿制品质量低劣,更别说推陈出新了。

3.在政策上,在清政府没有衡量自己地位和能力的同时,轻易地发动了战争,并且在
作战的时候并不坚定,这都让那些侵略者有了很多的机会打败清政府,而早期又因为他们
没有民心,也没有太高级的武器,这都已经成了他们的弱点。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浅析中国古代王朝兴衰发展的原因和启示

浅析中国古代王朝兴衰发展的原因和启示

浅析中国古代王朝兴衰发展的原因和启示作者:王佳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12期摘要:历代王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兴衰过程,能警惕我们增强对个人前途和国家兴亡的风险意识、忧患意识,树立理性警醒意识和风险意识。

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古代王朝的兴衰发展的原因和王朝兴衰发展的启示,希望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古代王朝;兴衰;历史引言“鉴史”是一种传统,历史上那些成功或失败,兴盛或衰亡,争斗或友善虽已成历史的陈迹和积淀,但它却永远地给人以教诫、以启迪、以反思。

这是一份宝贵的财富,是历史的慷慨赠予。

我们的先人们从没有拒绝这宝贵的馈赠。

历代王朝无不把修史看得至关重要,以至有“盛世修史”的说法,沿袭不衰。

历史是过去的存在,今天是从昨天走来。

古为今用是历史研究中不可或阙的社会功能。

一、中国古代王朝兴衰发展的原因在中国古代常常把“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是“舟”与“水”的关系。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高明的统治者一般都能深明其中的内涵。

以唐太宗李世民为例,他不但常以此话自勉,而且还经常教育太子,让其了解民众的重要。

唐太宗常说:“治天下者以人为本”,“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正是有了“以民为本”的认识,所以才有“与民生息”的政策。

汉朝初年,萧何“因民之疾秦法,顺流与民更始”。

“顺流与民更始”就是根据当时的现实状况,顺应战乱之后百姓的需要,制定与民休息的政策。

汉高祖刘邦采纳了萧何的建议,约法省禁;减轻田赋,定田租每年十五税一,招还流民,领回原有的田宅;释放战争中自卖的奴隶,恢复他们的身份。

汉惠帝时,曹参代替萧何为相国,他一切遵守萧何所定的法令,实行“清静无为”的政策,鼓励人口增殖与土地开垦,免除力田人终身徭役。

汉文帝则提倡农耕,免收天下农田租税十二年。

汉景帝即位,收民田租三十税一。

这样的治国之道使汉初凋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民务稼穑,衣食滋殖”,“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繁荣景象,保证了汉朝的勃兴。

高中历史 如何判断中国古代王朝的灭亡教材精解素材

高中历史 如何判断中国古代王朝的灭亡教材精解素材

如何判断中国古代王朝的灭亡一、都城陷落是王朝灭亡的标志吗?都城,是一个国家、政权的政治中心,地位举足轻重。

它的兴衰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政权的巩固与否,历代统治者莫不悉心经营,以期固若金汤。

都城决战,是敌对双方综合实力的最高、最后较量,如“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就明白无误地说明了这一点。

所以,都城陷落往往意味着政权的灭亡,这也几乎成了古今中外的一个常识。

中学历史教材在叙述王朝兴衰政权更迭时,基本上也持此说。

如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占咸阳,秦王朝灭亡;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南宋灭亡;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明灭亡;等等。

但是,如果把都城陷落,一概视为王朝灭亡的标志,也明显失之偏颇。

如唐朝在755—763年的安史之乱中,叛军曾攻占洛阳,长安;881年,黄巢的农民军也开进长安,建立大齐政权。

唐都二番陷于敌手,按说就该灭亡二次了,岂不廖哉?确实,唐遭此严重打击,元气大伤。

尽管如此,我们并没有认为唐王朝就此寿终正寝。

所以,把都城陷落作为王朝灭亡的标志,有一定的片面性。

二、皇帝被杀或被俘是灭亡的标志吗?皇帝在古代被看作是真龙天子,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皇权是国家政权的象征,而且在客观上对国家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形成巩固起着一定的作用。

国不可一日无君,这成为古代人们普遍的心理定势和价值认可。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正如前述的城破国亡一样,皇帝被杀或被俘也被人们视为王朝灭亡的标志。

如316年,匈奴兵攻占长安,俘虏了西晋皇帝,西晋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政权覆灭;1127年,金军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及后妃、宗室、大臣3000人,北宋亡;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俘虏南宋皇帝,南宋亡。

但是,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率大军南下,与明军在土木堡大战,明军溃败,英宗被俘,然而,明朝并非因此而亡,也是不争的事实。

另外,在统治集团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中,皇帝被杀被囚被废更是不可胜数。

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史

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史

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史中国历史悠久,涌现出了许多的王朝。

这些王朝经历了兴盛与衰落,为中国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本文将从秦汉、唐宋、明清等几个代表性王朝,介绍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史。

一、秦汉王朝:大一统的辉煌时期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个诸侯国的王朝,标志着中国封建时代的开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和制度创新,从而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吞并六国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标准化的法律制度、统一的货币、道路交通的改善等,有效地加强了国家的统治和管理。

然而,秦朝在太初制度下实施高压政策,负担沉重,普通百姓生活较为艰难,这也加速了秦朝的覆灭。

随着秦朝的覆灭,汉朝的建立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汉朝制度相对宽松,更注重民众的生活和福利。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土地开发广泛,对外交往频繁,对内实行改革,为汉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然而,后来的汉朝陷入了宦官专权与地方势力的斗争,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国家逐渐衰落。

二、唐宋王朝:文化繁盛的黄金时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王朝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

唐朝强盛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使得唐朝成为世界上最富有、最繁荣的朝代之一。

唐朝的统治者重视文化艺术,推崇诗歌、绘画、音乐和舞蹈,儒家思想和佛道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这些文化繁荣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亚洲,而且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唐朝后期,政治腐败、战争频繁以及自然灾害等问题不断出现,使得唐朝走向衰败。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古代经济最为发达的朝代之一。

宋朝经过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进一步加强了科技研究和商业贸易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宋朝时,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制度日益完善,科技创新层出不穷,从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

然而,宋朝在面对北方游牧民族及海洋势力的入侵时显得较为软弱,逐渐失去了对国家疆域的有效控制,最终导致了宋朝的灭亡。

三、明清王朝:政治的兴衰与社会变革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治改革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代主要王朝灭亡原因一、相关统计:被篡位而亡的:西汉、东汉、唐,共3个。

因反叛而亡的:夏、商、周、秦、隋,共5个。

因农民起义直接而亡的:元、明,共2个。

因农民起义间接而亡的:东汉、隋、唐,共3个。

直接亡于外族、外国侵略的:北宋、南宋,2个。

间接亡于侵略的:西晋、东晋,2个。

被革命推翻的:清,1个。

二、相关分析:1、从夏开始的历代王朝最大的危险是反叛。

各主要王朝共有五个直接亡于反叛。

2、其次是农民起义。

直接亡于起义的只有两个,但间接亡于起义的却有三个。

也就是说,在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成功者并不多,但是却可以动摇王朝的基础。

当农民起义后,统治集团内部有人反叛时,灭亡对这个王朝来说就不可避免了。

这就是反叛是王朝的最危险的。

需要指出的是,史界一致认为秦亡于农民起义的观点值得商榷。

陈胜、吴广起事是导火索,而楚贵族项氏、秦帝国的基层官吏刘邦、萧何才是推翻秦帝国的主要政治力量。

隋末也是如此。

3、直接亡于侵略的只有宋王朝。

先是被金破京城掠走二帝,最后亡于元。

晋虽亡于五胡乱中原,最主要原因是内乱,即八王之乱。

4、从历史走势来看,自西晋后中华民族生存的外部压力逐渐增大。

南北朝时期外来势力并没有建立起统一的中央政权。

但宋以后却建立了统治中国长达八十九年的元朝,而明之后则是统治中国长达二百六十五年的满清王朝。

到了1840年后中华民族(包括蒙、满在内)面临的挑战就变成世界性的了。

5、历代王朝政治的类同性。

从各王朝灭亡的基本的或是主导性因素来看无非是暴政、昏政、恶政。

当王朝初立除去极少数外,大多都有一个发展期、鼎盛期,然后就进入衰败期,也就是暴政、昏政、恶政阶段,最后灭亡。

发展期王朝的统治集团政治上还算清醒,鼎盛期就忘乎所以,衰败期更荒唐可笑、愚不可及。

所谓中兴之主也只是昙花一现。

这是各王朝灭亡的共同原因。

令我们伤心的是繁荣的宋朝确实被落后的游牧民族灭亡的。

看来落后并不一定挨打,有时却可以打他人。

关键是制度。

6、对各王朝的评价。

因夏商周史料太少不敢妄评,仅对秦以后的各主要王朝从个人立场上加以评价。

最牛的当属两汉,汉族称谓就源于此,那个朝代把政治军事外交融为一体成就非凡。

透过庄重不失飘逸、规范又泛着灵气的汉隶就知道汉代是怎样一个时代了。

最喜高谈阔论要数魏晋了,另外,那个时代最时髦的是男人减肥,男人对自己容貌的关心甚至到了令今人恶心的程度。

是美男子最多的时代。

最强盛的是唐朝,赞美的资料太多恕不赘述。

我只想强调一点唐诗影响了中国语言。

政治上最宽松的是宋代。

虽然宋代积贫积弱,但那是中国自秦汉至今文字狱最少的朝代。

这就是为什么宋朝给我们留下众多文化遗产的原因。

要知道宋代的数学论文明清的数学家是看不懂的。

可惜蒙古骑兵的铁蹄踏碎了这种学术环境。

最不可思议的是明朝的政治开放度。

明朝承认元朝为中国正朔,任用天主教徒徐光启主政务,为了保卫边防从葡萄牙购进大炮。

重视国民教育。

等等。

假如明朝的那些皇帝们不滥用酷刑,中国的历史将会怎样?虽然历史不能假设。

所以明朝也有许多值得赞颂的地方。

最愚蠢的是清朝统治者及其集团。

其愚蠢表现为:利用李自成造反灭明,顺手得了天下,却做了寄生虫。

用全国民众的血汗养着八旗;不思进取,康熙时皇宫内就有西洋管乐队,清军进关时用的火枪到鸦片战争时一点没改进;不知吸取中国文化的精髓以强壮自己,却想方设法抽取其筋骨;清朝晚年大厦将倾,却不顺应世界潮流实行君主立宪,却死抱帝制僵尸不放,祸害了包括满族在内的中华民族,也害得大批满族同胞们辛亥革命后不知如何养家糊口。

君不见今日世界发达国家君主中立宪制国家的比例吗?基本上走的路线都是政治腐败(一般历史书上会认为起于外戚或者宦官专权,不过,这个红颜祸水一样没有必然的联系),民不聊生自然变成官逼民反,外部形态就是农民起义,接着军阀混战,混战到一个程度以后,打破京城夺取政权。

宋朝和明朝是例外,尤其是宋朝是彻底的侵略战争的失败者。

明朝是没有经过严格的军阀混战而是农民起义的绝对胜利,8过,和宋朝的原因一样的是,接替者(被接替者)是侵略性质的外族。

PS:清朝虽然也是外族,我认为那不是侵略战争,而是军阀战争,明朝到灭亡的那天作为中国的主流政权还是没有承认清政府的独立性,所以,以古代的定义来讲,这是一个造反的军阀而不是侵略者。

政治腐败是根本原因,中国历朝相信人治,人治的好处就是遇到好皇帝就是太平盛世,坏处就是遇到坏皇帝(坏皇帝除了暴君、昏君以外,类似于平庸的好人之类的懦弱软弱型的人物也算),就会天下大敌。

有时候皇帝平庸天下并不乱是因为平庸的皇帝撞上了不错的重臣。

韩子曰:“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要说第一个提出重民思想的人不好得出确定的结论,但是我们可以知道在从氏族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过程中重民思想可以说是一直存在的,从《史记》中的记录就能够看出,五帝本纪中“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

”来说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

”说明氏族社会很看中百姓的生存状况,汤征诸侯。

汤曰:“予有言: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

”说明奴隶社会也把“民”的状况如何当做衡量统治好坏的标准。

《尚书》中夏书的五子之歌也写到其一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西周统治者吸取夏、商两朝特别是商纣的兴亡教训,总结出一套“眀德慎刑”、“保民”的理论,周人认为夏商的灭亡是由于“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尚书》),而正是因为文王的“保民”大德“怙冒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厥命越厥帮厥民”(《尚书》)而又吧“保民”视为“德”的突出标志,强调“天命”的归属的转移是以“人王”能否“保民”为依据的。

周公就把夏灭亡的原因归诸夏人“不克开于民之丽”,“洪舒于民”,“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刑殄有夏”;把殷灭亡的原因归为殷的后嗣诸王“罔顾于天显民祗,惟时上帝不保,降若兹大丧”。

武王伐殷做《泰誓》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今朕必往。

”周公谈到“慎罚”曰:“予旦已受人之徽言咸告孺子王矣。

继自今文子文孙,其勿误于庶狱庶慎,惟正是乂之”。

周人憧憬“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重民思想在这时已经初具雏形了。

夏商与西周夏朝的创始人是禹。

大禹因治水有功,得到了人民的拥戴,舜便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让给他。

禹登位后,推行以宽容对待诸侯,平定四方。

大约在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朝代——夏朝。

禹建立夏朝后,仍然推行公共推举、首领让贤的禅让制。

当初,众人推举皋陶做王位继承人;皋陶早死,众人又推举伯益做继承人。

但是,当时禹的儿子启已经有了很大的势力。

禹死后,启自立夺取王位。

于是“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并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4000多年之久。

夏朝建立了自己的军队、监狱,这是我国历史上国家政权的首次产生。

但夏朝初年,政治并不稳固,曾经发生过“太康失国”的事件。

太康是启的儿子,即位后不理朝政,被诸侯打败,逃到洛内。

直到少康即位后,打败反叛的诸侯,夏朝才开始兴盛起来,这一盛世史称“少康中兴”。

夏朝早期结束,进入中期。

帝孔甲时,夏朝开始衰落。

夏朝的末代君主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穷奢极欲,大量搜刮民财为自己建造宫殿,引起人民的反抗,对着太阳指桑骂槐:“你这个太阳什么时候灭亡啊?我真愿意与你一起灭亡!”桀又用武力压迫其他诸侯国,诸侯不能忍受,纷纷叛变。

这时,亳地的一个诸侯——商发展起来了,它的首领叫汤。

汤推行仁政,以宽容待人,人们都很敬仰他。

夏桀听说后,曾经把汤囚禁在夏台,但为财色所惑,又把他放了。

汤重用伊尹等贤人,发展自己的势力。

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汤起兵攻夏,桀的军队大败,夏朝灭亡。

夏朝立国约470年,传14代17帝。

汤建立了商朝,改变历法,变更服色。

经过伊尹的辅佐,商朝的国力很快就强大起来了。

商朝进入中期后,王位宗室混乱,四方诸侯都不来朝见。

大约在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将都城迁到殷,故商朝又叫殷朝。

盘庚迁都后,百姓安宁,商朝的势力重新复兴,这是因为盘庚能够遵循成汤德政的缘故。

随后,武丁任用傅说,修明政,推行德教,商朝再度中兴。

商朝末年,社会混乱。

商朝的最后一个君主叫纣,是历史上继桀后又一个出名的暴君。

他宠爱妲己,兴建富丽堂皇的鹿台,大肆搜刮民财,滥用酷刑。

还曾经五次东征。

这非但没加强他的统治,反倒引起诸侯反抗,国内的反叛势气像开水沸腾了一般。

纣立九侯、鄂侯,及周国的首领西伯姬昌为三公。

前两者都因为不满纣王之意而被处死,叔父比干强劝他改正过失,被纣挖心处死。

周文王西伯听说这些事情后,暗自叹息。

纣于是就将西伯囚禁在羑里。

后来周朝大臣以财物和美色为代价,使纣赦放西伯,并赐给他弓矢斧钺,使他能够征讨其他诸侯。

西伯被放回周国后,作用姜尚、周公等人,势力日益强大。

西伯逝世后,其子姬发即位,自立为武王,大约在公元前1046年,周国进攻商朝,与商军决战于牧野。

周军大获全胜,趁机进攻商都朝歌。

商朝灭亡。

周朝建立,定都镐京。

周朝建立后,为了加强对全国广大地区的管理,实行分封制。

周王自称天子,将自己的势力范围分给诸侯,诸侯在自己的领地里再将自己的一部分势力分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将自己的一块势力范围分给士。

再下面就是平民和奴隶。

士是统治阶级里地位最低的一级,但却有权力控制平民与奴隶。

这标致着中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达到了顶峰。

诸侯虽然可以管理自己的领地,有分封其他阶级的权力,但必须忠于天子。

要定期向周天子缴纳贡物,发生战争时要带兵保护周王。

周朝经过两次分封,全国势力的诸侯达到了八百多个,这样,周王就把治理全国的权利,牢牢地掌握在手中。

西周共传了十二个王。

第十个王周厉王统治时,严密地派人看守国人,堵住百姓诽谤的口。

人民受不了。

公元前841年,发生国人暴动,将厉王赶走。

大臣登位掌权,史称“共和”,这是我国历史上有明确纪年的开端。

西周的最后一个王是幽王,他宠爱褒姒,废掉申后,引起了申侯的不满。

因为褒姒不爱笑,幽王于是虚报军情,诸侯来时却没有发现敌情,褒姒望着累得气喘吁吁的诸侯,哈哈大笑。

幽王很高兴,于是就多次点燃烽火,后来就失去了信用。

公元前771年,申侯起兵攻入镐京,诸侯们都不来援救。

西周也就灭亡了。

从此后,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各个诸侯王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相互争霸。

历史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

夏朝时,我国已经能够造出青铜器。

进入商周时期后,青铜业兴盛起来。

最著名的青铜器工艺品是“司母戊方鼎”,是迄今为止所发掘出来的最大的青铜器。

此外,还有“四羊方尊”等青铜工艺品也很有名。

人们称夏、商、周三代为青铜时期。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殷商时期发明了甲骨文,它是一种将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面的原始文字,出土于殷墟。

它记录了商王的活动,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