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王朝灭亡的原因

合集下载

是什么造就吐蕃王朝的覆灭?

是什么造就吐蕃王朝的覆灭?

是什么造就吐蕃王朝的覆灭?古代中原农耕文明最大的威胁一般而言都是北方的游牧民族,然而在唐代在帝国的西部却崛起了一股强大的势力,事实上这股势力曾在号称当时全世界最强的大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之间异军突起,成为足以与两大帝国分庭抗礼的强劲对手——这个对手就是青藏高原上的吐蕃王朝。

这个王朝最鼎盛时期成为和东面的大唐以及西面的阿拉伯帝国、拜占庭帝国、法兰克王国并立的亚欧大陆一股强大的地缘势力。

事实上吐蕃是青藏高原上第一个统一政权,其实也是唯一的一个。

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就向青海和湟地区的吐谷浑汗国扩张,为此还曾与唐朝爆发过冲突:松州之战唐军沉重打击了吐蕃,松赞干布随即与唐朝和亲,接受唐朝册封,吐蕃借此从唐朝引入先进科技、工艺及历法,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

与此同时吐蕃开始控制周边的泥婆罗(今尼泊尔)等小国并曾联合泥婆罗援助大唐使节王玄策攻破天竺。

松赞干布死后论东赞、论钦陵父子成为吐蕃的实际执政者并开始和唐朝直接对抗:公元670年论钦陵率军攻灭附属于唐朝的吐谷浑并在接下来的大非川之战中击败了唐朝名将薛仁贵,从此吐蕃尽占整个青藏高原。

此后为了夺取河西走廊、陇右、西域,控制丝绸之路,吐蕃军多次主动和唐军交战:青海湖之战论钦陵大败十八万唐军;素罗汗山之战论钦陵又大败武周军十余万人,乘胜夺取凉州。

西域的安西四镇也曾一度被吐蕃夺取。

正当论钦陵在和唐朝的战争中一再取胜之时吐蕃内部爆发了一场权力斗争:论东赞、论钦陵父子长期把控吐蕃国政,这令吐蕃王族及亲王族的大臣十分不满。

698年吐蕃赞普杜松芒波杰与大臣论岩合谋托以狩猎之名前往论钦陵的驻地阿秦地区(吐蕃人对吐谷浑故地的称呼),捕杀其党羽两千余人。

论钦陵欲发兵抗命,但部将却忠于赞普,因此兵溃自杀身亡。

此后吐蕃王族从权臣手中收回了权力。

704年杜松芒波杰在征讨六诏期间病死于军中,其子尺带珠丹继位。

由于年幼,政权由祖母没庐氏赤马类执掌。

尺带珠丹即位之初吐蕃没有强有力的统治者,且内无谋臣,外无良将,因此政局动荡不安。

陪伴唐朝走完一生的吐蕃帝国到底是如何覆灭的呢?

陪伴唐朝走完一生的吐蕃帝国到底是如何覆灭的呢?

陪伴唐朝走完一生的吐蕃帝国到底是如何覆灭的呢?面对强盛大唐,吐蕃帝国坚定执着;面对彪悍回纥,吐蕃帝国攻坚克难。

但是,当面对一个从回纥分裂出来的小王国时,吐蕃帝国却轰然倒塌了。

所以,有时候真是一物降一物,老虎灭不了大象,但是老鼠却可以。

01.来之不易的高原帝国青藏高原,就问:这里怎么可能建立一个帝国吧?平均海拔4000米,而且雪山纵横、河流交错。

但是,各种机缘巧合之下,在大唐立国之时,这里就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吐蕃帝国。

所以,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帝国。

中原和草原的竞争逻辑是比效率,谁的土地开发最彻底、谁的人口组织最严密、谁的资源调动最高效,谁就能统一、谁就能称雄。

但是,造雪域高原却不能比效率,因为这里的土地和环境扛不住这么折腾,高原竞争就一点:比消耗,只有消耗低才能建立国家、建立帝国。

所以,中原的官僚政治,高原搞不了;草原的可汗政治,高原也搞不了。

因为无论是官僚政治还是可汗政治,都得玩成本最高的战争游戏。

而且,无论是中原还是草原,两相较量你死我活,内部较量更是有你没我,内战往往比外战更残酷。

所以,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去运行,不用建立帝国或国家,自己就能把自己玩死。

所以,吐蕃帝国首先是仰赖松赞干布家族几代人的天才基因,还得赶上各种机缘巧合,就是其他部落头领的智商和野心全不够,然后才建立了一个初步的帝国。

但是,帝国要生存下去,就需要资源。

指望收税,肯定没戏,这个手段只能中原帝国玩,连草原帝国也不能玩。

草原帝国玩什么?玩抢劫,就是去中原抢劫。

所以,维持高原帝国的第一个手段自然是抢劫,吐蕃帝国必然向东北方向的安多西藏渗透力量,势要把手伸进河西走廊和西域吸血,因为这里才有资源。

但是,草原可以一边放牧一边抢劫,甚至赶上水草丰美之时,不抢劫也能活。

但是,高原帝国的环境太糟糕,要维持帝国光靠抢劫还不够。

于是,松赞干布就开始使用宗教手段,用佛教信仰控制高原上的各个部落。

同时,僧人起码都能识字,所以僧人官僚就成了雪域高原的特殊统治手段。

吐蕃王朝为何猝然而亡?

吐蕃王朝为何猝然而亡?

吐蕃王朝为何猝然而亡?这篇五千字的长文,只能向您揭示吐蕃王朝崩溃的一角。

这个绵延二百多年,一度强大如斯的帝国,之所以会迅速覆灭,有着及其深刻的内在因素。

吐蕃王朝在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中算得上一个特例!说真的,在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中,能够称得上王朝的少之又少,但吐蕃王朝显然足以傲然在列。

一方面,它存在的时间足够的长,从公元638年(唐贞观十二年)八月间,松赞干布统治下的吐蕃王朝第一次在松州(今松潘)城下和唐朝比划过一次后,直到公元842年,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被刺身亡,吐蕃王朝崩溃止,二百多年的时间里,吐蕃一直都是东亚、西亚结合部地区,最重要的政治势力。

另一方面,在和很对年代绵长但没有多少存在的小国家相比,吐蕃王朝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庞然大物。

其疆域最大时,东方基本上与唐朝以陇山(六盘山)为界,河西走廊和拢右均被其鲸吞;北部一直延伸到宁夏的贺兰山麓,与唐朝为争夺灵州(今宁夏吴忠市)进行过连番血战,甚至一度染指鄂尔多斯高原;东南方向则收南诏(今大理)为属国,赐号“赞普钟”(赞普之弟),并攻下剑南的维州(今理县),时时威胁成都平原的安全;版图西部,除了将唐朝在西域地区,以安西四镇为代表的羁縻州统治彻底瓦解后,还向中亚地区拓展,尽收当年唐朝的属国,与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长期抗衡。

在阿拉伯史料中,“吐蕃可汗”“吐蕃国王”是令其非常头疼的存在。

帝国正南方,虽然喜马拉雅山脉是种天然阻隔,湿热的印度次大陆气候也不适合藏族生存,但史料记载,吐蕃依旧至少两次派军队染指中天竺,爆锤当地国家于恒河岸边立铁柱标示领土边界。

难怪唐史记述,其领土“尽据象雄、党项及诸羌之地,东接凉、松、茂等州,南临天竺,西陷龟兹、疏勒等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里,诸胡之盛,莫与为比。

”这足以看出,吐蕃在其国力鼎盛期间,疆域扶摇万里,东攻大唐、西拒大食,在亚洲地区堪称鼎足而三。

但就像题主所问,这样一个实力强横的大帝国究竟是如何崩溃的呢?想要说明这个问题,需要从国内、国外两个层面来分析解读。

消失的国度——论吐蕃王朝灭亡的原因

消失的国度——论吐蕃王朝灭亡的原因

消失的国度——论吐蕃王朝灭亡的原因藏文传统史学著作认为,是末代赞普达磨灭法导致身死国亡,可也有人认为,吐蕃王朝的内讧,特别是佛教和苯教两派之间的斗争导致吐蕃王朝的分裂和灭亡。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说:“吐蕃之国势自贞元时开始衰弱,吐蕃之破败由于天灾及内乱。

”究竟哪些是导致吐蕃王朝走向灭亡的关键因素,本文试图做一些综合分析。

贵族之间的激烈纷争吐蕃上层贵族之间的激烈斗争,同样加速了王朝的没落和灭亡。

它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世俗贵族之间的纷争,一是僧俗贵族之间的斗争。

吐蕃贵族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由来已久,既有新旧贵族之间的纷争,又有宦与论之间的纷争。

吐蕃王室的联姻大多出于政治目的,而且基本都和大贵族家庭结亲,目的是屏藩王权,维护统治。

但是,由于当时赞普众娶嫔妃,这些妃子分别来自不同的大贵族家庭,均是不可忽视的势力。

在他们之间既存在相互依赖、维护其共同利益的问题,同时也存在相互争权夺利的问题,在诸如立王子、任用大臣等重大问题上,经常发生纷争,在王朝晚期也同样加剧,从而出现残杀大臣,乃至毒杀赞普的事件经常发生。

在外戚贵族和以功勋晋身的贵族之间,矛盾也不断升级,很难解决。

吐蕃末代赞普,达磨赞普被杀后,他的两个儿子允丹和奥松分别被贵族拥立为赞普,双方展开激烈火拼,直接导致了吐蕃王朝的崩溃。

吐蕃王朝处在上升时期,军事争夺的矛头一致对外,开疆拓土的战绩和战争中掠夺来的大量财富,极大地满足了军事贵族集团的贪欲,使他们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同时军事扩张连连获胜的大好形势,也冲淡和掩饰了他们之间事实存在的矛盾。

在赤松德赞时期,吐蕃王朝达到鼎盛,此后开始进入衰落过程,各种矛盾也凸现出来,进入晚期,军事贵族之间的冲突以及公开火并迅速上升,直接瓦解了吐蕃王朝的根基。

宗教纷争引发思想意识领域混乱在导致吐蕃王朝灭亡的诸多因素中,宗教纷争所产生的后果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它的表现是多方面的,而且十分复杂。

宗教在雅隆吐蕃早期历史上,以及吐蕃王朝的政治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藏文史书宣称,苯教曾经在佛教传入吐蕃前,长期发挥着“护持国政”的作用。

灭佛反被佛灭?揭露吐蕃灭亡的真相

灭佛反被佛灭?揭露吐蕃灭亡的真相

灭佛反被佛灭?揭露吐蕃灭亡的真相松赞干布建立的吐蕃王朝曾经强大无比,一统了周围小国,甚至还入侵了河西走廊,而这个老大王国却因为宗教而灭亡了。

吐蕃疆域郎达玛,吐蕃末代赞普。

他发动了轰轰烈烈西藏第二次灭佛运动,但是受到了佛教徒的反扑,遇刺身亡,自此吐蕃分裂,灭亡。

被打砸的佛像为什么达玛大王要这么迫切的灭佛呢,其实原因有很多:1.权力博弈当时的吐蕃王朝有许多人信仰苯教,苯教的大法师已经成为权贵甚至参与朝政,形成了赞普也无法轻易动摇的政治力量。

为了与之抗衡赞普们引入了佛教。

在经过几代赞普的努力之下,佛教教理被当时的部分贵族接受,佛教僧人也开始进入权力中心。

佛教势力强大是赞普和佛教僧人联手打压苯教的结果,目的就是为了把苯教僧人和僧人背后的贵族势力挤出权力核心。

而当佛教势力大的时候,自然开始打压佛教。

2.控制藏民吐蕃末期,以为前几代赞普偏爱佛教,所以佛教的势力深入西藏各个地方,出现了民只知喇嘛而不知官府的情况。

郎达玛心想这样可不行啊,这样下去这国家是我的还是僧人的啊。

3.不事生产当时的僧人是不种田(青稞?)的,全靠国家供养,而且僧人是不用服役和缴税的,所以当时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出家学佛而逃离沉重的赋役,人跑了谁来让他们吸血啊,大领主和贵族们对收入减少非常不满,人跑了谁来让他们吸血啊。

就联合起来向赞普施压,让他打压一下佛教。

现代的藏传佛教徒本来他只是想削弱一下佛教的,可是很多大贵族地主推波助澜,到处打砸寺庙,连文成公主带过来的佛像都被埋了起来(PS :佛教是从内陆传到西藏的,文成公主带过去的)。

虽然最后他被一个愤怒的僧人给刺杀了,但是佛教也从此一蹶不振上百年。

郎达玛他是一个成功的改革家,又是一个失败的国王,大胆的改革解除了宗教的束缚,但也给这个国家加上了最后的稻草。

吐蕃,烟消云散。

吐蕃政权衰落灭亡简史

吐蕃政权衰落灭亡简史

吐蕃政权衰落灭亡简史(赤德祖赞赞普/来自网络)吐蕃的赤德祖赞赞普(704年—755年在位,吐蕃政权第36代君主)迎娶了唐中宗珍爱的养女金城公主后,唐蕃关系仍时有战事,后与金城公主一同促成唐蕃再次会盟,加强与唐朝的文化交流,从中原引进汉人任其王子赤松德赞之侍读,使学习汉文化;引入内陆宗教、医药、历算等文献资料入吐蕃,同时遣人赴印度等地习佛学,取佛经,并与唐朝会盟、划界、立界碑、开互市。

吐蕃国地域辽阔、人口稀少、自然环境恶劣,因此其政权对权臣贵族和边疆地区军事将领的控制力是一个难题。

赤德祖赞后期与唐朝交好的政策,引起了觊觎中原物华天宝、惯于侵袭唐朝边地之权贵们的不满和憎恨,赤德祖赞本人也因此被朗氏和末氏所杀,其子赤松德赞即位为赞普。

赤松德赞在位时期(755年—797年),正是大唐发生“安史之乱”,国势由盛而衰的阶段,赞普在镇压了谋害其父的朗氏与末氏贵族后,开始利用唐朝首尾不能兼顾的颓势,而在吐蕃四境向外扩张,深入唐境占领河西走廊和河湟地区以及关中平原西部边缘,曾一度攻入长安,被郭子仪和回纥联手击退。

吐蕃也攻击大食军队,双方在帕米尔以西和唐朝西域疆域内发生战事,互有胜负;在南部,吐蕃军队攻入南亚次大陆,占领了天竺国部分地方;在东部,威胁南诏与之继续结盟,共同对抗唐朝。

为了抑制信奉吐蕃人本土宗教苯教的权贵势力,赤松德赞大力弘扬佛教,不断从南亚次大陆佛教发源地和中原引入大德高僧,加强在全民中传播佛教文化。

不仅如此,赤松德赞还任用佛教僧人为相,开创了吐蕃政权僧人干预政治的先河,这也是在信仰佛教的众多族群中不多见的现象。

伴随着唐朝的衰落,吐蕃也从赤松德赞赞普始逐步走向衰落直至灭亡。

赤松德赞晚年一心礼佛,无心国政,遂让位于其子,自己则在“退居二线”后不久病死。

(金城公主/来自网络)牟尼赞普(797年——798年在位)即位后,继续坚持其父赤松德赞的政策,积极提升佛教地位而压制苯教,要求所有百姓必须向佛教寺院布施,还三次下令要求均贫富,这一点引起了包括他母亲哲蚌氏在内的保守势力不安。

唐朝时期,强盛一时的吐蕃,为什么衰落的那么快?

唐朝时期,强盛一时的吐蕃,为什么衰落的那么快?

唐朝时期,强盛一时的吐蕃,为什么衰落的那么快?打开地图,亚洲的青藏高原显得那么显眼,那里神圣的雪山,独特的气候,淳朴的牧民。

在那里,曾经出现过一个强大的政权,他和唐朝、阿拉伯帝国形成三国鼎立的状态,他就是:吐蕃。

但是,除了吐蕃,我们很少看到青藏高原上有其他的政权,这是为什么?我们好奇为什么只出现过一个吐蕃,之后就不能出现一个强大的政权吗?而青藏高原却等不到机会了,之后的元朝第一次将青藏高原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内。

尽管青藏高原上的政权不多,却在公元七世纪出现了一个统一青藏高原的吐蕃。

当时吐蕃强大到经常和唐朝开战,我们都知道,唐朝是多么的强大,而吐蕃可以唐朝一较高下,但是,在吐蕃和唐朝的战争中,依旧败的多。

由于多种原因的存在,唐朝也没能消灭吐蕃,依旧让他在青藏高原存活了两百多年。

整个吐蕃王朝中,最鼎盛的时候是安史之乱后,那时候吐蕃占领了陇右和整个安西都护府,而藏文史记载,吐蕃一度把势力推到喜马拉雅南部的恒河北岸。

然而,从792年到805年,吐蕃处于巅峰时刻,之后迅速衰落,到了821年,吐蕃再也无力扩张,势力迅速土崩瓦解,面临着内忧外患,势力萎缩严重。

是什么原因导致吐蕃势力迅速萎缩的呢?1:常年的战争。

唐朝和吐蕃的战争中,吐蕃无法和唐朝抗衡,相继失去无数有生力量,吐蕃人口又无法唐朝比,兵源受到一定的限制。

当时不管是在西北还是中亚,唐和吐蕃都有战争交集。

到了九世纪,吐蕃由盛转衰,再也无法和唐朝抗衡,唐朝也忙着内讧等问题,两国相继结盟,减少威胁。

此时的吐蕃内部,叛乱越来越严重,吐蕃忙于平定内乱,可越是镇压,起义越是强盛,最终吐蕃亡于农民起义中。

2:地理位置的限制。

由于吐蕃位于青藏高原,我们都知道,青藏高原冻土,高山多,别看青藏高原大,但适合种植的地方真的不多,除去各种不能开发的土地,能利用的很少。

在高原上,古代只能发展牧畜业和青稞种植。

而青稞是青藏高原上唯一可以存活的农作物之一,它对吐蕃有着重要的作用。

再者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位置,把许多小板块的地方分开来,造成交通不便。

以史为鉴:吐蕃怎么灭亡的?

以史为鉴:吐蕃怎么灭亡的?

以史为鉴:吐蕃怎么灭亡的?唐朝时期,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兴起,成为了青藏高原几千年历史上最为强大的政权。

公元618年,松赞干布在山南匹播城建立吐蕃国,吐蕃王朝曾经是世界非常强大的政权,可吐蕃王朝的强盛也不过是百多年历史,吐蕃王朝在历史光辉转瞬即逝,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吐蕃的覆灭呢?1、战争。

吐蕃太过于好战,与周边国家的战争过于频繁。

本来吐蕃就处于气候条件比较差的青藏高原,加之连年的对外战争,他的经济状况和粮食收入就减少了很多。

战争必须要有粮食,有军饷的支撑,还有人员的投入。

所以导致了许多农耕人民的减少和经济的赤字。

2、体制。

吐蕃的体制也是比较落后的,其扩张的程度过于加快,一度导致了他的重要地带如青海一带,都处在手下将领的权利范围之内。

所以吐蕃中央集权的程度很低,导致了许多权力的分散性,造成了许多叛乱的出现。

许多的帝王赞普都是死与内斗的谋杀之中。

3、外交。

常年的战争导致吐蕃王朝四面受敌,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恶劣,让吐蕃王朝处于一个经济文化封闭的状态。

一旦吐蕃内部有了动乱,周边国家就会来侵犯,大大削弱了吐蕃的实力。

吐蕃与周边国家交恶太深也导致他的综合国力不断降低,吐蕃不断的进行了军事扩张,引起其他国家的全民进行反抗。

4、宗教。

吐蕃是个信佛的国度,吐蕃统治者对百姓的剥削力度非常大。

连年的战争也导致了百姓的赋税增加,所以统治者为了让百姓能够不反抗,利用大肆推广佛教的手段,让民众从佛教中找到真理解脱困难。

可是不断的有民众加入佛教,就意味着从事劳动生产的人口不断下降。

而佛教寺庙是不需要进行经济收税的,还需要有许多来自国家经济的赞助与支持。

让本来就远离农业区,经济基础比较差,靠青藏高原的河谷农业和游牧经济支撑的吐蕃,他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不断下降。

5、气候。

青藏高原的气候环境不断变差也是吐蕃灭亡的原因。

在吐蕃兴起的时候,青藏高原的气候一直处于温度上升的状态,所以吐蕃刚好利用这个时机强盛起来。

然而到了吐蕃王朝的后期,青藏高原的温度开始下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吐蕃王朝灭亡的原因
【摘要】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的第一个政权,也是最有影响力的一个政权。

该政权统治时,西藏地区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在西藏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该政权经过两百多年的统治后走向了灭亡。

本文简单介绍吐蕃政权的建立、发展,试图分析其灭亡的原因。

【关键词】吐蕃王朝;佛教;灭亡;原因
吐蕃王朝是7~9世纪时古代藏族建立的政权,是一个位于青藏高原的古代王国,从松赞干布到达摩延续两百多年,是西藏历史上创立的第一个政权,也是最有影响力的一个政权。

自吐蕃政权之后,西藏地区再也没有出现类似可以统一整个西藏地区的强大政权。

但是盛极一时的吐蕃王朝在经历了百余年的统治后也走向了灭亡,难道仅仅是达摩灭佛造成的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吐蕃在公元877年结束可以说也带有一定的必然性。

历来很多人把吐蕃王朝的灭亡仅仅或者更多的归于达摩灭佛,这是不全面的,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军事征战与吐蕃的灭亡
众所周知,吐蕃王朝是一个靠军事征伐建立的一个统一王朝。

松赞干布登基后,先平息内乱,稳定内部,巩固王权,迁都拉萨(逻些)建立西藏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吐蕃王朝。

随后他用武力使吐蕃的疆域扩展到北至吐谷浑,南至泥婆罗(今尼泊尔),天竺(今
印度),东与唐朝相邻,形成了有史以来吐蕃疆域最大的时期。

不仅是松赞干布,吐蕃历代赞普都致力于用军事征伐扩大王朝的疆域。

吐蕃从建立至灭亡,先后与周边的各个政权发生过战争,有的甚至不止一两次。

其实吐蕃这样不断扩张领土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吐蕃王朝的建立者是藏族先民雅隆部,这是一个骁勇善战的民族,对于领土有着极大的野心;其次,他们的社会生产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由于农业技术不发达,只有依靠更多的土地才能有更多的产出,畜牧业要不断迁徙,所以,从经济发展来看,军事征伐也是必要的;再次,吐蕃建立后,与北边的蒙古民族一直存在军事上纠纷,这也大多是为了领土或者民族尊严。

长期无休止的军事征战,给吐蕃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1)军事征战大量消耗王朝的财力、物力、人力。

我们都知道,战争无论对谁来说都是不利的,尤其是对广大的老百姓。

例如:赤松德赞在位期间,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他乘机派兵攻唐,占据风翔以西地区。

公元763年10月,吐蕃军攻入长安,居十五日,为郭子仪所退。

又西攻大食(伊朗)、南入天竺(今印度)。

由于连年征战,民众困于兵役,又结怨近邻,加上灾荒不断,激起人民起义,社会动乱,吐蕃王朝由强盛转向衰落。

频繁的战争削弱了吐蕃的国力,进入9世纪以后,吐蕃开始由盛转衰,不能再向外扩张。

虽然不能对外扩张了,吐蕃又陷入了长达20多年的内战里,20年间内战不休,庄稼被焚,房屋被毁,老百姓纷纷逃亡。

由此可见战
争给吐蕃带来了多大的影响和打击。

(2)军事战争影响社会的全面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军事征战消耗国家的财力,这使得国库空虚,社会各方面发展缺少资金支持;其次,广大百姓困于兵役,社会发展缺乏劳动力;再次,军事战争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和平的环境;最后,全国上至统治者下至黎民百姓都沉浸在对外战争中,忽于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发展。

(3)军事征战也使吐蕃树敌太多,结怨近邻,以致它内乱之时,敌国结盟攻打它,加速其走向灭亡。

我觉得军事征战是造成吐蕃王朝灭亡的根源所在。

比较吐蕃与中原统治时间较长的王朝可以发现,吐蕃王朝在建立以后,不是注重休养生息,重视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建设发展,而是一味采用军事征伐,继续扩大领土。

由前面军事上的发展可以看出,基本上历代赞普都致力于领土的扩张。

这就造成了吐蕃王朝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积贫积弱,为它的灭亡埋下了伏笔,所以说吐蕃的灭亡是必然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二、佛教与吐蕃的灭亡
吐蕃灭亡的另一原因就是佛教了。

达摩灭佛确实与吐蕃的灭亡有联系,可以说它加速了吐蕃的灭亡。

吐蕃原本信仰的宗教是本教,这是一种原始宗教,并融入了古代咒术等。

随着文成公主、赤准公主入藏,带来了佛教,也开启了佛教在吐蕃的传播。

可是说佛教在吐蕃的传播乃至发展成为国教是一种必然:作为统治者,需要借助
一种意识来统治国家,佛教不仅可以统治百姓,还可以抑制信仰本教的贵族;作为百姓,佛教的教义成为他们的精神信仰,长期给予他们慰藉。

正因为如此,吐蕃历代赞普都是大力推崇佛教的(达摩除外):赤松德赞时期,为了抑制信奉本教为主的贵族势力,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王权,严厉镇压本教,大力提倡佛教,他还从印度、唐朝延请著名僧人入藏,建立了西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还任命佛教僧人为相,开创了僧人干预政治的先例。

牟尼赞普在位时,遵循父王国策,极力扶植佛教,命令臣民必须向寺院布施财物。

他又三次下令平均臣民财富,试图缓和贫富悬殊的阶级矛盾,但遭到了以母后哲蚌氏为首的贵族的强烈反对,均未见成效。

可黎可足扶植佛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他规定一人出家为僧,由7户平民供养;谁胆敢以手指僧人,断指,以目瞪视僧人,剜目;广建寺院,顶礼僧人。

他在位时长期患病,政务一概交给僧人钵阐布掌管。

乞黎苏笼猎赞之世,出于铲除同本教相联系的传统贵族势力,加强王权的政治需要,大力提倡佛教,,他还派人分赴天竺与汉地,延请名僧至蕃,召开了僧诤大会,公开辩论佛教教理。

所有这些鼓励佛教发展的政策带来了至少以下三个结果:首先,佛教成为吐蕃的国教,早已拥有众多的信徒,在吐蕃的势力已经根深蒂固;其次,本教在吐蕃势力的日渐衰微,势难再振;最后,这些鼓励佛教的措施激起了反佛派贵族的极端仇视,赞普与反佛派贵
族的矛盾日积越深,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朗达摩继位后,反可黎可足之道而行之,改为信奉本教,严酷镇压佛教。

他下令禁止臣民信佛,焚毁佛经、关闭佛寺,迫令僧人还俗,这又激起了僧人的强烈反对,后被刺杀而死。

朗达摩看不到佛教在吐蕃如日中天的势力,在那时,基本上是顺佛教者昌,逆佛教者亡!他却忽视了这极其重要的一点。

佛教之所以会成为吐蕃灭亡的一重要原因在于,前代历代赞普把佛教拔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而达摩突然来一个抑佛扬本,这势必会遭到广大佛教徒的反对,动摇王朝的统治思想,造成社会的极大恐慌,生产等也陷入混乱,王朝的崩溃也是必然的。

三、灾荒连年、结怨近邻与吐蕃的灭亡
除前面论述的极其重要的两者之外,还有一些客观原因,也或多或少的加速了吐蕃王朝的灭亡。

灾荒连年。

吐蕃是一个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要生产的国家,而且农业技术落后,基本靠天吃饭,灾荒使得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固然会激起他们的反抗。

结怨近邻。

吐蕃长期的对外战争使它树敌太多,在他内乱之际,近邻也联盟起来攻击它。

在内忧外患的双重打击之下,吐蕃灭亡了。

反思吐蕃灭亡的原因,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一个王朝要想得到长治久安,更应该注重社会全方面尤其是政治经济制度等上层建筑的发展,而不是仅仅在于领土的扩张;(2)战争对于百姓
是最大的伤害,所以要坚决杜绝战争,与民休息,发展生产;(3)统治思想作为社会的主体意识,不要轻易去改变它,以免造成极大的社会动荡;(4)与周边邻国建立友好和睦的关系也是极其必要的;(5)对于自然灾害这种无法避免的灾难,统治者要体恤百姓,在灾荒年成要减役减租,帮百姓度过难关。

【参考文献】
(1)廖东凡,张晓明等著,《图说西藏古今》,[m],华文出版社2007年
(2)(法)石泰安(r.a.stein)著,《西藏的文明》,[m],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
(3)林冠群,《吐蕃王朝的分裂与灭亡》,[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4)看召草,《从敦煌古藏文看吐蕃王朝的崩溃》,[j],甘肃民族研究 2008年第4期
(5)张云,《吐蕃王朝扩张策略之分析》,[j],中国藏学2007年第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