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秦朝的灭亡:秦始皇造阿房宫导致了衰退

合集下载

讨论秦国灭亡的文章

讨论秦国灭亡的文章

讨论秦国灭亡的文章秦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国家,它的崛起和灭亡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国灭亡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多个方面探讨秦国灭亡的原因。

从政治方面来看,秦国灭亡与秦始皇的强权政治不无关系。

秦始皇采取了集权制度,将大权集中于自己手中,取消了诸侯的封地,实行郡县制。

这种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导致了政治腐败和压迫,引发了民众的不满和反抗。

同时,秦始皇的暴政和残暴行径也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加速了秦国的灭亡。

从经济方面来看,秦国的灭亡与秦始皇的过度征税和浪费有关。

秦始皇实行了均田制和统一货币制度,加强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统一管理。

然而,他过度征收农民的田赋和商人的税收,导致了农民的生活困苦,商业的萧条。

同时,秦始皇修建了大量的宫殿、陵墓和长城,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这种过度征税和浪费严重削弱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为秦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从军事方面来看,秦国的灭亡与外患和内乱有关。

秦国在统一六国之后,实力强大,但同时也招致了其他国家的嫉妒和敌视。

此外,秦国内部存在着分封制度的不满和军队的腐败问题。

在秦始皇去世后,秦国内部发生了一系列的内乱和军阀割据,这为外敌乘虚而入提供了机会。

最终,刘邦领导的汉军趁机进攻秦国,最终导致了秦国的灭亡。

秦国灭亡的原因主要包括政治原因、经济原因和军事原因。

政治上,秦始皇的强权政治和暴政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经济上,过度征税和浪费严重削弱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上,外患和内乱导致了秦国的灭亡。

秦国灭亡后,刘邦建立了汉朝,继承了秦国的统一大业,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新时代。

秦国灭亡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应当从中吸取教训,警惕权力集中和暴政的危害,促进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总结秦灭亡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总结秦灭亡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总结秦灭亡他的名篇《阿房宫赋》中,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深入的思考,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

这篇文章以他身临其境的描写,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对当时社会的分析,揭示了秦朝灭亡的诸多内外因素。

杜牧通过对阿房宫的生动描绘,将读者带入了秦朝的宏伟背景。

他描写了阿房宫的辉煌壮丽,以及秦始皇的统治者意志和力量的象征。

然而,这个宫殿的伟大之处也象征着秦朝的实际问题和矛盾。

在赋中,杜牧首先提到秦朝统一了九州,但其实质却是铸成铁一般的集权统治。

杜牧揭示了秦朝皇权的威胁,描述了拥有无上权力的始皇帝对臣民的镇压和心理压迫。

他描绘了始皇帝的暴虐和残酷,他的统治严酷而不仁,以至于人民生活在恐惧中。

杜牧通过此描写,指出秦朝的统治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和认同,导致了灭亡的契机。

除了皇权的威胁,杜牧还强调了秦朝的苛捐杂税制度。

他描述了困扰百姓的盐铁法以及其他严苛的负担。

这种经济负担对人民施加了巨大的压力,使他们不能过上体面的生活。

杜牧指出,秦朝的虐政导致了人民对朝廷的憎恨和反抗的情绪,加速了秦朝的崩溃。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杜牧描写了秦朝的军事力量。

他强调了秦朝的士兵训练和武器装备的先进性,以及秦朝的中央集权对战争的优势。

然而,他也指出了秦朝的军队长期战争和征服带来的后果。

他描述了边境官兵的辛苦和身体的磨损,指出秦朝的军事扩张不可持续,并最终导致了灭亡。

此外,杜牧还提到了秦朝在文化方面的失败。

他指出秦朝通过焚书坑儒来消除反对意见,但这却导致了无益于社会发展的知识破坏。

他指出这种文化压制使秦朝失去了创新和进步的力量,最终导致了衰败。

通过《阿房宫赋》,杜牧详细而深刻地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

他通过对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各个方面的观察和分析,揭示了秦朝内外因素的错综复杂,最终导致了帝国的衰落和崩溃。

这篇文章不仅是对秦朝历史的回顾,也是对人类历史发展中普遍而深远的问题的思考和警示。

《阿房宫赋》古文赏析

《阿房宫赋》古文赏析

《阿房宫赋》古文赏析《阿房宫赋》古文赏析【作品介绍】《阿房宫赋》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创作的一篇散文,遣词用字无比华美,思想深刻见骨,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古文之一。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因为骄奢而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原文】阿房宫赋作者:[唐]杜牧六王毕[1],四海一。

蜀山兀[2],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3],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4],直走咸阳[5]。

二川溶溶[6],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廊腰缦回[7],檐牙高啄。

各抱地势,勾心斗角。

盘盘焉[8],囷囷焉[9],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10]。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11],不霁何虹[12]?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13],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14],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15];烟斜雾横,焚椒兰也[16]。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17],杳不知其所之也[18]。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19],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20]。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21],倚叠如山。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鼎铛玉石[22],金块珠砾。

弃掷逦迤[23],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24],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25],多于南亩之农夫[26];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27];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28];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29];管弦呕哑[30],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31],日益骄固。

戍卒叫[32],函谷举[33],楚人一炬[34],可怜焦土。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有哪些启示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有哪些启示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启示秦朝的法制体系已经僵化、秦朝的暴政使得人民无法忍受、秦朝政府运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秦朝内部军力空虚、秦始皇的突然死亡等。

秦朝灭亡的原因1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1、苛政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即位。

他进一步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以“税民深者为明吏”,以“杀人众者为忠臣”。

他令农民增交菽粟刍藁,自备粮食,转输至咸阳,供官吏、军队以至于狗马禽兽的需要。

他继续修建阿房宫,继续发民远戍。

徭役征发的对象进一步扩大,农民的困苦达于极点,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已经到一触即发的地步。

2、农民起义秦二世时期,农民生活悲惨,穿牛马之衣,吃犬彘之食,往往在暴吏酷刑的逼迫下逃亡山林,举行暴动。

这种种情况说明,急政暴虐激化了社会矛盾,秦始皇在完成统一事业的同时,也造成了秦王朝倾覆的条件。

所以西汉时的贾山谈到秦代“群盗满山”的情况时说:秦始皇在世时,他的统治已经在崩溃,但是由于皇帝以及开国大臣在镇压,没有人敢于和政府对抗。

3、秦始皇自身的奢华秦统一以后的十几年中,秦始皇维持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进行了多次的大规模战争,完成了巨大的国防建设和土木建筑。

据估计,当时全国的人口约为一千多万,而当兵服役的人超过二百万,占壮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

秦始皇采取赵陀等人的意见迁移关中50万秦人至岭南与当地人民族融合,但导致关中空虚,大大动摇了秦的统治基础。

2秦朝灭亡的启示1. 任何政策的推行都要考虑人民最大限度的承受能力,都不能以破坏社会生产力为代价。

2. 治国之道要以民为本,爱惜百姓,不能严刑重法,苛捐杂税。

否则迟早都会自取灭亡。

3. 斩草要除根,灭亡秦朝的其实不是农民起义而是那些灭六国遗留下的贵族,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阿房宫赋》《六国论》群文阅读学案

《阿房宫赋》《六国论》群文阅读学案

《阿房宫赋》《六国论》群文阅读学案【梳理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积累重要文言字词,翻译重要语句。

【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① 杜牧,字牧之,有《樊川文集》。

他不但是晚唐时期的杰出诗人,也是那个时期著名的“文赋”和古文大家。

诗歌方面,人称为“小杜”,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诗风:清丽自然。

《阿房宫赋》: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开先河之作,典范之作。

①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 …”),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

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2.时代背景①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

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好游猎,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

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敬宗的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这是一篇借古讽今的赋体散文,作者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的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①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

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3.文体知识①“赋”赋体以《楚辞》为滥觞,至荀况《赋篇》始有定名。

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唐宋古文运动兴起,一些文人用古文的写法写赋,使之由骈俪趋向散文化,称为文赋,本文是一篇文赋,历来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开先河之作,典范之作。

《阿房宫赋》赏析

《阿房宫赋》赏析

《阿房宫赋》赏析《阿房宫赋》赏析阿房宫赋:ē páng gōng fù下面给大家搜集整理了《阿房宫赋》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qūn)焉,蜂房水涡,矗(chù)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pín)媵(yìng)嫱(qíang),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有不见得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piāo)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鼎铛(chēng)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lǐ)迤(yǐ),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zī)铢(zhū),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chuán),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yǔ)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jiàn),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shù)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浅谈秦朝灭亡的原因

浅谈秦朝灭亡的原因

浅谈秦朝灭亡的原因作者:李双雄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0期(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重庆 400065)摘要:秦国在历经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动荡与混乱之后拔地而起,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王朝,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其统治。

然而,如此强大的帝国却在二世就亡国。

究其速亡的原因,历代学者多从政治、军事、经济等角度来分析,秦亡固然受到这些因素的直接作用,然而,缺乏文化上的探讨,使“秦亡论”显得较单薄。

本文从文化、地域、心理认同方面来探讨秦的灭亡,认为秦靠法家“霸道”兴国,以至于统一六国。

然而,统一之后,其制度没有按照韩非子所说的“世变则事变,事变则备变”、“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事宜则有功”去实行,仍然实行其强权制度,并比以前有过之而无不及,扭曲了法家的本源思想。

这些制度抑制了多元文化的发展,限制了国人,尤其是士人的自由,没有受到中原以及关东人士的认同,遭到反抗,以至于亡国。

关键词:秦亡;法家;极端;认同中图分类号:K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1)10-0009-03一、法家成就秦国的霸业毋庸置疑,秦的兴起归功于法家的应时思想,是法家的霸术成就了秦的强盛。

“秦王政后来之所以能够统一中国,是由于商鞅变法的后果,甚至于我们说秦汉以后的中国政治舞台是由商鞅开的幕,都是不感觉怎么夸诞的。

”(郭沫若《十批判书·前期法家的批判》)下面简要分析法家强秦的主要策略。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史记·太史公自序》),不讲私情不阿显贵,一切依“法”办事,这是法家的基本思想。

法家以此为基础,提出一整套的治国策略:(1)主张社会变革,反对因循守旧,认为“世事变而行道异”,反对维护旧秩序旧制度。

(2)主张富国强兵,重视耕战,认为国家的富强靠两个方面:一是农耕,一是战争。

发展农业生产就能提供粮食布匹,使国家人民富裕起来;重视战争,有强大的军队,成为军事强国,就可以争霸天下,即富国强兵思想。

[总结范文]秦朝灭亡的原因

[总结范文]秦朝灭亡的原因

[总结范文]秦朝灭亡的原因秦朝灭亡的原因阅读精选(1):秦王朝灭亡的真实原因秦朝灭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秦国的法治推行了100多年之后,其本身已经逐步地走向了僵化。

第一,史记陈胜世家中记载陈胜吴广因为延误了戍期,法令失期当斩,陈胜吴广遂反。

但是大雨就应是一个相当有力的免责或减责事由,但是陈胜吴广却并不认为有这样的可能性。

我国学者宁汉林就曾指出:秦朝刑律之失,在于不区分情节,只要发生刑律中所规定的后果,一律论处。

2,秦国在伐灭六国之后,国家面临的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

以前能够在一隅行之有效的制度,却不能在全国全面开花。

能够从陈胜吴广的戍边来看。

春秋战国时代国家疆域小,百姓戍边来回旅途短,戍边时间也不长。

但是到了秦朝以后国家太大了,这个制度就会出现问题。

到汉朝就吸取了秦朝的教训,允许百姓以钱代戍(费300文钱请人代为戍边者称为“过更”,自我戍边称为“践更”)3,秦朝官吏的执法过于粗暴。

秦国是个耕战国家,奖励军功。

统一之后原本就应早日结束的军事管制制度被无限期延长了。

秦朝的地方官吏多为军人(如灭韩的将领叫内史腾,之后即为秦守韩地),他们缺乏应有的执法素质,手段往往粗暴。

比如押送陈胜吴广的那两个尉,“吴广忿圭尉”“尉果笞广”。

也因为这样,在陈胜起义之后,“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甚至有的秦朝官吏已经证明态度要依从起义转而伐秦(如吴守令),百姓仍然不原谅他们。

4,秦朝政府运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

陈胜吴广在起义之后也但是是一群亡命徒,但是就是这样的亡命徒在起事之后,以数百人之众,就能“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攻铚﹑酇﹑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

”由此可见秦朝政府运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

5,从陈胜吴广以扶苏和项燕为号召来看(而根本不顾后者的国家正是被前者的父亲所伐灭),显然百姓只是恨那些官吏和苛政,对秦室并无特殊的恶感。

6,秦朝的徭役过于严重,并伴有族群间的歧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谈秦朝的灭亡:秦始皇造阿房宫导致了衰退
在当代中国,歌颂秦始皇好像是一种时尚,有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物,曾声称自己是“秦始皇加马克思”;另有一位声名显赫的大导演,则殚精竭虑地拍摄了为秦始皇树碑立传的大片《英雄》……不同的见解当然也有。

比如,我熟悉并敬重的一位学者就断言:“史从秦后无治国。

”只是,这样的声音似乎成不了主流。

不过,历史上,秦始皇其人,就算他统一中国以及“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之类的功劳不可磨灭,但,此人头上却同时也有着一顶焚书坑儒的“暴君”冠冕;另外,“天下苦秦久矣”之谓,好像也是出自我们陕西韩城乡党司马迁的皇皇巨著《史记》……
有人解释说:这是由于秦朝的历史太短,让推翻了秦朝的人来撰写秦朝的历史,能公正吗?我们今天歌颂秦始皇,就是要拨乱反正。

也许果真如此,然而,还有一个小小的疑问:如今被一些人尊为“大秦帝国”的秦王朝,为什么竟然“二世而亡”(实际上,似
乎应该是“三世而亡”。

因为秦二世胡亥被迫自杀后,还有一个只当了46天秦王,就向刘邦投降的子婴。

但由于这个子婴不敢自称秦三世,而是屈尊以秦王自居,所以后来就被人忽略不计了),阳寿短得可怜!
自秦朝二世而亡之后,它速亡的原因就是一个被历朝历代的中国人思考并议论(甚至是争论)了几千年的大问题。

至今也还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既然如此,且容区区在下今天也来发表一点儿浅见。

不妨先看看古人是怎么说的。

《汉书·谷永传》有言:“秦所以二世十六年而亡者,养生泰奢,奉终泰厚也。

”《三国志·魏书·杨阜传》则说:“秦始皇作阿房而殃及其子,天下叛之,二世而灭。

”细细琢磨这两句话,窃以为秦朝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显然与那个“奢”字脱不了干系。

在《现代
汉语词典》的相关词条里,与“奢”字有关的词列有7个:奢侈、奢华、奢靡、奢求、
奢谈、奢望、奢想;我觉得,用奢求一词来状绘秦始皇那种毫无节制的追求权力、追求
物质享受的心态和行状,是十分贴切的。

首先是对权力的奢求。

公元前221年,无所不用其极的秦王嬴政在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梦想之后,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于是就更改称号为“皇帝”。

并且,这个家伙还以这么一套说辞诏告天下:“人死之后,依据行事定立谥号,是儿子评议父亲、臣下评议君上,非常不妥当。

从今往后,朕命令废除谥法。

朕就是始皇帝,后世依次记数,由二世、三世直到万世,如此无穷无尽地传承下去。

”在秦始皇的心目中,天下永远是他们家的,不但自己要终身掌权,而且还要让子子孙孙世代掌权。

终身制和世袭制这两种对社会发展阻障极大的坏制度,以前固然就有,但秦始皇把它们进一步明确和强化了,以至于以后历朝历代的皇帝也亦步亦趋地照此办理,搞得中国直到1911年以后,才把老子传儿子这么一种反动的权力交接模式扫进了历史垃圾堆。

其次是对长生不老的奢求。

大权独揽、高高在上,且不受任何监督,所以,得享此“美味”的秦始皇就特别贪生怕死,奢求长生不老。

他先是派齐地方士徐巿(即徐福)带童男童女入海寻找仙山,求长生不老药,无果而终;后来又派燕地方士卢生再去海中求访仙人,寻找仙药,亦无果而终。

这样的荒唐事,秦始皇干过绝非以上两桩。

一个国家最高权力的掌握者,奢求长生不老、苦寻不死之药,为此耗费大量精力,整天与徐市、卢生这种通过求仙、炼药混饭吃的方士打交道——这样行事,他统治下的国家能好吗?
还有对物质享受的奢求。

在中国历史上,阿房宫似乎一直是一个标志着国家因奢而亡的政治符号。

曾有一本古籍记录着如下的秦时谣谚:“阿房阿房,亡始皇。

”更有名的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其中有云:“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好家伙,为了修建阿房宫,把蜀地山上的树都给砍光了。

可见,秦始皇对奢靡享受的追求真是无以复加。

不过,据当代考古学家考证,传说中富丽奢华的阿房宫,在当时其实仅仅基本完成了地基部分,主体建筑部分还没来得及施工,秦王朝就先行土崩瓦解了。

然而,就是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