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与秦国(朝)崛起与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合集下载

商鞅变法:秦国崛起的转折点

商鞅变法:秦国崛起的转折点

商鞅变法:秦国崛起的转折点简介:本故事讲述了商鞅在秦国推行的一系列重大改革。

通过一位普通秦国少年的视角,我们将看到这些变法如何影响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以及它们如何让秦国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小国变成了强大的统一者。

这个故事将帮助孩子们理解改革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

正文:秦国,战国时期的一个偏远小国。

年轻的牧童小秦正在山坡上放羊,远处传来了嘈杂的声音。

“发生什么事了?”小秦好奇地问路过的大叔。

大叔兴奋地说:“你还不知道吗?国君秦孝公请来了一位叫商鞅的人,说要变法图强呢!”小秦虽然不太明白“变法”是什么意思,但他感觉到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张而又期待的气氛。

几天后,街上贴出了告示。

小秦虽然不识字,但听识字的人读出来后,他惊讶地发现这些新法令将会彻底改变他们的生活。

第一条新法令是“废除世卿世禄”。

小秦问他的老师:“这是什么意思啊?”老师解释道:“以前,当官全靠家族世袭。

现在,只要有本事,谁都可以当官了。

”小秦眼睛一亮:“那我以后也可以当官吗?”老师笑着说:“只要你努力学习,表现出色,为什么不呢?”第二条新法令是“奖励耕战”。

商鞅鼓励人们努力耕种和参军打仗。

小秦的邻居张伯高兴地说:“太好了!以前种地多收成也没用,现在多劳多得,我一定要好好干!”不久,小秦发现村里的年轻人都开始努力种地或者参军。

村子变得比以前更加繁忙和有活力了。

第三条新法令是“建立县制”。

小秦听说,秦国被划分成了许多个县,每个县都有官员直接管理。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小秦问他的父亲。

父亲解释道:“这样可以让朝廷更好地管理国家,收税和征兵都会更加有效率。

”第四条新法令是“统一度量衡”。

小秦跟着父亲去集市,发现所有的商贩都在使用新的标准尺寸和重量。

“这样做买卖就方便多了,”父亲高兴地说,“不用担心被骗了。

”第五条新法令是“重农抑商”。

小秦注意到,以前总是穿着华丽的商人们现在也开始种地了。

老师告诉他:“商鞅认为农业和军事是立国之本,所以鼓励农业,限制商业。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商 鞅变法,秦国崛起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商 鞅变法,秦国崛起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商鞅变法,秦国崛起《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商鞅变法,秦国崛起》在华夏大地的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时期无疑是一个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时代。

诸侯纷争,天下大乱,各国为了生存和称霸,纷纷寻求变革之路。

而在这众多的变法运动中,商鞅变法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明珠,它使得秦国迅速崛起,为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的社会,周王室衰微,诸侯并起,相互攻伐。

在这种混乱的局面下,各国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各国君主纷纷尝试改革,希望通过变法来增强国力,扩充领土,实现称霸的梦想。

秦国,原本是一个地处西陲的弱小国家,在诸侯中地位不高,时常受到其他强国的欺凌和压迫。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秦国迎来了商鞅变法的历史机遇。

商鞅,原名公孙鞅,本是卫国的一个没落贵族。

他满怀治国安邦的理想和抱负,来到秦国,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和支持。

商鞅深知,要使秦国强大,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

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

这一制度的推行,打破了贵族世袭的特权,使得普通百姓也有了通过军功获得爵位和官职的机会。

这极大地激发了秦国百姓的斗志和积极性,使得秦军在战场上勇猛无畏,战斗力大大增强。

其次是推行郡县制。

商鞅将秦国划分为若干个郡县,由中央直接派遣官员进行管理。

这一举措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效地避免了地方势力的割据和叛乱,使得国家的政令能够畅通无阻地贯彻执行。

再者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商鞅重视农业生产,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提高粮食产量。

同时,他抑制商业的发展,将更多的人力和资源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为秦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商鞅还统一度量衡,加强法制建设。

他制定了严密的法律,严格规范人们的行为,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这使得秦国的社会秩序得到了有效的维护,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商鞅变法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它遭到了秦国旧贵族的强烈反对。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课件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课件
CHAPTER
触犯贵族利益,遭到反对
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商鞅变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使得贵族无法通过世袭获得官职和 爵位,严重触犯了他们的利益。
推行县制
商鞅推行县制,削弱了贵族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进一步激化了与贵族的矛盾。
奖励军功
商鞅变法通过奖励军功来选拔官吏,使得一些没有贵族背景的人也有 机会获得高官厚禄,这同样引起了贵族的不满和反对。
痤任中庶子。
思想
商鞅主张变法改革,认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他提出了“法”、“术”、“势”相结 合的法治理论,认为君主应凭借权力和威势,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以强化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 制度。同时,商鞅还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等经济政策,以加强国家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
02 商鞅变法内容与措施
CHAPTER
忽视民生问题,加重人民负担
重农抑商政策
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限制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影响 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赋役繁重
商鞅变法加重了人民的赋役负担,使得人民的生活更加困苦,加剧 了社会矛盾。
忽视民间疾苦
商鞅在变法过程中忽视了民间疾苦和人民的诉求,没有及时解决社 会问题,导致了人民的不满和反抗。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商鞅变法背景及原因 • 商鞅变法内容与措施 • 商鞅变法对秦国影响 • 商鞅变法在历史上的地位与意义 • 商鞅变法成功原因及启示 • 商鞅变法失败原因及教训
01 商鞅变法背景及原因
CHAPTER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
社会经济制度变革
01
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改革措施过于激进,引发社会动荡
严刑峻法

商鞅变法与秦国崛起

商鞅变法与秦国崛起

商鞅变法与秦国崛起作者:赵燕霞李佳怡来源:《法制与社会》2019年第08期摘要在春秋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改革变法。

他利用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手段来改变秦国落后的面貌,通过这次声势浩大的改革立法运动,秦国由弱变强,国力显著增强,位列六国之首,“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当今中国正在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商鞅的法治思想,对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方向仍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商鞅变法秦国法治思想作者简介:赵燕霞,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2019届法学院文法系,研究方向:中国法制史;李佳怡,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9 ;;;;;;;;;;;;;;;;;;;;;;;;;;;;;;;;;;;;;;;;;;;;;;;;;;;;;;;;;;;文献标识码:A ;;;;;;;;;;;; ;;;;;;;;;;;DOI:10.19387/ki.1009-0592.2019.03.233一、商秧生平简介商秧,原名公孙秧,约(公元前395——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学说的代表人物,本是卫国国君的后代,在成年后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

公叔痤在病中向魏惠王推荐他,说他①“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但是并没有成功。

后来秦孝公“②既用卫秧,”使秦国从落后的西部诸侯边陲小国终成大秦帝国。

二、商秧变法的历史背景秦国曾长期处于各诸侯国的边缘,不仅是指在地理位置上,而且也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相对落后。

其具体首先体现在地理上,对一个国家而言,处在怎样的地理位置上,决定了这个国家以后的发展方向,地理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的发展有着深远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封闭的地理环境,使秦封地的人对先进的生产力没有特殊的敏感度,及对先进改革思想缺乏相应及时接受的能力。

其次是经济欠发达,且地处边缘,被先进的其他中原国家认为是夷狱,不能参与诸侯会盟,秦孝公曾说③:“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经济发展滞后从其根本原因来说是并没有先进科学的经济制度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当时秦国还是周天子的封地,因而采用奴隶制的经济制度,国家政权被牢牢地掌握在几个氏族大家手中,④当时其他诸侯国的宗氏因为犯法为了逃避惩罚而逃到秦国,秦国成了疪护落后的大本营。

历史学-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历史学-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摘要:我国首个统一的君主专制王朝秦朝,它的崛起昌盛,商鞅变法起着关键决定性作用。

商鞅倡导臣要尊法,倡导君臣共某,协同报效国家,让秦朝拥有富民必备的融洽的政治关系与巩固的政治纪律,商鞅并且强调以法生国家之力。

这启示我们:要想创建民主富强和和平公正的共产主义和谐社会,法治与公正的课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对于变法中的问题也不能忽视。

关键词:商鞅与变法具体措施变法的几个问题现世影响、启示一.商鞅其人商鞅出生于战国时期,隶属卫国,在秦国变法中功不可没,“商君”就是大家对他的爱称,商鞅也由此诞生。

公元前361年,商鞅游走到秦国,并且取得了秦孝公的肯定,由他实施变法。

秦国奴隶制被封建制所替代取代商秧变法起着决定性历史作用。

商鞅是法家思想的主要莫基者。

二.商秧变法当秦孝公刚开始决定采取商鞅的变法主张时,立即遭到奴隶主贵族的代表激烈反对。

于是在朝廷上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甘、杜之流竭力维护奴隶制的“礼治”,大肆叫嚣,效法古代是不会有过失的,遵循旧礼也没有什么不好,为什么要变法?商秧以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为国家谋利益不一定效法古代等革新理论粉碎了他们的陈词滥调,从思想上理论上为变法扫清了道路。

变法刚一开始,一伙人蓄意反对变革,这是法家不畏权贵,勇于改革的革命行动的开始。

奴隶主贵族对商秧变法很是憎恨。

但商秧运用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权,大力铲除奴隶主贵族势力,把那些反对变法的人迁到边远地区去垦荒。

同时,对那些反动者坚决打击。

商秧在国都咸阳附近镇压了七百多个阴谋复辟的旧贵族和反动储生。

商袂主张以革命的基力来反对反革命暴力,他在秦国执政十八年间,不但变法取得很大成功,军事上也取得重大胜利。

因此更引起奴隶主贵族的刻骨仇恨。

公元前338年,商软的家人全部被残杀,他自己也被“车裂”分尸,。

秦法没有因为商袂惨死而失败,秦国壮大的脚步并没有停歇,并逐步强大起来,为秦始皇完成统一中国大业提供了坚定甚础。

但是,商秧所代表的新兴地主阶级毕竟是剥削阶级,因此,商秧的法治也有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一面。

高中历史 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课堂笔记素材 岳麓版选修1

高中历史 第4课 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课堂笔记素材 岳麓版选修1

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课堂笔记1.商鞅2.商鞅变法的背景(1)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必然性)(2)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3)重要条件:商鞅来秦,并变法宣传及改革的精神从这个历史事件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3.改革的内容(1)军事方面(2)经济方面探究——你认为商鞅的经济改革中哪一措施对后来封建经济的发展影响最大?为什么?重农抑商其深远影响有:积极:1.当时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2.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政权消极:1.后来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导致经济结构单一(3)政治方面(4)思想文化方面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的“焚烧诗书”的认识?从当时来看,他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因为要更好地执行变法的话,就必须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要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就必须要排斥儒家;要排斥儒家,那么“焚烧诗书”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从历史长河来看,“焚烧诗书”损失了大量有价值的文化典籍。

4.商鞅变法的结果(1)性质:地主阶级的改革(2)结果:①不但沉重打击旧贵族,发展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同时也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社会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②商鞅被害后,新法并未被废除。

(成功)原因:A.改革符合地主阶级的愿望,顺应了历史潮流。

B.“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C.商鞅坚定的变法精神。

5.对商鞅变法的认识(1)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想要发展,就必须根据现实的需要适时地进行改革;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改革就会丧失活力,不改革就会落后,不改革就会灭亡。

(2)改革不会一帆风顺,有时可能遭受挫折,甚至中途夭折。

这就要求改革者有敢于创新、敢于承担风险、不怕挫折、不怕失败、甚至不怕牺牲的大无谓精神;要求改革者始终能够站在时代的前沿,引导改革冲破艰难险阻到达胜利的彼岸。

(3)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终将取得成功。

(4)即使今天我们改革开放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但这些都只是前进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

秦王朝兴衰给我们的启示

秦王朝兴衰给我们的启示

秦王朝的兴衰给我们带来了以下几点启示:
1. 法治的重要性: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强盛,最终统一六国。

这表明一个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有效的治理对于国家的繁荣和稳定至关重要。

2. 仁政的价值:秦朝后期,秦始皇实行暴政,百姓生活困苦,最终导致民不聊生,引发起义。

这提示我们,统治者应关注民生,实施仁政,以赢得人民的支持。

3. 注意社会矛盾:秦朝的灭亡部分原因是社会矛盾的激化,如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

因此,及时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

4. 改革与创新:秦国通过改革实现了崛起,但秦朝后期却因固守旧制而走向衰落。

这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不断改革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5. 平衡发展:秦朝过于注重军事和工程建设,而忽视了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

这启示我们,要实现国家的长期繁荣,需要在各方面实现平衡发展。

6. 历史教训的借鉴:了解历史可以让我们避免重蹈覆辙。

秦王朝的兴衰提醒我们要以史为鉴,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和完善社会制度。

这些启示对于今天的社会发展和治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如何建立一个繁荣、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秦国的崛起与六国的覆灭

秦国的崛起与六国的覆灭

秦国的崛起与六国的覆灭秦国在战国时期迅速崛起,最终成功统一了六个诸侯国,也就是六国的覆灭。

这一历史事件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秦国的崛起原因、秦国的强大军事力量、六国的弱点以及统一过程中的角色等方面来探讨秦国的崛起与六国的覆灭。

一、秦国的崛起原因秦国的崛起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秦国始终坚持中央集权,并借助官僚体制实现对地方的高度控制。

其次,秦国通过一系列变法改革,如郡县制、法律统一等,提高了国家的管理能力和统一程度。

此外,秦国还不断进行对外的征战,通过战争逐渐壮大自己的国力。

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秦国的势力逐渐扩大,为其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秦国的强大军事力量秦国的强大军事力量是其实现统一的重要条件之一。

秦国积极推行兵制改革,实施轻装步兵战术,并大力发展铁器制造技术,使其军队装备精良、战斗力强大。

此外,秦国还制定了严密的军事组织和战略部署,将军队的运作纳入了中央的指挥体系之中,使得秦军能够在战争中更加协调有序地作战。

这些军事优势为秦国征服其他国家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三、六国的弱点六国的覆灭也与其自身的一些弱点密切相关。

首先,六国之间常常存在着纷争和分裂,缺乏合作的意愿和共同的目标。

相比之下,秦国一直保持着高度集权和统一,能够有效地组织起全国力量进行对外征战。

其次,六国在治理上存在腐败和不能满足人民需求的问题,导致国内政治不稳定,减弱了对外战争的抵抗力。

此外,六国之间的联合抵抗也常常出现矛盾和分化,未能形成真正的统一战线,使得秦国有机可乘。

四、统一过程中的角色在秦国的崛起与六国的覆灭过程中,各个国家和人物起到了不同的角色。

其中,秦国的嬴政是秦国崛起的关键人物,他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推行变法、兴修水利、征战外国等,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六国中,赵国的赵胜在赵国亡国后,成立了一支义军,积极抵抗秦国的统一,他的抵抗意志与其领导能力对其他国家产生了积极的启发作用。

总之,秦国的崛起与六国的覆灭是一个复杂而引人深思的历史事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鞅变法与秦朝崛起、灭亡的关系
商鞅变法和秦统一六国之间相隔一百多年,我认为这两者之间是具有一定关系的,商鞅变法为日后秦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预示了秦国的灭亡。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分为两项:经济上变法和政治制度上变法。

政治制度上商鞅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1.乡邑并县。

2.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3.法律上实行连坐、告奸制度,轻罪重刑。

我们都知道虽然商鞅变法执行的制度得以延续下去,但是商鞅最终却是车裂而死的结局,究其原因是因为变法侵犯了旧贵族利益,主要的一条也就是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为什么这一变革对旧贵族利益影响这么大呢?我认为是在西周的时候实行世卿世禄制,这个制度杜绝了非官员的子女入仕的机会,无法补充社会上的精英,最重要的是世卿世禄制会严重威胁到王权。

只要贵族的子女比较有才干,就可以在其封地上不断壮大其力量,家族世代延续下去,这样便会威胁国君的权威。

废除世卿世禄制则预防了这一危机,同时,奖励军功让平民百姓打仗的积极性提高,最终才形成了所谓的“虎狼之师”。

经济上的变革废井田开阡陌、奖耕织等制度都是为了增加赋税,使国家富强。

这里比较重要的是商鞅变法承认了土地私有制度,这个西周时期土地国有是不一样的,所以从经济制度上来看,战国时期是封建制度形成的时期。

经过不到150年的征伐、兼并,秦国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

秦朝封建专制制度的产生,是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出现的,实际上是商鞅变法后所形成的政治制度的延续、扩大、巩固和发展。

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废分封,推行郡县制度。

第二,加强了“户籍相伍”制度。

这是以“告奸”为目的的连坐法的延续。

第三,统一度量衡。

秦始皇用商鞅时制定的度量衡标准器,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

第四,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焚书的事情在商鞅第一次变法的时候也采取过。

第五,大兴土木徭役,暴敛田租赋税,不断扩大战争。

从以上情况不难发现,商鞅变法以后所形成的政治制度在秦朝建立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并发展到极端。

商鞅变法的特点有三:奖励耕战、加强中央集权和思想控制、轻罪重刑这些在秦朝建立以后几乎都被继承,而且,有所加强乃至走向更极端的道路。

我觉得商鞅自己的死大概就是秦朝灭亡的缩影。

那么具体来看商鞅变法与秦朝灭亡的关系:1.商鞅本人的立法思想与秦朝的灭亡。

商鞅本人深受法家思想的影响,高瞻远瞩,看到了时代发展的潮流,认为一个诸侯国要实现富国强兵必须要实行变法,即推行严刑峻法,加强中央集权,发展封建农业经济,将“王道”和“霸道”相结合。

由此,商鞅的立法思想中产生了一条最重要的思想,即商鞅的强国弱民思想。

商鞅的这种理论,虽使秦国短
时期控制了人民,也使秦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取得了成功,但同样的,商鞅将人民致于毫无人权的地位,只是国家的一种工具,并没有认识到人民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必然会引起人民的全面反抗,最终导致秦王朝的土崩瓦解。

2.商鞅变法内容本身的局限性与秦朝的灭亡。

商鞅变法的内容在当时的各国变法中是最完美的,最符合封建经济发展要求的,促使秦国迅速实现富国强兵。

但我们不能忽视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含有致命的缺陷。

商鞅变法的核心就是推行严刑峻法,加强中央集权,但正是这种思想使得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商鞅制定的法律非常严苛,如百姓在路边倒垃圾,就要被砍去双手。

这必然给人民带来极大恐惧,也就必然会引起人民的强烈反抗;商鞅变法高度强化了国君的权力,使得国君的权力变得至高无上,皇权无法制约,就可能导致皇权的滥用,奴役人民,豪奢淫逸,出现暴政,可能就会导致国家的灭亡。

所以汉朝人分析秦朝灭亡认为是“不施仁义”的结果,我认为是有道理的。

但是秦国灭亡就是其严酷的刑罚导致的这种观点,我觉得还是不合理的。

首先,在战国时期法家的学说占主流思想,秦国是唯一一个采取轻罪重刑的国家么?不是的。

比如说战国时期也很出名的李悝,他颁布的《法经》被认为是历代法典的蓝本,里面也存在很多野蛮残酷的刑罚。

所以我觉得在当时的时代,不论是君主还是改革家他们都是没有现在的人权观念,更为重视的是法律的警示作用。

所以当时的法律都是残酷的。

而且实际上这些残酷的刑法都得以延续了下来直到很久之后才废除了几个,相对减轻。

并且来看后世我们所指的“满清十大酷刑”每一个都是很残忍的,为什么当时的人们没有反抗呢,难道当时的人们觉得还可以忍受么?所以我觉得刑法严酷并不是导致其灭亡的根本原因。

还有人为秦朝灭亡是因为暴政,我觉得暴政这个词很广泛,包含了很多内容,比如说刑法严酷,还有思想专制,君主刚愎自用等。

秦始皇为人诟病的一点就是当年他焚书坑儒,认为他太过于残酷专制了,其实对于坑儒现在有很多争论,有人就提出当时坑杀的其实是一批术士,真相被人扭曲了。

我个人对于焚书坑儒,我觉得应该是有人将一个小事件扩大化来记录了。

秦始皇如果真的对儒家经典破坏的这么严重,那么后世依旧比较完整的一些儒家学说是怎么流传下来的呢?在当时那么严酷的法律下,告奸连坐制度,你知道有人收藏儒家经典你敢不去告发么,这样的话,儒家经典早就毁光了。

而且,项羽在阿房宫的一把大火难道毁掉的经典文献不会少么?你如果是秦朝思想专制的话,明清大兴文字狱死了多少人,难道不比秦朝残酷么?
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说,天下苦秦久矣。

我们知道秦始皇在位37年,秦二世在位3年,陈胜吴广起义是在秦二世登基第一年的时候。

秦始皇在位的37年一直实行的是残酷的刑法,我想类似于陈胜吴广这样因为小事按律当斩的人应该不计其数,为什么一直都没有人这么明目张胆的反抗,而秦二世一登基农民起义
的事情就接连不断呢?我觉得秦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秦始皇没能培养出一个强大有才干的接班人,当然秦二世当皇帝也和李斯离不开关系。

如果李斯没有私心,尽力劝说秦始皇选择扶苏,我想秦朝应该也不至于15年就灭亡了。

秦二世用现在的话完全就是个傀儡皇帝,毫无远见卓识,就是受赵高的摆布,而赵高也没有什么政治才干。

秦始皇虽然晚年寻求长生不老稍显得有些糊涂了,但是他一生在政治上是很有想法的一个人,若是他在位身体健康的时候有陈胜吴广的起义,我想他应该会很快就解决掉这个事情。

所以在我看来,秦朝那么快的灭亡很大一个程度上就是继承人不够有才干,如果是扶苏当政,我想结果应该大不相同。

此外,历史的记录,所谓成王败寇,赢的人自然是极力说前朝的不是,不得民心。

当然,秦朝肯定是失了民心,但是这与它本身的制度是没有关系的,不论是严刑峻法还是中央集权、思想专制其实都被后世继承下去了,只不过在当时,秦朝是真的一点仁政都没有,给百姓附加了太沉重的压力。

古代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都重在于用法律来规范道德。

可是在现在我们看来,法律只能作为道德的底线,而不能作为一个日常行为的规范,古代的法律太强调人的义务,忽略了人的权利。

我不知道历史上秦始皇到底为什么烧毁儒家经典,如果说是因为继续提倡周朝分封制那些思想,我觉得秦始皇的行为时可以理解的。

但是儒家思想当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这样的纲常伦理观念,事实上非常有益于君主专制统治的,没能注意到这一点,我觉得是非常遗憾的。

这个世上没有哪一种学说是完美无缺的,都需要汲取其它学说的精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