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中抗生素残留潜在风险及其研究进展_王冰
《2024年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在环境中的污染、降解和去除研究进展》范文

《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在环境中的污染、降解和去除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抗生素在人类和动物疾病治疗、农业生产和食品加工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ARGs)在环境中的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些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可能通过不同途径进入水体、土壤等自然环境,进而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构成潜在威胁。
本文旨在探讨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在环境中的污染现状、降解机制以及去除方法的研究进展。
二、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在环境中的污染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的污染主要来源于医疗废水、农业排放、制药废水等。
这些污染物通过雨水冲刷、地下水渗透等途径进入河流、湖泊等水体,甚至渗透到土壤中,对环境造成潜在危害。
此外,抗生素的长期使用还可能导致细菌产生抗性基因,这些抗性基因可能通过水平基因转移等方式传播,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构成威胁。
三、抗生素的降解机制针对抗生素的降解,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降解和光催化降解等方面。
生物降解主要通过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来实现,其中细菌、真菌和藻类等在降解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光催化降解则主要利用光催化剂(如二氧化钛等)在光照条件下将抗生素分解为小分子物质。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方法如高级氧化技术、化学氧化等也被用于抗生素的降解研究。
四、抗性基因的去除方法抗性基因的去除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物理法主要包括高温、紫外线消毒等方法;化学法则是利用化学物质(如氧化剂等)来破坏抗性基因的结构;生物法则主要依靠某些特定的微生物或酶来去除抗性基因。
其中,生物法因其环保、高效等特点受到了广泛关注。
此外,一些新型技术如纳米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也为抗性基因的去除提供了新的思路。
五、研究进展近年来,关于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在环境中的污染、降解和去除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一方面,研究人员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环境样本,揭示了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在环境中的分布规律和迁移转化机制;另一方面,针对抗生素的降解和抗性基因的去除方法也得到了不断优化和创新。
水环境中抗生素污染现状及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水环境中抗生素污染现状及环境效应研究进展水环境中抗生素污染现状及环境效应研究进展1. 引言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其在水环境中的存在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抗生素污染对水生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潜在的危害。
本文旨在回顾当前水环境中抗生素污染的现状,并概述其对环境的各种效应的研究进展,以便更好地保护水环境和人类健康。
2. 抗生素污染的现状2.1 抗生素来源抗生素主要来自于医疗废水、畜禽养殖废水和农田灌溉水等。
医疗废水的排放是最主要的抗生素输入源,其中包括医院和制药厂废水。
畜禽养殖活动也是抗生素的重要来源,其中绝大部分是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
此外,农田灌溉水也可能被抗生素污染,由于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抗生素来控制病原微生物。
2.2 抗生素的存在形式抗生素在水环境中存在于两种主要形式:溶解态和非溶解态。
溶解态抗生素是指抗生素以溶解的形式存在于水体中,而非溶解态抗生素则是指抗生素结合于悬浮颗粒或沉积物中。
溶解态抗生素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更加直接,而非溶解态抗生素会通过沉积物的迁移和生物作用进入食物链。
3. 抗生素污染的环境效应研究进展3.1 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抗生素污染对水生生物产生广泛的负面影响。
许多研究表明,抗生素的存在会导致水生生物的发育异常、免疫力下降、生殖系统受损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其中,抗生素对藻类的影响尤为明显,会导致其生长受抑制、光合作用受损。
此外,抗生素还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和行为,对鱼类和水生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产生不可逆的损害。
3.2 对微生物的影响抗生素在水环境中会对细菌的群落结构和功能产生重要影响。
一方面,抗生素污染会导致抗生素抗性基因在环境细菌中的扩散,从而加剧细菌耐药性问题。
另一方面,抗生素也可能杀灭一些有益的细菌,破坏水环境的微生物稳定性, 影响废水处理系统的效果。
3.3 对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抗生素污染的水环境不仅对水生生物有潜在风险,还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虽然目前尚未明确证明水环境中抗生素对人体的直接危害,但抗生素污染还是存在潜在的风险。
《2024年环境中抗生素及其生态毒性效应研究进展》范文

《环境中抗生素及其生态毒性效应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抗生素在人类医疗和动物养殖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然而,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环境中残留的抗生素不仅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还对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群落、水生生物以及土壤环境产生不可忽视的生态毒性效应。
因此,对环境中抗生素及其生态毒性效应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环境中抗生素的来源、迁移转化、生态毒性效应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二、环境中抗生素的来源及迁移转化1. 来源环境中抗生素主要来源于医疗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养殖废水以及制药工业废水等。
其中,医疗废水和生活污水中主要含有人类用药后排放的抗生素,而农业养殖废水和制药工业废水中则含有大量动物用药和制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抗生素。
2. 迁移转化抗生素进入环境后,会通过雨水冲刷、土壤渗透、地下水流动等方式进行迁移。
在迁移过程中,抗生素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光照、温度、pH值、微生物作用等,发生降解、转化等过程。
部分抗生素在环境中可以长期存在,对生态系统产生长期影响。
三、抗生素的生态毒性效应1. 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环境中残留的抗生素会对土壤和水体中的微生物群落产生影响。
一方面,抗生素会抑制或杀灭敏感微生物,导致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抗生素可能会促进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传播,对生态环境造成长期影响。
2. 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水生生物是环境中抗生素的主要暴露对象。
研究表明,环境中残留的抗生素会对水生生物产生不同程度的毒性效应,如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和行为等。
此外,抗生素还可能在水生生物体内富集,通过食物链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3. 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土壤是环境中抗生素的重要归宿之一。
抗生素进入土壤后,会抑制土壤微生物活性,改变土壤酶活性,进而影响土壤的肥力和生态环境。
此外,抗生素还可能通过土壤渗透和地下水流动等方式进入地下水系统,对地下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四、研究进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环境中抗生素及其生态毒性效应进行了广泛研究。
《2024年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在环境中的污染、降解和去除研究进展》范文

《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在环境中的污染、降解和去除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控制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然而,抗生素的滥用以及不当处理不仅导致其在环境中大量残留,还引发了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扩散,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就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在环境中的污染、降解和去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二、抗生素在环境中的污染抗生素在医疗、农业和畜牧业中的大量使用,导致其被排放到各种环境中,如水体、土壤和空气等。
这些抗生素的残留不仅对环境中的微生物生态结构产生干扰,还可能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
一些研究中指出,在江河湖泊、地下水和地表水中都能检测到一定浓度的抗生素残留。
三、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污染与传播由于抗生素的滥用和持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大量抗生素抗性基因在各种环境如土壤、水体、废水处理系统等中迅速扩散。
这些抗性基因可能会转移至其他细菌中,使这些细菌具备抗药性,对现有的治疗手段产生威胁。
四、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的降解与去除研究进展(一)生物降解与去除微生物是环境中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降解的主要力量。
一些特定的微生物能够利用抗生素作为碳源或能源进行生长和繁殖,从而降低环境中的抗生素浓度。
同时,一些微生物还能够通过吸附、转化等方式去除抗性基因。
(二)物理化学方法物理化学方法如吸附法、氧化法等也被广泛应用于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的去除。
例如,活性炭、纳米材料等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可以有效地吸附并固定环境中的抗生素;而高级氧化技术如臭氧氧化、光催化氧化等则能够有效地降解抗生素分子。
(三)生态修复技术生态修复技术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通过构建人工湿地、植物修复等手段,可以有效地降低水体和土壤中的抗生素浓度,同时也能降低抗性基因的传播风险。
此外,一些新型的生态修复材料和技术也在不断涌现,为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的去除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五、结论与展望目前,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2024年环境中抗生素及其生态毒性效应研究进展》范文

《环境中抗生素及其生态毒性效应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和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环境中抗生素的残留问题日益凸显。
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和不当处置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潜在的威胁。
本文将就环境中抗生素的残留、迁移、转化及其生态毒性效应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环境保护和公共卫生提供科学依据。
二、环境中抗生素的残留与迁移1. 残留来源环境中抗生素的残留主要来源于医疗废水、制药工厂排放、农业生产及家庭污水等。
其中,医疗废水和制药工厂排放是主要来源,而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导致的残留问题也不容忽视。
2. 迁移途径环境中抗生素的迁移主要通过水体、土壤、大气等途径。
水体中的抗生素可能通过河流、湖泊等水系进入地下水或海洋,对生态系统造成长期影响。
此外,抗生素还可能通过土壤渗透进入地下水,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环境。
三、环境中抗生素的转化与消除1. 转化过程环境中抗生素在光照、微生物、化学物质等作用下会发生转化。
转化过程中可能产生新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可能具有更高的毒性或更强的生物活性。
2. 消除方法目前,针对环境中抗生素的消除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物理法如吸附、沉淀等;化学法如氧化、还原等;生物法如利用微生物降解等。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实际应用中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四、生态毒性效应1. 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环境中抗生素的残留对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产生重大影响。
抗生素可能抑制敏感微生物的生长,同时促进抗性微生物的繁殖,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
2. 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抗生素对水生生物如鱼类、贝类等具有直接的毒性效应。
研究表明,低浓度的抗生素就可能对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抗生素还可能影响水生生物的免疫系统和抗病能力。
3.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环境中抗生素的残留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长期摄入含有低浓度抗生素的食物可能影响人体肠道菌群平衡,增加过敏、耐药性等问题。
环境中抗生素及其生态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环境中抗生素及其生态毒性效应研究进展环境中抗生素及其生态毒性效应研究进展引言: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和杀死细菌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领域。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滥用,越来越多的抗生素开始进入环境中,对环境生态系统产生了潜在的影响。
本文将综述环境中抗生素的来源、分布和影响,并重点讨论抗生素对环境生态系统的毒性效应。
一、环境中抗生素的来源和分布1.医疗废水:医院、药店和养殖场等场所产生的废水中含有大量抗生素物质。
2.生活污水:大量人类通过排泄物排出的抗生素进入污水系统,最终进入自然水体。
3.农田施用:养殖业和农业中广泛使用抗生素,不仅用于人口密集区,也用于畜禽的预防和治疗。
4.化粪池和垃圾填埋场:被废弃的抗生素和含抗生素的物质会进入化粪池和垃圾填埋场,通过渗漏或排泄进入环境。
二、环境中抗生素的生态毒性效应1.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抗生素污染会降低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和活性,破坏土壤中微生物的平衡。
2.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抗生素污染会对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导致死亡。
3.抗生素耐药性的传播:抗生素的滥用和污染使得细菌产生抗药性基因,通过水、土壤和食物链在环境中传播。
4.生态系统功能紊乱:抗生素的毒性影响可能导致生态系统中物种竞争的紊乱,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度。
三、环境中抗生素的处理和管理1.强化监管:制定和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抗生素的使用和排放管理。
2.提升废水处理技术:改进和研发高效的废水处理技术,提高抗生素的去除率和降解效果。
3.发展新型抗生素:加强新型抗生素的研发,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4.教育宣传:加强公众对抗生素滥用和环境污染的认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结论:抗生素在环境中的存在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潜在的影响,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抗生素污染,并加强对其生态毒性效应的研究。
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保障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健康与持续发展。
注:本文所陈述观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真实事实,仅供参考继续写正文:5. 抗生素在环境中的积累和生物放大:抗生素的持久性和生物放大效应使得其在环境中积累,并传递到食物链中的各个层次。
《2024年水环境中抗生素污染现状及环境效应研究进展》范文

《水环境中抗生素污染现状及环境效应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医学和药物研究的快速发展,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重要保障。
然而,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和不当处置导致了其在水环境中的大量残留和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就水环境中抗生素污染的现状、环境效应及研究进展进行详细阐述。
二、水环境中抗生素污染现状1. 污染来源水环境中抗生素污染主要来源于医疗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活动和畜牧业废水等。
其中,医疗废水和生活污水是抗生素进入水环境的主要途径。
此外,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兽用抗生素也会导致土壤中抗生素含量升高,进而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2. 污染程度当前,国内外多地水环境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抗生素污染问题。
研究表明,许多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体中均能检测到抗生素的存在。
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水体中抗生素含量存在差异,但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三、抗生素污染的环境效应1. 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抗生素的残留对水体中的微生物群落产生显著影响,导致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降低生物多样性。
此外,抗生素还可能使微生物产生耐药性,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构成威胁。
2. 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抗生素对水生生物具有毒性作用,可能影响其生长、繁殖和生存。
长期暴露于低浓度抗生素环境中,可能导致水生生物产生耐药性,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食物链。
3. 对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水环境中抗生素的残留可能通过饮用水、食物链等途径进入人体,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风险。
长期摄入低剂量抗生素可能导致人体产生耐药性,增加治疗难度。
此外,某些抗生素可能具有致畸、致癌等副作用,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四、研究进展1. 检测技术与方法的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检测抗生素的方法和技术也在不断更新。
目前,已经发展出多种高效、灵敏的检测方法,如分子生物学技术、质谱技术等,为水环境中抗生素污染的检测提供了有力支持。
2. 抗生素环境行为研究针对抗生素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归趋等行为,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研究。
《2024年自然水环境中抗生素的污染现状、来源及危害研究进展》范文

《自然水环境中抗生素的污染现状、来源及危害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抗生素在医疗、农业、水产养殖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其在自然水环境中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本文将就自然水环境中抗生素的污染现状、来源及危害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研究进展。
二、自然水环境中抗生素的污染现状抗生素在自然水环境中的污染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研究表明,抗生素在江河湖泊、地下水、饮用水源等自然水体中广泛存在,其浓度水平不容忽视。
特别是在一些工业发达、人口密集的地区,抗生素的污染问题尤为严重。
这些抗生素的残留不仅对水生生物产生危害,还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三、抗生素污染的来源抗生素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医疗废水、农业活动、水产养殖等。
1. 医疗废水:医院在诊疗过程中使用的抗生素药物,部分未被人体吸收的药物会随废水排放到自然水体中。
2. 农业活动:在农业生产中,抗生素被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动植物疾病。
这些抗生素会随着农业废水、畜禽粪便等途径进入自然水体。
3. 水产养殖:水产养殖业为了预防和治疗水产动物的疾病,大量使用抗生素,导致抗生素在养殖水域中的积累。
四、抗生素的危害研究进展抗生素在自然水环境中的残留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都构成潜在威胁。
研究表明,低浓度的抗生素就能对水生生物产生毒害作用,破坏生态平衡。
此外,抗生素的抗性基因可以通过水平基因转移等方式传播,对环境产生长期影响。
近年来,关于抗生素的危害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研究发现,抗生素的残留可以导致水生生物的抗药性增强,影响其生长和繁殖。
同时,抗生素还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肠道菌群产生影响,增加疾病的发生风险。
此外,抗生素的残留还可能对水处理工艺产生影响,增加污水处理难度和成本。
五、研究展望为了解决自然水环境中抗生素的污染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
首先,需要加强抗生素使用的管理和监管,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第3期2007年3月环境科学与技术环境中抗生素残留潜在风险及其研究进展王冰1,孙成1*,胡冠九2(1.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3;2.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南京210036)摘要:抗生素是一类目前在各国广泛应用的药物,主要通过粪便散布于环境中。
在一些国家的河流和湖泊已经检测到了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其在环境中的残留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
文章就抗生素的生产和使用、环境中抗生素的暴露途径以及其生态影响进行了综合归纳,并对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提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关键词:抗生素;暴露途径;环境风险中图分类号:X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504(2007)03-00108-04近年来,抗生素的滥用、大量耐药性致病菌的出现引起了人们对抗生素的广泛关注,并且,人们不仅关心抗生素的生产、投放市场和使用情况,抗生素在环境中的残留、归趋以及对环境的影响亦成为焦点。
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工作开展较少,国外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
因此,本文根据近年的文献综合分析了抗生素的使用、环境中抗生素残留以及其潜在的环境风险,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1抗生素的使用与性质1.1抗生素的使用及生物体内代谢转化抗生素是由微生物产生的在低浓度下能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的小分子天然有机化合物[1]。
目前被广泛使用的抗生素,按照化学结构分类,可分为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氨基葡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多肽类等。
自从1929年青霉素被发现并临床应用,抗生素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广泛用于医药、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并且近年来种类和数量快速增长。
在抗生素的多种用途中,医用和兽用的用量各占一半左右。
据统计,澳大利亚每年抗生素36%用于人类,8%用于兽药,56%混入饲料当中[2]。
我国是抗生素的生产和使用大国。
1997年德国青霉素产量为900t[3],1998年丹麦抗生素总产量为87t[4]。
而我国,2003年仅青霉素产量就为28000t,占世界总产量的60%;土霉素产量10000t,占世界总产量的65%;多西环素产量也为世界第一[2]。
并且我国抗生素的使用量非常大,数据显示我国药物处方中抗生素占70%,与西方国家30%比例相比,反映了我国抗生素滥用情况严重[2]。
抗生素被机体吸收后,少部分经过羟基化、裂解和葡萄糖苷酸化等代谢反应生成无活性的产物,而很大一部分的以原形通过粪便和尿液配出体外[3,5-6]。
在环境中,一些代谢物甚至能重新转变为最初的活性药物。
曾有文献报导在液体肥料中氯霉素糖苷酸可转变为氯霉素,N-4-乙酰基磺胺甲嘧啶转变为磺胺甲嘧啶[7]。
1.2环境中抗生素的来源及归趋抗生素的污染为点源和面源排放相结合,其进入环境的途径可归纳为图1。
抗生素由于其挥发性差,在环境中的主要迁移途径为水体和食物链[2,7]。
抗生素制药主要包括发酵、化学合成、提取和成药四个阶段,其成药过程所产生的废水含有多种难降解的生物毒性物质和较高浓度的活性抗生素,它们对废水生化处理中微生物的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加之生产过程中废水排放的不连续性及浓度波动较大等特点,使抗生素生产废水很难降解[6,8]。
但从排放量来看,环境中抗生素的主要来源是医药和畜牧养殖业的使用和排泄而不是生产工厂的工业废水。
残留于人畜粪便的抗生素,一部分可通过肥料的施用、径流等进入水体,而大部分作为废水进入污水处理厂,再随污水处理厂流出的水进入水体。
目前污水处理厂对抗生素不能彻底去除,故大量的抗生素及其代谢产物最终进入水体。
另一方面,水产养殖业也广泛使用抗生素,通过作者简介:王冰(1982-),女,硕士,主要从事环境中抗生素检测和生态影响研究;*通讯作者:教授,(电子信箱)envidean@nju.edu.cn。
108・・饲料添加或直接施用于水体,主要为四环素类、磺胺类等。
据研究,水产养殖业投放的抗生素仅有20%为生物所利用,进入水体的抗生素部分吸附于沉积物中;另一部分则随水体扩散[4]。
此外,大量家用抗生素由于过期而被随意丢弃,可能造成污染。
据估计,在德国,每年有大约20%~40%的抗生素被丢弃[9]。
进入环境的抗生素,由于其性质差别较大,分布和降解的速度也各不相同。
如对土壤和底泥的吸附性质研究表明,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磺胺类药物,而氨基葡糖苷类由于其带正电,易吸附于带负电的土壤或底泥中,β-内酰胺类对土壤的吸附较弱。
在降解方面,相对而言β-内酰胺类易水解,喹诺酮类和四环素类易光解,氨基葡糖苷类、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易生物降解[6]。
2抗生素在环境中残留的研究现状2.1痕量检测方法对抗生素的环境行为的研究,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抗生素的痕量检测。
抗生素在环境中为痕量存在,在水体中通常为几十ng/L[3,10-14],土壤或底泥中含量受空间分布影响较大,在养殖产附近底泥中含量可达数百μg/kg[15],而在其他土壤中的含量可能较低。
因此,抗生素的检测方法成为相关研究的制约因素。
最早抗生素的检测采用的是生物学方法,该方法耗时长,灵敏度低,后来逐渐为高效液相色谱法所取代,成为抗生素类药物检测的标准方法。
液相色谱-紫外联用(LC-UV)和液相色谱-荧光联用(LC-FD)等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样品中抗生素的检测[16-18];而随着技术的发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由于其高灵敏度和定性能力,近年来在研究领域广泛应用于抗生素的分析[10,19-20]。
而文献中报导的LC-MS测四环素类药物的方法中质谱包括使用粒子流(particlebeam,PB),快速原子轰击(fastatombombardment,FAB),高温喷雾(thermospray,TSP),常压化学离子化(atmo-sphericpressurechemicalionization,APCI),电子喷雾离子化(electrosprayionization,ESI)等。
APCI和ESI离子化与二级质谱结合的方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常作为首选[21]。
毛细管电泳也用于分析牛奶、血清和尿样中的四环素残留,目前已有研究者将其应用于环境样品的检测[22];放射性免疫测定也被报导用于抗生素的扫描[5],该方法是半定量方法,还需要采用LC-MS做进一步确证。
2.2环境中抗生素分布与归趋Hirsch等[3]采用HPLC-MS较早开展了对水体中抗生素的残留研究,其方法检测限为0.02~0.05μg/L,结果表明大多数抗生素在水环境中的浓度在此检测限之下。
随着检测方法的发展,Yang等发展的检测方法,其方法检测限已达到3 ̄7ng/L[5,14],能够检测出水环境中0.01μg/L以上的抗生素,研究表明四环素类和磺胺类药物在地表水中浓度为0.03~0.06μg/L。
而在水产养殖场的水样中,抗生素的浓度远高于自然水体,有研究报导养殖场水样中几种抗生素的浓度为1~6mg/L[13]。
表1抗生素在环境中的残留浓度关于土壤和底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农田施肥土壤和养殖场底泥。
Lalumera等[15]曾报导在意大利某水产养殖场附近的底泥中检测到土霉素的最高浓度为246.3μg/kg,而氟甲喹最高浓度为578.8μg/kg。
但在Le等[13]的研究中,底泥中几种抗生素的含量主要在400~900mg/kg范围内,两者结果相差甚大,可能是由两处地理因素和抗生素的使用情况的差异造成。
现有的污水处理技术不能完全去除抗生素,研究表明在污水处理厂二级处理出水中,几种常用抗生素的浓度至少在0.04μg/L以上,有的甚至高达0.7μg/L。
3环境中抗生素残留的潜在风险3.1诱导耐药性细菌大量的研究表明抗生素的使用能诱导了病原菌产生耐药性,特别是由于长期大剂量的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导致了一些能够抵抗强力抗生素的病原菌。
这些菌株的出现,对人和动物的健康都极具威胁[23]。
抗药性基因R-因子既可游离于细菌核基因组,又可在核基因组复制时整合进去,因此,抗药性基因既可经自发基因突变产生,也可由R-因子在细胞二分裂阶段通过代与代之间的传递,或在不同细菌间传递而产生[24]。
因此一些耐药性的菌株虽不具致病性,环境中抗生素残留潜在风险及其研究进展王冰,等名称浓度样品土霉素[15]246.3(μg/kg)养殖场底泥氟甲喹578.8(μg/kg)莫能霉素[11]0.03~0.06(μg/L)河水盐霉素0.04(μg/L)甲基盐霉素0.04~0.06(μg/L)甲氧苄胺嘧啶[13]1.04(mg/L)养殖场水样734.61(mg/kg)养殖场底泥磺胺甲恶唑2.39(μg/L)养殖场水样820.49(mg/kg)养殖场底泥诺氟沙星6.06(μg/L)养殖场水样2615.96(mg/kg)养殖场底泥喹菌酮2.50(μg/L)养殖场水样426.31(mg/kg)养殖场底泥四环素类[15]0.04~0.16(μg/L)地表水磺胺类0.05~0.18(μg/L)氧氟沙星[12]0.205~0.305(μg/L)污水处理厂二级处理出水磺胺甲恶唑0.395~0.575(μg/L)三甲氧苄氨嘧啶0.04~0.705(μg/L)109・・第30卷第3期2007年3月环境科学与技术但能够将耐药基因转移给致病菌,更增加了环境中抗生素残留的对公共健康的威胁。
关于抗生素的耐药性研究在过去主要集中于医药及畜牧业使用环节,而环境中的长期稳定存在低浓度的抗生素对耐药性菌株的诱导作用的相关研究较少。
近来研究表明,环境中存在的细菌可能是食物链中抗生素耐药性的潜在来源[23,25]。
环境中的抗生素存在浓度虽然比较低,大多<1μg/L,但由于来源稳定,其浓度在环境中基本能够保持稳定,而且多种抗生素共存,为诱导产生具耐药性尤其是交叉耐药性的菌株创造了有利条件[26]。
并且由于环境中还存在其他低浓度污染物,如金属离子等,对细菌的耐药性能够产生一定的选择压,可能导致诱导产生生存能力极强的细菌[27]。
3.2影响生态平衡抗生素本身的药物设计为抑制某类细菌的生长,在水体及土壤中不具耐药性的菌株被抗生素杀死,而具耐药性的优势菌得以大量繁殖,因此,长期低浓度抗生素的存在对微生物群落有一定的影响,并且该影响可通过食物链对高级生物发生作用,从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2]。
3.3对水生生物和土壤生物的影响研究表明,大部分抗生素对水生生物急性毒性都较小,EC50通常为mg/L的范围内,如对大型溞的48h急性毒性恶喹酸的EC50为4.6mg/L,泰妙菌素为40mg/L,有些抗生素EC50则高于200mg/L,而土霉素甚至高达1000mg/L[28]。
而发光菌费氏弧菌(VibrioFischeri)对μg/L范围的抗生素敏感[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