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师教学效能评价模型研究

合集下载

教学评一体化课题研究目标

教学评一体化课题研究目标

教学评一体化课题研究目标一、研究背景在当前高等教育中,教学评价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管理工具,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注重对教师教学效果的定量评估,如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科竞赛获奖等,但这些评价指标往往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因此,针对当前高等教育中的教学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构建一种教学评一体化课题研究目标模型,以全面提高教学评价的效能和作用。

二、研究目标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构建一种教学评一体化课题研究目标模型,该模型的目的是解决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无法充分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对于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不够全面和深入;•缺乏针对性,不能为教育教学提供有力的引导。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措施:1. 建立教学评价模型首先,我们将建立一个科学严谨的教学评价模型,该模型将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表现、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环境和教育教学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从而更为全面地评估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时为学生提供更为个性化的学习引导。

2. 探究教学评价指标在建立教学评价模型的基础上,我们将对现有的教学评价指标进行深入分析,发掘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其进行优化和完善,从而为下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3.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将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将从多个层面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表现、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环境和教育教学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并设计具体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为实际的教学评价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南。

4.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最后,我们将探索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针对现有的教学评价系统存在的问题,建立一种新的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更快速、更准确的教学评价,并为实际的教育教学提供更为科学的技术支持。

三、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评一体化课题研究目标模型,以全面提高教学评价的效能和作用;•建立了一个科学严谨的教学评价模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引导;•探究现有的教学评价指标,在其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为教学评价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南;•探索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建立了一种新的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为实际的教育教学提供更为科学的技术支持。

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理论与模式

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理论与模式

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理论与模式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为了促进教师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而进行的评价方法。

它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持续学习,注重发现教师的强项和改进的机会,以促进教师的不断成长和提高教学质量。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理论和模式。

1.反思性实践模型反思性实践模型是美国教育学家Donald Schön提出的一个评价模型。

这个模型强调了教师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学习的重要性。

教师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改进的机会。

评价者的角色是辅助教师进行反思和提供支持和建议。

2.学习型评价模型学习型评价模型强调教师的持续学习和专业发展。

它的目标是帮助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

这个模型将评价与学习相结合,通过教师的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和反思来促进教师的成长。

3.多元化评价模型4.学生中心评价模型学生中心评价模型倡导将学生的需求和反馈放在评价的核心。

它认为学生是教师的最终用户,他们对教师的评价是最有价值的。

这个模型通过学生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对教育质量的感受,来促进教师的改进和提高。

5.基于标准的评价模型基于标准的评价模型根据教师的专业标准和教育方针,对教师进行评价。

这个模型通过明确的标准和指标,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进行评估,帮助教师发现自己的强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除了以上提到的模型,发展性教师评价还可以结合其他评价理论和模型进行。

例如,可以结合教育效能评估模型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结合教学技巧评价模型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技能,结合学科评价模型来评价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等。

总之,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理论和模型旨在促进教师的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

评价者应该以支持和辅助的角色出现,帮助教师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改进的机会,为教师提供有效的反馈和支持,以达到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育质量的目的。

基于增值评价观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模型构建张新锋马明远

基于增值评价观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模型构建张新锋马明远

基于增值评价观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模型构建张新锋马明远发布时间:2023-05-28T03:05:14.679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3年6期作者:张新锋马明远[导读] 高等学校课程教学效果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当前高校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存在理念陈旧等诸多问题,不利于教师改进教学,不利于学生学习转变和成长发展。

增值评价体现了教育对个体的差异性、独立性、发展性和价值性的尊重,探索和建立课程教学效果增值评价模型,把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结合起来综合评价课程教学效果。

本文以高等数学课程为例,构建了课程教学效果增值评价模型,通过课程教学实施前后测评数据的采集和数据标准化,得出增值“”,评价结果用于帮助教师诊断和分析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以便有针对性的改进工作,也可以帮助学生查找自身不足,找到今后转变和努力的方向。

西安欧亚学院陕西西安 710065摘要:高等学校课程教学效果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当前高校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存在理念陈旧等诸多问题,不利于教师改进教学,不利于学生学习转变和成长发展。

增值评价体现了教育对个体的差异性、独立性、发展性和价值性的尊重,探索和建立课程教学效果增值评价模型,把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结合起来综合评价课程教学效果。

本文以高等数学课程为例,构建了课程教学效果增值评价模型,通过课程教学实施前后测评数据的采集和数据标准化,得出增值“”,评价结果用于帮助教师诊断和分析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以便有针对性的改进工作,也可以帮助学生查找自身不足,找到今后转变和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课程教学效果增值评价模型构建高等学校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其本质是提供高质量的课程教学服务,课程教学效果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尤为重要。

一、当前高校课程评价的现状及主要问题1.评价理念陈旧。

当前高校课程评价主要采取绝对评价,以考试成绩论高低,掩盖学生个体的进步大小以及差异性。

2.评价主体错位。

课程评价的主体应该是课程受众即学习者,学生是课程教学的最大利益相关者。

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述评

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述评

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述评摘要:教师教学效能感作为教师教学活动效果和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预测变量,日益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

目前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定义、结构、意义、形成、作用模式、影响因素和提高途径等方面。

当前的研究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建议应及时解决理论上的困惑,完善研究工具,并进一步细化研究对象。

关键词:教学效能感;问题;方向教师教学效能感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90年代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视野。

随着社会发展对教育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教育研究领域对教师个体的关注度不断上升,该研究日益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

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的理论缘起有两个,一是Rotter社会学习理论中的控制点概念,认为对学生而言,其自身的影响力超过环境影响力的教师会具有这样一种信念,即教学努力的强化在其控制之中,也叫内部控制;反之则为外部控制。

那些相信他们能影响学生成就和动机的教师的效能会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反之效能则处于低水平。

二是Bandura社会认知理论中的自我效能感概念。

该理论认为,所谓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它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个部分。

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某种行为可能导致什么样结果的推测,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实施某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受Bandura自我效能理论的影响,研究者开始关注教师对自己特定教学活动的主观判断。

一、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成果概述目前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定义、结构、意义、形成、作用模式、影响因素和提高途径等方面。

1.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定义国外学者较一致的认识是,人们把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定义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Ashton & Webb,1986; Gibson & Dembo,1984)。

国内学者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定义主要援引国外的研究结论(辛涛, 1996)。

成长档案袋:开辟教师专业评价新路径

成长档案袋:开辟教师专业评价新路径

2024年4月5日·第7期Practice实践成长档案袋:开辟教师专业评价新路径文_杨鹏 郭诗韬教师评价是提升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途径。

我校基于教师专业素养可持续发展,在增值性评价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积极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出彩”教师成长档案袋。

明确“为谁评”打造一把本土化的“游标卡尺”学校从师资数据分析、师德师风情况、教育教学各项工作入手,确立了教师在专业素养方面的“适岗期、发展期、成熟期、领航期”。

在此基础上,对两项基础数据进行采集:一是教师的工作年限,二是教师入职后各项专业能力所处的水平,以每个教师的最终得分来界定教师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并下发相关的阶段性规划和任务清单,驱动该教师进入学校“出彩”教师评价系统。

有了这样的“游标卡尺”,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对自己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未来的努力方向一目了然。

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精准定位,既能够帮助学校厘清评价主体究竟有哪些差异,便于分层落实管理及研训,又能够帮助教师找到自己在团队当中所处的位置,树立学习的榜样,激发前进的动力。

厘清“评什么”建构一个“评价模型”我们拟定了“4—3—N”评价体系,其中,“4”指的是“适岗期、发展期、成熟期、领航期”这四个发展阶段,“3”指的是涵盖“师德师风、专业发展力、教师效能”三个维度的《“出彩”教师评价体系及细则》,“N”指的是吸纳多个评价主体,使教师的专业发展轨迹可视化,为教师的阶段性发展提供目标导向,使评价更好地起到激励教师发展的作用。

探索“怎么评”形成一个“成长档案袋”“评价任务即成长驱动任务”,为不同发展期教师赋能。

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在对标我校“出彩”教师评价标准后,相应的评价细则就成了前置性的驱动任务。

在使用这一评价标准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地收集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发展的轨迹,真正实现利用评价为教师专业发展“询证”,我们引入了“教师专业发展成长档案袋”。

每一位教师都要在学期伊始建一个档案,包括三个模块:个人的发展规划,即教师要根据评价标准和与之相匹配的任务清单完成本学期发展规划,做自我分析;专业能力发展,即该教师所在发展期的任务清单及相对应的评价量表;教师效能,即相应的成果收集或过程性记录。

《教育探索》论文题名

《教育探索》论文题名
李力加 兴文理学院 15. 小议家庭教育 李清华 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 16. 邓小平科教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 马文慧 周志平 华北科技学院 17. 论知识经济对大学课程管理的影响 唐世纲 广西师范大学 18. 思想的流淌 -----从一节“好课”的评选想到的 李旭东 上海梅山高级中学 19. 探究学习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赵振 开封教育学院 20. 高校体育基础理论课网络教学模式初探 徐浩 陈荣 华东交通大学 21. 高职教育应重视情感教育 袁华春 福建水利电力职技术学院 22. 邓小平的大学德育思想探析 江文生 福建师范大学 23. 创建绿色学校探讨 曾小梅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2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我见 单文孝 东阳市技术学校 25. 浅谈教学环节的拓展——开设结课大作业 张 伟 秦臻 青岛理工大学 26. 论高校生本改革 刘福州 周丽君 浙江万里学院 27. 摭谈新“课改”下学生独特体验的六大偏失 徐凌云 嵊州市教师进修学校 28. 从体能的角度推进学校体育教学 王喜霞 南京晓庄学院 29. 影响高中历史课学习的认知因素及对策浅析 华 农 张小平 浙江诸暨草塔中学 30. 本科高职与通才教育 张秉福 山东科技大学 31. 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承诺的现状与特点研究 徐富明 朱从书 山东泰山学院
学院 53. UNEC 项目:一个中外合作办学新模式的实践 高柯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 54. 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创新 刘洋 重庆工商大学 55. 加强师资生培养的基础地位,实现向现代教师教育的转型 -----新升高师本科院校所面
临的挑战与应付 李伟中 李甲秋玉林师范学院 56. 化学全英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陈宏基 暨南大学理工学院 57. 我国传统“悟学”教学思想管窥 吴积雷 浙江省丽水职业技术学院 58. 后现代文化视野下的课程选择 孙存昌 等人 苏州大学 59. 高师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习倦怠的相关研究 戴春林 陈秀燕 浙江师范大学 60. 关于高校学生漠视生命现象的思考 杨春理》教学内容的探索 王雄伟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62. 论学习管理的作用 王雄伟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63. 优化《管理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王雄伟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64. 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实践的问题及对策 朱永江 华东师范大学

基于COMET职业能力测评模型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COMET职业能力测评模型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COMET职业能力测评模型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当前,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设计和构建面临着一些难题,例如评价指标的过于片面和单一、评价方法的不科学和不客观等。

基于COMET模型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势在必行。

这将有助于提高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COMET职业能力测评模型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设计与构建,并通过实践探索和案例分析,探讨评价体系的效果和展望。

也将探讨面临的挑战及解决方式,为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基于COMET职业能力测评模型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设计与实践,旨在提高教师对学生能力和表现的全面评估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个性化教育的实施。

通过对COMET模型的运用和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旨在建立更加科学、准确、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能力水平,进而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素质提升。

通过实践探索与案例分析,本研究旨在总结和分享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实践经验,为教师提供具体可行的指导和建议,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为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助力素质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1.3 意义和价值教学评价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而基于COMET职业能力测评模型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这种评价体系能够更加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考试成绩,更能够体现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际能力。

基于COMET模型设计的评价体系强调了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具备未来社会所需的各类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这种评价体系还可以促进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基于COMET职业能力测评模型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可以提升教学质量,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活力。

基于粗糙集的高校教师能力评价研究

基于粗糙集的高校教师能力评价研究
的优 秀 教 师 。
关 键 词 : 力评 价 ; 能 粗糙 集 ; 高校 教 师
中图分类号 :4 11 G 5 .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28 0 ( 0 1 0 — 1 60 1 7 — 1 6 2 1 ) 10 0 5
A t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n Co pe e c pr ia f Co l g a he s Su yo m t n e Ap a s lo le e Te c r Ba e n Ro g e sdo u h S t
J n 2 1 a .0 1
基 于粗 糙 集 的高 校教 师 能力 评 价 研究
翟 小 宁
( 京 交通 大学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 京 104 ) 北 北 0 0 4
摘 要 : 效 评 价 高校 教 师 能 力 , 有 能够 激 发 教 师 工作 热情 , 高 工 作 效 能 。 本 文将 粗 糙 集 方 法 引入 高 校 教 师 能 力 评 提 价研 究 中 , 立 了 多 目标 的 高校 教 师 能 力 评 价 模 型 。 高校教 师 能 力评 价模 型 的 构 建 不 仅 可 以 帮 助 学 校 管理 人 员对 建 教 师进 行 评 价 , 且 有 利 于 教 师 以此 为 基 准 , 断 学 习 和 探 索 , 高 自 身综 合 能 力 , 为 素 质 高 , 学 、 研 能 力 强 而 不 提 成 教 科
I nances .
Ke r s c mpee c p r ia ;r u h s t o lg e c e s y wo d : o t n e a p as l o g e ;c le e t a h r




素 质分值 , 别赋予 其相 应星 级 , 种方 法实 现 了评 分 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教师教学效能评价模型研究教学是大学教师的核心工作之一,而教学效能评价是衡量和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方法。

本文将探讨大学教师教学效能评价模型的研究。

一、背景介绍
大学教学效能评价旨在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和能力水平,为教师个人和教育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有效的评价模型可以帮助学校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二、教学效能评价的重要性
教学效能评价对于提高教师教学效果、激励教师积极投入教学、促进学校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评价,可以客观地了解教师的教学表现,帮助教师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加强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

三、教学效能评价模型的构建
在构建大学教师教学效能评价模型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评价模型的核心,需要综合考虑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表现、教学成果等方面的因素。

常见的评价指标包括教学态度、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学生成绩等等。

2. 设计评价工具:评价工具可以是问卷调查、观察记录、教学反思等形式,需要根据评价指标的要求设计相应的工具。

评价工具的设计应尽量客观、全面、可操作性强,同时适应不同学科和教学方式。

3. 确定评价方法:评价方法可以是定性评价、定量评价或综合评价。

定性评价注重对教师教学过程和表现的描述,定量评价则通过数据分
析来量化评估结果。

综合评价则将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综合考虑
各方面因素。

四、教学效能评价模型的应用
教学效能评价模型的应用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1. 促进教师个人发展:通过评价结果,教师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学优
势和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进和专业发展。

2. 提升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可以促使教师加强教学设计和教学
方法的改进,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3.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评价结果可以为学校和管理部门提供参考,
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资源的配置,提高整体教育质量。

四、教学效能评价模型的挑战和展望
教学效能评价模型面临一些挑战,例如评价指标的选择和权重的确定、评价工具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公正性等。


来的研究应该更加注重评价模型的综合性和针对性,注重多维度的评
价方法和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

总结:
大学教师教学效能评价模型的研究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过科学构建评价指标、设计评价工具和确定评价方法,可以促进教师
个人发展,提升教学质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然而,还需要继续研究和探索评价模型的挑战和展望,以进一步提高评价效果和实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