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水文
焦作地质概况

一、地貌焦作地处太行山脉与豫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由北向南渐低。
从北部山区到南部平原呈阶梯式变化,层次分明。
总的地势是北高南低,自然平均坡度为2%°。
最高处海拔1955米,最低处海拔90米。
地面高差达1800多米。
(一)山地。
焦作地区的山地为中山(1000米以上)和低山(500-1000米),分布于修武北部,经焦作、博爱至沁阳西部,是太行山系的组成部分。
该区平均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坡向多为南坡或西南坡,坡度在20度以上。
焦作的山地地形复杂,各山岭间由峡谷相连,山势陡峻,山谷切割较深,呈"V"形,阴坡一般较陡,土层深厚。
焦作地区的主要山脉是太行山。
太行山位于焦作地区北部,西接王屋山,向东延伸至修武,走向近东西。
山势宏伟,绵延数千里,境内为其尾部,长百余公里,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
断裂发育,有盘谷寺断层,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地层。
岩性以石灰岩为主,伴有页岩、煤、铁、磷、耐火粘土、大理石等,矿藏丰富。
自然植被较好,属落叶阔叶林带,林茂草密,适宜猕猴生息繁衍。
太行山系在修武境内的主要山峰有:茱萸峰,天门谷,古汉山,罗汉山,凤凰山,马鞍山,方山,五指山,云台山等。
在焦作市境内的有:桑园北岭,九里山,凤凰岭,安阳坡,皇帝坡,燕窝岭,红砂岭,中卫岭,大、小贾岭,十二会山等。
在博爱县境内的有:小北顶,旗杆谷堆,东顶峰,东领峰,盘头岭,南大岭峰,圆山峰,南坡峰,老虎掌,长岭峰,北教场峰,南教场峰,老石人,和尚山,刘岭,上岭后,孤山岭,羊岭,靳家岭等。
在沁阳境内的有云台山,紫金顶,碗子城山,三夹山,贝涧山,云阳山,悬谷山,阳落山(与济源交界处)等。
(二)丘陵。
丘陵区分布在山区外侧,是山区与平原的过渡地带,海拔高度介于150-250米之间,坡度在10-20度之间,总面积约300平方公里。
该区大部分耕地凹凸不平,呈梯田状,有众多的黄土冲沟,高低起伏,没有明显的山丘,亦可称为岗地。
焦作市水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浅析

焦作市水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浅析【摘要】: 本文完成了焦作市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调查评价、需水量预测、水平衡分析,开展了水资源保护、水资源配置研究;提出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布局和配置方案。
【关键词】:水资源分区;水质评价;变化趋势[ Abstract ]: This paper completed the Jiaozuo city water resources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of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evaluation, prediction of water demand, water balance analysis of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 of water resources allocation of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put forward the overall layout and configuration scheme.[ Key words ]: water resources zoning; water quality evaluation; change trend1 焦作市概况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为112°34′~113°47′,北纬34°53′~35°28′。
全市面积4001km2。
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受地形和季风影响,气候季节差异性较大。
春季温暖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干冷少雪。
焦作市地处黄河和海河两大流域,北部为太行山区,地形陡峭,山峰连绵;南部为平原区,地形平坦。
2 水资源分区根据焦作市地形地质条件、河流分布将焦作市水资源划分为:漳卫河山区、漳卫河平原区、沁丹河区、小浪底——花园口干流区(表1)。
焦作市地下水环境问题初探

河南省焦作市是我 国中部地区重要的煤炭工业基地 , 厂总硬度为 4 0 6 . 5 m g / L ,总矿化度为 6 4 3 . 8 4 m g / L ,S O 因地处太行 山东麓地下水资源丰富而著名 ,全市的工业、 含量为 1 6 2 . 3 4 mg / L, 水 化 学 类 型 为 HC O ・ S O 一 a・ Mg型 ;焦作 电厂 岗庄水厂总硬 度为 3 4 4 . 0 m g / L ,总 农业及生活用水绝大部分来 自岩溶地下水 ,农村 及农业 C
2 0 . 7 l 亿 m / a ,埋 藏 区 9 5 亿 m / a )。
2 地下 水环境 问题
焦 作 市地 下水 环 境 问题 主 要 为 煤 炭 开 采 引发 的 水 位 下降 、降 落漏 斗和 地下 水污 染 等 。
/ a 。岩溶
地 下水总储存 资源量为 1 1 5 . 7 l 亿 m / a 。( 其 中裸 露 区
2 . 1矿坑 疏干排水
1 焦作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焦 作 市 是 全 国 有 名 的 大 水 矿 区 , 矿 区 高 峰 时 排 水
量达 9 m / s ,扣 除 重 复 量 ,净 排 放 7 . 2 I I 1 / s ,即
焦 作 市 城 区 的 地 下 水 开 发 ,主 要 为 水 源 地 集 中 式 开 2 . 2 7×1 0 I l l / a 。近 几年 ,随 着 矿 井 的 减 少 ,矿 坑 排 水 采 、 自备 井 分 散 式 开 采 和 农 业 分 散 式 不 连 续 开 采 。集 中 量逐 渐减 少 ,净排 放 量 已降 至 1 . 4 6×1 0 m / a ,其 中排 开 采 岩溶 水 的水 源地 有 二 水 厂 、 四水 厂 、六 水 厂 、七 水 放 岩溶水 1 . 1 X 1 0 i n / a ,排 放 孔 隙水 0 . 3 6×1 0 i n / a 。 3 % 左 右 得 到 资 源化 利 用 ( 见表 1 ), 厂 ( 新城水厂),总设计开采能 力达 2 7 X 1 0 m / d 。据 年 矿 井 排 水 量 的 2 。 统计, 2 0 1 1 年区内共有 自备井 2 3 5 眼。除焦作电厂 岗庄水 其 余 排放 到地 面 自然 河 沟 …
焦作地区地质概况

1、焦作自然地理概况(一)地理位置焦作市地处北纬34°48′16″~35°29′30″,东经112°32′48″~113°39′45″之间,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与山西省晋城市的陵川搭界,南临黄河,与郑州市的荥阳、巩义,洛阳市的孟津隔河相望,西与济源市毗邻,东与新乡市的辉县、获嘉、原阳接壤,具有承东启西、通达南北的宏观区位优势,是中原城市群“金三角”的战略支撑点和区域性中心城市。
(二)地形地貌全市的地貌特征呈现北山、中川、南滩的特点。
山区奇峰屹立,绿林缠绕,沟深谷狭,溪流潺潺。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五大园区皆分布于此,是焦作“梦幻山水”的杰出代表。
区内著名主峰茱萸峰、紫金顶海拔高度分别为1327米和1116.9米,是南太行中最为雄险的绿色明珠;丘陵区地势平缓,多为梯田和山前冲积扇砾石坡地,是我市退耕还林工程的主战场;平原区属太行山南麓冲击平原,平均海拔130米左右。
该区土地肥沃、林丰粮茂,是我省主要的粮食高产区;滩区地处黄沁河冲洪积扇边缘,属于太行山南麓的褶裙斜坡与黄沁河冲积扇接触地带的凹地平原,平均海拔95米,可细分为洪积冲积平原,沙丘及丘间沙地,古黄河滩地、河漫地、岗地、洼地六种微地貌类型。
该区域是我市最重要的自然湿地区域,也是防沙治沙的重点和工业原料林的主要分布区。
全市地势北高南低,高差起伏较大,海拔高度85~1300米。
东西最长处98公里,南北最宽处55公里,国土总面积4026平方公里。
其中海拔低于200米的平原约2959.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73.5%,海拔200米以上的丘陵和山区约1066.5平方公里,占26.5%。
(三)气候概况焦作市地处北温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春暖干旱,夏热多雨,秋高气爽,冬冷少雪。
全年平均气温为11.4~14.9℃,1月最低,7月最高,极端最低气温-19.9℃,极端最高气温43.6℃。
焦作地区地质概况

1、焦作自然地理概况(一)地理位置焦作市地处北纬34°48′16″~35°29′30″,东经112°32′48″~113°39′45″之间,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与山西省晋城市得陵川搭界,南临黄河,与郑州市得荥阳、巩义,洛阳市得孟津隔河相望,西与济源市毗邻,东与新乡市得辉县、获嘉、原阳接壤,具有承东启西、通达南北得宏观区位优势,就是中原城市群“金三角”得战略支撑点与区域性中心城市。
(二)地形地貌全市得地貌特征呈现北山、中川、南滩得特点。
山区奇峰屹立,绿林缠绕,沟深谷狭,溪流潺潺。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得五大园区皆分布于此,就是焦作“梦幻山水”得杰出代表。
区内著名主峰茱萸峰、紫金顶海拔高度分别为1327米与1116、9米,就是南太行中最为雄险得绿色明珠;丘陵区地势平缓,多为梯田与山前冲积扇砾石坡地,就是我市退耕还林工程得主战场;平原区属太行山南麓冲击平原,平均海拔130米左右。
该区土地肥沃、林丰粮茂,就是我省主要得粮食高产区;滩区地处黄沁河冲洪积扇边缘,属于太行山南麓得褶裙斜坡与黄沁河冲积扇接触地带得凹地平原,平均海拔95米,可细分为洪积冲积平原,沙丘及丘间沙地,古黄河滩地、河漫地、岗地、洼地六种微地貌类型。
该区域就是我市最重要得自然湿地区域,也就是防沙治沙得重点与工业原料林得主要分布区。
全市地势北高南低,高差起伏较大,海拔高度85~1300米。
东西最长处98公里,南北最宽处55公里,国土总面积4026平方公里。
其中海拔低于200米得平原约2959、5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得73、5%,海拔200米以上得丘陵与山区约1066、5平方公里,占26、5%。
(三)气候概况焦作市地处北温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气候温与,四季分明。
春暖干旱,夏热多雨,秋高气爽,冬冷少雪。
全年平均气温为11、4~14、9℃,1月最低,7月最高,极端最低气温-19、9℃,极端最高气温43、6℃。
水文普查、焦作地层

1.《河南省焦作市幅1: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一、项目名称项目名称:河南省焦作市幅1: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二、工作范围、拐点坐标和工作面积河南省焦作市幅1: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范围为标准分幅的1:10万焦作市幅,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图幅范围,地理坐标:113°00′~113°30′,35°00′~35°20′;面积:1750km2。
三、地质概况1.以往工作程度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区内先后由不同单位开展了大量的的基础地质、煤田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调查和研究等方面的工作,积累了较丰富的资料。
主要有:煤田勘探部门在焦作煤田进行了大面积、大比例尺勘探工作,提交了各井田大比例尺的精查报告;《焦作电厂岗庄水源地水文地质报告》;《山西及太行山东侧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及规划阶段能源基地供水勘查报告》;《河南省焦作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报告》;《焦作地区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发育特征及含水层的划分研究报告》;《焦作地区岩溶地下水资源及大水矿区岩溶水的预测、利用与管理研究报告》;《河南省焦作市东小庄水源地供水水文地质勘探报告》;《河南省焦作地区综合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河南省焦作市地下水污染现状调查及环境水文地质评价报告》;1990年以来的地下水动态监测年度总结;《焦作市地质环境调查报告》;《河南省焦作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河南省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报告(焦作市)》等。
2.项目区工作背景工作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95.7㎜,多年平均蒸发量为2023.5㎜,多年平均气温14.9℃。
工作区河流分属黄河、海河两大水系,其中沁河、丹河属黄河水系,西石河(即大沙河)属海河水系,为季节性河流。
工作区北部为太行山区,向南至焦作市北部大致呈阶梯状下降。
南部为太行山前倾斜平原。
地貌类型主要有:构造侵蚀低山丘陵,冲洪积平原等。
北部山区出露有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和石炭系,山前平原分布大面积第四系堆积物。
焦作矿区水文地质内边界特征研究

隙 网络成为沟通 多层 充水含 水层 组水 力联 系 的通 道 ,另 一
方面可能是 断裂 ( ) 带 本身导水 。
由于北 方煤 矿 区经 历 多次 地 壳 运动 ,地质 构造 复 杂 ,
砂岩 ,太原组赋存数层薄层 灰岩 ,奥灰 为基底 ,第 四系冲 、 洪积层像 帽子一 样铺 在上 面 ,在煤层 及 以上各 含水 层 隐伏 露 头之上 ,大气 降水 通过其补给其它含水层 。 从平面上看 ,各个 充水含 水层 组在平 面上 具有 复杂 的 边界位置和边 界条件 、非均质 和各 向异性 特征 、不规则 的 空间分布 。地下水在 各充水 含水 层组 中 的径 流特 征和 水力 类 型均 随时、空而变 。各岩溶 充水 含水层 的储 水 空间 ,主 要 以溶蚀裂 隙为 主 ,岩 溶发 育相 对均匀 ,相 互 间水力 联 系 密 切 ,抽 ( ) 注 水试验 能形成 完整统 一的 降落漏斗 ,岩溶水 运 动基本符合多孔介质渗流理论 。
焦作矿 区为典 型 的北方煤 矿 区 ,二 1煤顶 板 赋存 几层
文献标 识码 :B
文 章编 号 :17 0 5 ( 0 6)80 6 -3 6 1- 9 9 2 0 0 . 60 . 0
12 1 线状断裂 ( ) . 带 、裂隙型 内边界
北方煤矿 区在 大 地构 造单 元 上基 本 属 于 中朝 准 地 台,
岩 风化带 的渗透能力大小。
四种基本类 型 :线状 断裂 ( ) 带 、裂 隙型 内边 界 ,窄 条状 隐 伏露 头型 内边 界 ,点状 岩溶 陷落柱 型 内边界 ,面状裂 隙 网 络( 局部 面 状 隔水 层 变 薄 区 )型 内边 界 。其 中 线 状 断 裂 ( ) 带 、裂隙型 内边 界 ,窄条状 隐伏 露头型 内边 界 ,属 于焦
焦作黄河湿地保护区水文气候特征分析

3 . 2 降水 的时 空分布
之间 , 水质偏碱性; 碱度为 1 . 6 5 8 左右, 硬度为 3 . 5 4 左右 , 硬度偏高。水 中氮、磷 、硅 、铁含量分别为 2 . 4 6 5 、 0 . 4 1 、 5 . 1 、0 . 0 9 m g / L 左右 ,能够满足鱼类 、浮游植物等水生生
区降水量高于平原地 区,山的迎风面多于背风面。焦作 的降水量呈 2 大特点 ,年 际变化大,年降水量最多 的为 9 2 9 . 8 m m,出现在 1 9 9 6 年 ( 修武 ),年降水量最小 的仅 为2 9 5 . 5 m m,出现在 1 9 9 7 年 ( 孟州 ),丰枯年降水量相 差 3~4 倍 ;降水量年 内分布极不均匀,根据多年观测
1 2  ̄ C 左右; 清 明时节 雨 纷纷 , 此 时梨 花开放 , 棉花、 山药 、 地 黄 开始 栽种 ,地 温 升至 1 5 . 4 ℃ ;谷 雨 节气 ,枣 树发 芽 、 小 麦 吐 穗 、蚊 虫 生 ,霜 结 束 ,平 均 地 温 1 8 . 8 ℃ 。春 季 的
量最大 ,为 3 2 5 m m;1 月份蒸发量最小 ,为 7 5 . 9 m m。年 蒸发量为降水量的 3 . 4倍 ,各月蒸发量均大 于降水量。
数 据 ,大气 降水 主要 集 中在 7 月 、8 月 、9 月3 个月内,
值在 6 . 8~8 . 6 之间。矿化度为 0 . 5~ 1 g / L ,为淡水 ,水 质良好。可满足饮用 、渔业 、灌溉及工业用水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 气候特征
3 . 1 季节 特 征
本 区 光照 充 足 ,四季 分 明 ,温 度 适 宜 ,无 霜期 长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河南省焦作市幅1: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一、项目名称项目名称:河南省焦作市幅1: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二、工作范围、拐点坐标和工作面积河南省焦作市幅1: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范围为标准分幅的1:10万焦作市幅,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图幅范围,地理坐标:113°00′~113°30′,35°00′~35°20′;面积:1750km2。
三、地质概况1.以往工作程度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区内先后由不同单位开展了大量的的基础地质、煤田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调查和研究等方面的工作,积累了较丰富的资料。
主要有:煤田勘探部门在焦作煤田进行了大面积、大比例尺勘探工作,提交了各井田大比例尺的精查报告;《焦作电厂岗庄水源地水文地质报告》;《山西及太行山东侧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及规划阶段能源基地供水勘查报告》;《河南省焦作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报告》;《焦作地区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发育特征及含水层的划分研究报告》;《焦作地区岩溶地下水资源及大水矿区岩溶水的预测、利用与管理研究报告》;《河南省焦作市东小庄水源地供水水文地质勘探报告》;《河南省焦作地区综合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河南省焦作市地下水污染现状调查及环境水文地质评价报告》;1990年以来的地下水动态监测年度总结;《焦作市地质环境调查报告》;《河南省焦作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河南省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报告(焦作市)》等。
2.项目区工作背景工作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95.7㎜,多年平均蒸发量为2023.5㎜,多年平均气温14.9℃。
工作区河流分属黄河、海河两大水系,其中沁河、丹河属黄河水系,西石河(即大沙河)属海河水系,为季节性河流。
工作区北部为太行山区,向南至焦作市北部大致呈阶梯状下降。
南部为太行山前倾斜平原。
地貌类型主要有:构造侵蚀低山丘陵,冲洪积平原等。
北部山区出露有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和石炭系,山前平原分布大面积第四系堆积物。
前新生界主要为灰岩、泥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砂岩、砂质页岩、铝土质页岩、泥岩、页岩等;新生界古近系为泥岩、砂岩互层,底部为厚层巨砾岩;新近系为砾岩、砂岩、泥岩、泥灰岩、粘土、砂质粘土、砂砾石互层;第四系广泛分布于太行山以南的广大平原区。
底板埋深80-200m,沉积厚度由北向南变厚。
岩性为泥砾夹砾石层、粘土、粉质粘土、砂、砂砾石、卵石层等。
工作区及附近全为新生界所覆盖,构造以断裂为主,断裂展布方向以北西向、近东西向及北东向为主,主要有:凤凰岭断层、朱村断层、董村断层、朱岭断层、赵庄断层、许河地垒、九里山断层、李万~武陟断层、朱庄断层等。
工作区可划分为四个主要含水层组: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组、石炭系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岩溶裂隙含水层组、中奥陶统碳酸盐岩裂隙岩溶含水层组、中寒武统碳酸盐岩裂隙岩溶含水层组。
区内北部岩溶地下水丰富,焦作煤田是我国著名的大水充水矿区,岩溶水属九里山岩溶水系统,包括焦北子系统、丹河子系统、逍遥河子系统。
南部山前平原区松散层孔隙水丰富,含水层以砂卵、砾石和各类砂层为主。
松散层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为为HCO3-Ca·Mg型、HCO3·SO4-Ca·Mg型,为淡水。
岩溶地下水为低矿化的淡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Mg型、HC03·S04-Ca型水、HCO3·SO4~Ca·Mg型等。
四、目标任务1.目标:通过焦作市幅1: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和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进行地下水开发利用区划,为地方政府进行地下水综合规划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任务:(1)在收集已有资料和地下水开采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综合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建立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2)计算评价地下水资源,确定允许开采量。
(3)调查研究地下水采灌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提出防治措施。
(4)对工作区地下水按生活饮用水、工业一般用水、农业灌溉用水进行水质评价。
(5)根据地下水资源分布状况和开采现状,进行开采潜力评价与区划,提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为政府部门进行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提供依据。
(6)示范工程:为30-50个饮水不安全的村庄确定孔位、孔深等。
(7)建立河南省焦作市幅1: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数据库。
五、主要实物工作量1:10万水文地质调查1750km2,高密度电阻率测量1200点,激电测深100点,水文物探测井400m,水文地质钻探400m(含成井材料),水质简分析40件,水质全分析20件,饮用水分析10件。
五、工作周期工作周期1.5年。
六、预期成果1、文字报告:河南省焦作市幅1: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2、附图、附件:(1)实际材料图(1:10万);(2)综合水文地质图(1:10万);(3)地下水水化学图(1:10万);(4)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图(1:10万);(5)地下水等水位线(丰水期、枯水期)图(1:10万);(6)地下水位埋深(丰水期、枯水期)等值线图(1:10万);(7)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或开采潜力评价)图(1:10万);(8)水文地质剖面图、钻孔柱状图;(9)抽水实验、水质分析等图表。
(10)数据库2.《河南省济源市浅层地热能勘查与区划》一、项目名称项目名称:河南省济源市浅层地热能勘查与区划二、工作范围、拐点坐标和工作面积“河南省济源市浅层地热能勘查与区划”项目工作区为济源市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区和建成区,地理坐标:112°30′~112°45′,35°10′~35°00′;工作区面积约300km2。
三、地质概况1.以往工作程度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济源市开展了大量的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工作,与本次调查有关的主要工作成果有:1960~1961年完成的1∶25万济源市地质总结报告;1964年提交的1∶20万洛阳幅区域地质测量报告书;1981年完成的1∶5万河南省济源市、沁阳县北部地区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962年完成的1:5万济源县平原地区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1983年完成的济源市水利区划;1985年完成的1∶20万洛阳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1995年完成的河南省济源市济源盆地地下水资源评价;2009年完成的济源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报告等。
这些成果为本次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项目区工作背景济源市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14.4°C,年平均降雨量648mm,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全年无霜期230天。
济源市属黄河流域,水系主要为黄河干流及其支流,主要有沁河、济水、蟒河等。
其中黄河境内长58km,沁河境内长41km,蟒河境内长46km,济水境内长10km。
另有包括小浪底水库、王屋山水库等在内的大小水库22座。
济源市位于我国地形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交界处,北部和西部为太行山和中条山,南部和东南部为黄土丘陵。
全市山地、丘陵、平原等地貌类型齐全,总的地势形态是西北高,东南低。
其中山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67.8%,丘陵区占全市总面积的20.4%,平原区占全市总面积11.8%。
工作区与浅层地热能关系密切的地层主要为新近系、第四系。
新近系地层岩性主要为粘土岩、粉砂岩、泥灰岩,砂砾岩。
零星出露于西南部,广泛隐伏于封门口断层以南的第四系堆积物之下。
隐伏地层顶板埋深50~200m,自山前向盆地中心埋深增大。
第四系广泛分布于工作区及附近地区。
厚度一般50~200m,由济源盆地周边山前向盆地中心渐厚。
由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组成,缺失下更新统。
岩性主要为黄土状粉土、棕黄色粉质粘土,棕红、棕黄色粉质粘土、砂、砂砾石层,富含钙质结核。
工作区位于山西中条隆起区东南边缘,褶皱、断裂发育,区内构造以燕山期高角度正断层及平缓开阔褶皱为主要特征:断层主要有封门口正断层、盘古寺正断层、行口正断层、门道咀正断层、三樊逆断层等;褶皱主要有济源向斜、玉皇庙向斜、塌七河背斜。
区内含水岩组可分为三类:松散盐类孔隙含水岩组、碳酸盐岩裂隙岩溶含水岩组、碎屑岩类裂隙含水岩组。
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广泛分布于济源市城区及邻近地区。
主要含水介质为第四系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冲洪积卵砾石、砂砾石、砂层。
上第三系的泥岩、粉质粘土及半胶结卵砾石、细砂。
区内冲积平原的大部分地区富水性较好,涌水量可达1000~3000m3/d。
地下水矿化度一般小于1000g/L。
城市区及规划区浅层为粘性土单层结构及亚粘土、亚砂土、细砂多层结构。
地层主要由全新统、上更新统、中更新统组成。
岩性为砂、粉砂、砾石层和黄土状亚粘土、棕红色亚粘土。
其中砂、粉砂、砾石层结构松散,粒间联结极弱,孔隙比较大,连通性好,力学强度低,透水性好。
工程地质问题易引起地基不均匀沉陷和道路翻浆等。
四、目标任务1、目标查明区域浅层地热能赋存条件和分布规律,评价浅层地热能资源量,进行地热能开发利用适宜区划分,为浅层地热能可持续利用及开发利用规划布局提供依据。
2、任务①充分收集已有资料并结合勘察工作,查明区域地热地质背景及浅层地热条件;②查明含水层结构、富水性、导水性、回灌能力及地下水渗流场、温度场、水质及包气带特征等水文地质条件;③查明拟开采层位的岩性、结构、热物理性质。
④调查区域浅层地热能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⑤划分浅层地热能不同换热方式适宜区(分为地埋管换热和地下水换热两种方式);⑥评价浅层地热能资源(可利用量和静储量);⑦进行区域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经济效益评价:⑧预测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产生的环境影响;⑨提出浅层地热能可持续开发利用建议。
五、主要实物工作量1:5万水文地质调查300km2;高密度电阻率测量300点;物探测井600m;水文地质钻探600m(含成井材料);水质全分析样50件;现场换热试验2组;热物性试验20组,土温测试600点次,岩土物理性质样15件。
五、工作周期工作周期1.5年。
六、预期成果1、文字报告济源市城区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报告2、附图济源市城区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实际材料图(1:5万)济源市城区浅层(中深层)水文地质图(1:5万)济源市城区浅层地热能地源热泵(地下水源、土壤源)系统适宜性区划图(1:5万)济源市城区浅层地热能资源潜力评价图(1:5万)济源市城区浅层(中深层)水文地质剖面图3、附件各类水位、水质、水温调查统计表,浅层地热能利用现状统计表、钻探成果(图、表)、水土测试成果、各类试验成果等。
济源市城区浅层地热能数据库。
3.周口幅水文地质普查(1:10万)一、项目名称项目名称:周口幅水文地质普查(1∶10万)二、工作区范围、坐标及面积工作范围包括周口市川汇区大部、商水、淮阳、项城的部分及西华、上蔡的少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