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博弈论的发展历程.

博弈论的发展历程

虽然早在18世纪初以前便开始了对具有策略依存特点的决策问题的零星研究,但博弈论真正的发展还是在20世纪。20世纪初期是博弈论的萌芽阶段,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从竞赛与游戏中引申出来的严格竞争博弈,即二人零和博弈.这类博弈中不存在合作或联合行为,对弈两方的利益严格对立,一方所得必意味着存在另一方的等量损失。这符合下棋等二人室内游戏的情形,但应用在经济与政治上,则大多数情况并不合适。此时,关于二人零和博弈理论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提出了博弈扩展型策略、混合策略等重要概念,为日后研究对象范围的拓展与研究的深化奠定了基础。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成就是泽梅罗定理(1913)与冯·诺伊曼的最小最大定理(1928),后者为二人零和博弈提供了解法,同时对博弈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非合作几人博弈中的基本概念——纳什均衡就是最小最大定理的延伸与推广。

1944年,美国数学家冯·诺伊曼(Von Neumann)和摩根斯坦(Morgensien)合著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系统的博弈理论的初步形成.该巨著汇集了当时博弈论的研究成果,将其框架首次完整而清晰地表述出来,使其作为一门学科获得了应有的地位。同时身为经济学家的摩根斯顿首先清楚而全面地确认,经济行为者在决策时应考虑到经济学上的利益冲突性质.该书详尽地讨论了二人零和博弈,并对合作博弈作了深入探讨,开辟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更重要的是将博弈论加以空前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经济学上,由于博弈论数学上的严整性与经济学应用上的广泛性,一些经济学家将该巨著的出版视为数理经济学确立的里程碑。

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对合作博弈的研究有了长足进步。按豪尔绍尼(1966)的观点,如果一博弈中意愿表示--协议、承诺、威胁——具有完全的约束力并可强制执行,则该博弈是合作的。如意愿表示不可强制执行,则为非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随后发展起来,纳什、泽尔滕和豪尔绍尼因此而获奖,但当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合作博弈上。事实上,合作博弈可视为非合作博弈的特殊情况,它略去非合作个体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的过程而着重研究合作的可能性与形式.由于省去从非合作到合作过程中繁复的难以尽述的细节,合作博弈能对合作问题有更清晰的把握。为了解决合作博弈中所遇到的问题,这一期间提出了联盟博弈、稳定集、解概念、可转移效用、核心等重要概念与思想。1950年代是博弈论的成长期,纳什为非合作博弈的一般理论奠定了基础,提出了博弈论中最为重要的概念——纳什均衡,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非合作理论发展起来,如阿尔·塔克的囚徒困境、重复博弈概念等。合作博弈理论在这个阶段得到进一步发展,如沙普利值概念、核概念等。博弈论的研究队伍开始扩大,兰德公司在圣基尼卡开业,在随后的许多年里,这里成为博弈论的研究中心.此经济学逐渐成为博弈论最重要的应用领域。1960年代是博弈论的成熟期。不完全信息与非转移效用联盟博弈那样的扩充使理论变得更具广泛应用性。常识性的基本概念得到了系统阐述与澄清。博弈论成了完整而系统的体系。更重要的是,博弈论与数理经济及经济理论建立了牢固而持久的关系。例如,等价性原理说明博弈论与经济理论间存在竞争市场经济的价格均衡与相应博弈的重要解概念之间的对应关系。豪尔绍尼与泽尔滕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他们的工作,豪尔绍尼提出了不完全信息理论,泽尔滕开始其均衡选择问题的研究.1970年代至今是博弈论的丰富壮大期.博弈论在所有研究领域都得到重大突破。博弈论开始对其它学科的研究产生强有力的影响,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研究复杂与涉及大规模计算的博弈模型发展起来。在理论上,博弈论从基本概念到理论推演均形成了一个完整与内容丰富的体系。在应用上,政治与经济模型有了深入研究,非合作博弈理论应用到大批特殊的经济模型。同时博弈论应用到生物学、计算机科学、道德哲学等领域,如随机策略这样的概念得到了重新解释。渐渐地,博弈论变得大众化起来。不再是仅为少数研究者所知。要对每年所发表的有关博弈论数以千计的文献进行了解已不是件容易的事。至今,博弈论仍在不断发展与深化,预测其可能出现的创新与成就是很困难的。

在博弈论的发展过程中,纳什奠定了非合作博弈的理论框架与概念基础,他的名字与博弈论的中心概念-—纳什均衡联在一起;豪尔绍尼与泽尔滕则致力于博弈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

在非合作博弈论和经济分析里所应用的博弈论思想中,纳什均衡都处于核心地位.克雷普斯(D.Kreps)教授认为,如今在每一个经济学领域及与其相关的金融、会计、市场学甚至政治学等领域,在消化其近期研究成果过程中,对纳什均衡概念的理解均起着重要作用。虽然作为先驱者的古诺(Cournot)已在其研究中开创这一思想的先河,但其目前的形式则是纳什独立完成得出的卓越成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家和统计学家纳什。从1950年至1954年,他发表了多篇论述博弈论的文章,为非合作的一般理论和合作博弈的谈判理论奠定了基础。他规定了非合作博弈的形式,并定义了著名的“纳什均衡点”。纳什最先对合作与非合作进行了区别。纳什认为以前的理论包含着某种被称为合作类型的n人博弈思想,它以一种对能由局中人形成的不同合作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为基础;与此相反,纳什认为他自己的理论则“以缺乏合作为基础,在其中假定每个参与者都各行其是,与其他人之间没有合作与沟通”。该思想拓展了博弈论的研究范围,并增强了其应用性。在阐明了合作与非合作之间区别的基础上,纳什定义了著名的“纳什均衡点”,并对它的存在进行了证明。纳什均衡的定义一般是通过简单确定一个正常形式的有限局中人和行动的博弈来给出的。在纯策略中,它是指这样一种策略分布:假使其他局中人不变换其策略,则任何一个局中人都不能以单方面变换自己的策略来增加其效用.纳什还证明,在一个有限局中人和行动的博弈中,至少总存在一个纳什均衡,虽然当我们考察混合策略时才能完全保证其存在,因为有例子表明,存在着没有纯策略均衡的对策。这一定义实际上包含着一个前提假定,即局中人对游戏结构有充分的了解,也就是说拥有完全信息,以便能够导出他们自己的预测.纳什均衡的意义直到现在仍是探讨与争论的题目。一般认为,它是随不同情况而变化的一种过程.例如,假设在某种博弈中,局中人通过某些非强制手段就局中人的策略选择达成协议,这项协议具体确定了每个局中人选择的策略。由于协议无强制力量,局中人如果能通过违背协议而获得利益,则该协议无效。所以,为了保证协议有效,必须有一种局中人不可能因单方面违背协议而获益的机制,即形成一种纳什均衡。即,纳什均衡使得协议能够自我约束,无外力作用下也能保证协议的生效.这里纳什均衡的意义在于保证协议的自我强制执行。但这并不是说每个纳什均衡都具有自我强制性,就多个局中人背信问题而言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此外,这里并未讨论协议如何实施及无协议时的情况。纳什均衡在上述情况中的含义是有差别的。纳什均衡刻画了人们理性选择的结果:利益冲突达到一种稳态以至无人会单方面加以改变。纳什均衡并未对这一结果做出福利上即总体上优与劣的判断。这就允许存在一种情形:由于人们的不合作使得每个人都达不到可能的最大收益。在囚徒困境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其中唯一的纳什均衡是双方均交待,因为在其它策略组合下均有一方能因改变策略而获益.但是这一局势中的帕累托最优是双方均不交待.这表明,帕累托最优并不一定能在纳什均衡点上实现。也即,在存在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利己主义个人理性选择的结果在总体上可能并不是最有效的。进而,西方经济学中在经济人假设下,市场经济会达到或者趋向帕累托最优这一结论在引入利益冲突后有可能无法成立。在囚徒困境中,双方虽可在均不交待的情况下达到帕累托最优,却难以实现这一结果。这是由于缺乏对对方的信任。因对方可把策略改为交待而使自己获释得利,故无法信任对方会信守承诺。每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个理性人假设更使这种信任失去基础.这说明,个人利己的理性选择并不能保证人们的处境都得到改善,结果可能对大家都不利。就此而言,纳什均衡揭示了利己理性的弱点。在人人求得自利的同时,如何防止对一切人均不利的结果出现,这已成为今天博弈论和经济学中研究的热点问题。

实际上,纳什的研究是基于“一个时期的模式"而做出的,是静态的,即在稳定的环境条件下,双方在不改变策略的情况下进行.但现实却在不断变化,并常有重复。后来人们在利用策略均衡分析特定的经济模型时,发现扩展形式的每一步在给定一局中人信息的情况下,纳什定

义忽视了“离开均衡路线”的偶然性。为弥补这一不现实假设的缺陷,泽尔滕发展了动态的适应于每个不同时期的博弈,从而以此为开端,促进对策略均衡的各种精细改进的定义的出现。并且,在纳什均衡中还有一个完全信息的重要假设,即局中人都了解其对手要采取的策略。这种假设在以下一些情况中看来特别不可信:某些局中人起初拥有其他人所缺乏的关于他们自己的爱好、能力甚至博弈规则方面的知识.如在经济学的应用中,这种不确定性可能反映为一个厂商起初对其竞争者的财务或人力资本资源等信息的不确定性。因此,要把纳什均衡分析运用于那种情景就不明智了。为此,豪尔绍尼建立了所谓不完全信息博弈,从而扩展了纳什分析的应用范围。

泽尔滕的研究成果使纳什均衡概念进一步精致化与详细化,并推动了博弈论在各学科中的应用。针对纳什均衡概念的不完善性,纳什以后的不少研究者试图精化原来的概念,附加条件以便排除无说服力的纳什均衡点。泽尔滕在这方面提出了两个著名的新概念:子博弈完美均衡点(或简称子博弈完美点)和颤抖手完美均衡点(或简称“颤抖手完美点)。子博弈完美点是泽尔滕1965年提出的。他认为在局中人选择应变计划的博弈中,并非所有纳什均衡点都是同样合理的,因为某些均衡解要求局中人具有实施“空洞威胁”(empty threat)的能力,即采用事实上无法实施的应变计划,从而这类均衡解失去实际意义.泽尔滕提出子博弈完美点的概念,是要把依赖于这类威胁的均衡点排除在考虑之外,即在原则上排除直观不合理的纳什均衡。在扩展型模式中,其思想表明了先行者利用其先行地位及后行者必然理性地反应的事实,来达到对其最有利的纳什均衡点。求解子博弈完美点的方法是逆向归纳法(倒推法)。这一概念可以推广到动态多时段博弈的情况。泽尔滕的子博弈完美点概念简单、直观,且与经济学中许多实际情况如寡头市场等相符合。在许多情景中,由于局中人的策略选择会引起一系列层次的连锁反应,在策略选择时就应对此加以考虑。但子博弈均衡点集合取决于扩展型博弈的细节,同时不能完全排除所有不直观不合理的纳什均衡点.为弥补不足,泽尔滕(1975)提出了“颤抖手完美点”的概念.“颤抖手完美点"概念的意蕴是:在博弈中每个局中人按纳什均衡点进行策略选择时难免会犯错误,即偶尔会偏离均衡策略(形象地说,可能手会颤抖).这样局中人应该选择那样的纳什均衡点,使得自己犯错误时,其它人按照他们的最佳反应策略,仍如同自己未发生错误一样做出同样的策略选择。事实上,这意味着局中人在策略选择时应考虑到自己有可能做出错误选择,从而会力图避免因自己的偶然错误而蒙受其它局中人改变相应策略给自己带来的损失。当然这一概念假定对任一方的颤抖概率都是一样的。其实,在博弈中人们会更小心地避免在损失大的方向上犯错误,这样向不同方向的颤抖概率就会不同.由此麦逊(R. Myerson)提出了“适当均衡点"的概念,进一步完善了颤抖手均衡点.在颤抖手均衡点概念中,泽尔滕利用人类行为包含非理性因素(局中人会犯错)这一特点,形成对理性概念的一种新理解.这种方法无疑是博弈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此外,泽尔滕在把博弈论应用于具体经济分析方面做出了卓越成就,如对非合作博弈中的联盟形成和议价模型等的深入研究。他在把博弈论应用于实验研究和生物学等方面也有突出贡献.总之,泽尔滕在纳什均衡概念的扩展与深化及博弈论在各学科的应用上都做出突出贡献,从而与豪尔绍尼一起推动了博弈论理论体系的丰富与完善。

在纳什博弈中,博弈双方的信息是完全的,即假定博弈双方都能认清对方每次对局的情况。而在现实生活中,博弈各方要想获得完全的信息可能性极小,而且即使可能获得完全信息也要付出高昂成本。因此,豪尔绍尼就以纳什均衡的出发点和以现实的不完全信息为条件,证明了如何分析不完全信息下的博弈,从而为研究信息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他是在纳什均衡的基础上,吸取了贝叶斯的研究成果,以贝叶斯理性原则为出发点,对纳什均衡做了全面广泛的展开。首先是不完全信息理论。豪尔绍尼对博弈论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在不完全信息问题上的突破。古典经济模型几乎无一例外地假设,个人(或厂商)的资源与偏好情况不仅为自己,也为

他们的竞争对手所知,即完全信息假设。这显然不符合实际.不过,这并非模型建立者本身所希望的,而只是因为缺乏解决不完全信息问题的工具而不得不做出的简化。博弈论的发展也遇到同样问题.由于对不完全信息问题一度苦无良策,博弈论曾受到严厉批评.因为局中人事实上不可能清楚关于对手决策的所有信息。由此导致博弈理论建模的应用范围也受到了限制.豪尔绍尼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将不完全信息建模为自然完成的一种抽彩.这种抽彩决定局中人的特征。而这些特征是局中人偏好与经验的总和,其中,每个局中人清楚自己的特征,但不知道别人的真实特征.即他对整个博弈局势只有不完全信息.据其特征,局中人可分为一些类型。每个局中人知道自己的类型,不知道别人的类型,但知道类型上的联合分布,从而能对其它局人的类型作出先验分布判断。不完全信息的这种博弈局势把实际中千变万化的不完全信息都№归结为局中人对他人的主观判断。这种方法成功地将不易建模的不完全信息转化为数学上可处理的不完善信息:即局中人根据经验与知识对对手的类型得出关于可能性大小的主观判断,即数学上的一种先验分布。不完全信息博弈的解是由纳什均衡概念推广而来的。其均衡点(贝叶斯均衡点)是一个n重策略,每个局中人每种类型的个人策略均是对其它局中人的(n—1)重策略的那种类型的最佳应对。以类型为基础的不完全信息博弈是豪尔绍尼(1967~1968年)提出的.他运用这种方法来克服将局中人的信息与偏好以及他对其它局中人信息与偏好的了解进行建模时所遇到的复杂性。这一思路极富创造性,使不完全信息博弈成为解决经济问题的一个有力工具。其次是关于混合战略的解释。混合战略概念的传统解释是,局中人应用一种随机方法来决定所选择的纯战略。这种解释在理论与实际上均不能令人满意。豪尔绍尼对此提出杰出的解释方法。他说明在每一真实的博弈形势中,总受一些微小的随机波动因素影响。在一标准型博弈模型中,这些影响表现为微小的独立连续随机变量,每个局中人的每一策略均对应一个。这些随机变量的具体取值仅为相关局中人所知,这种知识即成为私有信息;而联合分布则是博弈者的共有信息。这称为变动收益博弈.变动收益博弈适用豪尔绍尼的不完全信息博弈理论,各随机变量的一种取值类型影响着一个博弈者的收益。在适当的技术条件下,变动收益博弈所形成的纯策略组合与对应无随机影响的标准型博弈的混合战略组合恰好一致。豪尔绍尼证明,当随机变量趋于零时,变动收益博弈的纯战略均衡点转化为对应无随机影响的标准型博弈的混合战略均衡点.豪尔绍尼的变动收益博弈理论提供了对混合战略均衡点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局中人只是表面上以混合战略博弈,实际上,他们是在各种略为不同的博弈情形中以纯战略博弈。这种重新解释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概念创新,是豪尔绍尼对博弈论所采用的贝叶斯研究方法的一块基石。再次就是关于合作博弈的通解。豪尔绍尼关于博弈论的第一篇论文(1956)把纳什的合作理论与Zeuthen的议价模型结合,这是他建立n人合作博弈的通用议价模型(1959,1965)的第一步。绝大多数合作解概念基于具有或不具有旁支付(side payment)的特征方程型博弈。而他的通用议价模型是第一个适用于标准型博弈问题的几人合作理论。通过对均衡时效用权重与联盟对局中人分红具有独创性的构造,他成功地定义了一种议价解法,与非合作博弈的一种均衡点非常相似.直至现在,他的几人议价模型仍是合作博弈理论中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最后是关于对合作的非合作形式建模.现在一种观点已被广泛接受,即有关一种博弈形势的充分详细的模型必为一个非合作博弈理论。而在1960年代以前,一般观点认为,合作理论比非合作理论更为重要.豪尔绍尼是促使产生这种观念变迁的博弈论研究者之一。他首先认识到合作机会以非合作博弈形式建模的必要性.由此观点,合作理论可视为一个简化形式,需要建立具有更多细节的非合作模型.以这种思路,豪尔绍尼(1974)为特征方程型博弈中一个重要的合作理论-—冯·诺伊曼—-摩根斯顿稳定集——进行了创造性的非合作形式重建。豪尔绍尼的议价模型中为一个具有可转移效用的零和特征方程型博弈设计了一个收益向量序列,以其序列递推过程描述联盟的选择过程。其理论利用非直接优势概念形成了修正的稳定集概念。豪尔绍尼对稳定集概念的非合作重建为考察联盟形成的非合作模型构造提供了方法上的突破。

对不可置信威胁的研究引出了博弈论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即承诺行动。承诺行动是博弈中的主体使自己的威胁战略变得可置信的行动。一种威胁是否可以置信,取决于当事人在不施行这种威胁时是否会遭受更大的损失.承诺行动意味着当事人要为自己的失信付出成本,尽管这种成本并不一定真的发生,但承诺行动给当事人带来很大的好处,因为它会改变均衡结果.

随着现代经济的迅猛发展,博弈论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并应用于经济现象的分析与研究中。博弈论已成为博大精深的体系,广泛应用于经济学、政治学、军事决策、计算机科学、生物演化等研究.同时与数学、心理学、统计学以及认识论、伦理学等学科有重要联系。它与各学科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方面借鉴其它学科的思想成果,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其它学科的发展.博弈论与经济学的关系尤为密切,其最直接的应用领域是在契约、合作及各种公共产品等领域,博弈论的影响广及市场理论、契约与合同、政府行为等诸多方面,为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开辟了全新视野。

博弈论思想也对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大多数经济问题可以作为博弈过程来分析.克雷普斯指出,仅就在经济学上的应用而言,博弈论的主旨是帮助经济学家理解和预测在经济环境中已经发生与将要发生的事情。博弈论工具的应用的确加深了对经济现象的理解。近年来,许多学者尝试运用博弈论研究微观和宏观经济理论问题,甚至想通过这条途径重新建构理论框架。这一趋势已逐渐深入到每一个经济学及相关的领域.博弈论的传统应用领域是产业组织或市场结构的研究以及对投票和公共物品供给的分析等。诸如重复囚犯困境、交错出价的议价模型、时间选择博弈和先买权博弈,都在产业组织理论分析中得到应用。而豪尔绍尼的贝叶斯纳什均衡解,作为许多博弈推理分析的基石,则应用于机制设计问题。其中包括非线性价格歧视、最佳拍卖、对公共物品偏好的显示以及信息不完备情况下的契约失效等。在对掠夺行为和就业市场信号的分析中所应用的一系列解的概念-—完全贝叶斯均衡解、克雷普斯和威尔森序列均衡解、泽尔滕颤抖手完美点均衡解,体现着经扩展的不完全信息博弈中子博弈完美点的思想。近年来,博弈论被应用到对不同拍卖行为的分析、委托人——代理人的关系及激励机制问题,以及公共财政学领域等.我国学者近年来对博弈论在经济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有益尝试。如对经济调整中的社会博弈问题的研究、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关系和规则的探讨等。博弈论作为一种有力的分析手段,在经济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博弈、合作与经济制度紧密相联,诺斯则认为对经济制度的研究实质上就是对合作的机制的研究。我们认为,近年来经济学的一系列突出成就和最新进展越来越集中地表现出人们对经济行为主体认识的深化。作为洞察主体行为规律和分析经济现象背后机制形成的认识工具,博弈论在研究变革社会的秩序演进与制度创新方面应用潜力巨大。

博弈论在西方经济学及经济实践中已得到广泛应用,显然我国经济理论研究引入博弈论理论和研究方法,对于利用新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成果推动我国经济学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学在为现实经济提供理论指导的同时其自身也要不断发展,凯恩斯以后的西方经济学,在战后已发展起了一个新的体系,即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为对象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在改革前,我国的经济研究原是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政治经济学,主要探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断完善的途径,并不研究经济运行的过程,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对经济活动的关心也主要局限在对政府行为的理解和落实上,而忽视对企业和个人行为的分析、更不考虑各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对立,忽视经济主体在资源配置问题上的矛盾和博弈。我国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以后,重塑经济主体、转变经济主体的职能、增强各经济主体的活力,是重要的任务.博弈论分析我国转型时期宏微观经济运行的重要工具,因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存在着信息的不完全、信息不对称等现实情况,人(政府、企

业中的决策者及社会个人)都有自己的效用函数,对信息的加工能力也是有限的,各经济主体之间的选择存在着许多相互依赖关系。

博弈论在西方经济学及经济实践中已得到广泛应用,显然我国经济理论研究引入博弈论理论和研究方法,对于利用新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成果推动我国经济学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市场经济经济运行中,政府制定什么政策会收到什么效果,可以通过构建博弈模型进行研究,考虑博弈中各主体的效用函数等,研究不同博弈规则下的均衡。在转型时期政府的许多政策并不能采取指令性规定强制实施,只能依靠宏观调控的手段进行,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必须考虑政策实施的效果,要研究博弈主体决策行为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考虑经济主体的预期以及所获信息对博弈均衡的制约和影响。个人的各项经济决策,要考虑到社会经济活动中其他相关主体的影响.企业作为生产者,目标是利润极大。从这个目标出发,它对投入、产出的种类和数量进行选择,对自己的收入转化为积累与个人的收入分配比例进行选择,这个过程是一个重大的博弈决策过程.经济体制改革改变了政府控制整个经济活动的局面,企业和个人在经济活动中的独立性与能动性日益增强,研究各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博弈和均衡是研究经济运行机制和规律的重要内容,而专门研究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理性决策行为的博弈论方法,为政府利用经济理论分析政策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信息经济学是不对称信息博弈论在经济学上的应用,即研究在给定信息结构的条件下,进行最优的契约安排。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许多工作需要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信息经济学中信息的不对称包括不对称发生的时间和不对称信息的内容。从不对称发生的时间看,债转股的不对称可能发生在相关利益者签约之前,也可能发生在签约之后,分别称事前不对称和事后不对称。研究事前不对称信息博弈的模型称为逆向选择模型,研究事后不对称的模型称为道德风险模型。在信息经济学中,将博弈中拥有私人信息的参与人称为代理人,不拥有私人信息的参与人称为委托人。信息经济学的所有模型都可以在委托人一代理人的框架下分析。债转股政府、资产管理公司和债转股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就存在特殊的值得深入探讨的委托代理关系。博弈论理论的成熟,极大地促进了委托代理理论的发展,委托代理理论可以模型化如下一类的问题:委托人(如政府)想使代理人(如债转股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按照前者的利益选择行动(如使股权回购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但委托人不能直接观测到代理人选择了什么行动,能观测到的只是另一些变量(如企业效益、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等),这些变量由代理人的行动和其他的外生的随机因素共同决定,因而充其量只是代理人行动的不完全信息.委托人的问题是如何根据这些观测到的信息来奖惩代理人,以激励其选择对委托人最有利的行动.委托人在签约时要使自己期望效用极大化,而此时会面临来自代理人的两个约束:一个是参与约束,即代理人从接受合同中得到的期望效用不能小于不接受合同时能得到的最大期望效用;另一个是代理人的激励相容约束,即代理人总是选择使自己的期望效用最大化的行动,如果委托人希望的行动正好能使代理人的期望效用最大,那么代理人就会选择它.

(完整word版)博弈论的发展历程.

博弈论的发展历程 虽然早在18世纪初以前便开始了对具有策略依存特点的决策问题的零星研究,但博弈论真正的发展还是在20世纪。20世纪初期是博弈论的萌芽阶段,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从竞赛与游戏中引申出来的严格竞争博弈,即二人零和博弈.这类博弈中不存在合作或联合行为,对弈两方的利益严格对立,一方所得必意味着存在另一方的等量损失。这符合下棋等二人室内游戏的情形,但应用在经济与政治上,则大多数情况并不合适。此时,关于二人零和博弈理论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提出了博弈扩展型策略、混合策略等重要概念,为日后研究对象范围的拓展与研究的深化奠定了基础。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成就是泽梅罗定理(1913)与冯·诺伊曼的最小最大定理(1928),后者为二人零和博弈提供了解法,同时对博弈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非合作几人博弈中的基本概念——纳什均衡就是最小最大定理的延伸与推广。 1944年,美国数学家冯·诺伊曼(Von Neumann)和摩根斯坦(Morgensien)合著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系统的博弈理论的初步形成.该巨著汇集了当时博弈论的研究成果,将其框架首次完整而清晰地表述出来,使其作为一门学科获得了应有的地位。同时身为经济学家的摩根斯顿首先清楚而全面地确认,经济行为者在决策时应考虑到经济学上的利益冲突性质.该书详尽地讨论了二人零和博弈,并对合作博弈作了深入探讨,开辟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更重要的是将博弈论加以空前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经济学上,由于博弈论数学上的严整性与经济学应用上的广泛性,一些经济学家将该巨著的出版视为数理经济学确立的里程碑。 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对合作博弈的研究有了长足进步。按豪尔绍尼(1966)的观点,如果一博弈中意愿表示--协议、承诺、威胁——具有完全的约束力并可强制执行,则该博弈是合作的。如意愿表示不可强制执行,则为非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随后发展起来,纳什、泽尔滕和豪尔绍尼因此而获奖,但当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合作博弈上。事实上,合作博弈可视为非合作博弈的特殊情况,它略去非合作个体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的过程而着重研究合作的可能性与形式.由于省去从非合作到合作过程中繁复的难以尽述的细节,合作博弈能对合作问题有更清晰的把握。为了解决合作博弈中所遇到的问题,这一期间提出了联盟博弈、稳定集、解概念、可转移效用、核心等重要概念与思想。1950年代是博弈论的成长期,纳什为非合作博弈的一般理论奠定了基础,提出了博弈论中最为重要的概念——纳什均衡,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非合作理论发展起来,如阿尔·塔克的囚徒困境、重复博弈概念等。合作博弈理论在这个阶段得到进一步发展,如沙普利值概念、核概念等。博弈论的研究队伍开始扩大,兰德公司在圣基尼卡开业,在随后的许多年里,这里成为博弈论的研究中心.此经济学逐渐成为博弈论最重要的应用领域。1960年代是博弈论的成熟期。不完全信息与非转移效用联盟博弈那样的扩充使理论变得更具广泛应用性。常识性的基本概念得到了系统阐述与澄清。博弈论成了完整而系统的体系。更重要的是,博弈论与数理经济及经济理论建立了牢固而持久的关系。例如,等价性原理说明博弈论与经济理论间存在竞争市场经济的价格均衡与相应博弈的重要解概念之间的对应关系。豪尔绍尼与泽尔滕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他们的工作,豪尔绍尼提出了不完全信息理论,泽尔滕开始其均衡选择问题的研究.1970年代至今是博弈论的丰富壮大期.博弈论在所有研究领域都得到重大突破。博弈论开始对其它学科的研究产生强有力的影响,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研究复杂与涉及大规模计算的博弈模型发展起来。在理论上,博弈论从基本概念到理论推演均形成了一个完整与内容丰富的体系。在应用上,政治与经济模型有了深入研究,非合作博弈理论应用到大批特殊的经济模型。同时博弈论应用到生物学、计算机科学、道德哲学等领域,如随机策略这样的概念得到了重新解释。渐渐地,博弈论变得大众化起来。不再是仅为少数研究者所知。要对每年所发表的有关博弈论数以千计的文献进行了解已不是件容易的事。至今,博弈论仍在不断发展与深化,预测其可能出现的创新与成就是很困难的。

博弈论概要

博弈论概要 1.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利益冲突与一致具有普遍性,因此,几乎所有的决策问题都可以认为是博弈。博弈论在政治学、经济学等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经济学中博弈论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已渗透到几乎所有的领域,每一领域的最新进展都应用了博弈论,博弈论已经成为主流经济学的一部分,对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正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虽然博弈论是数学的一个分支,但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律学、军事学等领域都有许多成功运用博弈论的案例。早在1994年,提出博弈均衡理论的纳什博士与他的伙伴哈尔萨尼教授、泽尔滕教授就共同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和93万美元的奖金。2005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再次把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有着以色列、美国双重国籍的罗伯特·奥曼和美国人托马斯·谢林,以表彰他们在博弈论领域作出的贡献。纳什的贡献是在1944年与奥斯卡·摩根斯特恩合著了《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标志着现代系统博弈理论的的初步形成。而谢林和奥曼两位博弈论先驱在政治理论、社会学甚至生物学等方面成功运用到了博弈学理论。奥曼用数学分析为博弈论列出了精确的公式,谢林则是想通过实践来展示博弈论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实际意义。他们两位利用博弈论对商业谈判、种族隔离、武器控制等领域进行了实际分析,谢林教授认为博弈论运用的重要领域应该包括核威慑和武器控制,同时还可以研究种族关系、有组织犯罪、雇员关系乃至自我管理等方面。 2.博弈论相关概念与发展史综述 2.1博弈论的概念 2.1.1博弈论的定义 博弈论(Game Theory,又称对策论)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在发生直接的相互作用时,人们如何进行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博弈论是研究理性的决策者之间冲突与合作的理论。在博弈论分析中,一定场合中的每个对弈者在决定采取何种行动时都策略地、有目的地行事,他考虑到他的决策行为对其他人的可能影响,以及其他人的行为对他的可能影响,通过选择最佳行动计划,来寻求收益或效用的最大化。 "博弈"一词的英文单词是Game,意为对策、游戏。因此,一谈到博弈,人们自然会想到游戏,博弈论的早期思想也确实源于游戏。在诸如下棋、打牌、划拳等游戏中,人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才能获胜,这实际上是当事人面对一定的信息量寻求最佳行动和最优策略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许多游戏都反映了博弈论的思想。例如,在人们非常熟悉的"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中,我们的问题是:对方如何行动?而我又将如何应对才是最佳?这实际上就涉及到了博弈论的核心问题,即博弈论以对方的行为作为自己决策的依据,并寻求最佳。在四人进行的扑克牌游戏中,每个当事人所面临的是一场"完全无信息"的多人动态博弈;而在桥牌比赛中,每个当事人则面对的是一个"不完全无信息"博弈(有一定量信息,因为有一个人要摊牌)。在各种广为流传的棋谱中,要分析每一种可能的情况,即分析对局者在每种局势下的最佳走法,实际上进行的是二人轮流进行的"动态最优"博弈。但博弈不仅仅是指游戏,它研究的是当人们的行为存在相互作用时

博弈论

博弈论 博弈论指的是研究多个个体或团队之间在特定条件制约下的对局里利用相关方的策略,而实施对应策略的学科。博弈论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既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又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给埃尔文·罗斯及罗伊德·沙普利两位博弈论领域的经济学家,这是诺奖第六次眷顾博弈论学者。 基本概念 博弈论(Game Theory),亦名“对策论”、“赛局理论”,属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博弈论已经成为经济学的标准分析工具之一。目前在生物学、经济学、国际关系、计算机科学、政治学、军事战略和其他很多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博弈论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励结构间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博弈论考虑游戏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 主要特点 博弈论考虑游戏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表面上不同的相互作用可能表现出相似的激励结构(incentive structure),所以他们是同一个游戏的特例。其中一个有名有趣的应用例子是囚徒困境悖论(Prisoner's dilemma)。 具有竞争或对抗性质的行为成为博弈行为。在这类行为中,参加斗争或竞争的各方各自具有不同的目标或利益。为了达到各自的目标和利益,各方必须考虑对手的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并力图选取对自己最为有利或最为合理的方案。比如日常生活中的下棋,打牌等。博弈论就是研究博弈行为中斗争各方是否存

在着最合理的行为方案,以及如何找到这个合理的行为方案的数学理论和方法。 生物学家使用博弈理论来理解和预测进化论的某些结果。例如:John Maynard Smith 和George R. Price在1973年发表于Nature上的论文中提出的“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的这个概念就是使用了博弈理论。还可以参见演化博弈理论(evolutionary game theory)和行为生态学(behavioral ecology)。 博弈论也应用于数学的其他分支,如概率论、统计和线性规划等。 基本术语 博弈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基准也有不同的分类。一般认为,博弈主要可以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的区别在于相互发生作用的当事人之间有没有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如果有,就是合作博弈,如果没有,就是非合作博弈。 从行为的时间序列性,博弈论进一步分为静态博弈、动态博弈两类:静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参与人同时选择或虽非同时选择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先行动者采取了什么具体行动; 动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参与人的行动有先后顺序,且后行动者能够观察到先行动者所选择的行动。通俗的理解:"囚徒困境"就是同时决策的,属于静态博弈;而棋牌类游戏等决策或行动有先后次序的,属于动态博弈 按照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了解程度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完全博弈是指在博弈过程中,每一位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收益函数有准确的信息。 不完全信息博弈是指如果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收益函数信息了解的不够准确、或者不是对所有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收益函数都有准确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博弈就是不完全信息博弈。 目前经济学家们现在所谈的博弈论一般是指非合作博弈,由于合作博弈论比非合作博弈论复杂,在理论上的成熟度远远不如非合作博弈论。非合作博弈又分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与上述四种博弈相对应的均衡概念为:纳什均衡(Nash

博弈论发展史

博弈论发展史 一、起源与初步发展 博弈论作为一门研究决策者在不确定环境下进行决策的数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1901年,法国数学家埃米尔·博雷尔首次提出了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并将其应用于两人零和博弈的分析中。此后,博弈论逐渐在数学和经济学领域得到关注。 二、纳什均衡的提出 20世纪50年代,美国数学家约翰·纳什提出了纳什均衡的概念,这是博弈论的重要发展。纳什均衡指的是在一个博弈中,每个决策者选择的策略都是对方策略的最佳响应,不存在改变策略能够获得更好结果的情况。纳什的这一理论为博弈论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博弈论的应用 博弈论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领域。在政治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博弈论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政治学中,博弈论被用于分析选举策略和国际冲突;在生物学中,博弈论被用于研究进化和动物行为;在计算机科学中,博弈论被用于设计算法和解决优化问题。 四、博弈论的发展与深化 随着研究的深入,博弈论的发展也愈加复杂和多样化。20世纪70年代,约翰·霍普金斯提出了演化博弈论,用于研究动态的、非完全

理性的决策过程。此后,人们又逐渐将博弈论与信息论相结合,形成了信息博弈论,用于研究信息交流对决策结果的影响。 五、博弈论的现代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博弈论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计算机模拟和数值方法的应用使得博弈论的分析更加精确和实用。同时,网络博弈的兴起也为博弈论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实例和数据。 六、博弈论的前景与挑战 博弈论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前景非常广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博弈论的应用将更加广泛。然而,博弈论的研究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模型的简化和假设的限制等。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加注重实证分析和跨学科的合作,以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博弈论作为一门研究决策者在不确定环境下进行决策的数学理论,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深化,已经在各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应用价值。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博弈论的前景将更加广阔,同时也需要面对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相信在未来的研究中,博弈论会继续为我们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洞见和解决方案。

博弈论的形成和发展

博弈论的形成和发展 在西方社会科学中,博弈论被评为“纪念西方文明发展的十八座里程碑”奖章的第十七位荣膺者,也被认为是20世纪社会科学领域取得的最大成果。有许多学者甚至认为博弈论有可能成为研究所有社会科学的统一方法。 一、博弈论的形成和发展 1、博弈理论的早期研究。一般认为,对于博弈理论的最早研究可以追溯到18世纪初。瓦德格拉夫(Waldegrave)在1713年提出了两人博弈的极小化极大混合策略解。古诺(Cournot)和伯特兰德(Bertrand)分别在1838年和1883年提出了博弈论最经典的模型,两位学者分别从产量决策和价格决策分析垄断的双寡头竞争模型,确定了在竞争之下各自的最优反映函数。这些都是关于博弈问题的早期的零星研究。 2、博弈论发展的不同阶段。一般认为博弈论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初。博弈论创立的标志是冯·诺伊曼和奥·摩根斯坦(Morgenstern)在1944年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这部著作,他们的贡献现在看来主要是创立了博弈论研究的基本概念、二人零和博弈的完全解决和对合作博弈的贡献。现在应用更为普遍的非合作博弈理论的创立,则是以纳什(John Nash)1950年的博士论文《非合作博弈》为标志,该文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纳什均衡的概念。此后(20世纪70年代),美国海萨尼(Harsanyi)和德国塞尔顿(Selten)的不完全信息博弈理论工作进一步完善了非合作博弈理论。当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开始将注意力由价格制度转向非价格制度时,博弈论逐渐成为经济学的基石。 1944年,冯·诺伊曼(V on Neumann)和奥·摩根斯坦(Morgenstern)合著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被认为是博弈理论初步形成的标志。该书在总结以往关于博弈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博弈论的概念术语、一般框架和表述方法,提出了较系统的博弈理论。而且,在该书以前,博弈论主要是数学家们研究的课题,主要是一种数学理论而不是经济学理论。《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极大地促进了博弈论和经济学研究的联系。从此,博弈论开始被经济学家们所接受,对博弈论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虽然《博弈论与经济行为》的出版标志着博弈论的初步形成,但是这个时候的博弈论还是比较幼稚的,研究的范围也较小,总体影响也很小。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少数类型的合作博弈和零和博弈。 20世纪的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是博弈论的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阶段。越来越多的学者进行了博弈理论的研究。1950年,纳什(John Nash)在他的博士论文《非合作博弈》中,将博弈论扩展到了非零和博弈,最终形成了非合作博弈理论的思想源泉,纳什均衡概念的提出以及纳什均衡存在性的纳什定理的证明,

博弈论的发展历程

博弈论的发展历程 博弈论的发展历程(下)(ZZ) 信息问题上的突破。古典经济模型几乎无一例外地假设,个人(或厂商)的资源与偏好情况不仅为自己,也为他们的竞争对手所知,即完全信息假设。这显然不符合实际。不过,这并非模型建立者本身所希望的,而只是因为缺乏解决不完全信息问题的工具而不得不做出的简化。博弈论的发展也遇到同样问题。由于对不完全信息问题一度苦无良策,博弈论曾受到严厉批评。因为局中人事实上不可能清楚关于对手决策的所有信息。由此导致博弈理论建模的应用范围也受到了限制。豪尔绍尼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将不完全信息建模为自然完成的一种抽彩。这种抽彩决定局中人的特征。而这些特征是局中人偏好与经验的总和,其中,每个局中人清楚自己的特征,但不知道别人的真实特征。即他对整个博弈局势只有不完全信息。据其特征,局中人可分为一些类型。每个局中人知道自己的类型,不知道别人的类型,但知道类型上的联合分布,从而能对其它局人的类型作出先验分布判断。不完全信息的这种博弈局势把实际中千变万化的不完全信息都№归结为局中人对他人的主观判断。这种方法成功地将不易建模的不完全信息转化为数学上可处理的不完善信息:即局中人根据经验与知识对对手的类型得出关于可能性大小的主观判断,即数学上的一种先验分布。不完全信息博弈的解是由纳什均衡概念推广而来的。其均衡点(贝叶斯均衡点)是一个n重策略,每个局中人每种类型的个人策略均是对其它局中人的(n-1)重策略的那种类型的最佳应对。以类型为基础的不完全信息博弈是豪尔绍尼(1967~1968年)提出的。 他运用这种方法来克服将局中人的信息与偏好以及他对其它局中人信息与偏好的了解进行建模时所遇到的复杂性。这一思路极富创造性,使不完全信息博弈成为解决经济问题的一个有力工具。其次是关于混合战略的解释。混合战略概念的传统解释是,局中人应用一种随机方法来决定所选择的纯战略。这种解释在理论与实际上均不能令人满意。豪尔绍尼对此提出杰出的解释方法。他说明在每一真实的博弈

简述博弈论产生与发展过程

博弈论的发展历程 一、博弈论起源 博弈论(Game Theory)起源于上世纪初的数学领域,最初是作为数学的一个分支被研究的。它主要研究在策略性决策场景中,参与者的最优行为及其相互影响。这一理论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13年,Borel在一般集合论的基础上定义了对策论的基本概念。 二、经典博弈理论 在博弈论的发展历程中,经典博弈理论在上世纪中叶占据主导地位。这一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John von Neumann和Oskar Morgenstern。他们于1944年合作发表了《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提出了著名的“冯·诺依曼-摩根斯坦博弈模型”,为现代博弈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非合作博弈理论 非合作博弈理论(Non-cooperative Game Theory)是上世纪5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代表人物包括Gerard Debreu和John Harsanyi。他们提出了非合作博弈的纳什均衡概念,成为现代博弈论中的重要基石。非合作博弈理论主要研究在信息不完全或不确定的情况下,参与者如何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 四、合作博弈理论 与非合作博弈理论相对,合作博弈理论强调参与者之间的合作可能性和最优策略的均衡。这一理论在上世纪6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代表人物包括R.B. Myerson和Roger Wollenstein。合作博弈理论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合作实现各方的利益最大化,以及如何分配这些利益。 五、演化博弈理论 演化博弈理论(Evolutionary Game Theory)是在上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其代表人物包括John Maynard Smith和George R. Price。这一理论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出发,研究参与者如何通过学习和适应环境,实现最优策略的选择。演化博弈理论在经济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六、动态博弈理论

博弈论发展脉络和理论体系

博弈论发展脉络和理论体系 博弈论是一门研究决策者在互相竞争和协同合作时所采取的策略和行动的数学理论,它主要研究的是在竞争环境下的决策问题,即某个人或机构采取的决策如何受到其他人或机构的决策的影响。在博弈论的发展历程中,其理论体系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发展,现将其脉络和理论体系做一简要介绍。 一、传统博弈论阶段(1944-1984) 传统博弈论又称纯策略博弈论,它是博弈论早期的理论体系。在这一阶段,博弈论家主要关注的是零和博弈问题(即博弈双方的利益是完全矛盾的,一方获利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并且认为博弈参与者的理性是无限的,因此他们将人的行为视为机器人完美遵循的动作,从而导致了一些问题,例如纳什均衡理论。 二、非合作博弈论阶段(1985-1995) 1985年,约翰纳什(John Harsanyi)和约翰·内什(John Nash)与雷因哈滕·塞尔丹(Reinhard Selten)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 学奖,这也标志着博弈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非合作博弈论阶段。与传统博弈论不同的是,非合作博弈论允许参与者做出有限理性决策,因此更贴近现实世界。同时,非合作博弈论也开创了博弈论的实证研究,即模拟实验和行为经济学的提出。 三、协作博弈论阶段(1996-至今)

协作博弈论是博弈论的又一个重要分支,它与传统博弈论的零和博弈相反,认为在博弈中,参与者可以通过合作来实现共同福利的最大化,因此在这种博弈形式中,博弈双方并非完全矛盾的,而是各有所得。协作博弈理论的提出对于博弈论理论体系的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之,博弈论在发展历程中逐渐从理论到实践,从传统博弈到非合作博弈、再到协作博弈,增加了对真实世界的洞察力和预测性,对于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未来,博弈论还将继续深入研究,探索更加复杂、多样化的博弈形式,并进一步将其应用到各个领域,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演绎博弈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演绎博弈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1.引言 1.1 概述 概述: 博弈论是一门研究决策者在相互影响下作出决策的数学模型和方法的学科。在博弈论中,每个决策者的目标是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但他们的行动又会影响其他决策者的收益。因此,博弈论主要研究不同决策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他们如何制定策略来达到最有利的结果。 博弈论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涉及数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通过博弈论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决策背后的逻辑,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将对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进行深入探讨,希望能够带领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博弈论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方向。通过对博弈论的分析和阐述,可以为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提供启示和帮助。 1.2 文章结构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对博弈论的演绎分析: 第一部分将介绍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博弈的定义、基本元素和解

决方法等,为读者提供对博弈论的初步了解。 第二部分将追溯博弈论的发展历程,从博弈论的起源到现代博弈论的重要成果,探讨博弈论在学术界和实际应用中的演变。 第三部分将探讨博弈论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从政治决策、经济竞争到社会交互等各个领域,展示博弈论的广泛影响和应用价值。 最后,结论部分将总结博弈论的重要性,展望博弈论的未来发展,并对本文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和回顾。 1.3 目的: 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旨在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博弈论这一重要的经济学分支,并认识到其在现实生活和商业决策中的重要性。通过全面介绍和分析博弈论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引发读者对博弈论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于经济学和决策理论的进一步探索和学习。同时,通过总结博弈论的重要性和展望其未来发展,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对当前经济环境和市场竞争的更深刻理解,帮助他们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更加有效地运用博弈论的相关原理和方法。最终目的是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本文对博弈论的系统解读,从而提升他们在经济决策和竞争中的思维能力和应对能力。 2.正文

博弈

浅析经济活动中的博弈论 中国古代的《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部军事著作,而且是最初的一部博弈巨著。博弈论致力于研究象棋,桥牌,赌博问题。 首先对博弈论的发展历程就有大致概念。博弈论主要考虑这些游戏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以及实际行动能力,进而找出最优策略。1928年,冯诺依曼证明了博弈论基本理论,从此博弈论诞生了,1944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将博弈论从两个推向了多人,交将其应用于经济领域。而纳什则用不动点证明了均衡点的存在。纳什均衡因此产生。 其次,博弈论的内容才便是博弈的精髓。博弈论过程涉及决策人,对抗人,而这些局中人讲求策略,讲究得失,按照一定的顺序争取达到平衡。而纳什定理又将博弈论推向了新的高度。而经济学之用们均研究非合作博弈,因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比起来复杂地多,而且合作博弈在理论上也没有非合作博弈如此成熟。非合作博弈又分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他们对应的四种均衡结果均为:纳什均衡,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贝叶斯纳均衡,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 再次,现代社会信息不对称,因而不完全信息博弈处处可见,不完全信息博弈充斥着整个生活。人们随时随地在与其他的个体进行博弈,谈判。各集体又利用着得到的可用信息和各集体进行博弈。 此外,经济是理性的选择,在经济生活之中,博弈现象随处可见,因为博弈,社会向着更为完善的程度发展。例如谈判活动,便是双方不断地博弈。 加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形势大好,而博弈论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种之中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中国两大电信产业的竞争,以及中国地产业方面发展所体现出来的博弈。总之,博弈论很好的解释了很多生活问题。而在经济方面的贡献尤为显著。

经济研究中的演化博弈理论

经济研究中的演化博弈理论 演化博弈理论在经济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解释市场现象、预测经济行为以及制定政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本文旨在探讨演化博弈理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背景和意义,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演化博弈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当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学领域。随着学科交叉的不断发展,演化博弈论逐渐渗透到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在经济学中,演化博弈理论被用于解释市场中的竞争与合作行为、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技术创新与扩散等问题。然而,尽管该理论在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研究空白和挑战。 演化博弈模型:这通常是基于生物进化理论的复制动态方程,用来描述博弈参与者的策略演化过程。 算法:这指的是通过计算机模拟或数学分析来探讨策略演化的路径和稳定状态。 计算机模拟:通过模拟不同的情境和参数条件,研究者可以观察策略的动态变化并评估不同策略的相对优势。

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总结演化博弈理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成果与不足。运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收集数据,以便对演化博弈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通过对演化博弈理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该理论在解释和预测市场现象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例如,运用演化博弈论可以较好地解释市场中的竞争与合作现象,同时还可以分析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演化博弈理论还可以为政策制定提供指导,为预测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提供依据。然而,演化博弈理论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如模型的假设条件和参数的设定是否合理,以及计算机模拟结果的可靠性等。 完善模型与算法:进一步探讨演化博弈模型的假设条件与参数的设定,提高模型的普适性和精确性; 加强跨学科研究:通过与其他学科(如人工智能、复杂系统等)的交叉融合,深化演化博弈理论的研究内涵; 拓展应用领域:将演化博弈理论应用于更多具有现实意义的经济问题,如气候变化、国际贸易等全球性议题;

博弈论基础 mobi

博弈论基础 mobi (实用版) 目录 1.博弈论的概述 2.博弈论的基本要素 3.博弈论的分类 4.博弈论的应用案例 5.博弈论的发展与前景 正文 一、博弈论的概述 博弈论,作为一门研究决策制定的数学理论,主要关注在特定情况下,决策者如何做出最佳选择以实现自身目标。博弈论的研究对象包括各种决策问题,如竞争、合作、冲突等,旨在揭示这些决策问题的规律性,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 二、博弈论的基本要素 1.参与者:博弈中的决策者,可以是个人、组织或国家等。 2.策略:参与者可选择的行动方案。 3.支付:参与者采取某策略后获得的收益或损失。 4.博弈:参与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策略选择和支付计算。 三、博弈论的分类 1.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根据参与者之间是否存在协作关系进行划分。 2.静态博弈与动态博弈:根据博弈过程的时间特性进行划分。

3.完全信息博弈与不完全信息博弈:根据参与者对对方策略的了解程度进行划分。 四、博弈论的应用案例 1.囚徒困境:揭示了合作与竞争之间的矛盾,解释了为何在某些情况下,合作可能导致更差的结果。 2.拍卖理论:研究拍卖市场中的策略选择与支付分配问题,为实际拍卖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3.信任博弈:分析信任关系对合作决策的影响,有助于理解人际关系中的信任问题。 五、博弈论的发展与前景 1.发展历程:博弈论起源于 20 世纪中叶,经过几代学者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2.发展趋势:博弈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日益增多,如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 3.前景展望: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博弈论在实际应用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之,博弈论作为一门研究决策制定的数学理论,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浅析博弈论在工程招投标中的应用

浅析博弈论在工程招投标中的应用 摘要:这篇论文深入探讨了博弈论在工程招投标过程中的应用。首先,论文 对博弈论进行了简洁的介绍,定义了博弈论以及它的几种主要类型,并且回顾了 博弈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其次,论文分析了博弈论在工程招投标中的应用,特别是在信息不完全和信息完全的博弈中的应用。在信息不完全的博弈中,论文 探讨了投标者的策略选择和价格竞争分析。在信息完全的博弈中,论文探讨了公 平分配问题的处理和风险评估与风险分担。最后,论文得出了结论,证明了博弈 论在工程招投标中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关键词:博弈论;工程招投标;策略选择;价格竞争;公平分配;风险评估 1 博弈论简介 1.1 博弈论的定义 博弈论是一种研究决策者(也称为玩家)在某种情况下如何做出理性选择的 数学方法。它主要研究的是多个决策者之间的互动情况,即每个决策者的决策不 仅取决于自己的选择,而且还取决于其他决策者的选择。 1.2 博弈论的类型 根据玩家的信息状况和行动顺序的不同,博弈论主要分为四种类型:1.静态 博弈与动态博弈:静态博弈是指玩家们几乎在同一时间做出决策,而动态博弈是 指玩家们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做出决策。2.完全信息博弈与不完全信息博弈:完 全信息博弈是指每个玩家都完全了解其他玩家的策略选择和收益函数,而不完全 信息博弈是指至少有一个玩家对其他玩家的策略选择或收益函数的某些方面缺乏 信息。3.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是指玩家们可以通过签订约束性协议 来进行合作,而非合作博弈是指玩家们不能(或不允许)签订约束性协议。 1.3 博弈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博弈论起源于20世纪初,最初主要用于解决经济学和军事学的问题。1944年,冯·诺伊曼和摩根斯坦出版了《博弈论与经济行为》,这是博弈论的第一本系统性著作,标志着博弈论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自那时以来,博弈论已经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等。例如,在经济学中,博弈论被用来分析市场竞争、合同理论、机制设计等问题;在计算机科学中,博弈论被用来分析网络流量控制、安全协议设计等问题;在生物学中,博弈论被用来解释动物行为和演化过程中的竞争与合作现象。 2 博弈论在工程招投标中的应用分析 2.1 信息不完全的博弈在工程招投标中的应用 2.1.1 投标者的策略选择 在招投标过程中,投标者的策略选择是一项关键的任务。博弈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理论视角和实用工具,帮助我们分析投标者如何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做出决策。根据博弈论,每个投标者都是一个理性的决策者,他们的目标是最大化自己的收益。然而,在实际情况中,投标者通常没有全部的信息,例如他们可能不知道其他投标者的出价、投标条件等关键信息,这就构成了所谓的信息不完全博弈。在信息不完全的招投标博弈中,投标者的策略选择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决定是否参与投标:投标者需要评估自己是否有能力和资源完成招标项目,并对可能的回报进行预期。如果预期回报高于投标成本,那么他们可能会选择参与竞标。2.定价策略:投标者需要根据自身的成本、预期的利润,以及对竞争对手可能的出价的猜测,来决定自己的出价。在决定出价时,他们还需要考虑到价格过高可能导致失败,而价格过低则可能会压缩利润。3.信息收集和信号发送:投标者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收集有关其他竞标者和招标项目的信息,以更好地制定策略。同时,他们也可以通过发送信号(例如显示资质或展示过往经验)来影响其他竞标者的行为或者提高自己的中标概率。4.风险管理:投标者需要对各种可能的风险进行评估,并选择适当的策略来应对。例如,他们可能会选择在合同中加入一些条款来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或者采用保险等方式来分散风险。 2.1.2 价格竞争分析

博弈论历史

博弈论历史 博弈论是二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的意义。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博弈论发展历史。欢迎欣赏阅读。 博弈论发展历程 博弈的原始思想萌芽于两千多年前,《孙子兵法》、《孙膑兵法》、《三十六计》、《六韬》等书中就有许多博弈案例,“田忌与齐王赛马”就是博弈实例之一。《摩诃婆罗多》、《梨俱吠陀》、《圣经》中记述了骰子游戏,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六博、围棋等博弈。 在西欧,德国哲学家和数学家莱布尼茨于1710年就预言了关于策略博弈理论出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其后两年,詹姆斯·华尔德格拉特James Waldradre首次提出了“极小极大”定理的概念。虽然对具有策略依存特点的决策问题的零星研究则可上溯到18世纪初甚至更早,但是,博弈论的真正发展与成熟还是在20世纪。 在20世纪20年代,法国数学家波莱尔 Borel最早用数学语言刻画了博弈问题,提出了“策略”和“混和策略”概念,用最佳策略和概念研究了下棋和其它许多具体的决策问题,并试图把它们作为应用数学的分支加

以系统研究。冯·诺伊曼Von Neumann是博弈论又称对策论的创始人之一,1928年他发表“关于伙伴游戏理论”Zur Theorie der Gesellschaftsspiele提出两人零和博弈的极小极大定理。他首次证明了博弈论基本定理,即“每个矩阵博弈都能通过引进混合策略而被严格决定”,现代博弈论正式诞生。他讨论了合作对策问题,特别是三人零和博弈中有两方联合的情形,结果表明在附加条件下,N人博弈问题的解存在且唯一。 1944年冯·诺伊曼和摩根斯坦Morgenstern合作的《博弈论和经济行为》一书提出合作博弈的基本模型,标志着系统的博弈理论的初步形成。他们创立了博弈论研究的基本概念。到20世纪50年代,合作博弈发展到鼎盛时期,包括纳什Nash和夏普里shapley的“讨价还价模型”,吉尔斯Gillies和夏普里关于合作博弈中的“核”Core的概念以及其他一些人的贡献。 20世纪50年代合作博弈论达到顶峰,同时非合作博弈论也开始创立。纳什在1950年和1951年发表了两篇关于非合作博弈的重要文章《N人博弈的均衡点》、《非合作博弈》,明确给出了“纳什均衡”的概念和均衡存在性定理,对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图克Tucker于1950年定义了“囚徒困境”prisoners’dilemma,他们两人的著作基本上奠定了现代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石。 20世纪60~70年代是博弈论的发展时期。1965年,莱因哈德·泽尔

经济管理中的博弈

经济管理中的博弈

经济管理中的博弈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博弈论的原理、博弈论的发展历程、博弈论的简要概念及其经典模型,通过列举和叙述囚徒困境、价格战和智猪博弈这三个博弈论模型的原理及其应用的案例,分析博弈论的作用及在经济市场和经济管理中常用到的博弈模型,说明博弈论在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字:囚徒困境价格战智猪博弈纳什均衡 一、什么是博弈论 博弈论(Game Theory):优先预测胜利前作出的竞争是博弈。博弈论就是研究互动决策行为的理论。它实际上也可以看做是一种思维方式,即谋略性思考问题的方式。对博弈论的通俗理解就是关于人与人斗争中“老谋深算”的学问。博弈论是二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的目的。在一场博弈中,你必须考虑对方的选择以确定你自己的最优选择,而对方也必须考虑你的选择来确定他的最优选择。你从博弈中取得的——在博弈论中称为盈利(payoff)——不仅仅取决于你自己的行动,也取决于对方的行动;同样,对方从博弈中得到的赢利,不仅仅取决于对方的行动,也将取决于你所采取的行动。而博弈中的双方,都试图尽可能地最大化自己的赢利。博弈论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励结构间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博弈论考虑游戏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目前在生物学、经济学、国际关系、计算机科学、政治学、军事战略和其他很多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 二、博弈论的发展 1928年,冯·诺依曼证明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从而宣告了博弈论的正式诞生。1944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共著的划时代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将二人博弈推广到n人博弈结构并将博弈论系统的应用于经济领域,从而奠定了这一学科的基础和理论体系。1950~1951年,约翰·福布斯·纳什利用不动点定理证明了均衡点的存在,为博弈论的一般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纳什的开创性论文《n人博弈的均衡点》(1950),《非合作博弈》(1951)等等,给出了纳什均衡的概念和均衡存在定理。此外,塞尔顿、哈桑尼的研究也对博弈论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今天博弈论已发展成一门较完善的学科。

(完整word)耶鲁大学博弈论_精简版

第一讲导论—五个入门结论 1。通过成绩博弈模型可以知道,不选择严格劣势策略,因为每次博弈会得到更好的收益. 2。通过囚徒的困境博弈模型可以知道,理性选择导致次优的结果(协商难以达成目的的原因不是因为缺少沟通,而是没有强制力)。 3。通过愤怒天使博弈模型可以知道,汝欲得之,必先知之;永远选择优势策略,选择非劣势策略,损失小,如果对手有优势策略则应以此作为选择策略的指导. 4.如果想要赢,就应该站在别人的立场去分析他们会怎么做. 第二讲学会换位思考 1.构成博弈要素包括,参与人,参与人的策略以及收益. 2。所谓严格优势策略,就是指不论对方采取什么策略,采取的这个策略总比采取其他任何策略都好的策略。 3。在博弈中剔出某些选择时需要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结果,因为对手不会选择劣势策略;同时要考虑到对手也是一个理性的参与人。 4.在博弈中剔除某些选择是一种直接思考,同时也是作为一个理性参与人的选择。 第三讲迭代剔除和中位选民定理 1。在选民投票博弈模型中,通过不断地迭代以及剔除来决定策略,由此,我们得到了一种新的选择策略的方法:迭代剔除法。 2.选民投票博弈模型的结果与现实存在偏差,主要是因为:现实中选民并不是均匀分布的;选民通常根据候选人的性格而非政治立场来进行投票,而政治立场只是单一维度;只适用于只有两个候选人的情况; ④同时存在弃权票;⑤选民未必相信候选人所声明的立场。 3.建立模型,是为了更好的描述事实以激发灵感,模型是有重要的事是抽象而来,逐步增加约束条件完善模型观察结果,比较分析结果的变化。 第四节足球比赛与商业合作之最佳对策 1。点球博弈模型告诉我们,不要选择一个在任何情况或信念下都不是最佳对策的策略。 2.最佳对策:参与人针对对手策略的定义:参与人i的策略s^i(简写成BR)是对手策略S—i的最佳对策,如果参与人i在对手的策略S-i下选S^i的收益弱优于其它对策Si`,这对参与人i的所有Si`都适用,则策略S^i是其它参与人策略S—i的最佳对策。S^i最大化了对手选S—i时我的收益;最佳对策广义定义:参与人i的策略S^i是最佳策略(你对其他参与人可能采取的策略持信念P时的最佳策略),在参与人i仍持信念P的情况下选S^i的获得预期收益比在同样的信念P下选其它的策略获得的预期收益都要高(对于所有可选的Si`均成立)即Eu(S^i,P)≥Eu(Si`,P) Si` in Si 我从Si选择可选策略时S^i而非S —i最大化了我的预期收益。 第五讲坏风气与银行挤兑 1。纳什均衡,即对任意一个此博弈内的参与者A,他所选择的策略是其他参与人所选策略的最佳策略。 2.学习纳什均衡,是为了过后不为当时的决定后悔,因为选择的最佳策略。

最新供应链企业竞争合作博弈关系分析(1)

供应链企业竞争合作博弈关系分析(1)

供应链企业竞争合作博弈关系分析 关键词 (3) 1 引言 (3) 2 供应链竞争合作关系分析 (4) 2.1.供应链的概念 (4) 2.2供应链企业关系 (6) 3博弈论 (8) 3.2博弈论的发展历程 (10) 3.3供应链应用博弈可行性分析 (12) 4 供应链企业竞争合作关系的博弈分析 (13) 4.1博弈模型分析描述 (13) 5结论 (18) 参考文献 (18)

供应链企业竞争合作博弈关系分析 摘要本文分析了供应链企业间的关系问题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在对供应链企业关系的研究中引入竞争合作理论。同时供应链管理强调合作企业间既竞争又合作的竞合共赢思想,当代企业间的竞争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弈论已经成为分析解决各种问题的重要工具。本文通过使用博弈理论来解释供应链企业的竞争合作的动态关系,是博弈理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案例。 关键词供应链竞争合作关系博弈论 1 引言 竞争合作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生的一种新型的企业管理理论,主要讨论企业之间、企业与市场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问题。美国耶鲁管理学院的巴里·J·内尔布夫和哈佛商学院的亚当·布兰登勃格在《竞争合作》一书中首次提出该理论,“认为竞争合作是一种超越了过去的竞争,以及合作的规则,并且结合了两者优势的一种方法。竞争合作意味着在创造更大的商业市场时合作,在瓜分市场时竞争”。乔尔·布利克(Joel Bleeke) 与戴维·厄恩斯特(DavidErnst)则进一步研究了企业的竞争合作战略:未来的企业将日益以合作而非单纯的竞争为依据,企业会把竞争合作视为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之一;尼尔·瑞克等人指出了促使企业竞争合作成功的因素,即贡献、亲密和远景。然而这些研究都集中在讨论如何与竞争对手进行合作以获取竞争优势的问题上,而没有把对竞争合作关系的研究放在供应链环境下进行。 随着市场竞争从“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的”转变,产国际上一些先驱企业摒弃了过去那种从设计、制造、直到销售都自己负责的经营模式,转而在全球范围内与供应商和销售商建立最佳合作伙伴关系,与他们形成一种长期的战

博弈论及经典案例简介

博弈论及经典案例简介博弈论及经典案例简介 一、博弈论 1.1 定义与简介 1.2 博弈论的发展历程 1.3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1.3.1 策略和策略组合 1.3.2 纳什均衡 1.3.3 康托尔集合理论 1.3.4 微分博弈 1.3.5 合作博弈 1.3.6 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 1.4 博弈论的应用领域 1.4.1 经济学中的博弈论 1.4.2 政治学中的博弈论 1.4.3 生物学中的博弈论

1.4.4 计算机科学中的博弈论 1.4.5 社会科学中的博弈论 二、经典案例介绍 2.1 互惠博弈案例:囚徒困境 2.1.1 案例描述 2.1.2 策略分析 2.1.3 纳什均衡的存在与稳定性 2.1.4 应用实例 2.2 合作博弈案例:国际气候谈判 2.2.1 案例描述 2.2.2 合作与各方利益 2.2.3 策略分析与合作方案 2.2.4 实际应用与效果评估 2.3 非零和博弈案例:市场竞争 2.3.1 案例描述 2.3.2 战略选择与竞争均衡 2.3.3 市场行为分析

2.3.4 合作与竞争策略 2.4 洞察博弈案例:拍卖机制 2.4.1 案例描述 2.4.2 不完全信息与最优出价 2.4.3 纳什均衡分析 2.4.4 拍卖机制的优化 附件: 1.博弈论相关研究文献 2.相关案例数据和分析报告 3.附录:博弈论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 法律名词及注释: 1.康托尔集合理论:康托尔集合理论是博弈论中用来描述博弈参与者可行策略的集合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 2.纳什均衡:纳什均衡是博弈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在博弈参与者选择最优策略的情况下,没有人可以通过单方面改变策略来获取更好收益的状态。 3.微分博弈:微分博弈是一种对动态博弈进行数学建模的方法,通过微分方程来描述博弈参与者的策略演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