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城镇化特征与策略
云南推进新型城镇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云南推进新型城镇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云南已步入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
本文通过对全省面上数据分析,针对云南特色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云南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各州市城镇化水平差异明显、农业转移人口难以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鎮化、城镇产业发展支撑能力不足、城镇化的推进使部分乡村特色文化逐渐消失等问题,提出以下对策:提升城镇化质量,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强化产业支撑,促进城镇化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广大的农村和山区提倡就地城镇化;提高农村人口市民化转化水平;保持特色浓郁的城镇文化。
标签:云南特色;新型城镇化;问题及对策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到“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概念。
云南省作为一个“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地方特色的省份,境内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独特,在新开放格局中战略地位显著,因此积极探索云南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云南跨越发展模式的优先选择,也是力争与全国同步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突破口。
一、云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一)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云南省城镇化水平也快速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城镇化率持续提升,由1978年的10.12%提高到2014年的41.73%。
有学者把城镇化进程分为六个阶段:城镇化率在10%以下是城镇化史前阶段;10%~20%是城镇化起步阶段,20%~50%是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50%~60%是城镇化基本完成阶段;60%~80%是城镇化自我完善和城乡完全实现一体化阶段。
可见,截至2014年,城镇化率为41.73%的云南已经进入到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
(二)形成以滇中城市群为核心的六大城市群云南初步形成了以滇中城市群为核心的六大城市群。
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区开发式扶贫的模式与长效机制

De e o m e t o i n e v r y Re uc i n M o l a s i g Efe t M e h n s v lp n — r e t d Po e t d to de nd La tn f c c a im
i nc nta e K a s s r i c to t e ePo e t e so n n Gua n Co e r td r tDe e tf a in Ex r m v r y Ar a fYu na i n-
fr p v r n l dn h u n r b l y o au a n i n n ,h r h l i g e vr n n ,w a n u t a o n a in o o e t i c u i g t e v l ea i t f t r l vr me t a s i n n i me t e k i d sr l u d t y i n e o v o i f o a d i a in l n u t a tu t r ,h g e i n l d v lp n o t n o u ain p e s r .F n ly t e s g e t n n t a d s ls cu e i h r go a e eo me tc s a d p p lt r su e i al u g s o s r o i i r r o h i
we e p tfr r o e eo r u o wa d f rd v lpme — re td po e t e u to d l n de sa i o c n r td k r td s ri c to nto n e v ry r d cin mo es a d i a n c n e tae a s e e t ain i i f p v ry a e s i he r s e t fp v ry a lv ain me h n s ,t e c n e ta d k y fedso o e t r l fd v lp o e t r a n t e p c so o e t l it c a im e o h o t n n e l fp v ry—e i e eo — i e me t a o e oi y,s fg a d s p o tn a ur s n ,f v r d p lc a e u r u p ri g me s e . Ke y wor : c re tp v ry st a in,d v l p n — re td po e t e cin mo e ,e te o e y i o c n ds u n o e t iu t o e eo me to n e v ryr du to d l xr mep v r n c n e — i t
云南城市化发展分析报告

云南城市化发展分析报告摘要:云南是我国重要的多民族省份之一,也是西南地区最具潜力和活力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云南省逐步推进城市化进程,有力推动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本报告旨在分析云南城市化发展的现状、特点和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发展策略。
一、云南城市化发展的现状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地势复杂,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0%以上。
城市化发展相对滞后,但近年来取得了快速进展。
根据数据显示,云南城市人口占比从1990年的32%左右增长至2019年的58%左右。
城市化率提高明显,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差距。
二、云南城市化发展的特点1. 区域发展不平衡:云南省东部地区城市化进程较快,经济发展较为发达,城市规模较大。
相比之下,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偏低,经济基础相对较弱。
2. 多元民族文化:云南地区多民族聚居,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资源。
城市化进程中,应充分考虑和保护不同民族的文化传承,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3. 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平衡:云南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云南城市化发展的问题1. 城市功能单一:云南省主要城市功能单一,缺乏多元化发展。
城市应通过优化服务业结构,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推动城市产业多元化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
2. 城乡发展差距: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水平低。
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3. 地区协调发展不足:云南省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猛,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滞后。
要加强各地区之间的合作和协调,推动云南省地区协调发展。
四、云南城市化发展的策略1. 坚持科学规划和可持续发展:云南城市化发展要坚持科学规划,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的保护,推动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2. 加强城市功能多元化:要加强对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功能布局优化,促进城市经济多元化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3. 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的支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贵州石漠化治理的历程、成效、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贵州石漠化治理的历程、成效、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张信宝【摘要】Guizhou has the largest area and highest proportion of karst desertification areas as well as the most poor population in China,Since the founding of PRC,great efforts have been made on control of karst desertification in Guizhou.Although remarkable progress has been achieved in this century,desertification acceleration has not been well suppressed,even reversed.This paper reviews the aims,measures and achievements of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since 1949 and analyzes the processe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dministrative system changes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rogresses,and points out existing problems in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projects.Then the suggestions on future projects are proposed.which may benefit predicting the change trend of desertification and decision-making on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in the future.%贵州省是我国石漠化面积最大、比例最高、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建国以来,贵州省一直坚持不解地开展石漠化治理.本世纪以来,治理成效显著,石漠化加剧的势头得到抑制并出现了逆转的趋势.文章对建国以来贵州省石漠化治理的目标、措施与成效进行了阐述,并对变化发生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管理体制变化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背景进行了粗浅分析;指出了石漠化治理过程中存在问题,提出了对策与建议,以期对今后石漠化治理的决策和石漠化发展趋势的预测有所稗益.【期刊名称】《中国岩溶》【年(卷),期】2016(035)005【总页数】6页(P497-502)【关键词】贵州省;石漠化;治理效果;存在问题;对策建议【作者】张信宝【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成都610041;中国科学院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贵州普定56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1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西南喀斯特地区,地处长江、珠江上游地区。
关于广西的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论文

关于广西的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论文自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加大反贫困力度,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贫困地区农民收入不断的得到了提高。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关于广西的形势与政策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广西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一:《广西贫困与反贫困的形势及展望》[摘要]随着《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0-2020)》的颁布实施和新扶贫标准的制定,农村贫困与反贫困工作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文章通过分析广西贫困与反贫困的现状,阐述当前广西反贫困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探讨新十年广西反贫困的主要任务,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贫困;反贫困;展望一、广西贫困与反贫困现状(一)广西贫困概述广西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8个,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1个,分别占全区109个县(市、区)的25.7%和19.3%,此外,还有1个享受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待遇的合山市。
2001年全区确认了4060个贫困村,到2012年调整到6540个贫困村。
根据国家最新确定的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扶贫标准,截至2011年底,广西农村贫困人口为1012万人,占农村户籍人口的23.9%,农村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发展程度低的大石山区、边远山区、干旱缺水地区、资源匮乏地区和水库移民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弱,脱贫成本高、难度大,已脱贫的民众也极易因灾、因病或因市场风险等因素返贫。
(二)反贫困取得的成就1. 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广西加大反贫困力度,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稳步提高。
广西2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176元增加到2010年的3454元,年均增长11.38%,增幅高于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1.77个百分点,比全国扶贫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273元高181元。
全区4060个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058元增加到2010年的3037元,年均增长14.16%,高于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6个百分点。
石漠化地区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探索———以东兰县武篆镇东里、江平-色故片区村庄规划为例

96 |R E A L E S T A T E G U I D E石漠化地区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探索以东兰县武篆镇东里㊁江平-色故片区村庄规划为例罗云祥 (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 广西 南宁 530000)[摘 要] 石漠化是一种底层岩石大面积裸露而造成土地退化的灾害现象,集中在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对当地区域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㊂本文通过分析石漠化地区村庄规划的问题和难点,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村庄规划的背景和要求,以东兰县武篆镇东里㊁江平-色故片区村庄规划为例,从存量用地规划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㊁产业发展㊁精准扶贫等方面,探索石漠化地区实用性规划的思路和策略㊂对于探索石漠化地区的乡村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同时也为全国其他石漠化地区的乡村规划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㊂[关键词] 石漠化地区;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中图分类号]T U 9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563(2024)06-096-021 国土空间规划下的实用性村庄规划背景2018年,自然资源部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统一机构职能,统一空间规划的基础数据㊁坐标系统㊁规划期限㊁管控规则,明确空间管理事权,实现单一国土空间的无堆叠式空间管制,真正实现 多规合一 ㊂2019年5月,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对村庄规划的定位㊁目标和主要任务作出全面部署,明确力争到2020年底,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在县域层面基本完成村庄布局工作,有条件㊁有需求的村庄做到应编尽编㊂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办公室随即印发了‘全面推进广西村庄规划编制的工作方案“的通知,确定重点编制村庄规划的村庄数量名单及技术导则㊂旨在通过试点村庄规划的编制,探讨适应广西地方发展的实用性村庄规划㊂2 石漠化地区基础概况石漠化,也称作石质荒漠化,是一种底层岩石大面积裸露而造成的土地退化现象㊂石漠化多发生在降水丰沛的湿润半湿润地区,主要集中在喀斯特地貌㊂作为世界自然遗产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是形成石漠化的重要区域㊂因为喀斯特地貌普遍拥有地表崎岖不平㊁土壤贫瘠,地下多溶洞等特点,地表植被如果被人为破坏,土壤就会很容易在侵蚀下迅速水土流失,最后形成石漠化㊂发生石漠化的地区,生态系统敏感性通常极度脆弱,伴随而至的是生物多样性锐减,滑坡㊁泥石流和旱涝灾害频繁,同时还将威胁其它相邻地区尤其是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㊂中国的石漠化灾害主要分布在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贵州㊁云南㊁广西㊁四川㊁湖南㊁湖北㊁重庆和广东8个省(区㊁市),并集中分布在贵州㊁云南和广西三个省区㊂据统计,我国石漠化总面积已有10.51万平方公里㊂东兰县位于广西西部,属于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该片区涉及云南㊁广西㊁贵州三省(区)的15个地市㊁91个县,是全国14个片区中扶贫对象最多㊁少数民族人口最多㊁少数民族自治县最多的片区㊂3 石漠化地区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和难点3.1 滇桂黔石漠化地区用地存量紧缺,首要难点是解决用地和发展的矛盾石漠化的主要危害是直接导致土地承载能力大幅度降低甚至丧失,缩小了人类的生存发展空间,尤其是耕地资源大面积减少㊂石漠化地区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中,一般都评价为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划定为生态保护红线范围㊂根据‘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生态保护红线是实行严格保护的区域,是调整经济结构㊁规划产业发展㊁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㊂因此导致石漠化地区的村庄可用于产业发展的用地进一步被压缩,人地和发展矛盾突出㊂3.2 如何开展石漠化地区的国土空间修复整治石漠化会加重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㊂由于石漠化地区植被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㊁截蓄降水的功能㊁调节径流的功能都大幅度下降,常见为山上严重缺水,山下水土流失水灾严重,表现为干旱和洪涝并存的状态㊂其次石漠化会造成植被结构简单化㊁生态系统简单化,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㊂因此,石漠化地区的国土空间修复和整治是村庄规划的一大重点和难点㊂3.3 基于石漠化地区的资源禀赋,村庄如何发展产业㊂村庄发展离不开产业,产业发展离不开用地支持㊂石漠化导致的用地紧张,放大了产业发展和用地的矛盾㊂因此村庄规划中,平衡产业发展和保护是绕不开的重要命题㊂3.4 基于石漠化地区的先天条件,通过规划引导高质量的精准扶贫任务石漠化往往会导致地区的贫困加剧,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㊂目前多数石漠化地区都是国家重点扶贫的地区,因此基于石漠化地区的先天条件,通过规划引导高质量的精准扶贫是石漠化地区村庄规划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㊂4 规划实践东兰县武篆镇东里㊁江平-色故片区村庄规划4.1 村庄概况东里村㊁江平村㊁色故村位于广西东兰县武篆镇,东兰县是桂西北地区的边远山区,也是滇桂黔石漠化地区中较为严重的区域㊂东兰县曾经是广西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老区,在自治区振兴左右江革命老区和建设 东巴凤 长寿国际旅游特区的政策下,东兰县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道路㊂在近年的发展中,虽然已摘掉贫困县帽子,但扶贫工作仍任重道远㊂依靠东巴凤旅游特区的建设,旅游产业得到一定发展,但东兰县在其中的定位不够明确㊂巴马和凤山的发展条件较为成熟,东兰在区域中定位日益边缘化,该如何明确定位和发展路线成功突围,是东兰县发展的首要问题㊂东里村㊁江平村㊁色故村作为东兰县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试点村庄,是韦拔群的故乡,拥有东兰县独一无二的红色资源,兼具严重石漠化地区的发展制约㊂通过本次规划探讨适应广西石漠化地区的实用性村庄规划㊂4.2 石漠化地区的村庄规划策略(1)村庄存量用地的灵活赋能,挖掘潜在发展用地㊂东里村㊁色故-江平村属于滇桂黔石漠化地区,用地存量紧缺,用地和发展的矛盾是制约村庄发展用地的制约因素㊂村庄主要发展产业为农业和旅游业㊂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的要求,结合东里村㊁江平一色故片区实际情况,划定生态保护红线㊁永久基本农田R E A L E S T A T E G U I D E |97保护区㊁地表水体保护控制线及重大基础设施和重要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控制线,并提出保护和控制要求,通过对各类 底线 的叠加,明确发展用地界限㊂对于农业生产和旅游发展的用地较为紧缺,规划对存量用地进行用地适宜性的综合评估,通过旅游与农业结合,综合评估用地适宜性,对存量用地进行灵活赋能,对部分不宜作为耕地的用地进行挖掘,用于农业休闲旅游的发展用地,增加用地的发展弹性,实现村域发展㊁乡村建设和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㊂(2)采用 生态修复+生态产业/产品 的空间治理与生态修复模式,因地制宜开展国土空间修复整治东兰县是国家层面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同时也是桂西生态屏障的重点县,规划提出着力加强以石漠化治理㊁恢复林草植被㊁水源涵养㊁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建设㊂规划采用 生态修复+生态产业/产品 的空间治理与生态修复模式,遵循 宜耕则耕,宜林则林 的原则,通过现场走访调研㊁G I S 叠加分析和工程设计,对村庄进行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分区,对于石漠化地区的国土空间整治主要分成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㊁农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三种整治类型,提出生态环境整治的目标指标体系,以及相应的修复工程措施,解决村庄的基本安全问题,更好的落实村庄的建设发展㊂(3)利用 红色文化+农业 有机融合,打造沉浸式旅游型村庄㊂东里村作为韦拔群故乡,是广西红色革命发展的策源地,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㊂规划提出红色文化与田园观光有机融合,打造沉浸式旅游型村庄㊂充分利用红色旅游资源,以红色教育㊁弘扬东里革命文化为基础,增强红色旅游的体验性㊁趣味性,融入现代休闲旅游元素,策划系列项目㊂江平-色故片区以优美的山水田园景观为背景,以传统古村落为重要显性载体,以极富魅力的富硒康体养生文化为重要的隐性载体及灵魂,打造一系列乡村旅游产品体系㊂(4)基于石漠化地区的资源禀赋,通过规划引导高质量的精准扶贫任务东兰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桂西北地区典型的石漠化片区,同时也是东巴凤长寿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革命老区,拥有深厚的红色历史底蕴和旅游资源㊂规划主要通过挖掘村庄资源,从自身资源谋发展出路,构建生态农业㊁观光农业㊁乡村旅游为中心的立体式产业发展结构,培育两个主导产业㊁一个特色产业,形成产业链条㊂立足产业扶贫㊁智力扶贫㊁旅居融合的扶贫形式,从单一的政策资金扶贫转向产业宜居等多方面系统化的扶贫,在 老少山穷 的地区探索引导高质量精准扶贫的规划实践㊂4.3 村庄规划的发展思路(1)农田保护与国土综合整治:严控底线,确保发展空间以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㊁质量不降低为原则,确保村庄发展空间,合理布局各类农用地㊂建立对村域内土地综合整治的有效机制,提升土壤质量,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并建立完善农业灌溉水源㊁灌溉输配水和排水等水利保障体系㊂(2)产业转型升级:种养为基础,一三产业融合为特色以传统种养殖业为基础,积极推进田园风光㊁东平河长寿养生度假旅游发展,打造以田园风光㊁长寿养生为特色的旅游示范村㊂结合现有田园风光㊁东平河㊁壮族文化及山体景观资源,配套发展农事体验㊁田园观光㊁休闲运动㊁民俗体验㊁长寿养生㊁康养度假㊁生态科普等项目,推动一三产业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㊂(3)设施建设:配套完善基础设施㊁公共服务涉及和旅游设施全面改善村庄设施条件,加快完善村庄交通邮电㊁农田水利㊁供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和文化娱乐㊁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旅游服务中心㊁景观小品㊁景观座椅㊁旅游厕所等旅游设施,为村庄发展夯实基础㊂(4)生态建设:修复岸线,疏导清淤,构建生态网络修复东平河生态岸线,并对沟渠㊁池塘等村庄内部水系进行疏导清淤,打通部分节点,形成完整的生态水系网络;结合居民点环境改造,增加公共活动空间;规范化肥㊁农药使用量;提高村庄垃圾和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㊂(5)景观风貌:优化景观界面,延续传统风貌特色结合村庄良好的田园风光㊁东平河水系,以及东平山㊁小象山㊁骆驼山㊁天门山㊁拉甲山等山体,在保护传统空间肌理和整体风貌的前提下,进行环境提升改造,提高环境品质㊂(6)区域协同:联动周边,协同发展综合考虑周边区域旅游资源,明确东里村㊁江平-色故片区的区域特点,以田园观光㊁长寿疗养为主导功能的江平-色故片区,积极联动东里村红色旅游㊁拉甲山旅游景区㊁三石建珉宗教文化园等景点,形成 红色+田园+文化 的多元体验旅游圈,与周边区域旅游协同一体化发展㊂4.4 适应石漠化地区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探索(1)产业协同发展创新 从单一型村庄规划向流域性村庄规划转变,引导村庄协同发展东里村㊁江平村㊁色故村沿东里河流域分布,共拥山清水秀的自然资源㊂在旅游发展战略上,规划提出抱团式发展,沿东里河流域形成村庄发展带,在资源利用上相互融合,打造资源共同体,引导村庄协同发展,互补互足㊂(2)灵活用地创新 存量用地的灵活赋能,解决石漠化地区的发展用地矛盾村庄处于石漠化地区,建设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用地矛盾是首要解决的问题,规划一方面在严控红线的前提深度挖掘存量用地,另一方面旅游与农业结合,综合评估用地适宜性,对存量用地进行灵活赋能,对部分不宜作为耕地的用地进行挖掘,用于农业休闲旅游的发展用地,不占建设用地指标,增加用地的发展弹性㊂(3)设施布局创新 景居相融的分级设施布局㊂村庄设施方面,由传统的重点村屯-非重点村屯的分级模式向 核心景区圈层-景区辐射圈层-外围圈层 的模式转变,打造旅游景区与宜人民居相融合的村庄氛围,为游客提供深度的旅游体验和服务,同时也为村民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㊂(4)村庄风貌创新 1+N 式风貌管控,一套风貌整体控制规则+菜单式建筑单体引导㊂村庄风貌引导策略提出菜单式管理,兼具弹性和刚性㊂在建筑要素中,提出大统一小个性的引导原则,在整体风貌上提出一定控制原则,在建筑风貌要素形式上给予一定的弹性选择空间㊂使村庄整体风貌即统一美观,又避免千村一面的呆板生硬,打造出远看山有色,近看水潺潺的田园村庄意境㊂5 结语综上所述,石漠化地区的村庄规划仍有很多难点痛点有待解决,规划师在村庄规划中,需要深入分析村庄的现状条件㊁地域差异和存在的问题,统筹合理安排村域层面各项国土空间利用,适应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要求,促进国土空间规划下石漠化地区的村庄规划能够高质量完成㊂本次规划对于石漠化地区村庄的整体发展和规划编制,具有较为现实的参考价值,是真正具有 实用性 的全域村庄规划㊂同时,对于全国其他石漠化严重的地区村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㊂。
国务院批复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实施

今年6月21日,国务院对由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组织编制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作出批复,同意该规划组织实施。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涉及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区)的15个地(市、州)、91个县(区、市),是全国14个片区中扶贫对象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所辖县数最多、民族自治县最多的片区。
规划除序言外,分1 2章55节。
规划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明确了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总体要求、空间布局、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是今后十年指导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的指导性文件。
规划明确了今后十年的发展目标,提出到2015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深加工、生物产业、旅游与文化产业、现代农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水利、交通等瓶颈制约有效缓解;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科技与人才支撑作用大幅增强;生态建设获得重大进展,石漠化扩展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人口数量减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扭转,与全国基本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规划确定了今后时期的六大重点任务: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二是产业发展;三是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四是加强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五是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六是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规划提出了按照“雪中送炭、突出重点”的原则,实行差别化扶持政策,整合各类资源,集中力量解决最困难地区、最困难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扶持政策包括了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生态与资源补偿政策、帮扶政策、人才政策及对重点群体扶持等。
广西列入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涉及7市35个县(区),分别是南宁市的隆安县、马山县、上林县;柳州市的融安县、融水县、三江县;桂林市的龙胜县、资源县;百色市的田阳县、德保县、靖西县、那坡县、凌云县、乐业县、田林县、西林县、隆林县, 右江区、田东县、平果县;河池市的凤山县、东兰县、罗城县、环江县、巴马县、都安县、大化县, 金城江区、南丹县、天峨县;来宾市的忻城县;崇左市的宁明县、龙州县、大新县、天等县。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奖励广西第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决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奖励广西第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0.11.09•【字号】桂政发〔2020〕34号•【施行日期】2020.11.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行政法总类综合规定正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奖励广西第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决定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调动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推进广西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更好发挥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对广西第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进行奖励。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奖励办法》规定,经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委员会评审并公示无异议,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授予著作类《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及其实践研究》、论文类《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研究(调研)报告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语言产业与经济发展互动研究》等17项成果为广西第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授予著作类《〈中国共产党广西历史〉第二卷(1949—1978)》、论文类《广西财政收入与GDP协调增长研究》、研究(调研)报告类《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扩散效应与广西抢抓机遇对策研究》等122项成果为广西第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授予著作类《广西沿边金融综合改革实践与探索》、论文类《“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东盟金融合作的路径探析》、研究(调研)报告类《广西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情况调研》等254项成果为广西第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希望获奖者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全区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积极投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生动实践,不断推出更多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体现中国特色、具有广西风格的精品力作,为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城镇化特征与策略一背景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简称片区)地跨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是新时期我国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之一。
片区正处在我国西南边境地区,南与越南接壤,是我国西南边境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
片区的突破发展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深化同东南亚的合作与交流,对稳固我国国家安全和边境地区繁荣、促进社会和谐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6月,国务院批准发布《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规划》),为实现该片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规划指导。
近年来,片区所涉及省、市等各级区域也开始了部分区域合作的工作。
2013年5月,在南宁召开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省际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上,滇桂黔三省区有关负责人磋商跨省协调项目和事项,交流了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经验,围绕交通、能源、水利、林业、扶贫、工业和信息化、跨省协调机制等跨省协调项目和事项进行了磋商,签署了三省区片区跨省协作备忘录,启动片区跨省协调机制,标志着跨省协调合作迈出重要步伐。
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有关负责人研究提出联合向国家争取支持的政策建议。
2014年5月,广西百色市委、市政府出台《百色市城镇化攻坚战实施方案》,旨在为完善城市配套功能、提升宜居水平、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加快与全国全区同步实现小康目标,打好城镇化发展攻坚战。
然而片区还未对如何更好地实现城镇化发展及其贫困的协调推进进行磋商。
为了更好地推动规划中部分目标的实现,需要对近年来片区城镇化发展的状态、成功模式以及未来如何推进城镇化进程进行分析,以实现新时期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战略目标。
我国2013年城镇化率为53.73%,从理论来说已经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
但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由于自然和人文社会因素的制约,地区整体发展水平低下,经济活力不强;城镇等级结构不合理,中小城市众多,大城市缺乏;城镇化发展水平低,对区域长期发展不利。
城镇化是目前我国区域和城市发展的重点课题,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均表明:城镇化发展和区域、城市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相关关系。
推进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城镇化进程是实现片区经济社会突破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片区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多样,生态脆弱,是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重大挑战。
因此,如何更好更快地推进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城镇化发展是重要课题。
二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概况(一)区域范围按照《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本区域范围包括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市、区)80 个,县(市、区)11 个,共91 个(见图1),国土总面积为 22.8 万平方公里,其中,岩溶面积11.1万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4.9万平方公里。
区域内有民族自治地方县(市、区)83 个、老区县(市、区)34 个、边境县8个,集贫困、少数民族、革命老区和边远地区等特征于一体,是国家新时期确定的扶贫开发攻坚战主战场中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片区。
图1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范围示意(二)自然条件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位于我国最大的石漠化分布区——中国西南岩溶地区。
西南岩溶区以贵州为中心,包括贵州大部及广西、云南、四川、重庆等省的部分地区,面积达54万平方公里,居住着1亿多人口,是世界面积最大、岩溶发育最强烈的典型生态脆弱区。
大部分地区气候类型为亚热带性季风气候,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致使区域植被破坏、土壤侵蚀严重,治理难度非常大,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有“地球癌症”之称。
石漠化是岩溶地区脆弱的生态系统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人类的建设、生产和生活都产生极大的影响。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大部分地处云贵高原东南部及其与广西盆地过渡地带,地形起伏较大,属典型的高原山地构造地形。
气候类型主要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深刻,年均降水量880-1991毫米。
片区内河流众多,水系发育良好,地跨珠江、长江两大流域,是珠江、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功能区,还有红水河、左江、右江、融江、清水江等河流,水能资源蕴藏量巨大。
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是本区区域发展的重要地理环境本底;自然景观独特,旅游开发潜力大。
矿产资源富集,锰、铝土、锑、锡、铅锌、磷、煤炭、重晶石、黄金等储藏量大。
生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47.7%。
(三)经济社会概况经济稳步发展。
2014年末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总人口约3522万,其中乡村人口 2906万,有壮、苗、布依、瑶、侗等 14 个世居少数民族。
经过各方面的努力,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经济社会稳步发展,贫困落后面貌得到有效改观,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
据统计,2013年,三省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44%,远高于7.7%的全国平均增速;三省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5.3%,比全国平均增速高2.9个百分点;片区农村居民消费较上年增长20.8%,高于全国农村12.1%和全部片区14.2%的平均水平。
湘黔、贵昆、南昆、黔桂等铁路,沪昆、广昆、汕昆、兰海、厦蓉等国家高速公路贯穿本区域,已建成百色、兴义、六盘水、文山等机场,初步构筑起内外交通运输骨架网络。
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县域经济薄弱。
资源就地转化程度低、精深加工能力弱,能源、矿产、生物资源、旅游等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
缺少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基地和产业集群,产业链条不完整,市场体系不完善,配套设施落后,尚未形成有效带动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的支柱产业。
基础设施落后,水利和交通瓶颈制约突出。
水利建设滞后,骨干水利工程及其配套设施明显不足,小微型水利设施严重缺乏,工程性缺水问题特别突出。
基本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仅为27.8%。
交通主干网络不完善,榕江至三江、罗甸至乐业、富宁至那坡等省际交通瓶颈突出,县际公路连通性差。
县乡公路等级低、质量差,4.9%的乡镇和65.6%的行政村不通沥青(水泥)路,17.4%的行政村不通公路。
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均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三项支出低,公共服务能力不足。
医疗卫生条件差,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不足,还有9.7%的村未建立卫生室,13.5%的村卫生室尚无合格医生;14%的自然村不能接收电视节目;义务教育质量差,职业技能教育水平低,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8个百分点,人均受教育年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年;科技对经济发展贡献率低。
干部群众市场意识淡薄,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农户生产经营方式落后。
(四)贫困特征经过各方面的努力,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经济社会稳步发展,近年来贫困落后面貌得到有效改观,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
三省区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685万减少到574万,农村贫困发生率由26.3%下降到21.9%。
但片区贫困问题与石漠化问题相伴生,与自然灾害频发叠加,与自然条件恶劣和生态环境脆弱并存,与民族和边境问题交织,石漠化区成为中国连片特困地区中贫困现象最复杂、贫困类型最多样、贫困分布最广泛、贫困程度最深重的地区。
区域内有67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农户收入来源单一,部分贫困群众住房困难,杈杈房、茅草房比例高,人畜混居现象突出。
岩溶面积 11.1 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8.7%,其中石漠化面积4.9万平方公里,中度以上石漠化面积达 3.3 万平方公里,是全国石漠化问题最严重的地区,有 80 个县属于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县。
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99 亩。
土壤贫瘠,资源环境承载力低,干旱洪涝等灾害频发,生态条件脆弱。
三滇桂黔片区城镇化发展过程分析(一)指标解释和资料来源城镇化是社会、经济、文化等综合过程,涉及人口、土地、产业的转移。
区域城镇化进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步推进,因此,城镇化进程是人口、产业、土地转换的综合过程。
评价和分析城镇化进程也应该主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
其中,人口城镇化是根本目标,产业城镇化是核心支撑,土地城镇化是外在表现。
学者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标准来分析城镇化率。
虽然综合分析三种城镇化率之间的耦合发展,非常有助于把握区域城镇化发展质量,但由于目前统计资料缺乏土地利用以及城市建设用地等相关指标,考虑到现有资料的可获得性和准确性,本文在县层面只分析了人口与产业城镇化状况。
人口城镇化的计算模型为:U r=(P-P r)/P×100%,其中P是区域总人口,P r是乡村人口;U r 与户籍城镇化率值近似,在理论上比真实城镇化率(以城镇常住人口作为分子得出的城镇化率)略低。
产业城镇化率的计算模型为:U i=(I s+I t)/G×100%,其中I s指第二产业增加值,I t指第三产业增加值,G是地区生产总值。
土地城镇化率计算模型为:U l=L c/L×100%,其中L c为建设用地面积,L为城市市区或县城城区面积。
本研究的时间跨度从2004年到2014年。
数据主要来源于2005-2014年《县域统计年鉴》、各市年鉴、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在数据处理方面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个别县区只有个别年份指标值缺失,则通过线性插值得到;如果在研究时间段内,某个指标的各个年份指标值均缺失,则默认为缺失值,不进入分析范围,本文中贵州的西秀区、钟山区两县的历年人口城镇化率为缺失值。
(二)整个片区城镇化发展总体趋势图2 片区整体的产业城镇化率从图2可以看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整体产业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产业城镇化呈现稳步发展的态势。
产业城镇化率呈一条平稳增长的折线,数值从2004年的69.5%增长到2014年的85.1%。
同时段内,全国产业城镇化从2004年的86.6%上升到2014年的90.1%。
因此,片区产业城镇化初期和末期的发展水平均低于全国水平。
同时也说明在总产值不断增加的背景下,片区的非农产业部门实力不断提升,二、三产业在总产值中的比例不断增长,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对未来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从图3可以看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整体人口城镇化呈现缓慢增长趋势。
人口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从2004年的10.6%上升到2014年的14.9%。
由于本文计算的人口城镇化率相近于户籍城镇化率,而非城镇常住人口下计算出来的城镇化率,前者要比后者略低。
但考虑到贫困山区乡村移民规模不大,同时只做片区内的横向比较,可将它作为反映人口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指标。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人口城镇化水平比较低,说明城镇在吸引乡村人口定居方面的能力不强,城镇发展实力亟待提高,城镇相关的制度改革需要大力推进,以此来吸纳更多的乡村人口转移到城镇里面,提高城镇化率。
图3 片区整体的人口城镇化率(三)三个片区省的产业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发展1.广西片区整体城镇化发展广西片区产业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均稳步增长,其中人口城镇化的波动较强(见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