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南岩溶山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探究

合集下载

带教案:中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及旅游资源开发

带教案:中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及旅游资源开发

带教案:中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及旅游资源开发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被称为“天然博物馆”的地方,这里拥有着独特的地貌特征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其中,喀斯特地貌就是西南地区最为著名的地貌类型之一。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有着独特的地质过程,这种地貌类型在全球范围内也很少见。

由于其独特性和壮丽景色,喀斯特地貌也成为了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从地貌特征、地质过程,以及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探讨中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

一、喀斯特地貌的特征喀斯特地貌是指在石灰岩、石膏、盐等溶质岩层内形成的地貌类型,主要被分布在喀斯特山脉等地区。

这种地貌主要的特征是岩溶和岩溶地形。

岩溶是指溶蚀过程,石灰石溶解时,溶液周围超过一定浓度后,就会开始出现晶体生成,在巨大的溶蚀力的作用下,不断侵蚀岩石,形成一个个洞穴和地下河流,形成石灰岩洞、溶洞和石灰岩峰林等地貌,岩溶地形包括岩溶台地、漏斗状岩溶地貌、塔状喀斯特地貌等。

喀斯特地貌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1.丰富的岩溶景观。

岩溶洞、石灰岩针、石灰岩柱、地下河、天坑等景观形象优美。

2.高耸的岩峰和深邃的峡谷。

岩峰和峡谷交替分布,构成壮观的风景线。

3.奇特的地貌形态。

石林、石海和岩溶平原等奇特的地貌形态与许多珍稀动植物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4.丰富的水文环境。

河溪流域内海拔差异大,形成了壮观的飞瀑和温泉,使得水文环境极其丰富。

二、喀斯特地貌的地质过程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有着独特的地质过程。

在喀斯特地区,石灰岩等溶蚀岩层主要是由海洋动物的残骸和古生物群落的堆积物等构成的。

后,受到地壳活动、水的作用和地下溶蚀的影响,其中的钙质物质变得更加脆弱和孔隙化,形成了岩溶。

此外,降雨导致的表层侵蚀又助推了溶洞的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惊人的地质变化,这些岩溶地形得到了完美的发展。

同时,全球性气候变化也在不断地影响着这些喀斯特地表形态的形成。

三、喀斯特地貌的旅游资源开发喀斯特地貌得到了很大的赏识,许多旅游资源开发商也看中了这个地盘。

浅谈西南山区的生态环境及经济建设

浅谈西南山区的生态环境及经济建设

浅谈西南山区的生态环境及经济建设西南山区地理环境独特,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本文将就西南山区的生态环境及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展开讨论。

一、西南山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西南山区分布广泛,山脉交错,河流纵横,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

这一地理特点给西南山区带来了独特的生态环境。

首先,该区域地势起伏,地形复杂,形成各式各样的山地景观,如峰峦叠嶂、峡谷深壑等。

其次,西南山区气候条件多样,涵盖了亚热带、温带和寒温带等不同气候类型。

这种多样性为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丰富的物种基础。

另外,西南山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水域众多,河流湖泊众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供给。

但是,受到长期的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西南山区的生态环境也面临一些问题。

首当其冲的是土地退化问题。

由于人类开垦耕地、滥伐山林等原因,导致土壤水源减少,水土流失加剧,进而引发植被覆盖减少、土地贫瘠等问题。

此外,水资源利用不当、环境污染等也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西南山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为了保护西南山区的生态环境,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如《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森林法》等,规范了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行为。

其次,开展植被恢复工程。

通过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强了西南山区森林植被的恢复和保护。

此外,加强水资源管理和环境污染治理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三、西南山区的经济建设西南山区不仅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还蕴藏着丰富的经济资源。

这些资源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首先,西南山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该区域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有煤炭、金属矿等。

这些资源的开发可以为当地经济增加收入和就业机会。

其次,西南山区土地资源丰富。

山区的土地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和旅游业发展,这为当地农民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和旅游服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此外,该地区还具备发展新能源的条件,如水电、太阳能等。

中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与地下水资源

中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与地下水资源

中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与地下水资源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地貌多样的地区,其中以喀斯特地貌最为突出。

喀斯特地貌以其独特的形态和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而闻名于世。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地下水有着密切关系,喀斯特地貌的地下水资源对当地经济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喀斯特地貌是由于地下水的侵蚀作用导致的。

在喀斯特地区,地表下的石灰岩等溶蚀性岩石被地下水慢慢侵蚀,形成了地下河道、洞穴和地下溶洞等特殊地貌。

这些地貌的形成过程主要有两个阶段,即溶蚀和崩塌。

溶蚀阶段是地下水通过溶解岩石的方式形成地下通道和溶洞。

而崩塌阶段是因为地下溶洞的顶部无法承受自身重量而塌陷形成地表塌陷漏斗。

中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之一,如贵州的黄果树瀑布和云南的石林等景点都是喀斯特地貌的杰作。

这些景点的形成与地下水资源的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

地下水资源在喀斯特地区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一方面,由于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地下河道和溶洞等地貌形成了丰富的地下水系。

这些地下水系统不仅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和环境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还为当地的农业和工业提供了可靠的水源。

另一方面,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水脉络错综复杂,由于溶洞之间的互通,地下水在地下形成了众多的水眼和地下河道,形成了地下水资源分布的特殊格局。

喀斯特地貌的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

由于地下水资源的特殊性和脆弱性,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水开发和利用需要特别的考虑。

一方面,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容易受到地表污染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水源管理。

另一方面,由于地下水资源的特殊分布,地下水的开采和利用需要结合当地地质条件和水文特征,合理规划和管理。

此外,喀斯特地貌的地下水资源开发还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避免对生态环境和地方经济的不可逆性影响。

总之,中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与地下水资源具有密切的关系。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地下水的侵蚀作用密不可分,并且地下水资源对当地的经济和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西南岩溶区生态地质环境特点及生态恢复重建策略

西南岩溶区生态地质环境特点及生态恢复重建策略

西南岩溶区生态地质环境特点及生态恢复重建策略
韦复才;周游游
【期刊名称】《中国岩溶》
【年(卷),期】2005(24)4
【摘要】西南岩溶区生态地质环境具有水热充沛、矿产和旅游资源丰富,但存在地上地下双层岩溶空间结构和山高水深、地形陡峻、土壤贫瘠等两重性的特点,在人为活动的干扰影响下很容易导致生态退化,产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在充分论述了西南岩溶区生态地质环境的这种特点的基础上,通过生态系统退化过程的机理分析,提出了岩溶生态系统退化是脆弱的岩溶生态地质环境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的成因观点,以及以将人为活动限制在岩溶生态系统环境承载允许的范围之内作为前提条件,并辅以因地制宜开发水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立体化生态农业、挖掘地方经济增长潜力、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及生态移民等工程措施的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策略.
【总页数】6页(P282-287)
【作者】韦复才;周游游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广西,桂林,541004;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南宁,51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147
【相关文献】
1.岩溶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初步效果及意义 [J], 陈远荣;徐庆鸿;张俊鹏;张雪亮;赖志强;覃尚民;薛跃规
2.岩溶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初步效果及意义 [J], 陈远荣;徐庆鸿;张俊鹏;张雪亮;赖志强;覃尚民;薛跃规
3.岩溶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的试验监测 [J], 陈远荣;徐庆鸿;张雪亮;赖志强;薛跃规
4.关于西南岩溶区石漠化土地恢复重建目标的讨论 [J], 李阳兵;王世杰
5.徐连过渡带低山丘陵森林植被次生演替模式与生态恢复重建策略 [J], 阎传海;徐科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形成机制及其保护研究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形成机制及其保护研究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形成机制及其保护研究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充满神秘与奇特的地方,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引发了许多科学家的兴趣。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地质、水文和生物等多个因素。

本文将探讨中国西南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机制及其保护研究。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喀斯特地貌的基本概念。

喀斯特地貌是指由于溶蚀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地貌,其中包含了许多特征,如溶洞、地下河流、石林等。

而中国西南地区,特别是贵州、广西、云南等地,则是全国最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域。

那么,中国西南喀斯特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呢?首先,地下水的存在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地壳上覆盖的岩层常常具有不同的溶解能力,当雨水渗入地下河流时,会与其中的溶解性物质发生反应,导致地下河的形成。

地下河在长期的侵蚀作用下,会形成大量的喀斯特地表地貌,如溶洞和喀斯特泉等。

此外,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还与地质构造有关。

中国西南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和盆地之间的过渡带上,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带众多。

断裂带的存在会促进岩石溶解和侵蚀,从而形成喀斯特地貌。

除了地质和水文因素,生物活动也对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许多喀斯特地区都存在着复杂而丰富的生态系统,包括各种洞穴生物、石灰岩植被等。

这些生物通过不同的生物活动,如植物的根系穿透岩石,洞穴生物的排泄物等,进一步加速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

随着中国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喀斯特地貌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威胁。

过度的开发和人为的破坏导致了喀斯特地表地貌的消失和破碎化。

同时,环境污染和非法采矿等问题也给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了损害。

为了保护西南喀斯特地貌的独特价值和生态系统,许多保护措施已经采取。

首先,建立保护区是最直接且有效的途径之一。

例如,贵州黄果树、广西世界自然遗产等保护区的建立,不仅保护了地表地貌的完整性,还保护了其中丰富的生物资源。

此外,加强科学研究,探索喀斯特地貌形成机制,对于更好地保护喀斯特地区也至关重要。

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系统研究

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系统研究

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系统研究岩溶生态系统是岩溶学科又一新的研究领域, “岩溶生态系统”被定义为受岩溶环境制约的生态系统。

其系统中的物质、能量迁移都带有岩溶环境的“烙印”。

中国西南岩溶石山区是全球碳酸盐岩集中分布的三大区之一(欧洲地中海沿岸、美国东部和中国西南部), 同时它也是我国南方、北方两大生态脆弱区(西南岩溶石山区、西北黄土高原干旱区)和国定贫困县集中分布区之一。

因此, 本项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前景。

本项目的新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国西南岩溶石山区有岩溶县292个, 集中分布于北东向的构造隆起带上将中国西南1:50万地质图与行政区划图的叠加, 并以县为信息单元, 统计了碳酸盐岩的出露面积, 以碳酸盐岩出露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大于30%为标准, 厘定中国西南岩溶石山区有岩溶县292个, 集中分布于滇东、桂西、黔、湘西、鄂西、渝东, 呈北东向的隆起带上(图1)。

这为揭示岩溶环境对人口、资源、社会经济制约的规律提供了有效的研究途径。

图1 中国西南岩溶县分布图二、西南岩溶县的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存在内在的关系以2000年分省统计年鉴为源, 用人口密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指标。

统计的结果(表1)显示: (1)广西、湖南、湖北、重庆4省市岩溶县的人口密度与非岩溶县人口密度作对比, 则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岩溶县的人口密度仅分别为非岩溶县的85.05%、83.03%、46.78%、54.43%。

岩溶县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不及非岩溶县。

(2)贵州省是西南碳酸盐岩集中分布的中心, 其人口密度明显高于邻省桂西、湘西、鄂西及渝东碳酸盐岩集中分布区, 但它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则远比邻省的低, 其原因可能有两: ①贵州土壤资源更缺乏, 水资源更难利用。

贵州碳酸盐岩出露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例61.2%, 而岩溶地下水的资源量却占总水资源量的83%, 石灰土面积仅占土类面积的25%;②当地居民靠生育、开荒和开矿与恶劣的生态环境抗争的观念根深蒂固。

中国西南地区的地貌特征与生态环境

中国西南地区的地貌特征与生态环境

中国西南地区的地貌特征与生态环境中国西南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和西藏等省市自治区。

这片地区因其独特的地貌特征和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而备受瞩目。

本文将探讨中国西南地区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

首先,中国西南地区的地貌特征丰富多样。

该地区由神奇的喀斯特地貌、雄伟的高原地貌和壮丽的山地地貌等组成。

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贵州和云南地区,其中以贵州的黔南、黔西南和黔东南地区最为典型。

喀斯特地貌以其独特的溶蚀特征而闻名,如峰林、天坑和地下河等。

这里的石灰岩被雨水和地下水侵蚀成了各种各样的奇特形状,如钟乳石、石笋和石柱等,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惊喜。

而中国西南地区还拥有辽阔的高原地貌,主要包括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

四川盆地是中国最大的盆地,这里的地势相对平坦,群山环绕,气候湿润,水草丰美。

这里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了农业的宝地,也吸引了众多的旅游者前来观光。

云贵高原则以其独特的地形和气候而闻名,这里山峦起伏,气候多样,有时被称为"小瑞士"。

其湿润的气候和丰富的植被使之成为生物多样性的天堂,这里有大量的植物和动物物种,其中不乏珍稀濒危物种。

此外,中国西南地区的山地地貌也是其地貌特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西藏是中国最高的地区,这里拥有许多世界著名的雪山和冰川,其中有着中国最高的珠穆朗玛峰。

这里的雪山和冰川不仅给人们留下了壮丽的自然风景,也是重要的水资源来源。

山地地貌还给中国西南地区带来了独特的气候和植被。

海拔的变化导致了气温和湿度的变化,形成了多样化的生态环境。

同时,山地地貌也为西南地区提供了大量的水资源,如四川的长江和黄河源头所在地。

中国西南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地貌特征密切相关。

地貌特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许多珍稀植物和动物物种依赖于特定的地貌特征和气候条件才能生存。

例如,中国西南地区是大熊猫的故乡,大熊猫是中国最受保护的动物之一,它们依赖于四川的竹子林生活。

岩溶地区多旱地的原因

岩溶地区多旱地的原因

岩溶地区多旱地的原因
岩溶地区是指地下水不易渗透的石灰岩或者石灰质岩石地区,主
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南和南部地区。

在这些地区,多年来一直面临着旱
情严重的问题。

那么这些岩溶地区为什么会出现旱灾呢?
一、地貌结构
岩溶地区的地貌结构复杂多样,地貌高差小,水文动态快,往往
是缺水地区。

它的丘陵缓坡因为地貌平缓,水分流失很快,土壤水分
很难得到保持,加上降雨量少、分佈不均,使得这个地区缺少水分的
情况愈发明显。

二、气候因素
岩溶地区位于我国南方,在湿润气候的长江中游和西南部地区之间,气候相对干燥。

气候的特征是降雨量不高,而且气温高,蒸发大,蒸发能力也较强,为其干旱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种干燥的气候对于植
物的生长和土地的保持有非常大的影响。

三、水资源稀缺
岩溶地区水资源稀缺是很多人都知道的。

在这个地区,水资源的供应不足,使得人们在面对旱情的时候显得很无奈。

另外,在岩溶地区,地下水资源也很集中,导致很多地区的地下水储量短缺,开采量大,使得这个地区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地层下陷等级环境问题。

四、人类活动
人类的活动对岩溶地区的水资源有着很大的影响,人们往往采用过度开垦的方式来开发这个地区的自然资源,这就导致了这个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土地的水源也被破坏和耗尽了,这类人类活动对岩溶地区旱情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综上所述,岩溶地区多旱主要原因是地貌结构、气候因素、水资源稀缺和人类活动。

想要改善这种情况,我们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维护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岩溶地区的资源,这样才能真正的解决岩溶地区多旱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西南岩溶山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探究
文章探讨我国西南部地区岩溶山区劣势和落后的区位现状:岩溶分布面积约为54万km2;岩溶石漠化土地主要集中在西南岩溶山区8省(市、区);水土流失在我国西南岩溶地区尤其是贵州、云南和广西较为突出;该区域植被历年相对稀少,易受破坏;西南岩溶贫困山区的雨水多为“灾害性”雨水。

了解该地区独特地理概貌,对于进一步有效推进西南地区的深化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参考价值。

标签:西南岩溶;贫困山区;自然环境
纵观历史,导致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落后原因的客观因素或先天因素主要是先天的地理劣势,或者说,就是西南岩溶山区劣势和落后的区位现状等,因此,深入地探究我国西南岩溶山区独特的岩溶等实情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岩溶及其西南岩溶山区概况
1、岩溶及世界岩溶概况
岩溶,也叫喀斯特,在世界地理发展史上呈现了石钟乳、溶洞、石林、地下河等形态多样的地理现象。

目前,世界岩溶面积约为2200万km?,约为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2%,集中分布在地中海沿岸阿尔卑斯山脉到法国中部地区、我国西南岩溶山区、美国、古巴、牙买加及澳大利亚。

[1]
2、我国岩溶及其西南岩溶山区概况[2]
我国的岩溶面积约为344.4万km?,占总国土面积的1/3。

其中,西南岩溶山区作为全球3大块岩溶集中分布区之一,其岩溶分布面积约为54万km?,位于北纬22°00?-30°04?和东经100°34?-114°10?,包括了8省(市、区):贵州、广西、湖北、湖南、云南、四川和重庆的大部分以及广东北部地区;可以说,西南岩溶山区是我国碳酸盐岩层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是世界三大岩溶集中连片中面积最大、岩溶作用发育最强烈的典型地区。

[3]该区域景观奇特丰富,人口与土地的矛盾较为突出,历来生态非常脆弱,因此,“在全球喀斯特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4][5]在西南岩溶山区,碳酸盐岩在8省(市、区)的分布面积共为194.69万km?,为我国总面积的20.28%。

其中,碳酸盐岩出露面积53.26万km?,为我国总面积的27.36%。

[6]
二、我国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概况
石漠化就是在湿润半湿润等气候、岩溶地貌和特殊水系水文等自然地理的条件下,以人为活动为主要破坏因素,逐步地产生植被受损、土地退化、土壤流失、土壤层减薄甚至岩石大面积裸露,极大地影响人们生产、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自然现象。

因此,地学家认为,石漠化问题是岩溶问题重要体现之一,是岩溶地区
最大的岩溶问题,且“喀斯特石漠化”是“中国西南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7]。

根据《中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公报》公布的数据可知[8],通过2004年至2005年对西南岩溶山区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和广东8省(市、区)460个县(市、区、旗)石漠化的科学监测,其监测结果是:
第一、石漠化土地面积及其分布概况:全国在岩溶方面的石漠化土地主要集中在西南岩溶山区8省(市、区);到2005年12月,我国石漠化总面积是12.96万km?。

从我国石漠化分布概况来看,贵州的石漠化面积为331.6万公顷,占全国石漠化比重为25.6%,在省(市、区)分布中最多;长江流域的石漠化面积为732.1万公顷,占全国石漠化的比重是56.5%,在流域分布中最大。

[9]
第二、我国潜在石漠化[10]。

根据国家林业局2006年在《中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公报》公布的数据可知,在我国潜在石漠化土地的分布中,从省(市、区)分布来看,贵州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是298.4万公顷,占全国潜在石漠化的比重是24.1%,居全国最大;从流域分布来看,长江流域潜在石漠化面积732.1万公顷,占全国潜在石漠化的比重56.5%,居全国流域分布面积最大。

并且,石漠化问题是我国岩溶地区问题中的最大的问题,贵州石漠化在地学领域及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中具有完整性、典型性等特征。

[11]
三、我国西南岩溶山区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水土流失就是在水、风、重力等自然或人为的长期作用下土壤及其结构发生了疏松、变质或破损等现象,在水流作用下发生的水土大量流失的自然现象。

尤其是在我国西南岩溶山区特殊地质构造和地层岩性的地理条件下,水土流失现象更容易发生,并且最为严重,危害性相对较大。

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9833002)与国家“九五“攻关项目(96-920-04-02-02)联合资助的重点课题《喀斯特石漠化——中国西南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所载,水土流失在我国西南岩溶地区尤其是贵州、云南和广西较为突出、严重。

[12]在流域方面,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及其后果相对严重:长江流域每年水土流失的蚀模数均大于3000吨/km?,植被受破坏,土地资源生产力下降,水源涵养性越来越差,工程性用水和人畜饮水困难加剧,石漠化、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下游泥沙淤积,水利工程效益锐减,上中下游的群众生产生活以及企业的正常运行都相关方面均受极大的负面影响,长期地导致了国家、人民在生命、财产等方面的严重损失。

[13]
四、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气象、植被的概况
在气象概况方面,我国西南岩溶山区处在我国青藏高原的东部斜坡区域,长期处于太平洋季风以及印度洋季风相互交汇的边缘化的季风气候带,同时基于该区域的低纬度和高海拔以及冷暖空气频发出现交汇等条件,西南岩溶山区出现了冬寒夏热、四季分明、降雨丰富、湿润等气候特征,多数区域地处亚热带、热带
两个气候带之间。

[14]由于该区域地域辽阔、地质构成复杂等原因,区域内各省(市、区)的气候存在明显差异。

正如地学家所说的那样:“西南岩溶区的降雨、气温分布与地势的关系十分密切” [15],如贵州毕节试验区。

在植被概况方面,由于西南岩溶贫困山区具有岩溶等方面的、独特的地理特征和人为破坏的历史原因,该区域植被历年相对稀少,易受破坏,给当地区域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

地学家认为:“中国西南岩溶区的脆弱性主要体现在:……岩溶植被:岩溶地区的植被具有石生性、旱生性和喜钙性,而植被生产力偏低,植被一旦被破坏就难以恢复,石漠化面积不断增加。

” [16]五、我国西南岩溶山区水系水文等概况
西南岩溶贫困山区水资源极为丰富,年降雨量相对较高,其自产水资源总量高于同等条件的非岩溶山区;可是,该区域的可采用水资源相对缺乏,这是因为该区的岩溶地貌特征所致,因为岩溶地表多为洞穴、阴沟、漏斗、暗河等地貌,这种特殊的地质地貌必然留不住从天而降的雨,难以蓄积于岩溶地表,绝大多数雨水以地下水的形式沿着岩石、顺着阴沟流出岩溶贫困山区,从而导致了该区域天干缺水的现象,但是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在的天气变化多端、怪异多变,尤其是在春夏季的雨季又容易导致季节性洪涝灾害、泥石流、岩溶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因此,西南岩溶贫困山区的雨水多为“灾害性”雨水[17],地学家认为:“中国西南岩溶区的脆弱性主要体现在:……长期的岩溶作用构成地表、地下双层空间结构,地表是崎岖复杂的地形,地下是规模巨大的地下系统,地表径流常常流失于地下,造成水土流失,泥沙充填地下管道常常形成阻塞。

因此,西南岩溶区土壤易旱、易涝。

” [18]
六、西南岩溶山区贫困县概况
“根据1:50万西南地质图的统计,以碳酸盐岩出露面积大于30%为标准,厘定西南岩溶石山区有岩溶县292个,集中分布于滇东、桂西、黔、湘西、鄂西、重庆南部和东北部,呈北东向条带状;根据‘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确定的国定贫困县,全国592个,其中分布于西南七省一市的贫困县有224个,大于2/5,而西南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20.3%;分布在碳酸盐岩区的贫困县127,占西南贫困县总数的56.7%。

” [18]
2005年地学家认为,在西南岩溶地区,岩溶县(市、区、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非岩溶县(市、区、旗);西南岩溶地区的人口密度达到163人/km?,高出当年全国平均人口密度111人/km?的46.8%。

[18]
西南岩溶贫困山区多为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而边远的地区,所以该区域自然景观美丽、独特,多为原生态景观,社会情况复杂,等等。

总之,我国西南岩溶贫困山区具有先天性的岩溶地理条件和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从而演绎了目前特色的发展状况。

【注释】
[1] 刘丛强等.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地表物质循环—西南喀斯特土壤-植被系统生源要素循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
[2] 曹建华,袁道先.受地质条件制约的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系统[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3.2.
[3] 王宇.短陷盆地岩溶水赋存规律[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3.140.
[4] 陈文富.西南喀斯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四川:四川大学,2005.2.
[5] 吴应科,郭纯清,毕于远.中国西南岩溶区的自然与经济、地位与作用及其开发治理的若干重要问题讨论(摘要).云南省岩溶地区治理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材料[C].1996.8.
[6][15][16][17][18] 曹建华,袁道先.受地质条件制约的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系统.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113.117.36.34.33.
[7][12][14] 王世杰.喀斯特石漠化—中国西南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3(2)120.
[8][9][10][11] 国家林业局.中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公报[N].中国绿色时报.2006.06.21(2).
[13] 王杰等.长江大辞典.武汉:武汉出版社[M].1997.320.
杨泽龙(1978-)男,贵州织金人,博士,副教授,供职于贵州理工学院马列部、贵州工业发展研究中心,从事区域社会发展模式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