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中的意象及艺术特点浅议
浅析《雨巷》的独特意象

浅析《雨巷》的独特意象浅析《雨巷》的独特意象有人把《雨巷》的那些意象解读为反映当时黑暗的社会的缩影,或者是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
你怎么看?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浅析《雨巷》的独特意象。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浅析《雨巷》的独特意象《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作品。
在革命青年不断被屠杀的政治背景下,戴望舒采用了象征性的写作手法,以隐喻、影射等手段塑造出丰富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来含蓄地表现其内心的彷徨失落的情绪。
但是作者本人并没有让这种负面情绪蔓延开来,而是集中表达了革命青年对理想、对美的执着追求。
戴望舒由于写出了《雨巷》而被称作“雨巷诗人”。
这首诗的创作受到法国象征派以及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是充满了象征意蕴的抒情而不是社会生活的写实。
因此,在解读这首诗的时候要从其主题以及象征意义入手。
本诗描绘了两位主人公在“雨巷”中相逢又离别的寂寥哀怨,以及惆怅不已的朦胧情绪。
众所周知,抒情诗主要是借助意象来体现具体的形象,而《雨巷》将感性、理性以及客观具体的形象结合到了一起,从而刻画了极具内涵的生活画面和景物。
一、雨和巷渲染意象氛围读过《雨巷》后,我们往往都会被诗中那种朦胧的飘忽不定的惆怅哀怨的情感感动。
那么什么让读者沉浸在这种情绪中无法自拔呢?这恰恰是因为诗人在诗中独具匠心地创设的独特意象。
这首诗的开篇就将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
江南的雨总是绵柔的,在这阴沉的天色中,自然而然让人产生伤感的情绪。
而作为最熟悉的雨巷,作者从小到大走的都是这条幽深、静寂的青石板铺成的小路。
绵柔的细雨再加上蒙蒙的雨雾,更让人觉得哀怨惆怅。
绵柔的细雨为这首诗着了艺术底色。
艺术底色就是一种情感符号,诗歌更是一种凝聚了情感精华的符号。
通过情感的注入让诗歌更具有生命的活力,《雨巷》恰恰就利用了这一点。
如,诗中描述的小巷中的那一系列遥不可及的梦幻式邂逅,就是一场被渲染了古典基调的哀怨爱情。
从文学角度讲,《雨巷》的写作风格摆脱了格律诗的拘泥和自由诗的直白,而是让诗歌有了唯美的外形以及朗朗上口的乐感。
《雨巷》意象浅析

《雨巷》意象浅析《雨巷》意象浅析引言:象征手法的运用造成《雨巷》意象的模糊性和主题解读的多元性,《雨巷》可以解读为一首“政治诗”、“爱情诗”、“哲理诗”或“心理诗”或者更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分享两篇《雨巷》意象解浅析,欢迎大家阅读!《雨巷》意象浅析一在中国现代诗坛上里,戴望舒是一位独树一帜的现代派诗人,其凭借《雨巷》而蜚声20年代现代诗坛。
也正是因为这首诗,他享有“雨巷诗人”的称号。
这首诗作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现代新诗单元的第二课,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也是本单元的难点篇目。
由于诗人象征手法的运用造成诗歌意象的模糊性从而导致诗歌主题解读的多元。
作为一首经典的象征诗歌,那么诗歌的主题到底有几种解读呢?诗中主要有“雨巷”和“丁香花”两个意象,这两个意象很美。
从而营造了一种朦胧、神秘的意境。
一是雨巷,细雨迷蒙的江南小巷,经历雨水侵袭的青石地板路,颓圮的篱墙,青色的屋瓦,“我”撑着油纸伞,带着惆怅与彷徨追寻“我”渴盼的“丁香姑娘”。
雨巷是潮湿的,是狭窄的,是悠长的。
这一意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雨巷不失为可以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苦苦求索追寻,让人不禁发问,我在苦苦追寻求索什么?二是丁香。
丁香是古典诗词里的常见意象。
因其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极容易凋谢,花色为淡紫色或纯白色,颜色高洁、冷艳,文人墨客往往把它作为哀怨惆怅的象征反复吟咏。
例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南唐李璟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愁”等诗句中的丁香意象都是愁闷的象征,丁香是愁品的化身,但是,丁香又是高洁、美丽的,在宋代诗人王十朋看来,连傲视严寒的梅花也休能与丁香相媲美,因为丁香独具幽香。
在《雨巷》中诗人将丁香所具有的品质赋予一位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是丁香,丁香即是姑娘。
这个姑娘具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丁香可以象征惆怅、高洁、美丽的事物,让人感到无限的怅惘。
《雨巷》课文解析

《雨巷》课文解析雨巷是一首由中国现代著名诗人贾亚军所作的诗歌作品,通过描绘雨巷中的景象和给人们带来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
本文将从诗歌的背景介绍、主题的探讨以及诗歌在情感和意境上的独特表达等方面对《雨巷》进行深入解析。
一、诗歌背景介绍《雨巷》这首诗是贾亚军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所作,那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快速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对于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纯朴的情感渐渐失去了感觉。
而雨巷这个地方,它是贾亚军从儿时住所的美好回忆中提取出来的,写下了对于过去岁月的怀恋和对于现实生活的反思。
二、主题探讨1. 对过去的怀恋诗中通过描绘雨巷中黄昏和夜晚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于年少时光的怀念,这种怀念充满了热爱和对于曾经无忧无虑的岁月的向往。
2. 现实与理想的对比诗中将雨巷与城市进行对比,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的冷漠、拥挤和喧嚣,与雨巷的静谧、温暖形成鲜明的对比。
通过对比,诗人表达出对于纯净与自由的向往,并对社会现象做出批判。
三、情感和意境的独特表达1. 对于细节的描写诗中通过对于细节的描写,如雨巷中的湿地、阴暗的胡同和湿漉漉的楼梯等,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雨巷的阴郁和凄凉。
这种真实的描写引起了读者对于现实生活的共鸣和思考。
2. 感官的细致刻画诗中通过对雨巷中声音、味道、触感的描述,如“雨声”的细腻、湿地中的“青石板”和湿漉漉的“楼梯”,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中雨巷的真实和立体的情感表达。
3. 意境的营造整首诗通过对于雨巷的描绘,创造出了一种悲凉、忧伤的意境。
这种意境使读者沉浸其中,感受到了诗人情感的表达,并引发了人们对于生活和社会的思考。
四、结语通过对《雨巷》的背景介绍、主题的探讨以及诗歌在情感和意境上的独特表达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价值。
诗人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和意象的运用,以一种朴实而真实的方式向读者传达了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现实社会的反思。
这首诗表达了人们对于过去美好岁月的怀念和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对于现实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
现代诗《雨巷》赏析

现代诗《雨巷》赏析现代诗《雨巷》赏析《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写于动乱的1927年的夏天。
通过对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描写,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雨巷》赏析及拓展阅读,欢迎大家阅读!现代诗《雨巷》赏析篇1一、音乐感强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缓、低沉而又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怅。
诗一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图景:白墙黑瓦的建筑物之间,小巷曲折而悠长;正是梅雨季节,天空阴沉沉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
诗人一人在雨巷中独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透露着他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
小巷、细雨、撑着油纸伞的孤独诗人以及他的彷徨步态──这就是这首诗的开头几句所展示给我们的镜头。
在上述镜头过后,诗中出现了一段诗人的内心独白。
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并非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人物,而是诗人幻想出来的(他希望碰上的)一个虚拟人物。
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花色或白或紫,给人柔弱、娇美而又纯洁、庄重的感觉。
这样一个宛如丁香魂魄所花的“姑娘”,一经诗人的想象而创造出来之后,也就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
在诗中,她也象一个现实人物一样活动起来。
诗中所写的雨巷里,本来只有诗人一个人独行;自“丁香姑娘”出现后,就有两个人在其中行走了;而且,那个姑娘的步态、表情乃至手上的油纸伞都与诗人一样。
这样一个人的出现,显然使诗人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现在有两个各自孤独的青年男女在活动了,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这是我们想知道的,也正是诗人当时所想知道的。
她终于向诗人走近了,可是,她却没有向诗人打招呼,而只是向诗人投出了一道叹息的目光,然后,像梦一般轻盈而不着痕迹地飘过去了!当她从诗人身边飘过去的时候,诗人看到她的表情是一脸的凄婉迷茫。
这表情分明透露着:她心里实际上是不愿意与诗人分离的。
戴望舒《雨巷》艺术鉴赏

戴望舒《雨巷》艺术鉴赏戴望舒《雨巷》艺术鉴赏雨巷凝重悠长、油纸伞伴其前行、丁香姑娘或可相遇,这三个意象,雨巷灰暗沉重、油纸伞浅黄流动、丁香浅绿时现,构成了一幅流动的、朦胧的、写意画面,如在眼前,又仿入梦境。
戴望舒自己曾说过:“诗不是某一个官感的享乐,而是全官感或超官感的东西。
”通过对法国象征派诗人果尔蒙作品的分析,戴望舒更加确信诗歌意象直接通向读者那“微细到纤毫的感觉的”神经,有了绝好的意象,诗人“巧妙的笔触”便会变为“绝端的微妙——心灵底微妙与感觉底微妙”。
我们如果从《雨巷》的意象出发,分析其艺术魅力,又不拘泥于前人的理解,用心与诗人共同感悟这些意象,那么,我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雨巷》鉴赏二《雨巷》是一首现代派诗的代表作,它摆脱了自由诗的过于奔放直白和格律诗的过于呆板拘谨。
它精致唯美的外形,朗朗上口的乐感,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的诗情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成为中国新诗史上的经典之作。
然而,我们知道,越是经典的也越是开放的,这为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品读《雨巷》提供了可能。
本文试着从三种不同的角度品读《雨巷》,希望可以为读者更好地进入并理解这首诗提供可能。
一、诗作联想:伤春与悲梦主题《雨巷》描绘了一幅烟雨濛濛中江南小巷的暮春图。
诗人似乎对春具有独特的偏爱,在诗《偶成》里写道:“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由此可见,在诗人看来春是与美好的梦相连的。
当春已走到尽头,年轻诗人的梦却在雨的哀曲里,消了颜色、散了芬芳,伤感之中诗人把自己化身为在雨巷中徘徊的抒情主人公,在细雨笼罩着的小巷当中他怀揣着一个朦胧而执着的“梦”,“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根据法国文艺批评家泰纳的“三因素”说,艺术作品是记录人类心理的文献。
人类心理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外在条件。
因而文艺创作及其发展趋势,是由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力量所决定的。
诗人自小生长在烟雨迷蒙的杭州城,那里氤氲的气候培育了诗人太多的柔情和忧郁,加之现实生活的残酷,致使在戴望舒创作的诗中频繁出现“春”、“忧郁”、“梦”、“孤独”的字眼。
浅议《雨巷》中的意象及艺术特点

浅 议 《 巷 》中 的 意 象 及 艺 术 特 点 雨
张 红 红
( 渭 县 常 河 学 区 , 肃 通 渭 7 3 1 ) 通 甘 4 3 2
《 巷 》 戴 望 舒 的成 名 作 和 前 期 的代 表 作 . 曾 因 此 而 雨 是 他 赢 得 了 “ 巷诗 人 ” 雅 号 。 首 诗 写 于 12 年夏 天 。 时 全 国 雨 的 这 97 当 处于 “ 白色 恐 怖 ” 中 , 望 舒 因 曾 参 加 进 步 活 动 而 不 得 不 避 之 戴 居 于 松 江 的 友 人 家 中 ,在 孤 寂 中咀 嚼 着 大 革 命 失 败 后 的幻 灭 与 痛 苦 , 中充 满 了 迷 惘 的 情 绪 和朦 胧 的希 望 。 雨 巷 》 诗 就 心 《 一 是 他 的 这 种 心情 的表 现 , 中交 织 着 失 望 和 希 望 、 灭 和 追 求 其 幻 的 双 重情 调 意 象 1油纸 伞 。这 是 一 件 真 实 的雨 具 , 者 并 没 有 作 过 多 具 体 . 作 的描 写 , 读 者 以想 象 的空 间 。 样 写 的好 处 是 一 方 面 免 得 喧 给 这 宾 夺 主 , 入俗 套 , 一 方 面 又 留下 了 雨 打 油 伞 的 迷 梦 意 境 。 落 另 因为 油 纸 伞 本 身 就 具 有 复 古 、 旧 、 秘 、 蒙 的 特 点 , 且 和 怀 神 迷 而
一
、
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时间是在暮春 , 在寂寥的雨下 , 添了 平
份 冷 漠 、 清 的氛 围 , 一 伞 风 雨 独 立 销 魂 的形 象 。把 它放 凄 撑 在 独 特 的 环境 中就 能产 生 奇 特 的 意 象 2雨巷 。 者 幼 小 时住 在 杭 州 大 塔 儿 巷 8 。 小 学 、 . 作 号 他 中学 走 的 都是 长长 的青 石板 路 。 这 是 一 种 优 美 的 意 境 。小 巷 的悠 长 、 桑 、 清 , 是 诗 人 寂寥 心 情 的最 佳 寄 寓 。 雨 的南 方 小 沧 冷 恰 有 巷, 人更 少 , 见 缠 绵 , 易 伤 情 , 加 上 蒙 蒙 的细 雨 , 境 更 更 更 再 意 是 充 满 了朦 胧 美 。 3丁香 。丁 香花 因颜 色 不 轻 佻 , . 常赢 得 洁身 自好 的诗 人 的 青 睐 丁香 花 开 在 仲 春 时 节 , 易 凋 谢 , 人 们 对 着 丁 香 往 往 容 诗 伤春 . 丁 香 是 愁 品 , 美 丽 、 洁 、 怨 三 位 一 体 的 象 征 。作 说 是 高 愁 者 将 丁香 的外 在 之 形 极 端 淡 化 , 一 个 丁 香 一 样 地 结 着 愁 怨 以“ 的姑 娘 ” 样 的偏 正 短语 , 丁 香 人 化 , 姑 娘 物 化 , 人 抽 象 这 将 将 将 化 . 意 象人 化 , “ 香 一 样 的 姑 娘 ” 了 一个 有 别 于 传 统 意 让 让 丁 成 义 的 意 象 . 个 新 意 象 , 一 个 实 在 的 人 —— 姑 娘 , 又 是 一 这 是 但 个 抽 象 的意 象 。 4姑 娘 在 诗 中“ 香 一样 的姑 娘 ” 重 要 的 一 个意 象 , . 丁 是 雨 巷 、 纸伞 、 香等 意象都是为 了表现女子 的形象 而服务 的。 油 丁 理 解 “ 香 一 样 的 姑 娘 ” 的 象 征 意 义 是 本 诗 的 难 点 。 诗 中 的 丁 “ ” 寂 寞 的 雨 巷 中 “ 徨 ” “ 望 逢 着 一 个/ 香 一 样 的 颜 我 在 彷 ,希 丁 色 , 香 一 样 的 芬 芳 ” 一 个 姑 娘 , 这 个 姑 娘 同 时 又 带 着 淡 丁 的 但 淡 的 忧 愁 .正 如 作 者 所 说 的 ,丁 香 一 样 的忧 愁 ”她 的 心 境 和 “ “ ” 我 的心 境 有 相 同 的 地方 , 佛 是 “ ” 影 子 。 者 希 望 她 能 仿 我 的 作 找 到 出 路 . 时希 望 自己也 能 找 到 出 路 , 是 连 这 最 后 一 点 的 同 但
《雨巷》的意象分析

《雨巷》的意象分析第一篇:《雨巷》的意象分析《雨巷》之意象品读一: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
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难点:文章意象品读。
二、欣赏课文朗诵,思考:(1)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忧愁哀怨低沉(2)诗人用了哪几个意象?物:油纸伞雨巷丁香人:我姑娘三、品读意象(1)雨巷诗中是怎样描写雨巷的?有什么特点?悠长而寂寥(2)丁香为什么作者要说“丁香”一样的姑娘,而不是“玫瑰姑娘”、“牡丹姑娘”?出示“丁香花”图片,解释“丁香情节” 李商隐《代赠二首(其一)》中“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丁香花含苞不放,比喻愁思郁结,后人经常用丁香结来写夫妻、情人或友人间深重的离愁。
(3)姑娘美丽高洁愁怨神秘容易消失离去“我”追求的对象(4)我孤独彳亍着心事重重是一个孤独寂寞的独行者,也是一个追求者。
四、写作背景了解“我”在追求什么呢?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 时值“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际,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反动派对革命者进行血腥屠杀。
• 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找不到革命的前途,陷于彷徨迷惘,渴望新的希望出现。
• 《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心境的反映。
五、体味象征意义雨巷,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我是找不到革命的前途,陷于彷徨迷惘,渴望新希望出现的知识分子。
姑娘,是诗人的理想,苦苦追求的希望。
六、诵读诗歌,在诵读中更好地体味诗歌意象之美。
第二篇:雨巷《雨巷》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
2、问题法。
3、演绎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昨天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大家可以感受到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催人奋进,有一种博大雄浑的美感。
文学作品中的美所显现出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那哀婉、凄美、感伤,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东西同样具有美的力量。
浅议《雨巷》中的意象及艺术特点

浅议《雨巷》中的意象及艺术特点《雨巷》是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创作的一首颇具影响力的诗作。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独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多雨的静谧巷子,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如梦如幻般的诗意境地。
接下来,我们将从意象和艺术特点两个方面进行浅析。
首先,从意象方面来看,《雨巷》中运用了许多具有代表性和象征意味的意象表达,展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诗中的“雨巷”意象展现了无尽的孤寂与希望,是诗人内心挣扎的象征。
此外,“丁香般的姑娘”意象也具有丰富的意涵:一方面,它传达了美丽、纯洁与希望的美好形象;另一方面,它象征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无尽向往。
同时,“泥泞的地”、“漫无边际的雨”等意象都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助感,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愈发深邃。
从艺术特点来看,《雨巷》在辞藻和修辞方面展现了独特之处。
首先,诗的辞藻优美清新,诸如“深深的雨巷”、“丁香一样的颜色”等描绘都显得极具诗意。
词汇的选用既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意图,同时又形成了恰如其分的对仗,令人耳目一新。
其次,诗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也堪称惊艳。
仿佛通过拟人手法,诗人把“雨”视作生活中的敌人,寓意着生活的不易。
同时,“顺着泥泞的地,再走五步,和寄一封信”是一种夸张的比喻,强调了雨对生活带来的困扰和压抑。
这样的技巧使得诗中的情感愈发饱满与立体。
此外,句式和语法的特点也为这首诗增色不少。
诗中采用了一种简洁明快的句式,如增强了对意境的表达。
而整首诗的叙述和抒情紧密相联,使得作品在既描绘了静谧雨巷的景象,又表达出诗人自我情感的同时,也带有强烈的启示意味,展现了生活在压抑和困境中仍需要勇敢面对与突破的觉悟。
这都使得这首诗逐渐成为现代诗坛一颗耀眼的明珠。
总之,《雨巷》的意象及艺术特点使得这首诗具有强烈的寓意性、深入人心的情感抒发和易于引发读者共鸣的诗意美。
它既展示了戴望舒对生活现实和理想的深刻体悟,又通过诗歌修辞的巧妙运用,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富有想象力的精神世界。
正是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得《雨巷》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巷》中的意象及艺术特点浅议
《雨巷》中的意象及艺术特点浅议
《雨巷》创设了一个富于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浅议《雨巷》中的意象及艺术特点。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浅议《雨巷》中的意象及艺术特点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一、意象
1.油纸伞。
这是一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作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入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
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
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销魂的形象。
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2.雨巷。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
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
这是一种优美的意境。
小巷的悠长、沧桑、冷清,恰是诗人寂寥心情的最佳寄寓。
有雨的南方小巷,人更少,更见缠绵,更易伤情,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3.丁香。
丁香花因颜色不轻佻,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容易凋谢,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作者将丁香的外在之形极端淡化,以“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样的偏正短语,将丁香人化,将姑娘物化,将人抽象化,让意象人化,让“丁香一样
的姑娘”成了一个有别于传统意义的意象,这个新意象,是一个实在的人――姑娘,但又是一个抽象的意象。
4.姑娘。
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
理解“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是本诗的难点。
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
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一点的希望也消失了。
“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她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巷》是诗人寂寞心录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
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像梦一样来,又像梦一样飘逝。
5.其他。
诗中另外的物象还有篱墙和“我”。
除了以上6个意象外,其他都是表述情绪、动作、物态的词,这些跟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迷离缥缈的超然意境。
二、艺术特色
1.变幻文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
《雨巷》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作者绝妙地切割散文式长句而又浑然天成组成现代诗的神形兼备的能力。
以第一节为例:“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
诗人写诗的手段是打破散文的文法结构,诗歌可以自由切割,原本相对完整的语意组合,经某种诗艺标准做原则。
作者遵循的原则是语音,强调语音的节奏和音调,节奏有长短停顿,诗歌更注重语音的结构。
2.音节特色。
可以说《雨巷》在音韵、节奏方面所达到的神奇效果是这首诗最为突出的成就。
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行首。
韵律诗停顿时值需基本一致,而诗行
间停顿稍长,节与节之间停顿更长,《雨巷》单字顿放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这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
如第三节:“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第四节“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迭唱的效果。
复沓艺术运用的最好的是戴望舒的第二本诗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寻梦者》,如:“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
”“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瀚海吧。
”复沓式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④词的重叠运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
《雨巷》在音节运用上又是灵动、变化而富的生命力。
3.诗歌的押韵。
《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扬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作者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的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
这也是音节要舒缓悠扬的原因所在。
诗歌的外在形式是要为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容而服务的。
作者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
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的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
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