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生产活动的区位选择及工业地域(知识讲解)
工业的区位选择(知识讲解)

工业的区位选择(知识讲解)考纲解读工业区位因素。
知识清单1.要紧的工业区位因素区位原则: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当选择在具有明显________条件的地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________获得最高利润。
区位因素:原料、动力、________、市场、________、土地、水源、政策等工业的区位类型:________导向型工业: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的工业,例如制糖工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罐头加工业等________导向型工业: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的工业,例如啤酒、家具制造业等________导向型工业: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例如电解铝工业等________导向型工业: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例如服装工业、电子装配工业等________导向型工业:技术要求高的工业,例如飞机、集成电路、周密外表等工业2.工业区位的选择区位因素的进展变化缘故:随着社会的进展,________需求的变化,________水平的不断提高表现:原料地的阻碍逐步________;市场的阻碍逐步________;劳动力数量的阻碍________,其素养阻碍________;信息网络的________性成为阻碍工业区位的新因素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阻碍空气污染的工厂:工厂设置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向的________地带水体污染的工厂:污水排放口远离________地及河流上游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工厂:远离________和农田高技术产品、食品工业:优质环境为其区位选择的________因素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阻碍政策:在优待政策的阻碍下,用地、交通、基础设施等区位因素都会发生________于投资办厂的变化乡土情感:台港澳同胞、海外华人华侨纷纷回国、回乡投资建厂决策者的________和心理因素,也成为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之一参考答案1.优势成本劳动力运输原料市场动力廉价劳动力技术2.市场科学技术减弱增强减弱增强通达下风水源居民区主导有利理念要点精析要点一:工业区位因素1.决策者从经济因素考虑工业区位的选择方法:工业的分类(1)按生产对象,可分为采掘工业、加工工业。
高一地理工业区位知识点

高一地理工业区位知识点高一地理:工业区位知识点地理学是一门关注人类与大地之间关系的科学。
在高中地理学中,工业区位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工业区位的研究涉及到工业的发展规律、因素与影响等方面,对于理解工业地理分布以及工业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业区位的选择因素工业区位是指工业生产集聚的地理位置。
那么,为什么工业倾向于在某些地区集中发展呢?这一现象存在着择址的因素与选择。
1. 自然条件的因素自然条件是选择工业区位的重要因素之一。
比如,水源、水力资源和原材料的丰富性是工业区位的重要考虑因素。
充足的水资源可用于生产、冷却和消耗,而充足的原材料供应可以提高工业生产效率。
2. 交通运输的因素交通运输的便利与否对工业区位的选择也有重要影响。
便捷的交通网络可以快速、廉价地运输原材料和产品。
所以,交通干线和物流网络的发达程度对于工业区位的选择非常关键。
3. 劳动力和市场的因素工业化过程需要充足的劳动力和消费市场。
工业需求大量的劳动力,而稳定的市场需求可以刺激工业生产。
因此,劳动力条件和市场条件是工业区位选择的另外两个重要考虑因素。
二、工业区位的类型根据不同的发展需求和因素,工业区位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下:1. 原料型工业区位原料型工业区位是以原材料资源丰富的地区为基础的,这些地区通常具有矿产资源或农业资源。
成熟的农业和矿业生产可以为工业提供稳定的原材料资源,同时也为劳动力的供给提供了基础。
例如,澳大利亚和巴西等国家在铁矿石、煤炭等资源的开发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2. 劳动力型工业区位劳动力型工业区位是以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为基础的。
这些地区通常是人口密集的城市,具有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和丰富的就业机会。
劳动力集中的地区在工业化进程中经常表现出较高的生产效率与竞争力。
例如,中国大陆的珠三角地区因为劳动力密集而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中心之一。
3. 市场型工业区位市场型工业区位是以庞大的消费市场为基础的。
这些地区通常是商业与人口集中的大都市,具有庞大的市场需求。
(生产管理知识)第讲工业生产活动及区位选择

局的影响 最发达的国家
两
向智力密集和现代交通便利的地区发展
大工业地带;前苏联欧洲部分工业初具规模
(4)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原料和劳动力对工业的投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①工业所采用的原料种类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而且对原料的利用及加工深度不断提高。②工业生产对
劳动力数量、体力的投入越来越少,但对劳动力知识、技术的投入逐渐增加。
(5)工业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
原因:由于新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驱动。
变化:工业生产方式逐渐从标准化产品向定制产品生产转变。
考题 3-1(典型例题分)第二次技术革命时期,工业布局的趋向是()
A.分散走向集中 B.进一步分散 C.进一步集中 D.集中走向分散
考题 3-2(典型例题列城市中,第一次技术革命时期形成的工业中心是()
A.洛杉矶 B.曼彻斯特 C.名古屋 D.慕尼黑
考点 4.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原料、动力、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策。
(2)不同的工业部门所考虑的主要的区位因素不同
工业类型
工业特点
部门举例
区位选择原则
原料指向型工业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 甜菜制糖、甘蔗制糖、水产品加工、接近原料产地
第三次技术革命
开始时间 18 世纪 60 年代 19 世纪 70 年代
20 世纪 50 年代
主要标志 蒸汽机的发明
电气化
微电子技术
主要工 棉纺织、钢铁、采煤 电力、化学、石油开采和加工、汽车与飞机 电子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高分子合
业部门
制造
成工业
பைடு நூலகம்
对工业布 英国成为世界工业 德国、美国工业迅速发展;出现西欧、美国 向新原料基地、新工业区及沿海发展,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工业生产活动与工业的区位选择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工业生产活动与工业的区位选择复习目标:了解工业生产活动的特点和工业地域的形成,理解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学会分析工业分布的实例。
复习重点:理解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考纲要求:1、工业区位因素。
工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2、中国主要工业基地和工业中心的分布、特点和形成条件。
复习过程:一、自主复习(一)、课本知识点填充1、工业的投入——产出:(1)投入要素:①自然条件:土地、、、等。
②社会经济条件:、、设备、等。
(2)产出要素:①工业产品(主要):轻工业产品——满足的需要;重工业产品——满足的需要。
②工业三废(3)按投入要素的分类: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①密集型(如采掘工业、某些农产品加工业);②密集型(如钢铁工业、化学工业)。
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③密集型(如纺织工业、普通服装制造业、装配业);④密集型(如电子工业、宇航工业)。
2、工业的发展:(1)概况:①近代工业的起源:18世纪中期的国。
②分布:现阶段仍表现为分布的特点(就世界而言分布在洲、北美和)。
③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发展的影响:(主要熟记——标志、工业部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出现在第二次技术革命时期的工业部门有——、、石油、、等。
(2)工业产值所占比重变化: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3)工业投入的变化:①原料:种类越来越;范围越来越;对原料地在。
②劳动力:、在减弱;在增强。
(4)工业生产方式的变化:由大批量、化生产转向中小批量的式生产。
3、主要的区位因素:(1)经济因素:主导因素影响工业选择→经济效益①指向型工业(如水果罐头厂、水产品加工厂、甘蔗制糖厂等)。
②指向型工业(如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等)。
③指向型工业(如钢铁、冶金、化工等)。
④指向型工业(如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等)。
⑤指向型工业(如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
(2)社会因素:→社会效益①政策:为了解决问题,政府将工厂设在并不盈利的区位。
高中地理知识点: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高中地理知识点: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高中地理知识点: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1、影响工业的区位条件:①自然条件:土地(地形;租金)、水源。
②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劳动力、原料、动力、政策、科技、农业基础。
2、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①甘蔗或甜菜制糖、水产品加工、水果罐头制造等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②食品、瓶装饮料制造(啤酒、汽水)、家具制造、印刷、石化等属于市场导向型工业;③有色金属冶炼(铝、铜、镍、锡……)属于动力导向型工业;④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被服厂等属于劳动力导向型工业;⑤卫星、飞机、集成电路、精密仪表等属于技术导向型工业。
3、从环境效益角度考虑,高技术产品、食品等企业对环境十分敏感,应以优质环境为主导区位因素。
①造成空气污染的工业,应设置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地带、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与季风方向垂直的郊外;②造成水体污染的工业,污水排放口远离河流上游;③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工业,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4、在国家政策、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及心理因素等社会因素影响下出现的现象:①我国80年代以前在内地建大型工业基地,在西部一些非纺织原料产区、消费密集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一批纺织工业中心;②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沿海。
高三地理工业区位分析知识精讲

工业区位分析一、学习目标要求:工业区位分析由单一主导因素向综合针对实际问题方向发展。
要重视中外工业地域的比较和评价能力的训练。
二. 重点、难点:1. 工业生产的区位选择2. 工业联系与工业集聚本考点在地理试题中出现较多,此工业联系与工业集聚要加深理解。
答题时注意灵活运用地理基本原理、方法论知识来分析问题。
此题的知识点及逻辑关系可用图解法列出。
三. 学习内容:〔一〕工业生产活动1. 概念:在工厂里、劳动力利用动力和机械设备,将原料制成产品。
2. 特点:灵活性、连续性3. 投入和产出。
工业的投入——产出〔1〕投入:①投入要素:土地、水源、原料、劳动力、资金、技术、能源。
②投入不同的工业类型。
a. 经济水平较低地区,宜发展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
如:采掘工业、纺织工业。
b. 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宜发展资金密集工业。
c. 科技发达地区宜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
〔2〕产出:①产品:a. 满足生产的需要。
如:钢材、机械、化肥……b. 满足生活的需要。
如:食品、服装……②三废:废水、废气、废渣。
3. 工业的发展〔1〕工业的分布〔空间〕:①就世界而言:工业集中分布在欧洲、北美、日本。
②就国家而言:集中在少数地区或少数城市。
〔2〕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的影响〔时间〕:第一次技术革命:时间始于18世纪60年代,标志蒸气机,工业部门棉纺织、钢铁。
第二次技术革命:始于19世纪70年代,标志电气化,工业部门电力、化学、石油加工、汽车。
第三次技术革命:始于20世纪50年代,标志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工业部门微电子工业,激光工业、航天工业〔3〕工业投入的变化:①原因: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②原料变化:采用的原料种类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利用率及加工深度不断提高。
③劳动力变化:a. 对劳动力数量,体力投入越来越少。
b. 对劳动力知识,技术投入逐渐增加。
〔4〕工业产出的变化:①变化的原因:新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驱动。
《工业的区位选择》 讲义

《工业的区位选择》讲义一、工业区位的概念工业区位指工业企业的地理位置,以及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与相关事物的空间联系。
通俗地说,就是工业企业“在哪里建厂”的问题。
二、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1、自然因素(1)土地:工业需要一定面积的土地来建设厂房、仓库等设施。
土地的价格、面积和地形等都会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
(2)水源:工业生产需要有充足且质量合格的水源供应。
对于一些耗水量大的工业,如造纸、化工等,水源的保障更为重要。
(3)原料:接近原料产地可以减少运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例如,制糖厂通常靠近甘蔗或甜菜产地。
2、社会经济因素(1)市场:产品要接近消费市场,以减少运输费用和降低市场风险。
比如,啤酒厂、家具厂等通常靠近市场布局。
(2)交通:便捷的交通条件可以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
沿海、沿江、沿铁路线等交通便利的地区往往吸引大量工业企业。
(3)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工资水平都会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
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服装、电子装配等,通常倾向于选择劳动力丰富且廉价的地区。
(4)政策: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如税收优惠、土地优惠等,引导工业的布局。
(5)技术:高科技产业往往需要靠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技术密集的地区,以获取技术支持和人才资源。
3、环境因素(1)大气污染:对大气有污染的工业,如钢铁厂、化工厂等,应布局在城市的下风向,或者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
(2)水污染:有水污染的工业,如造纸厂、印染厂等,应布局在河流的下游。
(3)固体废弃物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的工业,应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三、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1、随着科技的发展,原料、燃料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逐渐减弱,而市场、交通、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日益增强。
例如,钢铁工业早期主要靠近煤炭产地和铁矿产地,而现在由于技术进步和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钢铁工业更多地靠近市场和交通便利的地区。
2、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政府对环境保护的力度也在加大,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或者搬迁到环境容量较大的地区。
工业生产活动及工业的区位选择培训课程

解决就业问题
会 效 个人偏好 发展家乡经济 20世纪80年代沿海地区
益
工业惯性
(二)、城市工业布局:
要考虑地价、交通运输条件以及对城区环境的影响 1、环境:减少污染
风向和城市热力环流外、水源、距离城市的远近、地形、设置防护带
2、地价:布局在城市的外围,土地租金低
3、交通运输:沿交通线分布 4、经济效益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之
工业生产活动及工业的区位选择
工业生产活动及工业的区位选择
一、工业的分类 二、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三、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四、工业区位选择 五、城市工业布局:
1、依据产品用途划分:轻工业、重工业 2、按投入要素比划分 3、工业区位导向型 4、基础工业 5、传统工业和新兴工业 6、朝阳工业和夕阳工业
(1)、简述攀枝花市发展钢铁工业的主要区 位条件。(6分)
(1)、接近铁矿、煤矿区,原料丰富;接近煤矿区、 水电站,能源丰富;水源充沛;水陆交通便利;国家 政策支持;地形起伏大,平地少。
1.原料
市场
2.沿海沿江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 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
4. 劳动力数量
素质
鞍钢的区位
宝钢的区位
工业区位选择
经济效益 减少运费,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环境效益
大气污染 水污染 固体废气物污染
社会效益
五种不同导向型工业
工业区位指向类型
原因
代表性工业
原料导向型
市场导向型
动力导向型
劳动力导向型
技术导向型
1、原料不便长途运输
2、原料运输成本较高 1、产品不便长距离运
输 2、运输产品成本较高 要消耗大量动能的工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生产活动的区位选择及工业地域考点解读考点提示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复习建议说明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解释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判断工业指向类型及区位选择的原则;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和发展特点。
说明工业生产活动产生的地理环境问题。
知识清单一、工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主要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包括________、水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包括________、政策、原料、________、________和市场等。
2.工业区位选择原则:从________效益看,工厂应当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________获得最高的________。
3.不同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不同:(1)原料导向型工业接近________产地,(2)市场导向型工业接近________,(3)动力导向型工业接近火电厂或________,(4)劳动力导向型工业接近有大量________的地方,(5)技术导向型工业接近高等教育和________发达地区。
4.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1)变化的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________。
(2)带来的影响:a .________、动力、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b .市场、________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增强;c .________的通达度成为工业区位选择的新因素。
5.环境因素日益成为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1)污染重的工业的布局原则:a .污染空气的工厂应设置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向的________地带或最小风频的________或与盛行风向________的郊外。
b .污染水源的工厂排污口应远离________及河流________。
c .固体废弃物污染型企业应远离________和农田。
(2)对环境十分敏感的工业应以________为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3.政策因素的变化、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________因素,有时会成为决定因素。
4.一个区位因素及其作用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区位因素及其作用发生变化,进而直接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
二、工业地域的形成1.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1)工业联系:________上的联系、________上的联系、信息联系。
(2)工业集聚:a .形成:具有________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地集聚起来。
b .作用:加强企业间的________交流和________协作;降低________成本,取得________效益;共同利用________,节约________。
(3)工业地域:工业联系−−−→促进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 2.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1)工业分散的成因: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________,一些有相互协作关系的工厂之间并不要求________,一些企业所需零件也不可能在同一地区生产,从而使具有工业联系的工厂在距离上________。
(2)工业的地域联系:a.形成:跨地区、跨国的________企业。
b.作用:促进了地域之间人员、________和________等的流动。
c.发展动力:现代化的________方式和现代化的________手段。
三、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1.传统工业区(1)分布地区:德国鲁尔区、英国________工业区、美国________工业区、我国________工业区等。
(2)形成条件:大多是在丰富的________资源基础上,以传统工业为主。
(3)存在问题:原料和能源消耗________、运输量________、污染________等。
(4)鲁尔区:a.区位条件:丰富的煤炭资源,便捷的________交通运输,离________区较近,充沛的水源,广阔的________。
b.衰落的原因:生产结构________,________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的钢铁过剩,________的冲击,环境污染严重。
c.整治措施:调整________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发展________产业,优化环境。
2.新工业区(1)兴起时间:20世纪________年代之后。
(2)典型地区: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________地区、美国“硅谷”等。
(3)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a.形成条件:大批廉价________,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政府的大力________,交通运输方便,小城镇________、用水方便。
b.主要特点:以中小企业为主;以________工业为主;集中了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生产高度________;企业分布在小城镇,生产过程________。
四、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有利方面:(1)工业生产是人类文明的体现,可以改变人类的________方式;(2)工业生产深刻影响着人与________的关系。
2.不利方面:(1)工业生产对________的需求与自然界中有限的________之间的矛盾加剧;(2)人类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会造成严重的________,并直接破坏________。
参考答案一、土地劳动力动力运输经济生产成本利润原料市场水电站廉价劳动力科学技术市场需求的变化原料劳动力素质信息下风向上风向相垂直水源地上游居民区优质环境心理二、生产工序空间利用工业联系信息技术生产规模基础设施生产建设投资区位优势工业集聚趋远网络物质信息交通运输通信技术三、中部东北部辽中南煤、铁大大严重水陆铁矿市场单一煤炭新技术革命工业第三 50 南部劳动力支持用地轻专业化分散四、生产和生活环境原材料资源能源工业污染环境考点聚焦考点一工业区位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其变化工业区位类型工业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影响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很多,一般情况下,主导因素决定了工业的区位选择,对其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根据生产要素的投入比重比重最大者为其主导因素,如下图:图中A工业投入比重最大的是电能,则其主导因素为动力;B工业投入比重最大的是廉价劳动力,则其主导因素为劳动力;C工业投入比重最大的是原材料,则其主导因素为原料。
为尽可能降低成本,工厂应选在上述主导因素丰富而价廉的地区。
2.根据工业生产中原料及产品的性质判断(1)生产过程中,所需原料易腐烂变质或易燃、易爆、易碎,可运性差的,应属于原料导向型。
(2)生产的产品易腐烂变质或易燃、易爆、易碎,可运性差的,应属于市场导向型。
3.根据某地发展工业的比较优势,判断该地产业的主导因素如北京中关村地区的科研技术力量强大,以电子产业为主,则该种产业的主导因素是科技。
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环境质量已成为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区位选择应非常慎重。
而对环境十分敏感的一些高新技术及食品加工等企业则应以优质环境为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如下图和下表所示:【典型例题】例题1电解铝业是高耗能、高污染产业。
近年来,我国新建电解铝产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有人认为,我国电解铝业西移大势所趋。
下图示意铝工业主要部门及其在我国的主要分布省区(年前)。
据此完成以下问题。
1.西北地区大规模发展电解铝业依赖的优势条件是()A.廉价而充足的电力 B. 良好的生态环境C.充足的原料供应 D. 良好的工业基础2.电解铝业由东、中部转移到西北地区,会导致()A. 能耗降低B. 产品价格提高C. 污染排放减少D. 运输成本增加3. 西北地区电解铝厂选址应远离()A. 交通线B. 输电线C. 绿洲D. 荒漠解析:该组试题主要考查工业区位优势条件分析、我国国内产业转移的影响区域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问题。
1. 我国西北地区电力资源较为充足,发展电解铝业依赖的优势条件是廉价而充足的电力。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西北地区铝土矿资源不丰富;西北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工业基础较差。
2. 电解铝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资源、向大气中排放较多的废气,这主要是受到生产过程的影响,和该工业分布位置无关,电解铝业向西北地区转移不会导致能耗降低和污染排放的减少;西北地区电力资源较为廉价、充足,可使电解铝成本降低,产品价格降低;西北地区铝土矿(电解铝业的原料)缺乏且远离市场,我国电解铝业向西北地区转移导致原料和产品运输成本增加。
3. 电解铝厂污染较为严重,西北地区人口、城市等主要分布在绿洲地区,为较少对该地的污染,电解铝厂选址应远离绿洲。
答案:1. A 2. D 3. C例题2下图中M、N海域均是世界优良渔场。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指出渔产品加工业所属导向型工业的类型,并分析在M海域沿岸国家发展该工业的区位优势。
答案:原料导向型。
临M海域世界优良渔场,渔业资源丰富;属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充裕(或工资水平低);临近欧洲,渔业加工产品消费市场广阔;西频大西洋,海运交通方便。
解析:渔产品加工业属于原料导向型,M海域为世界优良渔场,渔业资源丰富。
沿岸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充裕,工资水平低,有利于加工工业发展。
该地临近欧洲,渔业加工产品消费市场广阔。
西频大西洋,海运交通便利。
沿海渔民世代以捕鱼为生,捕鱼经验丰富。
考点二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联系与工业地域工业联系会导致工业集聚,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
其联系如下图所示: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工业分散是指工厂企业之间及工业区之间相距趋远的现象。
工业的分散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老工业区的发展趋于饱和,使得新建企业不得不迁出老工业区。
这种分散现象不是工业联系的结果,更多的是由于其他原因。
如老工业区用地、用水紧张,环境状况差,以及出现许多社会问题等。
二是有生产联系的工业企业之间的分散现象,是为了充分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而形成的。
产业转移工业的跨国或跨地区转移,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现象。
对此问题的理解要紧紧抓住两点,首先是分析工业部门的特点和地区的差异;其次是把握其影响的主要工业区位因素。
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主要是利用廉价劳动力资源,其次是占领当地市场,再次是利用地价便宜的特点。
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则主要利用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因素。
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区位存在时间和空间两大尺度的发展变化。
例如钢铁工业区伴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由于主导因素的变化导致钢铁工业的工业区位不断发生变化。
钢铁工业一开始是接近煤炭产区,即接近能源产地,随着技术的发展,耗能的下降,钢铁工业的主导因素由原来的能源为主变为原料为主,工业区位倾向于铁矿石产地。
二战后,由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市场对工业区位影响力加强,钢铁工业区位又倾向于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的沿海地区,如日本的钢铁工业,我国的宝山钢铁总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