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的情与景
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区别

其用旳无奈而忧伤旳情怀。
3、
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青帝:司春之神。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旳体现上有何特色?
答:这首诗利用了触景生情和虚实结合旳手法,
(叙)因见到菊花在秋天开放时冷寂,蝴蝶也难
得飞来采掇菊花旳幽芳。发挥想像自己若做了青
帝就要变化菊花处境,让它在春天同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旳抒写上有何特色?试略作
分析。
答:诗人利用了寓情于景旳手法。
(叙)诗人独爱自甘寂寞安贫守节旳涧边幽草,无
意居高媚时旳黄鹂。郊野渡口一副水急舟横旳悠闲
景象。
(析)表露出诗人恬淡旳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
放。
(析)抒发了对菊花开不逢时旳惋惜和不平之情。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乍看,这是一首写景诗,体现了自然之美— —长江流域旳无限春光;实际上,这是一首抒 情诗。诗人撷取“孤帆远影尽”“长江天际流” 这两幅动态画面,逼真地描写了远望中旳船儿 消逝时情景,也勾勒出诗人翘首凝望旳神情。 诗人久久伫立,一直望到友人旳帆影消失时旳 情景。这里,借景抒情,体现了人情之美—— 诗人与孟浩然旳深情厚谊,抒发了十分真挚旳 友谊。
情景交融,也叫寓情于景(物)、融情于景。 这种抒情方式将诗人旳主观思想和感情
融合在有声有色旳景物描写中,如王夫之《姜 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 情。”在这种抒情方式中,客观景物明显地涂 染上了诗人浓郁旳主观感情色彩。
李白《静夜思》中的自然景象与思乡之情表达

李白《静夜思》中的自然景象与思乡之情表达李白在《静夜思》一诗中,通过自然景象表达思乡之情的手法非常精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月光与霜的巧妙融合●诗的开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以月光为切入点,描绘了夜晚室内月光皎洁、洒满床前的情景。
月光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景象,常常被人们赋予思乡、怀旧的情感色彩。
在这里,李白巧妙地利用月光的明亮与清冷,营造出一种孤寂、宁静的氛围。
●同时,诗人将月光与地上的霜相比较,这种比喻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还进一步加深了思乡之情的表达。
霜的寒冷、寂静与月光的清冷相互映衬,使得整个场景更加清冷孤寂,从而触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二、明月的象征意义●“举头望明月”一句,诗人抬头望向窗外的明月。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明月常常作为思乡、怀人的象征物。
诗人通过仰望明月,不仅表达了对远方家乡的深切思念,还寄托了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怀念。
●明月的明亮与圆满,也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乡之情的深重。
在这样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面对明月,更加凸显了他对家乡的渴望和思念。
三、自然景象与情感的交融●诗中的自然景象与诗人的情感紧密相连,形成了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
明亮的月光、疑似的地霜、窗外的明月以及诗人低头沉思的身影,共同构成了一幅令人动容的思乡图景。
在这种意境中,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抒发和表达。
他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将内心的思乡之情寄托于其中,使得诗歌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综上所述,李白在《静夜思》一诗中,通过月光与霜的巧妙融合、明月的象征意义以及自然景象与情感的交融等方式,成功地表达了思乡之情。
这种表达方式不仅使诗歌具有了深邃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情感色彩,还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以情之所需,情之所好写景的理解

以情之所需,情之所好写景的理解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
在古代诗歌史上确有“不著景物,而兴象婉然,气骨苍然”①或“题事只一句,余俱写情”之类的诗存在,前者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后者如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②然而,这绝不会撼动情景交融作为我们民族基本的审美趣味与审美理想标志的重要地位。
关于情和景,古人有许多经典的描述:“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明谢榛语),“融情于景物之中,托思于风云之表”(明费经虞语),“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语)。
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
古典诗歌往往通过借景言情,寓情于景,而使诗情画意高度融合,从而在艺术上表现为含蓄蕴藉,诗味浓郁,使人读之,悠然神远。
陶渊明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不就是情景交融最经典的范例吗?(一)以“意”看“景”古人论文字,“以意为主”。
写景诗词的创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如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
诗人于烈日当空的正午站在田边,遥望农民汗流浃背地在田里劳动。
作者选择了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劳动的艰辛。
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更是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
正如毛泽东的“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浪淘沙·北戴河》)一样,其关心民生之意,隐含其中。
诗人并没有将“意”和盘托出,而是通过最后一句抒发感慨来透露,显得十分婉转。
相比而言,罗隐《雪》中的那两句“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所表达的主题虽与之相同,但缺乏此诗的含蓄蕴藉,写得太白,缺乏回味。
“意”的问题解决了,写景诗词的意境、情景交融的抒情手法也就迎刃而解了。
景与情关系

两种解读
• 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 思家之情,诗人看见红袖凭楼的情景时, 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 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 。 • 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 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丽的图景, 精神为之一爽,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 冲淡了不少。
“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 表达感情比较直接, 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 “景”;
“寓情于景”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 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 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 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 一切景语皆情语。
练习
• • • • • • 1、 南陵水面漫悠悠, 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 谁家红袖凭江楼? (《寄远》杜牧)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2006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 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 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 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表达了悲愁、 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萧萧班马鸣”一句,实际是借离群之马的鸣声 来寄托他和友人的离情。表面上是写马,实际上 是写离情。
“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 别: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 选景。 “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 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触 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中国古典诗歌借景抒情的四种形式ppt

借景抒情 :
诗人通过描写景物来表 达思想、抒发感情的抒情 方式叫借景抒情,也叫融 情于景。
景与情的关系
• 一切景语皆情语。 • 情有乐哀,景也有乐景哀景。 • 所谓乐景,指容易使一般人赏心悦目的 景物,如:和风丽日,啼莺舞蝶等; • 所谓哀景,是指容易使一般人情绪感伤 的景物,如:残阳凄风,颓垣落叶等。 • 景与情或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
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 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 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 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乐景写哀情)
(二)、指出下列诗歌分别用了借景 抒情的哪种类型
1、 除夜作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以乐景写乐情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提问:诗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寒山寺。 提问: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请抓住一两种景来具体分析 明确:幽寂凄冷。‘‘乌”加一 ‘‘啼’’字,通过绘 声,令人倍感凄凉。 提问: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写出了羁旅者孤孑清寂、愁绪满怀的情感。
以哀景写哀情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八种方式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八种方式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景方式有:一、正与侧(衬托对比)的结合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写景的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旧道西风瘦马_全诗赏析

【写景的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旧道西风瘦马_全诗赏析出自元代诗人的《天净沙?秋思》枯萎的藤蔓,老树,微弱的乌鸦,小桥,流水,人们的家园,古道的西风,瘦弱的马。
日落时分,心碎的人就在世界的尽头。
赏析这首歌很短,总共只有五句话和28个字,但它描绘了秋天郊区一个凄凉而动人的日落,并正确地传达了旅行者的悲伤情绪。
这首成功的歌曲在很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歌曲的艺术特色。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融合中形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其本质特征是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景交融与否已成为能否形成意境的关键。
清代《玄斋诗》说:“景为二,实为不可分。
诗中的神是奇妙无边的。
”《世界词话》删稿说:“一切风景语言都是情感语言。
”这首歌的前四句都写风景。
这些风景词是情感词。
“枯”、“老”、“淡”、“瘦”等词,使浓烈的秋色中蕴含着无限的苍凉和忧伤。
最后一句话“心碎的人在世界的尽头”,作为一双弯曲的眼睛,具有打破真相的微妙性,使前四句描述的场景成为人类运动的环境,触发心碎的人内心悲伤的情绪。
这首歌上的风景不仅是马致远在旅途中看到的,也是他眼中看到的。
但同时,它也是它的情感载体,是心中的对象。
整首歌有情在景,景在情与景的美妙结合,形成了一种优美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斥浓烈的诗情。
意象是指在原诗中传达作者情感、体现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
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意象运用复杂、密集的特点。
许多中国古代诗人经常在诗歌中紧密地排列许多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马致远的歌曲清楚地反映了这一特点。
在短短的28个字符中排列了10幅图像。
这些意象不仅是这个心碎的人生活的真实环境,也是他沉重的悲伤和凄凉的载体。
如果没有这些图像,这首歌将不复存在。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
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位置比拟平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独特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
《宿建德江》——古典诗词中的借景抒情

公元730年(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孟浩然离开家离乡赶赴洛阳,再 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郁闷。这首诗就是在其漫游吴越时写下的。
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句分析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前两句是说诗人行船停靠运用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 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 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
景物描写与“客子”之关系
“舟”与“客”,景物与人之间对应列举,相辅相成,舟中坐着客,客从远方漂泊 而来,舟在古代是水上交通工具,是行旅的商人、漫游的读书人、干谒的诗人博取功名 利禄,走水路主要乘坐的一类船舶,轻便、快捷,缺点是载客容量小。“客”也被称为 游子、断肠人、异乡人等等。因此日暮黄昏,一人坐一舟中引发羁旅行役之愁。
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
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 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 舟已过万重山。”
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
舟中之客,景物与人表达愁情是二而一、一而二 的关系,为抒发更多的愁情,诗人将漂泊之物“舟” 与自称为“客”联系起来,景物和意象、词汇与句子 皆可关照起来。
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
情、景、物、人的独立与牵连
这首诗运用借景抒情,乃是将情、景、物、人之间的关系既区别又联系的抒情 方法。中国古典诗歌自《诗经》起,就有言志抒情的传统,因此,景、物、人都是 为了恰如其分地传达诗人的感动,表达诗人的情意。
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
客
愁 舟
日暮
烟渚
情、景、物、人 的独立与牵连
借景抒情手法运用的效果
这首诗在运用借景抒情的过程中,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 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景中有情,情中 有景,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 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达到了境 界开合、情景浑融的完美地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歌的情与景情与景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要素,也是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常常涉及的内容。
了解古典诗歌中有关情与景的知识,对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大有裨益。
(一)触景生情与缘情写景1. 触景生情如果出题我们应该这样表达: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借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感情,※※※景物与※※※感情交融。
“触景生情”又称“由景及情”、“情因景生”,是先有景后有情。
“景乃诗之媒”(谢榛语),人物一开始心情比较平静,由于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所以称为“触景生情”。
杜甫的《登高》一诗就是典型的触景生情之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人登上高处,映入眼帘的是一派苍凉恢廓的秋景:辽阔的江天,清猿哀鸣,飞鸟栖止不定,长江滚滚,落木萧萧(前两联内容),这种苍凉的景色触动了他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于是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俱涌心头(后两联内容)。
触景生情的例子很多:“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共短亭。
”(李白《菩萨蛮》);“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韦应物《寄李儋元锡》)……2.缘情写景“缘情写景”又称“由情及景”,是情在景先,先有情后有景,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
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
诗人的心情比较激动,把这种激动的心情加到景物上去,高兴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高兴,悲哀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悲哀。
如李白《哭晁卿衡》:“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朋友晁衡的不幸遭遇,使诗人悲痛万分,在这种感情的支配下看景物,一切景物都染上了他的主观感情色彩:天宇愁容满面,层层白色的愁云笼罩着海上的苍梧山,仿佛也在沉痛地哀悼晁衡的仙去。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欧阳炯《江城子》的例子在古典诗歌中也不少见:“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二)移情于景与寓情于景1.移情于景移情于景即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景物以人的感情,让它为人事而动情,从而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更浓烈。
如李白的《劳劳亭》一诗:“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在这首诗中,作者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春风写得有意有情,使之与相别之人同具惜别、伤别之心,从而化物为我,使它成了诗人的感情化身。
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中的“江春不肯留归客,草色青青送马蹄”之句,假托江春不肯留客,委婉地说出了行客无法滞留,而从行人马蹄在草地上远去的形象,拟想春草也同自己一样送别友人,把别意表达得十分悠长曲折。
再如杜牧《赠别二首》中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之句,通过写蜡烛,把离人相对垂泪,终夜不寐的凄哀婉转的别情表达得含蓄、缠绵、别致……移情于景在古典诗歌中比比皆是: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晏殊《蝶恋花》“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杜甫《发潭州》“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2.寓情于景“寓情于景”又称“融情入景”、“以景写情”或“借景抒情”。
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说:“盖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
善言情者,但写景而情在其中。
”陈匪石云:“词固言情之作,然但以情言,薄矣。
必须融情入景,由景见情。
”(《旧时月色斋词谭》)寓情于景,能使诗歌收到含蓄蕴藉,耐人寻味之功效。
《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刘熙载评它的好处“深入雅致,正在借景言情”。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这首诗句句写景,然而无一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之作。
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例子在古典诗歌中也很多见: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中的句子“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都是融情入景的佳句。
(三)以景衬情“言情之词,必借景色映衬,乃具深婉流美之致。
”(吴衡照《莲子居词话》),我国古代诗人深谙此道,在古典诗词中,渲染景物以衬托所抒之情的例子很多。
以景衬情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1.正衬以哀景写哀情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诗句以天地愁惨之状,衬托壮士赴死如归的诀别之情。
白居易《琵琶行》一开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句中萧瑟的秋景,是用来增添离别哀愁的。
李商隐《无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之句,选择一个百花凋零的末春景色作为分离的背景,必然倍增离恨,所以“别亦难”。
这些诗句从不同的方面,摄取了凄迷的风景,作为分别的衬托,更加重了别离的愁苦。
以乐景写乐情李白《夜下征虏亭》:“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征虏亭畔的丛丛山花,在朦胧的月色下,绰约多姿,好像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女;江上的渔火和水中倒映的万家灯火,星星点点,闪闪烁烁,像无数的萤火虫飞来飞去,这些景物衬托出了诗人出游的喜悦之情。
2. 反衬以乐景写哀情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融融怡人的春光越发衬出诗人归心的殷切。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之句,写扬子江边,春光正好,杨柳依依,杨花点点,但因为“君向潇湘我向秦”的离别,故景色虽好,却使人愁杀。
作者迁情于景,景随情变了。
美好的景物与人物内心的哀怨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以哀景写乐情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一二两句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迹的凋零空寂的气氛,反衬出三四句诗人对幽竹“不改清阴待我归”的欣喜之情。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可见,反衬手法用得好,效果更为强烈。
(四)以景结情与以情结景1.以景结情所谓“以景结情”就是诗的前面大半篇幅用抒情,最后以写景物来收束全诗。
这种写法的好处是在抒情的紧要处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聊举三例加以说明:戴叔伦《三闾庙》:“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诗的前两句悬空落笔,以慨叹之笔抒情,直将屈子一生的悲愤写得无以复加。
再接下去似乎非常不易,高明的诗人别具匠心地以写景来收束:“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两句全不用意,却让人觉得幽怨不尽,情伤无限,可谓空际传神。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一二句写事写情,已露出“愁”字,似乎接下来就要正面写愁,然而诗人却将笔触转到景物上,巧妙地以景结情,含不尽之意于景中,沈德潜评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
”王昌龄《从军行》(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前三句就乐声抒情,最后一句轻轻宕开一笔,以壮阔而悲凉的景象收束全诗,将不尽之情以不尽尽之,这种以景结情,真可谓“绝处生姿”。
2.以情结景所谓“以情结景”就是诗的前面大半篇幅主要用于写景,不言情事,全诗将要结束时,才加一抒情之笔。
这种手法的妙处在于:画龙点睛,一笔点活全诗,使诗前半所写之景都变成主观之景、染情之景,引人回味无穷。
请看李白的《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诗的前六句写诗人登临谢眺北楼所见的景象,末两句的抒发的苦闷、孤独之情让读者品出了前六句景中的“秋味”。
再如寇准的《江南春》:“波渺渺,柳依依。
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
江南春尽离肠断,蘋满汀洲人未归。
”这首词前四句写景,结尾两句直抒胸臆,以情结景,使抒发的感情由隐而显,实属点睛之笔。
再如王禹偁的《点绛唇》“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
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前半以清丽的笔触描绘了江南雨景,最后一句抒情点醒全词,让读者回味出前面所写之景中所蕴含的浓情:建功立业的抱负,不被理解的孤独愁闷。
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情景交融是我国古典诗歌追求的境界,以上所列种种情景方式只是为了便于学生掌握特征而分列,实际上一首诗往往兼用几种方式,触景生情,融情于景,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创造出诗歌美妙的意境。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