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中“景”与“情”关系

合集下载

古诗词中的情景关系

古诗词中的情景关系

情与景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要素,也是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常常涉及的内容。

了解古典诗歌中有关情与景的知识,对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大有裨益。

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很多同学弄不清楚和它相关的几个词的概念:触景生情、移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今天我们试着用简单的方式来记忆、掌握这些术语。

(一)触景生情与缘情写景1. 触景生情“触景生情”又称“由景及情”、“情因景生”,是先有景后有情。

“景乃诗之媒”(谢榛语),人物一开始心情比较平静,由于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所以称为“触景生情”。

杜甫的《登高》一诗就是典型的触景生情之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人登上高处,映入眼帘的是一派苍凉恢廓的秋景:辽阔的江天,清猿哀鸣,飞鸟栖止不定,长江滚滚,落木萧萧(前两联内容),这种苍凉的景色触动了他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于是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俱涌心头(后两联内容)。

触景生情的例子很多:“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共短亭。

”(李白《菩萨蛮》);“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韦应物《寄李儋元锡》)……眼前之景触发情感 心情都变好了!2.缘情写景“缘情写景”又称“由情及景”,是情在景先,先有情后有景,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

着我色彩水穷云低,甚是压抑心中之情被贬了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

诗人的心情比较激动,把这种激动的心情加到景物上去,高兴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高兴,悲哀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悲哀。

如李白《哭晁卿衡》:“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诗歌鉴赏之 简说景情关系

诗歌鉴赏之 简说景情关系
诗歌中的情景关系,是诗人通过描绘景物来抒发内心情感的一种重要手法。它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和以景结情。借景抒情是诗人将感情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寓情于景则是诗人在观察和描写景物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主观感情融入其中。而以景结情则是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出作者的感情。此外,情景之间还存在四种内在联系: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和以哀景写哀情。这些联系通过景物与情感的对比或映衬,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深刻动人。例如,以乐景写哀可以倍增哀情之感,而以哀景写乐情则能在困境中显现出乐观向上的精神。总之,情景关系是诗歌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使得诗歌更具艺术魅力。

浅谈诗歌鉴赏中景与情的关系_以_沁园春_长沙_为例

浅谈诗歌鉴赏中景与情的关系_以_沁园春_长沙_为例

12/2011浅谈诗歌鉴赏中景与情的关系———以《沁园春·长沙》为例◆姚志爽(唐山市开滦一中)诗歌鉴赏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也是学生在高考中的薄弱环节。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而中国的优秀的古典诗歌都是“情动于中而行于言”的产物。

情、景是构成诗歌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所以对于高中生来讲,要想让他们走近古典诗歌,不断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就必须理清古典诗歌中景和情的关系,《沁园春·长沙》虽是一首新诗,但是集中体现了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景和情在结构安排和内容选择上的关系。

古典诗歌景和情《沁园春·长沙》“情者文之经。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触景生情,以情状景。

王国维认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形成的意境,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

任何千古流传的好的诗歌,不论是先写景后抒情,还是先抒情后写景,或是边写景边抒情,都能心与物融,情与景合。

而且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也是高考诗歌鉴赏中的一个重点,从04年到11年各省份的高考卷中对诗歌中景与情关系的考查。

例如,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中,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这首诗就考查到了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那么诗歌中的景与情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对于高一高二的基础年级来讲,在极有限的诗歌阅读的基础上,我们不能单纯抛开文本进行抽象的理论讲解,而应该结合具体的课文,在对诗歌的赏析和解读中巧妙地化解这一诗歌教学的难点。

《沁园春·长沙》这是一篇高中语文第一课,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

《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这首词虽然属于新诗,但是这首词的景与情的关系很大程度上能够代表古诗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高考语文古典诗歌中“景”与“情”之间的几种关系

高考语文古典诗歌中“景”与“情”之间的几种关系

古典诗歌中“景”与“情”之间的几种关系诗言志,歌传情,诗歌多,寄托志向,抒发感情。

诗人常借助景物描写来传情达志,写景是手段,而抒情才是目的,这就有了景与情的关系。

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隔”与“不隔”)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来说,景又有乐景与哀景,情也有乐情与哀情,这又有了以下四种关系: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这里同时也涉及到衬托(反衬与正衬)的表现手法。

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作一比较分析。

一、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1、触景生情春思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有很多描写思妇心理的诗篇,《春思》是其中之一。

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春天,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爱。

本诗《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意思。

本诗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春天景物起兴,别具一格。

思妇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丈夫,颇为伤怀。

她申斥春风,正是明志自警,恰到好处。

全诗深刻地表达了各种复杂的感情,描写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又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

是触景生情式。

孟浩然的《春晓》意象单纯,诗人只是听到了春天清晨的鸟鸣声,突然想到昨夜的风雨是否吹落了春天的花朵,把珍惜春天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隐含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肯定与赞美。

在景的触动下引发情思构成意境,形成了一种张力结构,韵味无穷。

2、借景抒情(以景托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古典诗歌中景与情之关系(二轮)

古典诗歌中景与情之关系(二轮)

友情
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关怀、祝福等情感,具 有真挚和温暖的特点。
人生感慨
表达对生命、命运、时光等的感慨和思考, 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意义。
景与情的关联性
情景交融
景与情相互融合,相互映衬, 形成完美的艺术境界。
以景生情
通过景物的描绘触发情感,使 情感得以自然流露和表达。
以情观景
通过情感的投射来观照景物, 使景物具有情感色彩和象征意 义。
寓情于景
诗人将情感寄托于景物之中,通 过景物的描绘来传达内心的感受。 这种表达方式使得情感更加含蓄、 深沉,同时也丰富了诗歌的艺术
表现力。
情景互衬
在古典诗歌中,情感与景物常常 相互衬托,形成一种相得益彰的 效果。诗人通过描绘景物来衬托 情感,使情感更加鲜明、生动。
情移于景
情感转移
诗人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景物之中,使得景物也承载了诗人的情感。这种情感转移使得景物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象, 而是成为情感的载体和象征。
自然景
自然风光、季节变化、山水田园等,具有自然美和生 态美。
人文景
建筑、园林、风俗民情等,反映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 具有人文气息。
抽象景
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表现的景,具有深刻的思想内 涵和哲理意义。
情的分类与特点
爱情
表达对异性或同性的爱慕、思念、离别等情 感,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乡情
表达对家乡的思念、眷恋、怀旧等情感,具 有浓郁的地域文化和乡土气息。
古典诗歌中景与情之关系(二轮)
目录
• 引言 • 古典诗歌中景与情的概述 • 古典诗歌中景对情的表达 • 古典诗歌中情对景的投射 • 古典诗歌中景与情的融合方式 • 古典诗歌中景与情的艺术效果 • 结论
01

古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古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登 科 后 孟 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一日看尽长安花。
•哀景写哀情 哀景写哀情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古典诗词中
景与情的关系
学习目标
掌握常见的情与景的结合方式。 (1)掌握常见的情与景的结合方式。 掌握诗歌鉴赏中“情与景” (2)掌握诗歌鉴赏中“情与景”的 题技巧。 答 题技巧。
•景与情之间的几种关系 景与情之间的几种关系
• 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来看: 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来看:
①触景生情 ③情景交融 ②借景抒情 ④寓情于景
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以乐景写哀情) 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以乐景写哀情) 的表现手法。诗人站立城头远眺, 的表现手法。诗人站立城头远眺,只见处 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 处长满了茂盛的野草,潺潺溪水东流又折 向西,烂漫的山花, 向西,烂漫的山花,无人观赏任其自开自 鸟语婉转,这些宜人之景, 落,鸟语婉转,这些宜人之景,构成了一 幅明丽的春景图。 无人” 幅明丽的春景图。但美景竟然 “无人”观 春花“自落” 百鸟“空啼” 赏,春花“自落”、百鸟“空啼”,反衬 出诗人伤春、凄凉的心境。 出诗人伤春、凄凉的心境。
【全国卷】(河北、河南、山西、安徽等地用)12题: 全国卷】 河北、河南、山西、安徽等地用)12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

古诗中的景与情

古诗中的景与情
▪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 江水绿如蓝。”借“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 蓝”的“江水”,表达对江南水乡的魂牵梦萦、 久久不忘的情感。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触景生情
▪ 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 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古诗中的景与情
古诗的情与景
古人早就注意到了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 明代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王国维则更在《人间词话》中明确指出: “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人写景的目的是抒发感情。
情与景的关系:
借景抒情 触景生情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 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 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 种感情的色彩。
(1)“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
借景抒情强调的是有着某种情感不好或不愿直 接表达,而借助某种景物来传达。
触景生情遇到景物往往是无意的,由于某种景 物的触动而产生了某种情感。 (2)“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 “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 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 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 一切景语皆情语。
谢谢观赏
抒情、情景交融;不一致:反衬) ③引入术语,总结该诗的思想感情。
练习: 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 的感情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参考答案:(1)“红叶青山”乍看不协调,是因 为本诗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手法 (2)“红叶”“青山”看似色彩艳丽,但恰恰是 对沉郁的离愁形成有力的反衬。景色越美,越觉得 离愁的难耐。 (3)这种以乐写哀的手法,更增添了哀伤的情绪。

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

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

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概述诗歌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文学形式。

在诗歌中,景物描写(包括自然景观、城市风光等)常常与情感表达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诗歌中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并从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1.景物描写的意义在诗歌创作中,景物描写可以起到多重作用: - 营造氛围:通过对自然界或人类环境的细腻描绘,传递出特定的气氛和情调。

- 引发联想:景物描述可以唤起读者的回忆和想象,激发读者对作品的共鸣。

- 点亮主题:凭借纷繁复杂而富有美感的视觉元素,进一步凸显作品所要传达的主题。

2.情感表达方式在诗歌中,通过对景物进行生动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是常见而有效的手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情感表达方式:- 赞美与颂扬:通过夸张和艳丽的描写手法,表达出对景物之美的赞美之情。

- 忧伤与哀愁:以凄凉和悲苦的描绘方式,传递出作者内心的忧伤和哀愁。

- 欣喜与愉悦:通过活泼而欢快的语言描述,展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欣喜和愉悦之情。

- 怀旧与思考:以回忆或深沉思考为线索,将某个场景投射,表达作者内心的怀旧情感或深入思考。

3.具体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通过几个具体案例来分析诗歌中景物描写如何与情感表达相结合。

案例1:“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简练而生动的描述,将壮观壮丽的自然景色呈现在读者面前,并蕴含了一种向往超越、追求卓越的主题。

案例2:“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夜晚静谧的景象,并通过对明月和故乡的描写,表达了作诗者留恋家乡、感伤乡愁的情感。

案例3:“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首诗利用壮丽景物(黄河)和富有冲击力的比喻(高堂明镜),表现了作者面对岁月流转而引发的深邃思考和内心情感的变化。

结论在诗歌中,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相辅相成,通过生动细腻的描绘呈现出一系列美好或复杂多样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中景与情关系诗歌鉴赏中景与情关系诗言志,歌传情,诗歌多,寄托志向,抒发感情。

诗人常借助景物描写来传情达志,写景是手段,而抒情才是目的,这就有了景与情的关系。

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隔与不隔)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来说,景又有乐景与哀景,情也有乐情与哀情,这又有了以下四种关系: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这里同时也涉及到衬托(反衬与正衬)的表现手法。

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作一比较分析。

一、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1、触景生情春思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李白有很多描写思妇心理的诗篇,《春思》是其中之一。

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春天,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爱。

本诗《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意思。

本诗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春天景物起兴,别具一格。

思妇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丈夫,颇为伤怀。

她申斥春风,正是明志自警,恰到好处。

全诗深刻地表达了各种复杂的感情,描写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又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

是触景生情式。

孟浩然的《春晓》意象单纯,诗人只是听到了春天清晨的鸟鸣声,突然想到昨夜的风雨是否吹落了春天的花朵,把珍惜春天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隐含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肯定与赞美。

在景的触动下引发情思构成意境,形成了一种张力结构,韵味无穷。

2、借景抒情(以景托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写景抒情诗有的不以描写的景物作为诗篇表现的主体,而着重表现诗人因描写的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更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活动,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

如辛弃疾在路过赣州的造口时,面对赣江流水,追思国家旧耻,抚念国事艰难,写下了《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首词,就先触景生情,看到郁孤台下的赣江流水,不由想到当年金兵南侵,人民流亡死伤,觉得那流水当中饱含着多少流亡人民的血泪。

进而结合写景,抒写思想感情活动: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慨叹大好河山仍被敌人占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悲愤空有爱国志士,难挽国事衰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忧虑国事实在难为。

从而塑造出词人自身心系国耻、忧虑国事的形象,创造出沉郁苍茫的意境,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腐朽无能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懑。

3、因情造景苏东坡说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是因情造景;画中有诗是景中寓情。

前者要善于选择和描绘适合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景物,后者是借生动的画面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形和神统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情景交融。

柳宗元的名诗《江雪》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寒江独钓图,把寒江飞雪、孤舟独钓的画面官得十分生动,使人感到大雪覆地、朔风逼人,而钓翁于严酷孤独的环境中,甘于披蓑独钓;这正蕴寓着当时的处境和心绪。

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而被贬远谪,这个画面正表明他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不屈的志节。

这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初读时也许觉得这只是一幅平淡的山水画,但是愈仔细体味,愈觉得意味隽永,意境深远。

4、寓情于景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诗词里面的景与情,一般来说,景指景物,情指人的感情。

寓情于景的关键还是情,如果没有真挚、深刻、饱满、激烈的情,那么它所描写的景,不过是一幅没有艺术加工的风景画。

因此,同学们在掌握这一技巧时,应该认真揣摩诗中所蕴含的情与景的关系。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5、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它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古典诗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志。

如张可久《[双调]清江引?秋怀》: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诗人紧紧把握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

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反侧的愁思。

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

如下面这首诗。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中前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景,第一句写烽火台前大漠如雪,第二句写受降城外月色如霜,营造了一个荒凉、严寒、凄冷的环境,将边地生活的孤苦展现了出来,为第三、四句表现征人思乡巧妙地设定了情境。

整首诗情景交融,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二、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1、以乐景写乐情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诗的后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

这两句神妙之处,在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

(宋)俞国宝《风人松(题酒肆)》: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

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

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

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

画船载得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

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

这里写春光明媚时,在杏花和绿杨中,游玩的人带了坐船游,饮酒,歌舞。

使读者充分感觉到春游的愉喜。

2、以乐景写哀情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3、以乐景写哀情我国古典诗歌,其所写景物,有时从对立面的角度反衬心理,利用忧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气氛之间的矛盾,以乐景写哀情,却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如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首诗就是运用了这一手法。

诗所要表现的是凄凉哀怨的心境,但却着意描绘红艳的宫花。

红花一般是表现热闹场面,烘托欢乐情绪的,但在这里却起了很重要的反衬作用: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加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

红花,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都是利用好景致与恶心情的矛盾,来突出中心思想,即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谓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

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也可以说是以乐写哀。

不过白居易的写法直接揭示了乐景写哀情的矛盾,而元稹《行宫》则是以乐景作比较含蓄的反衬,显得更有余味。

另外如秦观《千秋岁》: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

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后两句状写花影摇曳,莺声间关,形象生动,摹写精当。

用乱和碎来形容花多,同时也传递出词人心绪的纷乱,荡然无绪。

可谓以乐景写哀情,给人以凄迷的感受。

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4、以哀景写哀情柳宗元《柳州榕叶落尽偶题》: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速。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柳宗元的这首《偶题》,是一首物我双会情境交融的作品。

诗人创作此诗时,他身为逐客,远在异乡,独立庭院,百感丛集。

诗人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他的诗笔既随物以宛,亦与心而徘徊。

眼中的花尽叶落之境与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是融会为一的。

(唐)韦江《题金陵图》: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

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一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

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

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

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

塞下、秋、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羌管,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充满肃杀之气。

耳之所闻,目之所睹都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

将军和征夫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既希望取得伟大的胜利,而战局长期没有进展,又难免思念家乡,魂牵梦绕着妻儿。

爱国激情、浓重乡思交织在一起,构成他们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矛盾情绪,情景交融,使全词情调苍凉而悲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