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中的情与景关系

合集下载

诗词鉴赏景与情关系

诗词鉴赏景与情关系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一二句写事写情,已露出“愁”字,似乎接下来就要正面写愁,然而诗人却将笔触转到景物上, 巧妙地以景结情,含不尽之意于景中。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前三句就乐声抒情,最后一句轻轻宕开一笔,以壮阔而悲凉的景象收束全诗,将不尽之情以不 尽尽之,这种以景结情,真可谓“绝处生姿”。
这首词前四句写景,结尾两句直抒胸臆,以情结景,使抒发的感情由隐而显,实属点睛之笔。
拓展练习:从景与情之间结构关系的角度辨析下列作品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
融情于景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前二句实写秋天菊花盛开之景,后二句发挥想像,虚写
2、借景抒情: 又称“缘情写景”“由情及景”,是情在景先,先有情后有景,是“以我观物,故物 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 景乐”(吴乔《围炉诗话》)。 “借景抒情” 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 “景”。
• 思路:作用+ 内容+ 意境+ 情感 • 步骤:
(作用)
描写…… 营造…… 表达……
作用
南乡子 唐 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
词的最后通过“潮退”反衬思乡却无法回乡,强化了思乡之情。
参考答案:①词中借景抒情,②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等意象,③勾勒出一幅凄凉伤感的 画面,④渲染了离愁别恨的思乡之情。

古典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

古典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

古典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一、古典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1、情景分写,情景互见:可先景后情,也可先情后景;有一句景一句情的,有一联景一联情的,也有一阕景一阕情的;先景后情,情感易把握;先情后景,一般情感较含蓄。

2、只写景,不写情,景中含情。

3、情景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⑴情景关系的具体表现: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正衬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反衬⑵怎样写景:①从多种感觉写;②动静(有声无声)搭配写;③总分结合写;④借助修辞方法写;⑤借助联想想象写二、鉴赏示例1、2007年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2、2008年江西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3、2007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葛溪驿(宋)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诗歌鉴赏中如何把握景与情的关系

诗歌鉴赏中如何把握景与情的关系

诗歌鉴赏中如何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摘要]:在诗歌的解读中,只有准确把握情景的关系,才能对诗歌有较深刻的理解,本文从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三个鉴赏术语的角度结合平时教学体验对景与情的关系谈了一些个人的体会。

[关键词]:情景关系;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这句话对于我们解读鉴赏古典诗歌也很有借鉴意义。

“歌诗合为事而作”是说诗歌的创作是因事而作,有感而发。

诗人胸有块垒,因某景某事而触发,于是用诗歌的形式来一吐为快。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杜甫的《登高》都是很好的说明。

在古典诗歌的阅读中,如何领会诗人的这些情感,就必须把握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通过景物分析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如何把把握景与情的关系?我想先用一个比较形象的过程来解释一下:诗人在一个秋雨绵绵傍晚,临窗而立,见窗外梧桐落叶飘飞,突然想起离家已经多年,家中亲人现在可好,自己却还一事无成,于是感慨万千,手起笔落,诸多文字就流于笔端,诗歌中的许多景就成了诗人抒发情感的载体,此景此情就融合无间,既是写景又是抒情。

这个过程中,景与情的关系可以这要表述: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看起来是情因景生,事实上情是本来就有的,只是处于隐伏状态,否则诗人抒情就会成为无病呻吟,矫揉造作。

下面就从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三个方面阐述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

一、触景生情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中,触景生情的人是诗中的人物“少妇”,诗歌先写“少妇”打扮得花枝招展登上美丽的高楼准备一赏春色,入眼的却是那路边的青青杨柳,令她不禁想起送自己丈夫从军的情景,也许当时也是一样的杨柳青青,难舍难分之情怎能忘却。

“少妇”心中的相思之情其实一直都是存在的,只是处于一种隐伏状态,现在看到“杨柳色”,触发了这种情感,从心底深处翻腾而起,一下子充满了整个心胸。

古诗词中的情景关系

古诗词中的情景关系

情与景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要素,也是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常常涉及的内容。

了解古典诗歌中有关情与景的知识,对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大有裨益。

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很多同学弄不清楚和它相关的几个词的概念:触景生情、移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今天我们试着用简单的方式来记忆、掌握这些术语。

(一)触景生情与缘情写景1. 触景生情“触景生情”又称“由景及情”、“情因景生”,是先有景后有情。

“景乃诗之媒”(谢榛语),人物一开始心情比较平静,由于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所以称为“触景生情”。

杜甫的《登高》一诗就是典型的触景生情之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人登上高处,映入眼帘的是一派苍凉恢廓的秋景:辽阔的江天,清猿哀鸣,飞鸟栖止不定,长江滚滚,落木萧萧(前两联内容),这种苍凉的景色触动了他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于是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俱涌心头(后两联内容)。

触景生情的例子很多:“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共短亭。

”(李白《菩萨蛮》);“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韦应物《寄李儋元锡》)……眼前之景触发情感 心情都变好了!2.缘情写景“缘情写景”又称“由情及景”,是情在景先,先有情后有景,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

着我色彩水穷云低,甚是压抑心中之情被贬了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

诗人的心情比较激动,把这种激动的心情加到景物上去,高兴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高兴,悲哀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悲哀。

如李白《哭晁卿衡》:“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古诗鉴赏中的情与景关系

古诗鉴赏中的情与景关系
[注]①周朴:字太朴,唐朝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 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 请你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诗?(4分)
• • • • • •
参考答案: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2分) 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 黄沙等凄凉、荒凉、败落的景物,(1分) 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低沉、落寞)之情。 (1分)
• 诗歌鉴赏“情与景”关系中“情”的把握 (1)意象 (2)主题思想(题材)
情与景结合的相关术语
两种形式:
①借景抒情 ② 融情于景(又称移情于景)
情景交融 以景结情 四种内在联系: 以乐写哀,以哀写乐--(反衬) 以乐写乐,以哀写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衬)
• 常见题型: • 1、 意象(意境)题 • • 2、 情与景关系类
• [注]程颢,宋代大儒,理学家。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 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4分)
• 【答案】 • ① 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 林 • 和泉声,(1分) • ② 营造了宁静幽雅(或静谧,幽静 等)(1分)的意境, • ③ 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随遇而安 • ,不计较得失的淡泊情怀的心情。(2分)
二、情景关系类答题步骤
• 1、明确手法(情和景的关系)
• 2、列举景物(意象) • 3、这些景物共同营造了……的氛围(气氛、 • 意境) • 4、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 • • • •
• • • •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古典诗歌鉴赏:情景关系解析

古典诗歌鉴赏:情景关系解析

古典诗歌鉴赏:情景关系解析此情此景,让我忍俊不禁。

此情此景,让人潸然泪下。

看到这种情景,心潮澎湃。

这种情景,让人浮想联翩。

……上述情景,比比皆是,举不胜举。

情、景二字,如胶似漆,形影不离,密不可分!情、景是诗歌内容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从而达成融合无间的状态——“情景交融”。

因此,情景关系常成为诗歌考查的重点。

本文拟从3大角度10个方面对古典诗歌的情景关系做一探讨,以飨莘莘学子。

一、从抒情方式角度看,可分为三种方式: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

1.借景抒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

三闾庙戴叔伦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本诗凭吊屈原。

用沅湘长流不尽的江水比喻屈原千年不尽的怨恨,表达了对他的极大同情。

后两句借景抒情,通过日暮秋风吹落无边落叶的萧瑟之景,进一步烘托了屈子的哀怨,寄托了作者的同情。

2.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春行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这首诗从首联“野兴长”到尾联“忽惆怅”,反映了诗人喜悦到悲伤的情感变化。

诗人兴味十足,骑马观赏秋天景色,却触景生情,看到了好似自己家乡的桥和树,由此思念起家乡来。

3.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石头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这首诗咏怀石头城,表面看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抒情。

诗人写了山、水、明月和城墙等荒凉景色,写景之中,深寓著诗人对六朝兴亡和人事变迁的慨叹,悲凉之气笼罩全诗,读之怆然。

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古诗中情景关系类型

古诗中情景关系类型

古诗中的景、情关系类型一、景、情反衬情、景反衬是指在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反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内心的悲苦之情,而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快乐愉悦的心情。

1、以哀景写乐(豪)情“以哀景写乐”,无论是诗或曲,都较为少见。

这大约是因为,旧时代的文人“不如意事常八九”,一遇哀景,则感慨系之,所以悲秋之作甚多;情绪高昂的稀有。

过多也就未免令人厌腻,乃至形成滥调。

因此,“以哀景写乐往往却给人强烈的新鲜感”。

《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有老马,不必取长途。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寓意,月亮和“我”都是一样的孤独寂寞的;“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晚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

两联情景交融,塑造出一种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落日、秋风是一种凄凉的感觉,但却比喻了诗人正处暮年,并以“老马”自喻,表现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及老当益壮的情怀。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

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

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

某种壮怀、豪气,非要借助哀境的反衬,不足以倍增光彩。

《塞上作》王维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律诗的前四句,写西汉时的“天之骄子”匈奴,正在白草连天、荒原落日的塞外射猎示威,哀景写得十分凄烈。

但下面笔锋一转,别开洞天:“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课件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课件
②(结构上)与“洞口春红飞簌簌”及上阕的“春愁” 呼应,表达了相思、爱恋之苦。
以景结情的作用并不是单一的,往往以一种作 用为主而兼有其他作用,题材不同,作用的侧重点 也不相同。大致有三种情况。
(1)就情取景,渲染气氛。
用来渲染气氛的景具有很强的特征性,唐宋诗 词中,常常出现在表现哀怨、悲愤、惆怅一类感情 作品的结尾,用让人感到凄凉、萧瑟、灰黯的景物 来渲染气氛(如暮日、寒鸦、风雨、夜月等),以 烘托此类情绪。
3.“_____同__是__天__涯__沦__落__人____,_____相__逢__何__必__曾__相__识____”是《琵琶 行(并序)》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
4.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 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琵琶行(并序)》中的“____其__间__旦__暮__闻__何__物_____? ____杜__鹃__啼__血__猿__哀__鸣_____”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
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1.《琵琶行(并序)》中的“_嘈__嘈__切__切__错__杂__弹___,_大__珠__小__珠__落__玉__盘___” 两句,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2.《琵琶行(并序)》中,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的情态的诗句是: “____千__呼__万__唤__始__出__来_____,__犹__抱__琵__琶__半___遮__面______。”
5.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用“___东__船__西__舫__悄__无__言______, ____唯__见__江__心__秋__月__白_____”两句描写邻船寂静、冷月无声的景色,以此来 反衬音乐带给人们强大的感染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 光辉也变得清澈。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 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千万别去嫌弃 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 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
• 参考答案:
•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 坡月夜图,(1分) • 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1分)
周考题回顾
风流子· 吴越东风起 朱敦儒 宋 吴越东风起,江南路,芳草绿争春。 倚危楼纵目,绣帘初卷,扇边寒减,竹外 花明。看西湖、画船轻泛水,茵幄稳临津。 嬉游伴侣,两两携手,醉回别浦,歌遏南 云。 有客愁如海,江山异,举目暗觉伤神。 空想故园池阁,卷地烟尘。但且恁、痛饮 狂歌,欲把恨怀开解,转更销魂。只是皱 眉弹指,冷过黄昏。
古诗鉴赏中的情与景关系
目标展示
1.正确理解写景抒情诗中情与景的关系 2.掌握鉴赏思路,学习鉴赏方法。 3.通过练习进行方法总结,思维建模。
考纲解读
• 2018年考试大纲: • 鉴赏评价 •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 和表达技巧 •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 的观点态度
• 近三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古诗鉴赏试题频频出现考查情与景 的关系的考题:
回顾诗歌中写景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1)三个角度: 观察的角度 : 远 近 高 低 俯 仰 感知的角度 : 视觉 味觉 触觉 听觉 嗅觉 (通感) 描绘的角度: 绘形 绘声 绘色 绘势 (2)四个结合: 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正侧结合 点面结合 (3)六种技法: 白描 工笔 渲染 列锦(意象叠加) 对比 衬托 (4) 六种修辞: 比喻 拟人 夸张 双关 通感 借代
二、情景关系类答题步骤
• 1、明确手法(情和景的关系)
• 2、列举景物(意象) • 3、这些景物共同营造了……的氛围(气氛、 • 意境) • 4、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 • • • •
• • • •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迁移训练:
古人认为,“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情”和 “景”的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词。(4分)
参考答案:以乐景衬悲情,(2分) 用江南清明之美景来衬托作者故国(北宋) 灭亡之悲情。(2分)
布置作业
• 完成《新亮剑》65页第18、19题
•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 游月陂(bēi) 北尺台。 •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 [注]程颢,宋代大儒,理学家。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 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4分)
• 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对这首词的上片作简要 赏析。 • 点出手法 分析手法 表达感情 • 这首词上片在写法上以乐景写哀情,情景 交融。(2分)“绿争春”写出了春天的生 机勃勃,“看西湖”写出了人们的热闹、 欢乐的情景,(2分)通过对景物深入细致 地刻画,委婉地传达出了词人心中深深的 悲哀之情,表达出了词人对统治者忘却了 伤痛,又过起了醉生梦死的生活的无可奈 何之情。(2分)
• 月光照在陂堤上,我四处徘徊,北面是耸 入云中的百尺楼台。秋天一来,万物都变 得萧条零落,姑且趁着水边向晚的凉意, 举杯畅饮。水里的云影悠闲地相互照映, 林中泉水在静谧中流淌。世事变化无常何 必计较,只要逢佳节便要与友朋相约再来 游玩。
• 【答案】 • ① 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 林 和泉声,(1分) • ② 营造了宁静幽雅(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 意境, • ③ 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随遇而安 不计较得失的淡泊情怀的心情。(2分)
情与景结合的相关术语
两种形式:
①借景抒情 ② 融情于景(又称移情于景)
情景交融 以景结情 四种内在联系: 以乐写哀,以哀写乐--(反衬) 以乐写乐,以哀写哀--(正衬)
常见题型: 1、 意象(意境)题 2、 情与景关系类
3、 作用类
• • • • • • • • •
一、意象( 意境)题 答题步骤 1、抓住意象 2、再现画面(写景运用什么手法) 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意境、气氛或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 (幽静,萧瑟,生机勃勃,孤寂凄清, 雄浑壮丽,沉郁忧愁,和谐静谧, 开阔苍凉,高远辽阔) 4、分析表达的思想情感。
古人认为,“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 “情”和“景”的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词。 (6分)
• 清明时节的雨水落在祭拜后残留的香烛纸 钱上, • 桥下溪水碧绿,桥外燕子衔湿泥筑巢。 • 白日渐长,独自一人人寂寞的倚着栏杆。 • 刚退去竹皮的竹子正散发着嫩绿之色, • 刚掉落花瓣的新杏,还未散发出酸味。 • 如此好的江南美景与谁一起观赏呢。
如:17年天津卷《太湖恬亭》王安石“第二联描绘了 怎样的画面” 山东卷《早上五盘岭》岑参“江回两崖斗,日隐 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 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江苏卷《秋兴》陆游“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北京卷《晓行巴峡》王维“同样是描绘山峡, 《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 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 • • • • •
参考答案: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2分) 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 黄沙等凄凉、荒凉、败落的景物,(1分) 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低沉、落寞)之情。 (1分)
三、作用类
三、作用类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 东坡 • ①苏轼 •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 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luò确: 山多大石。 •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3分)
[注]①周朴:字太朴,唐朝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 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 请你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诗?(4分)
• 春日里遥望荒郊,看着泾水曲折地环绕着 远处的村落,无限愁绪从胸中升起。 • 众多的牛马放牧,导致原上春草殆尽,耕 破了田地,发现了古碑。 • 积雪茫茫的山峦,在黄昏中变得更加苍茫 ,夕阳伴着云烟,让树林变得更加昏暗。 • 行走好几里路,还都是茫茫黄沙,遥想秦 地当年的繁盛,的确让人不堪回首。
• 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1分)
迁移训练: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绵阳一诊)
浣溪沙
朱敦儒(宋)①
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日长独自 倚阑干。 脱箨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 与谁看!
[注]①朱敦儒(1081-1159 ),洛阳人,“南渡以词得 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②箨:竹笋的壳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