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1-95(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24篇(原文·译文·详解)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24篇(原文·译文·详解)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24篇(原文·译文·详解)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4.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6-100(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6-100(附答案与译文)96治国犹如栽树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①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②,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③,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④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贞观政要》)【注释】①炀帝:隋炀帝杨广。
②夙夜孜孜:从早到晚勤勤恳恳不疲倦的样子。
夙(s ù),早。
③稔(rěn):庄稼成熟。
④本根:树干和树根。
比喻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本,树干。
根,树根。
【阅读训练】一、对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解释有误的是()A往昔初平.京师(平定) B征求无已.(停止)C百姓不堪.(忍受) D遂致.亡灭(导致)E惟欲.清净(欲望) F遂得徭役不兴.(兴起,发生)二、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②译文:三、下面的哪一项最能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A不重美女珍玩 B不穷兵黩武C以民为本 D徭役不兴四、唐太宗认为隋炀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答:五、唐太宗是采取什么措施使百姓安乐的?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答:【参考答案】一、有误的是E,想,希望。
二、①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②治理国家就像种树,树干和树根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
帝王能够清白英明,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三、C,其他三项都只是“以民为本”思想的一个方面。
四、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
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五、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
【参考译文】贞观九年,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宫中的美女和珍宝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
隋炀帝心里还不满足,同时(又)东西征战讨伐,滥用武力发动战争,老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6-100(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150 篇 96-100(附答案与译文)96 治国犹如栽树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 帝①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此皆 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②, 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③, 百姓安乐。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④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贞观政要》)【注释】①炀帝:隋炀帝杨广。
②夙夜孜孜:从早到晚勤勤恳恳不疲倦的样子。
夙(s ù),早。
③稔(r ěn ):庄稼成熟。
④本根: 树干和树根。
比喻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本,树干。
根,树根。
【阅读训练】一、对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解释有误的是( )A 往昔初平.京师(平定)B 征求无已.(停止)C 百姓不堪.(忍受)D 遂致.亡灭(导致)E 惟欲.清净(欲望)F 遂得徭役不兴.(兴起,发生)二、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夫 治 国 犹 如 栽 树 本 根 不 摇 则 枝 叶 茂 荣 君 能 清 净 百 姓何得不安乐乎②译文:三、下面的哪一项最能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 A 不重美女珍玩 B 不穷兵黩武 C 以民为本 D 徭役不兴四、唐太宗认为隋炀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参考答案】 、有误的是 E ,想,希望 二、①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 乐乎?②治理国家就像种树, 树干和树根不动摇, 才会枝繁叶茂。
帝王能够清白 英明,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三、C ,其他三项都只是“以民为本”思想的一个方面。
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五、唐太宗是采取什么措施使百姓安乐的答: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四、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
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五、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
【参考译文】贞观九年,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宫中的美女和珍宝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理解)1-100篇(含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理解)1-100篇(含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躬.耕于南阳(______)(2)夙.夜忧叹(______)(3)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师表》是诸葛亮北伐前写的奏章,劝勉刘禅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表现了他对蜀汉的忠诚。
B.诸葛亮追述三顾草庐的往事,既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也希望后主能够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五月渡泸”、“北定中原”、“庶竭驽钝”、“兴复汉室”和“还于旧都”等。
D.选文结尾,作者先表明伐魏兴汉的决心,然后交代出师后的朝政事宜,谆谆告诫后主要善纳雅言。
阅读下面甲乙两问,回答问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精选(60篇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答案)(一)敏慧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
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
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
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
“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
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
“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诏②奇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2、神童庄有恭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
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
③神格:神条与气质。
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
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象棋。
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
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含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含答案)1、___对___年幼却聪明过人。
他的祖父___是魏郡太守。
有一次,正月日食,京城看不到,___听到这个消息后向皇宫报告。
太后问他这次日食持续多久,___想不出来怎么回答。
这时,七岁的___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之后就像月初一样呢?”___大吃一惊,立刻回答了太后的问题。
太后对___十分惊奇和喜爱。
2、神童庄有恭___是广东人,小时候就被称为神童。
他家住在离___很近的地方。
一天,他在附近放风筝,不小心风筝飞到了将军署的院子里。
___直接走进去要取回风筝。
守卫们觉得他神秘莫测,就问他:“你是谁?为什么来这里?”___老实回答了他们的问题。
将军问他:“你读过书吗?能对诗吗?”___回答:“能,这是小事,有什么难的?”将军听了以为他很厉害,就让他对一幅画作品进行评论。
画里有一座房子,但是屋里没有人声,没有龙的吟声,没有虎的啸声,没有花的香味,也没有鸟的叫声。
将军觉得这很好笑,就让___来评论一下。
___说:“只需要看这里面的一局棋,我就可以对它进行评论了。
”他说:“这是一局残棋,只剩下半局了,车没有轮子,马没有鞍子,炮没有烟火,兵没有粮食。
将军要小心,小心。
”3、___聪慧___十几岁的时候,就背诵了《诗经》、《论语》和数十万言的辞赋,写作能力非常出色。
___看了他的文章,问他:“你找人帮你写这篇文章了吗?”___跪下回答:“我自己写的,言出之后就成了文章,没有什么难的。
”当时,邺城有一位叫做笔立的人,他的书法也非常出色。
___非常赞赏___和笔立的才华。
4、鲍子难客___家族有一千个客人。
有一次,有人送来了鱼和雁,___看到后说:“上天对我们人类真是太好了!它们生长五谷,还有鱼和鸟,都是为了我们人类而存在的。
”客人们都赞同。
不过,___的儿子年纪只有十二岁,也在场。
他说:“我不同意你们的说法。
上天创造了万物,包括我们人类在内。
这些生物之间并没有贵贱之分,它们只是相似而已。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6篇)有答案.doc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6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主成1-3题。
(14分)承拙斋家传张惠言(清)承君名任,字是常,自号拙斋先生。
父兑,以孝闻,事在郡志。
拙斋学于宜兴杭生,通五经四子书,泛览百家,为诗、古时文,然以躬行为务。
补学生员,九试于乡,不得举。
以所学授生徒,终其身。
作《爰吾庐记》以自述,其辞曰:"爱吾庐者,拙斋先生读书处也。
破屋数椽,不蔽风日;方庭侷武①,无佳葩奇卉,可从娱目。
有书数干卷,先生昼夜讲习其中。
有四子一孙,各授一经,日与辨析疑义。
使为歌诗文辞,点笔②以为乐。
役使无童仆,客有至者,则延入,蔬食相对,与之论古圣贤,若晤之几席也。
先生以致知格物为基址,以身体力行为堂奥,以惩忿窒欲为墙垣,以推己及人为门户,以书策吟咏为园囿。
保吾墨,全吾真,处而安焉,入而自得焉,盖不足为外人道也。
"其指趣如此。
常语学者日:"文词小伎,于身心何所益,读圣贤书,如此尔耶?"子志,试礼部,濒行,命之曰:"行已有耻,立身之大端也。
得失之际,慎之!"志兄弟皆恂谨力学,父之教也。
著《四书质疑录》《拙斋集》若干卷,时文若干篇。
年六十有六,嘉庆三年三月十五日卒。
【注】①侷武:空间逼仄、狭小。
②点笔:圈画改订诗文。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⑴九试于乡,不得举()⑵客有至者,则延入()⑶常语学者曰()⑷于身心何所益()2.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爰吾庐者,拙斋先生读书处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使为歌诗文辞,点笔以为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处而安焉,入而自得焉,盖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承拙斋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分条说明。
参考答案:1.⑴任用,选拔⑵领,邀请⑶告诉,对……说⑷好处2.⑴爰吾庐是拙斋先生读书的地方。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5(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5(附答案与译文)1鲁钝不足忧资性①有钝敏②,不可强也。
虽然,亦视志之分数③如何耳。
如有十分志向,则其诚必④不息,俛⑤焉日有孜孜,毙而后已。
则亦无微之不入,无坚之不破。
管子曰:“精诚之极也。
”唯在有精进⑥之力无退悔之心有广大之愿无休歇之时古人有大就者,往往是鲁钝人。
不足为忧也。
(清·李光地《李榕林集》)【注释】①资性:天资,禀赋。
②钝敏:笨拙和聪明。
③分数:大小。
④诚必:诚,实在,的确。
必,一定。
⑤俛(miǎn):同“勉”,勤勉。
⑥精进:努力进取。
【阅读训练】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资性有钝敏,不可强.也()②如有十分志向,则其诚必不息.。
()③则亦无微之不入.,无坚之不破.。
()()④不足为忧.也。
()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词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句:如有十分志向,则.其诚必不息。
A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B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C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
D则.亦无微之不入,无坚之不破。
三、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唯在有精进之力无退悔之心有广大之愿无休歇之时②译文:四、俗话说“笨鸟先飞早入林”,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条俗语的认识。
答:五、文中说“古人有大就者,往往是鲁钝人”,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还是错误?谈谈理由。
答:【参考答案】一、①强:勉强,强求。
②息:停止。
③入:深入。
破:攻破。
④忧:忧虑。
二、与例句不同的是B,连词,表因果关系,因为;例句和ACD项,连词,表承接关系,那么,就。
三、①唯在有精进之力,无退悔之心;有广大之愿,无休歇之时。
②只是在于(他)有努力进取的毅力,没有退缩懊悔的心思;有伟大的志向,没有停止不前的时候。
四、示例:即使天资愚钝,只要刻苦学习,不断进取,也能超过一般人,取得非凡的成绩。
五、提示:本题允许有不同看法,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1-95(附答案与译文)91靖郭君将城薛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者。
靖郭君谓谒者①曰:“毋为客通②。
”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过三言,臣请烹。
”靖郭君因见之。
客趋进曰:“海大鱼。
”因反走。
靖郭君曰:“请闻其说。
”客曰:“臣不敢以死为戏。
”靖郭君曰:“愿为寡人言之。
”答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缴不能絓也③。
荡④而失水,蝼蚁得意焉。
今夫齐,亦君之海也。
君长有齐,奚以薛为?君失齐,虽隆薛之城至天犹无益也。
”靖郭君曰:“善。
”乃辍,不城薛。
(《战国策·齐策一》)【注释】①谒者:负责传达通报的人。
②通:通报。
③缴不能絓:戴绳的箭不能拖住(它)。
缴(jiǎo),带绳的箭。
絓(guà):通“挂”,牵制。
④荡:跳。
【阅读训练】一、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解释有误的是()A靖郭君将城.薛(城:名词用如动用,筑成。
)B客趋.进曰(趋:小步快走。
)C因反走.(走:跑)D愿.为寡人言之(愿:愿意)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有()A①客多以.谏者②臣不敢以.死为戏B①毋为客通②愿为.寡人言之C①因.反走②靖郭君因.见之D①靖郭君因见之.②今夫齐,亦君之.海也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译文:②君长有齐,奚以薛为?译文:③君失齐,虽隆薛之城至天犹无益也。
译文:四、客人的话主要表明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使靖郭君最终放弃个人的利益。
你认为客人的哪句话最能打动靖郭君?请把这句话写在下面。
答:【参考答案】一、解释不正确的是D,希望。
二、相同的有B和C,B都是介词,替,给;C连词,于是,就,便。
A①连词,因为;②介词,把。
D①代词,他;②助词,的。
三、①(一旦它)跳到(岸上),失去了水,蝼蚁也能够随心所欲地吃了它。
②你能长久地占有齐国,还要在薛地筑什么城呢?③你失去了齐国,即使把薛城修筑得有天高还是没有好处哇。
四、今夫齐,亦君之海也。
君长有齐,奚以薛为?君失齐,虽隆薛之城至天犹无益也。
【参考译文】靖郭君打算在薛地修筑城郭,门客们大多因为这件事来劝阻他。
靖郭君对通报的人说:“不要替门客通报。
”有个齐国人请求会见(靖郭君),说:“我只说三个字罢了,超过三个字,我愿意被烹煮。
”靖郭君便召见了他。
客人快步跑近来,说:“海大鱼。
”于是转身就跑。
靖郭君说:“让我听听你的说法。
”客人说:“我不敢把死当作游戏。
”靖郭君说:“希望你对我说清楚这三个字的意思。
”客人说:“你没听说过(海里的)大鱼吗?撒网不能捕住它,带绳的箭不能拖住它。
(一旦它)跳到(岸上),失去了水,蝼蚁也能够随心所欲地吃了它。
现在的齐国,也就是你的大海啊。
你能长久地占有齐国,还要在薛地筑什么城呢?你失去了齐国,即使把薛城修筑得有天高还是没有好处哇。
”靖郭君说:“对。
”于是就终止了(念头),不在薛地修筑城郭。
92晏子逐高缭高缭仕于晏子,晏子逐之。
左右谏曰:“高缭之事夫子,三年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晏子曰:“婴仄陋之人也,四维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吾过,是以逐之也。
”(《说苑·臣术》)【注释】①仕,旧时做官为仕。
②仄陋,卑贱,低贱。
③四,四周,周围,指身边的人。
④维,维系,引申为扶助,帮助。
⑤弼,本义是矫正弓弩的工具,引申为纠正。
【阅读训练】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A晏子逐.之() B高缭之事.夫子()C三年曾无以.爵位() D其义.可乎()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词意义和用法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高缭之.事夫子。
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B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C宋何罪之.有? D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三、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婴仄陋之人也四维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吾过是以逐之也②译文:四、这篇短文有什么深刻的寓意,请用简要的话叙述出来。
答:五、春秋时的晏婴是齐景公的相国,以贤能著称,有关他的故事较多,你还知道有关他的故事吗?请用简要的话叙述出来。
答:【参考答案】一、A 赶走,辞退。
B侍奉,辅佐。
C给。
D道义。
二、与例句完全相同的是A,例句与A都是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B结构助词,的。
C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D代词,指马。
三、①婴仄陋之人也,四维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吾过,是以逐之也。
②我晏婴是一个见识浅陋的人,需要你们多方批评帮助才能立身,现在他辅佐了我三年,未曾帮助我改正过错误,所以我就把他赶走了。
四、示例:一个人难免犯错误,只有不断改正错误才能进步,作为领导应该欢迎下级提意见。
五、答案不求一律。
例如叙述晏子使楚,晏子谏杀烛雏等。
【参考译文】高缭辅佐晏子,晏子把他赶走了。
(晏子)周围的人向晏子进谏说道:“高缭侍奉您三年,您都没有提拔他,却把他赶走了。
这从道义上怎么说的过去呢?”晏子说道:“我晏婴是一个见识浅陋的人,需要你们多方批评帮助才能立身,现在他辅佐了我三年,未曾帮助我改正过错误,所以我就把他赶走了。
”93愚公之谷齐桓公①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
”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
”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②,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牛③,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④。
少年曰:‘牛不能生马。
’遂持驹去。
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
明日朝,以告管仲⑤。
管仲正衿⑥再拜曰:“此夷吾之愚也!使尧在上,咎繇⑦为理⑧,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
”(《说苑•政理》)【注释】①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
他任用管仲进行整治改革,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②仪状:容貌,姿态。
仪,容貌,外表。
③牸(zì)牛:母牛。
④驹:小马。
⑤管仲:名夷吾,齐桓公辅臣。
⑥衿(jīn):衣领。
⑦咎繇:即皐陶,舜帝的贤臣,唐尧时为刑法官。
⑧理:狱官。
【阅读训练】一、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解释有误的是()A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跑) B是.为何谷(这)C臣请陈.之(陈述 D遂持.驹去(拿)E傍邻闻.之(听说) F请退.而修政(回去)二、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有()A①见一老公而.问之曰②卖之而.买驹B①以.臣名之②何为以.公名C①此夷吾之.愚也②今视公之.仪状D①臣故.畜牸牛②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译文:②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译文:四、针对“愚公与驹”的事情,齐桓公和管仲的观点有什么不同?他们的观点为什么不同?请简要回答。
答:【参考答案】一、解释有误的是D,“持”在这里是“牵”的意思。
二、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有A和B。
A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B以,介词,因为。
C①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②助词,的。
D①副词,本来;②连词,所以。
三、①你实在是愚笨啊!为什么(把马驹白白地)送给他呢?②如果(那时也有一个老人)像这个老人一样被坑害了,(那个老人)一定不会(把马驹)交给(年轻人的)。
(因为现在这位)老人知道狱官处理案件不公正,所以(就把马驹白白地)给那个年轻人了!四、示例:齐桓公认为老人愚笨,而管仲则认为老人明智。
他们产生不同看法的原因是:齐桓公没有参透老说陈述这件事的目的,没有真正理解老人的话中话;而相管仲从老人陈述的故事中明白了狱讼方面存在的问题——狱官处理案件不公正。
【参考译文】齐桓公出外打猎,(因)追赶(一只)鹿而跑进一个山谷中,看见一个老人,就问他说:“这叫做什么山谷?”(老人)回答说:“叫做愚公之谷。
”齐桓公问道:“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老人又)回答说:“因为我的缘故才这样称呼它的。
”齐桓公(又)问道:“现在,(我)看你的容貌姿态,不像是愚笨的人,为什么要因为你而称它为愚公之谷呢?”(老人又)回答说:“请让我(为你)陈述事情的经过,我本来养了(一头)母牛,生下(一头)小牛,长大了,(就去)卖掉它买(一匹)马驹。
(可是有一个)年轻人说:‘牛不能生下马来。
’于是就牵着马驹离开了。
附近的邻居听说这件事,认为我愚笨,所以就称这个山谷为愚公之谷。
”齐桓公说:“你实在是愚笨啊!为什么(把马驹白白地)送给他呢?”齐桓公于是就返回来了。
第二天上朝,齐桓公把(这件事)告诉管仲。
管仲(一听就立即)整了整衣领,拜了两拜,说:“这是我愚笨啊!假使尧帝在位,皐陶为狱官,怎么能有(随随便便)牵走人家马驹的(事)呢?如果(那时也有一个老人)像这个老人一样被坑害了,(那个老人)一定不会(把马驹)交给(年轻人的)。
(因为现在这位)老人知道狱官处理案件不公正,所以(就把马驹白白地)给那个年轻人了!请让我回去修明政治吧。
”94越使诸发越使诸发执一枝梅遗梁王,梁王之臣曰韩子,顾谓左右曰:“恶有以一枝梅以遗列国之君者乎?请为二三子①惭之。
”出谓诸发曰:“大王有命,客冠则以礼见,不冠则否。
”诸发曰:“彼越亦天子之封也。
不得冀、兖之州,乃处海垂②之际,屏外蕃以为居,而蛟龙又与我争焉。
是以剪发文身,烂然成章,以像龙子者,将避水神也。
今大国有命,冠则见以礼,不冠则否。
假令大国之使,时过弊③邑,弊邑之君亦有命曰:‘客必剪发文身,然后见之。
’于大国何如?意而安之,愿假冠以见;意如不安,愿无变国俗。
”梁王闻之,被衣出,以见诸发。
乃逐韩子。
(《说苑》)【注释】①二三子:诸位,几个人。
②垂:通“陲”,边。
③弊:通“敝”,谦辞,表示与自己相关的事物。
【阅读训练】一、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解释有误的是()A越使诸发执一枝梅遗.梁王(送,赠送)B恶.有以一枝梅以遗列国之君者乎?(哪里)C请为二三子惭.之(羞辱)D客冠.则以礼见,不冠则否。
(帽子)E梁王闻之,被.衣出(通“披”)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①乃.处海垂之际②乃.逐韩子B①屏外蕃以.为居②恶有以.一枝梅以遗列国之君者乎?C①梁王之.臣曰韩子②彼越亦天子之.封也D①而.蛟龙又与我争焉②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客必剪发文身,然后见之。
译文:②于大国何如?译文:③意而安之,愿假冠以见;意如不安,愿无变国俗。
译文:四、诸发不愿意戴着帽子去见梁王,他讲了三个理由,这三个理由是什么?请用原文来回答,并对这三条理由作简要地分析。
答:五、下列这两个句子的意义是一样的,但句式不同。
它们的区别在哪里?①客冠则以礼见②冠则见以礼答:六、诸发是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评。
答:【参考答案】一、解释有误的是D,冠:名词用如动词,戴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