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提纲-生物药品知识
生物技术制药复习要点与重点

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1.生物药物的概念及21世纪生物药物的分类2.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概念及现代生物技术的组成和特点3.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发酵工程技术定义4.基因诊断、基因治疗概念5.生物技术在药学应用中的两类方式6.生物药物的两大来源及生物药物的特点7.生物制药的特点、生物制药基本过程及生物制药基本方法第五章发酵工程制药1.发酵定义及发酵类型2.菌种的选育方法3.培养基概念和培养基的配制原则4.发酵的基本过程5.微生物发酵方式6.发酵过程影响因素及控制7.代谢工程定义8.简述发酵工程下游加工过程的的特点和一般程序第二章基因工程制药1.基因的概念及基因的一般特性2.基因工程药物的概念3.基因工程药物制药的主要流程4.基因工程药物建立分离纯化工艺的根据5.基因工程药物分离纯化的一般流程6.基因工程产品的质量控制内容7.基因工程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特殊性8.蛋白质工程的概念第三章动物细胞工程制药1.细胞定义、细胞的特征和细胞的化学组成2.细胞培养定义、细胞培养基本条件和基本过程3.细胞融合技术定义和基本过程4.细胞工程技术概念和动物细胞工程制药的基本概念5.动物细胞培养的基本技术和动物细胞培养特点6.细胞株、细胞系、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的概念7.动物细胞的大规模培养方法8.转基因动物概念(transgenic animal)及转基因的技术方法9.转基因动物在医药行业中的应用10.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mammary gland bioreactor)概念第四章植物细胞工程制药1.植物细胞工程制药的两大内容2.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定义和原理3.植物细胞特点——外植体(explant)、脱分化(dedifferentiation)、再分化(redifferentiation)、愈伤组织(callus culture)概念4.植物细胞的培养方法5.转基因植物概念及主要方法6.植物细胞工程制药应用于哪些方面第六章酶工程制药1.酶工程概念和现代酶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2.酶固定化概念、方法和固定化酶的特点3.细胞固定化概念和固定化细胞的特点4.酶反应器(Enzyme reactor)的概念第七章新型生物制药技术抗体工程制药1.概念——抗体(antibody) 、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PcAb)、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antibody)、杂交瘤细胞(hybridoma) 技术、抗体工程2.单抗制备的基本流程3.HA T培养基的选择培养杂交瘤细胞的原理4.单克隆抗体的鉴定与检测项目5.基因工程抗体概念和基因工程抗体的类型———嵌合抗体(Chimeric Antibodies),改形抗体(reshaped Antibodies),单链抗体(single chain antigen binding protein,ScFv) 等6.噬菌体抗体工程和转基因动物表达抗体的优点7.反义核酸( ribozyme) 、核酶(antisense nucleic acide)、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概念8.核酸疫苗(nucleic acid vaccine)又称基因疫苗(gene caccine)或DNA疫苗(DNA vaccine)概念和核酸疫苗的优点9.基因治疗概念、基因治疗的必要条件和主要方式10.干细胞、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细胞)的概念及应用11 生物芯片基因芯片,蛋白芯片12.。
生物药品复习大、、纲

1、国际上率先被批准应用于人体疾病治疗的基因重组药物是 C 。
A:重组人干扰素 B:重组人生长激素 C:重组人胰岛素 D: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 2、下列属于人工被动免疫用生物制品的是 A 。
A:破伤风抗毒素 B:卡介苗 C:麻疹疫苗 D:甲肝疫苗3、重组人胰岛素的药用机制为 D 。
A:增加糖原分解 B:降低蛋白质合成 C:降低脂肪酸合成 D:抑制糖异生4、人血白蛋白溶液最常用的给药途径是 B 。
A:口服给药 B:静脉滴注 C:吸入给药 D:皮肤、黏膜用药5、下列不属于核酸类药品的药理作用的是DA:抗病毒 B:抗肿瘤 C:免疫增强剂 D:抗真菌6、肝素的禁忌症中哪项是错误的?CA:肝肾功能不全 B:溃疡病 C:心肌梗死 D:严重高血压7、第一个基因工程药物人胰岛素上市时间是 BA.1980年B.1982年C.1986年D.2000年8、人类使用疫苗在自然界中彻底消灭了 A 微生物。
A:天花 B.脊髓灰质炎 C.百日咳 D.白喉9、生物药品最常用的给药途径是 D 。
A:口服 B:吸入给药 C:皮肤、黏膜用药 D:注射给药10、乙型肝炎疫苗属于生物药品中 B 类药品A:治疗药物 B:预防药物 C:诊断药物 D:其他药物11、下面 C 不属于溶栓酶。
A:纤维蛋白溶解酶 B:尿激酶 C:立止血 D:链激酶12、天冬酰胺酶是 B 版药典中新增的抗肿瘤酶类药物。
A:95版 B:2000版 C:2005版 D:2007版13、溶菌酶对哪种微生物具有抗菌作用 A 。
A:革兰阳性细 B:革兰阴性细菌 C:都有 D:都没有14、酶免疫夹心法测乙肝表面抗原目前广泛使用的TMB底物系统加酸终止反应后其阴性结果应该显示 A 色:A:无色 B:黄色 C:红色 D:蓝色15、使胃蛋白酶失活pH应大于 BA:6.0 B:6.5 C:5.2 D:7.016、心血管疾病治疗酶类包括立止血和 AA:尿激酶 B:辅酶Q10 C:超氧化物歧化酶 D:L-门冬酰胺酶17、下列 D 是不存在的。
生物用药安全知识点总结

生物用药安全知识点总结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和生物技术的进步,生物药物在治疗各种疾病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与化学药物相比,生物药物因其复杂的结构和制备工艺,使用中存在着诸多安全风险。
因此,了解生物用药的安全知识,对于医务人员和患者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总结生物用药安全的相关知识点,以期为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参考。
一、生物药物的定义和特点生物药物是指通过生物技术制备的药物,包括蛋白质药物、多肽类药物、抗体药物、基因治疗药物等。
与化学药物相比,生物药物具有以下特点:1. 结构复杂:生物药物的分子结构较为复杂,由大分子蛋白质或核酸构成,因而生产工艺复杂,稳定性差。
2. 高效特异性:生物药物通常以与靶点特异性的方式作用于机体,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
3. 免疫原性:由于生物药物大多来自外源蛋白质或核酸,使用过程中易引起机体免疫反应,导致不良反应。
4. 昂贵价格:由于生产工艺精细,成本高昂,生物药物价格一般较高。
二、生物药物的安全性评价生物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是确保其在临床应用中安全、有效的重要环节。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毒理学评价:了解药物的毒理学特性,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突变性、致癌性等。
2. 离体和体内药效学评价:通过离体和体内实验研究,评价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机制和效果。
3. 安全药理学评价:评价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途径,以及在机体内的相互作用。
4. 免疫原性评价:评价药物的免疫原性,包括抗原性、致敏原性等。
5. 临床药理学评价:通过临床实验评价药物的药效学和安全性,确定最佳用药方案。
三、生物药物的安全使用1. 严格遵循医嘱:生物药物一般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遵循医嘱使用,严格按照用药剂量和频次使用。
2. 注射用药要求严格:生物药物多为注射剂,注射前需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无菌操作,避免感染风险。
3. 严格控制温度:生物药物在制备、储存和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温度,避免高温、低温和冻融导致药物失效。
生物制药知识点

生物制药知识点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生物制药在医学领域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生物制药是指以生物技术方法制备的药物,与传统的化学合成药物相比,生物制药具有更高的药效、更少的副作用和更好的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生物制药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1. 生物制药的分类生物制药按照制备方法可分为基因工程药物、蛋白质药物和抗体药物。
其中基因工程药物包括重组蛋白、重组激素、重组生长因子等;蛋白质药物包括酶替代治疗、胰岛素、免疫抑制剂等;抗体药物包括单抗、Fc融合蛋白、嵌合抗体等。
2. 生物制药的制备流程生物制药的制备流程包括基因克隆、表达、纯化和制剂等过程。
首先,将感兴趣的基因放入表达载体中,再通过转化、筛选和扩增,得到大量表达产物。
接下来,通过不同的分离技术,如柱层析、电泳和过滤等纯化方法,从复杂的混合物中提取出目标蛋白。
最后,将其提纯后制成药品,如注射剂、片剂、滴眼液等。
3. 生物制药的质量控制与传统的化学合成药物不同,生物制药的制备过程及其质量控制非常复杂。
其中最主要的是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和功能失活的问题。
因此生物制药的质量控制需要引入更多的技术手段,如分子分析、生物活性测定和无菌技术等。
同时,在生产过程中要保证高水平的质量管理,包括工艺流程的规范化、备份方案的建立、生产场所的无菌处理和产品稳定性的监控等。
4. 生物制药的应用领域生物制药已经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涉及多个领域。
比如重组人胰岛素、重组人生长激素、重组人白介素-2等为治疗糖尿病、生长激素缺乏症和恶性肿瘤等疾病提供了有效手段。
此外,生物制药还广泛应用于疫苗、抗体药物和基因治疗等领域,丰富了治疗手段。
5. 生物制药的发展趋势生物制药作为治疗领域的重要支柱,其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未来,生物制药将更加注重个体化医疗、新材料和新药物开发。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生物制药将进一步逐步走向个体化治疗,个体化医疗将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更佳的生物利用度。
此外,生物制药还将进一步探索新的材料和新药物,为疾病治疗带来更多的选择。
生物药学知识点总结高中

生物药学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药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生物科学、医学、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它主要研究生物药品的开发、生产、质量控制、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生物药品是通过生物技术制备的药物,具有较高的药效和较少的毒副作用,被认为是21世纪药物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从生物药物的分类、生物药物的开发与生产、生物药物的质量控制、生物药物的临床应用等四个方面进行知识点总结。
生物药物的分类生物药物主要包括蛋白质药物、多肽类药物和基因药物三大类。
其中,蛋白质药物是指由大分子蛋白质构成的药物,例如重组人胰岛素、重组人干扰素等;多肽类药物是指由较小的多肽分子构成的药物,例如利拉鲁肽,卡拉塔肽等;基因药物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药物,例如基因治疗药物、RNAi药物等。
生物药物的开发与生产生物药物的开发与生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基因克隆、表达、纯化、制剂和质量控制等多个环节。
在基因克隆阶段,需要首先获取目标基因的DNA序列,然后将其插入到表达载体中,构建重组表达载体;在表达阶段,将重组表达载体导入到宿主细胞中,通过转染、转化等技术使宿主细胞表达目标蛋白;在纯化阶段,通过离心、超滤、色谱等技术将目标蛋白从宿主细胞中提取出来;在制剂阶段,将提取的目标蛋白进行稳定性改良、配制成适合注射、口服等途径的药物制剂;在质量控制阶段,需要对生产的生物药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包括对原料、中间品、成品的检验,以确保生物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生物药物的质量控制生物药品的质量控制是保证生物药品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保障。
生物药物的质量控制包括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和成品的质量控制两个方面。
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对原料、中间品、成品的检验、测试和记录,以及生产设备、生产环境等的监测和管理。
成品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对生物药品的理化性质、生物学性质、活性、纯度、杂质等方面的检验和测试。
此外,还需要对生物药品进行临床药理、毒理等各方面的评价,以确保生物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生物制药工艺学1复习

生物制药工艺学1复习生物制药工艺学第一章生物药物得概述一、名词概念●1.生物药物: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或其成分、综合应用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物理化学与药学得原理与方法进行加工、制造而成得一大类预防、诊断、治疗制品。
●2.生化药物:运用生物化学得理论、方法与研究成果,从生物体分离、纯化得到得一些重要生理活性物质,如氨基酸、多肽等。
3.生物制药工艺学:就是从事各种生物药物得研究、生产与制剂得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4.生物制品:用生物学方法(包括基因工程方法)与生化方法制成得,具有免疫学反应或平衡生理作用得药物制剂。
5.多价菌苗:用人工合成法将单价菌苗纯化后,用化学方法相互连接起来生成具有复合免疫功能得一类新制品。
●6.细胞生物因子:在体内对动物细胞得生长有调节作用,并在靶细胞上具有特异受体得一类物质,现已发现得细胞生长因子均为多肽或蛋白质。
二、应掌握得知识点1.14世纪末,法国巴斯德创制得疫苗就是狂犬病疫苗。
2.1982年,利用DNA重组技术生产得第一个生物医药产品就是人胰岛素。
3.超氧化物歧化酶得英文缩写为SOD。
4.McAb表示得意义为单克隆抗体。
5.尿激酶可用于治疗血栓疾病。
6.人类治疗防病得三大药源有化学药物、生物医药产品与中草药。
7.生物药物主要包括生化药品、生物制品与生物医药产品。
8.“三致实验”就是指致突变、致癌与致畸。
三、重点及难点●1.生物药物发展得类型有三类:(1)第一类型就是利用生物材料加工制成得含有某些天然活性物质与混合成分得粗制剂;(2)第二类型就是根据生物化学与免疫学原理,应用近代生化分离、纯化技术从生物体取得得具有针对治疗作用得特异成分;(3)第三类型就是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生产得天然活性物质以及通过蛋白质工程原理设计制造得比天然物质更高活性得类似或与天然结构不同得全新药理活性成分。
●2.生化药物得种类有:(1)氨基酸类药物;(2)多肽与蛋白质类药物;(3)酶与辅酶类药物;(4)核酸及其降解物与衍生物;(5)多糖类药物;(6)脂类药物;(7)细胞生长因子与组织制剂。
七年级生物用药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生物用药知识点汇总作为初中生物课程的一部分,生物用药已经成为了必学的知识之一。
在七年级学习生物用药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以下几个主要的知识点。
一、生物用药的基本概念生物用药,顾名思义就是利用药物来治疗生物体的疾病或者改善其生理功能。
生物用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既可以用于人类,也可以用于动物和植物。
生物用药有时候也被称为药物治疗。
二、药物的分类药物一般可以分为生物制品和化学制品两大类。
生物制品是指从生物体中提取出来的药物,如中药和生化制品等;化学制品是指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制备出来的药物,如西药和化学合成的保健品等。
三、药物的作用方式药物有很多作用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治疗作用:药物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如感冒、发烧、心脏病等。
2. 辅助作用:药物可以辅助治疗一些疾病,如抗生素可以辅助细菌感染的治疗。
3. 饲料添加剂:药物可以添加到饲料中,以促进动物的生长或者预防疾病。
四、药物的剂型药物的剂型是指药物的制剂形式,一般分为以下几种:1. 液体剂型:如口服液、滴剂、注射液等。
2. 固体剂型:如片剂、胶囊、颗粒等。
3. 半固体剂型:如凝胶、软膏等。
五、临床用药的注意事项在临床用药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选择合适的药物:需要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特性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2. 控制用量:需要根据患者情况和药物的特性来控制用量。
3. 预防不良反应:需要根据药物的特性和患者情况来预防不良反应。
4. 药物的相互作用:需要根据药物的特性以及患者的情况来考虑药物的相互作用。
总之,生物用药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需要严谨认真地学习和掌握。
掌握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各种生物体的疾病和健康问题。
生物技术制药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第一章1.生物技术:是人类对生物资源(包括微生物、植物、动物)的利用、改造并为人类服务的技术。
2.生物技术制药:就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微生物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蛋白质工程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来研究和开发药物,用来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3.生物药物:是指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或其成分、综合应用多门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加工、制造而成的一大类药物。
第二章1.基因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又叫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
将重组对象的目的基因插入载体,拼接后转入新的宿主细胞,构建成工程菌;实现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并使目的基因在工程菌内进行复制和表达的技术。
逆转录法:就是先分离纯化目的基因的mRNA,再反转录成cDNA,然后进行cDNA的克隆表达。
2.补料分批培养:补料分批培养是将种子接入发酵反应器中进行培养,经过一段时间,间歇或连续地补加新鲜培养基,使菌体进一步生长的培养方法。
3.连续培养:连续培养是将种子接入发酵反应器中,搅拌培养至菌体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开动进料和出料蠕动泵,以一定稀释率进行不间断培养。
4.透析培养技术:透析培养技术是利用膜的半透性原理使培养物和培养基分离,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去除培养液中的代谢产物来解除其对生产菌的不利影响。
5.高密度发酵:是指培养液中菌体的浓度在50gDCW/L以上,目的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6.离子交换层析:是依据流动相中的组分离子与交换剂上的平衡离子进行可逆交换时结合力大小的差别而进行分离的一种层析方法。
7.疏水层析:是利用蛋白质表面的疏水区域和固定相上疏水基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差异,对蛋白组分进行分离的层析方法。
8.亲和层析:是利用固定化配体与目的蛋白质之间非常特异的生物亲和力进行吸附,这种结合既是特异的,又是可逆的,改变条件可以使结合解除。
9.凝胶过滤层析:是以多孔性凝胶填料为固定相,按分子大小对溶液中各组分进行分离的液相层析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块一生物药物的:指运用生物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生物化学及药学等的原理和方法,利用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或其代谢产物,加工制成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
分类:抗生素类(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生物药物类(氨基酸类药物、多肽和蛋白质类、酶类药物、核酸类药物、糖类药物、脂类、维生素类)生物制品类(疫苗类、抗体类、血液制品类、细胞因子类、重组激素类)组成:人体组织来源的生物药物、动物组织来源的生物药物、植物来源的生物药物、微生物来源的生物药物、海洋来源的生物药物。
习题:卡介苗属于生物制品类生物药物。
用于制造人工皮肤的甲壳素主要来自于海洋生物。
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工程药物为重组人干扰素a1b。
生物药物较易出现的不良反应为变态反应。
抗生素的主要来源是微生物。
1953年,生命科学的重大发现是鼠源性单克隆抗体技术。
模块二抗生素的概念:生物(微生物、动物和植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代谢产物,能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或杀灭其他生物功能的一种有机化学物质。
抗生素的分类: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耳毒性、肾毒性)、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典型(青霉素、头孢菌素)和非典型(头霉素、氧头孢烯、碳青霉烯、单环β-内酰胺、β-内酰胺抑制剂)6-APA:青霉素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
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本身没有或仅有较弱的抗菌活性,抗菌谱较窄。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干扰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阻碍敏感细菌胞壁合成,使其细胞壁缺损,菌体失去保护屏障,不能抵抗低渗透环境而死亡。
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如四环素、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和氯霉素类。
抑制核酸合成的抗生素,与DNA结合使之破坏分解。
增加胞浆膜通透性的抗生素,使菌体内营养物质外泄。
作用于能量代谢系统的抗生素,抑制电子转移。
抗生素的耐药性:产生灭活酶,水解酶或钝化酶(合成酶)。
改变细菌胞浆膜通透性。
改变细菌体内靶位结构,细菌体内药物受体和靶酶蛋白质构型发生变化,不利于菌体与抗菌药物结合。
其他,改变自身代谢途径或增加对药物具有拮抗作用的底物浓度等。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1)改善抗生素的使用:选择使用敏感的抗生素、控制抗生素的使用范围(抗菌药物应避免局部使用)、掌握科学的使用方法;2)凭处方购买抗生素;3)减少抗生素在食品业中的应用;4)加强各项监督管理;5)鼓励开发新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菌谱广,价格低廉、杀菌作用快速且完全,但具有耳毒性和肾毒性。
四环素类抗生素是一种碱性广谱抗菌素,分为天然和半合成两类。
四环素抗生素的作用特点:均为黄色结晶性粉末,具有碱性、水溶性差;抗菌谱广,对革兰氏阴性、阳性菌均有抗菌作用(不包括真菌);通过干扰菌体蛋白质的合成而发挥抗菌作用,或改变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属于速效抑菌剂。
不良反应:①妨碍骨、牙的生长;②肝脏损害、肾脏损害、胃肠道反应、局部刺激、二重感染等。
四环素类抗生素与抗酸药、钙盐、铁盐、镁、铝、铋等含金属离子的药物能形成不溶性络合物,阻碍药物吸收。
第一个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
细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①靶位结构改变;②产生灭活酶;③摄入减少和外排增多。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作用特点:抑制敏感菌的蛋白质合成而发挥抗菌作用,属于静止期快速抑菌剂;碱性环境中抗菌活性较强。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抗菌谱:抗菌谱窄,主要作用对象味革兰氏阳性菌、军团菌属、衣原体属、支原体属和厌氧菌等。
习题:磺胺嘧啶不属于抗生素。
头孢菌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抗生素的主要产生菌是放线菌。
博来霉素等抗肿瘤抗生素的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菌核酸合成。
青霉素最早是由弗莱明所发现的。
1944年,美国瓦克斯曼发现了链霉素。
确定病原体后首先使用高敏感抗生素是合理的。
氯霉素等结构简单的抗生素不可以用完全化学合成法制得。
普鲁卡因不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
苄青霉素属于天然青霉素。
青霉素钠不能作为放线菌病的首选用药。
我国惟一自主研发成功的头孢菌素品种是头孢硫脒。
链霉素能与青霉素钠同时使用。
青霉素类药物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必须就地抢救。
氨基糖苷类药物分布浓度较高的部位是肾脏。
链霉素与异烟肼合用可以增强抗菌活性。
红霉素对胃酸不稳定,易受破坏而降效。
目前,最为安全有效的广谱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克拉霉素。
处方分析常用缩写:t.i.d.(每日三次)、q.i.d(每日四次)、p.o.(日服)、Sig.(标记、用法)模块三生化药物:来自于生物体或人体的基本生化成分。
分类:氨基酸类药物(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多肽类药物(调节机体生理功能)、蛋白质类药物(蛋白质类激素、蛋白质类细胞因子、血浆蛋白等)、酶类、核酸类、糖类、脂类、维生素类。
生化药物的特点:①原材料复杂;②种类多、含量低;③活性与空间构象有关。
习题: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
血管紧张素又称为加压素,是人工合成的9肽药物。
氨基酸类药物:由五种元素组成,碳、氢、氧、氮和硫。
性质:无色结晶,两性电解质,不对称的碳原子、呈光学活性,有D型和L型之分(自然界主要是L型)。
用途:1.复方氨基酸输液:可直接注入进食不足者的血液中,促进蛋白质、酶及激素的合成,提高血浆蛋白浓度与组织蛋白含量,维持氮平衡,调节机体正常代谢。
2.治疗消化道疾病;3.治疗肝病;4.治疗脑及神经系统疾病;5.治疗肿瘤;6.抗辐射损伤、促进皮肤损伤修复、增加白细胞、促进造血功能和呼吸道黏液溶解剂。
多肽类药物又称多肽类激素和活性多肽。
蛋白质类药物分为单纯蛋白质(人白蛋白、鱼精蛋白、生长素、催乳素、明胶等),结合蛋白质(糖蛋白、脂蛋白、色蛋白等)。
蛋白质类药物的特点:变性——变性后的蛋白质溶解度下降,变成不溶的沉淀物,部分或完全失去原有的生理生化功能。
两性——呈两性解离的电解质;酸性时蛋白质游离成阳离子;碱性时蛋白质游离成阴离子。
等电点——等电点时,蛋白质分子所带正电荷和负电荷数相等,此时溶解度最小,不稳定,易从溶液中析出。
胶体性质——对水亲和力大,在水溶液中形成亲水胶体。
沉淀反应——蛋白质分子聚集而从溶液中析出。
颜色反应——茚三酮反应、双缩脲反应和酚试剂反应。
免疫学性质——异常情况下伴有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的变态反应或过敏反应。
1953年人工合成了第一个有生物活性的多肽——催产素。
注射用胸腺素:又称注射用胸腺肽,为免疫调节药,具有调节和增强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能促使T淋巴细胞成熟。
鱼精蛋白——硫酸鱼精蛋白,是一种单纯蛋白质,来自鱼类新鲜成熟精子中提取的一种碱性蛋白质物质的硫酸盐,为抗肝素药,碱性物质可导致其失活。
酶:生物体内具有生物催化活性的生物大分子,因为绝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所以酶的性质即蛋白质的性质。
分类:单纯酶;结合酶——酶蛋白+辅助因子(辅酶、辅基和金属离子激活剂);酶具有一般催化剂的共性,还有三点特性:①专一性强,催化效率高;②反应条件温和;③催化活性受到调节和控制。
胰酶:一种助消化酶;适用于缺乏胰液的消化不良症。
是胰蛋白酶、胰淀粉酶与胰脂肪酶的混合物。
核酸类药物的用途:1)抗病毒作用;2)抗肿瘤作用:碱基嘌呤化合物、嘧啶化合物;3)干扰素诱导作用:聚肌胞;4)免疫增强作用;5)供能作用。
单糖:不能再水解的糖,是构成各种糖分子的基本单位;有醛糖和酮糖。
寡糖(低聚糖):由2~20个单糖分子以糖苷键缩合而成;有蔗糖、麦芽糖和乳果糖。
多糖(多聚糖):由20个以上单糖聚合而成的醛糖或酮糖组成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糖又称为碳水化合物,具有以下性质:单糖:有甜味,亲水,有旋光性,D型;有氧化还原反应、成酯反应和成苷反应。
多糖:无甜味,不溶于水,只能形成胶体;无还原性,无变旋性但具有旋光性。
糖类药物的用途:1)提供机体所需能量:糖类在生物体内作为能源物质;2)调节蛋白质、脂肪代谢;3)组织脱水和利尿作用:葡萄糖、甘露醇等高渗溶液可用作组织脱水剂;4)体内外抗凝血:肝素、硫酸软骨素是天然的抗凝剂,甲壳素可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5)调节免疫功能:影响抗体活性、促进淋巴细胞增生,激活吞噬细胞功能。
脂类:是机体内重要的有机大分子物质,由脂肪酸和醇作用生成的酯及其衍生物。
分类:简单脂类(脂肪、腊)、复合脂类(磷脂、糖脂、脂蛋白等)、衍生脂类(脂肪酸及其衍生物、长链脂肪酸)、不皂化的脂类。
脂类药物的用途:1)最佳的能量储存方式:氧化释放能量给机体利用;2)生物膜的骨架:磷脂与蛋白质结合形成脂蛋白,构成细胞的各种膜;3)对神经系统的作用;4)酶的激活剂;5)生长因子与抗氧化剂。
EPO是什么,是糖类还是蛋白质类药物?维生素:又名维他命,以维生素原(维生素前体)的形式存在于食物中;参与机体代谢的调节。
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视黄醇、抗干眼病维生素、抗干眼醇;维生素D——钙化醇、骨化醇、抗佝偻病维生素;维生素E——生育酚;维生素K——凝血维生素。
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族:B1、B2、B6、B12(含有金属元素)。
泛酸、烟酸、生物素、叶酸。
维生素C——抗坏血酸。
习题:治疗慢性肝昏迷,并可能引起碱血症的氨基酸是谷氨酸钠。
天冬氨酸镁钾可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但不适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且会抑制四环素的吸收。
谷氨酸钠不可与碱性药物混合使用。
机体处于饥饿状态时,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无法发挥其治疗肾脏衰竭的作用。
复方氨基酸注射过快引起的不良反应是恶心、呕吐和发热等反应。
凝血因子不属于细胞因子。
青霉素的过敏反应与蛋白质的免疫性有关。
缩宫素可以用产后止血。
尿激酶具有溶栓作用。
门冬酰胺酶具有抗肿瘤作用。
细胞色素c可用于各种组织缺氧急救的辅助治疗。
酶类药物具有助消化、消炎、凝血与抗凝血、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用途。
抗真菌不属于核酸类药物药理作用。
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是蛋白质类。
用于治疗高血氨症的糖类药物是乳果糖口服溶液。
天然保湿因子是透明质酸;从动物软骨中提取出来的酸性黏多糖是硫酸软骨素。
肝素不可以口服给药。
胆酸类药物可用于治疗高脂血症、胆石症和胆囊炎。
卵磷脂不能治疗胆石症。
前列腺素E1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能防治血栓性脉管炎。
胆色素中主要成分是胆红素。
模块四生物制品按用途分类:1)预防用生物制品:疫苗类;2)治疗用生物制品:免疫血清、血液制品、免疫调节剂;3)诊断用生物制品:体内诊断、体外诊断。
1919年,北京成立了我国第一所生物制品生产、研究机构——中央防疫处。
1952年,我国出版了第一部生物制品法规——《生物制品法规》(草案)。
20世纪50年代先后成立了北京、长春、成都、兰州、上海和武汉六大卫生部直属的生物制品研究所。
2005年,首次将《中国生物制品规程》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第三部)。
生物制品之批号由生产部门编制。
生物制品批号的编码顺序为“年月流水号”,年号应为公历年号4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