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公共财政支出与社会收入分配
我国公共财政支出优化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我国公共财政支出优化问题及其对策探讨我国公共财政支出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改善民生、调整收入分配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在当前的形势下,我国公共财政支出面临着一些问题,如何优化公共财政支出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首先,我国公共财政支出中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公共财政支出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和教育医疗等方面,而在一些新兴产业和领域的支出却相对不足。
这导致了我国在新经济、新技术领域的创新力不足,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增加对新兴产业和领域的支持,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其次,我国公共财政支出中存在着效率低下的问题。
目前,我国在公共财政支出中存在着“铺张浪费”现象,存在一些不必要的支出和重复建设。
这不仅浪费了财政资源,还使得公共服务的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的管理机制,加强财政资金的监督和审计,提高支出的效率和效益。
另外,我国公共财政支出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公平现象。
由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的公共财政支出相对偏低,导致了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因此,需要更加注重公共财政支出的公平性,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保障全国人民共享公共财政资源。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一、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加大对新兴产业和领域的支持力度,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转换。
二、提高公共财政支出的效率和效益。
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支出的管理机制,加强财政资金的监督和审计,遏制“铺张浪费”现象。
三、增强公共财政支出的公平性。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全国人民共享公共财政资源的目标。
梳理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公共财政支出优化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只有有效地优化公共财政支出,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改善民生、调整收入分配,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
财政学(广西财经学院)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广西财经学院

财政学(广西财经学院)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广西财经学院广西财经学院绪论单元测试1.学习财政学的基本方法的是()。
A:规范分析方法B:实证分析方法C:比较分析方法D:唯物辩证法答案:唯物辩证法2.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应的财政模式是()。
A:民主财政B:计划财政C:公共财政D:集中型财政答案:公共财政3.公共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产品消费B:社会生产活动C:社会产品流通D:财政分配活动及其规律性答案:财政分配活动及其规律性4.()是指一种对已经发生的真实事件或某种现象进行探索、描述或解释,并试图从中推导出新的假说或结论的研究分析方法。
A:案例研究方法B:规范分析方法C:唯物辩证法D:实证分析方法答案:案例研究方法5.关于规范分析方法的描述,正确的是()。
A:广泛运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B:通过对客观存在物的验证概括和说明已有的结论是否正确C:回答“应当是什么”D:先确定相应的准则,再根据准则进行判断E: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答案:回答“应当是什么”;先确定相应的准则,再根据准则进行判断;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6.以下属于实证分析的是()。
A:分析某项公共财政政策怎样发挥作用以及作用的结果B:分析公共收入的划分对经济、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C:分析和描述公共财政活动实际情况是什么样的活动D:分析和判断现行税制是否符合“效率”、“公平”等原则E:分析和判断现行公共财政活动是否与既定准则相符合答案:分析某项公共财政政策怎样发挥作用以及作用的结果;分析公共收入的划分对经济、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分析和描述公共财政活动实际情况是什么样的活动7.纵向比较主要是指对公共财政发展进程的比较,洞悉不同历史阶段公共财政的形态、结构、运行机制有什么差异。
()A:错 B:对答案:对8.财政处于社会再生产的生产环节。
()A:对 B:错答案:错9.公共财政学是现代经济学的分支。
()A:对 B:错答案:对10.公共财政是与计划经济相对应的特有的财政模式。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财政支出与收益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财政支出与收益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结构不断转型,城镇化已成为当前为全国各省市发展为目标。
同时,因为城镇化的进程需要巨大的财政支出,因此城镇化进程中的财政支出与收益已成为各界研究的热点话题。
首先,我们来谈谈城镇化进程中的财政支出。
城镇化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投入巨大的财政资金。
例如,在城市基础设施方面,需要大量的道路、桥梁等设施建设,而且还需要维护,这些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
在住房建设方面,由于农民到城市的登记落户需要解决住房问题,因此,推进城市化进程面临巨大的住房供应压力,城市住房建设成为近年来各地政府共同努力的方向。
同时,环境保护同样需要耗费财政资金,如大气污染治理、水质改善和生态保护等。
此外,城镇化进程还需要大量的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支出,如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等。
在城镇化进程中的财政收益方面,城市化可以为财政带来大量的税收收入,尤其是有些地方政府通过发展地产、招商引资等方式,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
此外,城市化还可以带动地方的消费和产业升级,增加地方人民的收入,从而提高了城市和地方的消费和生产水平。
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可以通过提高经济活力和增加人口流动来促进基础设施以及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和运营,进而节约开支。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城镇化进程中的财政支出和收益方面,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一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可能面临天气、自然灾害等情况的影响,从而需要加大投入;部分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楼市泡沫风险,未来财政收入存在不确定性;同时,城市化的进程也存在人口向城市流入过程中的大量人口逐渐面临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对地方财政和社会稳定都存在一定影响。
总的来说,城镇化进程中的财政支出与收益对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良好的城镇化进程需要坚持科学规划,控制风险,并加大对城市化进程中的财政支出和收益问题的研究与探索。
中国政府应充分利用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在为民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同时,也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公共财政支出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

公共财政支出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近年来,公共财政支出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增加,成为各国经济运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公共财政支出的规模和分配方式对居民收入分配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公共财政支出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及其机制,并提出一些建议。
公共财政支出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平等的公共服务公共财政支出可以用于建设和维护基础设施、公共教育和医疗等,为居民提供平等的公共服务。
这些服务的提供,可以减小居民之间因地域、收入差异等而带来的不平等现象,有助于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
2.促进收入再分配公共财政支出可以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等方式对居民的收入进行再分配,以减少贫富差距,提高社会公平性。
通过纳税制度,高收入群体可以承担更高比例的税负,而低收入群体则可以享受到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这种再分配机制有助于缓解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3.刺激经济增长与就业机会公共财政支出可以通过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科研创新等方面,刺激经济增长,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经济的增长和就业的增加都会对居民的收入分配产生积极的影响。
此外,公共财政支出还可以用于培训和教育等方面,提升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进而增加他们获取高收入机会的可能性。
4.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公共财政支出可以通过社会救助和福利项目,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
这类群体包括贫困人口、残疾人、老年人等,他们通常面临着生活上的困境和收入不足的问题。
公共财政支出的合理分配可以缓解这些问题,提供必要的救济和保障,使这些群体获得更好的收入分配。
尽管公共财政支出对居民收入分配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公共财政支出的效率问题需要关注。
一方面,高额的财政支出可能导致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给国家财政带来压力。
另一方面,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资源浪费和低效率使用,也会影响到财政支出的效果。
因此,必须加强财政支出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公共财政支出的合理性和高效性。
何立新,女,获日本一桥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2006 ..doc

基本情况何立新,女, 1988年四川大学本科毕业,2000年日本一桥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2006年日本一桥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曾在日本一桥大学经济研究所,日本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所以及日本国立社会保障和人口问题研究所从事研究助理工作,2006年10月至2008年10月为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聘研究员,一桥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研究员。
2009年1月至今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公共经济学系副教授、公共经济学系副主任(2009年9月-2011年11月)、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复旦大学公共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要研究成果专著:《中国的公共年金制度改革----转型期的实证分析与制度分析》(日文),日本东京大学出版会,2008年10月。
主要发表论文He Lixin and Hiroshi Sato, “Income Redistribution in Urban China by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Annual and Lifetime Income –.”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 Vol. 31, No. 2, April 2013, 314–331,Online Early publication December 28, 2011.He Lixin, “The distributional effects of public pension reform in urbanChina.” in 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 – 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Universities, Higher Education Press and Springer-V erlag , 2008.Jin Feng , Lixin He and Hiroshi Sato, “Public Pension and Household Saving: Evidence from Urban Chin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11.12,No.39, 470-485.Jin Feng , Lixin He, “ Reforming China’ Public Pension System—A Perspective of Aging, Urba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in A New Economic Growth Engine for China - Escaping the Middle-income Trap by Not Doing More of the Same, Edited by: Wing Thye Woo, Ming Lu, Jeffrey D Sachs, Zhao Chen (eds.), 2012.10,World Scientific Press.何立新,潘春阳,“破解中国的“Easterlin悖论”:收入差距、机会不均与居民幸福感”,《管理世界》2011年第8期;(获上海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2010)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何立新、梁琳,关于中国社会保障的收入分配效应的经验研究,《世界经济情况》,2011 年9月,何立新,如何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瞭望东方周刊》,2012年第01期何立新,封进,佐藤宏,“养老保险改革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中国的经验证据”,《经济研究》2008年第10期(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9年第2期全文转载,香港中文大学文库2009年7月全文收录)何立新,佐藤宏,“不同视角下的中国城镇社会保障制度与收入再分配”《世界经济文汇》 2008年第5期何立新,“经济体制转型与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货币金融评论》2008年第1期。
城市化与公共财政体系

城市化与公共财政体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
城市化既带来了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也带来了不少的挑战,如土地、环境、资源等问题。
如何建立一个公正、有效的公共财政体系成为城市化进程中亟需解决和思考的问题。
城市化产生的财政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城市化加剧了贫富差距,导致社会福利问题,从而需要公共财政的支持和保障。
二是城市化使得城市基础设施需求激增,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较高,城市财政面临巨大压力。
如何解决城市化带来的公共财政问题?一是提高公共财政的效率。
城市化加大了政府公共支出压力,提高公共财政效率成为破解城市化财政难题的核心。
提高效率需要优化财政管理结构、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加强预算执行监督等。
二是增加财政收入。
增加财政收入可从税收、财政补贴、土地收入等方面入手,尤其是土地收益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三是开发财政资源。
指利用财政资产、政府资产等获得财政收益的方式。
开发财政资源可以增加财政收入,缓解城市化带来的财政压力。
如何建立一个公正、有效的公共财政体系?一是实现公共财政的透明化。
公共财政透明化不仅可以增加政府公信力,还可以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
透明化需要促进政府信息公开、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提供数据开放接口等。
二是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预算管理制度是公共财政管理的基础,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有利于促进公共财政管理透明化、便于预算执行监督。
三是加强公共财政的监督。
监督是公共财政管理的重要环节,加强对公共财政的监督可以有效遏制财政腐败,提高财政使用效率。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进程虽然面临一系列财政问题,但同样也为公共财政带来了机遇。
未来,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提升城市化公共财政管理的效率,实现公正、透明、有效地公共财政管理。
公共财政与税收政府支出与收入的平衡

公共财政与税收政府支出与收入的平衡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公共财政与税收政府支出与收入的平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议题。
公共财政是指政府根据经济发展需要而组织和利用国家财政收支的活动,而税收政府支出与收入的平衡则是指政府通过征收税收获取收入,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和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
本文将就公共财政与税收政府支出与收入的平衡进行分析。
1. 公共财政的基本概念与作用公共财政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概念是指国家通过一系列的财政收支活动,为实现国家发展目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调节经济运行等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
公共财政的作用主要包括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宏观调控等方面。
2. 税收政府支出与收入的平衡的重要性税收政府支出与收入的平衡是公共财政运行的关键环节。
保持税收政府支出与收入的平衡具有以下重要性:2.1 维护财政稳定税收政府支出与收入的平衡是维护财政稳定的重要手段。
如果政府支出长期超过收入,将导致财政赤字的形成,加剧债务风险,严重影响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相反,若政府收入超过支出,则可能导致财政盈余的积累,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影响消费和投资。
2.2 保障公共产品供给税收政府支出与收入的平衡是保障公共产品供给的重要前提。
公共产品是政府通过税收收入提供的社会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环保等共同需求所必需的产品或服务。
只有通过税收筹集足够的财政收入,并合理安排支出,才能确保公共产品得到可持续的供给。
2.3 促进经济增长税收政府支出与收入的平衡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
适度的政府支出可以推动投资、消费和创新,激发经济活力,促进就业增长。
同时,通过税收收入的合理调节,可以调控经济运行,防止通货膨胀或经济萎缩的发生。
3. 税收政府支出与收入的平衡的挑战与对策实现税收政府支出与收入的平衡并非易事,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挑战及对策:3.1 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是税收政府支出与收入平衡的一大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及效应分析

2021年第3期第34卷(总第201期)No.32021General No.201Vol.34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及效应分析王平3,李敏纳3,宋洁华1,2(1.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2.海南省热带海岛地表过程与环境变化重点实验室,3•海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海南海口,571158)摘要: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
适度的城乡差距,对经济发展存在正向效应,但过度的城乡不平衡则会带来诸多的负面效应。
研究表明:1.新中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呈波动变化的特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虽总体上有所削弱,但目前仍十分明显,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的不平衡虽总体上有所弱化,但目前仍逾出“比较合理”的范围,城乡固定资产投资的不平衡呈急剧扩大的态势;2.经济效应的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城乡二元规模对比系数(X?)和城乡居民收入比(X3)对经济增长影响较为明显,且均呈负相关关系,即城乡经济结构二元化和城乡居民收入的进一步扩大会阻碍经济的增长。
因此,推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结构的全面转换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建议主要从“三农”领域加强有效措施的制定。
关键词:经济现代化;城乡发展不平衡;效应分析;回归分析中图分类号:F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310(2021)03-0119-08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城乡经济获得了快速的发展,GDP每年以近10%的速度增长,城乡居民的收入也大幅度提高,但城乡二元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也日益突出。
研究表明,适度的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利于经济现代化的推进,但城乡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效应,抑制经济现代化进程。
由此提出的问题是,如何度量我国现行的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哪些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会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明显的影响,应采取哪些政策调节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以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考察这些问题即本文研究的动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城镇化、公共财政支出与社会收入分配的关系研究一、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获得了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然而,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却没有得到改善。
1978-2013年,中国国内实际生产总值由3645.2亿元上升到95941.7亿元(以1978 年为基期),增长了26.32倍,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9.7%。
测度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城乡收入比例同比也从2.57提高到3.41。
反映国民收入分配状况不平等程度的“基尼系数”也早已越过国际安全警戒线40的标准。
从统计上来看,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社会收入分配最不均等的国家之一,而考虑到城市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和部分高收入阶层不透明的灰色收入,中国的基尼系数应该还会更高。
因此,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如果不能很好解决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出现的社会问题反过来将会影响经济长期增长的数量和质量,这将成为影响我国顺利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和谐发展之路的主要障碍。
城镇化进程是否会影响社会收入分配?中国持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是否能从地方政府实施的带有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中找出证据?另外,政府执行的城镇化倾向政策、过分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忽视社会公平的财政政策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当前的国内收入分配状况?中国的财政分权制度以及基于经济增长政绩考核下的地方政府竞争,是否会导致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结构“重基本建设、轻人力资本投资和公共服务”的明显扭曲?相比政治上比较弱势、经济上比较贫穷的农村地区而言,地方政府是不是更重视政治上较为强大、投资回报率更高的城市地区,从而地方财政体系普遍出现严重的城市偏向倾向?上述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我们利用事实依据,给出回答!二、问题的解决过程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地方政府过分重视经济增长,忽视收入公平,使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在扩大。
社会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难免会影响到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是否会扩大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状况,而城镇化进程是否影响收入分配?现在对这个问题还不是很了解,也不知道从何下手,肿么办?(一)查文献1、通过学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查找相关文献步骤如下:①首先进入校园网主页,点击“图书馆”,进入图书馆主页,如下图所示图1 浙江万里学院主页②点击图书馆页面的“数字资源”,进入我校可以使用的一些文献资源数据库图2 浙江万里学院图书馆主页③在图3所示的数字资源网页上,可以点击一些常用的文献资源数据库(如图3所示),查找相关的文献,这里以“中国期刊网”为例,介绍文献的查找。
图3 浙江万里学院数字资源④通过点击图3中的“中国期刊网”可以进入中国知网数据库(注:也可以通过在浏览器中直接输入网址:,进入中国知网数据库)。
在知网数据库中,可以查找与关心的主题相关的文献,包括期刊论文、博硕士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和报纸等。
如果现在我们希望能够查阅一些有关“城镇化、收入分配”方面的期刊论文,则首先点选“期刊”库,并输入“城镇化收入分配”等关键词,点击“检索”按钮查找相关文献。
图4 中国知网检索页⑤点击图5所示的文献,可以查看文献的摘要信息,了解文献与所关心主题的相关度,并可以下载、阅览。
图5 检索得到的文献列表2、通过大学园区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查找相关文献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购买了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中文数据库以及EBSCO 、SpringerLink等外文数据库,而且这些数据库都可以通过在宁波地区登陆大学园区图书馆的网页进行访问,大学园区图书馆的网址是:/。
在大学园区图书馆主页上也可以通过点选“期刊”、“报纸”、“学位论文”等查找相关论文,查找方式类似于中国知网。
图6 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主页3、通过谷歌学术搜索查找相关外文文献利用谷歌的学术搜索功能,查找相关的外文文献。
这时先将主要的关键词进行英文翻译,并利用这些关键词进行文献的检索。
现在可以使用的谷歌搜索网址是/。
图7 谷歌学术搜索页面通过对关于城镇化、收入分配方面的相关度较高的中文文献进行检索,现在得到以下的一些文献。
[1]何浩然. 教育均衡、城镇化水平与居民收入差距[D].西南财经大学,2013.[2]亓飞. 四川省城镇化水平与居民收入差距关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3]万广华. 城镇化与不均等:分析方法和中国案例[J]. 经济研究,2013,05:73-86.[4]张景华,曹润林. 快速城镇化、收入分配与财税政策三者的协调[J]. 税务研究,2014,11:25-28.[5]莫亚琳,张志超. 城市化进程、公共财政支出与社会收入分配——基于城乡二元结构模型与面板数据计量的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03:79-89.(二)定变量在检索得到相关文献资料以后,通过查阅这些文献对相关问题的论述,一方面会使得对所研究问题的背景、意义等有更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会使得对文献中使用的变量和研究方法有深入的了解。
对上述文献[1]-[5]进行查阅后,可以总结如下。
文献[2]对收入分配问题首先进行了大篇幅的理论阐述,然后利用四川省的历史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论文使用泰尔指数作为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标,2,,,,1,,,ln ij tij t ij t i t j i t i t i t p p z TL p z p =⎡⎤=⎢⎥⎣⎦∑,其中下标i 表示各个地市,j 为区分城镇和农村的标识(1,2j =),ij p 为i 地市j 区域的总收入,i p 为i 地市的总收入,ij z 为i 地市j 区域的人口数,i z 为i 地市的总人口。
用统计年鉴中的非农业人口作为城镇人口,用年末户籍总人口减去非农业人口作为农村人口,以非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作为城镇化水平的代理指标。
文献[3]构建了城镇化与收入分配间的理论模型,认为城镇化与收入分配间存在倒U 型关系,即城镇化在初期导致整体不均等上升,但后期会带来收入分配的改善。
在目前国家不公布Gini 系数等收入分配指标的情况下,文献对经济学界常用的收入分配指标进行了综述,如利用家计调查数据、城乡收入比(陆铭,2005)、分组数据估算法(Shorocks Wan ,2009)。
(Shorocks Wan ,2009)创建了一种将分组数据“还原”为原始观测值的方法,该法在某一统计分布(如对数正态)的假设下,首先用分组数据估算该分布的参数(如收入的标准差),以便产生个体收入观测值,然后将个体观察值按照观察到的分组数据分成若干组,对每组观察值进行调整,以保证各组的收入平均值与实际相等,同时保证洛仑兹曲线是平滑和单调上升的。
实证分析部分,论文使用了泰尔指数作为衡量收入分配的代理指标。
文献[4]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城镇化情况,1993年之前城镇化率偏低,而1994年之后相对较高。
而1994年我国推出了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即对中央和省级政府的税收来源进行了划分,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分税制改革实质上使中央政府提升了其可支配收入,从而增强了对经济社会的宏观调控能力。
但1994的分税制改革并没有对省级政府及以下层级政府的税收收入权限进行明确的划分。
这样,省级政府也效仿中央政府,进一步将辖区内的财力集中。
这导致政府层级越向下,其财力越弱,与之相对应的,支出责任却在不断下移。
在这种情形下,地方政府千方百计开辟财源,以满足其日益扩大的财政支出需要。
因此,文献得出结论,通过快速城镇化获得土地出让收入以及衍生的税收收入成为地方政府的主要选择,这也成为了地方政府快速城镇化偏好的内在逻辑。
文献进而认为,快速城镇化的实质是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金等经济利益的追逐,从而势必忽视收入分配、影响城镇化发展的质量。
论文定性分析较多,没有进行定量的分析。
确定变量的原则:(1)代表性:变量与要研究的主题是否高度相关,是否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如大学生的平均绩点就可以作为其学习能力的代理指标,消费者在往年的消费情况就可以作为其消费习惯的代理指标。
(2)可得性:数据是计量经济分析的前提,因此所确定的变量应该有数据作为支撑。
一般来讲,微观方面的数据较难以获得,宏观方面的数据通常易于获得;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 )、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MFS )、政府财政统计手册(GFS )等经济统计领域中国际统计标准规则中所涉及的账户,数据容易获取,而非账户内容较难以获取。
如经济学中的厂商的边际成本,在计量经济学中就很难以体现,因为边际成本的数据就很难获得。
(3)独立性:独立性要求是指变量应尽可能相互独立,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某一个变量进行解释。
(三)找数据数据是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的基本原料。
一方面,在建模之初应根据数据的可得性选择合适的变量;另一方面,高质量的样本数据是根据模型能做出正确判断的必要条件。
计量经济学家就是依靠对经济数据的研究来验证经济理论、分析经济现状、预测经济未来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经济数据,计量经济学家就不能做出有实际价值的经济研究结果。
1、数据的类型确定了所需要的变量后,就要根据模型中的变量收集相应的数据。
常用的样本数据主要有截面数据、时间序列数据和面板数据。
(1)截面数据截面数据(Cross-sectional Data)是一批发生在同一时间截面上的调查数据。
也称静态数据,即不同主体在同一时间点或同一时间段的数据。
例如,工业普查数据,人口普查数据,某年各省市的地区生产总值数据。
(2)时间序列数据(Time-series Data)是指在不同时间点上收集到的数据,这类数据反映了某一事物、现象等随时间的变化状态或程度。
如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49到2009的变化就是时间序列数据。
时间序列数据可作季度数据、月度数据等细分。
(3)面板数据(Panel Data),是截面数据与时间序列数据综合起来的一种数据类型。
它有时间序列和截面两个维度,当这类数据按两个维度排列时,是排在一个平面上,与只有一个维度的数据排在一条线上有着明显的不同,整个表格像是一个面板,所以把Panel Data 译作“面板数据”。
2、数据有何要求(1)真实性。
真实性是指数据是有据可查的,而不是主观杜撰的。
(2)完整性。
完整性是指数据能够保持历史连续性,不会因为统计制度、统计口径的变化而导致缺失。
数据不完整,就不可能反映研究对象的全貌和总体特征,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3)可比性。
可比性是指统计数据在空间和时间上可比的程度,就是研究数据是否符合所研究任务的需要,对比是否合理,对比的结果要能说明所要说明的问题,要有实际意义。
要使数据具有可比性,一般应从两个方面考虑:首先,要准确地选择数据来源,要以所研究现象的性质、特点及统计研究目的为出发点;其次,要对数据包含的范围、统计方法、统计口径等方面考虑。
3、如何查找数据从数据的收集来看,有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