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在唐河低凸起的应用
克希霍夫叠前时间偏移走时算法分析及应用

克希霍夫叠前时间偏移走时算法分析及应用
李美梅
【期刊名称】《内江科技》
【年(卷),期】2016(037)001
【总页数】2页(P30-31)
【作者】李美梅
【作者单位】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克希霍夫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及应用 [J], 杨春梅;颜军;陈天铸;杜明;沙淑琴
2.克希霍夫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在库车山地的应用 [J], 李道善;成剑冰;谢会文;马丰臣;吴超;司刚元
3.克希霍夫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及应用 [J], 杨春梅;颜军;陈天铸
4.非对称走时克希霍夫叠前时间偏移方法在塔河地区的应用 [J], 姜大建;宇俊瑞;张改兰;李燕
5.克希霍夫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在复杂构造带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J], 麻三怀;杨长春;孙福利;黄伟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叠前时间偏移与叠前深度偏移1

叠前时间偏移与叠前深度偏移1、叠前偏移从实现方法上可分为叠前时间偏移和叠前深度偏移。
从理论上讲,叠前时间偏移只能解决共反射点叠加的问题,不能解决成像点与地下绕射点位置不重合的问题,因此叠前时间偏移主要应用于地下横向速度变化不太复杂的地区。
当速度存在剧烈的横向变化、速度分界面不是水平层状时,只有叠前深度偏移能够实现共反射点的叠加和绕射点的归位,叠前深度偏移是一种真正的全三维叠前成像技术,但它的成像效果必须依赖于准确的速度-深度模型,而模型的迭代和修改是一个非常复杂和费时的过程,周期长,花费也相当昂贵。
1.1 叠前时间偏移叠前时间偏移是复杂构造成像和速度分析的重要手段,它可以有效地克服常规NMO、DMO和叠后偏移的缺点,实现真正的共反射点叠加。
叠前时间偏移产生的共反射点(CRP)道集,消除了不同倾角和位置的反射带来的影响,不仅可以用来优化速度分析,而且也是进行AVO地震反演的前提。
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方法的基础是计算地下散射点的时距曲面。
根据Kirchhoff绕射积分理论,时距曲面上的所有样点相加就得到该绕射点的偏移结果。
具体的实现过程就是沿非零炮检距的绕射曲线旅行时轨迹对振幅求和,速度场决定求和路径的曲率,对每个共炮检距剖面单独成像,然后将所有结果叠加起来形成偏移剖面。
1.2 叠前深度偏移实际上,叠前时间偏移可认为是一种能适应各种倾斜地层的广义NMO叠加,其目的是使各种绕射能量聚焦,而不是把绕射能量归位到其相应的绕射点上去,它基于的速度模型是均匀的,或者仅允许有垂直变化,因此,叠前时间偏移仅能实现真正的共反射点叠加,当地下地层倾角较大,或者上覆地层横向速度变化剧烈,速度分界面不是水平层状的条件下,叠前时间偏移并不能解决成像点与地下绕射点位置不重合的问题。
为了校正这种现象,我们可以在时间剖面的基础上,再做一次校正,使成像点与绕射点位置重合,这就是做叠后深度偏移的目的,但叠后深度偏移有缺点,主要是无法避免NMO校正叠加所产生的畸变,而且在实现过程中缺少模型叠代修正的手段,因此叠后深度偏移一般作为叠前深度偏移流程的一部分,用于深度域模型层位的解释。
弯曲射线Kirchhoff积分叠前时间偏移及并行实现.

弯曲射线Kirchhoff积分叠前时间偏移及并行实现【中文摘要】复杂条件下地震波传播成像是地震勘探领域一直以来研究的焦点之一,特别是勘探广度和深度都已经大幅度进步的今天。
固然诸如CRS 等新技术不断的涌现,以及大家一致以为叠前深度偏移是复杂条件下最好的成像工具,但由于诸如深度偏移对速度模型精度敏感等因素,应用起来依然存在困难。
而基于Kirchhoff积分的积分法叠前时间偏移由于其方便,有效,速度快,面向目标,适应性强,对速度模型的敏感性不强等特点而成为现在应用最为广泛的偏移成像方法。
人们也从未停止对Kirchhoff积分法偏移精度以及实现方式的研究,本文将就该方法实现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进行讨论。
Kirchhoff积分法的精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走时的计算,而现在很多贸易软件诸如Geodepth等中的走时计算是采用直射线计算走时。
这种夸大等效性的方法可以用基于水平层状地层假设的弯曲射线方法进行替换。
弯曲射线走时计算更贴近实际地质状况使走时计算更正确,从而进步Kirchhoff积分法叠前时间偏移的精度。
除此之外,本文还阐述了旨在增强Kirchhoff偏移聚焦能力的非对称走时计算理论,他是应用现代数学诸如李代数,拟微分算子,从地震波传播的保结构算法中推导出来的。
假频题目一直是各类偏移成像方法需要解决的题目。
本文就Kirchhoff积分偏移中可能出现的假频类型进行了分析,并着重分析解决了算子假频题目。
通过几种反假频方法的对比,采用Lumly三角平滑滤波的方法有效的降低了算子假频的影响,并具体分析解决了应用该方法时出现的题目。
最后的数据实验中对应用效果进行了比对。
除了走时计算和反假频两个重要的环节外,本文还对实现中诸如速度模型的建立以及振幅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并在程序中得到了实现。
论文中还具体的先容了并行计算的有关知识以及它在积分法叠前时间偏移中的应用,并根据叠前时间偏移的性质先容了数据域并行和成像域并行两种并行策略。
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及应用效果

射.位置是沿地层下倾方向偏离了反射点的真实 1 叠前时间偏移的适应范围 - 4 位置的, 这种现象就称为偏移。 地震剖面的偏移归 根据不 同的地下地质情况 , 采用不同的偏移 位, 就是把水平叠加剖面上偏移了的反射层 , 进行 方法( 见表 1o “ 反偏移”使地层的真实位置形态得到恢复 , , 有时 1 .地震资料品质 : .1 4 静校正问题得到较好的 常常把这一工作也成为“ 偏移” 。以前, 大量的偏移 解决, 原始资料有一定的信噪比, 振幅比较均衡。 方法是针对第 2 问题进行的,即利用已经得到 个 1. . 速度模型简单而地层构造相对复杂。 4 2 的水平叠加剖面资料作为原始资料进行各种偏移 2叠前 时间偏移基本处理 流程及几个关键 处理。因为所用资料已进行了共 中 点叠加, 所以 因素 叠前时 间偏移处理流程 第—个问题已经存在 , 而且不能解决。 这类办法统 称为叠加偏移或称先叠后偏 , 叠后偏移等等。 1 叠前时间偏移基本原理。 _ 2 叠前时间偏移方 法则是从最原始的野外资料开始 , 在共反射点道
叠前时间偏移的作用叠前偏移避开了叠后偏移严格的零炮检距的限制从而达到以下几个目的实现了共反射点偏移归位确保了同相轴叠加得到了更加准确的均方根速度场构造空间位置更准确偏移之后的共反射点道集可以用于和波阻抗等叠前反演可以提供比较准确的均方根速度场转为层速度可以作为叠前深度偏移处理的初始速度模型偏移叠加数据可以用于叠前深度偏移建立地质模型
!
前 言
随着地球物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 全 球各大地球物理服务公司为进一步提高复杂构造 成像精度; 获取更真实的叠前地震信息 , 大力开展 了以 叠前偏移为主导 的处理技术 的攻关和实践 。 在近几年的全球油气勘探方面取得 了明显 的效 果, 石油公司追求勘探效益最大化推动了叠前偏 移技术的发展。目前, 叠前偏移已被国际各大地球 物理公司广泛使用。0世纪 7 年代提出的叠前偏 2 0 移理论得以大规模实现而成为常规的处理手段。 1叠前时间偏移基本原理 1 叠后时间偏移存在的不足。 . 1 叠后时间偏移 在地震 资料处理成像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 般来说 , 它可以大致反映地下构造形态, 但在构 造较为复杂, 速度场横 向变化剧烈的地区 , 由于受 到常规叠加处理两个严格的假设条件限制 , 因此 , 叠后时间偏移的 处理方法难以见到很好的效果。 常规叠加处理两个假设条件: 第一因为动校 正是从水平层模型导出的,所以在进行动校正时 都假设反射波到达时距曲线满足水平层状这个条 件。 第二是共中 心点叠加剖面是零炮检距剖面。 因 此叠后时间偏存在以下问题:
叠前时间偏移成像技术及其应用

·544·
物 探 与 化 探
30卷
———Part III[ J ]. The Leading Edge , 1997, 16 ( 8) : 875. [ 3 ] 熊翥. 复杂地区地震数据处理 [M ]. 北京 : 石油工业出版社 ,
地震偏移成像技术一般可分为叠后偏移和叠前 偏移 ,其目的都是为了使地下地质构造能准确成像 。 随着油气勘探目标复杂程度的不断增加 ,对地震成 像的 精 度 提 出 了 越 来 越 高 的 要 求 。在 共 中 心 点 CM P ( common m id point)叠加基础上的叠后偏移剖 面已不能适应地质解释的要求 ,为此 ,叠前偏移已成 为地震资料处理的基本要求 。叠前偏移又分时间偏 移和深度偏移 。叠前时间偏移与叠前深度偏移虽然 都能适应非水平层状的地质界面 ,但它们对速度模 型的适应程度是不同的 。由于叠前深度偏移对速度 模型的精度要求远比叠前时间偏移对速度模型精度 要求要高 ,所以在实际的资料处理中 ,还是以叠前时 间偏移为主 [ 1 ] 。笔者从分析倾斜反射界面下 CM P 道集与 CRP ( common reflection point)道集的不同出 发 ,介绍叠前时间偏移的实现过程及其特点 。与叠 后时间偏移相比 ,它不仅能实现真正的共反射点叠 加 ,同时能正确确定出反射点的真实位置 ,使成像比 叠后偏移更加准确可靠 。
根据克希霍夫积分算法原理 ,克希霍夫积分叠 前时间偏移过程由 2 部分组成 :克希霍夫波动积分 处理和反射波旅行时的计算 。在实际应用中 ,叠前 时间偏移采用了图 2所示的流程 ,其主要步骤有 : ① 将常规处理后的数据抽成 CM P道集 ,明确道集内地 震道偏移距分布 ,对道集内具有相同偏移距的道进 行相加 ,并对所缺偏移距根据偏移距间距补充零值 道 ,从而使每一个 CM P道集内的偏移距分布均匀 ; ②将最终叠加速度场经内插及平滑处理作为初始偏 移速度场 ,对输入 CM P道集在共偏移距域内进行偏 移 ,得到初始 CRP 道集 ; ③利用相同的速度场 ,对 CRP道集进行反动校正 ,并对反动校正后的 CRP道 集重新进行速度分析 ,得到新的偏移速度场 ; ④利用 新的偏移速度场 ,对输入 CM P道集重新进行叠前时 间偏移 ,得到新的 CRP道集 ; ⑤采用监控手段检查 CRP道集是否拉平 ,判断偏移速度准确与否 ,并对 局部速度异常进行调整 ,最终完成叠前时间偏移的 全过程 。
地震资料叠前偏移及应用

地震资料叠前偏移及应用蔡伟涛1,朱志勇2(1.成都理工大学;2.江汉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摘 要:叠前偏移处理技术是解决精细速度分析和复杂构造成像的有效手段之一,叠前时间偏移是近年来地震资料常规处理的发展趋势,可获得偏移归位后的速度场,适应于陡倾角构造和深部的正确成像,在本工区的应用中,采用Kir chho ff 积分求和的方法,使得叠前时间偏移处理的剖面比叠后偏移处理的剖面有较大的改善,使其质量得到提高,断层及地层不整合关系清晰,由此得到了较好的地质解释结果。
关键词:叠后偏移;叠前偏移;速度 地震资料处理是油气勘探过程中重要的基础工作,其处理成果的质量直接影响勘探的全过程。
因此,搞好地震资料处理,提高处理水平,是物探处理人员始终所追求的目标[1]。
1 叠前偏移的必要性在地震资料处理中,偏移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地震偏移使倾斜反射归位到它们真正的地下界面位置,并使绕射波收敛[1]。
我们知道,常规叠加是建立在水平层状介质及横向速度连续变化基础之上的,因此,对于构造起伏及横向速度剧烈变化情况它不能够满足斯奈尔定律,同时造成速度分析的多解性,最终导致无法实现真正的共反射点叠加和正确的成像结果;另外,在偏移前的道集中进行速度分析,也造成速度点偏离其真实地下位置,叠加剖面不等同于零炮检距剖面。
叠前偏移方法基于双平方根方程的非零炮检距成像理论,建立在对点散射的非零炮检距方程基础上,沿非零炮检距的绕射曲线旅行轨迹对振幅求和,是一种射线成像,能够解决叠后时间偏移存在的问题[2]。
总之,常规叠后偏移技术由于受到其理论本身的限制,越来越不能够满足高精度成像的要求。
叠前偏移方法,理论上消除了输入数据为零炮检距的假设,避免了NM O 校正叠加所产生的畸变,比起叠后时间偏移保存了更多的叠前地震信息,为叠前反演与属性提取奠定良好的资料基础。
图1 不同变速情况下偏移成像方法的选择2 偏移方法选择根据不同勘探目标,采用叠前偏移处理技术的研究思路是根据目标处理任务和要求,首先对原始资料和原有剖面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处理效果的关键问题,提出处理方向和可采用的技术(应该提出有多种技术组合的多套处理流程),然后进行技术和参数的处理试验,并参考用户意见确定最佳处理技术和流程,最后实施作业,完成目标处理全过程,提交用户满意的剖面。
自适应偏移孔径Kirchhoff保幅叠前时间偏移方法分析与应用

3 实 际应用
油气 勘探 要求 对 于构造较 为 复杂 的地质状 况 时 , 地 震处 理一方 面要能 够解 决好 其成 像 问题 , 另 一方 面能够
z , —O ) 为波场在地表观测得到 的波场值。可推导出
地下反射点 ( , ) 处在 t 时刻的波场值为 :
某 些部 位产 生极 大值 , 而 通过 这些 极 大值就 给 出 了反 射 体 的位 置 。 在 数学 定义 上 , 令( , —O ) 、 ( , , —O ) 、 ( , 一0 ) 分别 代 表炮 点 、 检 波 点 和 反 射 点 的坐 标 , 那么令 P ( z ,
—
—
2 自适应偏 移 孔径 Ki r c h h o f f 保幅 叠前 时 间偏 移方 法
在K i r c h h o f f 积分理论中, 认为可用于积分计算的 区间, 在给出高精度的速度分布规律后 , 叠前时间偏移 的品质主要取决于格林 函数的计算精度、 加权 函数 以及 偏 移 孔径 的选 取 。为保 证偏移 成 像 的质 量 , 要 求偏 移孔
径 内必须含 有来 自地 下反 射点 的 主体能 量部 分 , 主 体能
量满足几何光学的 S n e l l 定律。为了提高成像质量 , 在 成像过程中, 应 当选取以主体能量为中心 的相干带 ( 绕 射带) 的地震资料, 这样既可保证成像结果 中的构造准 确性 , 也可改善地震剖面的信噪比。采用 自适应孔径选 取 的剖 面整 体上 均优 于常 数偏 移孑 L 径处理 的剖 面 , 特别 在连续性、 断层形态、 构造形态、 分辨率上的改进 比较明
2 0 1 3 年第 3 期
西部探矿工程
l 1 3
度分析技术控制区域速度 ; 利用此速度模型使用高密度 百分 比扫 描 技术 和剩余 速度 分 析 ; 剩余 速 度分 析 。最终 实现同相叠加 , 提高成像分辨率和信噪比。 3 . 2 . 1 C S P速 度分 析 现 行 叠前 时间 偏移 速 度 分 析 均采 用 道 集 相 干 性 来 拾取与速度场分 布有关 的叠前信息。常规 C MP速度 谱和 C S P速度谱的对 比, 原始 C MP覆盖次数为 2 8 次, 而C S P高达 1 2 0次; 原始 C MP 的 最 大 偏 移 距 为 3 3 0 0 m, C S P的最大偏移距高达 6 0 0 0 m, 无疑对 中深层 的速 度分 析更 加有 利 。由于多 次波不 满 足此 映射关 系 ,
Kirchhoff 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在页岩气地震勘探中的应用--以四川盆地綦江地区页岩气为例

Kirchhoff 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在页岩气地震勘探中的应用--以四川盆地綦江地区页岩气为例刘治红;李志红【期刊名称】《石油天然气学报》【年(卷),期】2014(000)012【摘要】四川盆地綦江地区页岩气资源丰富,但构造非常复杂。
详细分析了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中的关键参数(偏移孔径、偏移倾角、偏移距分组等)对复杂构造成像的影响,并进行叠前时间偏移和叠后时间偏移的对比。
分析结果表明,叠前时间偏移处理结果包含了更加丰富的地震信息,深层复杂构造成像、断层及断点空间位置更加合理,能够较好地落实构造,反映其不整合及各种不同沉积结构的地质现象。
【总页数】4页(P86-89)【作者】刘治红;李志红【作者单位】中石化石油工程地球物理公司胜利分公司,山东东营257100;中石化石油工程地球物理公司胜利分公司,山东东营257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44【相关文献】1.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在四川綦江页岩气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J], 李志红;2.利用核磁共振技术确定有机孔与无机孔孔径分布——以四川盆地涪陵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为例 [J], 李军;金武军;王亮;武清钊;路菁;郝士博3.页岩气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与探讨——以四川盆地焦石坝大型页岩气田勘探实践为例 [J], 陈祖庆;杨鸿飞;王静波;郑天发;敬朋贵;李苏光;陈超4.页岩气微地震压裂实时监测技术——以四川盆地蜀南地区为例 [J], 巫芙蓉;闫媛媛;尹陈5.水平井地震导向技术探索与应用——以四川盆地复杂地区页岩气井为例 [J], 欧居刚;王小兰;杨晓;邓小江;黄诚;李文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油地质与工程2011年3月PET ROLEU M GEOLO GY AN D ENGIN EERING第25卷第2期文章编号:1673-8217(2011)02-0042-04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在唐河低凸起的应用李丽(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河南南阳473132)摘要:唐河低凸起地层破碎,构造复杂,横向速度变化较大,信噪比低,叠后成像效果不佳,难以满足解释的需要。
而K 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原理简单、实现容易、计算效率高、对观测系统适应性强,输出的共成像点道集非常适合倾角地层的速度分析,是解决复杂构造成像的有效手段。
为了查清该区主要断裂展布、构造发育特征以及地层接触关系,对该区地震资料进行了叠前时间偏移处理。
在实际应用中,通过精细的叠前预处理、建立合理的偏移速度场、优选偏移参数,大幅度提高了低凸起的成像精度,为该区的勘探和开发提供了高品质的地震资料,取得了明显的地质效果。
关键词:唐河低凸起;叠前预处理;叠前时间偏移;速度场;偏移参数中图分类号:P631.443文献标识码:A1概述唐河低凸起横跨泌阳凹陷西部和南阳凹陷东南部,露头资料和研究资料表明,唐河低凸起一带发育古近系核桃园组地层,在核桃园组沉积时期,为一水下继承性隆起,定型较晚,经抬升剥蚀后仍保留有核三下段的有利含油层系,具备良好的储集条件,为油气运移的长期指向区,其两侧均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带,已发现张店、井楼、古城三个油田。
本工区表层条件复杂,地形起伏,相对高差较大,局部地区有岩石出露,横向速度变化较大,特别是低凸起部位地层缺失较多,埋深较浅,地下构造复杂,小断块发育,资料信噪比较低,静校正及干扰波问题严重。
从以往处理的剖面(图1)看,该区资料主要存在以下问题:¹信噪比低,低凸起构造、地层特征反映不清;º归位不准确;»不同地段频率特征不一致。
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对原始资料分析,结合本工区的地质情况,认为常规的叠后成像精度不理想,无法查清该区主要断裂展布、构造发育特征以及地层接触关系,而叠前时间偏移较常规叠后时间偏移能较好地解决复杂构造的成像问题。
为了深化对该区的地震地质综合研究和地质认识,揭示唐河低凸起地层,有必要进行叠前时间偏移处理。
2叠前预处理叠前时间偏移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处理过程,叠图12003年唐河低凸起某测线偏移剖面前时间偏移要求输入经过预处理的能量均匀、消除静校正影响的高信噪比道集数据,同时尽可能地保持地震波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1]。
因此,其成像效果与精细的预处理密不可分。
根据资料特点,在预处理中着重进行了静校正、叠前去噪、地表一致性等处理工作,为叠前时间偏移打下良好的基础。
2.1层析反演静校正技术近地表静校正方法有多种,对我国东部地区来说,主要有高程静校正、地表模型静校正、折射波静校正、层析反演静校正四种,四种方法各有优缺点,收稿日期:2010-10-22;改回日期:2011-01-14作者简介:李丽,工程师,1967年生,1989年毕业于涿洲物探学校,从事物探资料处理研究工作。
李 丽.K irchho ff 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在唐河低凸起的应用 如何选择合理、适用的静校正方法非常重要。
根据该区原始资料及表层地质情况可知,高程静校正、地表模型静校正精度达不到要求,折射静校正方法不适合,只有层析反演静校正比较适合该区资料。
原因有三点:¹该区表层地质条件复杂,地形起伏大,没有稳定的潜水面,岗地区局部范围内有第三系地层出露,低速带测量成果少;º折射层不稳定;»单炮上初至比较清晰。
因此,本次处理采用层析反演静校正方法,该方法是一种非线性模型反演技术,它利用初至波反演表层低速带速度模型,并据此计算静校正量。
其优点是不受地形起伏、横向速度变化和地下界面倾斜等的影响,拾取初至,不需追踪同一个折射层[2-3],是近年来解决复杂地表静校正问题的有效方法。
图2为层析反演静校正流程。
从图3看,层析反演后的近地表模型与地质情况吻合。
从剖面的叠加效果看,应用层析反演静校正后的叠加剖面(图4),同相轴的连续性增强,叠加效果明显改善,较好地解决了资料中存在的中、长波长的静校正问题。
图2层析反演静校正流程图3 层析反演后近地表模型2.2 叠前噪声衰减技术叠前偏移对资料振幅的保真要求较高,而原始资料中的噪声由于能量强,不仅影响资料信噪比,更重要的是破坏了振幅的相对关系。
因此,叠前去噪对改善数据品质、提高资料振幅的保真度至关重要。
图4 应用层析反演静校正前、后叠加剖面对比针对资料中干扰波的特点,合理地安排先后顺序,遵循先强后弱、先低频后高频、先规则后非规则的原则,综合应用多种去噪方法衰减叠前噪声。
对于野值,采用高能干扰去除和人机交互道编辑的方法压制;对于面波,采用时频分析的方法压制;对于浅层多次折射波,采用倾斜叠加的方法压制(图5);对于工频干扰,采用自适应单频波消除方法压制。
在压制噪声的同时,不降低或提高有效反射的能量,最大限度的保护有效反射信息,实现真振幅保护处理。
图5 线性干扰去除前、后单炮、去掉的干扰波2.3 一致性处理技术地表一致性处理能消除由于激发、接收条件变化及表层不均匀因素引起的原始数据在振幅、波形、频率、相位等方面的差异,提高资料的分辨率和信噪比。
它包括以下三个过程:¹用球面扩散补偿和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相结合的方法,消除原始记录中存在的纵、横向能量差异,使纵、横向能量变化合理,真实反映地下岩性变化特点;º用地表一致性预测反褶积压缩子波,并消除地震记录间子波差异。
合理选择参数,兼顾信噪比与分辨率,在提高分辨率的同时,不降低资料的信噪比;»用速度分析和地表一#43#石 油 地 质 与 工 程 2011年 第2期致性剩余静校正的多次迭代消除相位畸变,解决资料中存在的短波长剩余静校正量问题,进一步提高资料的信噪比。
3 叠前时间偏移Kir chhoff 积分法叠前时间偏移适用于地下构造复杂、横向速度变化不是很大的资料,近几年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在数据体、偏移算法确定的情况下,影响偏移效果的两大要素是建立精确的速度模型和选取合理的偏移参数。
3.1 复杂构造的速度建模叠前时间偏移的成像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速度模型的准确性,复杂构造的速度建模是本次处理的难点也是关键点。
常规速度建模是用叠加速度或DM O 速度平滑处理后,乘以百分比,该方法先天存在缺陷,由于复杂构造含有倾角和速度横向变化,CM P 道集或DMO 道集包含的信息并非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因此速度具有多解性。
本次处理是以平滑后的DM O 速度做为初始速度模型,进行叠前时间偏移,输出成像剖面,在成像剖面上进行主要层位解释,并利用井资料进行约束,用这种方法得到的速度模型与地下地层的构造变化趋势一致。
经过两次速度分析后,与解释人员进行多次结合,在提高地质认识的基础上,小范围内进行局部调整,并在断层发育区,增加控制点,提高速度解释的精度,通过多次迭代,建立的速度场符合地质规律(见图6)。
图6 唐河低凸起某测线的速度场3.2 叠前时间偏移参数试验对于偏移参数,重点试验了偏移倾角和偏移孔径。
3.2.1 偏移倾角试验Kir chhoff 偏移算子适合于各种倾角,这是该偏移方法最大的优势之一。
但并非所有倾斜反射都是有效信息[4-5],我们知道较小的偏移倾角,得不到好的成像效果,较大的偏移倾角会使偏移过量,断点、断面不清晰,同时还会带来较大的偏移噪音和较长的运行时间。
针对地质任务及该区构造情况,选取构造复杂、倾角较大的低凸起部位进行试验,从试验剖面(图7)可以看出,当偏移倾角是40b 时,成像不足,剖面(图7a)上基本看不到断面波;当偏移倾角是50b 时,成像效果改善较大,剖面(图7b)上断点、断面清楚,归位比较准确;当偏移倾角是60b 时,成像过量,剖面(图7c)上断面不清,且偏移噪音增强。
通过对比分析,最终选用的偏移倾角是50b。
图7 不同偏移倾角的试验效果对比3.2.2 偏移孔径试验偏移孔径是偏移处理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参数。
偏移孔径过小,不能涵盖有效反射波的波场范围,偏移速度虽然较快,但仅能保障低缓构造的成像质量,而陡倾角反射得不到充分成像,还会使剖面的深层出现水平干扰;过大的偏移孔径,陡倾角反射改善明显,但生产周期长,反射波同相轴连续性变差,噪音增强,信噪比降低。
通常,为了保证成像质量,要求偏移孔径内必须含有来自地下反射点的主体能量部分,主体能量满足几何光学的Snell 定律。
因此,在成像过程中,应选取以主体能量为中心的相干带(菲涅耳半径)的地震资料,这样既可保证成像结果中的构造准确性,同时也可改善地震剖面的信噪比[4-5]。
根据叠前时间偏移定义孔径的准则(偏移孔径的选择必须保证最深目的层偏移到正确位置所需的移动半径),结合该区实际地质情况,粗略地估算出偏移孔径,分别用3000m 、4000m 、5000m 的偏移孔径进行试验,从试验剖面(图8)可以看出,当偏移孔径是3000m时,剖面(图8a)深层反射波同相轴出现/平化0现象,而难以准确成像;当偏移孔径是4000m 时,剖面(图8b)浅层成像没有改变,但深层成像改善较大;当偏移孔径是5000m 时,剖面(图8c)上深层陡倾角反射波同相轴成像改善明显,但中深层反射波连续性变差,出现一些偏移带来的噪音。
考虑到本#44#李 丽.K irchho ff 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在唐河低凸起的应用 工区目的层埋深、成像精度及分辨率,最终选用的偏移孔径是4000m。
图8 不同偏移孔径的试验效果对比4 成像效果分析通过对唐河低凸地震资料的分析,针对该区信噪比低,构造复杂,成像困难的问题,通过精细的叠前预处理、精确偏移速度场的建立及关键偏移参数的优选,大幅度提高了低凸起的成像质量,使该区地震资料品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图9对比了唐河低凸起某测线叠前、叠后局部偏移剖面的成像效果,从图上看叠前时间偏移的效果明显好于叠后偏移,断点更清晰,同相轴聚焦更好,基底成像更准确,不同地质体的结构和接触关系更明确,与龙16井、唐5井的井资料吻合程图9 唐河低凸起某测线叠后(左)、前(右)偏移对比剖面度较高。
图10对比了唐河低凸起某测线新、老偏移剖面的成像效果,从图上看新处理的剖面整体面貌有较大的改进,尤其是低凸起部位,断层更清楚,波组连续性更好。
图10 唐河低凸起某测线老(上)、新(下)剖面对比剖面参考文献[1] 刘定进,印兴耀.傅里叶有限差分法保幅叠前深度偏移方法[J].地球物理学报,2007,50(1):268-276.[2] 张继国,刘连升.复杂区初至层析反演静校正[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6,41(4):383-385,395.[3] 杨文采,李幼铭.应用地震层析成像[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11-46.[4] 渥#伊尔马兹.地震资料分析)))地震资料处理、反演和解释[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10-120[5] 曹延军.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及应用[J].断块油气田,2004,11(5):21-22.编辑:吴官生#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