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教案及过关测试题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诗两首《雨巷》(共1课时)Word版含答案

《雨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意象,通过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2. 把握本课思想内容,在课堂上背熟一部分课文3. 体会文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教学重难点1.朦胧诗的特点2.把握作者情感3.丁香姑娘的含义4.真正做到课堂背诵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师生共读,导入新课:(男生):你说你曾一度迷失在无边的苦海,寂寞地被困在冷冷的雨季,只因在雨中相遇的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女孩,只因伞下那透明闪亮的双眸,那嘴角轻含的淡淡忧郁,呵!结着丁香一样幽怨的女子,竟使你许久不曾开启的心灵,如花般静静地绽放。
哦,女孩,你难道真是从空中翩然而至,在这寂寞的雨季来唤醒我沉睡已久的心灵。
要我怎么形容你的美丽,如果你瞬间消失,我也不会惊奇,因为你的出现已是奇迹。
如果你真的就此消失,我会于古朝的画中寻你,于幽幽的池边寻你,用我色彩的笔于天边勾勒你丁香花一样的心事。
(女生):轻轻的,我穿过雨巷,穿过绵绵的情诗,就这样来到飘浮着丁香花淡香的雨季,你不必惊讶,也不要多问,我只想跳出发黄的诗页,我只想在丁香花盛开的雨季,重温在深巷中徘徊的忧郁。
(集体):是谁,曾经用美妙的文字,叙我成温柔忧郁的佳人;是谁,用甜甜的木萧,奏我出丁香一样的芬芳;是谁,用流音的古筝,弹我成千年的红颜知音。
(师):精美的诗篇是轻盈的蝴蝶飞跃万年的光阴,是圣洁忧郁的丁香飘过无边的烟雨。
呵,丁香般的女孩,你转身离去时的那一声幽幽的叹息和那一层淡淡的忧郁,已经幻化成永不消失的身影,永远留在了每一位爱诗人的心里!好,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走近那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二、聆听录音,感知内容。
1、这首诗讲了个怎样的故事?细雨日,一位青年撑着油纸伞彷徨在雨巷,他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也撑着油纸伞向他走来,走过他的身旁,走尽这雨巷,最终他还是一个人孤零零地走在这雨巷。
2、全班朗诵,说说你听读后的感受。
感受:忧伤、惆怅、凄婉、寂寥和朦胧的美。
3、你是如何获得这种感受的?明确:诗歌内容,具体说是语言。
(完整word版)雨巷习题

《雨巷》1. 阅读开头和结尾两节诗回答为题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1.这两节诗内容大致相同,这是什么修辞手法?则对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有何作用1.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
作用:一是反复咏叹,加强感情的效果,体现诗人那种极度地寂寥。
二是增加诗地音乐感。
2.作者在最后一节把第一节的“逢着”改为“飘过”有什么作用2.思路引导:首节在“悠长寂寥的雨巷”中,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是因为对未来充满希望,渴望着这样一位姑娘与自己相依相伴走完寂寞的旅程;末节在“悠长寂寥的雨巷”中,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地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是“我”在彷徨中思索,迷惘中向往的结果。
“我”一方面觉得这样的姑娘不可能出现,另一方面又不愿放弃这种希望,国此是渴求与痛苦的矛盾心情的写照。
此时,“我”是继续彷徨,继续渺茫的希望。
参考答案:这一改,一方面表明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另一方面却让人感到诗人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
改变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3. 结着愁怨的姑娘。
请问这两节在艺术形式上有何特点?《雨巷》的这两小节,运用了象征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乐性是这两节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
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
4. 关于戴望舒的雨巷,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作者是为了表达他的什么感情?全诗以其优美低沉徐缓的曲调,抒发了诗人极端的忧愁和追求无着的失落之情。
《雨巷》达标测试(解析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雨巷》达标测试(解析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诗两首雨巷》达标测试基础演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青荇(xìng) 长篙(hāo) 漫溯(sù)B.笙箫(shēng)撑开(chēng)哀怨(āi)C.寂寥(jì)彷徨(páng)彳亍(cì)D.凄婉(wǎn)斑斓(lǎn)笙箫(xiāo)【答案】B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艳影彳亍冷漠凄婉B.颓杞寂寥彷徨迷惘C.凄清惆怅榆阴浮澡D.船蒿沉淀漫溯笙箫【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B项,颓圮,倒塌,堕落,败坏的意思。
“杞”应为“圮”;C项,“澡”应为“藻”,“藻”是水中植物;D项,“蒿”应为“篙”,船篙是船桨,过去是木头做的,因此应是竹字头,而不是草字头的“蒿”。
在汉字复习时,一定要结合字义理解记忆。
平时要注意积累,扩大词汇量,有些字之所以认不准,往往因为对它不熟悉,甚至从来没见过。
没有一定数量的字词识记,是不可能形成语文能力的。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徐志摩死亡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B.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的确是一语中的。
C.用丁香结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
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的诗句。
D.《雨巷》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是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使诗的意境深邃、丰富、并具有含蓄美。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B项,最后一处逗号应改为句号,因为“三个大字”的意思至此已说完,后面的“一语中的”是针对前面整句话来评价的;C项,应去掉引号内的句号,这是内部引用;D项,最后一处顿号应改为逗号。
雨巷导学案含答案

2.《诗两首》之《雨巷》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意象的分析,把握意境的创设。
2.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不同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
3.品味语言,把握不同词语带来的不同感情倾向。
4.在朗诵中整体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重点难点】1.诗中思想容的分析是重点。
2.分析新诗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难点。
【学法指导】1.分析新诗也要从诗的意象、意境、语言、情感、写作技巧五个方面去把握,不能单凭直观感觉。
2.鉴赏诗歌还要注意不同技巧产生的不同效果,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进行体会。
【知识】1.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杭县人。
1923年秋入大学中文系。
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
1928年在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
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
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
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
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35年回国。
次年创办《新诗》月刊。
1938年避居,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
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
同时组织“文协”分会并任理事。
1941年,日本占领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949年回到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
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商隐,后者如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在诗的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2.作品时代背景《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试题及答案

《雨巷》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撑(zhǎng)着彷(páng)徨凄(qī)清雨巷(xiàng)
B彳亍(chìchù)凄婉(wǎn)颓圮(pǐ)迷茫(méng)
C河畔(pàn)荡漾(yàng)青荇(xìng)长篙(gāo)
D斑斓(lán)沉淀(dìng)似(sì)的泥(nì)古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悠长彷徨彷徨寂寥
B愁怨颓圮紧绷苍劲
C摇曳敞开严峻凄碗
D坍塌迷茫冷漠篱墙
3.下面四项中,诗歌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轻轻的/我走了,C)(A.zhǎng-chēngB.méng-mángD.dìng-diànsì-shì); 2.(C)(凄婉)
3.(B)(应在“自头”后断开,而不是在“我的”之后);
4.(C)(应为象征派)
5.(C)(“迷失了方向”,说法欠妥;“绝望”错误);
6.(A)(不能说是“我”听了牧羊女的诉说而引发了自己的梦);
7.(C)
二、判断题。
1.是
2.是
3.是
三、填空题。
1.戴望舒。
2.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忧愁。
雨巷第一课时学案含答案

科目 语文 第2周 第4课时 使用班级:高一全 总第4课时 制作人: 制作时间: 8 月 25 日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 ——郭沫若《雨巷》第一课时学案班级 姓名学号 使用日期 得分【学习目标】1、了解戴望舒的生平、创作及新诗的相关知识。
2、分析诗歌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分析诗歌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知识链接】 戴望舒(1905.3.5-1950.2.28) 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杭州,中国现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作品的意象。
分别比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自学指导一:初读诗歌,体味诗歌的节奏,标注诗歌的韵脚,把握整体情感基调,并给下列词语注音、解释。
6分钟后抽查,抽查的结果计入小组竞赛栏内。
⑴彷徨( ):⑵寂寥( ):⑶彳亍( ):⑷惆怅( ):⑸颓圮( ):自学指导二:再读课文,思考问题(思考后小组讨论,6分钟后抽查).1、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有什么特点?2、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了解戴望舒其人。
3、丁香一样的姑娘是什么样的形象?【当堂训练】时间:15分钟。
分值:9分。
一、基础训练题(每题3分,共9分)1、下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冷寞踟蹰踯躅蹒跚B、凄婉愁怅颓圮坍塌C、寂寥彳亍悠长唉怨D、彷徨迷茫篱墙静默2、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组是()①像梦中/飘过②一支/丁香的③我身旁/飘过这/女郎④她/静默地/远了,/远了⑤到了/颓圮的/篱墙⑥走尽这/雨巷A、②⑤⑥B、②④⑤C、①②⑥D、①②⑤3、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B.“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是运用现代白话。
雨巷练习题

雨巷练习题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雨巷中,诗人描述了一种怎样的景象?请用原文中的词语填空:雨巷是一条________的巷子。
2. 诗人在雨巷中感受到了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词语填空:诗人在雨巷中感受到了________。
3. 雨巷中的丁香花象征着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词语填空:丁香花象征着________。
4. 雨巷中的油纸伞在诗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请用原文中的词语填空:油纸伞在诗中扮演了________的角色。
5. 雨巷中的雨声给诗人带来了怎样的感受?请用原文中的词语填空:雨声给诗人带来了________的感受。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一项不是雨巷中出现的元素?A. 油纸伞B. 丁香花C. 阳光D. 雨声2. 诗中雨巷的描写,主要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A. 快乐B. 忧郁C. 愤怒D. 激动3. 雨巷中的丁香花通常象征着什么?A. 爱情B. 悲伤C. 希望D. 失望4. 雨巷中的雨声,诗人是如何描述的?A. 轻柔B. 响亮C. 嘈杂D. 寂静5. 诗人在雨巷中行走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A. 兴奋B. 沉重C. 轻松D. 紧张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请简述雨巷中诗人的行走状态和心理活动。
2. 雨巷中的油纸伞和丁香花各自代表了什么意义?3. 诗人在雨巷中的感受与雨巷的环境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四、论述题(每题30分,共30分)1. 根据雨巷的全文内容,分析诗人在雨巷中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
2. 描述雨巷中的环境描写对表达诗人情感的作用和影响。
五、创作题(每题30分,共30分)1. 请以“雨巷”为背景,创作一首现代诗,表达你对雨巷的感受和想象。
六、翻译题(每题10分,共10分)1. 将以下句子翻译成英文:“雨巷深深,丁香花静静开放,油纸伞下,我独自行走。
”七、综合分析题(每题30分,共30分)1. 结合雨巷的全文内容,分析诗人在雨巷中所体验到的孤独感,并讨论这种孤独感对诗人创作的影响。
初中语文总复习《雨巷》练习题 2

初中语文总复习《雨巷》练习题 2一、基础知识积累1.默写《雨巷的第三节,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歌的意象“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2.《巷》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3.《雨巷》的作者是谁?他的代表作品有哪些4.《雨巷》的创作背景是什么?5.《雨巷》的主题是什么?二、阅读理解1.《雨巷》中“雨巷的意象有什么含义?2.诗歌中“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一形象有什么特点?3.诗歌的最后两句“我在这雨巷中独自彷徨……只盼望,在这寂寥的雨巷, /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的,/ 是我,是我……”有什么含义?4.《雨巷》的语言风格有什么特点?5.《雨巷的艺术特色是什么?三、拓展延伸1.《雨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雨巷》与其他现代诗歌相比,有哪些特点?3.你认为《雨巷》的意象“雨巷和“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分别象征着什么?4.《雨巷》中的“雨巷”和“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5.《雨巷》对你的启示是什么?*四、作文**6.以“雨巷”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7.以“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 以“在雨巷中,我遇见了……”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想象作文。
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积累1.默写《雨巷》的第三节,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歌的象“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我在雨巷中,独自彷徨,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默默地走着,没有人,除了我,除了我,> 除了我,在这寂寥的雨巷中。
“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是指一个穿着淡紫色衣裳,带着忧愁的姑娘。
她代表了作者心中的理想和追求,也象征着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和失。
2.《雨巷》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雨巷》中运用了比喻、拟人、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
•比喻:例如“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将姑比喻成丁香,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姑娘的美丽和忧愁。
•拟人:例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将油纸伞拟人化,赋予了它人的行为和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巷》教案及过关测试题
《雨巷》教案及过关测试题
导语:《雨巷》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雨巷》教案及过关测试题,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雨巷》教案
知识目标:
1。
通过诵读,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把握意境的营造。
2。
寻找关键词语,理解意象特征。
能力目标:
1。
在诵读、欣赏中增强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2。
结合艺术专业学生特点,用绘画形式检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
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用歌曲导入新课
聆听唐磊《丁香花》(结合艺术专业学生特点,用音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思考:唐磊心中的“你”是位怎样的姑娘?(为赏析诗歌中丁香姑娘意象做铺垫)
二、新课学习
(一)介绍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走近作者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1927年发表成名作《雨巷》被叶圣陶先生誉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作者也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等。
(三)听录音范读,体会本首诗诵读要领,学生配乐朗读。
(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歌音韵美、意境美)
本环节重点:把握感情基调:低沉哀怨忧伤
(四)分类导航
导航一:我的学习我做主(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用第一人称复述“我和丁香姑娘” 之间的故事。
(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叙述清楚,此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
2、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爱情诗还是政治诗)
引出写作背景:
《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国民政府反动派对革命者进行血腥屠杀,全国笼罩在白色恐怖中。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
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出现。
《雨巷》正是这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导航二、我的团队我合作(合作探究,展示汇报)
诗歌是依靠形象(具体的事物)来传达思想感情(意象),本首诗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征?
五个意象:油纸伞雨巷篱墙丁香姑娘
油纸伞:复古,怀旧,神秘,迷蒙(把油纸伞和我们生活中用的伞对比,阴雨天营造了一种凄清朦胧的.意境)
雨巷:悠长寂寥(通过诗句中的关键词概括)
篱墙:颓圮(通过诗句中的关键词概括)
丁香:美丽、高洁、愁怨、易逝。
解析: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白色或紫色,花虽美,但容易凋谢。
诗人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愁怨、易逝。
姑娘:美丽,高洁,哀怨,飘渺。
佛曰:前世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擦肩而过。
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难以实现
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理想的幻灭
导航三:我的思考我表达(发挥想象,绘画展示)
1、在自己对本诗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和联想,把诗人笔下的文字转化成画面。
(结合艺术专业学生特点,用绘画形式检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
)
(五)小结
戴望舒的《雨巷》,写出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体验过的一种感情,那就是“忧伤”。
现在,让我们带着诗人传递给我们的忧伤,再次去体验一下在细雨迷蒙的小巷中彳亍独行的妙处。
(集体朗诵)作业:
1、搜集诵读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