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概论培训教案
《旅游概论》教案

《旅游概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旅游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使学生掌握旅游活动的类型和旅游者的心理特征。
3. 培养学生对旅游业的认识,提高他们对旅游行业发展的关注度。
二、教学内容1. 旅游的基本概念:旅游的定义、旅游者的特点等。
2. 旅游的起源与发展:旅游的起源、世界旅游发展历程、中国旅游发展概况。
3. 旅游活动类型:休闲旅游、度假旅游、探险旅游、文化旅游等。
4. 旅游者的心理特征:旅游动机、旅游需求、旅游满意度等。
5. 旅游业的构成: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服务、旅游市场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旅游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旅游活动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旅游活动类型。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旅游者的心理特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旅游景点,加深对旅游业的认识。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旅游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历程。
2. 第二课时:旅游活动类型和旅游者的心理特征。
3. 第三课时:旅游业的构成及发展。
4. 第四课时:旅游业在我国的地位和作用。
5. 第五课时:旅游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基本概念和知识的掌握。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旅游活动类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旅游者心理特征时的表现。
4. 实地考察报告:考察学生对旅游业的认识和观察力。
5.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旅游概论》知识的掌握。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旅游概论》教材,用于引导学生学习基本概念和知识。
2. 案例资料:收集各类旅游活动案例,用于分析旅游活动类型。
3. 视频资料:拍摄旅游景点的视频,增强学生对旅游业的直观认识。
4.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旅游业的相关信息,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动态。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旅游的定义,引发学生对旅游的兴趣。
2. 讲解旅游的基本概念:阐述旅游的定义、特点和旅游者的概念。
旅游学概论教案

旅游学概论教案【旅游学概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旅游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了解旅游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3.了解旅游学对旅游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1.旅游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课堂教学,讲解+小组讨论);2.旅游学的研究内容(课堂教学,讲解+案例分析);3.旅游学的研究方法(课堂教学,讲解+小组讨论);4.旅游学对旅游实践的指导作用(课堂教学,讲解+学生发言)。
三、教学重点:1.旅游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旅游学在旅游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四、教学难点:1.旅游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2.如何将旅游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五、教学准备:1.教案、PPT;2.课件、案例。
六、教学步骤:1.引入(5分钟)通过提问或呈现一幅旅游景区的照片,引发学生对旅游的思考,了解他们对旅游的认识和旅游的重要性。
2.讲解旅游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5分钟)通过讲解旅游学在旅游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其与旅游的关系,向学生介绍旅游学的定义。
然后,追溯旅游学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旅游学的研究是如何逐渐形成的。
3.进行小组讨论,总结旅游学的研究内容(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特定的旅游主题,如历史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等,通过讨论,总结出旅游学的研究内容,并向全班汇报。
4.讲解旅游学的研究方法(20分钟)通过讲解旅游学的研究方法,如案例分析、调查研究等,让学生了解旅游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方法进行旅游学的研究。
5.展示旅游学对旅游实践的指导作用(1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旅游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旅游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6.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概括旅游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强调旅游学对旅游实践的指导作用。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对旅游学有了基本的认识,理解了旅游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并了解到旅游学对旅游实践的指导作用。
旅游学概论教案共72页文档

三、旅游资源----旅游活动的客体
指凡是能够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并促动 其实现旅游活动,可为旅游业发展所利用, 并由此产生一定的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 效益的一切自然存在和社会创造。
旅游资源的特点: 观赏性和体验性 时限性和区域性 多样性和综合性 垄断性和不可迁移性 永续性和不可再生性 吸引力的定向性 可创新性
旅游学概论
第一章 旅游学基本问题
一、 旅游学的研究对象
• 旅游学就是研究旅游者、旅游管理者、旅 游资源和旅游设施这四个因素的基本特征 与相互之间的关联作用及其运行规律的科 学。
• 旅游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它是以 研究旅游的三要素(旅游主体、客体、媒 体)及其相互关系为核心,探讨旅游活动 和旅游业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旅游学的研究内容 • 旅游的本质与起源 • 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 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与旅游企业经营管理 • 旅游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 旅游的组织结构和旅游政策法规 三、旅游学的研究框架 • 旅游活动的认知模型框架(p8) • 旅游系统的机制解释框架(p9)
第二章 旅游学的核心概念
旅游市场的特点 • 异地性 • 季节性 • 全球性 • 波动性 • 多样性 • 竞争性
六、旅游地
• 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 能之一的空间或地域,是对各种不同规模 形式和特征旅游景区的统称。
• 具有参观游览、休闲度假、康乐健身等功 能,具备相应旅游服务设施并提供相应旅 游服务的独立管理区。
狭义:为旅游者的旅行游览活动提供直接服 务的行业和部门。
旅游业的构成: • 住宿接待部门 • 交通运输部门 • 旅行业务组织部门 • 餐饮服务部门 • 游览娱乐场所经营部门 • 旅游商品经营部门 • 目的地旅游组织部门
《旅游学概论》教案

《旅游学概论》教案《旅游学概论》教案课程介绍:《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旅游行业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掌握旅游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学生在旅游领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课程目标:1、了解旅游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
2、掌握旅游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旅游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技能。
3、熟悉旅游系统的构成要素、功能和运行机制。
4、掌握旅游对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5、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提高其在旅游领域的竞争力。
课程内容:第一章旅游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1.1 旅游学的定义和范畴 1.2 旅游学的发展历程 1.3 旅游学的学科特点和研究内容第二章旅游学的研究方法2.1 旅游研究的理论基础 2.2 研究方法的分类和选择 2.3 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第三章旅游系统及其运行机制3.1 旅游系统的构成要素 3.2 旅游系统的功能和特点 3.3 旅游系统的运行机制第四章旅游的经济影响4.1 旅游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4.2 旅游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4.3 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第五章旅游的社会文化影响5.1 旅游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5.2 旅游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5.3 旅游的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策略第六章旅游的环境影响及应对策略6.1 旅游对环境的积极影响 6.2 旅游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6.3 旅游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策略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讲解旅游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内容,帮助学生了解课程知识体系。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旅游领域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旅游学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
3、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增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4、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如数据分析、调查问卷设计等,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5、课堂测验:通过课堂测验,检测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评估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成绩的30%。
旅游学概论教案模板范文

授课班级:旅游管理专业1班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旅游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 掌握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和旅游业的构成。
- 熟悉旅游政策与旅游行政组织的作用。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旅游现象的能力。
- 提高学生运用旅游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德育目标:- 增强学生对旅游业的认识,激发热爱旅游事业的精神。
- 培养学生尊重旅游文化,维护旅游环境,树立文明旅游意识。
教学内容:一、导入1. 引导学生思考:旅游对个人、社会和经济发展有何影响?2.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旅游业的繁荣景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旅游学基本概念1. 介绍旅游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 讲解旅游学的发展历程,从古典旅游学到现代旅游学。
三、旅游活动基本要素1. 介绍旅游活动的主体、客体、中介体等基本要素。
2. 分析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之间的关系。
四、旅游业构成1. 介绍旅游业的基本构成,包括旅游企业、旅游中介、旅游设施等。
2. 讲解旅游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五、旅游政策与旅游行政组织1. 介绍旅游政策的基本内容,如旅游规划、旅游市场、旅游安全等。
2. 讲解旅游行政组织的职能和作用,如旅游管理部门、旅游协会等。
六、案例分析1.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案例,分析旅游活动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提问:旅游对个人、社会和经济发展有何影响?2. 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
二、讲授新课1. 教师讲解旅游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三、互动环节1. 教师提问: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有哪些?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四、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旅游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等。
旅游概论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旅游概论教案[优秀范文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fa3f8ff6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7f.png)
旅游概论教案[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旅游概论教案旅游者就旅游活动内容,包括:食、住、行、游、购、娱。
旅游活动基本要素有:旅游活动主体旅游者旅游活动客体旅游资源旅游活动中介体旅游业一、关于旅游者的界定旅游者的技术性定义:(一)国际旅游者1、国际联盟定义:1937年“离开自己的居住国,到异国旅行和访问至少24小时的人。
”2、罗马会议定义:世界旅游组织定义:1975年成立后采纳了罗马定义。
1981年出版《国内与国际旅游统计资料收集与提供方法手册》对罗马定义作了补充和完善。
国际游客不包括下列人员:(1)意图向目的国移民或在该国谋求就业的;(2)以外交官身份或军事人员身份进行访问的;(3)上述人员的随从人员;特点:(1)以来访者的目的区分其是否旅游者。
(2)根据来访者的定居地(通常居住国),而不是根据其所属国籍来界定其是否属于国际旅游者。
(3)根据来访者停留时间,将国际旅游者分为(过夜)国际旅游者和(不过夜的)一日游游客(或短程旅游者)(4)“游客”称谓用于所有纳入旅游统计的来访者(二)、我国对入境旅游者的界定1、一般将来华旅游入境人员称为“海外游客”,包括: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同胞。
外国人:外国国籍的人(包括加入外国国籍的中国血统华人)。
华侨:持有中国护照,但侨居外国的中国同胞。
港澳台同胞:居住在我国港澳台地区的中国同胞。
2、来华海外游客是指因上述原因或目的离开其长住国(或长住地区)到我国大陆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12个月,并在我国大陆活动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取报酬的人。
3、海外游客分为:海外旅游者海外一日游游客4、非海外游客:政府高层访问团;驻华使领馆人员和长驻我国的外国专家、留学生、记者;航班过境旅客、边境往来的边民;来华定居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胞。
(三)、关于国内旅游者的界定国内旅游者:在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国内游客。
国内一日游游客:中国国家统计局标准:离开长住地外出距离在10公里以上,时间超过6 小时但不足24小时,未在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的国内游客。
《旅游概论》教案

《旅游概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旅游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旅游活动的历史演变、旅游业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3. 培养学生对旅游业的兴趣,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类型1.1 旅游的定义1.2 旅游的类型1.3 旅游的特点2. 旅游活动的历史演变2.1 古代旅游2.2 中世纪旅游2.3 现代旅游3. 旅游业的组成部分3.1 旅游资源3.2 旅游设施与服务3.3 旅游市场营销4. 旅游业的相互关系4.1 旅游业与经济的关系4.2 旅游业与社会的联系4.3 旅游业与环境的影响5. 旅游业的发展与挑战5.1 旅游业的发展趋势5.2 旅游业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旅游的基本概念、类型、特点、历史演变、旅游业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旅游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旅游业的实际运作。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旅游业的发展与挑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旅游概论》教材2. 课件:制作相关教学课件,辅助讲解3. 案例材料:收集典型的旅游案例,用于分析与讨论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
2.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观点阐述和团队协作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旅游案例分析,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章节:旅游政策与法规1. 旅游政策的概念与作用6.1 旅游政策的定义6.2 旅游政策的作用2. 我国旅游政策体系6.3 我国旅游政策的发展历程6.4 我国现行旅游政策的主要内容3. 旅游法规及其管理6.5 旅游法规的分类6.6 旅游法规的管理范围与作用七、教学章节:旅游市场与旅游者1. 旅游市场的概念与结构7.1 旅游市场的定义7.2 旅游市场的结构2. 旅游者的行为特征7.3 旅游者的需求与动机7.4 旅游者的行为模式3. 旅游市场营销策略7.5 旅游市场营销的组合策略7.6 旅游市场营销的新趋势八、教学章节: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1. 旅游资源的概念与分类8.1 旅游资源的定义8.2 旅游资源的分类2. 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8.3 旅游资源的保护原则与措施8.4 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与问题3. 可持续旅游发展8.5 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概念与内涵8.6 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践与挑战九、教学章节:旅游项目管理1. 旅游项目的概念与特点9.1 旅游项目的定义9.2 旅游项目的特点2. 旅游项目的策划与管理9.3 旅游项目的策划流程9.4 旅游项目的管理要点3. 旅游项目案例分析9.5 旅游项目案例选取9.6 旅游项目案例分析与启示十、教学章节: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与展望1. 旅游业的发展趋势10.1 旅游业发展的国际趋势10.2 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趋势2. 旅游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10.3 旅游业面临的挑战10.4 旅游业的发展机遇3. 旅游业的未来发展展望10.5 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目标10.6 旅游业发展的路径选择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类型难点解析:理解旅游活动的异质性及其对旅游业的影响。
旅游学概论教案范文

旅游学概论教案范文教案一:旅游学概论教学目标:1.了解旅游学的概念和发展历史;2.理解旅游产业的多元性和全球性;3.掌握旅游学的研究方法和学科架构。
教学内容:1.旅游学的概念和发展历史a.旅游学的定义b.旅游学的发展历程2.旅游产业的多元性和全球性a.旅游产业的定义和特点b.旅游产业的分类和发展趋势3.旅游学的研究方法和学科架构a.旅游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b.旅游学的学科框架和重要领域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旅游景点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旅游学的兴趣。
2.引入旅游学的概念和发展历史,让学生了解旅游学的定义和发展过程。
3.探讨旅游产业的多元性和全球性,让学生理解旅游产业的特点和分类。
4.分组讨论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学生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讨论。
5.介绍旅游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让学生了解旅游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
6.分组进行研究方法的实践演练,学生可以选择一个旅游相关的主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研究方法。
7.展示并讨论各组的研究方法,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和交流。
8.介绍旅游学的学科框架和重要领域,让学生了解旅游学的学科结构和主要研究领域。
9.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旅游学研究领域,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教学方法:1.情景导入法: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讨论交流法:通过分组讨论和展示,让学生积极参与,相互交流和学习。
教学手段:1.多媒体展示:通过投影仪或电脑来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2.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展示。
教学评价:1.讨论答辩:通过学生的讨论和答辩来评价他们对旅游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小组作业:要求学生在小组中选择一个旅游相关的主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研究方法。
教学延伸:1.参观旅游景点:安排学生参观当地的旅游景点,让他们亲身感受旅游产业的多元性和全球性。
2.邀请专家讲座:邀请旅游学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当前旅游研究的最新进展和趋势。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旅游学的概念和发展历史,了解旅游产业的多元性和全球性以及掌握旅游学的研究方法和学科架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州交通职业学院
课程教学进度计划表
2011 ~2012学年第二学期
专业名称酒店管理
课程名称旅游学概论
总课时数72 理论时数44实践时数20
复习考试8其其它0
授课周数18 周学时4
教材名称旅游学概论出版社郑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6月
授课教师朱云娜实践教师辅导教师朱云娜授课班级11大专酒店1、2班
教研室主任签字系部教学主任签字
教务处编印
二O一一年元月
授课计划管理制度
授课计划是完成教学计划、落实教学大纲要求、安排学期授课内容、教学进度以及采用主要教学方式的主体计划,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文件。
因此对制定授课计划做出如下规定:
第一条任课教师在承担某一课程授课任务后,必须做好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已有基础及相关课程的学习情况,同时要充分了解本课程在该专业中的地位、作用与要求。
作为课程的教学组织者、实施者,应对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全面负责,认真编写授课计划。
第二条任课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等有关文件,在新学期初第二周完成学期授课计划的编写工作。
第三条授课计划内容包括:
(一)按讲授一次课(2学时)编写授课内容提要;
(二)授课类别应分别注明理论讲授(包括理论讲解、讨论、练习答疑等)或实验(训);
第四条授课计划经教研室、系(部)审批后方可执行。
第五条授课计划一经批准,原则上不得随意变更。
任课教师如要对学期授课计划作部分改动时,需经教研室主任、系(部)主任批准。
如作重大变动,需经系部、教务处及教学院长批准,并报教务处、督导室备案。
第六条教研室主任应经常检查教师授课计划的执行情况,督促教师按计划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教学督导小组,可将授课计划作为检查教学情况的主要依据。
教务处、督导室在系(部)、督导小组检查的基础上进行抽查。
原则上,实际进度与计划相差小于±4课时。
否则,按教学事故处理,主讲教师写出书面理由。
第七条学期授课计划填写部分统一用小四、楷书打印一式四份,系部、教务处、督导室各一份,任课教师留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