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文学流派
古代文学流派从唐宋到元明清

古代文学流派从唐宋到元明清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涌现出许多文学流派,其中包括了唐宋时期和元明清时期的许多经典作品。
本文将介绍古代文学流派在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发展变化。
一、唐宋时期的文学流派1. 诗词流派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而诗词则是唐代最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在唐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和诗派,如王之涣、杜甫等。
唐代的文学流派中,最重要的包括了“初唐四杰”、“建安七子”等。
他们在表达情感、描绘景物等方面有着各自的风格和特点,丰富了唐代文学的多样性。
宋代文学相对于唐代来说,更加注重对个体内心的描绘和表达,出现了许多具有独特风格的诗派,如沧浪派、苏门派等。
这些诗派都力图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理念,给后世诗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学遗产。
2. 赋和骈文流派赋是一种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题的文学形式,而骈文则是一种以议论、记叙为主的一种文学形式。
唐代赋有“骚体之风”和“颇有秀雅之气”,其中赋派流派有李白的“豪放派”、杜牧的“婉约派”等。
这些赋派的出现,使得唐代的古典文学更加丰富多样。
宋代的骈文流派则以欧阳修为代表,他的骈文作品既注重语言的考究,又融入了自己的理念和情感。
这些骈文作品既有议论性质,又有一定的艺术性,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元明清时期的文学流派元代文学受到了元明两代的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表现出独特的特点。
元代的戏曲流派是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元杂剧、元明杂剧等。
这些戏曲流派在剧本结构、演出方式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丰富了元代文学的形式。
明代的文学则更加注重个体的情感和内心的表达,明代文人重视写作技巧和艺术手法的运用,如明代小说流派中的“四大奇书”等。
这些小说作品描绘了明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展现出独立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情节。
清代文学流派受到政治和社会的约束,文学形式相对较为固定,注重对社会现实的表达和批判。
清代诗词流派主要有“洪洞派”和“江西派”等,这些诗人通过自己的作品传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思考。
明清小说的特点与流派

明清小说的特点与流派明清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小说深受大众欢迎并且影响极大,其中有很多优秀的作品代表了明清小说的特点和流派。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探讨明清小说的特点与流派的一些重要内容,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时期的小说。
特点一:题材广泛明清小说的一大特点就是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基本上可以覆盖到当时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
无论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武侠文化、爱情故事、梦幻奇境,甚至是现代的官场、商战、都市等题材,在明清小说中都有得到广泛的体现。
例如,《水浒传》是一个代表性的历史故事,它描绘了一群起义英雄对抗腐败官府的故事。
而《红楼梦》则是一部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为主线,通过对官僚世家,尤其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生活描写,全面深入地反映官僚权贵,尤其是其家族制度的腐朽和崩溃过程的长篇小说。
特点二:描写细腻明清小说相较于以往的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其描写的细腻程度。
在描写人物形象时,作者会从各个方面入手,通过心理描写、外貌描写、言谈举止等多个元素来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在描写环境和场景时,作者也同样非常用心,通过生动的用语和详实的描写,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场景的真实感和代入感。
这些细节的描写在明清小说中非常突出,也是其文学价值之一。
特点三:言情与武侠并存明清小说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流派就是言情小说和武侠小说。
这两种小说流派虽然从内容和风格上各有不同,但其在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经常交叉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
言情小说主要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如《西游记》中的唐僧和白晶晶、《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等,这些故事情节感人,动人心魄,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武侠小说则着重描写武术和武侠精神,如金庸的《笑傲江湖》、古龙的《陆小凤传奇》等,武侠小说中经常有史诗般的侠义精神和豪情壮志,极富感染力。
结语:明清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文学成就不仅代表了当时社会的文学水平和艺术成就,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
明清时期的文学流派与文化属性

明清时期的文学流派与文化属性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时期,它见证了许多文学流派的兴起和传承,同时也呈现出了独特的文化属性。
本文将探讨明清时期的文学流派和文化属性,并分析它们的影响和意义。
一、明清时期的文学流派1. 戏曲流派明清时期的戏曲流派数量极为繁多,其中最著名的有京剧、昆曲、越剧等。
这些流派在剧本、唱腔、表演技巧等方面均具有独特的特色。
如京剧的唱、念、做、打整合,昆曲的高亢婉转、轻盈灵动,越剧则注重细腻幽雅。
戏曲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方式,对于社会和谐稳定也有重要意义。
2. 汉赋流派汉赋是明清时期重要的一种文学体裁,代表作品有李白的《将进酒》、苏轼的《赤壁赋》等。
汉赋流派主要分为骚体和颔联,其中骚体写的是抒发感情和下情之作,颔联则是以对偶相对的方式抒发情感和思想。
汉赋在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现实生活和时代变迁的关注和思考。
3. 小说流派明清时期的小说大致可分为神怪小说、历史小说、语言小说等。
神怪小说内容奇幻,描述了人物与神仙、妖怪之间的故事,如《聊斋志异》;历史小说则是通过真实历史背景下的人物塑造,传递作者对历史故事的看法和思考,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
语言小说则强调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如金瓶梅。
明清时期的小说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社会风俗、文化知识、道德伦理的传播者和塑造者。
二、明清时期的文化属性1. 儒学思想在明清时期,儒学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儒学的核心观念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其追求的是道德高尚、治家治国的思想。
儒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它对社会秩序和文化传承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 文人雅士文化文人雅士文化是晚明到清初期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
文人雅士追求的是文学、诗词、书法等高雅文化,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文人雅士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3. 民间文化明清时期的民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民间传说、风俗习惯、民间艺术等方面。
了解明清时期的文学流派及代表作

了解明清时期的文学流派及代表作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不同的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品。
这些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明清时期的文学流派1. 诗歌流派明清时期的诗歌流派非常丰富多样。
其中,以晚明的“江左派”和清代的“浙西派”最为著名。
晚明的“江左派”是以杨慎、杨基等人为代表的一批诗人组成的文学团体。
他们的诗歌风格独特,注重意境的营造,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
代表作有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等。
清代的“浙西派”则是以袁枚、纳兰性德等人为代表的一批诗人。
他们的诗歌作品以清新自然、婉约细腻为特点,注重抒发个人情感。
代表作有袁枚的《世说新语·破幽梦》等。
2. 戏曲流派明清时期的戏曲流派也非常丰富多样。
其中,以明代的“京剧”和清代的“评剧”最为著名。
明代的“京剧”是以李时中、李时中、李时中等人为代表的一批戏曲演员组成的艺术团体。
他们的演唱技巧高超,形成了独特的唱腔和表演风格。
代表作有《牡丹亭》、《长生殿》等。
清代的“评剧”则是以李时中、李时中、李时中等人为代表的一批戏曲演员组成的艺术团体。
他们的演唱技巧高超,形成了独特的唱腔和表演风格。
代表作有《西游记》、《红楼梦》等。
3. 小说流派明清时期的小说流派也非常丰富多样。
其中,以明代的“四大奇书”和清代的“红楼梦”最为著名。
明代的“四大奇书”是指《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和《金瓶梅》这四部小说。
这些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丰富的人物形象而闻名于世。
其中,《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以其精湛的描写技巧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而备受赞赏。
二、明清时期文学流派的影响明清时期的文学流派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些文学流派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创作范式。
无论是诗歌、戏曲还是小说,都吸收了明清时期的文学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正始文学的名词解释

正始文学的名词解释正始文学,指的是从明清时期开始出现的一种文学流派,也被称为古文学或古文复兴。
它与汉赋、骈文等古代文学形式相联系,致力于恢复和传承古代文学的优秀传统,充实语言的内涵与形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正始文学的特点、流派以及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一、特点正始文学最明显的特点是平实朴素、周密含蓄,极其注重辞章的婉约和修辞的巧妙运用。
与其他文学流派不同,正始文学更加追求内在的情感表达和感悟,而不是形式上的华丽与夸张。
正始文学的作品通常以自然景色、人情历史、家国命运等为题材,通过对自然、生活和人类情感的深刻反思,传达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领悟。
二、流派正始文学主要包含了小说、诗歌和散文三个流派。
1. 小说:正始小说主要描写生活琐事、庸人的悲欢离合、朝代变革以及社会矛盾等。
其代表作品有《红楼梦》、《西游记》等,这些小说以细致入微的描写、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淡雅的情感展示,成为了正始文学的经典之作。
2. 诗歌:正始诗歌承袭了唐代诗人的文学传统,追求韵律的美妙与诗意的深远。
它通过对自然景色、人文风情以及内心感受的描绘,将琐细之事转化为诗情画意的表达。
代表性的诗人有杨万里、陆游等,他们的作品展现了独特的情感与哲理。
3. 散文:正始散文注重叙事的方式与句式的运用。
它通常以杂记、游记、讲史等形式出现,既有具体的叙述,又有抽象的思考。
散文作品在叙事中融入了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展示了作者的思想独立性与人文关怀。
代表作家有金圣武、陈继儒等,他们的作品以细腻的句式与深入的思考而著称。
三、对当代文学的影响正始文学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正始文学对于文学创作形式的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方式,使得当代作家更加注重细节的观察和个人情感的表达,从而丰富了现代文学的形式。
其次,正始文学注重人生哲理的探索与表达,使得现代文学作品更加注重人性的悲欢离合、命运的喜怒哀乐。
这为当代作家提供了更多的灵感和创作方向,使得文学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功利性追求,而是关注个体的成长与价值。
明清时期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现象

明清时期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现象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历史上一个较为辉煌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创作以古典诗词和小说为主要形式,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文学流派和现象。
一、古典诗词明代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这是历代文学中的一大特点。
明代的古典诗词以律诗为代表,这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
唐诗虽然是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但是明代的古典诗词却有自己的特点和魅力。
明代的古典诗词形式和内容都很丰富,其中包括了四声韵、反复叠用、押韵匹配等技巧,同时还注重表达情感和思想。
明代的古典诗词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如唐寅的《浣溪沙》、文征明的《水调歌头》等。
清代的古典诗词同样有着自己的特点,其中以乾隆年间的“乾隆诗派”为代表。
乾隆诗派注重写实和形象描绘,同时又有着浓厚的情感色彩,这也成为了清代诗歌创作的主流。
二、小说的发展明清时期,小说逐渐成为了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领域。
明代的小说有《西游记》、《水浒传》等,而清代则有《红楼梦》、《金瓶梅》等。
明清时期的小说在形式和内容上也有所不同。
明代的小说注重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叙述,而清代则注重细节描写和人物刻画。
同时,清代的小说中也多次出现一些社会现象和道德问题的描写,其中《红楼梦》更是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三、文学流派和现象明清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文学流派和现象,其中有值得我们关注的几个。
1. 长篇叙事体散文明清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是长篇叙事体散文。
在这个时期,散文成为了多种文学类型的重要载体之一,而长篇叙事体散文则是其中一种形式。
长篇叙事体散文主要通过故事情节来表达作者对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的思考和观察。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冯梦龙的《喻世明言》和杨维桢的《镜花缘》,这两部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2. 调寄歌谣和曲艺文化明清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文学流派,其中之一就是调寄歌谣。
调寄歌谣是一种将原有的词牌改用新的曲调进行演唱,从而形成新的作品的文艺形式。
这种形式的作品大多呈现出浓厚的民间风味和人情味道,很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中国古代文学讲义(明清时期)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讲义(明清时期)名词解释《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西厢记》,《琵琶记》(这几部重点掌握)名词解释就要:章回体、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临川四梦元曲四大家明代四大奇书名词解释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朝时期四大著名元杂剧作家。
他们分别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及郑光祖,前三人属于前期作家,后者属于后期作家。
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和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他们的创作代表了国元曲的巨大成就,对后世的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章回体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外在叙述体式。
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回”或节、则。
少则十几回、几十回,多则百馀回。
每回前用单句或两句对偶的文字作标题,称为“回目”,概括本回的故事内容。
每回开头以“话说”、“且说”等起叙,每回末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之类的收束语,一回叙述一个较完整的故事段落,有相对独立性,但又承上启下。
章回体是为方便读者的阅读,在民间说书的基础上,借鉴史书“纲目体”的叙事体式,并吸收诗词、戏曲的艺术营养,综合创制而成的。
因为符合民众的欣赏习惯,所以为明、清两代长篇小说所普遍采用。
前七子/弘正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的诗文创作流派。
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
他们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自觉肩负改造文风的历史使命,以复古求革新,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从而掀起了一场文学复古运动。
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都有现实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复古,文学的创明嘉靖、隆庆年间的诗文创作流派。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
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以汉魏、盛唐的诗文创作为楷模,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后七子的创作总体上不脱对前人的模拟,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有些人后来表现出某种重视独创和性灵的倾向。
明清文学所有的名词解释

明清文学所有的名词解释1.台阁体:太阁主要指早期的内阁和书院,也被称为“关阁”。
“台湾馆风格”是以当时的馆为基础的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题材上“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流行的原因跟作家的生活遭际有关,他们身居要职,处境优裕;还有当时政权稳定,国力逐趋强盛,另外当时全国实行整饬政策。
代表作品是杨士奇《东里诗集》,杨荣《随驾幸南海子》。
2.茶陵学派洪志时期,李东明等人在太格主义导致文学萎靡不振的情况下,发起了对太格主义文学的冲击,重振了文坛。
茶陵派以李东明为主,主要成员有谢铎、张泰、少宝、史、陆铎等;李东阳在汉唐时期提出了复古思想,强调掌握音律等方法;他的代表作是李东阳的《茶陵竹枝歌》。
3.前七子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为核心的文学群体,其他成员有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创作上重视市政题材,民间生活;他们扫除台阁体的无病呻吟,但拟古形式为主,缺乏创造性,他们以复古自命,实质上时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代表作:李梦阳的《禹庙碑》《梅山先生墓志铭》、李攀龙的《太华山记》。
4.最后七个儿子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
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较前七子更绝对。
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5.公安学校晚明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
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所以称作“公安派”,他们文学主张提倡“性灵说”,反对拟古蹈袭,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写胸臆,写作态度信手写成、随意而出。
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代表作品袁宏道《叙小修诗》,袁宗道《论文》,袁中道《感怀诗五十八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文学有哪些流派,其代表人物及文学理论主张1、:明前期。
明永乐至天顺年间,以宰辅权臣杨士奇、杨溥和杨荣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垄断了文坛。
他们的创作内容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
所用文体以诗为主,兼及散文,其中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
由于他们均为台阁重臣,地位特殊,故使这种文风在社会上风靡一时,以致沿为流派,称台阁体。
2、派:明前期。
以杜甫诗风来的无聊诗风,以图荡涤台阁平正醇实的诗风。
他们主性情,反模拟,推崇李杜,不拘一格;并且重视诗歌的声调、节奏、法度、用字,要以不同的风格代替台阁体。
但其本身也是的。
可视作台阁体与之间的过渡风格。
3、:明中期。
、、、边贡、、,。
主统,反对宋代以来的文学和理学。
其文学主张被后人概括为大力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为诗文创作指明一条新路子,以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
他们都怀着强烈的改造文风的历史使命,却走上了一条以复古为革新的老路。
缺点是创作上成绩不够,与其文学主张不相衬。
4、:明中期。
、、谢臻、、、、吴国纶。
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较前七子更绝对。
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领袖以文坛领袖自封,,作诗多取前人诗句稍加改动。
成就最高者为。
5、:明中后期。
、、。
反对复古模仿,亦反对。
主张以性情为诗文,清新自然的风格。
他们所持的文学主张与前后七子拟古主义针锋相对,他们提出“世道既变,文亦因之”的文学发展观,又提出“性灵说”,要求作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能直抒胸臆,不事雕琢。
但的追随者因为文才不足,往往使作品流于粗糙、直白。
在现实生活中消极避世,多描写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因而创作题材愈来愈狭窄。
6、:明后期。
、。
竟陵派认为“公安”作品俚俗、浮浅,因而倡导一种“幽深孤峭”风格加以匡救,主张文学创作应抒写“性灵”,反对拟古之风。
竟陵派创作特点:刻意雕琢字句,求新求奇,语言佶屈,形成艰涩隐晦的风格。
竟陵派与公安派一样在明后期反拟古文风中有进步作用,对晚明及以后小品文大量产生有一定促进之功。
然而他们的作品题材狭窄,语言艰涩,又束缚其创作的发展。
7、唐宋派, 明代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
前后七子崇拜秦汉是模拟古人,唐宋派则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章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
唐宋派变学秦汉为学欧(阳修)曾(巩),易佶屈聱牙为文从字顺,是一个进步。
一时影响颇大。
唐宋派还重视在散文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批评复古派一味抄袭模拟,主张文章要直写胸臆,具有自己的本色面目。
8、临川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
也称“玉茗堂派”。
其领袖人物是汤显祖。
汤显祖的思想与李贽、徐渭、三袁同属反对传统礼教、批判程朱理学的进步思潮,他的戏曲理论强调创作不应受形式、格律的拘束,强调作家的才情,倡导以自我为中心的神情合至论,特别重视个人的感情作用,以感情说反对道学家的性理说,“临川四梦”(即“玉茗堂四梦”)就是这些理论的实践。
9、吴江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
其领袖人物是吴江(今江苏吴江)人沈璟。
向来认为属于此派的曲家有顾大典、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沈自晋、袁于令、范文若、汪廷讷、史□等。
沈璟戏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语言“僻好本色”。
他编纂《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厘定曲谱、规定句法,注明字句的音韵平仄,给曲家指出规范。
沈□的理论和吴江派诸作家的实践,对于扭转明初骈俪派形成的脱离舞台实际、崇尚案头剧的不良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
10、苏州派明末清初重要戏曲流派,以李玉为首,此外还有朱素臣、朱佐朝、张大复等,因他们都是苏州人,且经常集体进行戏剧创作活动,故而得名。
他们多注重表现重大政治事件或历史风云,揭露社会黑暗。
讲究本色当行,注重舞台效果。
他们编剧不是自遣自娱,而是为演出提供剧本,考虑到舞台演出的要求和效果,从而改变了以曲词为核心的戏曲观念,把戏剧结构放到了重要位置上,增强了戏剧性,曲词也趋向质朴,宾白的地位有所提高,丑角度宾白往往带有方言的特点。
清初之与入仕诗以是作家政治身份为标准划分的团体,在风格和追求上并没有真正的统一点。
11、:清前期。
清初王士禛所倡导的诗歌理论,强调诗必须尤神情韵味,写诗只取“兴会神到”,诗的内容要朦胧含蓄,似有寄托,又难于实指,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消遣娱乐功能。
为此,竭力提倡唐代王、孟、韦、柳一派的诗风,作品也以描写山水景色和个人情怀为主,但缺乏真情实感是其主要毛病。
12、:清中期。
主张用的格调来表现封建正统诗教观。
在理论上,它强调“诗贵性情,亦须论法”.在创作上,它推崇李白、杜甫。
宗唐而抑宋。
“格调派”主要提倡温柔敦厚的诗歌风格,要求诗歌“去淫滥而归雅正”,要起到“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的作用。
13、:清中期。
学之以学问为诗的风格。
但学的是晦涩的一面,搬弄典故。
有古董店之讥。
认为“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言志集序》),“诗必研诸肌理而文必求实际”(《延晖阁集序》),讲求学问、材料、文理的统一,即在内容上要有思想性,文理上要注意组织结构,强调以学问作为诗的根祗,这样便能增加诗的创作上的骨肉,做到外表空灵而内容质实。
14、桐城派, 即桐城文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
清代最着名,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人方苞、刘大櫆、姚鼎集大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
因而得名。
方苞提出“义法”,即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但它的本质,是将程朱理学的道统与韩欧的文统加以继承,并合二者为一体,创作出他所理想的散文集。
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
这种理论的目的当然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它把我国散文创作的优良传统加以归纳,提出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无疑是有历史功绩的。
桐城派的文章一般都清顺通畅,尤其是一些记叙文,如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着名的代表作品。
15、:清中期。
、、。
与公安派这主张基本相通,认为除外无诗。
它提出“性情以外本无诗”,写诗要把诗人的亲身感受和个性才情生动地表现出来,这才是“性灵”的真谛所在。
同时它反对摹拟古人,在艺术上强调“工”和“拙”,反对填书塞典、满纸死气的诗文。
《马嵬》诗就是一个典型,诗人认为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生离死别,并不值得特别同情,感情真切,毫不讳饰。
16、浙西派:清初朱彝尊推举南宋姜夔、张炎一类婉约词人之作,认为张炎所说“清空”境界为作词的最高标准。
在实际创作中,比较注重词的格律和技巧,而对词的意境和内容有所忽略。
要求词有古雅峭拔的格调,疏淡清远的意境,严谨和谐的音律。
他的词论主张和词作受到许多浙西词家的认同,许多人都以朱彝尊所标榜的姜夔和张炎为楷模,一时此风大盛,其影响波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年词坛。
后来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李符、沈嗥日、沈岸登及其本人的词为《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名。
17、阳羡派阳羡派词宗陈维崧,字其平,号迦陵,江苏宜兴人。
宜兴古称阳羡,故他所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
他的词师法苏、辛,受辛词的影响尤深。
他的作品内容广泛,注重反映重大社会问题和民生疾苦,词风豪放,气魄雄伟,取景壮阔,语言率直俊爽。
他在唐宋之后异军突起,成为清词的一面旗帜,集结万树、蒋景祈、史唯园、陈维崧等大批阳羡派词人,为词的振兴作出重要贡献。
18、常州派:清朝中叶,以张惠言、周济为代表的常州词派崛起,该派以周邦彦为宗,从内容质实的角度主张恢复风骚传统,,强调寄托比兴,主要还是表现个人生活和遭遇的曲折吐露,要求“意内言外”,推尊词体,认为词的地位与诗相等。
为了矫正阳羡派的粗犷和浙西派的轻弱,他提倡“以国风、离骚之情趣,铸温、韦、周、辛之面目”,要求词要通过比兴手法达到“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并要求文辞之“深美闳约”的体式。
他们词风较为质实,但其内容范围仍然比较狭窄,往往词风隐晦。
19、阳湖派清代散文流派,属桐城派的支流。
由恽敬、张惠言所创导,恽敬,阳湖人(今江苏常州人),后继者亦多阳湖人,故得名。
阳湖派虽出身桐城派,但有自己的特色:它受六朝文的影响,文风恣肆,时夹骈语,较有生气。
恽、张和后来的李兆洛,并称“阳湖三家”。
他们专志以治古文,但又不愿受桐城文论束缚,兼收子史百家,六朝辞赋,以博雅放纵取胜。
恽敬《游庐山记》《游庐山后记》张惠言《书山东河工序》《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