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雷雨》中的“人性”

合集下载

例析《雷雨》中人性的复杂美

例析《雷雨》中人性的复杂美

例析《雷雨》中人性的复杂美作者:郑玉娣来源:《文学教育》 2017年第22期朱光潜在他的《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说到:“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

这些故事之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

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

”①这样说来,曹禺被誉为第一流的剧作家也就不为过了,难怪茅盾评论《雷雨》的社会影响说“当年海上惊雷雨。

”我再度捧起《雷雨》,仍然会被其中的矛盾冲突、性格悖论所吸引,读完仍然会念念不忘,反复咀嚼。

我想这就是曹禺要我们自己去品味的剧中的“诗”。

提起周朴园,他作为专制蛮横的封建家长、虚伪矫情的资本家的角色早就已经被定位。

曹禺先生自己说:“周朴园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②,夏竹说:“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 ;曹禺先生又说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绝对真实的”,吴建波认为这位主人公是一个“伪善者的灵魂”③。

于是有人感叹,周朴园“爱一个人好难”!我不是评论家,不想把人物的评判完全推给“阶级地位”,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的矛盾固然可以说是资本家和下层劳动者之间的矛盾,也是旧家庭内部矛盾的表现,但我更愿意理解成男女感情的冲突,归根结底,本质上还是人性的真伪冲突。

周朴园一直“怀念”“纪念”鲁侍萍,但是当鲁侍萍出现时,周朴园并不想见她,甚至让她离开自己的家庭和生活,也不许他认周萍,像这样的很多情节能直观地看出周朴园的虚假、虚荣,但是有很多细节让人对周朴园内心情感难以捉摸,说他真又有假的一面,说他假又有真的可能,这也许就是他“真实的伪善和伪善的真实”。

现就作品中的几处细节,分别从两个方面分析周朴园对鲁侍萍情感的真伪。

一、逼走侍萍第二幕鲁侍萍: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了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雷雨》读后感

《雷雨》读后感

《雷雨》是中国现代著名剧作家曹禺的一部家庭悲剧剧本,讲述了周家家庭成员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和悲剧命运。

读完《雷雨》,我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剧本中的人物形象饱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和痛苦。

周朴园的专制和伪善,鲁妈的忠诚和无奈,繁漪的激情和悲剧命运,都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

在《雷雨》中,没有人是完全无辜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罪行和悲剧。

《雷雨》还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道德的虚伪。

剧本中的周家,表面上是一个和睦的家庭,但实际上充满了勾心斗角和利益交换。

这种虚伪和腐败的社会现象,让人对人性的善良和道德的正义产生了怀疑。

此外,《雷雨》还展现了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常。

剧本中的角色,无论是对待亲情还是爱情,都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他们的命运被自己的性格和环境所左右,无法自主。

这种无常和无奈,让人对生活产生了深深的感慨。

《雷雨》中真实的人性

《雷雨》中真实的人性

《雷雨》中的人性美《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

它在错综复杂的人物纠葛中反映了旧社会的现实关系,展开了一幅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典型图画,从而揭示了那个时代的某些本质方面。

《雷雨》是一部“家庭剧”。

家庭作为人活动的主要场所,它能够存在也就有着它存在的价值和理由,而作为家庭中的个体也就有着他作为人的人性美。

周鲁两家有着典型性的,它们代表着近代中国社会急剧变动的两极趋势。

周家是一个由封建宗法家庭转化成功的资产阶级家庭,它们以强烈和浓厚的封建性为特征,周朴园维护的正是那种封建性大家庭的秩序,而鲁家是在社会剧变中被抛到一起而拼凑起来的家庭,这两个家庭都是中国社会畸形化的产物。

周朴园是一个资本家,但他更是一个人,作为人就有人性。

当他和侍萍相恋时,还是一个年青而多情的公子,他也像常人一样爱着侍萍,侍萍知书达理,聪明伶俐,年轻漂亮,周朴园对她绝不是诱奸,而是一种真正的感情,因此他和侍萍有了孩子。

但由于母亲反对,他才迫于无耐舍弃了恋人。

虽然他较早地接触了资本主义的文明,曾留学德国呼吸过当时流行的社会空气,但他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改掉他身上的封建性,这是人的必然。

因此他转化成为一个封建性很强的资产阶级人物。

他作为封建社会中的资本家就势必要盘剥。

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在矿上工人罢工时,就要采取镇压,这是每个人都会做的。

在家庭生活中,他对侍萍有着刻骨的爱。

在没有侍萍的日子里他独自一人品尝生活的艰辛。

他把侍萍的照片放在桌案上,甚至保留着她过去的生活习惯,他是在忏悔,并纪念着“死者”,而当侍萍出现在他的面前时,他为了维护眼前的利益也只能以钱来安慰她,这也是为了侍萍不再受到伤害,况且侍萍也不再是当初的侍萍。

任何一个人在面对金钱时都可能让情感的天平发生倾斜,这也在情理之中。

在周朴园伦理道德精神面貌中,封建性的东西虽然融化了他不堪一击的资产阶级文明,但人性的钢针却不能随时间而融化。

因此,他是一个杂交的产物,人性的真实依然存在着。

蘩漪是曹禺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也是作家赋予同情的人物。

《雷雨》文本解读

《雷雨》文本解读

《雷雨》文本解读一、人物形象1. 周朴园- 周朴园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封建家长形象。

他表面上是一个有教养、讲规矩的“社会上的好人物”。

例如,他一直保持着过去的生活习惯,家里的家具摆设还保留着侍萍在时的样子,还一直记得侍萍的生日。

这看似是他对侍萍的深情,但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伪善。

- 他对家人专横独裁。

他逼迫蘩漪喝药的场景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他不顾蘩漪的感受,以家长的权威强行要求她服从,这种专横不仅是对蘩漪个人意志的践踏,也反映出封建家庭中家长至上的腐朽观念。

- 在对待工人方面,他是一个冷酷无情的资本家。

他为了自己的利益,残酷地压榨工人,当鲁大海代表工人来与他谈判时,他毫不留情地打压,甚至开除自己的亲生儿子,显示出他唯利是图的一面。

2. 蘩漪- 蘩漪是一个被封建家庭压抑的女性形象。

她美丽、聪慧,但却被困在周公馆这个封建牢笼里。

她对周朴园的专制统治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她不愿意像传统女性那样逆来顺受。

例如,她拒绝喝药,这一行为虽然看似简单,但却是她对周朴园权威的公然挑战。

- 她在爱情上热烈而执着。

她爱上了周萍,这种爱情在封建礼教下是不被允许的,但她却不顾世俗的眼光,勇敢地去追求。

她的爱情又是畸形的,周萍是她的继子,这种乱伦的爱情关系也反映出她在压抑环境下心理的扭曲。

- 蘩漪也是一个可怜的受害者。

她的反抗最终以失败告终,她在周公馆这个黑暗的环境中逐渐失去理智,她的悲剧命运是封建家庭对人性压抑的结果。

3. 鲁侍萍- 鲁侍萍是一个勤劳、善良但又饱受命运折磨的女性。

她年轻时被周朴园抛弃,经历了无数的苦难。

三十年后,她意外地回到周公馆,面对曾经抛弃自己的周朴园,她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既有怨恨,又有对过去爱情的一丝眷恋。

- 她坚强地抚养着自己的孩子,虽然生活困苦,但她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尊严。

当她发现自己的女儿四凤在周公馆做佣人并且与周萍相爱时,她坚决反对,这体现了她对女儿的保护和对命运不公的抗争。

她深知周公馆这个地方隐藏着的黑暗和危险,不希望女儿重蹈自己的覆辙。

雷雨人物性格分析

雷雨人物性格分析

雷雨人物性格分析
1、周朴园:
周公馆的主人,出身于封建家庭,曾到德国留学,是一个当时所谓的“有教养”的人。

三十年前,他还是一个纨绔子弟的时候。

他和家里的侍女侍萍生了两个儿子,后来他抛弃了侍萍,变得越来越狡猾和世俗。

2、繁漪:
周朴园的妻子,一个漂亮但性情古怪的少妇。

蘩漪成了专横自私的伪君子的玩物和花瓶。

她得不到爱情,更没有幸福,甚至还丧失了做人的尊严。

她不堪父子两代人的欺侮与凌辱,她要报复。

当她落到“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地步时,她爆发出来的是一种“雷雨”般的性格。

她终于敢直接反抗周朴园,敢去揭露周萍的欺骗和不负责任的行为,“做一次困兽的搏斗”。

蘩漪乖戾阴鸷极端的性格形成,反映了封建势力的罪恶,揭露了专制统治的封建家庭对人性的摧残、扭曲。

3、鲁侍萍:
鲁贵之妻,四凤之母。

三十年前,她只有四风那么大年纪的时候,就被周公馆的大少爷周朴园残忍地遗弃,她被逼得抱着刚刚生下三天的小儿子投河自杀。

直到周朴园露出了残忍狠毒的本来面目。

她才又清醒过来,重新激发起对周朴园的仇恨,毫不迟疑地撕毁了周朴园写给她的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

使侍萍更为痛苦的是,她渴望一见的别离了三十年的亲生儿子周萍。

竟当着她的面,恶狠狠地动手打了自己的胞弟——她带走的另一个儿子鲁大海。

4、周萍:
周朴园的长子,周家大少爷,一度是继母蘩漪的情夫。

他精神卑下,意志薄弱,缺少一般人所具有的善良品德。

不仅早已和继母蘩漪发生的两性关系,还使侍女四凤怀上了他的孩子。

他害怕他父亲,害怕社会的舆论,他很自私,只顾个人利益。

《雷雨》读后感

《雷雨》读后感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一部经典之作,它以一场家庭悲剧的形式,展现了封建家庭的腐朽与黑暗。

在阅读这部作品之后,我深感震撼,对人性、家庭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故事发生在一个典型的封建家庭中,周朴园是一个富有的地主,他的家庭成员包括妻子、儿子、女儿、儿媳和仆人。

在这个家庭中,权力和金钱成为了主宰一切的力量,而人性的丑恶也被无情地暴露出来。

周朴园是一个专制的父亲,他对家人的控制欲极强,甚至不惜牺牲亲情来维护自己的权威。

他的妻子则是一个懦弱的女人,她忍受着丈夫的压迫,却无法为子女争取到应有的权益。

他们的儿子周萍则是一个自私的人,他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不惜背叛家庭和爱情。

而他们的女儿周红则是一个可怜的受害者,她的命运充满了悲剧色彩。

在这部作品中,曹禺先生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展现了封建家庭的腐朽与黑暗。

周朴园的专制和贪婪,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和疏远。

他的妻子和儿子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他的压迫,而他们又因为各自的软弱和自私,无法挣脱这种束缚。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周红的命运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她爱上了自己的哥哥周萍,但这段感情却被周朴园视为禁忌,最终导致了她的死亡。

而周萍在得知妹妹的死讯后,也因为无法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而选择了自杀。

这场家庭悲剧,让我们看到了封建家庭的残酷和无情。

在阅读《雷雨》的过程中,我对人性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在这样一个充满压迫和黑暗的家庭中,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都发生了扭曲。

他们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亲情和爱情。

这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家庭问题,如家庭暴力、婚姻破裂等。

这些问题的根源往往也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因此,我们应该从《雷雨》这样的作品中汲取教训,关注家庭伦理道德的建设,让家庭成为一个温馨和谐的港湾。

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

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

雷雨中周朴园的人物形象分析
《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中的周朴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形象。

以下是对周朴园人物形象的分析:
1. 封建大家长:周朴园是一个封建大家长,他掌握着家庭的经济大权,对家庭成员有着绝对的权威。

他的行为和思想都受到封建传统观念的束缚,他的家庭关系也充满了封建等级制度的痕迹。

2. 伪善:周朴园在表面上是一个善良、正直的人,但实际上他内心阴险、自私。

他对待自己的妻子和儿子都非常冷酷无情,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他们的幸福。

3. 专制:周朴园在家庭中拥有绝对的权威,他的话就是圣旨,家庭成员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他的命令。

他对待自己的妻子和儿子都非常严厉,甚至经常使用暴力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威。

4. 懦弱:周朴园在面对自己的过去和错误时,表现出了懦弱和逃避的一面。

他不敢面对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也不敢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周朴园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人物形象,他的性格和行为都受到封建传统观念的束缚,但他同时也有着伪善、专制和懦弱的一
面。

他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雷雨》读后感

《雷雨》读后感

《雷雨》读后感
《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由曹禺创作。

该剧通过展现一个家庭的悲剧,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复杂。

故事发生在 20 世纪 20 年代的中国,讲述了一个封建家庭的爱恨情仇。

在这个家庭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秘密和欲望,而这些秘密和欲望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其中,我对繁漪这个角色印象深刻,她是一个充满矛盾和痛苦的女性,她的命运也是整个故事中最为悲惨的。

这部作品让我感受到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以及人们在这种环境下的无奈和悲惨。

同时,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

除此之外,《雷雨》的艺术价值也很高。

作者通过精湛的戏剧技巧,将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

同时,剧中的对话也非常精彩,充满了张力和感染力。

总的来说,《雷雨》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戏剧作品,它不仅让我感受到了戏剧的魅力,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复杂。

我相信,这部作品会一直留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中的一份宝贵的财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雷雨》中的“人性”2.研究现状:笔者通过对“人性”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阅读整理,发现目前对于“人性”的理解与定义,各个学派都有着自己的界定,这其中包括对人性的概念界定争论,人性的善恶争论与人性的本原争论。

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我们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金钱和利益早就已经成了驱使人性的一种手段,不论道德还是法律都是以人性为基础的,只有美好的“人性”才能让社会变得充满人情味。

曹禺先生的《雷雨》可谓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其中的人物塑造处处彰显着人性的不同面,从这些人物身上,我们看出人性是复杂的,纠结的,矛盾的,没有完全的好人与坏人之分,但是“人性”绝对可以对周遭的人和事产生不小的影响。

本次论文的撰写想要将“人性”与话剧《雷雨》相结合,以“人性”分析《雷雨》中的人物,以《雷雨》中展现的人性看清社会百态,并且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找出酿成《雷雨》悲剧的原因以及《雷雨》中的“人性”的意义。

以“人性”与《雷雨》相结合的相关研究并不是很多,而笔者通过对于曹禺先生的话剧《雷雨》深入阅读后发现,以“人性”为切入点来探讨《雷雨》更能挖掘出曹禺先生创作《雷雨》的深层意义;以《雷雨》的复杂故事构造来探讨“人性”,更能从作者百态的人物塑造中折射出“人性”的复杂矛盾,因此,将二者相结合起来,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笔者通过各方面的资料搜集,通过整理后发现,其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对“人性”的相关研究对“人性”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各学派对于“人性”的概念都有不同的定义,以及对于“人性”的相关争论。

1、社会学家认为人是世界上唯一生存的主体,因此只有一种“人性”。

“人性”是人类互相理解和交流的基础。

并且对婴儿进行了反复试验,的出结论,“人性”与进化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肯定了人性的存在,但是否认了人性具有抽象化的特征,只有以阶级来论人性,才能给予“人性”最合理的解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分数不同的两类人性,这两种人性之间的矛盾是不可逾越的,必须通过不断的斗争来解决。

3、郭念锋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从1986年到1999年,一直以临床的角度出发,研究“人性”与心理学的关系。

经过临床试验,取得了丰硕的实验结果,他认为“人性”规定了人与其他动物之间的区别性。

并且就本质而言,人的三种基本属性之间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

4、《启蒙学》中认为,归根结底,“人性”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原因。

这是物种的“本质差别属性”。

《启蒙学》中还将人类的“人性”分为四类即存在性、生命行、社会性以及精神性。

因此《启蒙学》中认为人是具备了这四种特征的物种。

5、对于人性善恶的争论。

在古代,我国对于人性的善恶就有了不同的争论,主要有孟子的“性善论”,他认为人性本善,善良,恻隐之心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荀子主张“性恶论”,荀子在《荀子·性恶》中认为,人性本恶,善性是人类后天培养的结果;告子、墨子、庄子以及明代的王阳明等都持“人性无恶无善”的中立态度;先秦的石硕等提出“人性有善有恶”论,汉代的杨雄、董仲舒肯定了这一观点,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在此基础上认为人性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和环境以及教育影响有直接的关系;北宋的司马光认为人性生而不平等,不论圣人还是愚人生来具有善与恶两面性。

而在西方的基督教认为人自出生就有罪行,这种罪行无法消除,称之为“原罪”。

印度教与佛教也都有“因果轮回”之说。

6、关于人性本原的争论。

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认为人性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北宋的张载提出了人性二元论,将人性认为气质之性与生命之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性不分善恶,有遗传基因决定;西方心理学界普遍有三种说法,①佛洛伊德精神分析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出自于人的本能;②行为主义认为人的一切行为、性情都是后天培养的;③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以上的两种说法,认为人的欲望以及基本需要是天生的,但是人的性情、能力和认知是后天习得的。

二、对《雷雨》的相关研究对于《雷雨》的相关研究资料多集中在对于《雷雨》人物塑造以及人物关系的相关分析,以及曹禺先生的人生经历与《雷雨》创作的关系等来展开。

1、张志勤在《我饰演的周冲——话剧<雷雨>人物周冲塑造分析》中以话剧演员的亲身演出经历,对《雷雨》中的周冲人物形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马中行在《<雷雨>人物分析——喝肮脏水的人——鲁贵》一文中以鲁贵一个新旧社会交替中的下层人物代表,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统治阶级的观念就是统治的观念”;于敏在《精神分析视野下的<雷雨>主要人物命运分析》中,运用精神分析的相关方法,对剧中的主要人物繁漪、周萍、鲁大海的形象做了分析,从精神世界的角度挖掘了《雷雨》人物的“潜意识”。

2、曾艳在其硕士论文《情感火坑里的挣扎——乱伦视野下的<雷雨>人物关系》中,分别以道德乱伦和血缘乱伦的角度来对《雷雨》中的主要感情做了分析,作者认为剧中周萍这种道德与血缘上的双重乱伦是令人不寒而栗的,作者从这种关系中对周萍、繁漪以及四凤三人的性格,内心挣扎反抗结合家庭矛盾和社会环境做了综合分析,最后找出了酿成这种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一种对于家庭,社会以及亲情,爱情的无声的抗议;王芳在《郁热,残酷的爱——结构主义原理分析<雷雨>中主要人物情爱》中从格雷马斯的符号矩阵和叙事语法学角度对《雷雨》中矛盾繁复的家庭“情爱”做了分析,作者摒弃了过去的阶级,社会的分析角度,认为这种爱恨情仇是人性中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

3、梅丽兰在《论童年经验对曹禺<雷雨>创作的影响》中,认为《雷雨》的创作成功与曹禺先生的童年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主要表现在:①曹禺先生将自己的童年经历作为素材参与到剧本创作中,最作品的主流情感奠定产生了影响;②曹禺先生由于自己的童年经历对母爱以及亲情的理解让作者站在女性关怀的角度对当时社会的女性命运产生同情与叩问。

3.选题依据:选题经过:《三字经》中有云:“人之初,性本善”。

可见每一个人生下来都是本性纯良的,然而为什么社会中有“好人与坏人”,“善人与恶人”之分,这都值得我们深思,“人性”是一个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也是人类的天性,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性”具有两面性,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拥有善良的,纯洁的,正义的人性光辉的人都会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拥有自私的,贪婪的,奸邪的人性的人通常都会被他人鄙视,被社会谴责,不仅伤害到身边的人甚至有可能给社会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力量,随着社会的日益物质化,这种人已经越来越多,很多“人性”的和善面早就已经被金钱所掩盖,社会上诸如“扶不扶”,“救不救”这样的事件和事件引发的疑问已经越来越多,引起人们心底的叩问,什么才是正确的价值观,什么才是正确的“人性观”?物欲横流的纷繁世界,我们急需一股清流引导社会大众向着“人性”的阳光一面靠近。

尤其是对我们青年一代,更是需要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人性“动力来作为榜样,这样才能使我们在这物质世界里始终清醒,有所追求,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部话剧可谓是小剧场演绎大世界,将人世间的真善美丑演绎得淋漓尽致,是“人性”的繁复表现。

《雷雨》是曹禺先生在1933年创作的4幕话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作为背景,上演了一出“人性”的浮世绘,曹禺先生以曲折矛盾的故事情节,辛辣犀利的语言艺术,方方面面的人物塑造,黑暗压抑的环境烘托来展现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层层压迫,更是借以小荧屏上的人性百态来讽刺新旧社会的交替中,社会人性的丑陋不堪继,急需救赎。

笔者本次论文想要通过分析曹禺先生《雷雨》中的人物的“人性”来揭露现实生活中的“人性”百态,更希望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年人不要忘记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和继承“人性”的真善美。

选题意义:“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所在,“人性”有很多方面,有其善的一面,也有其饿的一面,更有其纠结矛盾的一面,在很多情况下,“人性”是多方面共同呈现的,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们崇尚金钱和权利,将“人性”善的一面模糊掩埋,我们急需呼唤出“人性”的美好面,让我们不再为“扶不扶“,“救不救”这样的问题而困扰。

因此,对于“人性”的讨论与研究在现代社会依旧十分具有价值。

《雷雨》被誉为“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这就足以显示这部话剧在我国话剧史上的地位。

纷杂的人物关系和矛盾的家庭冲突无处不彰显着当时社会的黑暗可悲,其中的人物塑造,各个有血有肉,形象鲜明,将人性的自私,矛盾,善良、纯真、奸邪等各个方面均有所展现,可以说是当时的大世界的缩影,而《雷雨》的悲剧正是剧中人物“人性”的丑陋,自私和麻木贪婪所导致的,就如当时的中国倍受压迫的社会悲剧一般,也是由于国民麻木不仁,自私贪婪的”人性“所致。

从《雷雨》出发来探讨“人性”,通过对于不同“人性”的人物形象的分析来揭示人性的不同面,从而引起我们的反思,在剧中找到形成“人性”悲剧的根源,在现实生活中引以为戒,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性观”。

4.研究方法其一,剧本研读,本次论文在选题之初笔者就曹禺先生的《雷雨》剧本进行了仔细阅读,并且细细品味其中人物的对话,体味相应的环境描写,试图从细小的方面挖掘出每一个人物的“人性”。

其二,资料查询,通过了解曹禺先生的生平,结合《雷雨》的创作背景,来深挖剧中人物“人性”的形成原因,以及酿成《雷雨》悲剧与这些人物“人性“之间的内在联系。

其三,文献搜集和整理,写作之前,笔者通过网络以及图书馆等各个渠道搜集与《雷雨》与“人性”相关的内容,加以归纳整理,作为本次论文撰写的资料依据支撑和写作指导。

5.设计(论文)的基本思路与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绪论1选题背景及研究现状1.1选题背景1.2研究现状2“人性”内涵2.1中国式人性的特征2.2多面的“人性”1《雷雨》中多面的“人性”1.1至上的精神追求1.1.1纯爱意念里的无私与宽恕1.1.2对错分明的价值观意识1.1.3至高的理想追求1.2不堪的现实面目1.2.1丧失道德的为所欲为1.2.2物欲世界的上下求索1.2.3天平两端的情与利1.3多重情感的糅杂1.3.1理智与情感的较量1.3.2道德桎梏下的爱与自由1.3.3内疚与忏悔的矛盾挣扎2《雷雨》悲剧的成因2.1人性所致2.2封建命运论2.3社会的冷漠麻木2.4作者的自身经历3《雷雨》中“人性”的意义3.1麻木社会的鞭笞3.2资本主义“人性”讽刺3.3美好“人性”的呼唤结语6.研究拟得出的结论通过对人性的相关解读以及曹禺先生《雷雨》中人性的精彩展示,我们不难发现,人性虽是与生俱来的,但是他的发展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一个人“人性”的丧失,或许无足轻重,但是一群人甚至是整个社会的“人性”败坏就会酿成诸如《雷雨》一般的悲剧。

人性本善,作为新时代的人类,尤其是新新青年我们更应该弘扬人性中的真善美,帮助他人,勇敢善良,敢于同社会不良现象作斗争,在这个物质的社会中做一个“人性“的楷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