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简介 作者
《雷雨》作者介绍

2019-6-7
谢谢观赏
5
全剧概要:人物关系
2019-6-7
谢谢观赏
6
全剧概要:最终结局 这些矛盾酝酿、激化,终于在一个“天气更阴 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 下午趋向高潮,又经过一番复杂的矛盾冲突,周萍、 四凤知道他们之间原来是同母兄妹。于是一场悲剧 发生了,鲁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鲁 四凤不幸也送命,周萍也开枪自杀……这个罪恶的 大家庭终于崩溃了。
周冲 (无法,含着泪,向着母亲)您喝吧,为我喝一点吧, 要不然,父亲的气是不会消的。
2019-6-7
谢谢观赏
12
鲁大海&周朴园
鲁大海: 好,好。(切齿)你的手段我早明白,只要你能 弄钱,你什么都做得出来。你叫警察杀了矿上许多工人, 你还——
周朴园: 你胡说!
鲁大海:哼,你的来历我都知道,你从前在哈尔滨包修 江桥,故意叫江堤出险,——
2019-6-7
谢谢观赏
11
周冲&周朴园
周朴园 冲儿,你把药端到母亲面前去。
周冲 (反抗地)爸!
周朴园 (怒视)去!周冲只好把药端到繁漪面前。
周朴园 说,请母亲喝。
周冲 (拿着药碗,手发颤,回头,高声)爸,您不要这样。
周朴园 (高声地)我要你说。
周萍 (低头,至周冲前,低声)听父亲的话吧,父亲的脾 气你是知道的。
回归到内心的柔软。
《红楼梦》中贾政对宝玉的毒打,《摔跤吧,爸爸》
里对女儿的残酷训练,有谁能读懂一个严格爸爸的心?
人只有在经过失去后才能懂得珍惜,于周朴园而言,假
如再给他一次重来的机会?
我想,他会在年三十晚将鲁侍萍和刚出生三天的儿子
鲁大海留在周公馆;他会将锁枪的柜子的钥匙留在自己
《雷雨》内容作者简介曹禺读书分享名著导读PPT模板

感
汇 报 人
谢
:
办 公 资
观
源
曹
看 网
禺
周萍既慑于父亲的威严,又耻 于这种乱伦关系,对蘩漪逐渐 疏远,并移情于使女四凤。与 此同时,周冲也向四凤求爱
内容简介
得知真相
此时大海正在周家矿上做工。 在作为罢工代表来与周朴园交 涉的过程中,与周萍发生争执, 结果遭周萍率众殴打,鲁家一 家人回到家中,四凤还在思念 周萍。夜晚,周萍跳窗进鲁家 与四凤幽会,蘩漪则跟踪而至, 将窗户关死。大海把周萍赶出, 四凤出走
繁漪
周朴园的妻子,一个漂亮但性情古怪的少妇。蘩漪 成了专横自私的伪君子的玩物和花瓶。她得不到爱 情,更没有幸福,甚至还丧失了做人的尊严。
蘩漪乖戾阴鸷极端的性格形成,反映了封建势力的罪恶,揭露了专制统治的封建家庭对人性的摧残、扭 曲。蘩漪在为争取爱情自由而作的绝望反抗和斗争中,虽失去了一切,但有力地撕破和捣毁了周朴园处 心积虑建立的家庭的“圆满”秩序,冲击和促进着封建王国的溃败。
内 容 简曹 介禺
内容简介
《雷雨》是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 发表于1934年7月《文学季刊》
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 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 庭的悲剧。该剧情节扣人心弦,语言精炼 含蓄,人物各具特色,是“中国话剧现实主 义的基石”,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里程碑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文化开拓者
莎士比亚
曹禺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 之一,与鲁迅、郭沫若、茅盾、巴 金、老舍齐名。他是中国现代戏剧 的泰斗,戏剧教育家,历任中国文 联常委委员、执行主席;中国戏剧 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中国作 协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
《雷雨》概述

《雷雨》概述
《雷雨》是中国现代著名戏剧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发表于1934年7月的《文学季刊》。
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
剧中以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三十年的恩怨为主线。
伪善的资本家大家长周朴园,受新思想影响的单纯的少年周冲,被冷漠的家庭逼疯了的和被爱情伤得体无完肤的女人蘩漪,对过去所作所为充满了罪恶感、企图逃离的周萍,还有意外归来的鲁妈,单纯着爱与被爱的四凤,受压迫的工人鲁大海,贪得无厌的管家等,反映了更为深层的社会及时代问题。
《雷雨》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生动的戏剧性。
它揭露了封建家庭的腐朽顽固和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控诉了封建家庭的罪恶,同时揭示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和罪恶。
此外,作品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以及命运对人的无情捉弄。
《雷雨》是中国话剧的杰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
它以其深刻的主题、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情节,吸引了无数观众和读者,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禺《雷雨》赏析

禺《雷雨》赏析《雷雨》是禺的话剧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典之作。
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潜江人,出生于。
主要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人》、《蜕变》、《家》、《明朗的天》、《黑字二八》、《王昭君》等。
《雷雨》是禺的处女作和成名作。
这是一部四幕戏,全剧共八个人物。
周家的人物有周朴园、周蘩漪、周萍和周冲;鲁家则有鲁贵、鲁侍萍、鲁大海和四凤。
《雷雨》中的戏剧冲突禺在《雷雨》中,描写五四以后一个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黑暗生活,以封建家长和资本家的周朴园为中心,展开了他所直接和间接造成的各种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揭露了旧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的罪恶。
30年前,周朴园还是一个“大少爷”的时候,曾经勾引使女梅侍萍,后来为了要娶“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将她和新生的第二个儿子赶出门去。
18年前,他又娶了繁漪。
繁漪不堪忍受他像“阎王”似的压迫和“监狱”似的家庭生活,3年前就和他的长子周萍发生恋爱。
但是周萍像他父亲一样,不久就厌弃了她,又去勾引使女鲁四凤。
同时,繁漪的儿子周冲也在爱着四凤。
周朴园继续压迫繁漪,她就只好抓住周萍不放,而周萍却竭力逃避。
繁漪就叫四凤的母亲来带走四凤,以此向周萍报复。
梅侍萍后来嫁给鲁贵,生了四凤。
因此,周萍和四凤原是异父同母兄妹,这种乱伦关系一经发现,家庭悲剧就无可避免地发生了。
《雷雨》以周朴园和妇女尤其是劳动妇女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同时还表现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阶级矛盾。
周朴园一贯剥削工人,“发的是绝子绝的昧心财”。
他曾经命令矿警打死了30多个矿工,罢工工人鲁大海前来和他交涉,他后来虽然知道鲁大海就是他的第二个儿子,但他终究毫不留情地镇压工潮,并将鲁大海开除。
禺所要表现的这种生活过程,历时30年,而且关系如此复杂,斗争如此尖锐,那么他怎样将这些容组织在一篇四幕剧中去,正如狄德罗所说,他怎样“由主题的中心直入,仔细分辨剧情开始的时机”呢?从舞台形象的塑造上说,近代话剧在时间和空间上比我国传统戏曲受到更大的限制。
《雷雨》简介及人物分析

雷雨由剧作家曹禺创作,所展示的是一幕 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捉弄。 《雷雨》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 作者出于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 “以一种悲悯的情怀来俯视这片土地上的 人们”,通过两个在伦理血缘上有着千丝 万缕联系的家庭,剖析了社会和历史的深 重罪孽。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 的作弄。专制、伪善的家长,热情、单纯的青年,被情爱 烧疯了心的魅惑的女人,痛悔着罪孽却又不自知地犯下更 大罪孽的公子哥,还有家庭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这 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有罪的,无辜的人一起走向毁灭。 曹禺以极端的雷雨般狂飙恣肆的方式,发泄被抑压的愤懑, 毁谤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雷雨》确是才华横溢之作, 在戏剧艺术上臻于完美之境。首先,戏剧即冲突。《雷雨》 的冲突设置在其自身的特色中起承转合达到极致。《雷雨》 的戏剧冲突具有夏日雷雨的征候。其次,《雷雨》成功塑 造了剧中人物。如果一出戏没有令人难忘的人物,那么无 论它的剧情冲突多么紧张激烈都不过是一时的热闹。
《美术教育研究》期刊在书评中指出:四幕话剧《雷 雨》是著名戏剧家曹禺的处女作和成名作,也是中国话 剧史上的经典剧作,得到一代又一代观众的喜爱,焕发 出永久的艺术魅力。笔者从当代视角,在强烈的戏剧氛 围、激烈的戏剧冲突、深刻的主题思想三个方面阐述其 艺术魅力。
谢
谢
然而四凤的出现让他感觉到了生气青春他极周萍周家的大少爷周朴园与侍萍的第一个儿子周萍是寄生在周家这潭水面上的浮萍草他是一个矛盾的人他对于他的父亲有一种敬雷
雨
曹禺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省潜江县,出生于天 津。1922年进入南开中学,1925年参加南开新剧团,先后演出过 《玩偶之家》、《国民公敌》等剧,也曾改编并参加演出了《财 狂》、《争强》等剧,舞台实践又给他的戏剧创作增添了丰富的经 验。1928年,曹禺升入南开大学政治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 文学系。期间他通读了英文版《易卜生全集》,还学习了更多的西 欧古典戏剧与现代剧作。1933年,曹禺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 发表在1934年《文学季刊》上,1935年公演后受到热烈欢迎。1936 年又创作了《日出》,由此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之 后,他还创作了话剧《原野》和《北京人》《明朗的天》《胆剑篇》 《王昭君》等。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历任北京人艺院长、作协书记 处书记、中央戏剧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等。
《雷雨》

相遇述恩怨
周 的 心 理 变 化
周朴园: 疑虑
慌张
惊惧
哦,侍萍!(低声) 是你?
你,你是—— 你是谁? 你姓什么?
熟知旧衬衫? ! 她没有死? !
你贵姓?
熟知旧事
在无锡长大
侍萍表明身份
关窗
分析:从一方面看,《雷雨》整个故事的背景、 情节都和雷雨有关,故事的高潮、悲剧的发生都集中 在雷雨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可以这样说,“雷雨” 是整个作品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作者又交代了作 品的社会环境,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中国这个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沉闷抑郁的空气里,一场改变现实 的大雷雨即将来临。作者正是通过一个封建、资产阶 级家庭内错综复杂的矛盾,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 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反映了正在 酝酿大雷雨般大变动的20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 解答:①表示故事的背景与环境气氛; ②预示情节的发展,暗示情节的高潮; ③象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 一场暴风骤雨式的斗争即将到来。
把同志描写得光辉夺目,以致你已经 完全认不出他的容貌;但对于敌人却总是 用一种黑的颜色来描写,而且差不多总是 把他描写成一个实足的傻瓜或魔鬼。我认 为这不是正当的。 ——高尔基
鲁侍萍
与周相对的,这四次表明身份的机会,鲁都没有揭 穿身份。但是,从台词和舞台说明中,我们又可以看出, 鲁并没有躲闪或者急于离开,反而希望引起周的注意。 由此看来,鲁一方面欲语还休,另一方面又欲罢不能。 一方面她极力掩饰自己的身份,一方面又处处暗示对方。 鲁侍萍带着三十年的积怨,想见一见当初摧毁自己幸福 的罪魁祸首,用自己的出现拷问这个人的灵魂,想看看 他是什么,自己在他眼里又是什么样。本以为抛弃自己 的人三十年来一直快活逍遥,置自己于脑后,没有想到 这里还会保留着三十年前的痕迹,些许有些感动。但是 周朴园的态度刺激着她,她决定要作为周当初犯罪的活 证据,把自己所有的委屈和屈辱都倾诉出来,控诉他的 罪行。
《雷雨》知识点精析:作家作品与写作背景

《雷⾬》知识点精析:作家作品与写作背景《雷⾬》知识点精析:作家作品与写作背景⼀、: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湖北潜江⼈。
他从⼩爱好戏剧,1929年进南开⼤学,后来⼜转清华⼤学外语系,毕业后进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戏剧⽂学,并从⽂学中汲取营养。
1933年,在即将结束⼤学⽣活时,完成处⼥作《雷⾬》。
经巴⾦等⼈的推荐,这个剧本在1934年出版的《⽂学季刊》上发表。
继《雷⾬》之后,⼜写出了《⽇出》《北京⼈》《原野》《蜕变》等剧本。
《雷⾬》《⽇出》成就最⾼,是他的代表作。
在这两个剧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的揭露和抨击。
剧作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
1942年,曹禺把巴⾦的《家》改编成话剧,解放后,写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作者⽣平曹禺在天津南开中学学习期间参加戏剧活动,曾担任易⼘⽣《玩偶之家》等剧的主⾓。
1929年考⼊清华⼤学外⽂系,⼴泛钻研从古希腊悲剧到莎⼠⽐亚戏剧及契诃夫、易⼘⽣、奥尼尔的剧作。
1933年⼤学即将毕业前⼣,曹禺创作了四幕话剧《雷⾬》,于次年公开发表,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是曹禺的处⼥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1936年和1937年,曹禺分别出版了他的重要剧作《⽇出》和《原野》。
曹禺抗战期间的重要剧作是《北京⼈》。
新中国成⽴后,曹禺创作的剧本主要有《胆剑篇》、《王昭君》等。
《雷⾬》在⼀天时间(从上午到半夜)、两个场景(周家和鲁家)⾥,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错综复杂的⽭盾冲突,显⽰了作品严谨⽽精湛的戏剧结构技巧。
该剧反复写蝉鸣、蛙噪,写雷⾬到来前后的闷热,其⽤意不仅是渲染苦夏的郁热氛围,⽽且还在于暗⽰⼈物的情绪、⼼理、性格。
更值得称道的是剧作的语⾔:⾸先,《雷⾬》是以⾼度个性化的语⾔进⾏写作--从它的台词⾥,观众(读者)能听(看)得出各位⾓⾊的年龄、性别、地位、性格、⼼理;其次,《雷⾬》的语⾔带有浓烈的抒情味--它的语⾔发⾃⼈物的肺腑,带有强烈的情绪⾊彩,某些场合的台词(如第三幕周冲对四凤畅谈未来理想的台词)本⾝就是没有分⾏的抒情诗。
《雷雨》课文笔记

《雷雨》课文笔记一、作者简介。
二、创作背景。
1. 社会背景。
2. 个人经历影响。
- 曹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对封建家庭内部的种种丑恶现象和封建礼教的压抑有着深刻的感受。
他目睹了封建家庭中人物关系的复杂、人性的扭曲以及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
- 同时,他接受了新思想的洗礼,对社会的不公平、不合理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这些个人经历促使他通过戏剧的形式来揭示封建家庭的黑暗和社会的弊病。
三、课文主要内容。
1. 人物关系。
- 周朴园:周公馆的主人,是一个封建家长,也是一个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本家。
他冷酷、自私、虚伪,曾经抛弃了为他生了两个儿子的侍萍。
- 侍萍:三十年前是周朴园的侍女,与周朴园相爱并育有两个儿子。
被周朴园抛弃后,她饱经沧桑,顽强地生活着。
三十年后与周朴园意外重逢。
- 繁漪:周朴园的妻子,她年轻美丽,充满着反抗精神。
但她被禁锢在封建家庭的牢笼中,得不到真正的爱情和自由,性格变得乖戾、疯狂。
- 周萍:周朴园与侍萍的长子,他在封建家庭的压抑下,内心充满矛盾和痛苦。
他与繁漪有不伦之恋,又想摆脱这种关系,最后走向毁灭。
- 周冲:周朴园与繁漪的儿子,他单纯、善良、充满理想主义,向往自由和平等,但在封建家庭的黑暗环境中,他的理想无法实现,最终悲惨死去。
- 鲁大海:侍萍与鲁贵的儿子,他是一个有觉悟的工人,敢于反抗周朴园的剥削和压迫。
2. 故事情节。
- 序幕:在一个冬天的下午,一个老妇人(侍萍)到周公馆看望女儿四凤,引出了周公馆的故事。
- 第一幕:鲁贵向女儿四凤讲述周公馆的情况,包括周朴园的威严和繁漪的怪脾气。
繁漪出场,她与周萍之间微妙的关系开始展现,周冲也表现出对四凤的喜爱。
- 第二幕:这是全剧的高潮部分。
侍萍来到周公馆,与周朴园意外重逢。
周朴园开始以为侍萍是来敲诈他的,后来逐渐认出她。
他们之间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对话,揭开了三十年前的旧账。
同时,繁漪为了阻止周萍和四凤离开,将窗户锁上,引发了一系列激烈的冲突。
- 第三幕:鲁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他一生共写过8部剧本。
曹禺祖籍湖北潜江。
“曹禺”是他在1926年发表小说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姓氏“万”的繁体字的“草”字头谐音“曹”)。
曹禺是“文明戏的观众,爱美剧的业余演员,左翼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剧作家”(孙庆升:《曹禺论》)。
这句话,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戏剧人生。
创作背景
《雷雨》创作于1933年,两年前,刚刚爆发了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
全国上下掀起了抗日的热潮。
曹禺也积极投身抗日宣传。
《雷雨》中的鲁大海,就有曹禺在保定结识的一位有思想、有智慧的年轻工人的影子。
当时,挪威著名作家易卜生许多揭露社会黑暗、追求人性解放、妇女解放的优秀话剧,已传入中国。
易卜生的思想,对曹禺影响很大。
他在清华大学的毕业论文,就是用英文写的《论易卜生》,此外,莎士比亚、古希腊的话剧也对曹禺有深刻的影响。
《雷雨》的意义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艺术生命,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雷雨》一发表,就震动了文坛,而此时的曹禺只有二十二岁,此外,他的四大经典名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在千百个舞台上曾以多种面貌出现,被不同的人们饱含深情的演绎着,解读着,并一举将中国话剧推上了历史上最轰动热烈的颠峰时期。
《雷雨》剧作完全运用了三一律,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内发生的故事,却牵扯了过去的恩恩怨怨,剪不断,理还乱。
狭小的舞台上不仅突现了伦常的矛盾,阶级的矛盾,还有个体对于环境,时代强烈不谐调的矛盾,在种种剧烈的冲突中完成了人物的塑造,其实悲剧早已潜伏在每一句台词,每一个伏笔中,只是到最后时分才终于爆发出来,化作一场倾盆雷雨,无比强烈的震撼了每个人的灵魂。
剧本以扣人心弦的情节,简练含蓄的语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极为丰富的潜台词。
如刀刃一般在读者的心弦上缓缓滑过,那抖颤而出的余音,至今未息。
在自然景物、肖像描写方面,《雷雨》特别重视音响和色彩效果,不惜用浓墨重彩表现。
同时,还注意对人物的声音、气味、眼睛进行夸张的处理。
《雷雨》的结构特色
第一,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富有传奇色彩。
剧作所讲述的两个家庭的悲剧、两个荒唐的乱伦故事都与周公馆发生了联系;三十年前的旧事和三十年后的现实都与周朴园有关,而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冲突和人事纠葛又互相交叉迭映在一起,,使剧本充满戏剧性和传奇色彩,悬念迭起,扣人心弦。
第二,结构严密,集中紧张。
剧作从事件的危机开幕,在后果的猝然爆发中交代复杂的前因,将现在进行的事件和过去发生的事件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并以过去的戏来推动现在的戏,而所有的矛盾冲突,都浓缩在早晨至半夜的二十四小时之内,集中在周公馆的客厅和鲁贵的家中发生。
全剧周朴园与蘩漪矛盾冲突的主干线索十分突出,由此牵连出的其他线索将全剧八个人都卷入紧张的矛盾冲突之中,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集中严密的结构。
第三,明暗双线,纵横交错,引人入胜。
剧作中周朴园和蘩漪的冲突是一条明线,周朴园和侍萍的关系则是一条暗线。
这两条线索同时并存,彼此交织,互为影响,交相钳制,使剧情紧张曲折,引人入胜。
最后,在三十年前旧景重现的基础上,将戏剧矛盾推向高潮,爆发了一连串的惨剧。
这一结局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具有不可抗拒的说服力,它既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又深刻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雷雨》的独特结构,使作品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性强、爆发力大的优秀剧作。
这是作者在借鉴外国优秀剧作的丰富经验,并照顾到我国群众艺术欣赏习惯的基础上,出色地创造而成的。
人物形象解读
蘩漪的形象
蘩漪是《雷雨》最有特色、个性最鲜明的人物。
她是五四运动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
她敢爱敢恨,对周家人人都怕的周朴园,也不放在眼里。
当然,她对旧制度的反抗是有一种畸形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她在重压下,常常无助、自卑、甚至自虐。
这是蘩漪无法摆脱的弱点。
正象作者所说,她陷入了“一口残酷的井”。
作者用力刻画了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她对周家庸俗单调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对阴沉的气氛感到烦闷,对精神束缚感到痛苦,她要求挣脱这一切。
在一定意义上她也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
而剧本又使她在难以抗拒的环境中走向变态的发展: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
悲剧的意义于是就更加深刻和突出。
蘩漪这一悲剧形象,是曹禺对现代戏剧的一大贡献,深刻地传达出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五四主题。
剧中蘩漪在双重的悲剧冲突虽走完她心灵的全部历程。
在这个悲剧女性身上,闪烁出曹禺卓越的艺术才华。
周冲和四凤
周冲是一个受新思想、新文化影响下成长的青年。
他富于幻想、生性浪漫。
但他没有韧性,对封建制度的顽固性认识不足,这注定了他悲剧命运。
周冲和四凤是整出戏中最让人不忍心的受害者,他们两个同样的单纯、清澈,对甜蜜的爱情那么憧憬,对未来充满了热情,他们明亮的眼睛无法看到掩藏在黑幕下的波涛汹涌,一心只勾勒着幸福的轮廓,当他们的幼稚在残忍的现实面前被得头破血流的那一刹那,老钟就已经鸣起。
四凤只是因为和周萍相恋,不料却卷入一场风波。
她本是个有着青春、活力的人,然而一连串的打击却使她的命运变得坎坷多难。
其实周冲化比四凤更加无辜,看上去他只是一个孩子,没有周萍的成熟,没有周朴园的罪恶,有的是他这个年纪该有的思想,憨厚,甚至在知道四凤同他哥哥恋爱时,不像繁漪那样妒火中烧,但是他对四凤还有一种执着,在四凤冲出去之后,他义无返顾去救她,致使自己也落个触电而亡的结局。
鲁大海的性格
鲁大海是一个有思想、有行动的年轻工人的形象。
他直爽、质朴但又头脑清醒。
他是一个较为粗犷的人,他厌恶资本家,所以他才会直面周朴园,尽数他的罪恶,并且说话直接坦城,我们还可以从他的言语中读出他的正义感。
他代表的工人阶级将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锋,他们是雷雨,是闪电,将要摧毁黑暗没落的旧制度,作者的立意也在这里。
和周朴园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显示了他的反抗精神。
但是,曹禺毕竟对工人不熟悉,所以,鲁大海的形象与别人相比,还是显得单薄。
周萍的性格
周萍,他可以说是一个矛盾的人,他对于他的父亲有一种敬畏,不敢违背他的话,他在这个家庭中也是十分压抑的,否则不可能和自己的后母发生感情。
然而,四凤的出现,让他感觉到了生气,青春——他极力渴望的东西。
他想摆脱繁漪对他的干扰,因此他决定离开这个家,由此可以看出他还是一个不敢面对问题,极力逃避困难的人。
但是他懦弱,是个十足的胆小鬼,单凭这一点,他就永远不会配上蘩漪,到最后,摆在他眼前底一件件事实,却让他选择了死——一个最好的逃避方式。
周朴园简介
周朴园是剧中的中心人物。
他是一位既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又有封建专制思想的新兴资本家形象。
出场时55岁19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国留学。
19世纪欧洲社会主义思潮上升德国是马克思的故乡。
大学地域和历史背景对其人生道路的影响。
事业地点轨迹无锡—哈尔滨—天津步步上升。
有钱门第的小姐使周朴园有意识地将她的那段记忆抹去了,甚至对其有某种敌对情绪,令他放弃了侍萍,放弃了与社会对抗,从此踏上了归顺之路。
在周朴园的内心深处权利,名誉,秩序才是最重要的。
他此时只会用金钱来安抚侍萍,心理已经成为人伦亲情淡漠,情感扭曲的了。
在序幕和尾声中的老人展现了周朴园天性的回归。
在老人身上看不出个性的强硬,眼睛平静而忧虑,绝望地认为自己唯一的儿子已经死了,呆呆地望着火。
从中寄托了作者对人物命运的悲哀。
作者对周朴园有一缕淡淡的温情并为他戴上了上一代父辈的影子。
他的性格特征,主要是通过他与侍萍、蘩漪两位女性形象以及他与鲁大海等人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
他是个内心较深沉的人,他有着当时社会中资本家都有的一面:阴险,狡诈,虚伪。
由鲁大海对于他的控诉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他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甚至不惜牺牲别人的生命。
作者通过周朴园与侍萍的关系,主要考察了他的历史,而通过他与蘩漪的关系,则集中展示了
他在现实中作为一个封建专制家长的表现。
而他与鲁大海,以及与鲁贵等人的关系,又从不同的侧面补充了他作为一个资本家的本质特点。
在剧中还有一些人物也是可圈可点的。
鲁侍萍,虽然处境艰难,但她凭借自身坚强的性格,不屈不挠走过了人生最艰苦的时期,可以说,她是一个顽强的女性。
侍萍的沉默却让我们不敢同样沉默地漠视命运。
意义恰好相反,侍萍的人生经历最沉重地敲击着《雷雨》的悲剧丧钟:将最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
侍萍作为一个旧时代的下层妇女,她的人生已被分成两部分:一半属于丈夫;一半属于儿女。
她希冀在默默无私地为他人奉献中得到对方的关爱与理解,从而确证自己存在的价值。
鲁贵是资产阶级常见的小人物,他见钱眼开,巴望女儿找一个有钱人的奸恶嘴脸在他的言语中尽显无疑。
《雷雨》的创作中心本来在蘩漪身上,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由于剧中鲁大海反对周朴园的工人运动,使得这一矛盾被放大,一直延续下来,使人们对《雷雨》的理解与曹禺的本意发生了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