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剧作结构特点
新论话剧《雷雨》结构特点与戏剧冲突艺术

新论话剧《雷雨》结构特点与戏剧冲突艺术1. 引言1.1 新论话剧《雷雨》结构特点与戏剧冲突艺术新论话剧《雷雨》结构特点与戏剧冲突艺术是许多戏剧研究者关注和探讨的重要议题。
《雷雨》作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其在结构上的独特性和戏剧冲突艺术的运用都备受瞩目。
结构特点是指剧本在情节、人物、舞台布置等方面的安排和组织,而戏剧冲突艺术则是指通过人物之间的矛盾、对立和冲突来推动剧情发展,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在《雷雨》中,剧情紧凑、情节跌宕起伏,结构严谨而又富有张力。
通过揭示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展现出家庭、爱情、权力等多层面的冲突和矛盾,使整个剧情更加生动鲜活。
剧中人物的性格各异,观众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摩擦和对抗,这种戏剧冲突的呈现让观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引起思考和思考。
深入探讨《雷雨》的结构特点和戏剧冲突艺术,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之作,也可以为今后的戏剧创作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2. 正文2.1 《雷雨》剧情简介《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部话剧作品,由曹禺创作于1934年。
剧中主要讲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一户富有家族的故事,家族成员之间的欲望、嫉妒、争斗和背叛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剧中的主要人物包括寡妇任世厚、她的长子任家尧、次子任家庆以及她的女儿任世兰。
任家尧是一个才华横溢但性格孤僻的年轻人,他与女教师陆小曼之间发展出一段感情,但最终因为家庭和现实的种种阻力而无法在一起。
任家庆则是一个机敏狡诈的人物,他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地欺骗、挑拨家座的关系,最终导致家族的崩溃。
整部剧通过一系列的冲突和矛盾展现了人性的丑陋和复杂,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无奈。
作品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动机和目的,他们之间的纠葛和冲突使得整个故事更加扣人心弦。
《雷雨》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戏剧作品,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深刻揭示和批判。
2.2 《雷雨》结构特点分析《雷雨》是一部具有独特结构的话剧作品,其结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剧本的时间设置非常紧凑。
新论话剧《雷雨》结构特点与戏剧冲突艺术

新论话剧《雷雨》结构特点与戏剧冲突艺术话剧《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广场舞剧场”,是一部耐人寻味的现实主义佳作。
本文将结合剧情分析讨论该剧的结构特点和戏剧冲突艺术。
《雷雨》不是简单的爱情故事,而是勾勒出清朝末年中国封建社会全貌的作品,其中充满了现实与历史的冲突,由此呈现出丰富的戏剧冲突,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
剧中父子之间、男女之间、贵族与平民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等各种矛盾构成了剧情的主要推动力,是真正实现了主题与形式的统一。
《雷雨》结构分布紧凑,可分为三幕,共27个场景,整个结构规矩清晰,情节跌宕起伏,是一幅有机结构的画卷。
第一幕中,让人热血沸腾的鸡笼井事件和被“钦差大臣”压服的吕家一家,为整个剧情提供了基础;第二幕,王小姐“执意”嫁给了李先生,但二人的婚姻因“老实巴交”的李先生与花蝴蝶的艳遇而迅猛地走向颓废;第三幕,意想不到的,花蝴蝶死于她的“思想”后,李先生悔恨,而王小姐也醒悟了。
整个故事中,主要角色的演变独立且协调,形象鲜明。
通过对剧中各种矛盾关系的描绘,展现出时代的变动和人民的痛苦。
李先生和王小姐的跨越阶层的婚姻是封建传统与现代进步的冲突;花蝴蝶与李先生的男女激情是道德约束与人性渴望的争执;被钦差大臣控制的吕家一家,代表着封建社会的命运的挣扎。
这种严密而复杂的矛盾关系,使得所有的人物在面对问题时都不得不承担自己最基本的利益,从而引发了剧中最为惊人的思想冲击,看点十足。
本剧的戏剧冲突艺术可以说是《雷雨》的精髓所在。
人物间的对抗和矛盾是推动剧情发展和情感变化的关键,在剧中十分明显,例如吕家一家和钦差大臣之间的矛盾关系,李先生和王小姐,花蝴蝶之间的情感纠葛,都是故事发展的重心。
而在艺术构架方面,通过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变化,将戏剧冲突的深化推向高潮,并最终得到解决,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经典的台词“大胆的猜疑比胆怯的相信更容易发展成真实的事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都可以看出该剧作者对人生和人性的深刻解读。
论《雷雨》的悲剧特点及根源

论《雷雨》的悲剧特点及根源四幕悲剧《雷雨》,作为我国戏剧大师曹禺的代表作,一部中国式的悲剧巨作典范。
李健吾称之为“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是一部真正意义的悲剧。
《雷雨》写于20世纪前半叶,就题材来讲是家庭悲剧,并且触及了普遍意义上的悲剧主题,如个人的孤独,分裂的自我,神秘命运观,遗传与环境决定悲剧命运,以及人生的徒劳感。
然而,由于作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差异和个人经历的差别,又独具特点。
《雷雨》中体现出的因果报应观念,并且带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
一、故事结构和情节设置曹禺吸取英国戏剧创作流行的“三一律”的原则,组织了《雷雨》的情节。
剧本在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两个场景(周家客厅和鲁家住房)内,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的矛盾纠葛剧中的戏剧冲突非常集中,人物都以自己为纽结点,与他人构成多向的网状矛盾关系,而且其中任何一组矛盾冲突的出现与展开,都与其他矛盾纠葛、关联。
周朴园力求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家庭秩序;繁漪要留住周萍,让他永远陪伴自己;周萍则要避开繁漪逃出周公馆;周冲在追着四凤;四凤又想跟周萍结合一起走;而侍萍却要把四凤带出周公馆使她脱离险地;鲁贵想能够永远保住在周公馆的饭碗;而鲁大海则要为工人阶级的利益同周朴园进行坚决的斗争。
极端复杂、极端紧张的矛盾冲突,就这样一下子交代并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一切纠葛又在一瞬间爆发,读者还来不及细细琢磨它究竟酝酿着什么,剧中的八个人全失败了,这个家庭向观众刚交代和呈现出故事,就一瞬间坍塌,死的死,疯的疯,活着的人也陷入永世不能拔出的痛苦泥沼中。
曹禺在此设置了一种悖论结构:每一个人物都在推动着悲剧的发展,他们制造了这个悲剧,可是又都是悲剧结果的承受者。
在面临生与死的二元抉择中,他们只能选择其一,死去的人和生存的人。
《雷雨》打破了中国传统戏剧的二元结构,用一种崭新的视角深入解读了戏剧的模式,使戏剧的结构形式走向了多样化。
二、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雷雨》中一共只有八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有其丰富的性格,从而构成了整部作品的冲突。
《雷雨》的结构

语肆意落笔”)与此如出一辙。李格非置身于苏门这样 一个相对自由通脱的学术环境之中,思想意识与行为 方式深受影响。表现在家庭管理与子女教育方面,李格 非并不轻视或束缚女性,任随李清照自由发展身心,为 李清照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
师友。例如,元祜三年(1088年),后来成为李清照公公 的赵挺之攻击黄庭坚“恣行淫秽,无所顾惮”;元祜六 年(1091年),杨康国攻击苏辙“所为美丽浮侈,艳歌
前后照应、左右埋伏是戏剧写 作中经常运用的手段,它使结构合 情合理,同时又意味深长。《雷雨》 中多次提到的那根走了电的电线引 起观众的注意,形成一种悬念,当它 最后导致四凤与周冲的死亡时既不 使人感到突兀,又体现了冥冥中的 天意。此外,周萍在周家打了鲁大 海,鲁大海在鲁家也打了周萍,第一 个巴掌,打得鲁大海暴跳如雷,第二 个巴掌,打得周萍忍气吞声,“这前 后气势不同的巴掌,不唯表明事变, 也正透示在不同的环境之下,性格 不同的发展。”(李健吾《李健吾批 评文集》)后来鲁大海又递给周萍 一只手枪,这只手枪正是周家矿上 用来镇压工人的,经由鲁大海之手 交给自己的同胞兄弟,最后成为他 自毁的工具,曹禺在其中寄寓的因 果报应之义可谓深矣。
威。三个回合中,周朴园的家长意志 辐射着家庭中的每个成员,而周冲、 周萍、蘩漪先后屈服于周朴园的权 威却有着各自不同的心理基础:周 冲的屈服里有对母亲的同情与对父 亲的反感,周萍的屈服里有对父亲 的畏惧与自己的难堪,蘩漪的屈服 里有对周萍的不忍与对周朴园的愤 恨,人物间简短的对话亮出了各自 灵魂的底色。通过这场冲突,作者令 人信服地揭示出这个家庭里继母与 儿子的乱伦悲剧何以会产生。
《雷雨》完美的结构体现了曹 禺无与伦比的戏剧天才,是长期以 来剧,现在时态即 蘩漪、周萍与四凤间的乱伦悲剧。 一个长达三十余年涉及两代人的 故事要在不足一天的舞台时间内 演绎完,这需要高度的剪裁技巧。
曹禺:话剧《雷雨》

曹禺:话剧《雷雨》剧作家曹禺从1929年开始酝酿人物、构思剧本,到1933年最终完成了《雷雨》的创作,次年发表。
前后用了五年时间。
虽然它是曹禺的第一部话剧,但一炮打响,震动文坛,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
作者出于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以一种悲悯的情怀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通过两个在伦理血缘上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家庭,剖析了社会和历史的深重罪孽。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
专制、伪善的家长,热情、单纯的青年,被情爱烧疯了心的魅惑的女人,痛悔着罪孽却又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罪孽的公子哥,还有家庭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
有罪的,无辜的人一起走向毁灭。
曹禺以极端的雷雨般狂飙恣肆的方式,发泄被抑压的愤懑,毁谤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雷雨》确是才华横溢之作,在戏剧艺术上臻于完美之境。
首先,戏剧即冲突。
《雷雨》的冲突设置在其自身的特色中起承转合达到极致。
《雷雨》的戏剧冲突具有夏日雷雨的时候。
其次,《雷雨》成功塑造了剧中人物。
如果一出戏没有令人难忘的人物,那么无论它的剧情冲突多么紧张激烈都不过是一时的热闹。
《雷雨》中的人物是丰满而复杂的。
《雷雨》具有一种诗意之美。
这不单单得自文辞的优美,许多段落被人们反复背诵,也不仅是得自剧中人物诗意的性格,或者也可以说,是所有这一切,包括舞台提示、角色分析,汇总——升发出的一种形而上的气质和品味。
《雷雨》通过描写周、鲁两家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揭露了人性的多个角度。
无论是哪个角色,都有着其可悲可恨可叹的一面。
注:由于作品中有工人阶级和资本阶级的斗争,以及以资本阶级家庭为背景构建了这样一个悲剧故事,所以经常被人误解为揭露了资本主义的丑恶。
这不是曹禺先生的本意,请大家深刻解读。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内容20年代一个夏天,气候闷热逼人,室外没有阳光,天空昏暗,暴风雨即将来临。
《雷雨》剧作结构特点

浅析《雷雨》剧作结构特点在看过《雷雨》这个作品后,乱伦、“追溯式”的叙事手法、剧中人物的毁灭,这些词汇无疑向我们展示了《雷雨》的剧作结构特点。
1、主要是“追溯式”叙事手法《雷雨》巧妙地将周鲁两家30年的恩恩怨怨以及剧中所有的人物的命运集中在一天之内,通过剧中人物的回忆将周公馆的罪恶和周家人物内心世界的苦痛淋漓尽致地揭露出来。
我们不难看出,《雷雨》在叙事上采用了“追溯法”的手法。
“追溯法”又称“追溯式”、“回顾式”和“锁闭式”,是戏剧创作中所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
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把一部戏剧的高潮安排在开场前夕,而当大幕拉开的时候,整个戏剧的情节已经发展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剧中比较重要的事件,比较关键的矛盾都已经形成,正处在总爆发的时刻。
就剧本的矛盾冲突而言,仿佛戏剧一开场就进入了高潮,并且“迫不及待”地就走向了结局。
(1)追溯时间在《雷雨》中,作者选择了该剧中最为重要的时刻,从矛盾即将爆发的中心点着手。
曹禺的着眼点放在了现在,放在了正在进行着的动作和冲突上。
而观众既关注剧中的人物从前的故事,更关注他们正在发生的故事,关注从“一个初夏的上午”到“当夜两点钟”雷雨将至之时,在那座封闭得几乎透不过气来的周公馆中所将要面临关乎剧中人物命运的抉择。
(2)追溯内容《雷雨》的追溯线索是多重的、群体的。
其追溯较为复杂,所涉及到的事件和人物也较多。
它主要通过追溯昔日的罪恶以揭露周朴园父子两代所犯下的罪行;通过对周公馆这座阎王殿内黑暗的追溯来展示封建伦理对人性的摧残与蹂躏。
在《雷雨》中,“追溯”的结束并非就意味着戏剧冲突的终结,反而宣告了戏剧冲突的真正开始,《雷雨》是通过“追溯”过去的故事而将现在的故事推向了戏剧的高潮。
侍萍的追溯暴露了周公馆从前的罪恶。
繁漪的追溯则暴露了周公馆后来的罪恶。
而鲁贵的追溯则把侍萍和繁漪的悲剧联成了一体,使发生在周公馆内的从前的故事和后来的故事变得完整起来,丰富起来,进而与现在的故事,与现在行将爆发的总悲剧形成了不容回避的因果关系。
《雷雨》的艺术风格

《雷雨》的艺术风格四幕悲剧《雷雨》是曹禺的成名作,也是是曹禺的第一个戏剧生命,它的问世,宣告了我国近代史上话剧新时期的开始,也标志了中国话剧的成熟。
在话剧《雷雨》中,角色内心世界的多层次塑造,对话独特的语言艺术,尖锐激烈的矛盾纠葛和紧张的戏剧冲突都体现了《雷雨》的艺术风格。
一、《雷雨》对角色内心世界的多层次塑造《雷雨》在剧情结构方面纵横交错,四幕话剧表现出一种错综复杂恩怨中的每个角色都被一种冥冥而不可知的力量控制着走向悲剧的宿命感。
但是对于《雷雨》的写作动机,曹禺曾经说过:“写《雷雨》是一种感情的迫切的需要。
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长不能自己来主宰。
”“《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
” [1]由此来看,《雷雨》的本意并不仅仅是人们想的那样是要“揭露家庭的罪恶”,而更是曹禺他对人生活环境的一种探索。
正如他所说:“我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述诗,但绝非一个社会问题。
” [2]所以我首先觉得《雷雨》的艺术风格主要渗透在角色创作上,也就是多层次、多方面地揭示角色的内心世界,给予角色以浓厚的感情色彩。
曹禺从他所塑造的角色内心世界出发,严格遵循着角色思想感情的发展逻辑,写出了角色的行为、发展和结尾。
这一点从《雷雨》里具备很鲜明性格的各个角色身上就能看出。
首先是封建大家长周朴园,他是封建主义的资本家代表,内心虚伪,有一副令人厌恶的嘴脸。
周朴园拥有着截然相反的两张嘴脸,一方面他对鲁侍萍有着厚厚的思念,连周公馆内的家具摆设还按三十年前侍萍在的时候的模样,还保留着鲁侍萍生孩子时关窗户的习惯;但另一面,当见到三十年后的鲁侍萍时他心里又埋下了一条底线,在以往的事对他的权利、明誉、地位没有造成损害的时候,他可以顾念以前的感情,一旦造成威胁,就换上了一副冷酷无情的可憎面孔。
这从他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鲁大海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他的虚伪和造作。
其次,周朴园的妻子周蘩漪却是个内心热情、对爱情执着追求的女人。
浅谈从锁闭式结构分析《雷雨》《原野》

202作者简介:孙佳琦(1998— ),女,汉族,吉林四平人。
主要研究方向:戏剧影视编剧。
一、《雷雨》典型的锁闭式结构曹禺的《雷雨》就是典型的锁闭式结构,这一结构使得这部戏剧更加的具有戏剧性。
曹禺运用锁闭式的结构来构建起《雷雨》,将三十年前的故事:老爷周朴园抛弃侍女侍萍的事情用回叙的手段融入戏剧故事的发展之中,将“过去的事情”和“现今的事情”联系得十分紧密,没有一丝唐突。
曹禺又熟练的将“三一律”运用在戏剧创作中。
曹禺运用戏剧结构和戏剧冲突的直接相关将时间跨度有三十年左右的故事《雷雨》,在舞台上一天就表达出来,实现了人物、时间和地点的集中性,这就是曹禺《雷雨》的独特魅力,它实际上就是组织戏剧冲突、安排戏剧情节的艺术。
《雷雨》中人物虽然不多,但是少而精。
运用血缘、家庭之间的复杂性,将复杂的情节安排,联合起冲突的双方人物,使其故事戏剧结构更具紧凑性。
《雷雨》这部戏剧,始于周公馆,终于周公馆,曹禺在这部戏剧中是这样通过锁闭式结构来展现周朴园这个人的:在他与侍萍时隔30年的初次见面,他已然认不出面前这个苍老的妇人就是他昔日抛弃的侍萍,他向面前的这个妇人述说着以前和富家千金“梅小姐”故事,而侍萍却很想把事情弄明白,弄清楚三十年前的事情对于他来说到底算是什么,不想让继续听他说着这自欺欺人的话,侍萍告诉周朴园自己听说的则是“梅小姐”不过是下等的丫环,自身不检点,不但勾搭周家的少爷,还和周家的少爷生了两个儿子,却因为周少爷的抛弃,突然抱着儿子投河自尽。
即使是这个时候的周朴园依旧沉浸在自己塑造的美好世界里,依然是认真的听着妇人讲述的故事,还想问问这位“梅小姐”埋在哪里,想去拜访旧人,却疑惑于面前这位老人为何知道如此之多,当得知面前的人就是侍萍时,他才终于从自己的美好世界走了出来,并且质问侍萍为何到这里来,有何目的,听到侍萍的回答,又赶紧辞去鲁贵和四凤,以免和她们产生瓜葛。
曹禺在周朴园和侍萍在时隔三十年的初次相遇的这一系列的冲突中,完美地刻画出周朴园这个人物的性格,通过他的假情假意完美的展现出他那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和那点可笑的尊严于他人不顾的刻薄、虚伪、自私的肮脏心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雨》的戏剧结构和戏剧冲突
《雷雨》是我国现代著名话剧作家曹禺所著的一部四幕悲剧。
曹禺先生通过周、鲁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前后三十余年间复杂的纠葛,写出了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
作者对旧家庭的生活非常熟悉,对所塑造的人物有着深切的了解,对人物性格的把握相当准确。
剧本虽然写了一出封建旧家族家庭的悲剧,但客观上也反映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某些侧面,剧本中充满不义和腐朽的旧家庭正是整个旧社会旧制度的缩影。
《雷雨》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一)《雷雨》的戏剧结构
1.严谨的“三一律”。
作为一部四幕悲剧,《雷雨》全篇采用了锁闭式结构,即时间地点集中。
从第一幕到第四幕,只有短短不到一天的时间,而场景也大多是在周公馆的客厅。
因此而达到了时间,地点和行动的高度一致,从而构成了严谨缜密的“三一律”,《雷雨》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采用了“三一律”的话剧。
“三一律”对话剧情节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束缚,而曹禺先生却恰恰利用这种严谨的格式,把情节高度压缩萃取精华而后呈现在短暂的场景中,从而表现出了情节发展的紧张激烈,暗示了剧烈的冲突,谱写出一曲震撼人心的悲剧。
该剧以发生在周公馆的伦理悲剧为整个戏剧的骨架,把周,鲁两个家庭近三十年的恩怨纠葛集中在了“一个初夏的上午”到“当夜两点钟左右”,集中在了周家的客厅中,把时间,地点和行动限制在一个舞台上,并由此展开矛盾冲突,激烈地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有力地揭露了封建旧家族的黑暗,抨击了旧社会的罪恶。
2.突转结构。
《雷雨》一剧灵活地应用了古希腊式的突转结构,遵从亚里士多德对于“发现”一词的理解,即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变,由此达到情节的突转。
第二幕里面,周朴园发现三十年前的侍萍,并不是一下就发现,而是逐渐拨开迷雾的。
从看到旧雨衣,到听出其无锡口音,再到知道她清楚三十年前女子投河的事情,周朴园想知道往事,可是却又怕真相被揭开,心里是充满矛盾的。
后来,周朴园问她姓什么,问她是谁,最终发现面前的鲁妈实际上就是三十年前的侍萍。
此时,剧情突转,周朴园用另外一种语气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从忏悔内疚的心绪转向厌恶排斥的态度,周朴园的态度转变不见一点突兀,揭示了周朴园伪君子的本质。
因为发现以及突转手法的熟练应用,他们的情感起伏与性格冲突被体现得格外明显,情节充分了跌宕起伏的戏剧魅力。
3.“追溯式”叙事手法。
《雷雨》巧妙地将周鲁两家30年的恩恩怨怨以及剧中所有的人物的命运集中在一天之内,通过剧中人物的回忆将周公馆的罪恶和周家人物内心世界的苦痛淋漓尽致地揭露出来。
把本部戏剧的高潮安排在开场前夕,而当大幕拉开的时候,整个戏剧的情节已经发展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剧中比较重要的事件,比较关键的矛盾都已经形成,正处在总爆发的时刻。
《雷雨》通过追溯昔日的罪恶以揭露周朴园父子两代所犯下的罪行;通过对周公馆内黑暗的追溯来展示封建伦理对人性的摧残。
在《雷雨》中,“追溯”的结束并非就意味着戏剧冲突的终结,反而宣告了戏剧冲突的真正开始,《雷雨》是通过“追溯”过去的故事而将现在的故事推向了戏剧的高潮。
侍萍的追溯暴露了周公馆从前的罪恶,繁漪的追溯则暴露了周公馆后来的罪恶,而鲁贵的追溯则把侍萍和繁漪的悲剧联成了一体,他们的追溯完成了,周公馆内30多年间的所发生的罪行昭然若揭。
追溯就这样在《雷雨》中得到了创造性的升华。
(二)《雷雨》的戏剧冲突
1. 阶级冲突。
人在不同阶段中存在冲突,而这种冲突是难以调和的。
周鲁两家的阶级对立非常明显,周鲁两家的矛盾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
周朴园和鲁大海是父子,周萍和鲁大海是兄弟,可是鲁大海和父亲兄弟水火不容,这就是是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
在本剧中,曹禺先生为了突出阶级之间的根本矛盾,使剧中人物对金钱的追求超过了对亲情和人性的向往,父子与兄弟的关系被利益所遮掩,从而体现出了资本家和工人阶级的根本对立。
2. 人物冲突。
《雷雨》里面矛盾的设置非常成功,其中包括四个三角爱情。
侍萍、周朴园、鲁贵之间的关系;周萍、周朴园、蘩漪之间的关系等互相交织,纷繁复杂。
蘩漪对待爱情热情如火,可是周萍对她却是始乱终弃,最终让蘩漪神智失常,两个人的冲突和矛盾逐渐深化,最终酿成了悲剧。
周萍因为罪恶心理作祟,又同四凤产生感情,而四凤却是他同母异父的妹妹。
最终,他们都变成了牺牲品。
而周冲对四凤一厢情愿的爱,则是一个不现实的梦。
周朴园曾经和侍萍相爱,却因为门不当户不对而破镜难圆,侍萍因此三十年间颠沛游离,她和鲁贵在一起,只是一种无奈的抉择。
在那个残酷的雷雨夜,事实被揭开,悲剧终于发生,于是,死的死,疯的疯,人物命运落入到悲剧的轮回中。
如此复杂的人物间关系,形成了矛盾的罗网。
人物越挣扎,罗网越紧密,人和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也就越难以理清,最终让矛盾突然爆发。
3. 内心冲突。
人物内心的自我矛盾。
外部的矛盾冲击着人物内心,比如当侍萍要求四凤远离周家的时候,四凤矛盾于爱情和母命之间。
周朴园矛盾于亲情和权威之间,心里想要同妻儿接近,可是又不得不宥于家长权威,逼得蘩漪喝药。
每个人的情绪转化都非常细腻,而每个人都在社会的黑网里发生着外人难以察觉的心理斗争,难以自拔。
这就是人物内心剧烈的冲突。
而剧烈的内心冲突,则来源于人物性格的复杂多样。
蘩漪的性格的直率而热烈的,她爱恨分明,易走极端;她的生命里交织与残酷的恨、不忍的爱。
她交织错杂的情感就像一把锋利的剑,时刻刺穿爱她的人的心。
周萍是情感的奴仆,性格软弱,没有决断。
他爱不起蘩漪,他对社会有不满却看不到光明,他怨恨自己的软弱却又无法改变。
此外,周朴园遇到事情就敷衍和妥协,以及他的虚伪和表里不一,则是另一种性格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