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雷雨艺术结构浅析》.

合集下载

新论话剧《雷雨》结构特点与戏剧冲突艺术

新论话剧《雷雨》结构特点与戏剧冲突艺术

新论话剧《雷雨》结构特点与戏剧冲突艺术1. 引言1.1 新论话剧《雷雨》结构特点与戏剧冲突艺术新论话剧《雷雨》结构特点与戏剧冲突艺术是许多戏剧研究者关注和探讨的重要议题。

《雷雨》作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其在结构上的独特性和戏剧冲突艺术的运用都备受瞩目。

结构特点是指剧本在情节、人物、舞台布置等方面的安排和组织,而戏剧冲突艺术则是指通过人物之间的矛盾、对立和冲突来推动剧情发展,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在《雷雨》中,剧情紧凑、情节跌宕起伏,结构严谨而又富有张力。

通过揭示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展现出家庭、爱情、权力等多层面的冲突和矛盾,使整个剧情更加生动鲜活。

剧中人物的性格各异,观众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摩擦和对抗,这种戏剧冲突的呈现让观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引起思考和思考。

深入探讨《雷雨》的结构特点和戏剧冲突艺术,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之作,也可以为今后的戏剧创作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2. 正文2.1 《雷雨》剧情简介《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部话剧作品,由曹禺创作于1934年。

剧中主要讲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一户富有家族的故事,家族成员之间的欲望、嫉妒、争斗和背叛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剧中的主要人物包括寡妇任世厚、她的长子任家尧、次子任家庆以及她的女儿任世兰。

任家尧是一个才华横溢但性格孤僻的年轻人,他与女教师陆小曼之间发展出一段感情,但最终因为家庭和现实的种种阻力而无法在一起。

任家庆则是一个机敏狡诈的人物,他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地欺骗、挑拨家座的关系,最终导致家族的崩溃。

整部剧通过一系列的冲突和矛盾展现了人性的丑陋和复杂,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无奈。

作品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动机和目的,他们之间的纠葛和冲突使得整个故事更加扣人心弦。

《雷雨》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戏剧作品,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深刻揭示和批判。

2.2 《雷雨》结构特点分析《雷雨》是一部具有独特结构的话剧作品,其结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剧本的时间设置非常紧凑。

新论话剧《雷雨》结构特点与戏剧冲突艺术

新论话剧《雷雨》结构特点与戏剧冲突艺术

新论话剧《雷雨》结构特点与戏剧冲突艺术话剧《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广场舞剧场”,是一部耐人寻味的现实主义佳作。

本文将结合剧情分析讨论该剧的结构特点和戏剧冲突艺术。

《雷雨》不是简单的爱情故事,而是勾勒出清朝末年中国封建社会全貌的作品,其中充满了现实与历史的冲突,由此呈现出丰富的戏剧冲突,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

剧中父子之间、男女之间、贵族与平民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等各种矛盾构成了剧情的主要推动力,是真正实现了主题与形式的统一。

《雷雨》结构分布紧凑,可分为三幕,共27个场景,整个结构规矩清晰,情节跌宕起伏,是一幅有机结构的画卷。

第一幕中,让人热血沸腾的鸡笼井事件和被“钦差大臣”压服的吕家一家,为整个剧情提供了基础;第二幕,王小姐“执意”嫁给了李先生,但二人的婚姻因“老实巴交”的李先生与花蝴蝶的艳遇而迅猛地走向颓废;第三幕,意想不到的,花蝴蝶死于她的“思想”后,李先生悔恨,而王小姐也醒悟了。

整个故事中,主要角色的演变独立且协调,形象鲜明。

通过对剧中各种矛盾关系的描绘,展现出时代的变动和人民的痛苦。

李先生和王小姐的跨越阶层的婚姻是封建传统与现代进步的冲突;花蝴蝶与李先生的男女激情是道德约束与人性渴望的争执;被钦差大臣控制的吕家一家,代表着封建社会的命运的挣扎。

这种严密而复杂的矛盾关系,使得所有的人物在面对问题时都不得不承担自己最基本的利益,从而引发了剧中最为惊人的思想冲击,看点十足。

本剧的戏剧冲突艺术可以说是《雷雨》的精髓所在。

人物间的对抗和矛盾是推动剧情发展和情感变化的关键,在剧中十分明显,例如吕家一家和钦差大臣之间的矛盾关系,李先生和王小姐,花蝴蝶之间的情感纠葛,都是故事发展的重心。

而在艺术构架方面,通过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变化,将戏剧冲突的深化推向高潮,并最终得到解决,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经典的台词“大胆的猜疑比胆怯的相信更容易发展成真实的事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都可以看出该剧作者对人生和人性的深刻解读。

《雷雨》剧作结构特点

《雷雨》剧作结构特点

浅析《雷雨》剧作结构特点在看过《雷雨》这个作品后,乱伦、“追溯式”的叙事手法、剧中人物的毁灭,这些词汇无疑向我们展示了《雷雨》的剧作结构特点。

1、主要是“追溯式”叙事手法《雷雨》巧妙地将周鲁两家30年的恩恩怨怨以及剧中所有的人物的命运集中在一天之内,通过剧中人物的回忆将周公馆的罪恶和周家人物内心世界的苦痛淋漓尽致地揭露出来。

我们不难看出,《雷雨》在叙事上采用了“追溯法”的手法。

“追溯法”又称“追溯式”、“回顾式”和“锁闭式”,是戏剧创作中所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

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把一部戏剧的高潮安排在开场前夕,而当大幕拉开的时候,整个戏剧的情节已经发展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剧中比较重要的事件,比较关键的矛盾都已经形成,正处在总爆发的时刻。

就剧本的矛盾冲突而言,仿佛戏剧一开场就进入了高潮,并且“迫不及待”地就走向了结局。

(1)追溯时间在《雷雨》中,作者选择了该剧中最为重要的时刻,从矛盾即将爆发的中心点着手。

曹禺的着眼点放在了现在,放在了正在进行着的动作和冲突上。

而观众既关注剧中的人物从前的故事,更关注他们正在发生的故事,关注从“一个初夏的上午”到“当夜两点钟”雷雨将至之时,在那座封闭得几乎透不过气来的周公馆中所将要面临关乎剧中人物命运的抉择。

(2)追溯内容《雷雨》的追溯线索是多重的、群体的。

其追溯较为复杂,所涉及到的事件和人物也较多。

它主要通过追溯昔日的罪恶以揭露周朴园父子两代所犯下的罪行;通过对周公馆这座阎王殿内黑暗的追溯来展示封建伦理对人性的摧残与蹂躏。

在《雷雨》中,“追溯”的结束并非就意味着戏剧冲突的终结,反而宣告了戏剧冲突的真正开始,《雷雨》是通过“追溯”过去的故事而将现在的故事推向了戏剧的高潮。

侍萍的追溯暴露了周公馆从前的罪恶。

繁漪的追溯则暴露了周公馆后来的罪恶。

而鲁贵的追溯则把侍萍和繁漪的悲剧联成了一体,使发生在周公馆内的从前的故事和后来的故事变得完整起来,丰富起来,进而与现在的故事,与现在行将爆发的总悲剧形成了不容回避的因果关系。

论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

论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

论文题目:论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学校:姓名:目录题目 (2)摘要 (2)一、从话剧的发展史角度宏观看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 (3)(一)从话剧的传播载体看 (3)(二)从话剧的思想主题看 (3)二、从话剧的结构层面微观剖析《雷雨》的结构艺术 (4)(一)从戏剧的情节结构观《雷雨》的结构艺术 (4)1.序幕 (4)2.开端 (5)3.发展 (5)4.高潮 (6)5.结局 (6)6.尾声 (7)(二)从传统戏剧的情节范式品《雷雨》的结构艺术 (7)1.“死而复生”的情节范式 (8)2.人物身世秘密的情节范式 (9)3.下跪起誓的情节范式 (10)4.“三角恋”的情节范式 (10)5.暴力举动的情节范式 (11)(三)从舞台表演看《雷雨》的结构艺术 (12)1.双线线索 (12)2.以诗写剧的人物语言 (12)3.三一律 (13)4“雷击”的舞台呈现 (13)三、从中外民族文化心理探究《雷雨》的结构艺术 (14)(一)蘩漪“批”“赞”两重天 (14)(二)“妻离子散”结局的“功”“过” (15)(三)多余人形象——周萍 (16)参考文献 (17)论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摘要:曹禺先生在中国话剧发展史上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他的出现推动了中国话剧的迅速发展。

他创作的《雷雨》更是世人称赞不绝的佳作,学术界对《雷雨》的研究也是数不胜数。

文章主要从宏观、微观、中外民族文化心理三个层面探讨《雷雨》的结构艺术。

关键词:宏观微观中外民族文化心理结构艺术“结构”是戏剧研究的一个中枢性概念。

它既包容了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因素,又避免了传统理论中内容与形式二元论的机械性。

[1]它是创作者按照思想表达的需要而将所选定的材料妥善处理,组织成一个符合语言表达要求的有机整体的过程,并进行的谋划与安排,以及所采用的一系列手段、方式和方法。

正如李渔在《曲话》中说:所谓结构实即戏剧创作之前总体构想,表现为剧本中全局的框架,有机的意象系统。

《雷雨》的艺术特色浅析

《雷雨》的艺术特色浅析

内容摘要:曹禺的作品《雷雨》对我国的戏剧创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将我国的戏剧创作引向了高潮。

曹禺一生中,创作了多部优秀的戏剧作品,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塑造人物的独特手法,为其在中国的戏剧界奠定了不可撼动的地位。

本文主要以曹禺的作品《雷雨》为案例,对曹禺的艺术世界进行剖析,从而对曹禺的作品进行更加深入地解读。

关键词:曹禺雷雨艺术世界女性形象本文以爝莉为案例,浅析该作品的艺术特色,以期走进曹禺的艺术世界一.《雷雨》作品简介《雷雨》是现代最杰出的、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剧作,这部作品通过了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的关系,深刻地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丑陋揭露出来,在中国的文坛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

故事主要叙述的是在二十世纪初的一个封建资产大家庭,周朴园作为一个封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对下层的百姓和无产阶级工人进行了残酷地剥削和压榨。

周朴园的太太繁漪由于不能忍受周公馆内那种封建家长制度的残酷压迫和舒服,于是在与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相遇之后爱上周萍,并且开始去追求自己美好的生活。

但是不久之后,周萍就意识到这种不正常的乱伦关系,便开始想办法摆脱繁漪,在这过程中,周萍爱上了鲁侍萍的女儿四风。

当鲁侍萍来到周公馆后,遇到周朴园,又开始揭露了周朴园和鲁侍萍的一段过往,也发现了鲁侍萍就是周萍的生母。

在这一个雷雨之夜,各种人物关系的真想相继浮出水面,周萍与四凤的兄妹关系使两人无法接受,两人相继自杀,周朴园的小儿子周冲在去解救四凤的同时也触电身亡。

一场雷雨,浇醒了一个制度,浇醒了一群人,或许在这个时候,对于当时来人将,死便是最好的归宿。

二.《雷雨》中体现出的艺术特色《雷雨》中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对人物性格的塑造鲜明而又生动在《雷雨》中,曹禺对剧中每个人物的塑造都是别具用心的,每个人也是鲜明而又生动的。

周朴园的资本家的丑恶嘴脸,鲁侍萍的正直与善良,繁漪的对爱情的执着与反抗精神,周萍的胆小懦弱、鲁大海的工人阶级形象,四凤与周冲的单纯与清澈,每一个人物都表现得活灵活现,而且每一个人物也都代表着当时封建社会的不同群体的人,从一个封建社会大家庭来折射出当时整个封建社会的丑陋与落后,让我们看到了曹禺心中对于旧社会的憎恶与对新社会的精神向往和艺术理想。

新论话剧《雷雨》结构特点与戏剧冲突艺术

新论话剧《雷雨》结构特点与戏剧冲突艺术

新论话剧《雷雨》结构特点与戏剧冲突艺术话剧《雷雨》是由曹禺创作的经典作品,被誉为中国现代话剧的杰出代表之一。

该剧主要讲述了六个几乎不谋而合、不得不相爱的人物,在一个乡村的婚姻纷争、感情矛盾中,展现出世俗、互相嫉妒、妥协、勉强、猜疑、不满足、束缚之间的人性冲突。

本文将从《雷雨》的结构特点与戏剧冲突艺术两个方面分析该剧的艺术特点。

一、结构特点1. 动人情节紧凑《雷雨》的情节处理紧凑,结构严谨,充满人性冲突,苦涩而极富戏剧性。

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曹禺增加了不少的悬念,使得观众一直处于猜测和期待中,从开头的钟声悬念到结尾的婚礼结果,都是非常动人的情节。

2. 人物刻画鲜明《雷雨》的人物刻画也显得十分鲜明。

曹禺通过对人物性格、表演特点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刻画,使得每个人物都清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比如九儿慈祥和蔼、有顾全大局的思想,雷雨自负聪明、狡猾奸诈,小云聪明能干、机智灵敏。

3. 矛盾冲突严重该剧中的矛盾冲突严重,制造出人物萎靡不振的局面,使得观众在戏剧冲突中感受到了情感和矛盾的冲击。

每个角色之间的矛盾也让观众深入地理解和思考了历史、生存、人性等问题。

二、戏剧冲突艺术1. 文学形式《雷雨》运用了严谨的文学形式,增添了兴奋的戏剧效果,让观众感受到了强烈的冲突感,加深了观众对人物个性与社会制度的认识。

2. 善于制造状况《雷雨》能够让观众感受到冲突的疯狂和紧张感,这要归功于剧本的善于制造状况。

如事发前的钟声、雷声、雨声等,让观众更好地进入了情节,进一步加深了观众对情节的认识。

3. 表演技巧优秀表演技巧是演员的核心能力,精湛的表演能够让观众即使没有语言,也能深切地感受到人物的性格。

在《雷雨》中,张艺谋导演和演员们的表演技巧令人叹为观止。

他们能够将人物的情感展现得十分生动,使得观众对人物的情感、人物之间的矛盾深入思考。

总之,话剧《雷雨》是一部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的作品,这得归功于其紧凑、精湛的剧情处理,深刻的人物刻画,和通过艺术处理的戏剧冲突,这些都成为该剧最重要的艺术特点。

雷雨的艺术鉴赏

雷雨的艺术鉴赏

雷雨的艺术鉴赏雷雨是一部由曹禺创作的话剧,被誉为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以上海滩的一个中产家庭为背景,通过描写家庭成员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他们面临的现实困境,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下面将从剧本结构、人物塑造和艺术手法三个方面对雷雨进行艺术鉴赏。

首先,雷雨的剧本结构紧凑合理,情节跌宕起伏。

整个剧本分为三幕,每一幕都有自己的高潮和转折点。

第一幕主要描写了儿子雷声与家庭女教师苏雨的爱情故事,展现了雷声对苏雨的深情以及雷家对他们的反对。

第二幕则以儿子雷电与女佣范雨儿的爱情为线索,展现了雷电对范雨儿的纯真感情和范家的阴谋算计。

最后一幕则以雷电与范雨儿的结婚为节点,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内心斗争和现实压力。

通过这样的剧本结构,曹禺成功地将观众的情绪推向高潮,使得整个剧本更加生动有趣。

其次,雷雨的人物塑造极具深度和多样性。

从主要角色雷声、雷电、苏雨、范雨儿以及父母雷娘和雷父的塑造来看,每个人物都有着明确的性格特点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雷声坚定而又执着,雷电天真而又善良,苏雨温婉而又坚强,范雨儿聪明而又机智,雷娘和雷父则代表了传统观念与现代思潮之间的冲突。

这些丰富的人物形象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关注剧中人物的命运,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不同阶层人物的心态和命运。

最后,雷雨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增强剧作的艺术感染力。

其中最突出的是对话和对比。

剧中的对话既有情感的交流,也有思想的碰撞,通过对话刻画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内心矛盾,使得观众更能与剧中人物产生共鸣。

而剧中的对比则体现在家庭成员的观念和行为上,如雷父雷娘的保守与雷声雷电的进步,雷电范雨儿的天真与雷声苏雨的成熟等等。

这些对比使得剧作更具层次感,并引发了观众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总之,雷雨是一部具有深度和内涵的优秀作品。

它以其紧凑合理的剧本结构、丰富多样的人物塑造和巧妙运用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雷雨都是一部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欣赏的经典之作。

《雷雨艺术结构浅析》

《雷雨艺术结构浅析》

《雷雨艺术结构浅析》《雷雨艺术结构浅析》曹禺先生的《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的里程碑之作,其艺术结构的精巧和深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从人物塑造、情节设计和戏剧冲突三个方面对其艺术结构进行浅析。

一、人物塑造《雷雨》中的人物塑造极具特色,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命运,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社会画卷。

以周朴园为例,他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家长,同时也是一个伪善、冷酷、自私的人。

他的性格和行为不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也进一步展现了资产阶级的虚伪和冷酷。

而蘩漪这个角色则是对封建家庭中妇女命运的强烈控诉。

她在家庭中承受着压迫和束缚,但她的内心却是坚强而独立的。

她的爱情和生活一直处于矛盾和挣扎之中,这无疑是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强烈批判。

二、情节设计《雷雨》的情节设计精巧且富有戏剧性。

整个故事在短短一天之内发生,却涵盖了三十年的恩怨。

这使得剧情紧凑而富有张力,充分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

同时,剧中的人物关系也极为复杂。

例如,周朴园与蘩漪、鲁侍萍与周萍等人物关系都充满了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不断激发出新的戏剧张力,使得整个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三、戏剧冲突《雷雨》的戏剧冲突主要源于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周朴园与蘩漪、鲁侍萍与周萍等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构成了戏剧的主要冲突。

这些冲突不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也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

以周朴园与蘩漪的冲突为例,周朴园的封建专制与蘩漪的独立自主形成了强烈的冲突,这种冲突既表现在思想观念上,又表现在生活方式上。

这种冲突的根源在于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对个体的束缚和压抑,这种冲突无法调和,只能通过悲剧的形式来展现。

此外,《雷雨》的戏剧冲突还表现在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周朴园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他对工人阶级的压迫和剥削是他冷酷、自私的性格的表现,也是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的体现。

而鲁侍萍作为工人阶级的代表,她对周朴园的控诉和反抗也是阶级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雨》艺术结构浅析摘要:《雷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星点,一个个矛盾引发了一串串的故事。

其结构艺术从矛盾中开始,在矛盾结束时也随着淡去,作品以种种剧烈冲突塑造了众多典型人物,其实悲剧早已潜伏在每一句台词内,每一处伏笔中,只是到最后时分才爆发出来,化作一场暴风雨,无比强烈地震撼了每位观众的灵魂。

作品中语言和动作对剧情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结构矛盾冲突《雷雨》是曹禺写的第一部现实主义的家庭悲剧。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它的动荡不安往往显示着社会的动态和趋势。

并把这种动态和趋势。

融入到文学中,让其艺术性得以完整体现。

《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座高峰。

它是中国现代话剧走向成熟的标志。

《雷雨》发表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它的诞生轰动了中国,震动了文坛。

茅盾先生有“当年海上惊雷雨”之赞。

在以后的70年里,在中国话剧舞台上《雷雨》久演不衰。

一、艺术结构(一)主题《雷雨》的故事框架之中,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深层的隐意和寓意呢?它似乎是写实的,但又不那么写实,它凝结着青年曹禺全部的生命感悟、艺术想象和宇宙憧憬,一种若有若无的感情写得实际而隐约。

使这部戏剧具有了超强的艺术体系和鲜活的艺术生命。

《雷雨》剧作成于1928年,它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社会背景,描写了一个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

通过周鲁两家人之间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尖锐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勾勒出现实的社会的阶级关系,反映了当时历史真实的某些方面。

作者怀着被压抑的忿懑和对受侮辱受迫害的善良的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了旧中国旧家庭的种种黑暗罪恶的现象,以及地主资产阶级专横、冷酷与伪善,预示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

作品以周朴园为中心,在错综复杂的尖锐冲突中展开剧情。

全剧八人,各有其独特的思想感情与经历,但是他们的命运又与周朴园相牵连。

在众多的矛盾冲突中,周萍、繁漪和四凤的爱情纠葛是一条明线,周朴园与鲁侍萍则是一条暗线。

这两条线索,同时并存,彼此交织,互为影响。

凝练成了《雷雨》的内容,并把它最终的事态反映出来,形成剧作的主题与中心。

(二)结构1. 《雷雨》的结构可谓颇具匠心,它线索分明,结构严谨,爆发力大,作者在写作时,非常巧妙地体现了戏剧的特点:时间、地点、情节三要素完整一致,人物安排、场景变换、戏剧情节的展开都集中在一定的场面和场景中。

它沿着矛盾与冲突的一步步发展进而形成了一个总的框架,所以在《雷雨》的创作中作者为了表现其主题的需要,采用了便于使矛盾冲突强化、集中的闭锁式结构。

剧本以三十年前的矛盾为起因,从一天的冲突下笔,待大幕拉开,早已“山雨欲来风满楼”,悲剧的发生只是三十年来矛盾发展的结果。

整部剧以现在的戏引发过去的戏,又用过去的戏来推动现在的戏。

过去的戏,为现在的戏提供了基础和背景,规定了情景氛围。

三十年前周朴园对侍萍母子的遗弃,导致了三十年后雷雨中的这场悲剧。

而三十年前的矛盾被今天的冲突所引出,繁漪的追踪、报复,引来了侍萍,往事恩怨则通过侍萍与周朴园见面后的对话、独白而牵出。

于是,剧情突转,一场悲剧发生了。

曹禺不但让悲剧形成,也让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一个亮点,让一种无形的悲剧艺术得以展出。

同时作者在创作时并没有刻意追求简单的“自然法则”,这让作品的悲剧有着难于揣摩的风格,即用巧妙的手法把冲突、矛盾、艺术、结构等相关的东西结合得淋漓尽致。

在剧情安排中为了让充满巧合的剧情,纠集更多的矛盾,集聚更多的内在容量,曹禺在艺术结构上更着力于表现剧中人物间强烈的心灵交锋和人物内心的自我冲突。

侍萍逼四凤在雷声中发誓永不见周家人,就充满了紧张强烈的心灵震撼力和扣人心弦的戏剧性。

这种妙手天成的结构使《雷雨》突破了易卜生戏剧结构的局限,从而创造了高度的曹禺化的结构艺术。

2完美的开头、序幕和结尾《雷雨》的序幕和结尾达8万多字,开头和序幕细致交代了人物关系,为剧情的发展做层层铺垫,承接上下。

在戏剧的结尾,歌声响起,充实了整个戏剧,人物的一个个死去,《雷雨》达到了最顶端,同时艺术也达到了所要表现的价值。

开头、结尾不仅带来了艺术的起伏,更多的是艺术的魅力体现。

(1)开头。

在开场,“鲁贵与四凤的袒护看来像父女间的家常闲聊,却提示了许多重要的信息,不仅包括他们各自的身份、地位和习性,还揭示出剧中主要人物的关系、四凤与周萍的情爱、周萍与蘩漪的暧昧、周萍与四凤的敌意等,对于舞台上正面展开的情节,这是近前因;而谈话同时透露了鲁侍萍要来周家这个重要规定情境,为揭开远前因埋下伏笔。

”①之间在穿插进周冲来客厅寻找四凤、鲁大海来周家见周朴园这样的过场戏,将周冲对四凤的爱慕、鲁大海对周家的仇恨也展现出来。

至此为止,剧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已基本明朗,暗下不表的只有鲁侍萍与周家的关系,它将作为后面情节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推动力量而存留。

因此开头不仅仅是对人物关系的一个充分交代,让观众和读者对人物有一个认识,又是一个结构事件的起点,和艺术的开始,为揭开现实时态悲剧埋下伏笔。

让剧情在关系明朗的提前下,顺延起伏发展,同时也让中心结构得以起伏曲折的艺术表现。

(2)序幕和结尾《雷雨》的序幕与尾声在演出中通常被删去,以至许多人不知道它的存在。

在序幕、尾声中,人物的死去,社会的延续,事件的过去,“昔日窒息身心的周公馆改建成了安抚身心的教堂医院,如箭在弦的戏剧冲突随着那场雷雨的歇止也代之以平静,舞台上他人的闲谈与教堂弥撒钟声制造了宁静、和平、肃穆的气氛,在这样的气氛中,人们得以静静思索与回味,如醒者咀嚼梦中事。

”②序幕、尾声的舒缓与本事的紧张形成强烈的对比,如果说故事如夏日午后一段离奇撼人的梦,对于观众,序幕与尾声恰好起到了导入梦境与导出梦境的作用。

为了不使人们对作品作过分的切近实事的理解,曹禺将《雷雨》表述成一首诗,导引观众的情绪进入于更宽阔而沉思的海。

这样,序幕于与尾声就如一幅画的框子,使作品与现实隔离开,从而得到更好的欣赏。

序幕和结尾是一个事件的前起和收尾,序幕是舞台的说明,是结构开始的前沿,结尾是艺术的鼎峙。

二者的相呼应给《雷雨》相上了一道金色的光环,保证了中心结构的完整性,构成了相对完美的艺术精品。

二、语言的艺术在语言上《雷雨》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它用一种文字的叙述把故事描述了出来,文字深化的同时也突出剧情的升华,从结构、说明等方面把《雷雨》的视觉、听觉、感觉的冲击体现的完美,把艺术的各元素涌现在观众、读者的感觉里。

(一)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反比”和“穿插”的表现方法。

剧本在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两个场景(周家客厅和鲁家住房)内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的复杂的矛盾纠葛,把“现在的戏剧”(繁漪与周朴园的冲撞,繁漪、周萍、四凤、周冲之间的情感纠葛,周朴园与侍萍的相逢,周朴园与大海的冲突)和“过去的戏剧”(周朴园与侍萍“始乱终弃”的故事,作为后母的繁漪与周家长子周萍恋爱的故事)交织起来,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二)用必要的舞台说明,真实场景的渲染,更完整地塑造人物,更深刻地表现主题。

剧本中一再出现的蝉鸣、蛙噪、雷鸣,无不在渲染郁热的苦夏氛围,同时暗示着一种情绪、心理、性格,以至生命的存在方式:在《雷雨》中,几乎每一个人都陷入一种“情热”——欲望与追求之中:周冲充满着“向着天边飞”的生命冲动,沉溺在永远不能实现的生命自由、健全发展的绝对理想境界的精神幻梦里;繁漪、周萍、四凤,则充分表现了人的非理性的情欲的渴求,尤其是作者倾心刻画的繁漪,她更有原始的野性,更充分地发展了人的魔性。

鲁大海也同样满蓄着反抗的、破坏的、野性的力。

即使是鲁侍萍,以至周朴园,他们对充满痛苦的(侍萍是一种屈辱之苦,周朴园则是忏悔之苦)初恋的极其矛盾、复杂的情感反应,正表明了对于曾经有过的人的情爱难以摆脱。

(三)《雷雨》中有许多地方都采用引导性最强的疑问句、祈使句来与陈述句搭配使用,组织一个个戏剧场面,表现人物间的矛盾冲突。

如剧中侍萍与四凤回家后繁漪和周萍的对白:繁“你说,你今晚上预备上哪儿去”周“我——(突然)我找她。

你怎么样?”……周“(暴烈)你胡说!你不配说她下等!你不配!她不像你,她——”。

因为疑问句、祈使句对于说话对象有一定的强制作用,明显要求对方作出动作反应。

这样正反相结合,既突出事实的主题,又体现出《雷雨》的语言艺术。

(四)采用多样化的跳脱断续手法这一手法在曹禺手里已成为一种得心应手的语言艺术手段,它被广泛地运用,而且方式多样,达到新颖独创的境地。

如在侍萍叫周萍与四凤永远离开周家时,繁漪、周冲、周朴园陆续上场的一系列对话时侍萍的言语和独白:“不,不!(低头)啊!天!”,周萍(向鲁妈)“您——您是我的——”,“(不由自主)萍——(回头抽咽)”。

这样它们借助于语境,并通过剧中人想象来领会话中未说出部分的意思,使实质内容得到强化。

同时也引起读者的想象,达到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从而增强语言表现力。

又如周冲在鲁贵家对四凤讲:“海,……天,……船,……光明,……快乐”的话;以及在四凤将和周萍走时他(疑惑地,思考地)“我忽然发现……我觉得……我好像便不是真爱四凤;(渺渺茫茫)以前,……我,我,我——大概是胡闹。

”(五)赋予多义性的语言形式曹禺用一种语言形式同时传达多种信息,在表达话语理性意义的同时,表达丰富的内心动作,使人物的动作生动而鲜明。

如:由于剧中所有人的欲望与追求都被一种人所不能的强大的力量所压抑者,剧中几乎每一个人出场时都嚷着“闷”,繁漪更是高喊:“我简直有点喘不过气来。

”这象征着生命“热力”的“郁结”——超常态的欲望与欲望的超常态的压抑,造成了人的巨大精神痛苦。

由此引发的是极端的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的“‘雷雨’式的性格”,与近乎疯狂的白热、短促的“‘雷雨’式的感情力量”。

当听到繁漪那失去了母性的一声大叫:“我没有孩子,我没有丈夫,我没有家,我什么都没有,我只要你说——我是你的!”读者会感到这种人被逼得走投无路时的病态的挣扎。

(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对于塑造人物形象,起了很大作用。

如周朴园:盛气凌人,如他在与儿子和繁漪对话时特别是要繁漪吃药时“喝了它,不要任性,当着这么大的孩子”;鲁侍萍:抑郁沉缓,如:她看了镜台的相片时的独白正好体现这一点;鲁大海:鲁莽简单,在与周朴园的对话中体现。

三、矛盾与冲突矛盾与冲突是《雷雨》的两大支撑点,有了矛盾与冲突才有了故事的种种推进,才让剧情起伏不定。

而故事的矛盾与冲突是从上一辈的人就开始,以这个矛盾为中心继续展开就形成了剧情发展的线索,剧情的继续推进,造成了下一辈人的矛盾与冲突。

《雷雨》的结构也是沿着矛盾与冲突一步步发展以来的,形成了一个总的框架,加之开头和结尾的舞台前奏,作者也由此赋予了剧作强有力的生命。

而《雷雨》中悲剧矛盾的社会性,一向为人们所肯定。

剧中的周朴园与鲁侍萍、周萍与继母繁漪、周萍与同母异父的妹妹四凤的感情纠葛尤其引人注目,人物复杂微妙的关系使得全剧充满了不可避免的悲剧意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