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的情节艺术

合集下载

曹禺话剧《雷雨》的主要特点

曹禺话剧《雷雨》的主要特点
②富有丰富潜台词和个性化的戏剧语言。《雷雨》中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语言特色,作者根据人物的教养、地位、心理,乃至所处的说话场合及环境气氛的不同而为人物设定不同的语句词汇、语调节奏,表现出语言的个性化。再者作者善于细致地把握并写出不同特色的语言,讲究语言的动作性,即在人物语言中寄寓着人物的内心活动,形成丰富的潜台词,使读者感受到话中有话,弦外之音。
d.回溯法的运用:剧作家为将三十年间的内容浓缩于一天中加以表现,采用了回溯法,即以“现在的戏”为开端,让“过去的戏”穿插其间,正面展示了“现在”正发生的事情,而以回溯过去的方式推动“现在的戏”发展,从而使得剧作结构凝练,情节紧凑,矛盾集中。
e.《雷雨》中还运用了各种有关情节结构的技巧,如重点与穿插,期待与悬念,发现与陡转,增强了结构的完整性和剧情的紧密性,提升了剧话剧《雷雨》的主要特点:
①独特的结构艺术结构。《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标志现代话剧的成熟,在结构方面多有特色,表现如下:
a.结构严密而线索分明:《雷雨》采用西洋戏剧的“三一律”结构,将三十年间发生的事情集中于一天,在周公馆及鲁家两处展开,情节高度集中,剧作矛盾众多而线索分明,以周朴园与繁漪的冲突为明线,以周朴园与侍萍的关系为暗线,互为影响,使得全剧八位人物处于紧张冲突中,引人入胜。也使得剧作呈现出严谨连贯、有机统一的效果。
b.巧用“巧合”成网状结构:《雷雨》在处理戏剧冲突时采用网状结构类型,即在全剧中设置一个主要情节,同时各种矛盾冲突间呈现出巧合性联系,环环相扣,互为因果。以各种冲突推进情节发展,如侍萍到周公馆看完女儿,却因此与周朴园不期而遇,周萍与四凤相恋而出走,最终因此揭露出二人的兄妹关系。
c.封闭式结构的设置:《雷雨》吸收外国剧作经验,形成封闭式的结构。戏剧从冲突中开幕,舍弃剧情交代,而于后果的卒然爆发中交代前因。而“序幕”及“尾声”的设置产生对戏剧远距离的理性审视,加强了全剧的悲悯情怀。

新论话剧《雷雨》结构特点与戏剧冲突艺术

新论话剧《雷雨》结构特点与戏剧冲突艺术

新论话剧《雷雨》结构特点与戏剧冲突艺术1. 引言1.1 新论话剧《雷雨》结构特点与戏剧冲突艺术新论话剧《雷雨》结构特点与戏剧冲突艺术是许多戏剧研究者关注和探讨的重要议题。

《雷雨》作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其在结构上的独特性和戏剧冲突艺术的运用都备受瞩目。

结构特点是指剧本在情节、人物、舞台布置等方面的安排和组织,而戏剧冲突艺术则是指通过人物之间的矛盾、对立和冲突来推动剧情发展,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在《雷雨》中,剧情紧凑、情节跌宕起伏,结构严谨而又富有张力。

通过揭示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展现出家庭、爱情、权力等多层面的冲突和矛盾,使整个剧情更加生动鲜活。

剧中人物的性格各异,观众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摩擦和对抗,这种戏剧冲突的呈现让观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引起思考和思考。

深入探讨《雷雨》的结构特点和戏剧冲突艺术,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之作,也可以为今后的戏剧创作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2. 正文2.1 《雷雨》剧情简介《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部话剧作品,由曹禺创作于1934年。

剧中主要讲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一户富有家族的故事,家族成员之间的欲望、嫉妒、争斗和背叛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剧中的主要人物包括寡妇任世厚、她的长子任家尧、次子任家庆以及她的女儿任世兰。

任家尧是一个才华横溢但性格孤僻的年轻人,他与女教师陆小曼之间发展出一段感情,但最终因为家庭和现实的种种阻力而无法在一起。

任家庆则是一个机敏狡诈的人物,他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地欺骗、挑拨家座的关系,最终导致家族的崩溃。

整部剧通过一系列的冲突和矛盾展现了人性的丑陋和复杂,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无奈。

作品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动机和目的,他们之间的纠葛和冲突使得整个故事更加扣人心弦。

《雷雨》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戏剧作品,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深刻揭示和批判。

2.2 《雷雨》结构特点分析《雷雨》是一部具有独特结构的话剧作品,其结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剧本的时间设置非常紧凑。

新论话剧《雷雨》结构特点与戏剧冲突艺术

新论话剧《雷雨》结构特点与戏剧冲突艺术

新论话剧《雷雨》结构特点与戏剧冲突艺术《雷雨》是一部以现代农村为背景的话剧作品,由曹禺创作于1933年至1934年间。

该剧以雷雨交加的气象现象为象征,描绘了民初时期中国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以及人性的扭曲和悲剧命运。

该剧的结构特点和戏剧冲突艺术都体现了曹禺深刻的思想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

新论话剧《雷雨》的结构特点体现在其紧凑的情节安排和独特的布景布置上。

整个剧本分为五幕,每一幕都紧扣着主题,情节扭曲,气氛跌宕起伏。

在舞台布景上,曹禺采用了“一幅活画”的手法,即用简单的布景来塑造丰富的场景。

比如第一幕中,以大门、屋檐和一个楚囚经的拉帘,便可将人物置于清华园芝始,结构非常简洁而又美感。

在如此简陋布景的基础上,依靠精准的台词和演员的表演来展现剧情,这正是曹禺的布景手法所体现的。

《雷雨》的戏剧冲突艺术体现在人物关系的张力和内心情感的交锋上。

该剧的主要冲突集中在家庭和爱情两个方面。

在家庭方面,杨九郎和梁思成夫妇的矛盾冲突是整个剧情的核心。

杨九郎是个有志向和才华的人,他渴望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但却受制于传统的伦理道德和封建礼教,最终陷入了悲剧。

梁思成则是个性格豪爽的女性,她对丈夫和家庭拥有强烈的爱和责任感,但却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束缚,无法自由发展,这导致了她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在爱情方面,潘金莲和许宝财之间的爱恨纠葛以及梅妈和张世英之间的暗恋和背叛都展现了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心理斗争。

这些冲突让人物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情感更加真实,给整个戏剧增添了更多的张力和魅力。

新论话剧《雷雨》的结构特点和戏剧冲突艺术都体现了曹禺对现实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人性的深入揭示。

这部话剧不仅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水准,而且在思想和意义上也具有很深的内涵。

通过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透视,该剧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扭曲,展现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挣扎和矛盾,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

四合 (16,5)1.简答话剧雷雨剧本风格的基本特征(8分

四合 (16,5)1.简答话剧雷雨剧本风格的基本特征(8分

四合 (16,5)1.简答话剧雷雨剧本风格的基本特征
(8分
《雷雨》的情节扣人心弦,语言简练含蓄,人物性格鲜明、各具特色,矛盾集中,戏剧性强。

在自然景物、肖像描写方面,《雷雨》特别重视音响和色彩效果,不惜用浓墨重彩表现。

同时,它还注意对人物的气味、声音、眼睛进行夸张的处理,使得人物形象在短短的一个四幕话剧活灵活现起来。

《雷雨》奠定了曹禺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大师地位,同时也是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雷雨》的结构是”锁闭式”结构的典型范例,作者运用”回顾式”手法来结构《雷雨》,将三十年前周朴园遗弃侍萍的罪过用回叙的手法融合到剧情发展之中,将“过去的戏剧”与”现在的戏剧”结合得十分紧密;
作者运用“三一律”的创作原则,《雷雨》的故事在时间上的跨度超过三十年,但它在一天内完成,时间集中、地点集中、人物集中,戏剧结构与戏剧冲突直接相关,实际上就是组织戏剧冲突、安排戏剧情节的艺术;
《雷雨》中人物虽然不多,但情节复杂,以血缘、家庭关系连结了冲突各方的人物,使结构十分紧凑。

90年代《雷雨》舞蹈作品简介

90年代《雷雨》舞蹈作品简介

90年代《雷雨》舞蹈作品简介《雷雨》是我国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创作的一部大型现代舞蹈作品,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

该作品以新颖的舞蹈语言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展示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对生活、爱情、亲情和事业的追求与挣扎。

一、时代背景90年代是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关注精神生活的丰富,对艺术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雷雨》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世界。

二、创作特点《雷雨》的创作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融合多元文化:杨丽萍在创作中,巧妙地将中国传统舞蹈元素与西方现代舞蹈手法相结合,展示了多元文化交融的魅力。

2.突出人性关怀:作品关注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以真实、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性的善恶与美丑。

3.创新舞蹈表现手法:通过丰富的舞蹈动作和舞台布置,将现实与梦幻相互交织,为观众呈现了一幅视觉盛宴。

三、主要情节及角色《雷雨》的故事围绕一个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展开,描述了家庭成员之间纷繁复杂的感情纠葛。

主要角色包括:1.母亲:一个勤劳、善良的传统女性,为家庭付出一切,却在爱情与亲情中挣扎。

2.父亲:一个严肃、威严的男性,事业上充满野心,却在家庭生活中疏于关爱。

3.儿子:一个热爱舞蹈的年轻人,渴望突破家庭的束缚,追求自己的梦想。

4.女儿:一个叛逆的青春期少女,对父母的规定充满反抗,寻求自我价值的认同。

四、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雷雨》舞蹈作品凭借其深刻的人性剖析和独特的艺术表现,获得了广泛好评。

它不仅为当时的舞蹈界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后来的舞蹈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同时,《雷雨》还传递了一种人文关怀,提醒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精神世界的丰富。

曹禺《雷雨》的语言特色

曹禺《雷雨》的语言特色

曹禺《雷雨》的语言特色
曹禺《雷雨》的语言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情节紧凑,语言简洁精炼,篇幅短小精悍。

曹禺用短小的对白,将情节推向高潮,将登场人物的性格与关系概括精准,穿插着描绘自然景物,使情节更为紧凑,吸引读者。

2. 对话语言贴近生活,具有真实感和可信度。

曹禺通过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呈现出不同社会阶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并将这些表达与情节紧密结合。

3. 表现手法多样,既有言语交流,也有心理描写和音效描写。

曹禺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大量运用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突出人物内心和行动的情感冲突,增强了戏剧的艺术效果。

4. 语言幽默,有时带有讽刺性,点出人性弱点。

曹禺的语言富有幽默感,有时候运用夸张的手法,以此来掩饰或升华人物的弱点,或者揭示人类的普遍弱点。

5. 语言中透出一种悲凉的气氛,强调人们的无奈和命运。

曹禺的语言常常显露出深深的悲凉感,生动地显示出人在时代和社会环境中的无奈和命运。

浅谈《雷雨》中三一律的运用

浅谈《雷雨》中三一律的运用

浅谈《雷雨》中三一律的运用
答:“三一律”是古典主义戏剧的艺术法则,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雷雨》是完全遵从三一律的典范之作。

其剧作完全运用了三一律,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内发生的故事,却牵扯了过去的恩恩怨怨。

狭小的舞台上不仅突现了伦理的矛盾,阶级的矛盾,还有个体对于环境、时代强烈不谐调的矛盾,在种种剧烈的冲突中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塑造,而悲剧早已潜伏在每一句台词,每一个伏笔中,只是到最后时分才终于爆发出来,化作一场倾盆雷雨,无比强烈的震撼了每个人的灵魂。

由一个周公馆的小小客厅,一天一夜的时间铺开去,展现的却是三十年的恩怨,错综的人物关系。

短短的时间,紧凑的情节,激烈的冲突,让人感觉分分秒秒之悸动。

试运用亚里士多德“悲剧六要素”理论分析曹禺戏剧《雷雨》。

试运用亚里士多德“悲剧六要素”理论分析曹禺戏剧《雷雨》。

以亚里士多德“悲剧六要素”理论解析戏剧《雷雨》[摘要]著名的戏剧家曹禺的代表作《雷雨》通过周、鲁两个家庭千丝万缕的情感纠葛和血缘关系,剖析了社会和历史的种种弊端,展现出命运对人的无情捉弄。

《雷雨》现代戏剧的代表,它借鉴西方戏剧的创作方法和理念。

而对西方戏剧进行最经典诠释的莫过于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著作《诗学》,其中关于“悲剧六要素”理论的阐述对后世的戏剧创作影响深远。

《雷雨》在情节的安排,人物语言的设计,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都成功地借鉴了“悲剧六要素”理论。

[关键词]雷雨;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六要素;西方创作悲剧的历史已历经几千年之久了,从古希腊经典悲剧《俄狄浦斯王》到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等等。

而中国的传统戏剧和西方戏剧有很大的差异,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文化界多方面西化,曹禺正是将中国文化背景与西方戏剧创作理念相结合,《雷雨》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给悲剧下的定义是:“悲剧是对于一个完整、严肃、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1] 《雷雨》完全符合这一定义,它展现出一幕人生的大悲剧,命运的无情捉弄贯穿整部作品,所有的人都无法逃出它的手掌,有罪的、无辜的人们都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一起毁灭。

使观众观看之后产生对剧中人物强烈的同情怜悯之情,也对这样的极端事件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感到庆幸,庆幸之余又会产生后怕和恐惧。

亚里士多德又进一步阐释:“整部悲剧艺术的成分必然是六个——即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与歌曲。

” [1]情节是戏剧的灵魂,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它的重要性甚至超过思想,排在首位。

《雷雨》的戏剧情节安排跌宕起伏,戏剧冲突紧张激烈,这么多的事件,人物之间复杂的情感和命运纠葛,家族、身世秘密的揭露,都发生在二十四小时之内,两个地点之中。

此外,《雷雨》中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也相当成功,专制、伪善的封建家长周朴园;被束缚自由而极端渴望爱情的周繁漪;热情、单纯的受新思想影响的进步青年周冲;后悔着过去所犯下的罪孽却又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罪孽的周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雷雨》情节艺术曹禺对于自己写《雷雨》是这么说到的,“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

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能自己来主宰着。

”每一种文学形式都是创作者的另外一种语言形态,他们通过创作来表现自己对生活和对人性的思考。

艺术是源于生活,也是高于生活的。

因此,创作者往往需要借助一些艺术的表现手法将现实的东西紧凑地展现在一起。

戏剧正是如此。

《雷雨》所采取的表现形式,借助了古希腊悲剧的“发现”和“突转”的结构特征,它叙述了前后30年的故事,仅仅通过“一个初夏的上午”到“当夜两点钟的光景”和周公馆客厅、鲁家这么一个狭小的时空范围去表现。

戏剧冲突更加强烈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对于《雷雨》的情节艺术,实在不敢说是评判,只是浅薄地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

《雷雨》中表现了复杂的人物关系。

众多的人物纠葛在一起,形成了公开的和隐蔽的一个庞杂的关系网。

当着一个关系网一步步被人发现,也就一步步突转到戏剧的最高潮。

于是,在一个小的时空范围内,作者就把一步步的把发现设计地紧凑而有巧妙。

人物与情节是难以分离的,在这部作品中,体现得十分精彩。

似乎每一个人物都是曹禺手中控制的玩偶,由每一个人承担相应的任务,然后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脉络。

周朴园始终是这个悲剧的缔造者。

30年前,他勾引却又抛弃了侍女侍萍,后来又娶了繁漪这样一个勇敢地反抗封建的女人。

其骨子里的自私、虚伪、贪婪和专制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然而,我认为繁漪是这个故事里面的核心人物,她完成了剧中最大的两个发现。

在这里说她是核心人物,是着眼于舞台上发展过程的过程来谈的。

其一,繁漪是一个勇敢却疯狂的女人,她忍受不了周朴园的压迫和专制,与同自己年龄相仿的周萍发生了爱情。

后来得知了周萍和四凤的关系后,下定决心请来四凤的母亲。

然而,四凤的母亲正是周朴园当年抛弃的侍女。

这样的一个巧合使过去和现在开始纠结在一起,并逐渐显露在观众面前。

其二,当周萍对繁漪的厌倦和憎恶显露出来时,繁漪已然放下了一切尊严,她向周萍“做最后一次请求”:“我现在求你,你先不要走……即使你要走,你带我也离开这里。

”而周萍却像他父亲一样,对她说:“你现在不像明白人。

”当他听说她曾经到鲁家去的时候,他就骂她:“你真是一个疯子”,只是“狠恶地”说:“我要你死。

”她一个人在客厅里面,“沉默地立起来,踱了两步”,自言自语:“奇怪,我要干什么?”这个遭受了周家父子两代人欺侮的女人,在遇到最后一次打击后,正在酝酿最后一次的报复。

于是她撕下了那些她以为的纠缠——自己、周萍、四凤、周冲的奇怪关系。

然而不想却牵扯出来了一场更大的纠葛。

这也正是全剧的高潮。

此外,在整个剧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贯穿的动作,其间体现了鲜明的任务性格和与人物自己紧密相关的矛盾冲突。

正是由于每个人物迥然不同的性格和各自的矛盾冲突使得人物在事件的态度上走向惊人的吻合。

这样,情节进一步发展,发现进一步深入,人物进一步丰满。

三者统一融合在一起,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引向了戏剧冲突的中心。

在第一幕中,我们看到“在周宅的客厅里”,四凤在滤药,鲁贵在擦着矮茶几上的烟具。

这一场很长,作者在这一场在中并没有平铺直叙,而是通过鲁贵用威吓的手段向四凤要钱生动地交待了很多故事情节。

第一幕中最重要的一对矛盾就是周朴园和繁漪之间深刻的夫妻矛盾。

通过劝药这一动作,周朴园的封建专制和暴戾显露无遗。

繁漪无力却又竭尽一切的想要反抗。

在这一场戏中,周朴园丝毫没有让步,而繁漪在几次无奈地反复的表现看了也不由得让人生出怜悯。

此外,第一幕中,鲁大海、繁漪、周冲、周萍先后上场。

鲁大海的上场是第一次提及到了这个封建的资产阶级家庭面临的阶级矛盾。

繁漪上场则与四凤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内心战。

两个不同身份的女人爱着同一个男人,且这时候两人都已经心照不宣。

繁漪句句带敌意,四凤句句避答,两个女人的矛盾实际上在这不动声色的对话中被描写地很细致。

接着周冲上场。

周冲向繁漪——自己的母亲吐露了一个少男内心的悸动。

周冲是剧中的新人物。

周家是一个封建家庭的典范,封建家长制极其严重,同时作为一个资产阶级家庭,阶级矛盾中充斥着很多暴力血腥和占有欺压。

这个家庭无疑是死气沉沉的。

而周冲心里面尚未成型的新思想使他成为整个家同里面最富有生气和活力的。

当然,这样的新思想、新个体在封建的背景土壤中最终还是免不了悲剧的,甚至从一开始就被认为是幼稚、天真的角色。

周冲的存在不仅仅在主题上在进行封建批判之余放置一个向往未来的希望嫩芽,同时在情节的设置上成为进一步深化矛盾的要点所在。

作者首先为观众构造了两个兄弟与一个女人的三角恋情,而后来繁漪正是以此为借口找来了四凤的妈妈。

周萍上场之后,与繁漪、周冲三人的对话非常有意思。

儿子向母亲谈心,母亲却与哥哥在不动声色的的只言片语中针锋相对这。

周冲问周萍“知不知道母亲病了”,希望周萍可以陪陪母亲,而繁漪一句:“你哥哥怎么会把我的病放在心上呢?”话语中充满了自嘲,一个迷恋于周萍的女人形象初露端倪。

相反,周萍不耐烦的回应却显现出来他对于繁漪的厌倦。

总之,第一幕中,前后作者着重表现了四凤和繁漪、繁漪和周萍、以及繁漪和周朴园的矛盾。

矛盾在叙述中逐渐开始,而情节在矛盾中也逐步铺展开了。

戏剧在第二幕中迅速发展,过去的事情逐渐露出水面,过去和现在开始交织。

开幕后,周萍和四凤的关系鲜明地摆在了舞台上,观众在第一幕中借鲁贵之口已经知道哦啊了这个事实,然而,这场戏的积极意义在于周萍这个人的形象得到了最直接的全是,并且道出侍萍不愿意女儿到富人家做帮工,和周萍晚上要去看四凤的事情,为后面的发展做了铺垫。

不过,我觉得,第二幕的高潮体现在周朴园和侍萍道出30年前恩怨。

如果这样看,引出侍萍的方式有很多中,而这里穿插着这样一个场景稍显突兀。

《雷雨》本身已极为讲究戏剧冲突的集聚性和同一性,然而在这里看来还是有些剪接不当的痕迹,似乎只是为了引出而引出。

而后,繁漪也出场了,与周萍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这两场都是对第一场中隐藏在幕后的两种冲突的进一步深化。

繁漪与周萍的矛盾是贯穿全场的。

这恰恰实现了我之前所言的繁漪对整个故事情节框架的推动最用。

由第一幕中在周冲面前的话中有话,到第二幕中的激烈争吵,到第三幕中繁漪跟踪周萍到了鲁家,最后疯狂丧失理智的繁漪采取了极端的报复手段。

戏剧冲突一步步酝酿到最终的爆发。

故事发展到这儿,作者安排侍萍出场了。

曹禺在整个第二幕中都穿插了催药的场景,不仅同第一幕相照应,在这里也为侍萍和周朴园的独处创造了机会。

侍萍注意到了那关闭的窗户和古老的家具,使她疑心“这屋子我像是在哪儿见过似的”,她先断定“来过”,再注视着那个柜子,听说这一家姓周,最后看到周家第一个太太的相片,终于惊愕得说不出话来。

紧接着,在周朴园和侍萍的独处时,我们感受到一张一弛的对话。

侍萍的话语一次次地让周朴园产生想法,但两次都被侍萍灭掉。

她说她姓鲁,是四凤的妈。

在这里我有一个疑问,最后侍萍身份的说明是以她自己的口说出来的。

事实上,周朴园似乎已经要放弃对她的追问,而是因为侍萍自己说出来了那几件衬衣的问题。

我想这里是不能仅仅用习惯来解释的。

侍萍回答完之后很是淡定,并没有失误掩口的惊慌。

既然如此,事先希望默默带着侍萍离开以及之前回答中躲避的言辞便显得不那么前后相符了,颇有一些设计的味道。

这幕戏中,周朴园的形象是复杂的。

他一方面继续显示他一个封建家长的权威,一方面在侍萍真正的身份显露以前却很和善。

说他一直保留着家具仅仅是为了减轻内心的罪恶感,还是有失完整的。

他会经常拿出侍萍的照片出来看,这里面还是有怀念的味道。

只是不知道这思念从何而来,也许是在与繁漪的斗争中他自己也受到了寂寞的折磨吧,我们不得而知。

除此以外,那个深夜孤独的老人形象,以及在后来的第四幕剧中写到,他让周萍认母,并打算让侍萍留下来一起生活。

这些描述无疑给周朴园的形象加上了一些善意。

周朴园应该是悲剧的缔造者,但因此这样一个形象就显得不那么坏了。

但这里并非是第二章中的高潮,周朴园、侍萍、大海、周萍四人的冲突才是矛盾的集中点。

周朴园和鲁妈心知肚明,周朴园在继续维持他的资产阶级的形象中透露出父亲对儿子的感觉,侍萍则小心翼翼地审视着自己的萍,保护她的两个儿子不要纠缠,而周萍和鲁大海两个人并不知情。

两个兄弟代表着各自的阶级立场与对方发生了争执。

这样,阶级矛盾和家庭矛盾在知情与不知情的交集中纠结起来,更强烈地冲击着观众的情绪。

发展到第三幕,观众其实已经有了些分晓,但剧中人物还没有揭开那最大的一层面纱。

每一个人都掌握着故事的一部分,却没有整合成一个完整的轮廓。

侍萍在第三幕中就充当了这样一个角色。

在发现周萍与四凤的关系之前,作者又曲折了一次,将周冲作为那个通向最高潮的铺垫者。

周冲到四凤家里送钱,引起了侍萍的疑心。

此时她只是抱着一种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再走上自己悲剧的老路的心情,逼着四凤发下了誓言。

然而周萍的出现,一切都逐渐只想一个最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

在这里繁漪咳仍旧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可以说,这样一出悲剧是在繁漪的一步步无意识的行动中走向公开的。

三幕的最后,四凤,侍萍和大海先后跑入雨中。

谈到雷雨这个意象,它作为环境主线始终穿插在全剧中。

前面几幕中多次提到房内的闷热,尤其是二幕中侍萍准备带着四凤离开周公馆时,“风声、雷声渐起”“风雷声更大”“外面风雷声大作”以及借助周朴园对环境作出的描写“走到窗户望外面,风声甚烈,花盆落地打碎的声音”…….雷雨的描写随着情节逐步靠向高潮也逐渐激烈起来。

发展到第三幕,雷雨与情节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环境描写,它不仅成功地一步步推动情节继续发展,它同时也制造出舞台上紧张的令人窒息的气氛,烘托出任务的心境。

这体现在侍萍逼迫四凤起誓一段尤为突出。

由“远处的雷声”到“雷声轰地滚过去”今儿发展到四凤不管一切地发誓——“上天的雷劈了我”。

雷声在这里轰地过去额,无疑是直击在人物内心上的惊恐,观众的心也一点点在这些恰到好处的雷声中揪起了心。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周萍终究还是来了。

此时刚刚起誓的四凤内心该是多么的纠结和挣扎。

不管是对母亲的爱还是对周萍的不舍,她都很难以取舍,加之中国人内心对因果报应和天地的敬畏,四凤此时的艰难已不言而喻。

雷声的出现再次成功地增加了此处的戏剧效果。

第四幕又回到了周公馆的客厅里面。

一切始于这里,如今也终将终于这里。

曹禺为观众做了最后一次的曲折设计,又再次让人物在引向必然的悲剧之前经历了落差。

周萍和四凤决定今晚就走,四凤——这个单纯的女人期待着和心爱的人双宿双飞,以为这就可以抹去这过去的种种罪恶。

虽然母亲最开始并不同意,却最终在四凤已经怀孕的这个事实上作出妥协。

事情好像有了一点转机,而只有侍萍心理明白所有的事实真相,这个善良的母亲自己承受着不能言喻的痛苦。

尽管已成事实,但悲剧还尚未成为真正的悲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