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的艺术风格

合集下载

曹禺话剧《雷雨》的主要特点

曹禺话剧《雷雨》的主要特点
②富有丰富潜台词和个性化的戏剧语言。《雷雨》中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语言特色,作者根据人物的教养、地位、心理,乃至所处的说话场合及环境气氛的不同而为人物设定不同的语句词汇、语调节奏,表现出语言的个性化。再者作者善于细致地把握并写出不同特色的语言,讲究语言的动作性,即在人物语言中寄寓着人物的内心活动,形成丰富的潜台词,使读者感受到话中有话,弦外之音。
d.回溯法的运用:剧作家为将三十年间的内容浓缩于一天中加以表现,采用了回溯法,即以“现在的戏”为开端,让“过去的戏”穿插其间,正面展示了“现在”正发生的事情,而以回溯过去的方式推动“现在的戏”发展,从而使得剧作结构凝练,情节紧凑,矛盾集中。
e.《雷雨》中还运用了各种有关情节结构的技巧,如重点与穿插,期待与悬念,发现与陡转,增强了结构的完整性和剧情的紧密性,提升了剧话剧《雷雨》的主要特点:
①独特的结构艺术结构。《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标志现代话剧的成熟,在结构方面多有特色,表现如下:
a.结构严密而线索分明:《雷雨》采用西洋戏剧的“三一律”结构,将三十年间发生的事情集中于一天,在周公馆及鲁家两处展开,情节高度集中,剧作矛盾众多而线索分明,以周朴园与繁漪的冲突为明线,以周朴园与侍萍的关系为暗线,互为影响,使得全剧八位人物处于紧张冲突中,引人入胜。也使得剧作呈现出严谨连贯、有机统一的效果。
b.巧用“巧合”成网状结构:《雷雨》在处理戏剧冲突时采用网状结构类型,即在全剧中设置一个主要情节,同时各种矛盾冲突间呈现出巧合性联系,环环相扣,互为因果。以各种冲突推进情节发展,如侍萍到周公馆看完女儿,却因此与周朴园不期而遇,周萍与四凤相恋而出走,最终因此揭露出二人的兄妹关系。
c.封闭式结构的设置:《雷雨》吸收外国剧作经验,形成封闭式的结构。戏剧从冲突中开幕,舍弃剧情交代,而于后果的卒然爆发中交代前因。而“序幕”及“尾声”的设置产生对戏剧远距离的理性审视,加强了全剧的悲悯情怀。

浅论曹禺《雷雨》独特的艺术魅力

浅论曹禺《雷雨》独特的艺术魅力

内容提要《雷雨》在戏剧艺术上臻于完美之境。

本文从戏剧艺术冲突、人物形象的塑造、戏剧结构和语言特色四个角度讨论了剧作感人的艺术魅力。

《雷雨》的矛盾冲突杂而不乱,层次感极强,使得剧中千丝万缕的种种矛盾冲突环环紧扣,动人心魄。

《雷雨》的人物形象鲜明而复杂,虽然全剧只有八个人物,但每一个都极具个性。

《雷雨》的结构严谨精巧:采取特殊的“回顾方法”,将过去的情节与现在的情节交织起来,以“过去的戏剧”推动“现在的戏剧”;出色地应用“发现”的手法,促进戏剧情节的激变和高潮的到来;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参与,使观众的情绪与剧情的发展一起跳跃。

《雷雨》的语言极具特色:人物语言本质而又本能,高度个性化;人物语言随处可见简练而有味的潜台词;人物语言富于动作性;人物语言具有诗性的抒情。

《雷雨》的这些特点相互融为有机整体,不可分割,显示了作者卓越的艺术才华和感人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曹禺《雷雨》戏剧艺术冲突人物结构语言浅论曹禺《雷雨》独特的艺术魅力话剧《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优秀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是杰出的剧作家曹禺的代表作。

它在一九三四年问世,以其精巧的艺术构思、鲜明的人物形象及深刻的内容,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强烈喜欢。

《雷雨》是一部很感人的戏剧,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打动无数中国人的心!《雷雨》一剧人物形象的刻画、戏剧性强的结构方式和精彩的戏剧语言被人们广为称道,它奠定了曹禺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地位,同时也是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雷雨》写了周、鲁两家之间的恩怨情仇和阶级对立,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矛盾冲突中逐渐被推至读者面前的。

语言是构成剧本的基础。

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

《雷雨》在戏剧艺术上臻于完美之境。

本文试图从戏剧矛盾冲突、人物形象、戏剧结构和语言特色四个角度谈谈自己对曹禺《雷雨》戏剧艺术的理解。

一、《雷雨》的矛盾冲突杂而不乱,层次感极强《雷雨》反映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

《雷雨》艺术特色及特点

《雷雨》艺术特色及特点

《雷雨》艺术特点1、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构成强烈的人物性格冲突,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周朴园与侍萍相见的重场戏中,突出地表现了作家对自己的人物是多么熟悉。

他仅以三言二语就使人物活生生地站立起来。

同时,也表现了曹禺特别注重于描绘人物内心微妙的感情波动,善于以最准确,最形象的言语挖掘出人物灵魂深处的隐秘。

侍萍已经知道面前就是三十年前的周朴园,周朴园却并不知道眼前的人是谁。

第一层的几句责问,还只是封建家长惯使的威风;第二层的查询旧事,则持续着三十年来怀念亡妻的“多情”,此刻的语言舒缓、顺畅、夹带着“沉思”“眷念”;发展到第三层,侍萍微露端睨,他急切地要探问真情,但事关“大人物”的身份地位,因此用语必然吞吞吐吐、假假真真,以遮掩自己的隐恶。

随着侍萍一步步揭出真相,周朴园一步步陷于被动,两个人物内心交锋越来越紧张,戏剧冲突也随之激化起来。

侍萍沉重的叙述,三十年前的悲惨景象再现了,周朴园再也维持不住道貌岸然的面孔,只能“汗涔涔”地说出了一个“哦”字。

当侍萍问到:“老爷,你想见一见她吗?”二个急忙的“不,不,”吐露了他内心深处的恐惧。

最后,弄清侍萍就站在面前,他徐徐立起:“你,你,你是……”这是他很怕承认又无法否认的本能反映,一声低而拖长的“你是……”展现了周朴园此刻剧烈的心理活动。

他在迅速思考着侍萍的存在对自己的利害关系,这中间经历了一段不很短的思想路程。

在一个刹那的停顿之后,他脱口而出的话是:“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那套多情、怀恋再也装不出来了。

刹那的停顿,反映出对于经常思念的少女,已经被折磨成连他都认不出的贫苦老妇人而感到的幻灭;两句质问,则深入地揭露了他自私、冷酷的阶级本性。

这一段对话,精炼而又鲜明地表现了人物内心十分复杂的思想情感,细致入微地揭示了人物深藏在心底的心理活动。

2、人物对话中潜台词含义丰富巴金曾说过:“《雷雨》是一部不但可以演,也可以读的作品。

”《雷雨》的可读性固然由于其构思精妙,情节曲折、戏剧冲突尖锐、鲜明等诸种因素,而更重要的是由于其对话中潜台词具有极其丰富的含义。

《雷雨》的艺术特色浅析

《雷雨》的艺术特色浅析

内容摘要:曹禺的作品《雷雨》对我国的戏剧创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将我国的戏剧创作引向了高潮。

曹禺一生中,创作了多部优秀的戏剧作品,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塑造人物的独特手法,为其在中国的戏剧界奠定了不可撼动的地位。

本文主要以曹禺的作品《雷雨》为案例,对曹禺的艺术世界进行剖析,从而对曹禺的作品进行更加深入地解读。

关键词:曹禺雷雨艺术世界女性形象本文以爝莉为案例,浅析该作品的艺术特色,以期走进曹禺的艺术世界一.《雷雨》作品简介《雷雨》是现代最杰出的、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剧作,这部作品通过了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的关系,深刻地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丑陋揭露出来,在中国的文坛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

故事主要叙述的是在二十世纪初的一个封建资产大家庭,周朴园作为一个封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对下层的百姓和无产阶级工人进行了残酷地剥削和压榨。

周朴园的太太繁漪由于不能忍受周公馆内那种封建家长制度的残酷压迫和舒服,于是在与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相遇之后爱上周萍,并且开始去追求自己美好的生活。

但是不久之后,周萍就意识到这种不正常的乱伦关系,便开始想办法摆脱繁漪,在这过程中,周萍爱上了鲁侍萍的女儿四风。

当鲁侍萍来到周公馆后,遇到周朴园,又开始揭露了周朴园和鲁侍萍的一段过往,也发现了鲁侍萍就是周萍的生母。

在这一个雷雨之夜,各种人物关系的真想相继浮出水面,周萍与四凤的兄妹关系使两人无法接受,两人相继自杀,周朴园的小儿子周冲在去解救四凤的同时也触电身亡。

一场雷雨,浇醒了一个制度,浇醒了一群人,或许在这个时候,对于当时来人将,死便是最好的归宿。

二.《雷雨》中体现出的艺术特色《雷雨》中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对人物性格的塑造鲜明而又生动在《雷雨》中,曹禺对剧中每个人物的塑造都是别具用心的,每个人也是鲜明而又生动的。

周朴园的资本家的丑恶嘴脸,鲁侍萍的正直与善良,繁漪的对爱情的执着与反抗精神,周萍的胆小懦弱、鲁大海的工人阶级形象,四凤与周冲的单纯与清澈,每一个人物都表现得活灵活现,而且每一个人物也都代表着当时封建社会的不同群体的人,从一个封建社会大家庭来折射出当时整个封建社会的丑陋与落后,让我们看到了曹禺心中对于旧社会的憎恶与对新社会的精神向往和艺术理想。

关于雷雨的艺术特色

关于雷雨的艺术特色

关于雷雨的艺术特色雷雨是中国著名的话剧作品,也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一。

该剧由曹禺创作,于1934年首演,至今已经演出了无数个版本,成为中国话剧界的经典之作。

关于雷雨的艺术特色有以下几点:一、本剧表现了封建家族的沉沦雷雨讲述的是发生在一户大家族中的家事纷争,以及家族走向衰败的过程。

作品中描绘出一个封建家族的兴盛和沉沦,其中家族中各个成员的命运变迁呈现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二、本剧的时代背景设置为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作品的时代背景被设置为20世纪20年代,上海是当时的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雷雨的地理背景邻近上海,这使得这部作品更加具有时代感。

同时,上海这个城市的繁华与浮躁,也让作品描绘的封建家族的落寞更加鲜明。

三、本剧的性格塑造或奠定了中国话剧的现实主义基础雷雨中塑造出了一批性格丰满、情感真挚、刻画逼真的人物形象。

如颜小峰的算计、刁蛮的小兰、善良而忧郁的雷峰等等。

作品中这些形象的塑造极具现实感,它们身上的情感、矛盾,是人们生活中看到的。

而这样的角色刻画,为中国现代话剧塑造了现实主义的基础。

四、本剧深入剖析了“道德底线”、“亲情”等话题作品中,颜小峰不惜强奸妇女、杀害亲姐妹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让人们看到了人性中最为黑暗的一面。

与之相比,雷峰弃医从文,信守自己的信仰所代表的人性光辉。

剧中通过人物的塑造,极为深刻地剖析了“道德底线”、“亲情”等话题,给读者思考一些现实性问题提供了思路。

五、本剧通过严谨的结构与对话,使得人物思想更加深刻、逼真作品的结构与对话精益求精,几个层次紧密结合,展现出一种严谨的构造。

各种情感的交锋、各种命运的交汇,让读者非常容易沉浸在各个环节中,感受各个角色的思想、感情。

本剧的文笔自然,平实,富有表现力,让人们看到了现代语言表达的高峰。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雷雨不仅是一部剧本,同时也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它刻画出封建家族的命运,展现了人性的丑恶和光辉,深入剖析了社会现实,通过严谨的结构与对话,让人物思想更加深刻、逼真,它的艺术特点,不仅催生了一批现代中国话剧,同时也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论《雷雨》的戏剧艺术

论《雷雨》的戏剧艺术

论《雷雨》的戏剧艺术《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由曹禺创作于1934年。

这部戏剧作品以揭示封建家庭的丑恶和社会的黑暗为主题,通过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展现了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首先,值得称赞的是《雷雨》的剧本结构和情节设置。

曹禺巧妙地将家庭内部的矛盾和社会的压迫相结合,通过一系列的冲突和转折,展现了封建家庭的虚伪和道德沦丧。

剧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性格各异,他们的言行举止和心理活动都被描绘得非常细腻,使得观众能够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其次,剧中的对白和台词具有极高的艺术性。

曹禺运用了大量的隐喻、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剧中的对话更加富有诗意和哲理。

他巧妙地运用了夸张和讽刺的手法,使得剧中的对白充满了张力和冲突,增强了戏剧的张力和观赏性。

同时,剧中的台词也具有极高的可记忆性,经典的台词如“人活一口气,就是活着”、“我是一个女人,我不怕你!”等都成为了广为流传的经典语句。

再者,剧中的舞台表现手法也非常出色。

曹禺精心设计了各种舞台布景和道具,使得剧中的场景更加真实和生动。

他还运用了音效和灯光的手法,使得剧中的情节更加紧凑和引人入胜。

此外,剧中的动作和表演也非常精彩,演员们通过精准的动作和表情,将人物的内心情感完美地传递给观众。

最后,剧中的主题和思想也是《雷雨》戏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曹禺通过对封建家庭的揭露和批判,呼吁人们追求自由和平等,反对封建礼教和压迫。

他通过剧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黑暗面,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综上所述,《雷雨》的戏剧艺术在剧本结构、对白和台词、舞台表现手法以及主题和思想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魅力。

它不仅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一部具有深刻人性洞察力和社会批判意义的杰作。

通过《雷雨》,我们能够深入地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黑暗面,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力量。

雷雨的艺术成就论述

雷雨的艺术成就论述

雷雨的艺术成就论述导言:《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是中国社会现实主义文艺发展的里程碑。

该剧由曹禺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揭示了当时社会上一系列的问题,包括封建主义、父权制度、私有制等等。

本文将对《雷雨》的艺术成就进行论述,探讨该剧在舞台艺术、情节刻画、社会思想传达等方面的突出之处。

一、舞台艺术的突出表现《雷雨》的舞台艺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剧中美轮美奂的舞台布景成为观众心中永不磨灭的记忆。

例如,雷家的大门、雷家的主屋以及小米村的农舍等等,通过巧妙的布景设计,使观众仿佛真切地身临其境。

其次,剧中的服装设计独具匠心,突出了人物的性格与社会地位。

富贵人物穿着华丽庄重的衣服,而农民则穿着朴素的工衣,这种对比营造了鲜明的舞台画面。

此外,音效的运用也让观众沉浸在剧情中。

如雷雨大作时伴随着狂风暴雨的声音,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

二、情节刻画的精准凝练《雷雨》的情节设置紧凑而一气呵成。

剧中描绘了雷家三代人的命运轨迹,通过对家族成员各自生活的描写,使观众逐渐发现了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家族冲突、个人追求、道德经济等问题都得到了全面而精准的表达。

同时,剧中的悬念处理也十分巧妙,使得观众始终保持着强烈的观剧欲望。

三、社会思想传达的深刻内涵作为社会现实主义文艺作品,《雷雨》在剧中表达了深刻的社会批判和人性思考。

剧中塑造了各个角色的形象,如雷家家长的封建专制、雷绍武的虚伪和自私以及雷云霆的冲动和野心等等,使观众深刻体会到了当时社会上一系列问题的严重性。

此外,剧中对“自由”和“命运”等主题进行了思考,引发了观众对人生、社会等问题的深度思考。

结语:《雷雨》无疑是中国现代戏剧中的一朵奇葩,其艺术成就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舞台艺术的突出表现,情节刻画的精准凝练以及社会思想的深刻传达,该剧成功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一系列问题,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反思。

决涛饰演的雷云霆更是将该剧演绎到了巅峰,使其艺术价值得以最大限度地展现。

《雷雨》的情节艺术

《雷雨》的情节艺术

《雷雨》的情节艺术浅谈《雷雨》情节艺术曹禺对于自己写《雷雨》是这么说到的,“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

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能自己来主宰着。

”每一种文学形式都是创作者的另外一种语言形态,他们通过创作来表现自己对生活和对人性的思考。

艺术是源于生活,也是高于生活的。

因此,创作者往往需要借助一些艺术的表现手法将现实的东西紧凑地展现在一起。

戏剧正是如此。

《雷雨》所采取的表现形式,借助了古希腊悲剧的“发现”和“突转”的结构特征,它叙述了前后30年的故事,仅仅通过“一个初夏的上午”到“当夜两点钟的光景”和周公馆客厅、鲁家这么一个狭小的时空范围去表现。

戏剧冲突更加强烈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对于《雷雨》的情节艺术,实在不敢说是评判,只是浅薄地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

《雷雨》中表现了复杂的人物关系。

众多的人物纠葛在一起,形成了公开的和隐蔽的一个庞杂的关系网。

当着一个关系网一步步被人发现,也就一步步突转到戏剧的最高潮。

于是,在一个小的时空范围内,作者就把一步步的把发现设计地紧凑而有巧妙。

人物与情节是难以分离的,在这部作品中,体现得十分精彩。

似乎每一个人物都是曹禺手中控制的玩偶,由每一个人承担相应的任务,然后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脉络。

周朴园始终是这个悲剧的缔造者。

30年前,他勾引却又抛弃了侍女侍萍,后来又娶了繁漪这样一个勇敢地反抗封建的女人。

其骨子里的自私、虚伪、贪婪和专制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的结局。

然而,我认为繁漪是这个故事里面的核心人物,她完成了剧中最大的两个发现。

在这里说她是核心人物,是着眼于舞台上发展过程的过程来谈的。

其一,繁漪是一个勇敢却疯狂的女人,她忍受不了周朴园的压迫和专制,与同自己年龄相仿的周萍发生了爱情。

后来得知了周萍和四凤的关系后,下定决心请来四凤的母亲。

然而,四凤的母亲正是周朴园当年抛弃的侍女。

这样的一个巧合使过去和现在开始纠结在一起,并逐渐显露在观众面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雨》的艺术风格四幕悲剧《雷雨》是曹禺的成名作,也是是曹禺的第一个戏剧生命,它的问世,宣告了我国近代史上话剧新时期的开始,也标志了中国话剧的成熟。

在话剧《雷雨》中,角色内心世界的多层次塑造,对话独特的语言艺术,尖锐激烈的矛盾纠葛和紧张的戏剧冲突都体现了《雷雨》的艺术风格。

一、《雷雨》对角色内心世界的多层次塑造《雷雨》在剧情结构方面纵横交错,四幕话剧表现出一种错综复杂恩怨中的每个角色都被一种冥冥而不可知的力量控制着走向悲剧的宿命感。

但是对于《雷雨》的写作动机,曹禺曾经说过:“写《雷雨》是一种感情的迫切的需要。

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长不能自己来主宰。

”“《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

” [1]由此来看,《雷雨》的本意并不仅仅是人们想的那样是要“揭露家庭的罪恶”,而更是曹禺他对人生活环境的一种探索。

正如他所说:“我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述诗,但绝非一个社会问题。

” [2]所以我首先觉得《雷雨》的艺术风格主要渗透在角色创作上,也就是多层次、多方面地揭示角色的内心世界,给予角色以浓厚的感情色彩。

曹禺从他所塑造的角色内心世界出发,严格遵循着角色思想感情的发展逻辑,写出了角色的行为、发展和结尾。

这一点从《雷雨》里具备很鲜明性格的各个角色身上就能看出。

首先是封建大家长周朴园,他是封建主义的资本家代表,内心虚伪,有一副令人厌恶的嘴脸。

周朴园拥有着截然相反的两张嘴脸,一方面他对鲁侍萍有着厚厚的思念,连周公馆内的家具摆设还按三十年前侍萍在的时候的模样,还保留着鲁侍萍生孩子时关窗户的习惯;但另一面,当见到三十年后的鲁侍萍时他心里又埋下了一条底线,在以往的事对他的权利、明誉、地位没有造成损害的时候,他可以顾念以前的感情,一旦造成威胁,就换上了一副冷酷无情的可憎面孔。

这从他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鲁大海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他的虚伪和造作。

其次,周朴园的妻子周蘩漪却是个内心热情、对爱情执着追求的女人。

当然,她和鲁侍萍一样都是封建主义的受害者,但是她有着很强烈追求自由的欲望,具有着对封建主义的反抗精神。

她憎恶着像关着小鸟一样的牢笼似的周公馆,对周朴园的跋扈专横有着强烈的憎恶和怨恨,却又不能逃离那个牢笼,十几年的时间里只能在那个有如雷雨之前的天气那样郁热、沉闷的空间里渴望着自由的生活着。

她也是曹禺在《雷雨》中塑造的最有性格的角色,曹禺在序中这样的评价周蘩漪:“周蘩漪是个最动人怜悯的女人,她不悔改,她如一匹执勤的马,毫不犹豫地踏着艰难的走道,她抓住周萍不放手,想重新拾起一堆破碎的梦而救出自己,因这条路也引向了死亡”。

[3]但可惜的是周萍却想要摆脱她,这让周繁漪疯狂和绝望,于是最后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伴随着情节的发展,角色们的感情如潮水般涌出,角色的性格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和周蘩漪相对应,周萍却恰恰相反,他是一个胆小懦弱、不敢向封建礼教挑战的小人物,对自己胆怯懦弱矛盾的性格又苦恼终生不能摆脱,就像一株小草在风鸣闪电的雷雨中飘摇跌宕。

所以年幼时就被送到乡下,在既没有父爱又无母爱的生活环境中孤独又寂寞地度过了应该是最美好的青春,直到25岁那年才从乡下回到父亲周朴园身边。

在这样的环境下,周萍虽然肉体是在逐渐成长着,但是精神年龄却还处于年幼时。

因此面对周蘩漪炽热的爱情周萍所表现出来的却是退缩,却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想要摆脱和周繁漪的关系。

而与鲁四凤的爱情中,周萍虽然体现出了一丝责任感,但由于这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爱,从而导致了宿命的惨剧,因此他也是一个受封建礼教束缚的悲剧。

然后,《雷雨》中的鲁侍萍是一个很有骨气、正直、心地善良的角色,面对周朴园的无情背叛与道貌岸然的丑恶嘴脸,她冷静、清醒的给予了嘲讽;当面对周朴园的羞辱时,又很刚强,很有自尊。

可是她毕竟是一位母亲,当她面对儿女的惨痛悲剧时,又是那么的悲痛不已。

她身上有着坚韧不屈、刚强的性格,但同时又受残腐封建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观念以及命运的束缚,使这个角色被塑造的更加真实可信。

《雷雨》中的鲁大海是一个具有鲜明时代色彩的角色,在他年幼时就被母亲抱着投河,幸免于难后他和母亲屈辱的活着,受尽人间疾苦,之后又到了周家矿上当了工人,做了工人代表。

由于他是一个受压迫的阶级,看透了资本主义为了钱什么都能干的出来的阶级本质,于是放声大骂周家是一群扒皮强盗,在他的身上体现着工人阶级顽强的反抗精神与斗争精神,表现出了被压迫者们的的大公无私的英勇表现,和父亲周朴园的抗争到底,也表现了顽强的反抗精神,但也映射出了他的经验不足与鲁莽、幼稚的性格,但这当然是无法掩盖他的时代色彩的。

接着,四凤是《雷雨》中一个可怜的人,她在性格上有很多如孝顺,善良,勤劳等的优点,而就是这样善良的人在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形下进行了选择,爱上了周公馆里最为懦弱,随风左右飘忽不当的周萍,从而走上了跟自己母亲一样的、甚至更为凄惨的道路。

这样的结局给人感觉四风至始至终保持着人之初性本善的感觉,难免对她产生怜悯同情。

但是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四凤的悲剧从最初开始,还是有挽回的余地的,这主要看她自己的选择。

四凤的惨剧的第一个杀手就是她自己。

她的两次重要的人生选择题都做错了,第一,鲁侍萍告诫她不要到大户人家去当佣人,可她却听从了鲁贵的话去了。

第二道关于爱情、爱人的选择题她又做错了。

爱情是个能蛊惑人心智的毒药,四凤不可遏制的爱上了大少爷周萍,四凤的不幸由她自己一手酿成。

“在感情的火坑里打着昏迷滚”这是曹禺在揭示《雷雨》中人物内心世界的特色,而四凤最终也是摆脱不了宿命的安排。

最后来看周冲,《雷雨》中的他有着冲破这阴暗污秽世界的执念:“我想,我像是在一个冬天的早晨,非常明亮的天空,……在无边的海上……哦,有一条轻得像海燕似的小帆船,在海风吹得很紧,海上的空气闻得出有点腥,有点咸的时候,白色的帆张得满满的,像一只鹰的翅膀贴在海面上飞,飞,向着天边飞,前面就是我们的世界。

”[4]在周冲的这段独白可以看出他有一双很纯净的眼睛和一颗很纯洁的内心。

他在感情上是一个热情、浪漫、孩子气、天真、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人,在《雷雨》中这几乎是一个最阳光耀眼的存在。

一直觉得他很可惜,但在那沉郁的家庭只有死的惨烈才可以反抗的时候,他的死也是必然的。

具有象征性,像是旧我死,新我生。

他是这燥热夏天里的一股凉风。

在《雷雨》这般郁热的分围里,他是个不协调的谐音,有了他的存在,才衬托出《雷雨》的明暗。

总的来说,周冲就是一个单纯、清澈的孩子,他对爱情怀抱着憧憬,对未来充满了热情,却被现实的悲剧打破了,成为了封建伦理的最无辜的牺牲品。

二、《雷雨》独特的语言艺术《雷雨》在语言上也有它独到的艺术风格,曹禺在紧张刺激的戏剧冲突中使用富含魅力的语言展现角色的内心世界,耐人寻味的台词对话,个性鲜明的角色语言,感情强烈的诗化特征等都把语言的艺术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充分展现出了被称为中国话剧史上传奇的优秀能力。

1、耐人寻味的台词对话《雷雨》中有着丰富的“潜台词”(在戏剧的台词中没有直接说出但是观众可以通过思考领悟出来的言语)。

潜台词可以说是戏剧的酵母,“潜台词”既要演员便于在台上诉说,又要台下观众来亲听“语言”让观众和读者展开丰富的遐想。

深味的潜台词是优秀话剧的重要评价标准,在《雷雨》中优良的潜台词随处可见。

如:周萍为了摆脱蘩漪的爱,决定离家去矿上,周蘩漪一心想留下他,“周蘩漪:(笑)我怕你是胆小吧?周萍:怎么讲? 周蘩漪:这屋子曾经闹过鬼,你忘了。

”[5]“闹过鬼”这个潜台词可能说明,他们两个曾乱伦的关系,还有周蘩漪这些年来一直由于与周萍的异常关系,妻不像妻,母不像母,活的人不人鬼不鬼,是一种非常痛苦委屈的心里表现。

同时也可能指周萍视周蘩漪如鬼,想要远离和感到恐惧的心理。

这种“潜台词”不仅让角色的性格饱满丰富,也让读者感到回味无穷。

这些潜台词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充分体现了《雷雨》它的魅力,也是读者和观众百看不厌的原因。

2、个性鲜明的角色语言在《雷雨》中每个角色都有独特各有的个性,每个人的话语,语气,语调,比例,节奏都没有重复,只有个性化的语言才能让角色性格鲜明饱满,给人留下深刻。

同时《雷雨》中也有着因为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所以他们的语言个性也非常的突出和鲜明的特点。

作者曹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的语言加入了自己的诗意的美化,使角色既不脱离实际生活也符合了各自的身份地位。

《雷雨》中刻画的人物都有一种“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

每个人物都有着鲜明的特色风格,如周朴园的自负和专横就从其中体现的很明显:周朴园:我的家庭是我认为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我的儿子我也认为都还是健全的子弟,我教育出来的孩子,我绝对不愿叫任何人说他们一点闲话的。

他的话都带有一种让人无法反抗的上位者的气息,带有一丝命令的语调,好像他的话就是对的就是真理。

而鲁贵作为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小人物则充分体现了其懦弱的心态和趋炎附势、惟利是图小人形象,如鲁贵教训女儿说的话:“ 鲁贵:什么脸不脸?又是你妈的那一套!你是谁家的小姐?——妈的,底下人的女儿帮了人就失了身份啦。

鲁贵:(汹汹地)讲脸呢,又学你妈的那点穷骨头,你看她,她要脸!跑他妈的八百里外,女学堂里当老妈,为着块钱,两年才回一趟家。

这叫本分,还念过书呢,简直是没出息。

”[6]其中充分体现了他见钱眼开,欺软怕硬只图钱,根本不关心任何人,包括女儿四凤,甚至把四凤当作他的一棵摇钱树。

总之《雷雨》就是通过个性化的角色形象的语言台词串成一条线,把我们和角色连在一起的。

3、感情强烈的诗化特征曹禺创作的《雷雨》有一种强烈的诗化特征,这种诗意可以是一种戏剧氛围,也可以是一种戏剧表现手段,还可以是一种抒情的语言,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的情调和韵味,也可以体味到西方现代戏剧常用的象征、表现等手法的运用。

“曹禺运用这种诗化手法使《雷雨》里角色的语言、动作、行为更加具有诗意,使之更加的具体、形象可感,同时可以增强表达效果,让人更容易理解。

”[7]在《雷雨》中,曹禺喜欢对他所描绘的人物进行外貌、性格和身世等的具体描述,对人物生活的场景作详细的说明和描绘。

这种语言就如同叙事诗一样。

那像诗一样的语言,具有浓厚的抒情性,意蕴深厚,发人深思,耐人寻味,有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从《雷雨》的创作过程看, 曹禺写戏有现实中情绪的流露, 而且这种情绪往往是“诗化”了的情绪。

例如《雷雨》的创作情绪, 既有对早时代旧家庭的批判, 又有对命运的神秘冥想。

曹禺自己说他在写作时“在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慈,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同时,他又承认说:“《雷雨》对于我是个诱惑, 与《雷雨》俱有的情绪蕴成我对于宇宙间许多神秘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

”总之曹禺一直在追求诗与戏剧的结合, 追求诗的境界, 曹禺的话剧是“诗化的戏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