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4测量平均速度集体备课(附模拟试卷含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 1.4测量平均速度教案(附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新人教版)

《测量平均速度》◆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说“承上”是因为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
说“启下”是因为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体会间接测量物理量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
教材设计实验来巩固平均速度的知识,练习用停表测时间,用刻度尺测长度,选用的器材比较简单,只有木块、斜面和小车,通过在斜面的中间放上铁片,用来划分两段路程,在小车或小球撞击铁片时记录时间,两段时间之和就是小车在斜面上的总路程所通过的时间。
教材要求学生计算前半程和总路程的平均速度,应当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在计算中复习巩固解决物理计算题的方法和步骤,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体会说到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
2.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体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
2.养成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需要:长木板一个带刻度尺、机械停表一块、小车、金属片、小木块一块。
◆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1 展示问题:1.速度的公式及各字母含义?2.如果想测量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那些物理量?需要什么测量工具? 3.如何使用刻度尺?如何使用停表? 学生活动1学生复习、讨论后回答【设计意图】 温故知新,维新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新课讲授实验: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1、实验目的、原理和实验器材实验目的: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t sv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路程和时间。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案例:1.4测量平均速度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平均速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导入新课
1.以生活实例导入,如描述一辆汽车从学校出发到家的行驶过程,引导学生关注物体运动的距离和时间。
2.提问学生:“我们如何知道这辆汽车行驶的速度快慢呢?”引发学生对速度概念的回忆和思考。
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要计算这辆汽车从学校到家的平均速度,应该如何进行呢?”激发学生对平均速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整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鼓励他们相互鼓励和反馈,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通过课堂总结和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学案例:1.4测量平均速度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第四章第一节“测量平均速度”,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掌握计算平均速度的方法,以及能够运用平均速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速度的概念,对物体运动快慢有一定的理解。但平均速度的计算和实际应用,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速度的知识,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4测量平均速度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1.4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1.4节“测量平均速度”。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1. 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2. 学会使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物体的运动距离和时间;3. 能够运用平均速度公式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4. 了解速度的变化和平均速度的区别。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能够正确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2. 学会使用刻度尺和秒表进行测量;3. 能够运用平均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平均速度公式的运用,以及如何解决实际问题;2. 教学重点:平均速度的概念,以及如何正确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刻度尺、秒表;2. 学具:学生手册、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运动员跑步的比赛,引出平均速度的概念;2. 讲解:讲解平均速度的定义,以及计算公式;3. 演示:使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物体的运动距离和时间;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6. 应用:运用平均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六、板书设计1. 平均速度的定义;2. 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3. 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4. 实际问题解决方法。
七、作业设计1. 请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你从家到学校的时间和距离,计算你的平均速度;2. 请你计算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已知路程为200公里,行驶时间为4小时;3. 请解释速度的变化和平均速度的区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平均速度的概念,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2. 在实验环节,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3.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能够运用平均速度公式,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4. 课后作业的设计,能够巩固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和计算能力;5. 拓展延伸部分,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速度的变化,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部编物理八年级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知识点+例题)(解析版)含答案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1章 《机械运动》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讲义(知识点总结+例题讲解)架解一、测量平均速度实验(间接法):1.实验原理:tS v;2.实验器材: 刻度尺、停表、小车、斜面、挡板; 3.实验步骤:(1)使斜面保持一定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挡板放在斜面的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程S 1;(2)测量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挡板的时间t 1;(3)根据测得的S 1和t 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 1;(4)将挡板移至S 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点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 2所用的时间t 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2。
4.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具体测量过程和记录表格:得出的结论: 小车从斜面滑下是越滑越快;【例题1】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装置如图所示,将小车从斜面上端A 点由静止释放到达B 点,用电子表记录小车的运动时间,图中方框内的数字是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的原理是 ;(2)小车在下落的过程中,受 (选填“平衡力”或“非平衡力”)作用,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km/h ;(3)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4)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 (选填“大”或“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测量 。
(5)如果在实验中,先释放了小车,才开始计时,那么测得的平均速度会 (选填“偏大”或“偏小”)。
【答案】(1)v=st;(2)非平衡力;0.72;(3)小于;(4)小;时间;(5)偏大。
【解析】解:(1)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路程及对应的时间,该实验的原理是v=st;(2)由题意可知,小车是由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而且运动过程中没有维持匀速直线运动。
所以小车不是处于平衡状态,故小车不是受平衡力的作用;由图示知,小车通过的全部路程为0.5m+0.5m=1.0m,所用的时间为5秒,所以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st =1m5s=0.2m/s=0.72km/h;(3)由图示知,上半程和下半程的路程都是0.5m,但通过上半程所用的时间为3s,下半程所用时间为2s,所以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4)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并减小测量时间造成的误差,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较长,测出的时间误差较小。
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新人教版[1]
![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新人教版[1]](https://img.taocdn.com/s3/m/331519188bd63186bdebbca8.png)
八年级物理上册1.4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物理上册1.4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物理上册1.4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测量平均速度
八年级物理上册 1.4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1.4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辽宁省鞍山市八年级物理上册1.4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辽宁省鞍山市八年级物理上册1.4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辽宁省鞍山市八年级物理上册1.4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平均速度的测量课题第四节平均速度的测量第 4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过程与方法1。
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教学过程教学札记讲解实验课的特点和注意事项本节内容是初中学生的第一次实验课而且又是在操场上进行,所以教师必须向学生交代清楚物理实验课的特点和实验纪律,使学生知道物理实验课并不是娱乐课,也不是劳动课,更不是体育课.它是把理论知识和动手实验相结合并不断进行思维的动眼、动手、动脑等全面性地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使学生直接获得知识和理解掌握运用知识的主要途径。
而听懂实验过程,明确实验目的,正确操作仪器,注意实验纪律又是上好实验课的根本保证。
因此实验前应让学生知道以下注意事项。
1.明确实验内容和目的。
知道自己的责任.2.严格按照教师安排的程序进行实验.3.实验中要严肃认真,操作仪器要准确,记录数据要讲究实事求是。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4测平均速度》教案

《1.4测平均速度》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1.会使用停表、刻度尺测量平均速度.2.正确观察和测量平均速度.情感目标1.通过实验养成认真细致的行为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精神.2.通过实验养成和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教学过程教材设计实验来巩固平均速度的知识,练习用钟表测时间,用刻度尺测长度,选用的器材简单,木块、斜面和小车,在斜面的中间放上铁片,用来划分两段路程,在小车或小球撞击到铁片上时能记录时间,两段时间之和就是小车在斜面上的总路程所通过的时间.教材要求学生计算前半程、后半程、总程的平均速度,应当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在计算中复习物理计算的步骤.用实验法教学,观察实验仪器,看各部分的在实验中的作用,并分析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和如何测量该物理量,实验表格中的数据对应着哪步的测量结果.要分小组做实验,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小组可以有发令成员,负责使小组各位准备完善后统一进行实验.有手持小车准备实验的成员,当听到发令后进行实验,有记录成员,当小车到达铁片时,听到撞击声就记录钟表所用的时间,并记录在表格中,三个成员共同完成本实验.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过程,只要能完成测量平均速度的目的就可以采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要求学生会用钟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同时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对于实验器材可以自行选择.将数据填入表格中,计算三个阶段的平均速度,如果用停表计时,可以用教材中的表格,如果用钟表计时,应当将运动时间改为三个栏目“计时开始、计时结束、运动时间”,再分别计算出运动时间.对于时间的测量,应当进行适当的练习,经过几次实验,时间就会测得准确些.【教学过程分析】一.实验指导小车的坡度要很小,小车在斜面的运动时间就会较长,测量时间增长,最后结果的误差就会减小.金属片放在斜面的中间,测量出斜面的总长,则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距离都可以得到.二.表格设计三.实验过程辅导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实验器材可以让学生说明,指出长度、时间的测量可以用测量工具直接测量,而速度测量需要测量长度和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计算,所以实验原理是速度的公式,由公式也可以看出实验器材是钟表和刻度尺.平均速度测量,实验难点是计时结束以听到撞击声为准,即听到声音的同时记录结束时刻,注意学生区分时刻和时间的概念,时刻是结束或开始时刻在时间轴上的位置,而运动时间是这两个时刻之间的在时间轴上的长度.平均速度的计算,注意物理量的对应,.而决定不能认为,可以让学生分析两个问题以加深理解:1.某运动过程中,行驶的路程前半程的速度是10m/s,后半程是20m/s,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2.某运动过程中,前半段时间行驶的速度是10m/s,后半段时间行驶的速度20m/s,计算全程的平均速度.作业:1、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前5s内通过的路程是10m,在接下来的10s内通过的路程是25m,在最后5s内通过的路程是16m。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1.4课时-测量平均速度(解析版)

第1.4课时测量平均速度实验原理:利用公式v =s t计算.实验器材:斜面、木块、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等.实验方法:利用刻度尺测出物体通过的路程,利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则可利用公式v =s t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注意:斜面的坡度应该小一些.斜坡坡度越大,小车的速度越快,小车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越短,越不易计时,测量时间时的误差就越大,所以为了减小误差,应该减小斜面的坡度.知识点一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注意事项实验原理:ts v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刻度尺、停表。
实验时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用停表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再用公式t sv =计算出小车在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实验目的:①测量下车下滑时的平均速度;②探究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变化特点。
实验步骤:(1)如图,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很小的坡度。
(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车头到金属片的距离s 1。
(3)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测出小车车头到金属片的距离s 2,然后测出小车由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2。
(5)记录实验数据并求出相应物理量。
分析与论证: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21v v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分析下半段路程的速度,从图中我们可看出下半段的路程213s s s -=,下半段的速度2121333t t s s t s v --==,三次平均速度的大小关系依次是:123v v v >>。
实验结论:小车在从斜面顶端下滑到底端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
2.注意事项(1)金属片的作用是什么?答:便于测量时间和让小车停止运动。
(2)斜面的坡度为什么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答:斜面坡度过小,小车可能达不到底部;斜面的坡度过大,记录时间不准确,导致实验误差大。
(3)如何测量小车在下半段的平均速度?答:先测量全程路程s 1,总路程减去上半段路程s 2,下半段所用时t 2,全程所用总时间t 1减去上半段所用时间t 2,则2121t t s s v --=下(4)实验中为什么要求多测几组数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1.4测量平均速度2019-2020学年八上物理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情况中密度不发生变化的是()A.水在0℃﹣4℃之间B.正在形成风的空气C.一直在沸水中的铁块D.把铁板放到夏季烈日下暴晒2.如图是小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观察到的现象,下列哪种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与其相同A.投影仪B.照相机C.放大镜D.近视眼镜3.如图所示,是某同学检查视力时的情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若视力表上的E开口朝纸里,则平面镜中视力表上的E开口朝纸里B.镜中视力表的像到该同学的距离为4.6mC.若人以1m/s速度远离平面镜,则人在平面镜中的像相对人以1m/s速度远离平面镜D.人向平面镜走近一段距离,则更容易看清视力表4.如图,是物体A通过凸透镜(透镜未标出)成像的示意图。
当凸透镜放在哪点时,才能产生图中所成的像A′A.a点 B.b点 C.c点 D.d点5.下列现象中属于汽化现象的是A.夏天洒在地上的水会很快变干B.北方的冬天水面结冰C.北方冬夜窗子玻璃上出现冰花D.夏天从冰箱拿出的冰冻饮料一会儿瓶身会出现水珠6.温度为0℃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水已不存在,全部结成冰 B.冰已不存在,全部化成水C.冰和水都可能存在,没有水蒸气 D.冰、水、水蒸气都可能存在7.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从物理角度是指声音A.频率高B.音色好C.响度大D.速度快8.在2018年《歌手2》的总决赛中,来自美国的歌手Jessie·J获得了冠军,当她在台上与帮唱嘉宾李玫一起高歌时,她们两人声音最大的不同是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音速9.在一些影视作品中常见房屋倒塌、重物落下,将演员砸成重伤的镜头,这些重物材料的密度A.比实物密度大 B.比实物密度小 C.与实物密度相等 D.与实物密度相近10.有一只大雁在平静的湖面上飞翔,有时我们能看到大雁好像是在水中的蓝天白云间游动,有时又只能看到大雁的阴影在水面上移动,则A.前者光线较强,后者光线较弱,二者产生原理相同B.前者光线较弱,后者光线较强,二者产生原理相同C.前者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所成的影,后者是由于光的反射,所成的虚像D.前者是由于光的反射,所成的虚像;后者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所成的影二、填空题11.在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中,得出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
取等体积的两种物质,则_____(选填“甲”或“乙”)的质量大,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物质体积之比是_____。
12.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利用手机拍照,手机上的摄像头相当于一个_____透镜。
图中的自拍杆是最近风靡的自拍神器,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使物距_____,从而改变像的大小,使取景范围_____,取得更好的拍摄效果。
(均选填“增大”或“减小”)13.如图所示是一种液面升降监测装置原理图。
点光源S发出的一束激光与水平液面成50°角射向平静的液面,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______;光经液面反射后射到液面上方水平标尺上的S'点,当液面下降时,光点S'将_______(选填“向左”、“向右”或“不会”)移动.14.小明学习物理以后,发现生活处处是物理,他发现:(1)乘公交车上学时,他发现无论是盛夏还是严冬,在装有空调的公交车玻璃窗上,常常有小水滴附着在上面,那么,夏天开着空调的公交车,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_____(一、二空均选填“内表面”或“外表面”);冬天开着空调的公交车,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_____;这两种现象均属于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
(2)乘公交车上学时他还发现公交车前面有两个很大的镜子,从镜子中小明可以看到车后的情景,这是光的_____现象;早上,车行驶过程中突然会有很强的光线进入小明的眼镜,他觉很刺眼,这其实是高楼上的玻璃将光线反射到某一区域,车经过时刚好光线照到他的眼镜,这是光的_____反射,这种反射现象被称为城市中的_____。
(3)某日早晨,小明坐公交上学的过程中,发现环卫工人正在往下雪的路面上撒盐请你用物理知识解释环卫工人为什么要这样做_______?15.巧妙利用物质的属性可改善我们生活质量,如玻璃窗利用玻璃具有良好的_____性,增加室内的亮度。
双层玻璃窗有很好的隔音效果,这是在声音的_____减弱噪声。
密封在玻璃瓶内的水凝固成冰时,质量_____。
16.我们常用“频闪照片”来研究物质的运动.如图所示,记录了甲、乙两个运动小球每隔0.01秒的不同位置.在底片记录的时间内,________ 球运动平均速度大,如图中的图象描述的是________ 球的运动.三、计算题17.一只容积为450mL某品牌矿泉水空瓶,如图所示,将其装满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等全部凝固时,发现矿泉水瓶胀得鼓鼓得,变粗了,请完成下列问题:(1)450mL水的质量是多少?(2)450mL的水结成冰后体积变为多少?(ρ冰=0.9×103kg/m3)(3)分析矿泉水瓶变粗的原因。
18.用激光器向月球发射激光信号,2.7秒后接收到从月球返回的信号,(光速c=3×108m/s)问:(1)月球距离地球多远?(2)如果一辆赛车以500km/h的速度不停地跑,它要经过多长时间才能跑完这段路程?(3)若夜晚时月亮在平静的湖水中成像,已知湖水深20米,则月亮的像到水面的距离是多少?四、实验题19.小英想测量一只小瓷杯的密度。
已准备的实验器材有:量筒一只,足量的水,待测小瓷杯(小瓷杯直径小于量筒的直径),如图所示。
小英利用上述器材设计实验,请你帮她补充实验方案、并写出该小瓷杯密度的表达式。
(1)将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水面所对刻度V1,并记录。
(2)将小瓷杯口朝上放入水中,使其_________,读出水面所对刻度V2,并记录。
(3)将小瓷杯口朝上放入水中,使其_________,读出水面所对刻度V3,并记录。
(4)请你利用测量量和ρ水写出该小瓷杯密度的表达式:ρ=_________。
2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如图甲,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很小很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 =______cm。
调节光具座上的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在大致同一______上。
(2)图乙中的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__的实像,生活中利用这个规律制成了______。
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把蜡烛移至5cm刻度线处,则应该将光屏适当向______(选填“靠近凸透镜”或“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一些,才能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3)将一副眼镜的一个镜片放在图乙的烛焰和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了,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是______眼镜(选填“近视”或“远视”)。
(4)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燃烧变短,此时烛焰的像会出现在光屏上偏______(选填“上”或“下”)方的位置。
2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小明和小丽用玻璃板、相同的两个棋子A及B、刻度尺(分度值1mm)、橡皮泥、白纸等器材进行实验.(1)选择相同两个棋子A、B,其目的是为了____.(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3)为了检验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小明在B棋子处放置一光屏,发现光屏上无像,则平面镜所成的像为____(实/虚)像.(4)小明在实验时,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相等的一组数据,就得出实验结论之一:“像距与物距相等”.你认为这种方法是否合理?____,理由:____.(5)小丽将实验数据填入下表,小明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的结论: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不一定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小丽的结论对吗?____,理由:_______.22.如图是给某种晶体加热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由图象可以看出:此晶体的熔点是_____℃;在2﹣5min 这段时间内晶体处于_____状态。
23.实验探究探究声音的产生与特性①轻敲256Hz_____产生的;24.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1)实验原理是_____。
(2)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_____和停表。
(3)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些,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
(4)某次实验的过程如图所示,图中电子表的读数分别表示小车在斜面顶端、中点和底端的不同时刻,则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m/s ,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m/s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二、填空题 11.甲 1∶4 12.凸 增大 增大 13.80° 向右14.外表面 内表面 液化 反射 反射 光污染 往下雪的路面上撒盐,雪中杂质越多,凝固点越低,不易结冰,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15.透光 传播过程中 不变 16.乙 甲 三、计算题17.(1)450g ;(2)500cm 3;(3)水结冰后,质量不变,密度变小,体积变大,使得矿泉水瓶变粗。
18.(1)4.05×108m ;(2)810h ;(3)4.05×108m . 四、实验题19.漂浮 浸没2131V V V V ρ--水20.高度 放大 投影仪(幻灯机、电影放映机) 靠近凸透镜 近视 上21.便于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 确定像的位置 虚 不合理 一组数据太少,具有偶然性 不对 测量估读产生的误差 22.固液共存23.振动 振幅 频率24.v=s/ t 刻度尺小车运行缓慢,便于记录时间 0.18 0.2252019-2020学年八上物理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密度知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下列关于密度的一些说法中正确的是A.乒乓球不慎被挤瘪但无破损,球内气体密度变大B.1kg冰与1kg水的密度相等C.为减轻质量,比赛用自行车采用强度高、密度大的材料制造D.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飘在空中,是因为气球内部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2.下列情况中密度不发生变化的是()A.水在0℃﹣4℃之间B.正在形成风的空气C.一直在沸水中的铁块D.把铁板放到夏季烈日下暴晒3.很多车主都在车上安装了行车记录仪,便于及时用摄像头将行车过程中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在夜间可以利用摄像头周边的多点红外线补光,拍出依旧清楚的画面。
关于行车记录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拍摄录像时,物体在透镜两倍焦距外B.行车记录仪的摄像头中用的是凹透镜C.人肉眼是可以观察到红外线的D.在拍摄录像时,物体在透镜一倍焦距内4.利用透镜可以制成不同功能的眼镜。
在图所示的四幅示意图中,表示利用透镜成功矫正远视眼的是A.B.C.D.5.如图所示,暑假期间,小刚和爷爷到湖里去叉鱼。
鱼儿在清澈的水中游动,可以看得很清楚。
然而,当他沿着看见鱼的方向去叉它,却叉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