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学期物理导学案 (2015)1.4测量平均速度(8)
八年级物理上册 1.4 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

测量平均速度学习目标:1.学会利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刻、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把握利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大体技术。
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进程。
4.慢慢培育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学习重点: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学习难点:平均速度的计算预习案:1.速度的公式及各字母含义?2.若是想测量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那些物理量?需要什么测量工具?3.如何利用刻度尺?如何利用停表?探讨案: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记录表格:(记录结果要有单位)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s1=t1=v1=s2=t2=v2=实验结论与分析:讨论:1.你的数据和其他同窗相同吗?什么缘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何得出小车在整段路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标案:1.甲物体的速度是72㎞/h,乙物体的速度是20m/s,丙物体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1200m,比较可知()A.甲物体运动的最快B.乙物体运动的最快C.丙物体运动的最快D.三个物体运动的一样快2.某同窗参加百米赛跑,跑前24m 用了4s,跑完100m 用了12s,该同窗百米跑的平均速度是()A、6m/s;B、8. 3m/s;C、7. 15m/s;D、7.75m/s.3.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依照v=s/t 可知,运动的路程越长,运动的速度越大B、依照v=s/t 可知,运动的时刻越短,运动速度越大C、物体在相等时刻内,运动路程越长,运动的速度越大D、物体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刻越短,运动的速度越大4.2003年8月10日,第8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200m短跑决赛中,美国选手琼斯荣获冠军,这说明在竞赛全进程中:()A.琼斯用的时刻最短B.琼斯跑的路程最长C.琼斯平均速度最大D.琼斯始终一马当先5.小明在班上给同窗们讲了新的“龟兔赛跑”故事:乌龟和兔子由起点动身后,兔子专门快把乌龟落在后面。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1.4 测量平均速度

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去,若以这辆车为参照物,此人( )A.向北运动B.向南运动C.静止D.运动方向无法确定6. 观察如图所示的小旗,关于甲、乙两船相对于楼房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船向右运动,乙船一定静止B.甲船向左运动,乙船一定运动C.甲船向右运动,乙船可能静止D.甲船向左运动,乙船可能运动7. A、B、C 三人各乘一部电梯,A看见楼房在上升,B看见A上升,A看见C静止不动,则他们相对于地面( )A. A上升B. B下降,且比A下降得快C. B下降,但比A下降得慢D. C下降,且比A下降得快8.在刮北风的日子里,一位骑车人却没有感到风,则说明骑车人( )A. 正在向北骑B. 正在向南骑C. 正在向东骑D. 正在向西骑9. 毛主席诗词中有一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其中所指的参照物是( )A. 太阳B. 地球C. 天上的云彩D. 月亮10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B.4s~8s内,甲乙同学都匀速直线运动C.0s~8s内,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D.8s末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11.水中游得最快的旗鱼速度可达108km/h;陆地上跑得最快的猎豹,每秒可跑40m ;空中飞行最快的褐海燕,每分钟能飞行5km ;则速度大小()A.猎豹最大 B.旗鱼最大 C.褐海燕最大 D.三者一样大12.汽车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小明在车中测试汽车的速度,用手表测出汽车从路程牌62km到63km的时间是33s,此时汽车的速度最接近于。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1.4测量平均速度

1.4测量平均速度班级:___组别:学生姓名:___课型:学习新知课学习目标:1.会使用表、刻度尺测量平均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数据。
3.能写出比较完整的探究报告。
4.通过实验养成和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培养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能用v=s/t的原理测量平均速度自主学习复习旧知,提出课题1.长度的测量工具是;国际单位制中,基本单位是。
时间的测量工具是;国际单位制中,基本单位是2.从速度的公式可知,如果我们测出了物体运动的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就可以求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
速度的单位是。
合作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新知1.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教材图1.4-1,找出所需实验器材:2.实验步骤:各小组按照课本23页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将得到的数据填入教材设计的表格中,最后求出各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
3.交流评估:各小组间进行交流、讨论,看那一组做的最好。
4.阅读教材P24“科学世界”,了解超声波测距的过程和原理。
交流展示写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报告有哪些步骤和格式(也就是这份实验报告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当堂测试1.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我们既可以取相同时,比较的长短;也可以取相同时,比较的长短。
在田径运动会中,看台上的观众采用的是第种方法来判断运动员的快慢的,而终点裁判采用的是第种方法来判断运动员的快慢的。
2.以下有关物体运动情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运动物体速度越大,物体跑得就越远B.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C.速度小的物体跑的距离不一定小D.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直接反映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的多少3.在学校运动会上,小明参加的项目是百米赛跑。
起跑后,小明越跑越快,最终以12.5 s的优异成绩获得冠军。
关于上述小明的百米赛跑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明在前50 m-定用了6.25 s B.小明每秒钟通过的路程都是8mC.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 m/s D.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 km/h4.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应该用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S,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t,利用公式求出平均速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设计:1.4 测量平均速度

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检测案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10s内通过的路程是20m,则它在前2s内通过的路程是()A.等于4m/s B大于4m C 小于4m D 以上均有可能3.小车在水平地面上以72km/h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从甲地到乙地共用0.5h,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司机相对车窗是静止的,相对地面是运动的B.小车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为36km/hC.小车运动的速度是15m/sD.甲地到乙地的距离是144km4.甲物体的速度是72km/h,乙物体的速度是20m/s,丙物体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1200m,比较可知:()A.甲物体运动得最快 B. 乙物体运动得最快C.丙物体运动得最快 D. 三个物体运动得一样快5.为了实现全球快速、简捷地通信,人类发射了各种各样的通信卫星,同步通信卫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同步通信卫星:()A.在高空静止不动 B. 相对于地球静止C.相对于月亮静止 D.相对于太阳静止6.在公路上行驶的大货车与小轿车的速度之比是3:5,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是1:3,大货车与小轿车所用的时间之比是:()A.9:5 B.3:2 C.2:3 D.5:97.下列物体运动速度最大的是()A.百米世界纪录是9.84s. B.手扶拖拉机每分钟行驶300m.C.某学生骑车速度20km/h. D.城区汽车10min行驶6km8.判断下述几个运动以地面为参照物的是 ( )A、太阳从东方升起B、月亮躲进云里C、客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D、飞机里的飞行员看到大地向北运动9.某同学参加百米赛跑,跑前24m用了4s,跑完100m用了12s,该同学百米跑的平均速度是()A、6m/s;B、8. 3m/s;C、7. 15m/s;D、7.75m/s.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根据v=s/t可知,运动的路程越长,运动的速度越大B、根据v=s/t可知,运动的时间越短,运动速度越大C、物体在相等时间内,运动路程越长,运动的速度越大D、物体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越短,运动的速度越大。
1.4平均速度(导学案)

天星乡中心学校2014-2015学年度八年级物理高效课堂导学案班级姓名主备:邹井华执教人时间教导处审批§1.4测量平均速度【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平均速度;2.知道如何测量平均速度。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纪录数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
【学习重点】:1.速度单位的换算;2.理解平均速度。
【学习难点】:探究平均速度的测量。
【知识回顾】1.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快慢。
2. 在“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中,说明乌龟胜了兔子,是指乌龟的速度快;而在它们比赛开始时,又说兔子跑得真快,是指兔子的速度快。
3.物体做变速运动,前10min走了3km,停止5min后,又以240m/min的速度运动了5min 求;前10min的平均速度;(2)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知识引入】:由“龟兔赛跑”的故事引入.【自主学习】自学课本23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测量平均速度时:1. 实验原理:。
2.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
3. 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物理量。
4 .测量路程需要,测量时间需要。
5. 测量平均速度步骤。
(二)小组合作探究:1.小组检查器材后组装斜面。
(调整斜面倾角使小车能缓慢的滑下。
)3.分析实验:1.比较小车在两个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大小,相同吗?2.为什么说到物体的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哪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当堂检测】:1.学校操场上的跑道的长度是已知的。
怎样利用这条跑道和手表,测定自己正常步行时、竞走时、长跑时的平均速度?2.有一个量程为2m的卷尺,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方法估测你家到学校的路程,写出具体步骤。
3、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方框内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____进行测量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设计:1.4测量平均速度

年级班级姓名课题: 1.4测量平均速度课型: 新授课课时:1课时一、温故探新:1.速度的公式及各字母含义?2.如果想测量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那些物理量?需要什么测量工具?二、设问导读:1.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1)实验原理:(2)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木块)。
(3)实验装置:(4)实验步骤参考教材23页的步骤。
(5)数据记录(数据记录在课本23页表格中):(6)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7)如何得出小车在整段路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和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一样吗?那一段速度快?说明小车做什么运动?三、自学检测:1.在“测平均速度实验”中,斜面应保持很小的坡度,这是为了便于测量________,如图所示,若秒表每格为1s,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_________m/s,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路程的平均速度_________小车通过下半路程的平均速度(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因为小车在斜面上做____________运动。
四、巩固练习:1.寓言《龟兔赛跑》中说: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跑出,兔子在远远超过乌龟时,便骄傲地睡起大觉。
它一觉醒来,发现乌龟已悄悄地爬到了终点,后悔不已。
在整个赛跑过程中()A.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 B.兔子的平均速度大C.乌龟始终比兔子跑得快 D.乌龟的平均速度大2.一个物体沿直线运动,它在第1 min内、第2 min内、第3 min内的路程都是300 m,在这3 min内做的是()A.匀速直线运动B.变速直线运动C.变速运动D.无法确定3.关于平均速度,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B.平均速度是用来精确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快慢的C.平均速度等于物体通过一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D.平均速度是几个物体运动速度的平均值4.小熊在跑百米时前50m用时6s,后50m用时7s,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小熊前50m的平均速度是7.14m/sB.小熊后50m的平均速度是8.33m/sC.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是7.69m/sD.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是7.74m/s五、拓展延伸:1.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 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进行速度计算的。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导学案 1-4-1测量平均速度

普育学校初中物理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 编号:§1.4一、实验目的: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二、实验器材: 、 、斜面、小车、金属片。
三、实验原理: 四、实验步骤:(1)检查器材是否完全、完好(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 1,把S 1和后面测的的数据填入表一中。
(3)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1。
(4)根据测得的S 1、t 1,利用公式 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 1。
(5)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 2。
(6)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端路程S 2所用的时间t 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2。
(7)由S 3=S 1-S 2,t 3=t 1-t 2,,计算出平均速度V 3。
(8)整理实验器材,保持桌面整洁。
五、数据记录:路程/cm运动时间/s平均速度(cm ·s -1)S 1= t 1=V 1=S2= t2= V2=S3= t3= V3=六、实验评估:1.通过计算,发现V2 V3(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这说明,小车下滑的速度逐渐(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2.实验过程中,应使斜面的坡度(选填“大一些”,“小一些”或“大小都可以”),这样是为了便于测量。
3.测小车通过的路程时,必须从开始计时的车头(尾)量到计时结束的车头(尾),不可从斜面顶端量到斜面底端或从车头量到车尾。
(1)测小车通过的路程时,如果从开始计时时的车头量到计时结束的车尾,测量结果(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2)测小车通过的路程时,如果从开始计时时的车尾量到计时结束的车头,测量结果(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3)如果测小车通过的路程时,从斜面顶端量到斜面底端或从车头量到车尾,测量结果将产生。
【巩固练习】1.(2012•恩施州)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滑块自顶端出发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在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A.10cm/s B.9cm/sC.8cm/s D.7cm/s2.(2011•南昌)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值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小车由甲至乙小车由乙至丙小车由甲至丙路程S/cm 26时间t/s 4平均速度v/(cm/s)15 (2)分析表中的数据,小车全程是做匀速运动吗?为什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 1.4《测量平均速度》

课题1.4《测量平均速度》(第一课时)八年级物理学科学案课型新授课备课课标要求:2.2.2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考纲要求:能运用其定义式进行平均速度简单的计算(包括平均速度的意义和简单的计算等)。
学习目标1、加深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掌握停表的使用,会测时间(难点)。
3、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重点),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使用说明】依据学习目标,结合导学案中的问题,认真研读教材,进行归纳总结,解答完成所有问题。
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活动,组长做好监督检查,还要认真参阅学法指导。
导学过程学法指导课堂流程:一、情境导入约2-3min激趣导入演示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提出问题:在物理学中,用什么物理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等于什么?速度的计算公式和速度的单位是什么?再次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至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二、明确目标约2min三、知识链接1、使用刻度尺时应注意什么?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和,使用时要放对、读对、记对。
2、使用秒表前应观察什么?应观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
学生观察秒表,明确秒表的最小刻度是秒,读数时准确到十分位即可,并听老师介绍秒表的启动、止动、回零等使用方法。
四、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约22min阅读课文第23--24页内容,思考下列提出问题:(一)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如何测量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和,用可以量出通自主认真研读教材,在最短的时间内试完成下面的问题。
小组内互批后组长反馈释疑组内探讨,交流。
(合作探究时要全员参与。
可展示内容:该实验用到什么方法,怎样控制变量,(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填“大、小”).(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 A B= cm,t B C= s,v A C= m/s.(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 C= (填“大、小”).反思升华(学生反思小结,教师教学反思)1,在达成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些困难?2,本节课的收获有哪些?(整理知识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师一附中初中部任务导向自主合作学习物理导学案
姓名: 编号: 08 日期: 2015-09-11
读书使人充实 ,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
【课题】1.4测量平均速度 【学习目标】
1.学会使用秒表、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会求平均速度.
2. 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
6. 实验数据记录: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s 1=
t 1= v 1= s 2= t 2= v 2= s 3=s 1-s 2 t 3=t 1-t 2=
v 3=
7. 实验结论:
比较v 2 v 3 即: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 。
结论: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 。
8. 实验分析:
(1)实验中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为什么要使它保持很小的坡度?
(2)实验中用金属片使小车停止,这样做的目的是?
(3)在用图所示的方法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小车两次运动的平均速度v 1, v 2不一样,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4)为了测量小车下半段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某同学建议让小车从中点由静止开始滑下,测出小车到达底端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在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平均速度,你认为这种做法对吗?
9. 补充:拓展性实验
任务二:了解超声波测距
阅读教材P24“科学世界”,了解超声波测距的过程和原理。
课后归纳整理环节(15min )
任务三:归纳整理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任务四:构架本节课内容思维导图
课堂互助合作环节(40min )
学法指导:
1、在老师的引领下,分组有序完成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注意高效,并在导学案上做好记录,注意书写规范。
2、分组完成展示点评任务,重点注意展示姿态大方、板书规范、展示深度。
师生注意倾听并记录展示过程中的重点、难点、补充点。
任务一:了解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原理和方法
1. 实验原理:
2. 实验器材: 、 、斜面、小车、金属片。
3. 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很小的坡度。
4. 实验步骤: (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 过的路程s 1,把s 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1。
(3)根据测得的s 1、t 1,利用公式1
1
1t s v 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 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 2。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 2所用的时间t 2,算出小车通 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2。
(6)计算出下半段路程s 3和时间t 3,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 3。
5. 实验注意事项:
(1)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时,必须从开始计时的车头量到计时结束的车头; (2)必须在小车下滑的同时计时。
课后巩固提升环节(20min)
【基础巩固】
1.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应该用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s,用
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t,通过公式求出平均速度v.
2.如图为“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中停表的示意图分别表示小
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是静止的
B.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做匀速直线运动
C.小车AB段运动所用时间与BC段运动所用时间相等
D.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
3.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滑块自顶端出发开始计时,
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在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A.10cm/s B.9cm/s C.8cm/s D.7cm/s
4.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小车在AB、BC和AC段的平
均速度分别是V AB、V BC和V AC,由图可知()
A.V AB、V BC和V AC
B.V BC最大
C.V AC最大
D.V AB最大
5.小军用下列方法测定小球沿桌面滚动时的平均速度,你认为最好的是()
A.先选定一段较长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B.先选定一段较短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C.先选定一段较长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D.先选定一段较短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6.小明在利用课本图进行“测平均速度”实验时,他记录的实验表格如下,请
根据这些数据把表格填完整。
实验次数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
1 S1=75 cm t1=2.6s V1=28.85 cm/s
2 S2=75 cm t2=2.5s V2=_____ cm/s
3 S3=75 cm t3=2.4s V3=______ cm/s
v=______ cm/s
7.小东在百米赛跑中第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3米,第2秒内通过的路程是5米,
第3秒内通过的路程是7米,则他在这3秒内()
A.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为5m/s
B.后2秒内的平均速度为6m/s
C.3秒内的平均速度为7m/s
D.最后1秒内的平均速度为5m/s
8.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
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2dm)的斜面
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
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填“大”或“小”)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
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填“大”或“小”)
9..(填“大”或“小”)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该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和测平均速度.
(2)该实验原理是
(3)实验时斜面不能坡度不能太大,因为.
也不能太小因为.
(4)实验时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减少误差,小车必须从释放.
(5)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直线运动.
(6)实验中测得路程s1上的平均速度为v1,路程s2上的平均速度为v2,路
程s3上的平均速度为v3.那么,v1、v2、v3的大小关系是
(7)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
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平均速度.他
的做法正确吗?理由是
10.长300m的火车,用5min时间通过了一条长3.3km的隧道,火车的速度是
_______,火车在隧道内行驶的时间为________.
11.汽车从A城开往B城,全程所用的时间为2小时,前一个小时汽车的平均速度
为40m/s,后一个小时的平均速度为60m/s,那么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米每秒?
【能力提升】
12.如图,一个小物体沿光滑斜面由A点上方从静止开始
下滑,在它通过的路径中取AE并分成相等的四段,v1、
v2分别表示通过AB段、BC段的速度,v表示BE段
的平均速度,则v 1、v2与v 的关系是()
A.v1<v2<v B.v1=v2<v C.v1=v2>v D.v1<v<v2
13.小高参加学校田径队进行短跑训练,王老师为了帮他进一步提高成绩,对他
的百米成绩进行了分析测试.在每隔20m处安排了一个计时员,各计时员在
发令员鸣枪时起动秒表,跑经指定位置时按停秒表,他们的读数分别是2.9s、
5.5s、7.9、10.7s、12.8s.通过这些数据可知道:
(1)小高跑100 m的平均速度是;
(2)小高在第个20m速度最快,平均速度是;
(3)小高在哪几个阶段的速度低于全程的平均速度?为了提高成绩,你对
他有什么建议?
14.心电图仪(如图)通过一系列的传感手段,可将与人心跳对应的生物电流情
况记录在匀速运动的坐标纸上。
医生通过心电图,可以了解到被检者心跳的
情况,例如,测量相邻两波峰的时间间隔,便可计算出1 min内心脏跳动的
次数(即心率)。
同一台心电图仪正常工作时测得待检者甲、乙的心电图分
别如图甲、乙所示。
若医生测量时记下被检者甲的心率为60次/ min。
则:
(1)根据甲的心率为60次/ min可知,甲每次心
跳时间间隔(即甲心电图纸带相邻波峰走纸所用
时间)为s;
(2)这台心电图仪输出坐标纸的走纸速度大小为多少毫米每秒?
(3)乙的心率为多少次每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