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初二物理-测量平均速度

合集下载

测量平均速度

测量平均速度

测量平均速度测量平均速度一、学情分析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四节,这一节是学生分组实验课,教学设计一个课时。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

启下: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

尽管初二学生刚刚接触到物理,但学生在知识层面已经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知道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快慢用平均速度来描述。

在能力层面上学生已具备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停表测量时间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路程,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路程。

(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2)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使学生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教学难点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进而懂得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四、教学方法1、探究法、实验法、讨论法、通过这三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知识。

2、本节课以探究式的课堂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在上节课学习了速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理解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以实际的小车进行测量,提出猜想,小车下落是怎样的一种运动,有什么办法证明这就是你的猜想,引导学生从平均速度的角度进行思考,从而得出比较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进行对比,分析总结。

3、实验过程中发挥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精神,用集体的力量解决问题,应用于生活,与高中知识相衔接。

测量平均速度说课稿

测量平均速度说课稿

《测量平均速度》说课稿之杨若古兰创作美溪一中甘涛涛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一、说教材首先分析教材.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感化,说“承上”是因为速度的概念是本章常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先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说“启下”是因为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先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立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体会间接测量物理量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因为本节课是先生的第一次分组实验课,教师要引诱先生养成恪守实验室的请求,认真按照规则做好实验的习气.在认识了教材的地位和感化后,分析本节的教学目标:(一)常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准确地测量时间、路程,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二)过程与方法(1)把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纵、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实验激发先生的爱好,培养先生认真细心的科学态度和准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风格.(2)培养先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确定本节的重难点.重点:使先生会用停表和刻度尺准确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难点:从实验道理、仪器使用、实验步调设计、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对先生进行全面实验能力的练习.二、说教法根据新课程理念“重视科学探究,提倡进修方式多样化”,和初二先生年龄特点,以人为本,以先生为主体,采纳探究式教学方法,按照“提出成绩——实验探究——交流评价——分析利用”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它是在教师引诱下,先生自行设计实验、验证假设、交流评价、归纳总结、最初利用常识解决成绩,并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方式.使先生把科学常识的获得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无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强调先生进修的积极性、自动性,获取物理常识、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结合先生实际,为了加强先生动手操纵实验的能力,借助已有的实验设备,在任课班级完成教学.是以本节课我采取了讨论法与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三、说过程教学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演示】让小车从斜面上滑上去2、设疑,提出成绩:小车前半程活动的快,还是后半程活动的快?3、教师总结:要晓得哪一段活动的快,就要比较平均速度.教学环节二、共同思考讨论1.实验目的: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2.实验道理:v=s/t3.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木块教学环节三、实验设计【第一步】如何测量路程和时间【第二步】明确实验步调:首先各小组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各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实验步调:【第三步】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第四步】明确实验分工和配合一个实验的成功须要大家的密切配合,你们商讨一下,每个同学负责哪一个工作.组内分工建议:一人释放小球并下达计时指令,二人负责记录小车撞击金属片的时间,一人负责记录数据.教学环节四、进行实验分组实验先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老师强调小组分工,有操纵的,有记录的,并巡查指点.汇报实验结果,分析发生误差的缘由.教学环节五、交流与评估【引诱启发】请同学们反思实验中出现的成绩有哪些?请大胆提出来.1.操纵中出现过什么失误或故障?2.还有什么身分可能会影响测量结果?3.还有哪些须要完美的地方?教学环节五、本课小结为使先生所常识具有波动性.先生共同总结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和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强调重难点;再完成课堂反馈题,对其中出现的成绩及时纠正、讲评,把握先生的进修趋势,及时调控,以巩固教学目标,强化重点,深化难点.教学环节六、安插功课:完成实验陈述四、说板书设计:因为板书对先生的视觉刺激感化明显,恰当的板书有助于教师论述和讲解教学内容,使先生更容易接受所学常识.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实验目的: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道理:v=s/t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实验步调: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全程和上半段的路程S1和S2,用停表分别测出所用的时间t1和t2,用v=s/t求出平均速度实验结论:小车沿斜面下滑活动愈来愈快。

8八年级物理上册1.4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8八年级物理上册1.4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测量平均速度感知目标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 、学会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能力目标1、掌握用秒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纪录数据、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

情感目标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

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重点难点1、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2、根据数据求出平均速度。

3、计时,绘制表格。

4、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器材秒表、小车、长尺、木块、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备标注启动课堂课前感悟1.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________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快慢2. 在“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中,说乌龟胜了兔子,是指乌龟的________速度快;而在它们比赛开始时,又说兔子跑得真快,是指兔子的_____速度快。

3.声音的速度是340m/s,人喊话后0.2s能听到回音,人离山多远?4.物体做变速运动,前10min走了3km,停止5min后,又以240m/min的速度运动了5min求;前10min的平均速度;(2)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在学生自学本章的基础上理解本章学习内容大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预习了本章内容,对本章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忆本章知识点引入新课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描述一些比赛时计时的情况。

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根据公式V=S/t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

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秒表来测量,今天我们就用停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学生讨论回答自学导航一、阅读课本并查阅资料,完成以下问题:1.实验原理:2.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3.测量路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时间需要哪些仪器?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篇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1.4测平均速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学科:物理年级:八年级教涟源市伏口镇漆树中学一、教材分析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四节,这一节是学生分组实验课,教学设计一个课时。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

启下: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二、学情分析尽管初二学生刚刚接触到物理,但学生在知识层面已经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知道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快慢用平均速度来描述。

在能力层面上学生已具备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停表测量时间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路程,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路程。

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2)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使学生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难点:组织实施教学目标。

五、教学准备乒乓球、斜面、木块、小车、金属片、停表六、教法与学法教法:启发式教学法与实验探究法。

学法:大胆猜测,探究实验,互相交流,积极思考,合作学习。

七、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演示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运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初二上物理: 测量平均速度 讲解、练习、解析

初二上物理:    测量平均速度     讲解、练习、解析

测量平均速度【学习目标】1.掌握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2.会算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要点梳理】要点一、平均速度1、如果测出了物体运动的距离s和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的计算:s vt =要点诠释:1、生活中变速运动比较常见,我们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表示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或某段路程内)的快慢程度。

要点二、平均速度的测量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2、实验原理:s vt =3、实验过程:(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底端,测量小车要通过的路程S;(3)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4)根据公式:svt=算出平均速度。

(5)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点,再次测量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小车从斜面的顶端滑下,撞到金属片的时间。

然后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时的平均速度。

4、1、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斜度,这样小车加速下滑的速度较慢方便计时。

2、小车从斜面滑下时,一定要做直线运动,否则测量的路程比实际路程要小,影响实验结果。

【典型例题】类型一、平均速度1.(2015春•涪陵区校级月考)小明在班上给同学们讲了新的“龟兔赛跑”故事:乌龟和兔子由起点出发后,兔子很快把乌龟落在后面.它看到乌龟跑的太慢了,就在半途的一棵树下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乌龟离终点很近了,兔子急忙去追,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在小明讲的这个故事中,关于乌龟和兔子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乌龟和兔子的平均速度相等B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兔子的平均速度要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C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D .在兔子睡醒之后追赶乌龟的那一段时间里,兔子的平均速度等于乌龟的平均速度 【答案】A【解析】AB 选项、已知乌龟和兔子同时出发,同时到达终点,说明它们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相同,由速度公式 可知,它们全程的平均速度相同。

新人教物理初二八年级上册精品教学课件5.测量平均速度

新人教物理初二八年级上册精品教学课件5.测量平均速度

透镜及其应用
• 1.透镜
– 说透镜,能透光;中间厚,凸透镜;中间薄 ,凹透镜。
– 会聚作用凸透镜,发散作用凹透镜。 – 平光会聚到一点,焦点F来表示。 – 焦点到达镜光心,距离叫作镜焦距(用f表
示)。
• 2.生活中的透镜
– 物远像近照相机,缩小实像且倒立。 – 物近像远投影仪,放大实像且倒立。 – 物像同侧放大镜,正立放大一虚像。 – 实像倒立虚像正,实像异侧虚像同。
• 3.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 妨碍人们休息,学习工作声音, – 干扰听音声音,都是常见噪声。 – 声音等级分贝(dB),刚听弱声为0。 –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超90(dB)。 – 保证工作学习,声音不超70(dB)。 – 保证休息睡眠,声音不超50(dB)。 – 减弱噪声三阶段,声源、传播和人耳。 – 声的利用有两类,传递信息和能量。
欧姆定律
• 1.欧姆定律及其运用
– 欧姆定律说电流,I等U来除以R。 – 三者对应要统一,同一导体同一路。 – U等I来乘以R,R等U来除以I。
• 2.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 电阻串联要变大,总阻等于分阻和,R=R1+R2。 – 电阻并联要变小,分阻倒和为倒总,1/R=1/R1+1/R2。
• 3.测量小灯泡电阻
“+”进“-”出右偏转,左转线柱定接反。 禁止直接连电源,短路烧毁电流表。 读数首先看量程,再看最小刻度值。
量程选用0.6A,0.02A一小格。
量程选用3安培,一小格为0.1A。
8.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
串联电流之关系,各处电流都相等,I=I1=I2。
并联电流之特点,总流等于支流和,I=I1+I2。
电流和电路 4.根据实物图画电路图
寻找接线多线柱,串并关系要分清。

2020年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精讲与练习:测量平均速度(含答案)

2020年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精讲与练习:测量平均速度(含答案)

1.测量平均速度:(1)原理:V=s/t;(2)测量工具:刻度尺和秒表。

2.测量平均速度注意事项:(1)一是斜面坡度不能过大或过小,过大则运动时间太短,增大时间测量误差,过小则小车可能不会运动,或变速运动不明显。

(2)要保证每次测量都从同一高度处由静止释放小车(3)为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实验中我们应多测量几次(4)测小车通过的路程时,应从开始计时时的车头测量到计时结束的车头,而不是测量斜面的长度(5)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v1,前半程的平均速度v2,后半程的平均速度v3之间的关系是v3>v1>v2. (6)下半程的平均速度等于半程路程除以全程时间与上半程时间之差。

能够从中点由静止释放测下半程运动时间?不合理,因为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所用的时间。

或者,因为小车全程运动中通过中点的速度不为0.或者,小车通过全程所用的时间与上半程所用时间的差值才是下半程所用的时间。

【例题1】小王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他已经从实验室借到的实验器材有:小车一辆、秒表一块、长木板一块、小木块一块。

(1)他为了完成该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

(2)为了方便计时,应该使斜面的坡度(选填“较大”或“较小”)(3)经测量,S1=0.9m,S2=0.4m,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的过程中,秒表记录如图所示,则小车在S3上的平均速度是m/s。

【答案】(1)刻度尺;(2)较小;(3)0.5。

【解析】(1)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需要用秒表测出时间,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距离,然后利用v=s/t计算;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距离,题目中已经给出了秒表,因此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刻度尺;(2)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

(3)s1=0.9m,s2=0.4m,则s1=0.9m-0.4m=0.5m,由图知,t3=1s,【例题2】小明同学用如图1的装置研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

他将小车从坡顶A处静止释放,测出小车从A滑到坡底C处的时间t1=2.6s;再次将小车从A处静止释放,测出小车从A滑到中点B处的时间t2=1.8s。

初中物理 初二物理上 测量平均速度 (4)

初中物理  初二物理上 测量平均速度 (4)

测量平均速度1、雅安芦山发生强烈地震,距灾区105km的某驻军部队接到命令立即驱车赶往灾区救援。

出发50min后中途遇山体滑坡道路阻断,经2h抢通道路,继续前进40min到达指定地点。

救援部队全程平均速度应为()A.126km/h B.70km/h C.52.5km/h D.30km/h【答案】D【解析】救援部队行进105km到指定地点所用时间为:t=50min+2h+40min=3.5h,则救援部队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st=105km3.5h=30 km/h。

2、如图所示是某实验小组做“测平均速度”实验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数字钟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

则小车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cm/s。

【答案】0.75【解析】计算平均速度时,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因此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观察并读出图所示的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和所用的时间;起点到终点的距离为4. 5cm,所用的时间为6s,所以小车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v=s/t=4.5cm/6s=0.75cm/s。

3、如图是甲、乙两辆同方向运动小车的s﹣t图象,由图象可知()A.甲、乙两车在整个过程中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经过5秒钟,甲车通过的路程比乙车的大C.经过30秒钟,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相等D.经过10秒钟,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相等【答案】D【解析】由s-t图象知,经过5s,s甲=10m,s乙=15m,s甲<s乙,故A错误;由s-t图象知,经过5s,s甲=10m ,s乙=15m ,s甲<s乙,故B 错误;由s -t 图象知,经过30s ,s甲=60m ,s乙=35m ,s甲>s乙,故C 错误;由s -t 图象知,经过10s ,s 甲=20m ,s乙=20m ,s甲=s乙,故D 正确。

4、某人在医院做了一次心电图,结果如图所示。

如果心电图仪卷动纸带的速度为1.5m/min ,图中方格纸每小格长1mm ,则此人的心率为_______次/min 。

【答案】60【解析】由图读出一次心跳所用时间内纸张运动的距离,即图中两个相邻波峰值之间的距离:s =42mm-17mm=25mm=0.025m ,v =1.5m/min=0.025m/s ,则心跳一次需要的时间:t =v s =0.025m 0.025m/s=1s , 一分钟跳动的次数:1min1s=60次,因此人的心率为60次/min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平均速度
学生姓名___________学科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
教师姓名___________平台_________上课时间_____________
1.通过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类比,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和公式。

2.通过对学生的视觉刺激,促进学生对平均速度的有效记忆。

3.通过视觉类比法,引导学生建构学科知识体系,激发解决相关问题的潜能。

1.测量平均速度
2.知识对比
例1:某同学百米赛跑成绩为10s,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他每秒通过的路程是10m
B.他赛跑时做匀速直线运动
C.他在百米内平均速度为100m/s
D.他在冲刺时的速度可能大于10m/s 解题思路:
平均速度的理解
例2:用同一张底片对着小球运动的路径每隔0.1s拍一次照,得到的照片如图1所示,则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图1 解题思路:
平均速度的公式:V=S/T
例3.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开始5秒内通过5米的路程,接着静止5秒,再在5秒内通过10米的路程,物体在这15秒内的平均速度是()
A.1米/秒B.15米/秒C.2米/秒D.1.5米/秒解题思路:
平均速度的公式:V=S/T
例4.寓言《龟兔赛跑》中说: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跑出,兔子在远远超过乌龟时,便骄傲地睡起大觉。

它一觉醒来,发现乌龟已悄悄地爬到了终点,后悔不已。

在整个赛跑过程中()A.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
B.兔子的平均速度大
C.乌龟始终比兔子跑得快
D.乌龟的平均速度大解题思路:
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公式:V=S/T
例5.一个人骑自行车沿着平直的公路行驶,第一秒内通过的路程是1m,第二秒内通过的路程是2m,第三秒内通过的路程是3m,则()
A.自行车做匀速直线运动B.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6m/s C.3s内的平均速度是2m/s D.后2s内的平均速度是4m/s 解题思路:
平均速度的公式:V=S/T
例6.小明在跑百米时前50m用时6s,后50m用时7s,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小明前50m的平均速度是7.14m/s
B.小明后50m的平均速度是8.33m/s
C.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是7.69m/s
D.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是7.74m/s 解题思路:
平均速度的公式:V=S/T
例7.小明骑自行车去上学,他在前一半路程的速度是4m/s,他感觉要迟到了,便以6m/s的速度走完了后一半路程,那么他在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A.4m/s B.4.8m/s C.5m/s D.6m/s 解题思路:
平均速度的公式:V=S/T
当堂小结
1、如果测出了物体运动的距离s和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
运动的
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计算:
s
v
t
=
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
2、实验原理:
s
v
t
=
3、实验过程:
(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
(2)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低端,测量小车要通过的路程S;
(3)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4)根据公式:
s
v
t
=算出平均速度。

(5)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点,再次测量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小车从斜面的顶端滑下,撞到金属片
的时间。

然后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时的平均速度。

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
教师评语
.1、(2016金昌)关于平均速度,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 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B. 平均速度是用来精确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快慢的
C. 平均速度等于物体通过一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
D. 平均速度是几个物体运动速度的平均值
2、某同学从甲地到乙地,前200m以4m/s的速度步行,后1000m以10m/s的速度乘车,则该同学全程的
平均速度为:()
A、7m/s
B、5m/s
C、8m/s
D、9m/s
3、(2016金昌)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通过一段路程,运动得越来越快,在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3m时,用了2s,则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可能是()
A.1.5m/s B.2m/s C.1m/s D.2.5m/s
4、(2016江苏)用图象表示物体运动规律,下图中表示同一运动规律的是:()
A.甲图和丙图 B.甲图和丁图 C.乙图和丙图 D.乙图和丁图
5、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图中a、b、c三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开始运
动,则甲图中运动最快的是,其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是;
乙图中运动最快的是,其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是
6、(2016河南)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两电动小车在一条直线上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
根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像,如图所示.
(1)观察图可知,甲车通过0.6 m的路程所用的时间是s.
(2)观察图可知,乙车运动1min通过的路程m.
(3)比较图像可知,甲车的速度乙车的速度.(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8、(2016厦门)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
度值为l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则;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 AB= cm; t BC= s; V AC= 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 AC偏(填“大”或“小”)
材料
1、
时间
2、查阅资料,找出测量瞬时速度的三种方法
辨别测量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收获
甲乙
c
图1
a
b
a
b
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