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 王君
王君老师老王课堂实录

师:那还有其他可以照顾你的亲人吗
生:就没有什么亲人了。
(生鼓掌)
师:孩子们,这就叫做“活命”啊!没有家庭。没有亲人。再读大屏幕上第一句,预备,齐!
[投影展示]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
(生读)
师:停!如果王老师只有一只眼,你们会同情我么(环视大家。孩子们故意淘气,说不)
(生读)
师:这是老王的状态。思考,哪一个词语最深刻的告诉了我们老王的生存状态
生:活命。
师:为什么
生:我们平常都拥有很多东西,而他就只靠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所以他生活很艰苦。
师:活命意味着艰苦。我们平时不是活命,是什么
生:生活。
师:没错!我们是过日子,我们是生活。但是老王是──
生:生存。
师:对,生存状态上的生活。活命。什么是活命这就是活命──
师:他
生:我!我脑袋慢,就进不去了,我感叹自己
师:他这样的倾诉对吗
生:不对。
生:人老了,没用了。
师:好。请坐。谁在他的基础上,把语言组织得更好一些唉!开始……
生: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啊,我脑袋太慢啦,就晚了一步,然后就进不去了。人老了,就没用啦!
师:你这个老王,精气神还挺足。不像老王,像小王。我很怀疑老王有没有你那样的精气神。再读,你来。
(师打开音乐。指示学生开始)
(二生诵读)
师:你的状态肯定不是“活命”,她的状态也肯定不是“活命”,因为你们都读笑了,你们还不理解文章啊。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什么是“活命”。
[投影展示]
“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是指北京解放后,即1956年起全国倡导的“公私合营”,要求把各个行业的人都组织起来,反对私营,反对单干。后来因为要彻底地反对所谓“阶级压迫”,不准“骑在劳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三轮就被取缔了。那是中国的一段荒唐的历史。
浅析王君老师的《老王》教学案例

浅析王君老师的《老王》教学案例
王君老师是一位优秀的教师,他在教学中采用了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以《老王》为基础进行教学。
在这次教学案例中,他深入浅出地为学生分析了《老王》的内涵,从文本、文化背景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讨论,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对读过的书进行讨论和分析,从而使学生以更深入及全面的角度理解、思考书中所包含的内容。
首先,王君老师帮助学生从文本方面去分析《老王》,他强调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句子的结构,分析作者的表达方式,以及在文本中捕捉到的反思、讽刺、象征、戏剧性以及具体的细节等,并对学生的理解提出更多的提示和解释,以便他们能够从更深入的角度来理解书中的意思。
其次,王君老师从文化背景出发,帮助学生去思考书中作者如何把文化背景元素融入到作品中,以及作者是如何表达他在某种文化观念中的思想情感,以及有哪些文化象征和符号在整部作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样,学生们就能够以更高的层面,更加深刻理解作者所要传达的意义和思想。
再者,王君老师从艺术表现形式出发,指导学生讨论书中的艺术表现手法,如:语言表达、情节发展和描绘细节等。
通过分析这些因素,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书中字里行间所包含的意义,以及作者所想要传达的思想。
此外,王君老师还利用提问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分析讨论的机会,让学生们有机会去思考作者的写作动机,以及情节的发展是如何影响
了整部作品的意义,他们还可以分析书中的人物,如他们的性格特征、行为动机和社会背景等,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书中所包含的内涵。
总之,王君老师在教学《老王》时,以文本、文化背景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等为分析突破口,并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从而使学生以更深入全面的角度理解和思考书中所包含的内容,使学生受益匪浅。
浅析王君老师《老王》课堂教学实录

文 教 研 究文|张 星浅析王君老师《老王》课堂教学实录摘要:杨绛以平静似水的笔调,通过记叙老王的艰辛生活琐事、人生经历,尤其是与“我”家的交往,塑造了拥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的形象。
而王君老师对《老王》一课的讲解深入又独特。
笔者将从以下三个角度对王君老师的课进行分析。
关键字:老王;活命;文本细读一、用词造句,巧妙导入王君老师在上课前了解到学生之前是学过这篇课文的,所以她在屏幕上展示了这篇课文中的一些词,并要求学生从中挑选至少两个词来造句,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词语分别是:伛、荒僻、攥、塌败、取缔、骷髅、泄笨、愧作、惶恐、翳。
都是本课中的重难点词语。
用词造句这一点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因为我们对文本的分析首先是要解决社会的语言规律,而社会的语言规律在一篇课文中的体现就是字、词、语法的随文而教。
王君老师把字词的讲解落实到了运用的层面,而不是像现在很多老师只简单的给出词语的书面意思,要求学生记住意思就行了。
王君老师的做法这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学生在课文中学到的一些新词语要是以能够在往后生活和交际中脱口而出为最终落脚点的,并不是记住一些字典中的书面解释。
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自己造句后对词句的记忆和理解是非常深刻的。
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学生造句的过程中王君老师一方面引导学生说出准确完整的句子,一方面肯定和表扬了学生造的句子。
这一教学环节王君老师的目的主要是两个,一个是通过听学生的造句来简单了解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是通过造句来和学生互动,缓解课堂气氛,为接下来的正式授课作铺垫。
二、多次角色转换,感受老王的“活命”状态接下来王君老师用了很长时间来和学生一起分析课文中的一些句子,并且通过角色的转化来使学生感受老王的“活命”状态。
一共有四次角色转换。
第一次是让学生把自己当成老王,把一段文字转换成老王的倾诉。
这段话是: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
王君《老王》最新PPT课件

• ——青春之语文,是恪守最不完美的创新也比 最完美的守成伟大一百倍之信条!
• ——青春之语文,是坚信教学艺术的本质不 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 ——青春之语文,是矢志满头飞雪而童心不泯, 是让生活永远荡漾着童真童趣的欢乐!
• ——青春之语文,是激情不灭的梦想,坎坷岁 月里的干将莫邪,平凡人生里脚踏实地的浪漫。
青春之语文课堂教 学创新的六个阶段
青春之语文课堂创新的六个阶段
• 第一阶段:在新颖独特的课堂设计中创新 • 第二阶段:在灵活扎实的语言品味中创新 • 第三阶段:在诚恳机智的学情应变中创新 • 第四阶段:在把握语文学习规律和健全语文学习
制度中创新 • 第五阶段:在研究文本特质和丰富课型中创新 • 第六阶段:在研究语文教学为“忧生”服务中创
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 分不清哪一只瞎 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
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 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
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 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沉定简洁是杨绛作品的语
言特色,看起来平平淡淡,无 阴无晴,实则在经过了漂洗的 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生命 最本真最炫目的华丽 。
文本细读就是沉入词语里。 ──南帆
──杨绛回顾文革岁月
我也不懂,没 多问。
(没兴趣多问?没忍心多问?没敢多问? 没脸 多问?没功夫多问?没心情多问?没勇气多 问……)
老王去世了,杨绛 的心该不该“安”?
几年过去了,我渐
渐明白:那是一个
幸运的人对一个
不幸者的愧怍。
老王和杨绛
王君
你只有一只眼 但你把这世界 看得多么明白
你的房屋荒僻塌败 但你的心里却充满了温暖 你的三轮车都拉不动那破破落落的日子了 但你还是伸出双手 捧出了
浅谈杨绛眼中的《老王》

浅谈杨绛眼中的《老王》《老王》是杨绛在1984年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自问世以来,被选入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
过去对本文主旨的解读多以文革为背景,以“亲人”、“熟人”、“幸运的人”、“不幸者”“愧怍”为关键词,力求以作者的视角来审视本文的主旨,阐明杨绛“愧怍”的原因,但是如果我们以文体特征为基点,细细读来就会发现,“愧怍”并不是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主流情感,“老王”也并不是把“我”当“亲人”,在那个时代谁都不是“幸运的人”。
散文最突出的特点在于抒发作者对人生的个性化感受,《老王》作为回忆性散文,是现在的“我”话当年的“我”,作者的感受也必然包括“现在的”和“当年的”,以及“现在”对“当年”的感受。
全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我”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向我们展示了“老王”的“活命”状态,让我们看到“老王”生活的不易,但是在他最无望的日子里,并不是最“不幸的”,他遇到了作者这一家“好人”。
“我”常坐他的三轮,并且与他“闲聊”,得知他有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
于是他加倍回报作者一家:他送的冰比前任大一倍冰价相等,愿意车费半价;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体谅“我们”的困难;临终前给“我们”送“十分珍贵”的鸡蛋和香油。
但是“老王”为作者一家做这些事,并不足以说明“老王”就是把杨绛一家当“亲人”。
“老王”是当时社会底层劳动中普通的一员,他只求“活命”,他原是自卑的,对生活没有一丝奢望,但是就是在那样一个生活状态下的他,却得到了“著名教授”、“知识分子”的尊重和照顾,这使他受宠若惊,于是他尽己所能回报杨绛一家,与其说他渴望得到“精神的关怀”,毋宁说他只是在为实现自己的价值找一个载体。
但是“老王”的确是那个年代出淤泥而不染的善人。
1981年,杨绛出版《干校六记》。
钱钟书在序言里这样说:“假如要写回忆的话,当时在运动里受冤枉、挨批斗的同志们也许会来一篇《记屈》或《记愤》。
至于一般群众呢,回忆时大约都得写《记愧》——或者惭愧自己是糊涂虫,没看清‘假案’‘错案’,一味随着大伙儿去糟蹋一些好人;或者(就像我本人)惭愧自己是懦怯鬼,觉得这里面有冤屈,却没有胆气出头抗议,至多只敢对运动不很积极参加。
一线串珠纵横连贯——听王君老师执教《老王》有感

关键词 : 活命
朗读
对话
比较
中 图分 类 号 : 6 33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4 6 9 (0 2 0 — 0 5 0 G3. A 10 — 0 7 2 1 )9 0 1 — 2
作者简介 : 吉敏玲 (9 7 )女 , 17 一 , 江苏海安人 , 本科学历 , 中学一级教师 , 现任教 于江 苏海 安县 隆政初级 中学。研究方向 : 阅读教学 。
的心灵和作者的心灵交流 。在学生眼里 , 老师 已经 不再是老师 , 师生关系平等 , 才催生 出学生精彩的
发 言 。同 时 , 一 环节 的设 计 巧妙 地 将 口语交 际 与 这
[] 1 中华 人 民共和 国教 育部 . 义务教 育语 文课程 标 准I ] s. 北 京: 北京师 范大学 出版社 ,0 1 21. [] 2 余映潮. 扣住 一词 , 带动全 篇——例谈 阅读教 学设 计的诗 意手法(2 [] 7 )J. 语文教学通讯 ・ ,0 2 ( ) B 2 1 ,2 .
人同睛, 备受精神 上的欺凌 , 还 这种状态就叫什么?
生( 齐说 )活命 。 : ( 大屏 幕显示 : 我们从 干校 回 来 , 三轮都 取缔 载客
了。老王 只好把他 那辆三轮改为运货的平板三轮 。 )
生: 因为那辆三轮车是他 全部的依 靠 , 只有 他 靠着三轮车才能活下来。 师: 很好 , 是一个 男孩 , 你 你不是在 活命 , 你是
( 辑 : 小叶 ) 编 李
阅读结合在一起 , 让学生学会倾听、 学会表达 、 学会
与人 交流 。如 王 老师让 学 生扮 演 老王 向杨绛 介绍 北
京解放后自己的一段生活经历 , 这要求学生要会变
老王

观王君《老王》引发的思考结束了三轮讲台的展示,我对于自身的职业技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但是,观看了特级教师王君的《老王》,我从内心深处感慨,我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王君老师的课堂抛弃了语文课堂传统的课堂导入——作者简介——熟悉字词——朗读、默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分析文本语言特色——课后作业。
这样一种固定的模式,给人一种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觉。
王君老师的课堂首先先用生字生词造句这样一个方式调动整个班级的积极性,让同学不知不觉中将生字生词铭记在脑海之中;接下来,王君老师紧紧地抓住“活命”二字切入文本,逐渐拓展、延伸、辐射、散去……,引导学生感受、分析了“活命”的生存状态。
让同学们回到文本中,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感受老王“活命”状态的艰难。
再通过细节描写的字词,让学生试着剖析作者杨绛与老王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然后,王君老师提出了老王处境艰难,生命之光熹微时,能将活命的鸡蛋、香油送与杨绛,而杨绛并不是对等的关心与付出,老王去世了,究竟杨绛的心该不该“安”?这样一个问题希望学生用“咬文嚼字、深情朗读、重现情景、发现空白、探究疑点”等文本细读的方法思考老王和杨绛之间的那些事,进行课堂争鸣。
在引导过程中,王君老师提出杨绛的“没多问”(是因为没兴趣多问?没忍心多问?没敢多问?没脸多问?没功夫多问?没心情多问?……)通过学生回答“没工夫问”引出了作者当时的生活状态,老师出示杨绛回顾文革岁月中遭受迫害的一段文字。
那段文字细腻地让我犹如乱箭攒心、不堪回首,而吞声隐泪的杨绛内心是怎样的坚刚不屈,生命才得以存续?此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并不是作者不够关心老王,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通过王君老师整堂课的讲解,我体会到了王君老师真正做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在一起。
不管是开头的分角色扮演,还是后来的配乐朗读都让我印象颇深。
还有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王君老师的语言自然亲切,对于每个学生都一视同仁,老师说:如果有一个学生没有发过言,那么老师的课堂就是失败的课堂!所以在她的课堂上大家都受到了老师的重视,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她总是可以在学生的回答中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表扬,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到自信!王君老师的这堂课对于我来说就是实践中的教科书,从中我看见了自己的不足,也让我明白了在教师这条路上我需要学的还有很多,当然也更加坚定了我要当一名优秀语文教师的决心,未来的路上,与君共勉!。
王君《老王》最新

越是被剥夺,越是懂感恩; 越是被伤害,越是懂悲悯; 越是缺得多,越是要得少。 爱得越多,隐忍就越多; 爱得越多,愧疚也就越多。 ……
卑微的生命即使 在尘土中也依旧 开出了花来……
你读出了什么?
活出了高贵的生命
杨绛作品:
《洗澡》 《干校六记》 《我们仨》 《走在人生边上》
青春之语文
其本质就是提倡通过激活汉语 言文学本身的生命力等手段使语文 教学过程保持青春状态,进而为教 师和学生创造、保持、享受整个人 生的青春状态(即幸福人生)作准 备。
老 王
作者 杨绛
授课 王君 北京人大附中
伛(
yǔ )
荒僻( 塌败(
) pì
tā )
kū lóu )
攥( zuàn )
取缔( dì )
滞笨( ) 惶恐(
huá ng
骷髅(
愧怍( 翳(yì)
zhì
)
zuò
)
老 王
杨绛
他靠着活命的只 是一辆破旧的三 轮车
“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是指北京解 放后,即1956年起全国倡导的“公私合 营”,要求把各个行业的人都组织起来, 反对私营,反对单干。后来因为要彻底 地反对所谓“阶级压迫”,不准“骑在 劳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三轮就被取 缔了。那是中国的一段荒唐的历史。
• ……
• ——青春之语文,是恪守最不完美的创新也比 最完美的守成伟大一百倍之信条! • ——青春之语文,是坚信教学艺术的本质不 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 ——青春之语文,是矢志满头飞雪而童心不泯, 是让生活永远荡漾着童真童趣的欢乐! • ——青春之语文,是激情不灭的梦想,坎坷岁 月里的干将莫邪,平凡人生里脚踏实地的浪漫。
青春之语文课堂教 学创新的六个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出高贵的生“命”──《老王》课堂教学实录(课前三分钟让学生抄写诵读字词,自由选择词语造句)第一部分:感受老王的“活命”状态师:这节课呢,是一个研究课。
我们会上45分钟左右。
写完了没有?好,放笔。
上课!生: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背刚学的《海燕》的第一段。
预备,起!生: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师:停!高傲的飞翔是一种很浪漫的状态,我们每个人都向往。
但是同学啊,生命有时候很遗憾,很无奈,很爱开玩笑,就像《老王》当中,个体的生命状态很多时候不是飞翔的状态。
而是这样的──读这个句子,预备,齐![投影展示]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生读)师:这是老王的状态。
思考,哪一个词语最深刻的告诉了我们老王的生存状态?生:活命。
师:为什么?生:我们平常都拥有很多东西,而他就只靠着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所以他生活很艰苦。
师:活命意味着艰苦。
我们平时不是活命,是什么?生:生活。
师:没错!我们是过日子,我们是生活。
但是老王是──生:生存。
师:对,生存状态上的生活。
活命。
什么是活命?这就是活命──[投影展示]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师:一个人以活命的状态走到生命的尽头就是这样的。
来,你来朗读。
注意那个很复杂的字“翳”是读“yì”。
我给你配点乐,慢点,你先酝酿感情。
(师打开音乐。
指示学生开始)(二生诵读)师:你的状态肯定不是“活命”,她的状态也肯定不是“活命”,因为你们都读笑了,你们还不理解文章啊。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什么是“活命”。
[投影展示]“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是指北京解放后,即1956年起全国倡导的“公私合营”,要求把各个行业的人都组织起来,反对私营,反对单干。
后来因为要彻底地反对所谓“阶级压迫”,不准“骑在劳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三轮就被取缔了。
那是中国的一段荒唐的历史。
(学生浏览)师:我们先听一听老王自己的解说吧!现在你们就是老王。
请把这段文字转换成老王的倾诉。
讲给坐在他车上的杨绛听。
动脑子,王老师帮你开头。
唉![投影展示]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
生:唉!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
师:他?生:我!我脑袋慢,就进不去了,我感叹自己师:他这样的倾诉对吗?生:不对。
生:人老了,没用了。
师:好。
请坐。
谁在他的基础上,把语言组织得更好一些?唉!开始……生: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啊,我脑袋太慢啦,就晚了一步,然后就进不去了。
人老了,就没用啦!师:你这个老王,精气神还挺足。
不像老王,像小王。
我很怀疑老王有没有你那样的精气神。
再读,你来。
生:唉!唉!师:这丫头很有创意啊。
她做了创造性地提炼。
她把所有文字都变成了“唉”。
服!其实这段文字所蕴含的就是生命的无数个“唉”。
这就是什么?活命啊!首先被社会抛弃。
其次呢,比较第一段末尾,读一读,他的家庭状况如何。
看看王老师大屏幕上的表达可以么?比较![投影展示]改文:有个死了的哥哥,有两个没出息的侄儿,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原文: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生:我觉得不如原文中写得好啊。
师:原文为什么好?生:原文中想表达的就是他没有什么亲人。
然而下面他直接阐述有一个死了的哥哥,有两个没有出息的侄儿。
但是他说他有一个哥哥,有两个侄儿的时候,可能会觉得他还有一点依靠。
师:你看书很不仔细,你还没有真正地读书,还没有进行比较仔细地比较。
你来试试!生:原文是“有个死了的哥哥;有两个没有出息的侄儿。
此外就没有什么亲人了”,而大屏幕上是“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
此外就没有什么亲人了”。
师:哪点不一样?生:就是说,前一个显得平淡一些,而后面则更加强调“死了,没出息,就没有”。
师:好,强调!听出差距来了吗?词语换了顺序就起到了强调作用。
他发现的玄妙你没有发现。
他读书比你仔细。
向他学习。
来,我们配合一下。
你现在是老王,我是杨绛,你慢一点儿啊,我们来对话。
师:老王啊,你老伴还好吗?生:还好……(众反对)师:结合前后文想想。
生:哎,我没有老伴……师:老王啊,你孩子都长大了吧?生:哪有孩子啊……师:哎哟,老王啊,你家里还有什么亲人呐?生:唉,有个哥哥师:哎呦,有哥哥真好啊。
生:可是死啦。
师:怎么就死了呢?那还有什么亲人吗?生:还有两个侄儿。
师;那两个侄儿也能够经常走动走动帮衬帮衬你吧?生:但是,没出息。
师:那还有其他可以照顾你的亲人吗?生:就没有什么亲人了。
(生鼓掌)师:孩子们,这就叫做“活命”啊!没有家庭。
没有亲人。
再读大屏幕上第一句,预备,齐![投影展示]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
(生读)师:停!如果王老师只有一只眼,你们会同情我么?(环视大家。
孩子们故意淘气,说不)师:都不?唉,世道人心哟。
王老师只有一只眼,你们不同情。
那如果老王只有一只眼,周围的人是怎么样对他指指点点呢。
我想起讨论过的小悦悦事件。
鲁迅说中国人有很多……生:看客!师:对,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些看客是如何对老王指指点点的。
[投影展示]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
师:你,你来。
我看你喜笑颜开的,挺会幸灾乐祸。
你来说。
生:你这老光棍,太不老实了,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活该!师:他把大家的心里话都说出来了。
活该!造孽。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同学们,这就叫做,读!生:活命。
师:好,我们继续读书。
现在我是杨绛,你们都是老王啊。
如果我是杨绛你们怎么回答我啊?[投影展示]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
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
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师:老王啊,那个地方是不是就是你的家啊?生:住那儿很多年了。
师:发现了问题没有?生:发现了。
师:你说。
生:他没说他的家在那儿,那就是一个房子。
家是一个有亲人有温暖的地方。
但是他住的地方没有家庭的温暖。
师:好的。
只有他的破败的小屋。
没有家。
这就是什么?读?生:活命。
师:这就是活命的状态!再读大屏幕上的文字。
预备齐![投影展示]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
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
(生读)师:好多同学在wiki(我们的网络学习平台)上提问,为什么不准人拉三轮,现在很多城市还有人拉三轮呢。
因为那个时候说拉三轮的是无产阶级,坐三轮的是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不能够在劳动人民的头上作威作福。
所以说,不准拉三轮。
这就是那个有些荒唐的时代啊!这个句子中哪一个词语最心酸地写出了老王的活命状态?生:只好。
师:只好!来,我们把这个句子读好。
你来试试。
生: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
师:你读得喜笑颜开啊。
你家里苹果电脑就八台,你哪里就能体会到这一点。
你家大奔驰就三个,当然不知道“活命”是什么状态。
同学们,一起来,预备起!生读: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
师:同学们啊,老王生命当中除了这些“只”以外,可以说一无所有。
读啊,每个“只”都要重读。
他靠着活命的~[投影展示]?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他只有一只眼? 他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 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 他只说:我不吃。
……(生读)师:不能读成这个丫头刚才这样。
太雄壮了,太有真气了,像每天都吃鱼肝油一样。
老王一辈子可只吃了一回鱼肝油啊!(众笑)重来……他靠着活命的,预备齐!(生再次动情读)师:王老师一直以为啊,在现代汉语当中,最走投无路、最孤苦无依的一个汉字就是这个“只”字了。
上天无路,下地无门,别如选择,这就叫做什么──活命。
那你现在再来读老王临死前的这段文字,不会再像刚才读那样边读边笑了吧![投影展示]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师:大家先酝酿一下感情。
音乐响起老师示意再开始读。
慢点啊。
这是他临死前的,是他活命状态的最集中表现。
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预备,起!(生读)师:同学们,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都不是像海燕那样处于飞翔的状态,而是杨绛笔下的老王这样的“活命”的状态。
所以,有同学说这文章一看没什么可看的,太平淡了。
这就是杨绛作品的典型的特色。
[投影展示]沉定简洁是杨绛作品的语言特色,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实则在经过了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生命最本真最炫目的华丽。
师:读她的文字我们只有沉入词语里,你才能够感受到平淡文字底下的、背后的、深藏着的一些东西。
[投影展示]文本细读就是沉入词语里。
──南帆师:其实刚才我们在分析老王的时候,用了一些文本细读的方法……[投影展示]文本细读方法小结? 咬文嚼字? 深情朗读? 重现情景? 发现空白? 探究疑点……第二部分:感受杨绛的“活命”状态师:老王有幸的是,他遇到了杨绛,杨绛,何许人也?读作者。
[投影展示]杨绛,生于1911年她是清华学者一代才女他是《围城》作者钱钟书的夫人他们夫妇都是建国初期中国最有学问的高级知识分子可悲的是他们遭遇了中国最荒唐的年代──文革在那些长夜漫漫的日子里他们经受了非人的苦痛折磨(生读)师:这个女子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美丽、最迷人的女子之一。
你看,她不会对着拉三轮车的那位老人说“这老家伙”,她叫他什么,读出来![投影展示]老王(教生反复读)师:当你听杨绛叫他“老王”的时候,你感觉出来杨绛心中什么样的情怀?生:我感觉应该是亲切、博大的情怀。
师:博大,包容他,亲切,真好!你感觉呢?生:我感觉就是街坊邻居,像一家人一样。
师:街坊邻居,就像一家人一样,是吧?你呢?生:特别的亲切,特别地包容。
师:对。
当你们叫我“老王”的时候,老师也会感觉到亲切温暖呢。
杨绛这一代才女对活命的老王,很温暖很亲切。
但是,还有其他的复杂情怀。
看,文章的开头。
[投影展示]我常坐老王的三轮。
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师:我们说,杨绛的文字,特别简洁,但是这个文字好像特别不简洁。
读,我常坐老王的三轮,预备,起!生读:我常坐老王的三轮。
他蹬,我坐。
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师:这段话中哪几个字完全可以不要?生:他蹬,我坐。
师:对。
你说杨绛她怎么了,她惜墨如金,为什么还要写个“他蹬,我坐”?这难道还需要说么?你从“他蹬,我坐”当中感觉到了什么?生:感觉是对老王的一种感谢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