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之后的重新建构
存在主义哲学中的自我解构与再建

存在主义哲学中的自我解构与再建存在主义是一种以人的存在和自由为中心的哲学思潮,于20世纪初兴起,并在当代得到广泛关注和探索。
存在主义的核心观点是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个体的自由和责任是构建意义的基石。
在这个哲学体系中,自我解构和再建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路径,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的存在和意义。
自我解构作为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意味着对传统思维方式和规范的质疑和拆解。
存在主义主张我们需要审视传统的价值观和规范,思考其对我们个体的束缚和限制。
人的自我解构意味着解脱自身的僵化和受限,重新审视自己的存在方式和价值观。
自我解构是对传统观念的批判和反思,是摆脱束缚和突破现状的第一步。
自我解构并不仅仅是对旧有观念的否定,更重要的是在解构的过程中寻找新的认识和理解框架。
自我解构是为了找到更真实和本真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
通过对人的本质以及存在的本质的反思和质疑,我们可以重新认识自己,找到更加真实和自由的存在方式。
然而,自我解构并非目的,而只是探索和开启一种新的思维和存在方式的起点。
在解构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感到迷茫和无力,因为我们不再依赖那些旧的观念和模式,而需要自己去重新建构意义和价值。
解构之后的空白和焦虑是正常的,而我们需要通过思考、实践和对话来重新建构自我。
自我再建是在自我解构的基础上,通过思考和实践寻找并建立新的意义和价值。
自我再建是一个不断的过程,需要我们持续地去探索和实践。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审视和调整自己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逐渐建立起符合我们真实需求和追求的存在方式。
自我再建要求我们独立思考和负责任地面对自己的存在。
我们需要摆脱外界的期待和定义,独立思考并选择适合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自我再建是对自身的负责,是主动地去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和存在方式。
存在主义哲学中的自我解构和再建是一种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是对传统观念的解放和超越。
通过自我解构,我们可以打破意识的边界,超越固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同时也要为自己建立新的意义和价值,并持续地进行自我再建。
解构主义最简单解释

解构主义最简单解释
解构主义可以被认为是对构造结构的分解或拆除,就是把一个事物或者符号拆解,再重新建构。
它源于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Jacque Derrida)提出的理论,是后现代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构主义作为一种设计风格,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掀起了一股风潮,带动艺术、文学、设计等领域进行解构运动。
它将事物看成是不确定的、模糊的、无规则的,这种颠覆性的理念推动着艺术设计领域逐渐实现新突破,帮助许多作品构建出了独特的解构主义风格美学。
时代不仅需要解构,更需要建构 作文

时代不仅需要解构,更需要建构作文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就像一个超级大的拼图?有时候,我们忙着把它拆开,看看里面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叫解构。
但光拆开可不行呀,还得把它重新拼好,变得更漂亮,这就是建构。
就说我身边的事儿吧!有一次,我们班组织了一场活动,讨论怎么让教室变得更有趣。
大家一开始都七嘴八舌地说这儿不好、那儿不行,把教室的布置批评了个遍,这就是在解构。
可光说不好有啥用呢?后来,小明站出来说:“咱们不能光说问题,得想想办法呀!”于是,我们就开始出主意,有的说要在墙上贴好看的画,有的说要摆上绿色的植物,还有的说要做个图书角。
这就是在建构啦!再想想我们的城市,有时候会有人说道路太堵啦,环境太差啦。
这是在解构问题。
那怎么办呢?政府就开始修路、搞绿化,建更多的公共设施。
这不就是在建构,让城市变得越来越好吗?那时代为啥不仅需要解构,更需要建构呢?这就好比你有一堆积木,光把搭好的积木推倒,你能得到什么?啥也没有!但要是推倒之后,重新搭出一个更漂亮、更厉害的城堡,那多棒呀!就像我们学习知识,老师会指出我们的错误,这是解构。
可如果我们不改,不把知识重新学好,那能进步吗?肯定不能呀!只有改正错误,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我们才能变得更聪明,学习更好!还有呀,想想那些科学家们。
他们总是在研究旧的理论,找出问题,这是解构。
但更重要的是,他们要提出新的理论,创造新的发明,这才是建构,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
所以说,朋友们,解构只是第一步,建构才是关键!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指出问题,还要积极地去解决问题,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就像我们的梦想,不能只是想想,得去努力实现才行!总之,时代需要我们勇敢地去解构,更需要我们充满智慧和热情地去建构。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了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吧!。
艺术观念的解构与建构

艺术观念的解构与建构摘要:杜尚的《泉》之后,西方艺术观念不断走向现代性的解构。
这种现代性的解构有着内倾性、颠覆性和开放性的鲜明特征。
但这种艺术观念发展至今,产生了一定消极结果,导致艺术边界越来越模糊,使其产生发展的危机。
这就需要艺术从解构开始走向建构。
艺术的建构至少要遵循技术与观念并重、传统与现代融合、守正与创新结合的原则,才能永葆艺术的生命力。
关键词:艺术观念解构建构西方艺术观念经历了两次重要的变革。
第一次是由传统的匠艺向西方古典艺术的演变,在这次变化中,属于社会底层的匠艺跃向社会上层,成为美的艺术创造,在这个时期,无论是人物画还是雕塑等艺术品,大多取材上倾向于贵族审美趣味,绘画材料也更加精益求精,内容上追求典雅高贵,表现贵族生活等,都让艺术充满了精英主义色彩。
第二次肇始于艺术家杜尚。
杜尚是二十世纪实验艺术的先锋,具有标志性和革命性意义的是在1917年,他随身携带了一个从商店买来的小便池参加美国独立艺术展,并将其命名为《泉》。
虽然组织者并未允许其展出,但这一行为却名声大噪,在艺术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对于传统艺术的性质和边界问题开始了批判性反思。
这也成为艺术史从传统向现代变革的分界线,从此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传统艺术观念被颠覆性解构,艺术边界被打破,艺术范畴被大大拓宽。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后,去中心主义的艺术观念更加走向极端。
反观《泉》类的作品,有着鲜明的现代特征:1、内倾性西方传统艺术的审美焦点在作品,艺术的美与丑都是相对于作品而言,这是古典艺术与美学的呼应,这导致了审美的客观性,美与丑都内在于审美客体,使美成为事物客观的属性,这种美学观点也成为事物是否成为艺术品的判断标准。
但《泉》颠覆了传统的审美认知,一个商店的小便池并不符合传统审美条件,同时,也并不是艺术家的审美创造,但一部分人认为其是艺术品,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来源于其变革艺术观念的价值。
当美与丑界限的标准被强烈质疑时,艺术家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从而使美的来源主观化。
在“背叛”中解构与重建的婚恋伦理

在“背叛”中解构与重建的婚恋伦理婚恋伦理是社会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其涉及到个人生活、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然而,在当前那烦忧和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下,婚恋伦理的构建和维护面临了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选择以“背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这种行为破坏了原有婚恋伦理的框架和规则,需要进行解构和重建。
首先,需要解构“背叛”行为所包含的复杂因素。
一些社会学家指出,婚外情作为“背叛”的一种形式,带有性、情感和权力等因素。
在性方面,许多人抱怨他们的婚姻生活中缺乏激情和满足感,因此他们寻求其他关系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在情感方面,一些人感到他们在婚姻关系中被忽视、被误解或被伤害。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寻求其他人来填补心理空缺。
在权力方面,有些人认为他们在婚姻中被压制或丧失了自主权,因此想要通过寻找外部关系来重获控制力量。
其次,需要重建婚恋伦理的规则和价值观。
传统的婚恋伦理重视忠诚和责任感,要求夫妻在生活中互相支持、相互忍耐。
然而,在当今社会中,性别平等和个体自由的愈来愈受到重视。
因此,需要重建婚恋伦理,将其建立在更为平等与自由的基础上。
在这样的伦理中,夫妻之间应该有更多的开放性和相互尊重。
忠诚和责任感仍然是重要的,但更多的关注个人承担责任和自我成长,而不是仅仅为了满足伦理要求而承担责任。
性也应该成为讨论议题之一,然而,重点在于自由而安全的行使性行为。
这样的欧理将会更加符合当代社会的需求与实际情况。
最后,需要将个人的行为与伦理的建构直接联接起来。
通过理解个人的生活经历和观点,可以得出更为全面的婚恋伦理建构。
从这个角度来看,“背叛”行为不应被一径地定义为道德败坏,因为它包含了许多社会文化和个体经历的因素。
相反,“背叛”现象为我们可提供了探索推动婚恋伦理重构的基础资料。
要想到实现这些目标,我们需要多听取更多人的意见和观点,这将会促进婚恋伦理的变革和重构。
总而言之,婚恋伦理的建构需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社会变革和个人需求。
通过解构“背叛”行为所涉及的复杂因素,我们能够重新建构适应社会发展的婚恋伦理规则。
创造与重生——浅谈绘画中的解构与重构

一、解构与重构画面的意义解构一词起始于现代主义运动中的解构主义,它涉及了哲学、语言学、美学等诸多方面。
在艺术领域中主要是指后现代主义的思维形态。
解构就是意味着突破原有的系统,打开其封闭的结构,排除其本原和中心,消除其二元对立。
另一方面意味着将瓦解后的系统的各种因素暴露于外,看看它隐含着什么,排除了什么,然后使原有因素与外在因素自由组合,使它们相互交换、相互重叠,从而产生一种无限可能性。
我们所熟悉的模仿再现的模式,即写实性绘画对现实自然结构的模仿,是他律的。
重构性的形式语言,其所遵循的创作观念是“形式自律”和“主观创造”。
它可以满足艺术家的创造欲望,充分释放艺术家的创造潜力,发挥艺术家的自主创造力,在作品中将自然形象解构,重新组织画面结构,建构一种非写实的全新的艺术形象,这对于艺术创作来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简化是重构画面的重要途径▲减法的过程在现实对象中所呈现的因素常常是多方面的,包括点、线、面、外形、光影、质感等,绘画写生中的解构就是对客观物象的简化与抽离。
其中简化是必然的方法手段,就是把物象复杂多样的外部形态组织在一个单纯统一的结构程序中,使自己要传达的意图用最明确的方式表现出来。
抽离,就是将隐含在对象中纯粹的形式结构因素抽取和分离出来。
这里的解构是要将形式元素从自然形态中抽离出来,用简化的方式加以表现。
其实,早在解构、重构的观念被提出之前,就早已出现类似解构与重构的形式。
比如中国的龙的形象就是将现实世界里的很多动物的形象进行解构删减,只将其寓意强势的、美好的部分重构在一起,这样全新的龙的形象便产生了。
中国龙的形象具备了鹿角、虎眼、狮鼻、牛耳、鹰爪,就这样新的和谐形象诞生了,并被赋予了超越现实非凡的意义。
当然,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解构与重构。
在这里简单地讲,解构就是把原结构解体肢解还原成每个局部的基本原始单位,重构就是把原结构解体肢解还原成每个局部的基本原始单位重新组合,构成一个全新的、不同于以前的新物体结构。
公共关系本质的解构与重建

公共关系本质的解构与重建公共关系本质的解构与重建公共关系是在现代社会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也是企业和社会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
公共关系的实际应用和研究是在上世纪初,由于工业化的加速推动,大量的公司和工厂不断出现,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市场生态,需要各个企业在竞争中更好地立足和发展。
同时新的社会运动、工人运动的兴起,也表明企业需要与民众和政府等各个相关方保持密切和稳定的沟通,以维护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然而,公共关系的实践和理论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争议。
传统的公共关系往往被视为一种单向的信息传递和宣传手段,企业对外发布信息宣传自我形象,也对自己的行为和政策进行辩解和解释,以获得民众的支持和信任。
这种公共关系模式有时候会被批评为“口号多于行动”,单纯的形式主义,难以处理复杂、多变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下出现的问题和危机。
同时,这种传统模式的公共关系也存在着对话、参与、透明等理念的不足和缺乏,可能会导致企业和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经过不断的实践、研究和思考,人们认识到,公共关系并不仅仅是一种单向性的信息传递和宣传手段,而应该是一个全局性的、多方参与的、互动的、战略性的、沟通和协商的过程。
公共关系的实际操作不仅仅是要向公众传递、推广自己企业的产品和品牌等信息,而更多地需要与公众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更加密切地关注消费者的需求、态度、观点、期望等方面。
同时,公共关系也需要与政府和其他组织保持紧密的合作,共同推进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
解构公共关系本质在关于公共关系本质的解构和重建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出发,来对公共关系本质进行解构和重新建构的探讨:1. 公共关系是一种互动的过程在过去企业所推广的公共关系往往是一种被动的、单向的传播过程,企业不断向市场推出信息和宣传,试图让消费者接受自己的产品和品牌,购买自己的服务和商品。
但是在当代,并不只是信息或产品与客户之间的单向交流,例如用户反馈、管道问题、品质等意见。
设计素描:形体解构与重构的表现(可编辑)

实验课题二形体解构与重构的表现――静物写生形体解构与重构的表现在现代造型艺术中,艺术家们对自然物象的构造进行折卸和分解,再将其基本构件和元素进行重新组合与建构,使之成为一个崭新的形态。
这种对于现实形态的拆卸,分解和重新组合就是艺术中解构和重构,是现代造型艺术中最常见的造型处理方式。
形体解构与重构的表现 1、解构 2、重构 1、解构解构的基本方法: 1.1、平面化 1.2、几何化 1.3、符号化 1.4、抽象化 1.1平面化平面化是从自然物象中提取能够反映它的基本外形特征的平面形象作为基本的造型要素和作品的基本构件。
同一对象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平面表现 1.2几何化几何化是将客观对象自然完整的形象和形体关系分解为一些基本的几何构造面,并以此作为作品的基本造型要素。
它是人们对几何形态的运用,主要是对客观世界中所存在的类似形态的概括和归纳,而不是对自然物象的构造的有意识地分解和拆卸。
1.3符号化符号化是将客观对象演化为简单的形象符号,并以此作为艺术作品的基本构成要素。
1.4抽象化抽象化是抽象化是对几何化的进一步发展,从客观对象中抽取一些往往并不反映对象的形象特征或构造特征的点、线、面等基本的语言要素,并以此作为基本的构成要素来建构与客观物象的几乎没有明显的视觉联系的作品。
2、重构重构的类型和方法: 2.1具象形态的重构 2.2 抽象形态的重构几何抽象象 2.1具象形态的重构现实的艺术形态是指作品中所运用的形象以及形象的空间组合方式基本符合的人正常视觉感受。
现实的艺术形态可以分为写实和表现两大类。
艺术作品所塑造的形象和景观符合人们对客观自然物象的整体的视觉真实感受的艺术作品属于写实类型。
表现类的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和场景往往与整体的视觉真实感受有一定的距离,在作者的主观审美趣味以及情感和观念的表达的需要的指引下,作品中形象和空间场景的组合往往都被进行适度的夸张和变形。
2.1具象形态的重构作品中的形象或者空间组合不符合人类的正常的视觉感受的艺术用品属于超现实艺术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先生认为,喜剧是将没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情景喜剧《地下交通站》却让我对喜剧有了另一种判断:喜剧可以将有价值的东西扭曲给人看。
《地下交通站》的喜剧性就表现在对历史真实的扭曲,一是对正面形象的高度赞扬,一是对反面形象的极度丑化,二者被置于强烈的反差对比之中,并且对愚蠢的敌人的嘲讽成为笑料的主要来源。
笑料固然是喜剧性所在,但《地下交通站》的笑料主要是建立在否定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上,因此对于这种特殊题材的情景喜剧,我们不仅要关注喜剧本身,而且要探寻一些喜剧性背后的东西,即消隐在感官笑料下的理性,也就是探寻该剧解构了什么,又重新建构了什么。
《地下交通站》的喜剧性表现了对历史的解构。
虽然我们不可能纯客观地还原历史,首先,
但可以尽可能地使我们的理解符合历史真相。
而《地下交通站》不仅没能带我们走进历史真相,反而把历史进行了扭曲,让我们在对正面人物高度赞扬和对反面人物极度嘲讽的反差中体会到表象的喜剧性。
对历史的解构很鲜明地表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剧中的敌人长相丑陋、愚蠢至极还自作聪明,言行滑稽搞笑,这也许就是创作者追求的喜剧性,然而这种喜剧性的背后就是历史的缺席。
《地下交通站》是我国第一部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情景喜剧,在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带有尝试性和挑战性,这种尝试虽然在对敌人的嘲笑中营造了喜剧效果,但总有点对历史的不负责任,这种游戏历史的态度容易导致大众对历史的淡忘。
也许《地下交通站》的创作者们并没有刻意去解构什么东西,也许只是想利用抗日战争题材对情景喜剧进行一次创新,但有人捧腹大笑的同时,必定有人会去探寻一些背后的东西。
即便不符合创作者的初衷,也不能说这些探寻者无中生有,因为一种东西产生以后必定会得到不同的解读与理解。
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解释学认为理解具有历史性,这里的历史性就表现为不同的人的不同的观点。
因此,我认为《地下交通站》解构了历史,虽然营造了喜剧效果,但也扭曲了历史,容易导致大众对历史的误读。
其次,《地下交通站》的喜剧性表现了对战争的解构,主要体现为对战争的严肃性与残酷性的解构。
战争是异常残酷的,我国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是一段血淋淋的历史,而在《地下交通站》中,我们看不到残酷的血腥的战争场面,大多是敌人的愚蠢搞笑,阴谋败露,好像一阵搞笑之后敌人就失败了。
很显然,这消解了战争的严肃性和残酷性。
虽然是情景喜剧,但难免有拿战争开玩笑之嫌,这很容易让观众淡忘战争的残酷色彩。
对战争严肃性和残酷性的解构,容易使观者丧失归属感,把战争营造成喜剧,容易使观者自我置身于纯粹的观赏者,导致他们不带着感情去观赏,而只是为笑而看。
人们在笑过之后,普遍的评价就是好笑,而不会把自己归于战争中的哪一方。
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因为一旦人们淡忘了战争的残酷性,就容易导致和平环境下的堕落与迷失。
最后,《地下交通站》的喜剧性潜在地解构了人们一定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历史观和战争观。
情景喜剧在我国拥有很庞大的受众群体,很多人都会受到情景喜剧的影响。
因此,《地下交通站》对历史和战争的解构,就会引导让人们历史观和战争观的转变,让人们潜意识中消隐了历史的严肃性与战争的残酷性。
正确的历史观和战争观的缺失,容易导致当今时代人们的浮躁与焦虑,这是《地下交通站》这类情景喜剧必须要远离的“雷区”。
一种东西被某种力量解构的同时,必然有某种东西被重新建构。
《地下交通站》解构了历史和战争以及人们一定的思想观念,同时又重新建构了一种东西,我认为这种东西就是“快乐主义”。
我这里所认为的快乐主义并不是指那种物质上或者精神上纯粹的的享乐主义,而是指在生活中发现快乐追求快乐的生活态度。
虽然《地下交通站》解构了历史和战争,但又建构了一种让人淡忘历史和战争,在现实生活中享受快乐的生存观念。
快乐,是情景喜剧追求的东西,但我认为为了追求快乐而忘却历史和战争,这不是我们应该做出的牺牲。
我认为我们应该在牢记历史和战争的基础上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快乐,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历史负
责。
不管是解构了什么,还是重新建构了什么,都只是我个人对《地下交通站》喜剧性下的理性探寻,难免会有疏漏或者有失偏颇,但这是我的一种思考,一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