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和解构主义
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

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之间是一种既延续又断裂的关系,前者主要表现在语言论、形式研究、跨学科研究等方面,后者则主要表现在它们不同的哲学基础、研究方法及逻辑等方面.结构主义起源于法国。
霍克斯(TerenceHawkcs)认为"结构主义基本上是关于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在这一思维方式中,"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在各种事物之间感觉到的那种关系。
"[即世界是由各种关系而不是由事物构成的","在任何既定情境里,一种因素的本质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它的意义事实上由它和既定情境中的其他因素之间关系所决定。
总之,任何实体或经验的完整意义除非它被结合到结构中去,否则便不能被人们感觉到。
"[4]因此,结构主义追求的最终目标是永恒的结构:个人的行为、感觉和姿态都纳入其中,并由此得到它们的最终的本质。
结构主义哲学所说的结构指的是“事物系统的诸要素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组织方式、或联结方式”。
结构主义强调相对的稳定性、有序性和确定性。
方法论:强调整体性。
结构主义坚持只有通过存在于部分之间的关系才能适当地解释整体和部分。
结构主义方法的本质和首要原则在于,它力图研究联结和结合诸要素的关系的复杂网络,而不是研究一个整体的诸要素。
解构主义及解构主义者就是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然后再创造更为合理的秩序。
解构的概念针对的是理论上的专制,意味着一种对某种结构进行解构以使其骨架显现出来的方式。
解构看重的是差异和重复,而不是对立和矛盾。
因此,德里达用的是deconstruction(解构),而不是destruction(摧毁)。
解构主义是反对权威,反对对理性的崇拜,反对二元对抗的狭隘思维,认为既然差异无处不在。
方法论:解构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去看一个文本中的二元对立(比如说,男性与女性、同性恋与异性恋),并且呈现出这两个对立的面向事实上是流动与不可能完全分离的,而非两个严格划分开来的类别。
结构主义解构主义

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第一篇: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目录• 主题说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 流行趋势相关品牌介绍⌝结构主义Tom Ford⌝解构主义三宅一生• 市场调研报告⌝ H&M• 调研延展设计主题说明• 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服装风格,也可被称为建筑主义或构成主义服装风格,它以人的肢体造型为基础,强调服装造型的立体感、扩张感、比例感与层次感,并具有极强的秩序感,充分反映了西方传统服装的审美理念。
• 解构主义解构主义与西方传统的窄衣结构截然不同,解构主义服装风格不再强调服装的适体、塑型。
它建立在东方及现代服装审美理念的基础上,以逆向思维进行服装设计构思,将服装造型的基本构成元素进行拆分、组合,形成奇突的外形结构特征。
2012年春夏女装流行色趋势2012春夏女装色彩以薄荷绿和白色为主色调,以大地色系和暖色系来调和,深茶色、粉紫和糖果粉加以点缀展现舒适自然的感觉。
相关品牌调研介绍结构主义• Tom Ford名:汤姆·福特Tom Ford国家:美国创建年代:2004创始人:汤姆·福特T om Ford所属集团:曾属GUCCI旗下品牌,后独立。
消费人群:时尚群体设计师简介:• 汤姆·福特T om Ford品牌故事:聪明,英俊,富有魅力的T om Ford就像个天生服装设计领域的主宰者,2004年他离开GUCCI是说“GUCCI和YSL在我离开后变化很大,GUCCI-T om Ford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我经历过辉煌,但我不会对它产生依赖。
”如今的T om Ford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品牌,并且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网站。
• 个人经历:1.1962年出生美国德克萨斯州。
2.1983-1985年于Chioe实习。
3.1986年回纽约发展,为Cathy Harwick工作。
4.1990年加入Gucci,94年成为创作总监。
5.2000年出任YSL创作总监。
6.2004年从Gucci辞职并成立自己的品牌。
48种哲学主义

48种哲学主义《48种哲学主义》哲学是一门思考人生和世界的学科,它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学派和理论。
在这个丰富多样的领域中,有许多不同的哲学主义出现。
下面将介绍48种哲学主义,每种主义都表达了不同的思想和观点。
1.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唯一真实存在的东西,精神和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2.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和精神是唯一真实存在的东西,物质只是意识的表象。
3.实用主义:强调实际行动和实践的重要性,关注解决问题和达成目标。
4.理性主义:强调理性和逻辑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思考和推理可以获得真理。
5.经验主义:认为经验是获得知识和理解世界的唯一途径。
6.唯心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和意识都是真实存在的东西,但二者相互依赖。
7.逻辑实证主义:强调逻辑和经验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经过验证的陈述才是有意义的。
8.辩证法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矛盾和变化,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冲突而实现的。
9.结构主义:关注结构和体系的重要性,认为事物的意义和价值来自于其在整体结构中的位置。
10.人文主义:强调人类的尊严和价值,关注人类的幸福和进步。
11.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由,认为个体的利益优先于集体的利益。
12.社会主义:强调社会公平和经济平等,主张社会的共同所有制和计划经济。
13.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主张市场经济和个人的自由选择。
14.实证主义: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验证理论,主张科学的方法和精确的测量。
15.现象学:关注意识和经验的本质,认为事物的意义来自于主体的体验。
16.勃洛克主义:强调个体的意识和经验的重要性,认为个体的体验是真实的。
17.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化和价值观念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标准。
18.伦理学:研究道德和行为的原则,探讨人们应该如何行动和生活。
19.人类学:研究人类的文化和社会行为,理解人类的多样性和共同性。
20.环境伦理学:强调环境和自然的价值,主张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21.生命哲学: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思考生命和死亡的问题。
普通化学教学中的建构主义与解构主义思想——以胶体溶液的教学为例

大 学 化 学Univ. Chem. 2024, 39 (2), 292收稿:2023-08-07;录用:2023-09-28;网络发表:2023-11-07*通讯作者,Email:****************.cn基金资助: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11421117)•教学研究与改革• doi: 10.3866/PKU.DXHX202308035 普通化学教学中的建构主义与解构主义思想——以胶体溶液的教学为例荣成,蒋疆,郑新宇* 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州 350002摘要:分析了建构主义与解构主义思想的内涵以及与传统结构主义教育观念的差异,并强调两者在教育实践中的互补性与促进作用。
以胶体溶液教学为例,探讨了如何利用建构主义与解构主义思想来设计具体的教学案例。
教学实践表明,采用建构主义与解构主义思想指导的教学方法能够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建构主义;解构主义;胶体溶液;教学设计中图分类号:G64;O6Constructivism and Deconstructivism in General Chemistry Teaching: Taking the Teaching of Colloidal Solutions as an ExampleCheng Rong, Jiang Jiang, Xinyu Zhe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 China.Abstract: The analysis explores the connotations of constructivism and deconstructivism as well as the differences from traditional structuralist educational concepts, emphasizing their complementarity and promoting role in educational practice. Taking the teaching of colloidal solutions as an example, it discusses how to design specific teaching cases using constructivist and deconstructivist ideas. Teaching practice has shown that instructional methods guided by constructivist and deconstructivist thinking can enhanc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while fostering their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Key Words: Constructivism; Deconstructionism; Colloidal solution; Instructional design普通化学作为大学非化学专业理工科学生的一门基础科学课程,涵盖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建构主义和解构主义

建构主义开放分类:文化、哲学、教育、心理、国际政治认知发展领域的建构主义: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
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
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
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
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图式改变)。
认知个体(儿童)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
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棽黄胶鈼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在皮亚杰的上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解构主义与建构主义的异质同一性

解构主义与建构主义的异质同一性作者:陈葆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7年第04期“解构主义”如同“建构主义”一样,是时下语言界流行的时髦术语。
有人说,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和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就像一个二元对立命题,诸如呈现、非现,本原、补充,男性、女性,意识、无意识,自我、非我,言语、文字,哲学、文学,理性、癫狂,文化、自然,中心、边缘等,是一对对矛盾体。
也有人说,解构主义和建构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初级阶段和后期阶段。
解构主义是“破”,建构主义是“立”,有破才有立,因此,解构和建构成为向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转变的两个不可或缺的阶段。
这两个主义是否是世界、社会、事物发展进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它们是否是绝然对立的,如英文字母体现意义的那样的矛盾体?他们是否有同一性——共同的特点?本文试图分析两种理论之间的异同,探求其可比性的程度,找寻其同一性。
一、不同概念和意义解构主义这个字眼是从“结构主义”(Construction)中演化出来的。
它的另一个命名是“后结构主义”。
解构主义的创始人,法国著名哲学家雅克·德里达认为,“自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形成了一个潜在的定势: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支配性的力,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且逻各斯永恒不变,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郗卫东)德里达认为:“任何结构化、制度化的东西,都会形成教条化、中心化、僵硬化、框架化,使事物停滞、思想僵化,‘中心化’的结果,使得凡是不符合共同化、框架化的结构都会遭到否定或被视为次等的结构。
”(徐崇温)换言之,解构主义理论传递着这么一个信息,即万物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一成不变的,万物没有定势。
人们的思维也不应有定势,不应教条化,僵化。
如果人们的思维变得教条化、中心化、僵硬化、框架化,世界的发展就会停滞。
因此,解构主义就是要打破这种束缚人们的思想、人类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定势。
浅谈“历史解释三大主义”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生运用演绎和归纳 、 分析与综合 、 抽象与具体 、 逻辑 的 与历 史的 相 一 致 等 辩 证 思 维 方 法 的 能
《 中学历 史教学研究 》2 0 1 3年第 1 期
力 ,引 导学生 用 史学 研 究 的新 观 点 、新 理 念来
所是 非 ,本 为公 事 … …卿 等特须 灭私 徇公 ,坚 守直 道 , 庶事 相肩 沃 , 勿 上 下雷 同也 。 ”
的重要分 水岭 ,促 使思 想 观念 、生活 习俗 、文 化 教 育 等 逐 步 向近 代 社 会 迈 进 。 从 唯 物史 观 看 ,洋务 运动没 有 变革 陈 旧的封 建 关系 ,以西
、
建 构 主义 的实 践运 用
方先进科技来维护腐朽 的封建制度 , 不可能走 上富强之路。又如我们在教学秦汉时期通史时 可 以运 用 _ 丌 J 克 思 主 义 揭 示 的历 史发 展 客 观规
◆专题研 究◆
浅谈 “ 历史解释 三大 主义 "在 高 中历 史课 堂教 学 中
的 实践
◆杨 德志
历 史解 释是 历 史学 家进行 历 史学 的 “ 史实 的确认 、史事 的理 解 、历史规 律 的概括 及历史
历史 事件 时 如果 把其 预设 在 “ 文 明史观 ” 、“ 全
意义的评价 “ 等层 面的研 究和最后融贯成史
学 文本 ( 组成 部分 :客观 史实 、历史叙 事 、历 史认 识 、历史 评 价 )的重要 方法 论 ,具 体 可分 为建构 主义 、重构 主 义和解 构பைடு நூலகம்主义 ,而我们 高 中历 史课 堂教 学 过 程 其 实 也 是 我 们 师 生 的 历
球史观” 、“ 现代化史观” 、“ 社会史观” 、“ 唯物 史 观”等史 学 范式解 释框 架 中 ,然 后对 其进行
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

1945年,法国人类学家克劳德· 列维· 斯特劳斯发表了《语言 学的结构分析与人类学》,第一次将结构主义语言学方面的 研究成果运用到人类学上。他把社会文化现象视为一种深层 结构体系来表现,把个别的习俗、故事看作是“语言”的元 素。他对于原始人的逻辑、图腾制度和神话所做的研究就是 为了建立一种“具体逻辑”。他不靠社会功能来说明个别习 俗或故事,而是把它们看作一种“语言”的元素,看作一种 概念体系,因为人们正是通过这个体系来组织世界。他随后 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引起了其他学科对结构主义的高度重视, 于是,到了60年代,许多重要学科都与结构主义发生了关系。 结构主义获得了深入发展。
解构主义在此背景下应用而生。为了反对形 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乃至一切封闭僵硬的 体系,解构运动大力宣扬主体消散、意义延 异、能指自由。换言之,它强调语言和思想 的自由嬉戏,哪怕这种自由仅是一曲“带着 脚镣的舞蹈”。除了它天生的叛逆品格,解 构主义又是一种自相矛盾的理论。用德里达 的话说,解构主义并非一种在场,而是一种 迹踪。它难以限定,无形无踪,却又无时无 处不在。换言之,解构主义一旦被定义,或 被确定是什么,它本身随之就会被解构。解 构的两大基本特征分别是开放和无终止性。 解构一句话,一个命题或一种传统信念,就 是通过对其中修辞手法的分析,来破坏它所 声称的哲学基础和它所依赖的等级对立。
结构主义之父——索绪尔
结构人类学的缔造者——克 劳德· 列维· 斯特劳斯
结构主义之父——索绪尔
索绪尔是现代语言 学的奠基人和结构 主义的创始人,他的 《普通语言学教程》 的出版标志着结构 主义语言学和结构 主义思潮的开始。
出生于瑞士的斐迪南· 索绪尔是将结构主义思想运用 德· 到语言学研究的第一人,他的语言学理论以极大的冲击 力和影响力被扩散到全世界,并渗透到各行各业的研究 中。其影响正如美国学者戴维· 罗比所说:“索绪尔的语 言学理论是使语言学改变发展方向的最重要因素,它的 强大影响使现代语言学在文学研究中的作用超越了纯粹 文学语言问题而产生出有关整个文学甚至整个社会文化 生活的性质和组织的新理论。” 由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引伸出来的一些普遍 性的结构原则,在日后成为结构主义思潮的 一些重要方法论的基础,也就是说这些普遍 性的语言学原则包含有结构主义的基本思想, 这就是索绪尔对结构主义的最主要贡献。 具体表现如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构主义开放分类:文化、哲学、教育、心理、国际政治认知发展领域的建构主义: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
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
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
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
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图式改变)。
认知个体(儿童)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
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棽黄胶鈼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在皮亚杰的上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则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维果斯基创立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则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国际政治领域的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兴起于20世纪80-90年代,当时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之间的论战构成了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理论争论的重心,他们各自的代表人肯尼斯·沃尔兹和罗伯特·基欧汉都致力于将国际政治的理论建成高度科学化的理论,两者在方法论个体主义、物质主义世界观和理性主义认识论等方面朝着趋同的方向发展,产生所谓“新—新合成”(neo-neo synthesis).随着论战的深入开展,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争论的范围越来越集中于相当狭窄的范围内,甚至局限于对个别问题的经验检验。
面对这种“新—新合成”,国际关系理论中的非主流学派向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主流地位继续发起挑战。
在挑战的过程中,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迅速崛起。
建构主义的古典根基可以追溯到格劳秀斯、康德、黑格尔的理论以及涂尔干和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学著作中。
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关系研究中已经涌现了三种建构主义学派:以约翰·鲁杰和弗雷德里克·克拉托奇维尔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学派,以理查德·阿什利和罗布·沃克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学派,以斯派克·彼德森和安·蒂克纳为代表的女性主义学派。
这三个学派之间和内部都存在巨大的分歧,但他们都认为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两大派理论没有足够重视世界政治中的行为体是社会建构而成的。
(参见【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4页,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0)1989年,尼古拉斯·奥努弗在《我们造就的世界》一书中,把“建构主义”这一术语引用到国际关系研究中。
但此时建构主义仍处于非主流的边缘地位。
冷战的结束加速了建构主义的兴起。
虽然冷战的结束是国际关系各派学者始料未及的,尤其使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处于尴尬的地位,许多学者认为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问题来自于其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重视理念和整体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可能更具解释力。
1992年,亚历山大·温特在《国际组织》上发表了《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权利政治的社会建构》一文,质疑的目标直指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共同前提——国际无政府状态,建构主义与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开始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建构主义的核心命题包括:(1)国际体系的结构包括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
物质结构是行为体的实力分配及其相对位置;社会结构则是指行为体占支配低位的信仰、规范、观念和知识等文化因素。
国际体系的物质结构只有在观念结构的框架内才能具有意义。
(2)认同是利益的基础,认同构成利益和行为。
决定和改变国家行为、认同和利益的不是体系的物质结构,而是在国际政治互动中不断产生的社会结构。
(3)国际政治行为体和结构之间存在着互为构成关系。
社会结构不仅确定单个行为体的含义及认同,而且确定这些单个行为体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及文化活动的模式。
同时社会结构又是行为体实践的结果。
解构主义解构主义60年代缘起于法国,雅克·德里达——解构主义领袖——不满于西方几千年来贯穿至今的哲学思想,对那种传统的不容置疑的哲学信念发起挑战,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大加责难。
在德里达看来,西方的哲学历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它的原型是将“存在”定为“在场”,借助于海德格尔的概念,德里达将此称作“在场的形而上学”。
“在场的形而上学”意味着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logos),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而德里达及其他解构主义者攻击的主要目标正好是这种称之为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传统。
简言之,解构主义及解构主义者就是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
当然这秩序并不仅仅指社会秩序,除了包括既有的社会道德秩序、婚姻秩序、伦理道德规范之外,而且还包括个人意识上的秩序,比如创作习惯、接受习惯、思维习惯和人的内心较抽象的文化底蕴积淀形成的无意识的民族性格。
反正是打破秩序然后再创造更为合理的秩序。
也许耶鲁批评学派中的激进分子希利斯·米勒在这一问题上阐述得更为形象一点,他说:“解构一词使人觉得这种批评是把某种整体的东西分解为互不相干的碎片或零件的活动,使人联想到孩子拆卸他父亲的手表,将它还原为一堆无法重新组合的零件。
一个解构主义者不是寄生虫,而是叛逆者,他是破坏西方形而上学机制,使之不能再修复的孩子。
”德里达以《文字语言学》、《声音与现象》、《书写与差异》三部书出版宣告解构主义的确立,形成以德里达、罗兰·巴尔特、福科、保尔·德·曼等理论家为核心并互相呼应的解构主义思潮。
解构主义直接对人类文化传播载体--语言提出了挑战。
德里达以人的永恒参与为理由,认为写作和阅读中的偏差永远存在。
他把解除"在场"作为理论的思维起点,以符号的同一性的破裂,能指与所指的永难弥合,结构中心胜颠覆为"差异性"的意义链为自己理论的推演展开在欧陆哲学与文学批评中,解构主义是一个由法国後结构主义哲学家德希达所创立的批评学派。
德希达提出了一种他称之为解构阅读西方哲学的方法。
大体来说,解构阅读是一种揭露文本结构与其西方形上本质(Western metaphysical essence)之间差异的文本分析方法。
解构阅读呈现出文本不能只是被阅读成单一作者在传达一个明显的讯息,而应该被阅读成在某个文化或世界观中各种冲突的体现。
一个被解构的文本会显示出许多同时存在的各种观点,而这些观点通常会彼此冲突。
将一个文本的解构阅读与其传统阅读来相比较的话,也会显示出这当中的许多观点是被压抑与忽视的。
解构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去看一个文本中的二元对立(比如说,男性与女性、同性恋与异性恋),并且呈现出这两个对立的面向事实上是流动与不可能完全分离的,而非两个严格划分开来的类别。
而这个的通常结论就是,这些分类实际上不是以任何固定或绝对的形式存在着的。
解构主义在学术界与大众刊物中都极具争议性。
在学术界中,它被指控为虚无主义、寄生性太重以及根本就很疯狂。
而在大众刊物中,它被当作是学术界已经完全与现实脱离的一个象征。
尽管有这些争议的存在,解构主义仍旧是一个当代哲学与文学批评理论里的一股主要力量。
解构在建筑上:解构主义建筑师设计的共同点是赋予建筑各种各样的一一,而且与现代主义建筑显著的水平、垂直或这种简单集合形体的设计倾向相比,结果主义的建筑却运用相贯、偏心、反转、回转等手法,具有不安定且富有运动感的形态的倾向。
解构主义最大的特点是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论。
德里达本人对建筑非常赶兴趣,他视建筑的目的是控制社会的沟通,交流,从广义来看,建筑的目的是要控制经济,因此,他认为新的建筑,后现代的建筑应该是要反对现代主义的垄断控制,反对现代主义的权威地位,反对把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对立起来的二元对抗方式。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解构主义建筑的特征,即:无绝对权威,个人的,非中心的;恒变的,没有预定设计(很多解构主义建筑家甚至连完整的工程图也没有仅仅以草图和模型来设计,完全依靠电脑来归纳);多元的,非同一化的,破碎的,凌乱的,模糊的;建筑理论家伯纳德-屈米的看法与德里达非常相似,他也反对二元对抗论,屈米把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引入建筑理论,他认为应该把许多存在的现代和传统的建筑因素重新构建利用更加宽容的,自由的,多元的方式来建构新的建筑理论构架。
他是建筑理论上解构主义理论最重要的人物,起到把德里达,巴休斯的语言学理论,哲学理论引申到后现代时期的建筑理论中的作用。
另外一个重要的发展了建筑的解构主义理论的人是埃森曼。
他认为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建筑设计实践上,建筑仅仅是“文章本体”(TEXT),需要其他的因素,比如语法,语义,语音这些因素使之具有意义。
他是解构主义建筑理论的重要奠定基础的人物。
他与德里达保持长期的通讯联系。
大量的书信往来,加深了解构主义在建筑中的发展,应用的理论探讨水平,奠定了重要的应用基础。
他们所研究的中心意义是如何通过建筑构件之间的关系,通过符号来传达的。
他们认为,通过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意义是根本没有可能完全充分地表达的。
因此他们对于理论研究,对于评论在建筑发展中的作用表示怀疑。
解构主义建筑理论的中心内容之一就是建筑的主要问题是意义的表达,而表达意义的建筑有时候是不可信赖的,有时候是会误解误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