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解构”与“建构”
解构,结构,建构———小学数学课堂构成的三大要素

教学篇•高效课堂在学习理论中,解构、结构和建构是其中的三大支柱。
而在实践形态下,这三个学习理论既可以是独立存在的,又能够相互结合,构成一种采集多种资源和实行多元互动的高效学习模式。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让解构、结构和建构成为课堂构成的三大要素。
一、解构数学知识,变抽象为具体抽象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特征,它将生活中直观的事物转化为抽象的数字符号,用计算来表现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因此数学课程的实用性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
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在他们眼里数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只是一门必学课程,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很难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由此则加大了学习的难度。
以“认识乘法”教学为例,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习惯了使用加减计算方法,初次接触乘法,抽象的乘号会让他们感到无法适应。
对此,笔者在教学这一课时仍然从加法入手,由易到难,引导小学生解构乘法知识,学会从加法到乘法的转换。
在课堂开始时,笔者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了一片排列整齐的树林,每排5棵,一共7排,随即提出问题:同学们能否在2分钟内计算出图片中一共有多少棵树?此时有的学生列出算式:5+5+5+5+5+5+5=35,又有的学生直接数图片上的树,也得出答案,即35棵。
师:虽然同学们都回答正确,但所用的时间超过了3分钟。
那么,还有更快的计算方法吗?学生讨论:可以用5个7或7个5来计算,但也需要用加法算式。
师:将“个”换成乘号,即5×7,这就是我们这一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那么,请大家讨论一下,乘法有什么特点?生1:乘法计算比加法更快。
生2:乘法可以用“几个几”来表示。
如此一来,通过这种引导方式,抽象的乘法知识也变得简单起来,从而让小学生更客观地了解乘法的含义,掌握乘法的内涵。
二、梳理知识结构,探究知识脉络很多小学生认为数学是一门繁琐和复杂的课程,这种意识使很多学生感到数学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的兴趣。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小学生没能掌握数学的本质。
解构,更需建构

解构,更需建构天津市实验中学刘晓婷在当下的语文课堂,我们常见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一篇美文经过老师的讲解之后就变成了一堆知识的碎片,它们的名字分别叫做生字词、文学常识、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色。
近来,也听了不少公开课、创优课,发现这种现象不仅没有改观,而且愈演愈烈。
不少教师把教学作为一种纯技术化、程序化的手段,总是要把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肢解得七零八乱,惨目忍睹,于是“文本”变成了“标本”,“活体”变为了“尸首”。
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被训练为做题和拆解文章的机器,写作文时也就自然成为了“套中人”。
难怪我们的学生在走出学校的时候,成为的不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活生生的“人”,而是成为了在整齐划一的流水线上制作出来的规格统一的“产品”。
可悲!可叹!现象值得研究,问题更需反思。
为什么这种只管拆迁,不管重建,解构有余,建构不足的语文教学会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究其原因,还是教师观念的缺失和偏差。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扭转以“知识授受”为特征的教育局面,确立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核心的教学观,使学生摆脱标准答案的钳制,走向对知识的探索、理解与建构。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科的教材知识——教师的学科知识——学生的建构知识”这样的知识观。
语文教育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包括学生的听、说、读、写,包括学生的学、问、思、议。
局限于现成结论的抄写、背诵,是绝不可能让学生增长知识,增强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的。
从静态维度看,知识是人类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从动态的维度看,知识更是认知的过程,是探求知识形成的过程。
我们应该看到,当今的教学已不再是书本知识的简单传递与接受过程,而是知识生成与生长的过程。
语文教学的建构究竟应建构什么呢?首先,要建构科学的语文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学习中成为有知识的人。
一段时期不少语文教育工作者曾经提出语文教学要淡化语法,其目的是削弱语文的工具性,大力提倡人文性。
于是教材的语法内容删掉了,学生对母语的语法特点淡漠了,不知道什么是主、谓、宾,什么是定、状、补。
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解构与建构

和“ 过程模式” 。这些观点都是很有见地的。模式既
然 是 对 “ 构 ” “ 程 ” 功 能 ) 行建 模 , 此教 学 结 或 过 ( 进 因 模 式 必然可 以 分为教 学 结构模 式 和教 学过 程模 式 。
教学 4 5
( ) 学结 构 与教 学过 程 二 教
学结 构可 以对 应 不 同 的教 学模 式 ;相 同 的教学 模 式 也可 能体 现 多种 不 同的教 学结 构 。 二、 课堂 教 学结 构模 式 的解构 “ 构 ” dsut n , 解 (et ci )或译 为 “ 构 分 解 ” 是 法 r o 结 , 国 后结 构 主 义 哲学 家 德 里达 提 出的 一 种批 评 方 法 。
从 系统科学的角度来说 , 教学是一个系统 。 系统
科 学 中 有一对 范 畴 : 结构 和 过程 。结 构 , 系统 内部 是
各要素的静态的、 空间的组织和排列形式。辞海》 《 中
关于 结 构 的解释 是 :…… 系统 的结 构可 分 为空 间结 “
构和时间结构 。” 这里的空间结构即为我们通常所
许 书明 刘唐 军
( 四川 师 范大 学文 学院 , 四川 成都 60 6 ) 108
摘 要 :教 学模 式” 教 学结构 ” “ 与“ 不是 同一概念 , 但有 十分密切的关 系。教 学功能 的实现依 靠教 学结 构的基 础和教 学过程 的展 开 , 良好的空 间结构才能形成有序的动态过程 , 而产生优化 的整体功 能。教 学 从 模 式可以分为教 学结构模 式和教 学过程模式 。教 学结构模式的解构 , 有利于教 学过程模 式的建构 , 而课 堂 教 学过程模 式的建构 , 叉直接 关联 着课 堂教 学的质量和效率。
的 目标 的时候 , 多 的是 关 注教 育 的复 杂性 和 情 更
“解构—建构”教学观下高中生物模型教学的实践研究的开题报告

“解构—建构”教学观下高中生物模型教学的实践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方向:本研究旨在探讨“解构—建构”教学观下高中生物模型教学的实践研究,旨在提高生物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研究背景和意义:生物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其中,模型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针对传统模型教学存在的缺点,如过于抽象、少有实际操作等,引入“解构—建构”教学观,进行实践研究,有助于有效地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三、研究内容:1. 探讨“解构—建构”教学观在生物模型教学中的应用。
2. 确定适宜的生物模型及其制作方法,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手段(如课堂讲解、绘制、实验等),进行生物模型教学。
3. 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教师和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并进行数据分析。
四、研究方法:1. 理论研究:阅读大量学术文献,深入了解“解构—建构”教学观以及生物模型教学的理论。
2. 实验研究:将“解构—建构”教学观应用于生物模型教学,对学生进行实验教学,观察学生的反应及学习效果。
3. 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教师和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分析数据,总结教学效果。
五、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预期达到以下效果:1. 确定适宜的生物模型及其制作方法,提高生物模型教学的效果。
2. 探讨“解构—建构”教学观在生物模型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教学质量。
3.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教师和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提出可行改进意见,单位学校生物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六、研究时间安排:本研究预计用时一年,具体安排如下:1. 前期调研和文献研究:2个月。
2. 生物模型制作和教学实践:5个月。
3. 问卷调查收集和数据分析:3个月。
4. 论文撰写和答辩:2个月。
七、研究难点:1. 生物模型的适宜制作方法及其教学效果评价。
2. 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与实际教学效果的关系。
3. 教学评价问卷的设计和分析方法。
建构·解构·重构

建构·解构·重构发表时间:2020-12-22T15:58:43.940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2月上作者:聂茂林[导读] 新课改在不断推进,提倡教师尝试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同时,新课改中的教材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浙江省杭州市钱塘新区云帆小学聂茂林 310000新课改在不断推进,提倡教师尝试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同时,新课改中的教材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课堂是学习的平台。
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必须要从教材入手,大胆解构教材,以和谐师生关系为出发点,建构生态课堂,如此才能找出最适合小学生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教材建构——基于知识的内在联系1、知识编排,分层推进北师大版五上第三单元是《因数和倍数》,教材依次编排了《数的整除》《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教材安排由易到难,科学地体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
教材的安排是先引导学生观察,再增加揭示,让学生观察各数位的数的特征,以此减低学生的思维坡度,接着引导学生概括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材对整体内容的安排上,充分体现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层次性。
2、课堂框架,合理建构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对本课的课堂结构进行了整体设计:(1)以旧拓新,激发动机。
通过让学生摆放3、4、5三个数字,既复习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又通过要求猜测能被3整除的数来创设情景,揭露矛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以此过渡到新授环节。
(2)让学生在游戏中充分感知。
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以此为载体在体现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采用游戏的形式有利于控制教学节奏,更有利于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两主”地位。
3、“杠精”质疑,框架崩盘为了这节课的难点顺利突破,也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新课之前我一如既往地布置学生预习新课。
然而这次的预习作业却为课堂教学框架之崩盘埋下了“地雷”。
上课伊始,复习旧知流程走完,我按部就班地抛出了“我们已经学习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又有什么特征呢?”话音刚落,全班几乎全部举起了手。
解构·结构·建构

解构·结构·建构作者:***来源:《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2年第05期摘要:“空间与图形”教学是小学数学的重要领域,对于学生知识的习得、空间知觉的培养、空间观念和思维的养成均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圆的认识”单元整体教学为例,探讨小学阶段如何进行有效的空间内容的教学。
解构教材,丰厚表象,从经验中认识圆;结构体系,强化认知,在思索中前行;建构思想,渗透方法,于自然中得法,以达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把知识、技能和思想教学相互融合,提升数学教学的含金量,使师生在这样的教学中共同获益。
关键词:解构;结构;建构;整体教学“圆的认识”是小学阶段唯一的曲线平面图形单元,也是小学数学教材中非常传统的一个内容,它涉及的知识点包括认识圆的基本概念以及各部分名称,学会画圆,熟练掌握圆的周长、面积计算,会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可见,这个单元知识点密集、目标诸多。
笔者在教学该单元后,针对学生在单元练习中的种种错误进行了错因分析(见表1)。
诸多现状值得深思,再次面对这个教学内容时,笔者试图从整体教学视角开始思量它的改进之法。
一、溯源思考——重新审视单元目标定位整体教学侧重对单元教学目标的理解和把控。
回到原点思考,“圆的认识”这一单元教学究竟是为了什么?“圆的认识”属于空间与图形的领域,与其他几何图形类似,其核心要求是学生对几何图形自身表征的认识及图形的测量等相关内容的掌握。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圆的概念,知道圆的周长和面积的求法,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上述状况的出现,是教育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也就是目标定位的问题。
细究产生落差原因,对教师来说主要是缺乏主导的自信,被分数所牵,在教学中处于“被教”的状态;对学生来说主要是空间的表象支撑不够,为题目所累,缺少认知间的连结能力,思维产生定势。
如何适时适当适度地加以改进,既兼顾知识技能的获得,又实现空间能力的培养呢?笔者提出以下两点教学设想:1.知识间的网络式的结构,不仅有助于知识的习得,更使学生在贯与联的学习方法中形成有效的知识链。
诗歌教学的“建构”与“解构”

我 一 种 空 谈 的感 觉 。他们 没 有 强 烈 的意 识 去结 合 才会 产 生积 淀 ,这 是一 种通 过 感受 而得 到 的浸 润 。 《 把酒对月歌 》以及补充的 《 桃花庵歌 》中的具体 只有有了积淀 ,才能体会 到方法技巧的妙处 ,方 诗 句 ,来 分析 支 持 自己的 观 点 ,有 些 发 言谈 的不 法 技 巧 才能 被 他 们 融 会贯 通 ,而 不再 是 死 板 的标 是 诗 ,是人 。他 们 把 生 动 的诗 句 扔 在 一 边 ,无 限 签 。读 诗没 有捷 径 。 地 从诗 人 的经 历 上挖 掘素 材 ,发 言不 可谓 不 精彩 , 在 《 唐 诗 宋 词 选读 》的教 学 中 ,我 宁 肯 什 么
解 剖得 “ 鲜 血 淋淋 ” 。 于 是他 内心 无 法 排 遣 、无 处倾 诉 的孤 独 不 用 说就
直 到 听 了我校 老 教 师 徐 老 师上 的贺 铸 的 《 青 让 人 能感 觉 到 。诗 人从 景 写 起 ,不 但 写 了人 物身 玉 案 ・凌 波 不 过 横 塘路 》 ,忽 然 有 一股 清泉 流 过 形上 的 孤独 ,更 刻 画出 了人物 精神 上 的孤独 。 我 迷茫 的神 思 。徐 老师 在预 习 中布置 了一 个任 务 : 这是 多 么高 明 的鉴赏 ,这 是多 么鲜 活 的解 读 , 以诗 人 的 口吻 ,用 描 述 性 的语 言再 现 诗 歌 情 境 。 这是 多 么可 爱 的知 音 ! “ 解构”了 “ 术 ” 的束缚 , 高 明之处 就在 “ 诗 人 的 口吻 ”和 “ 描 述性 的语言 ” 才 能筑 成 通 衢 大 道 。 只有 当鉴 赏者 完 全 沉 浸 在诗 上 。我 们 也会 要 求 学 生 在读 懂 诗 歌 的基 础 上 ,解 歌 的 意境 中忘 了方 法技 巧 ,才 能真 正 读 得 到 诗歌 释 诗 句 ,我们 也一 直 抱怨 学 生解 释诗 句太 过 粗糙 , 的美 。就像 太极 拳 ,无 招胜 有招 。有招 即有 所 待 ,
普通化学教学中的建构主义与解构主义思想——以胶体溶液的教学为例

大 学 化 学Univ. Chem. 2024, 39 (2), 292收稿:2023-08-07;录用:2023-09-28;网络发表:2023-11-07*通讯作者,Email:****************.cn基金资助: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11421117)•教学研究与改革• doi: 10.3866/PKU.DXHX202308035 普通化学教学中的建构主义与解构主义思想——以胶体溶液的教学为例荣成,蒋疆,郑新宇* 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州 350002摘要:分析了建构主义与解构主义思想的内涵以及与传统结构主义教育观念的差异,并强调两者在教育实践中的互补性与促进作用。
以胶体溶液教学为例,探讨了如何利用建构主义与解构主义思想来设计具体的教学案例。
教学实践表明,采用建构主义与解构主义思想指导的教学方法能够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建构主义;解构主义;胶体溶液;教学设计中图分类号:G64;O6Constructivism and Deconstructivism in General Chemistry Teaching: Taking the Teaching of Colloidal Solutions as an ExampleCheng Rong, Jiang Jiang, Xinyu Zhe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 China.Abstract: The analysis explores the connotations of constructivism and deconstructivism as well as the differences from traditional structuralist educational concepts, emphasizing their complementarity and promoting role in educational practice. Taking the teaching of colloidal solutions as an example, it discusses how to design specific teaching cases using constructivist and deconstructivist ideas. Teaching practice has shown that instructional methods guided by constructivist and deconstructivist thinking can enhanc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while fostering their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Key Words: Constructivism; Deconstructionism; Colloidal solution; Instructional design普通化学作为大学非化学专业理工科学生的一门基础科学课程,涵盖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的“解构”与“建构”摘要:关于教学,理论界存在很多不同的观点。
从语词含义的角度审视教学,通常存在以下几种不同的指称和用法,即从“教”的意义上使用并界定“教学”、从“学”的意义上探讨“教学”、从“教”和“学”的协同活动中探讨“教学”、从“教学生学”的角度阐释“教学”、强调教师的教应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归宿从而赋予教学新的意义和内涵。
关键词:教学;解构;建构教学,因其是课程与教学论的一个基本问题,所以一直都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但由于研究者所持有的立场和角度的不同,导致其关于教学的研究成果也各不相同。
如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教学强调应促进学生认识的发展;从社会学的立场看,教学则主要表现为师生间的人际交往;从心理学角度看,教学更加强调认知;而从控制论、信息论的角度看,则将教学界定为教与学之间、师生及外界环境之间信息的传递与反馈。
此外,从教学的逻辑归属看,有学者认为教学最主要的属性是其教育属性,因而将其归属于“教育活动”;有学者强调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及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因而将其归属于“认识活动”;还有学者认为教学始终离不开实践,学生的发展既是实践的过程,也是实践的结果,因而将教学归属于“实践活动”;近年来有学者从教学的存在形态出发,将教学归属为“交往活动”。
通观各种观点,不论研究者从哪一角度或层次对教学进行界定,最终都会有一个落脚点,或落脚于“教”,或落脚于“学”,或是二者的综合。
从语词含义的角度审视教学,通常存在以下几种不同的指称和用法。
一、从“教”的意义上使用并界定“教学”如“教学是传授知识与技能”、“教学是经验的传递”、“教学是教师根据社会需要,按照确定的教育目的,通过向学生传授知识,实现教学任务的双边活动[1]”。
将教学归属于“教”的观点可谓源远流长,甚至可追溯至教育的起源。
如古人的口耳相传,就是“教”的最原始形态。
时至今天,这种观点虽受到很多的批判,但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仍普遍存在。
不过当我们仅从语词意义上进行探讨时,就会发现“教”与“教学”的显著差异。
1.“教”的对象与“教学”的对象的差异从可能性与现实性上看,“教”的对象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
如生活中驯养员对动物的各种训练,虽然动物的“学”只是一种简单的“刺激—反应”,但对于人类而言,这种活动可以被看作广义的“教”,或者说,这是“教”产生的另外一种语境。
而“教学”的对象只能是人,确切地说是学生,而且是有学习能力的、可对所学内容进行内化、再加工的学生。
2.“教”的内容与“教学”的内容的差异在现实中,人类发展至今的一切产品,都成为了“教”的内容,而“教学”的内容却必须是经过挑选的。
首先,它应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精华,反映的是人类的历史、生活中善的、积极向上的一面。
其次,它还会加入国家意志,反映统治阶级的思想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3.“教”的方法与“教学”的方法的差异“教学”的方法更强调科学性、教育性,甚至于人道性。
而对于“教”的方法而言,可以随着“教”的对象、目的、内容等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在某些情况下,它甚至和“教学”的方法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另外,由于“教”的内容、方法、目的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教”这一动作的发出者也是不确定的,任何一个人在某种场合下都可以从事“教”这一活动。
但对于“教学”而言,主要指的是教师的行为。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单纯的一个“教”字,我们可以从很广泛的意义上加以理解。
但对于“教学”,我们首先会将其看作教育的一个从属概念,对它的这一属类划分,就使得我们在对其进行应用时要受到方方面面的限定,如要考虑它的方向性、科学性、国家性等,同时不可以脱离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
这样,“教”与“教学”就有了显著的差异。
也许,有的学者会说,将教学归属于“教”这一含义的使用是有前提的,即在“教学”的范围之内,并不像上面所讨论得那么宽泛。
但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最起码可以认识到这一落脚点的不严密之处,或者至少可以说,以往教学中只见教师不见学生,学生主动性、创造性被压抑甚至于自我、自尊被践踏的现象产生的部分原因,可以在此找到理论上的根源,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过分发挥了“教”的一面。
二、从“学”的意义上探讨“教学”如认为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能力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教学,是一种以教材为中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知识的认识活动[1]”。
应该说,将教学落脚于“学”,是与前一种观点相对的,从教学的目标、结果来看,后者更关注学生的学。
但“学”与“教学”也是有差异的。
首先,“学”是个体的主动行为,而“教学”更多的是指教师的行为,或者说是教师的职责、任务;其次,“学”的方法与“教学”的方法相比,前者只强调适合于“学”的个体,而后者却要考虑教师、学生、内容、环境、设备等多种因素;第三,“学”的内容由学的个体来决定,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需要来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但“教学”的内容就不一样了,它致力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利益。
因此,将“教学”落脚于“学”也存在明显的不合理性,而且这种观点在理论上容易导致“学生中心论”。
在实践中,过多地强调学生的“学”,则会削弱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最终损害学生的利益。
如当今的教育非常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挥,强调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选择,这本是无可厚非的。
但殊不知,要获得主体地位并发挥主体性,更多的不是靠别人外在的给予,而是需要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熊川武教授在谈到这一问题时指出,“主体首先要具有主体性,而主体性以能动性为核心,包括目的性、选择性、创造性和自我调节性”。
这里所说的自我调节性主要是指主体在反思后对自我行为的调节。
可见,学生并不会因我们给予其主体地位而成为教学中“真正的主体”,而教师也不会因此而成为客体。
假如我们给予一个在学习中不具备目的性、选择性、创造性、自我调节性的学生以主体的地位,在教学中更多地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将会使结果更糟。
三、从“教”和“学”的协同活动中探讨“教学”如认为“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或认为“教学是在特定条件下,以传递知识为中介,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1]”。
相对于前两种观点,这一界定的特点是涵盖了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关注到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两种活动以及教学中的双方——教师和学生,强调“教”和“学”的关系如同“卖”和“买”的关系一样,不可分割。
同时,在阐释这一观点时,会强调师与生、教与学之间的协同、互动以及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认为教学的要义根本上不是二者之一,也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二者内在的有机统一。
但在这一前提下,又呈现出不同的分支:有的学者在师生共同活动之下,从教师一方来界定教学,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有的学者则从学生一方来认识教学,他们认为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是制约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还有学者立足于结果来解释教学,如认为“教学就是通过教师的指导、启发以及学生的积极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交织着培养共产主义思想品德和发展体力的活动[1]”。
这几种不同的观点,说明人们对“教学”中“教”与“学”的认识仍是有侧重的。
笔者认为,这种前提一致下的内部争鸣,反而更有利于认识的深化和成熟。
但“教与学统一活动说”、“双边活动说”等观点,虽不乏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但其至少存在以下三个问题:首先,“双边”是一个很不明确的概念,在理论中探讨很少且内涵不清,在实际操作中更加难以把握,许多教师都会说“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但对于怎么个“双边”,怎样“双边”,却不甚了解。
其次,说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活动、协同活动”,但究竟怎样统一、如何协同却未作详细论述,只是认为教学既离不开教师的教,也离不开学生的学,因两种活动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影响,所以只能说是一种统一的活动。
再次,“统一活动说”、“双边活动说”,这种界定虽反映了教与学两种活动相互影响、协调统一的关系,但却有将“教”与“学”两种活动生硬地并列在一起之嫌,无法做到二者的真正统一。
事实上,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教与学一定是有区分的,但这一区分并不一定是主客体或孰高孰低之分,因为我们虽然可以在理念、理论中提倡“二者并重”或“二者协同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只能兼顾,很难“并重”。
以上分析告诉我们:不论从“教”的意义上,还是“学”的意义上探讨教学,都是片面的。
因为无论“教”的作用怎样重要,“学”的地位如何转化,它们都无法超越或取代“整体的教学”。
但问题在于,“双边活动说”这一观点,却只是表面上做到了“整体的教学”,在理论中未能清晰阐释,在实践中也未真正实现。
所以,我们需要从新的视角来探讨并实现二者的融合。
四、从“教学生学”的角度阐释教学并对其合理性展开辩护1.从“教学生学”的意义上阐释教学“教学生学”这一界定表征了两层含义:第一,教学中有两个行为——“教”与“学”;第二,这两种行为的关系是一种协同、互动的关系。
即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师“教学生学”,而并非“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并列活动。
因此,教学活动主要是教师的行为。
这类似于崔允漷教授对教学的界定,他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是主要行为,学生的学是辅助行为或受影响行为。
教学活动是由这两种行为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协调一致而构成的,这一界定不仅反映了两种行为之间的密切联系,而且强调这种联系是由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实行科学、合理、有效的调控而引起和实现的。
由此,不论在怎样的条件下谈论教学,都离不开教师及教师教的行为。
2.对“教学生学”的合理性辩护第一,从“教学生学”这一意义上探讨教学,真正做到了教和学的融合。
首先,它不同于单纯的“教”,而更加强调这种教必须辅之以学生的学,如果教师在教而学生不学或学生的知识准备不足的话,便构不成教学。
其次,它也不同于单纯的“学”,而更加强调这种学必须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这样教师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握教学的方向。
再次,它不同于“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并列活动,而是强调二者之间的层次关系。
教师“教学生学”,首先应该是教师教,教师教什么呢?不是我们一般所说的“教知识、传递教材内容、完成教学任务”等,其落脚点在学生的“学”上。
这一含义表征了其内部复杂的相互影响、相互牵制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为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探讨空间。
所以说,这种提法在理论上实现了二者之间真正的统一,在实践中,也易于教育者对教学的认识和把握,落实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强调了师生之间的密切关系。
第二,对教师“教学生学”的重新解读。
在以往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由于受凯洛夫教育学思想的影响,通过对苏联模式的学习,也使我国将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的教学发挥到了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