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的解构与建构_文本的解构与结构
Unit4骨架教学案例

He was…./He is…. He had…/He has…
changes
He could…./He can…. He couldn’t….
Hobbies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讨论, 猜测,推断,激活学生原有 的知识储备,为下面的学习 最好铺垫。
He liked…He likes….
四、教学过程 Step1 warmer /Lead in
本课教学设计就是在运用Skeleton骨架教学法 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问题的设计、挖空、猜测、 推断等来进行文本的解构,然后又通过判断,排序 等进行文本的建构,最后对接学生自己的变化或
家人的变化,进行文本的重构。这样一条设计思
路来进行的。逐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提升学 生的核心素养。
二、教学目标 语言交流目标:
( ) We are all different now. ( ) That’s funny, Mike ! You were wearing a pink T-sirt. ( ) Right. Before, I was quiet. Now, I’m very active in class. How about you? ( ) That’s good exercise. ( ) John, come and look at Mike’s old photos. ( ) Well, I was short., so I couldn’t ride my bike well. Now, I go cycling every day. I like it very much.
文本解构-----文本建构-----文本重构-----创造性重构 处理会话文本的两条途径: 文本的理解------文本的重构
文字的解构与再造

文字的解构与再造在人类文明的演进中,文字是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和记录方式。
文字不仅可以传递信息,更能够反映人们的思想和文化。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文字也在不断演变和再造。
本文将探讨文字的解构与再造的过程,以及其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一、文字解构的背景文字解构是指对文字结构和含义的分析和拆解过程。
在过去,人们的文字主要以汉字、拉丁字母等形式存在,且常用的文字较为固定。
然而,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文字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满足不同领域和专业的需求,文字的解构成为必然的趋势。
二、文字解构的过程1. 字母分析字母是构成文字的基本单位,通过分析字母的形状和结构,可以揭示字母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在现代信息时代,字母的解构被广泛应用于信息检索和文字识别等领域。
通过将字母进行组合和重构,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文字形式。
2. 词汇解剖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元,通过对词汇的解剖和研究,可以深入理解词汇的内涵和外延。
在语言学和语言处理的领域中,词汇解构被广泛应用于词义分析和语义理解等方面。
通过将词汇进行拆解和重组,可以创造出新的词语和习语。
3. 句子构造句子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通过对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的解析,可以理解句子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在文学创作和语言教学中,句子构造被广泛应用于句子分析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通过调整句子结构和语序,可以改变句子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
三、文字再造的意义文字再造是指通过对文字的解构和改造,创造出适应社会和文化需求的新形式。
文字再造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 文字表达的多样性通过文字再造,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文字形式,满足不同领域和专业的需求。
比如,在科学研究中,特定领域的术语和符号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准确地表达和传递科学概念。
2. 文化传承的创新文字再造使得文字与文化之间产生更加紧密的联系。
通过将文字与文化元素相结合,可以创造出独特的文化符号和标识,用以传承和弘扬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念。
3. 语言交流的便捷性通过文字再造,可以创造出更加简洁和便捷的文字形式。
高三语文教学中的文本分析与解构

高三语文教学中的文本分析与解构在高三语文教学中,文本分析与解构是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文本内涵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文本的深入分析与解构,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本解读能力。
本文将从文本分析的必要性、文本分析的方法以及文本分析在高三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本分析的必要性1.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高三阶段是学生备战高考的重要阶段,阅读理解是语文考试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对文本的分析与解构,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文章的题意和蕴含的意义,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2. 深入理解作品内涵:文学作品往往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意象,通过对文本的分析与解构,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背后蕴含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审美情趣。
3.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文本分析需要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和判断力,通过分析和解构文本,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 培养文学素养:通过对文本的分析与解构,学生能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增加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
二、文本分析的方法1. 词语解析:学生需要仔细研读文本中的生词和词组,了解其含义、用法和文本中的表达意义。
通过对关键词语的解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
2. 句子结构分析:学生需要分析句子的结构和语法,把握句子的主干和修饰成分,进一步理解句子的意义。
同时,学生还需注意语气、语态和修辞手法等对句子意义的影响。
3. 上下文推断:学生需要通过对上下文的推断,联想出隐含在文本中的信息,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关系的变化。
上下文推断是理解文本的重要手段,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文本的内涵。
4. 主题思想分析:学生需要辨别文本的主题和核心思想,通过分析和解构文本中的细节和语言表达,深入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三、文本分析在高三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 提供案例引导: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文本作为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与解构。
建构

建筑学术语
01 简介
03 的内容
Hale Waihona Puke 目录02 介绍建构是一个借用自建筑学的词语,原指建筑起一种构造。有美化,建立,建全的意思。
简介
名词解释
缘由
建构主要应用在文化研究、社会科学和文学批评的分析上,有建立的意思 。
建构是一个借用自建筑学的词语,原指建筑起一种构造。
介绍
在文化研究、社会科学和文学批评上的使用,建构是指在已有的文本上,建筑起一个分析、阅读系统,使人 们可以运用一个解析的脉络,去拆解那些文本中背后的因由和意识形态。
因此,建构既不是无中生有的虚构,亦不是阅读文本的唯一定案,而是一种从文本间找到的系统。 与建构相对的是解构,解构着重在对各文本间的剖析、阅读,建构着重在系统的建立。 建构一词是对英文“tectonic”的中文翻译。在西方如德国、意大利、希腊和美国等国,“tectonic”一词 历经产生和发展变化,它强调建造的过程,注重技术、结构、材料和表现形式等。 建构是对结构(力的传递关系)和建造(构件的相应布置)逻辑的表现形式。
的内容
从建筑设计到建成过程中,既符合力学规律,又遵循结构特征;同时也符合从艺术审美角度去审视其自身所 应具有的美学法则;加之能在建造实施过程中保持其以上特征的过程。
建构包括设计、构建、建造等内容,是一个三位一体的集合,是一个全过程的综合反映。
谢谢观看
文学作品的解构与重构分析

文学作品的解构与重构分析文学作品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载体,通过语言的表达和艺术的构建,传达着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共鸣。
然而,在深入了解一个文学作品时,有时候简单地阅读和解析并不能完全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这就需要运用解构和重构的方法,通过对作品内容、结构、主题等方面的分析,揭示其中的内涵和意义。
本文将针对文学作品的解构与重构进行探讨。
一、解构分析解构分析即对文学作品进行细致的剖析,从多个角度逐层递进地分解作品,以揭示其中的各个组成要素、主题和意义。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解构分析方法。
1.情节解构情节是一个文学作品的骨架和线索,通过解析情节的构建,可以揭示出作品中的高潮、转折点和人物关系等重要细节。
在情节解构中,可以从时间和空间的设置、事件的先后顺序、人物的行动和冲突等方面入手,逐步分析其中的脉络和逻辑。
2.人物解构人物是文学作品中的灵魂和形象代表,通过对人物的解构,可以了解到作品中的个体和群体形象以及他们的性格、动机和变化。
在人物解构中,可以从外貌、语言、行为、思想等方面入手,逐层剖析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而揭示其扮演的角色和象征意义。
3.语言解构语言是文学创作中最直接的表达手段,通过对语言的解构,可以了解到作品中的修辞手法、意象、音乐美和语言风格。
在语言解构中,可以以段落、句子、词汇等为单位,逐层分析语言的运用和效果,从而揭示出作者通过语言传达的主题和情感。
二、重构分析重构分析即在解构分析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重新构建和整合,以达到全面理解和深入思考的目的。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重构分析方法。
1.主题重构主题是一个文学作品中最核心和基础的因素,通过对主题的重构,可以把握到作品的中心思想和情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对现实的思考。
在主题重构中,可以将作品中的情节、人物、语言等因素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故事框架,以凝练出作品的主旨和核心。
2.结构重构结构是一个文学作品的骨架和脉络,通过对结构的重构,可以揭示出作品的组成和组织方式,理解其整体性和内在逻辑。
文本的解构与建构_文本的解构与结构

《恶搞反叛与颠覆》恶搞文化的另外一个走向是粗俗化,越粗俗越容易吸引注意力。
但问题在于,对粗俗的围观并不等于人们会认同这个粗俗。
因“红十字会事件”而成为网络名人的郭美美,最近在自己的微博上写了一段无论是文法还是词法都破绽百出的中式英语。
这引发了网友的围观,好事者还把这段英语翻译成中文。
没过多少时间,微博上掀起了各种翻译郭美美微博的狂潮,仅仅一个晚上,就冒出了包括诗经版、唐诗宋词版乃至元曲版的数十种翻译方法,郭美美那条微博被转发20万次以上。
如果要说那天晚上是微博用户的一场小小的狂欢,我倒以为殊无夸张之处。
我昔日的一位同学对这个现象表示了不满。
她这样写道“我只是觉得,深深的难过。
尤其当女人们也加入进来,一起调笑男人们对一个女性的语言性攻击,这‘被伤害感’蔓延到我身上来了。
”——这段话里已经将女性置入,颇有一丝女权的色彩了。
但郭美美这条微博的事,其实在我看来和性别关系非常之弱。
“郭美美”三个字其实代表着一份对红十字会的不满和疑云。
红十字会官方微博至今还保持这样一个记录被呸最多的微博(号称10万次)。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不满和疑云并没有被消解掉。
似乎人们不再关注此事,并不意味着人们完全遗忘了这件事。
稍有风吹草动,立刻就会翻卷出来。
这起小小的翻译事件倒是和“恶搞”非常有关联,或者这么说,这是典型的恶搞。
读一读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曾一果副教授的《恶搞反叛与颠覆》,相信对这类恶搞会有更好的理解。
文本的恶搞一个文本(包括文字、图片乃至视频)一旦存在于网络上,它就是一个开放性文本,因为网络赋予了大众书写的权利,从而使得恶搞和互联网几乎是同时诞生并一起成长的。
开放性文本,在媒体研究学者费斯克的笔下,就是所谓“生产者式文本”。
曾一果这样写道“(它)是一种自由、松散型的文本,受众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和介入到这些大众文本中去,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重新拼贴、组合,创造出无数新的大众文本,大众不断参与、介入,深入到这些文本内部,任意肢解文本,也可以将文本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起来,不断生产出新的意义来。
解构、建构、重构、再构——基于文本利用视角的对话课教学“四部曲”

解构、建构、重构、再构——基于文本利用视角的对话课教学“四部曲”□唐雅雅【摘要】在Let’s talk对话教学中,教师需深入解读教材和分析文本,紧扣文本语篇内容,关注核心语言,通过文本解构、建构、重构、再构,让学生明晰教材内涵,提高语言技能,丰富语言输出,提升对话意识与能力。
该策略能够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助推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英语;对话教学;文本“四部曲”;对话意识PEP教材中的对话板块,语言真实、流畅,贴近话题情境。
该板块“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技能,它以话题为纲,以交际功能为主线,融合语言结构,逐步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完成各种任务,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其中,高年级的对话语量增加、话轮增多、篇幅增长,发散性语言和联想性语句出现,对话语境更丰富,话题更真实。
教师通过不断尝试和修正,对对话教学进行了文本解读和教学重构,整理出对话课教学的四部曲:文本解构—文本建构—文本重构—文本再构。
该模式紧扣对话文本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从文本和插图中寻找内在逻辑关系,通过设计挖空、排序、辨析等方式产生信息差,引发学生感知、观察、分析、预测、判断、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发展其语言运用能力,助推其综合素养的提升。
本文以新版PEP五年级下册Unit3My School Calendar B Let’s try&Let’s talk板块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基于文本“四部曲”进行对话教学,以提高对话教学的实效性。
一、文本解构——围绕话题,解读文本,明晰教材内涵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
教师只有深入分析和研读教材,才能依托教材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在文本的解读过程中,教师须多元解读文本,挖掘文本所蕴含的丰富信息,读出他们的逻辑关系、内在思想,突出文本的内涵,并在各板块的教学中加以体现,从而引领学生理解、体验和感受文本,赋予文本以生命,赋予课堂以活力,使教学变得立体和综合,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评析关于课文中的文本解读与解构

评析关于课文中的文本解读与解构在评析关于课文中的文本解读与解构这一主题中,我们可以通过深入分析课文中的文本内容,探讨其解读和解构的方法与技巧。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展开论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文本解读与解构的思路和方法。
一、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文本解读是指通过对文本进行仔细的阅读和分析,揭示其中的细节、语言、意义和隐喻。
对于阅读理解和文学研究等学科而言,文本解读是十分关键的能力。
通过文本解读,我们可以更全面地把握课文的核心思想、主题和情感内涵,从而深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写作手法。
二、文本解读的方法和技巧1. 细读文本文本解读的第一步是仔细阅读文本本身。
可以逐字逐句地读,重点关注具体的词语、词组和句子结构,分析它们在文本中的作用和意义。
同时,要注意文本的脉络和整体结构,把握全局。
2. 分析关键词和隐喻通过分析文本中的关键词和隐喻,可以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和意义。
关键词通常是作者用来突出主题和传达情感的重要词汇,通过对其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主旨。
而隐喻则是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通过暗示和比喻来传递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感情。
3. 理解上下文关系文本解读时,要注重理解词语、句子和段落之间的上下文关系。
上下文关系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语的含义和句子的结构,进而推断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通过对上下文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文本的内容和意义。
三、文本解构的重要性除了文本解读外,文本解构也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
文本解构是指将文本分解成不同的元素,如章节、段落、句子和词语,进而揭示其内在的结构和思维脉络。
通过文本解构,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课文的篇章结构、逻辑关系和修辞手法。
四、文本解构的方法和技巧1. 分析篇章结构文本解构的第一步是分析篇章结构。
可以通过观察文本的标题、目录和段落开头结尾来确定篇章的组织结构和逻辑顺序。
同时,也可以通过分析段落之间的过渡和衔接手法,揭示篇章结构上的内在联系。
2. 掌握分析段落的技巧在分析文本的段落时,可以通过观察段落的主题句、关键词和论证结构来把握其中心思想和论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恶搞反叛与颠覆》恶搞文化的另外一个走向是粗俗化,越粗俗越容易吸引注意力。
但问题在于,对粗俗的围观并不等于人们会认同这个粗俗。
因“红十字会事件”而成为网络名人的郭美美,最近在自己的微博上写了一段无论是文法还是词法都破绽百出的中式英语。
这引发了网友的围观,好事者还把这段英语翻译成中文。
没过多少时间,微博上掀起了各种翻译郭美美微博的狂潮,仅仅一个晚上,就冒出了包括诗经版、唐诗宋词版乃至元曲版的数十种翻译方法,郭美美那条微博被转发20万次以上。
如果要说那天晚上是微博用户的一场小小的狂欢,我倒以为殊无夸张之处。
我昔日的一位同学对这个现象表示了不满。
她这样写道“我只是觉得,深深的难过。
尤其当女人们也加入进来,一起调笑男人们对一个女性的语言性攻击,这‘被伤害感’蔓延到我身上来了。
”——这段话里已经将女性置入,颇有一丝女权的色彩了。
但郭美美这条微博的事,其实在我看来和性别关系非常之弱。
“郭美美”三个字其实代表着一份对红十字会的不满和疑云。
红十字会官方微博至今还保持这样一个记录被呸最多的微博(号称10万次)。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不满和疑云并没有被消解掉。
似乎人们不再关注此事,并不意味着人们完全遗忘了这件事。
稍有风吹草动,立刻就会翻卷出来。
这起小小的翻译事件倒是和“恶搞”非常有关联,或者这么说,这是典型的恶搞。
读一读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曾一果副教授的《恶搞反叛与颠覆》,相信对
这类恶搞会有更好的理解。
文本的恶搞
一个文本(包括文字、图片乃至视频)一旦存在于网络上,它就是一个开放性文本,因为网络赋予了大众书写的权利,从而使得恶搞和互联网几乎是同时诞生并一起成长的。
开放性文本,在媒体研究学者费斯克的笔下,就是所谓“生产者式文本”。
曾一果这样写道
“(它)是一种自由、松散型的文本,受众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和介入到这些大众文本中去,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重新拼贴、组合,创造出无数新的大众文本,大众不断参与、介入,深入到这些文本内部,任意肢解文本,也可以将文本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起来,不断生产出新的意义来。
”
当我们把这段文字投射到郭美美中式英语被恶搞翻译之上,就会发现是多么的契合和富有解释性。
在互联网上,任何一段文本都有被解构恶搞的可能——试想一下小胖头像恶搞,连这么一张平常的照片都可以被恶搞成互联网上的知名事件,如果被恶搞对象本身足够知名、足够具有象征性,那么在短期内引发恶搞狂潮,真的是一点都不奇怪的。
毕竟,中国到今天,已经拥有了约五亿网民。
整体而言,中国网络人口的年龄层相对于整个中国人口是年轻的,30岁以下网民占据了一半。
年轻人对恶搞的热衷丝毫不奇怪,于是在网络上随处皆可见到
恶搞。
互联网的开放性、匿名性,又为恶搞推波助澜。
在互联网上,亚文化几乎成了主流文化,便是这样的原因。
问题在于,作为互联网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恶搞,我们该如何评价它的意义。
在费斯克笔下不乏赞颂的大众文化中,同样有着“粗俗文化”、“消费文化”的阴暗面。
而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些阴暗面并非是虚妄的。
比如说,所谓网络营销策划,就带有为商业目的故意恶搞的痕迹,这一点,一些知名的网络营销策划人士也不否认,甚至出于招揽生意的目的冒认。
微博上知名的“杜甫很忙”是一起非常典型的恶搞,但它带有炒作目的。
新浪微博运营人员在一个网上承认是他们策划出来的事件,而策划这种事件的目的很清楚保持微博的热度。
恶搞文化的走向
恶搞文化非常受年轻人的喜欢,而同时现代社会又是一个消费社会。
曾一果说,“在今天的消费文化语境中,大部分恶搞文化不可避免地贴上了商业标签,是消费时代的一种商业文化”。
这个判断不无道理。
但再往下一步,这样的商业文化又是好是坏呢?曾教授很谨慎地并没有下这个判断。
我愿意大胆地往前一步。
我注意到,今天大众的媒介素养事实上已经很高了,特别是一批拥有较多听众的意见领袖们,他们并不会很轻易地被一个营销策划所
“欺骗”而参与到恶搞中。
事实上,商业策划的恶搞案所需要的技巧越来越高,以至于新浪微博搞运营策划直至今日,也就是一个“杜甫很忙”值得一书。
网众(这个概念来自于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威老师,指的是社交网络节点上频繁活动的网络用户)喜欢恶搞,但未必会很轻易地就被卷入到商业目的的恶搞中。
有一个例子是对此很好的注解,那就是恶搞过《无极》的胡戈。
当年一部恶搞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席卷整个中文网络,胡戈由此也一夜成名。
但是,当胡戈后续一些所谓恶搞片植入了商业元素后,这些片子就再也达不到《馒头》的知名高度。
今天还有几个人能记得胡戈后来的那部《大杀器》呢?
恶搞文化的另外一个走向是粗俗化,越粗俗越容易吸引注意力,凤姐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但问题在于,对粗俗的围观并不等于人们会认同这个粗俗。
有人在街上裸奔引起人们停留观看评头论足,并不等于人们都会去裸奔。
从凤姐的后续境遇来看,主流价值观至今尚未接受这种粗俗。
大多数成功的恶搞,都是非策划性质的,也缺少有组织的预谋,这一点倒非常像法兰克福代表人物之一——本雅明笔下的“灵光”,虽然他的名著的标题是《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
这些恶搞当然不能和本雅明的艺术相提并论,但它闪烁出来的人类的智慧,却足可媲美。
而这种智慧,恰恰是对某些现实的“反叛与颠覆”。
要提及一下,《恶搞》这本书是一套丛书中的一本,这套丛书面向的领域都是
新媒体上的亚文化。
对互联网亚文化有兴趣的人,都或可觅来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