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
【一轮复习】人物素材整理——胡适

胡适温文尔雅的“斗士”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素材整理:张韩棋2020年3月27日胡适档案────────胡适,1891年12月出生于上海,曾用名嗣靡,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是我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而闻名于世。
胡适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母亲的教育对其影响至深。
胡适上了九年私塾,广泛阅读儒家经典著作,奠定下坚实的学术根基。
19岁时,他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瀚。
杜威,其治学深受这位当代‘实验主义领袖’影响。
1917年初,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成为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
同年夏天,他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1918年则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
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的领袖。
“五四运动”之后胡适同陈独秀,李大钊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与以往的”同道中人”开展多次论战。
1949年赴美,此后他在几年里辗转美台,两处奔波,1962年在台北逝世。
借钱达人胡适在北大的工资很高,并且很大方,经常借钱给别人。
1920年,林语堂考上了哈佛的研究生。
去留学时出了点问题,原本的经费没了,于是他给胡适发电报:“能否由尊兄作保他人借贷1000美元,待我学成归国偿还。
没过多久,胡适就把钱汇给他,还告诉他:这是北大给你预支的工资,留完学一定要来北大工作。
结果,林语堂拿到哈佛的硕士学位后,又跑去莱比锡大学读博。
然后,学习经费又出问题了。
林语堂又给胡适写信,请他再预支1000美元工资。
胡适又给他汇了钱。
四年后,林语堂学成归来,很多大学都想聘请他。
但是考虑到已经预支了北大的工资,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林语堂就去了北大。
正巧,胡适不在北京。
于是,林语堂找北大领导蒋梦麟,商讨还钱的事。
蒋梦麟表示一脸懵逼:北大啥时候借钱给你了?原来这2000美元,都是胡适自己节衣缩食、东拼西凑弄来的。
胡适担任北大校长之后,被邀请到电台做了个广播演讲。
劝学经典句子

劝学经典句子劝学经典句子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2、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李苦禅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5、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欧阳修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7、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9、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
——冯梦龙10、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1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陈寿12、读书如行路,历险毋惶恐。
——《清诗铎·读书》13、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程端礼14、外韧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程颐1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1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18、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19、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刘彝20、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于谦21、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22、三日不读,口生荆棘;三日不弹,手生荆棘。
——清·朱舜水《答野节问》2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24、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轼25、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
——阮元26、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孙洙《唐诗三百首序》2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28、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苏轼29、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蒲松龄30、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
——朱熹31、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32、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冰心33、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
——(美国)富兰克林34、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
钱理群讲鲁迅

钱理群讲鲁迅中学语文中的鲁迅作品教学认识问题和教法问题我虽然一直关心中小学语文教育,但却尽量避免给中小学老师作报告,因此拒绝了许多约请。
因为我深知自己缺乏在第一线进行教学的经验,害怕讲一些不着边际的大道理,让老师们失望,更怕发生误导。
我唯一敢讲的,是鲁迅作品教学,这不仅因为我的专业就是研究鲁迅,更因为我在2004年、2005 年在我的母校南师附中和北大附中、北师大实验中学开设了“鲁迅作品选读”的选修课,去年还在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开设了类似的课程。
在这几所学校上课的讲稿,包括和学生课堂上的讨论,以及学生的作业,课程结束后的调查中学生的反应,都已辑为《钱理群中学讲鲁迅》一书,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
有了这样的实践经验和总结,我就有了点底气,敢在这里讲了。
但我也有自知之明:这不过是个人的一些经验和认识,并不具有普遍性,更谈不上示范性,一切都要靠在座的诸位老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姑妄讲之,大家就姑妄听之,参考而已。
我想讲两个问题:认识问题和教法问题。
一、如何认识鲁迅作品教学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意义和地位。
有人问:为什么要在中学讲那么多鲁迅作品,少读点,滕出时间,多读点梁实秋、林语堂的作品,不更好吗,我不反对中学生读梁实秋、林语堂的作品,我还主张要读胡适、周作人的文章,现在的语文教材中把他们两位排除在外,是不应该的。
我们应该给中学生提供一个比较开阔的阅读空间,思想文化空间,这是没有问题的。
但我要强调的,是鲁迅与梁实秋、林语堂他们不同之处,也就是我在很多场合都谈到的,鲁迅不是一般的文学家,而是具有原创性的,民族思想源泉性的思想家、文学家。
这样的原创性、源泉性作家,每一个民族都不多,比如英国有莎士比亚,俄国有托尔斯泰,德国有哥德,等等,这样的作家在他那个国家、民族里,是家喻户晓的,人们从小就读他们的作品,而且要读一辈子,不断地从阅读他们的作品中,获得启示,获得灵感,获得精神的支撑。
因此,他们的作品,总是成为国民教育的基本教材,他们的作品的教学,是培育民族精神的基础性工作。
你不得不知的胡适思想精华和他最经典的十句名言

你不得不知的胡适思想精华和他最经典的十句名言今天是胡适先生逝世55周年纪念日,最近读了胡适先生的一本合集书《容忍与自由》。
感慨老先生作为上个世纪中国文化界的文学大师与五四运动的领导者之一,其思想的深邃和勃勃生机,真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容忍与自由》精选了胡适先生一生的散文、杂文、演讲,不了解胡适先生的人,很容易就能看到一个浓缩的思想剪影。
全书分为四章,分别由“理想不死,学习不辍”、“世界愈危险,我们愈要有信心”、“直面现实,去过我们的新生活”以及“容忍是一切自有的根本”四个大板块构成。
其中《容忍与自由》是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
而整本书里,胡适讲到了自己的童年时光,讲到了自己严格却深爱的母亲,流露出脉脉的温情;也谈到了自己的一些兴趣爱好,比如毕生追求的麻将技艺和读书习惯;还有胡适自己对于当时旧中国的一系列关于教育、发展、未来的看法和褒贬。
胡适在书中说道:“理想中的学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
精深的方面,是他的专门学问。
博大的方面,是他的旁搜博览。
博大要几乎无所不知,精深要几乎唯他独尊,无人能及”。
博大又精深的要求确实非常高,自觉这是胡适先生的自谦之词。
他从小用功阅读中国经典古籍,后来留学美国,拜师于赫赫有名的教授杜威,中西方文化都在他的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也造就了他思想的深刻性。
进一步而言,这也是为什么当代人还在怀想着民国大师们的原因。
很多人喜欢民国大师们的幽默,喜欢看他们的轶事和八卦,但是在那样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变得身不由己、命运飘摇,每个人都不再是自己,幽默与自嘲的背后,他们渴望探知新的世界,他们渴望救助自己的祖国,怀着一腔热血的信念来读书,又怎么可能做不好学问呢?鲁迅曾评价胡适为“一位荷戟独彷徨的战士”。
因为他总是有着独树一帜的思想理念,不同于一般人的说理,更不是所谓的社会道德标准,但却是那样的真实有个性。
对于中国当时的教育、学术独立,乃至妇女解放问题、文化传承等现状,胡适一方面表现出一种沉闷的压抑,他在书中的几篇演讲稿里总是会拿那时的旧中国同先进的日本、美国进行对比,话语中不免悲辛与失落;但是另一方面,他也给予了正面的猛烈抨击与具体的改良建议,可见他不单单是一个思想者,更是一名实践者。
韩石山的“进化论”及“小说笔法”——读《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

洋博士头 衔 ( 是 “ 还 国家博 士 ” ,并 且 社会 理念 ,谁的那一套就可 以改造 中国社 ) 也与 鲁 迅 疏 远 ,但 只 因为 所 留之 “ ” 洋 是法 国 “ 洋” ,而 非英 美 “ ” 洋 ,所 以不
悔吧 。 …
会 。胡适 和鲁迅 提倡 白话 文与 文学 革命 ,
适 的朋友们 ,从陈西滢到徐志摩 ,个个 年 把他们做个 比较 。比什 么呢,谁对 西方社
轻有为 ,心胸宽广 。鲁迅 的朋友们 ,则个 会 了解 的多,谁 的社会理念先进 ,要改造 个堕落哀怨 ,心胸狭窄——其 中唯一一个
语 堂 ,那 是 因 为 他 有 过 留美 经 历 ,之 前 交
历之间划出如 此 明确 的线 性进 化路 线 的 ,
前者 比后 者 的社 会 理 念 要 先 进 ” J 。看 还是 韩 石 山 。 看 ,学历不仅有如此大的功效 ,可 以决定
一
个人 的社会理念先进与否 ,而且还是不
除 了学 历 ,韩 石 山 还 有 年 龄 进 化 论 。
言 自明 、不容 置疑的 ,倘不 赞同 ,那 当然 仍然是在上文提及 的那次演讲 中 ,韩 氏在 是没有 “ 以公 心 ” 的缘 故 。这就 是 韩 出
个 是 11 9 0年 留学 美 国 ,取 得 哥 伦 比 亚
非常鲜 明 ,即鲁迅不如胡适 ,并 由此连坐 大学的博士 学位 ,一 个是 10 9 2年 留学 日 起来 ,与鲁迅接近 的人 皆不如与胡适接近 本 ,在一个 医学专科学校学习过 ,毕业没
的人 ,前者代表一种落后 的黑暗的堕落的 毕业都还说 不定 。 并 自问 自答 : “ ” 是直
人联想到商家 的促销广告 。阅读之下 ,有
以下 感 想 :
鲁迅的简介 文档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字豫才、豫亭,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巨匠。
鲁迅出身于浙江绍兴的一个封建官僚家庭。
起初想实业救国,但不济。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
后从事文学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被麻木的内心,笔名鲁迅(Lution)源于革命(Revolution)。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12年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
[1]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编有《鲁迅全集》。
[1] 其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人物关系周树人外文名Zhou Shuren,Lu Xun,Lution别名鲁迅、令飞、迅行、周逴等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 (今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出生日期1881年9月25日逝世日期1936年10月19日职业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2]毕业院校仙台医学院主要成就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思想开放者中国首位白话文作者代表作品《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狂人日记》《阿Q正传》《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1生平经历▪家世/家人概况▪早年▪从政▪革命2文学旅程▪笔名▪病逝▪分类3个人成就▪文学成就▪历史成就4个人作品5人物评价6相关纪念▪鲁迅文学奖▪鲁迅文化奖▪鲁迅青少年文学奖▪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生平经历编辑家世/家人概况鲁迅祖籍湖南道州,后迁居绍兴,到鲁迅这一辈,已是第十四代了。
他的先祖,由农民不断发家成了财主。
一个共同的宗祠下分成好些“房”,如“覆盆房”、“清道房”、“竹园房”等等。
鲁迅一家属于“覆盆房”的一个分支。
“支覆盆房”全盛时期占地三千多亩,还有七、八座当铺。
鲁迅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
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胡适

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胡适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思想”股市上,陈寅恪、吴宓、顾准和胡适这些人物在自由主义的“题材”下被炒爆了,他们被戏剧化和轶事化。
陈寅恪“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已经成为了流行一时、人云亦云的门面话,这边厢思想家们纷纷出来论证自己第一个发现了顾准或者陈寅恪,正如那边厢文学界的“后主们”为“后新时期”的发明权而挥老拳。
然而,谁又真的去读他们的书,谁又真的在乎他们的思想,尤其是他们思想的脉络和语境(context)呢?这些在现代思想和文化史上似乎怎么也走不到一块的歧路一样的人物在死后是怎样被接轨到自由主义的通往天堂的大路上(因为据一位新权威主义的发言人说,所有自由的大路都是通往天堂)就更是我等所不能理解的机密了。
正如唐德刚所说的,“以前的娱乐场中有句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就‘看胡适’(Hu Shih watching)这宗娱乐项目来说,它和‘看梅兰芳’实在是大同小异”。
胡适是现代中国一位路标性的人物。
现代―modern,用30年代上海的俗话说,就是“摩登”。
按照唐德刚的说法:“论‘摩登’则天下之摩登莫摩登于‘我的朋友胡适之’者矣!”然而,同时代张天翼小说《从空虚到充实》(《荆野先生》)里的人物则以为,modern应该译作“矛盾”。
信然!胡的“知己”(我取“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中胡为蒋效死这个意思)蒋介石称颂他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正好说明了他人格上的modern(矛盾)。
20世纪90年代在西亚有伊斯兰教的原教旨主义,在中国则有原教旨的自由主义。
在这原教旨主义的自由主义谱系里,通常被中国的自由主义奉为祖宗的胡适也是旁逸斜出,而非正宗了,因此只能重新从哈耶克出发,接上亚当·斯密的秘宗香火。
我偶然翻阅《鲁迅全集》,有一篇厨川百村的《说自由主义》,对于自由主义与当今原教旨主义的诠释略有不同。
然而,一则译者是鲁迅,二则作者非英美人,因此他“与其完成自由主义的哲学,倒不如编纂自由主义的历史,要有效得多”的观点,我知道是作不得数的。
五四人物志之胡适4

第四集:主持人陈晓楠:胡适年纪青青爆的大名,结交广泛,上至庙?堂下至草根都有他的朋友,而他的兴趣也非常广,很多朋友都知道他有个雅好,就是收集火柴盒,所以就把各种各样珍奇的火柴盒送给他,胡适对此感激之余,还特意发表了一个声明说,希望大家把火柴盒送来之前先将里面的火柴倒掉。
否则,他的家要变成火药库了。
旁白:1920年6月,胡适将北京的家从缎库胡同搬到了后门里钟鼓寺10号。
今天走到这里,这条街的名字仍叫“大学夹道”胡适租下的是一个普通的四合院,一进门为门房,两侧为厢房,正房居后,旁边有耳房,胡适将正房作为寝室和书房,两厢为客房及会客厅,佣人住门房女佣住耳房,胡适因为心脏不好,把烟酒都戒了,每天晚饭后喜欢在院子里走走,院子里有一颗槐树和枣树,当时,和胡适同住一个院子的是他的安徽同乡高一涵,高一涵早年留学日本,攻读法律,是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之一,后来曾加入过共产党,(高一涵是个单身,没结婚,一直在胡适家住,他的爱好和陈独秀一样,时不时要去逛妓院,到1923年还是1924年的时候,他就接了个妓女在家里,)(娶了个妓女,然后胡适还写信给江冬秀,叫她不要歧视这个妓女,就是对高一涵和他的新太太,要尊重,这个是人家的自由,而且他就是一个单身的人,如果有个人照顾他,有什么不好呢,这就是胡适。
)高一涵后来给胡适写信解释道,他找到家里的女人,是读过书的人,只因受夫家虐待,中途离婚,她因此无家可居,我看她气质还好,所以做成此事,或可终结我放荡的生活,因不知结果如何,所以没有告诉你,谁知,你竟能超脱一切俗见,与宽恕之外,还勉励我前进,真使我感愧无地。
胡适年纪轻轻,就在中国学界爆的大名,社会上很多人都以见到他为荣,每个礼拜日是胡适规定接待生客的日子,(胡适规定每个礼拜天接见客人,少数要好的朋友之外了,要好的朋友随时都可以来的,这些学生啊,生人啊,社会上的什么的,礼拜天接见,任何人到他那里跟他谈话,都有“如沐春风”的感觉,就是他让每个人感觉到很舒服很自在,他很快就让你和他,很平等的在一起交流,这个很了不起,这个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哪怕是跟他的观点有分歧比较大的人,年轻人尤其是,他很喜欢帮助别人,千家驹,他明知道千家驹很左的青年,他还推荐千家驹到这个陶孟和的研究所工作,推荐千家驹到北大去教财经史,)文学大师林语堂,二十年代到美国留学,经济拮据,胡适主动说:只要林回国后到北大任职,他可动员北大每月补助林四十美元,赴美途中,林语堂的太太盲肠炎发作,到了美国就要开刀,林语堂打电话向胡适求助,胡适很快将一张伍佰美元的支票寄去后来林语堂又去德国,莱比锡大学读博士,正赶上清华的奖学金停发,他再次给胡适打电报求助,胡适又寄去1千美元,林语堂学成回国后,找到了但是北大的校长蒋梦麟,感谢北大当年的雪中送炭,蒋却一头雾水,林语堂这才知道,北大当时,根本没有这笔培养基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主要讲述了鲁迅和胡适,后人对他们的议论可以说不惜笔墨,洋洋洒洒。
而韩石山先生的这种比较研究,在汗牛充栋的鲁研胡研著作中,亦有可圈可点之处。
即使初版至今六年,评论文字仍络绎不绝。
当时,恐怕作者自己也未能料到。
对《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的认同基本有三点,一是材料翔实,考证有序;二是观点明确,绝不含糊;三是意犹未尽,留给读者思考空间。
有这三点,《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在当今鲁研胡研界,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
这是一本比较有这里的书。
我十几年前读书,最讨厌的就是鲁迅,每次他的文章,讲解注释大过原文,字字有深意,句句是内涵,写了错字是造字有功,别字就是通假,大有奉为神明,不能增删一字甚或标点的架势。
到后来,但凡鲁文出现,只要往深意里说,阅读无不得高分的。
而通用的分析总是:黑暗、人性、揭露、愤恨、匕首、投枪、血淋淋、火辣辣、旗帜高举、战斗卓越。
我没读过胡适,光听了骂名,但我读过“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鲁迅语)的梁实秋的《雅舍小品》,觉得写美文的人,品格哪至于那么坏,即便坏了,也不至于恶毒的人格攻击的谩骂。
越发觉得鲁迅言过其实。
仅凭本书中胡适的文章,以管窥豹,胡适也是一位战士,是西方民主自由的积极宣传者,是新文化肉搏旧文化的排头兵。
更难得其观点一生不变,其执着自信处,令人钦服。
作者开启了一扇门,介绍了我所不知道的事件和文章,引起了我对胡适作品的兴趣,有意思的是也改变了对鲁迅的看法,课本上的鲁迅是政府宣传部牵强附会的结果,真实世界中的鲁迅远比此丰富、丰满,有意思的多,“是个人,不是鬼也不是神”(陈独秀的意思,非原话)。
很感谢韩老师的引导,推荐大家阅读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