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鱼塘养殖技术
农村池塘养鱼的八项高产措施

二、增大放养规格,投放“斤两鱼种”大规格鱼种成活率高,绝对增长量大,并能保护抽捕出塘的商品规格。因此,放养规格最好是草鱼200-400克,鲢鳙鱼100-300克,鲤鱼50-150克。三、合理搭配混养,实行立体养鱼为了充分利用水域空间和天然饵料,必须按上、中、下层立体养殖鲢鳙、罗非鱼等“肥水鱼”和草、鲤、鲂等“吃食鱼”。每亩放养“斤两鱼种”1200-1500尾,其中草鱼占40%。链鳙40%,鲤、鲫、鲂、罗非鱼占20%,每亩总放养量达150左右。
农村池塘养鱼的八项高产措施
一、彻底清塘消毒,一次施足底肥鱼种下塘前,要疏通注排水渠道,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水深20厘米时,每亩(1亩=1/15公顷,下同)鱼池有用100公斤生石灰带水消毒、杀灭虫害、病菌和微生物,再施腐熟的人畜粪50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斤作底肥。然后蓄水深2-2.5米,待一周后药性消失再放鱼。
池塘养鲤超高产养殖技术

池塘养鲤超高产养殖技术一、引言池塘养鲤是一种传统的养殖方式,其优点在于占地面积小、投资成本低、易于管理等。
而超高产养殖技术则是指在相同的池塘面积和投入成本下,可以获得更高的产量。
本文将介绍池塘养鲤超高产养殖技术。
二、选址选址是影响池塘养殖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要选择水质好、水流量大、水位稳定的河流或湖泊作为选址。
其次,要避开有毒有害物质排放的区域,如化工厂、垃圾处理厂等。
三、池塘建设1. 池塘大小:选择适当大小的池塘是保证高产的关键之一。
通常情况下,每亩池塘可容纳2000-3000尾鱼。
2. 池底材料:建议使用黏土或粉煤灰作为池底材料,这样可以保证水质清洁,并且利于鱼类生长。
3. 池壁斜度:建议将池壁斜度设置为1:3或1:4,以便于清理池塘。
4. 池塘深度:池塘深度应该在1.5-2米之间,以便于鱼类生长和管理。
四、水质管理水质管理是保证高产的关键之一。
以下是几个关键的水质指标:1. 溶解氧:要保证每升水体中溶解氧浓度在5mg/L以上,以保证鱼类正常呼吸和生长。
2. pH值:要保持水体的pH值在6.5-8之间,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鱼类健康和生长。
3. 温度:要保持水温在20-30℃之间,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鱼类健康和生长。
4. 酸碱度:要控制好水体的酸碱度,避免出现过酸或过碱的情况。
五、种苗选育选育优良种苗是保证高产的关键之一。
以下是几个关键因素:1. 种苗来源:建议选择正规养殖场或者专业种苗基地购买种苗。
2. 种苗品种:建议选择适合本地区气候条件、耐病虫害、生长快等特点的品种。
3. 种苗数量:建议按照每亩池塘2000-3000尾的标准购买种苗。
六、饲料管理饲料管理是保证高产的关键之一。
以下是几个关键因素:1. 饲料种类:建议选择高质量、营养丰富的饲料,如浮游生物、虫类等。
2. 饲料投喂量:要根据鱼类生长情况和水质状况适当调整饲料投喂量,避免过度喂食。
3. 饲料投喂时间:要在早晨和傍晚两个时段进行饲喂,避免在中午或夜间进行饲喂。
鱼塘养殖技术使用技巧详解

鱼塘养殖技术使用技巧详解鱼类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鱼塘养殖是利用人工方式创造鱼类生存环境的一种养殖方法。
它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食物资源,还可以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本文将详细介绍鱼塘养殖的技术使用技巧,以帮助养殖户更好地管理和运营鱼塘。
1. 鱼塘环境的合理设计和调控鱼塘环境是鱼类生长和繁殖的关键因素之一。
养殖户在设计和调控鱼塘环境时,应重点考虑以下要点:(1)水质:保持水质清洁是鱼类健康生长的基础。
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如溶解氧、氨氮、过氧化氢等,及时调整水质。
(2)水温:鱼类对水温有一定的要求,不同种类的鱼类对水温的适应能力有所不同。
养殖户应了解鱼类的生活习性,并合理控制鱼塘的水温。
(3)底质:合理选择和处理底质,保持底质的通气性和稳定性,有助于鱼类良好的生长环境。
2. 鱼类的合理选择和育种管理鱼类种类的选择和育种管理直接关系到养殖的效益和成功。
在进行鱼类种类选择和育种管理时,养殖户应注意以下几点:(1)了解鱼类的生活习性和繁殖特点,选择适合本地水域和养殖环境的鱼类种类。
(2)注意鱼类的保护和疫病防控,定期检查鱼类的健康状况,及时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
(3)根据鱼类的生长速度和生长周期合理进行饲养管理,控制饲养密度和饲料投喂量,保证鱼类健康生长。
3. 饲料的选择和投喂管理合理选择和投喂饲料是鱼类养殖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饲料的选择和投喂管理需要注意的几点:(1)选择符合鱼类营养需求的饲料,充分了解饲料的成分和特点,确保饲料的卫生安全。
(2)根据鱼类的生长阶段和生长状态,合理制定饲养计划,控制饲料的投喂量和投喂频率。
(3)注意饲料的保存和管理,避免受潮、变质或污染,定期更换饲料。
4. 疾病防治和水质管理鱼类容易受到各种疾病和水质变化的影响,养殖户应重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并加强水质管理。
(1)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如溶解氧、PH值、氨氮等,及时调整水质,避免水质恶化影响鱼类健康。
鱼塘饲养方法与技巧分享

鱼塘饲养方法与技巧分享鱼塘饲养方法与技巧分享如下:1.选址与建立池塘:在水源充足且水质干净的地方建立池塘,并疏通池塘中的排水和灌水渠道,避免堵塞。
池塘的进出口处应安装铁丝网或尼龙线网,以防鱼逃脱。
2.池塘条件:鱼塘的水深应达到2~3米,水宽以10米左右为宜,这样便于分层养鱼,实行多品种、多规格混养密养。
同时,池水应能灌能排,达到“肥、爽、活”的标准。
3.鱼种选择:选择大规格、多品种的优良鱼种,是池塘养鱼稳产高产的物质基础。
一般高产鱼池,要求做到品种齐全,规格合理。
同时,放养鱼种的规格要做到“三代同塘”,即同品种不同年龄的大、中、小鱼同时混养在一个塘里。
4.消毒处理:投放鱼苗前,先往池塘中泼洒漂白粉,或和水混合的生石灰,消灭池塘底部的寄生虫和病菌,降低鱼的染病几率。
同时,在池塘的淤泥里施加腐熟的人畜粪便,提高土壤的肥沃度,为鱼提供食物。
5.饲养管理:每天饲喂两次,饲料可以由小鱼、小虾、蛋白粉、豆饼、肉酱等制作而成。
此外,每隔半年更换一次清水,保证水质干净清洁,并要定期向池塘中投喂药物,以防鱼感染疾病。
6.饵料选择:鱼种下塘后,要根据各种鱼的不同食性选择饵料,使之吃饱吃好。
投饲方法以粗(天然饵料)为主,精粗结合,水陆(水、陆草)、荤素(贝、草类)、饵肥三个并举。
7.日常管理:每天早上、中午、傍晚都要到池塘边观察,看鱼有无浮头现象、吃食是否正常、水质是否有变化等。
同时,注意换水,定期清除残饵及污物,防止污水、污物入池,发现水质不适要及时换水或采取其他调节水质的措施。
8.节约成本:在水面上20~30厘米处安装数盏6~25瓦的灯泡,晚上开灯,利用昆虫的趋光性诱虫入池来喂鱼,可节省部分饲料。
遵循以上步骤和注意事项,可以更有效地饲养鱼塘中的鱼,提高鱼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也需要注意鱼塘的日常维护和管理,保证鱼塘的正常运行和鱼的健康生长。
鱼塘养殖技术

鱼塘养殖技术1. 引言鱼塘养殖是一种常见的渔业养殖方式,也是一种稳定可靠的养殖模式。
通过合理的鱼塘养殖技术可以提高养殖效益,增加养殖收入。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鱼塘养殖技术,帮助养殖户提高养殖水平。
2. 鱼塘建设2.1 鱼塘选址选择合适的鱼塘选址是鱼塘养殖的重要前提。
在选址时应考虑以下因素:•土地前期准备成本:养殖背后的投资主要包括土地租赁费、土地平整和鱼塘堤防建设费用等。
•地理条件:鱼塘所处的地势、土质和水质等,对于养殖的影响较大。
•水源供给:养殖过程中需要充足的水源供给,因此选址时应确保有可靠的水源供应。
•市场需求和产销条件:选址时要考虑养殖产物的销售渠道和市场需求,以便提供更有竞争力的产品。
2.2 鱼塘设计鱼塘设计是鱼塘建设中的核心环节。
在设计鱼塘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鱼塘面积和容量:根据养殖规模和产量预期确定鱼塘的面积和容量,以确保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鱼塘布局:考虑鱼塘之间的空间布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方便管理和养殖操作。
•鱼塘结构:选择合适的鱼塘结构,如深水池、浅水池和汛期洪水排放口等,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和生态要求。
3. 鱼苗选育鱼苗选育是养殖过程中的关键一环。
合理的鱼苗选育可以确保养殖过程的顺利进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鱼苗选育技术:•种苗选择:选择符合优良品种特点的种苗,如快速生长、适应环境等。
•饲料投喂:选择适当的饲料类型和投喂方式,确保鱼苗有充足的营养供应。
•疾病防治:定期检查鱼苗的健康状况,采取必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以防止疾病传播。
4. 养殖管理养殖管理是鱼塘养殖的关键环节,良好的养殖管理可以提高养殖效益。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养殖管理技术:•水质管理:定期测试水质指标,保持水体清洁和稳定,适当调整水的pH值和氧气含量。
•温度控制:根据鱼类的需求,控制水温在合适的范围内,防止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对鱼类产生不良影响。
•饲料管理:根据鱼类的需求和生长阶段,合理配比饲料种类和投喂量,确保鱼类获得足够的营养。
鱼塘养鱼技术

3、饵料。养鱼要高产,饵料是保证。“只放不喂,等于白养”。因此,鱼种下塘后,首先要根据各种鱼的不同食性选择饵料,使之吃饱吃好。如青、鲤鱼爱吃螺蚬等贝类,草、鲂喜食水草陆草,花白鲢靠施肥培养浮游生物生长,鲫、鲴是以其它鱼类的残饵和水底腐植质等为食料;但所有的鱼几乎都吃各种油饼、米糠、麦麸、水糟等精料。投饲方法,高产鱼池一般都是以粗(天然饵料)为主,精粗结合,水陆(水、陆草)、荤素(贝、草类)、饵肥三个并举。一般情况下,各种鱼每长一斤肉,要各种精饲料3-6斤,青、鲤鱼要吃45斤贝类,草、鲂鱼要吃80斤水草(陆草减半)。肥水鱼的施肥量,除净增一斤吃食鱼所排泄的粪便可带养0.65斤左右肥水鱼外,每产一斤约需施肥水200-300斤。因此,高产鱼池必须根据当地饵肥料的来源,订出产量指标,设法满足需要,但目前普遍存在饵肥供应不足的情况,解决的办法是:大搞积肥造肥,在塘边大办三舍(猪舍、牛舍、家禽舍),两坊(豆腐坊、粉坊),广开饵肥来源,培养活饵料,种植高产饵料,积极发展混合颗粒饵料和饵料加工,施肥中应用锌、锰、铁等微量元素,提高饵肥料的利用率。
三、鱼病防治
鱼病存在于整个饲养过程中,尤其在养殖密度高、水质肥的池塘里,水体环境比较复杂,鱼类经常受到病毒、细菌、寄生虫的侵袭。发病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如鱼的体质不健壮,抗病能力弱,放养密度搭配品种不当,拉网过池操作使鱼体受伤后病菌感染,投喂变质的饲料,施用未发酵的肥料,池塘未消毒或消毒不彻底等,都可使鱼得病。
定质:鱼对香、甜、苦、咸、酸等味道都能感觉,所以对各种饵料要求基本要做到鲜、嫩、活、适(适口)。
定量:俗话讲,“鱼一天不吃,三天勿长”。这就要根据鱼体大小,养殖密度,不同季节有节制的投喂,每天投饵量可以按照分月投饵比例和估算吃食鱼存塘量的多少,具体确定日投饵量。精料投喂量为:水温在15℃-20℃日投量为吃食鱼总体重的0.8%-1.6%。水温在20℃-28℃日投喂量为吃食鱼总体重的1.6%-3.5%,水温在低于15℃或高于28℃时都要减少投喂量,因为此温度不是鱼类的最适生长温度,粗料投喂量以吃完不剩为准。
培育大规格鱼种的关键措施

培育大规格鱼种的关键措施
鱼种是成鱼生产稳产丰产的物质条件,实践证明,大规格的鱼种对环境的适应、逃避敌害、抗病和摄食能力都较强,因而成活率高,起水规格大,能达到高产的目的。
培育大规格鱼种,除了应做好“四定”投饵、“三看”施肥、日常巡塘和鱼病防治等饲养工作外,还应采取以下措施:
1、加注新水,改善水质。
“水涨一寸,鱼长三分”、“宽水养大鱼”。
在饲养过程中要经常加注新水,以调整水质,增加水中溶氧,扩大鱼种的活动空间,促进鱼种的生长。
“水活鱼长”就是这个道理。
一般每月加水2-3次,每次加水0.7-1厘米深。
2、混养搭配,合理稀养。
鱼种阶段品种混养效果好,混养能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饵料。
进行混养搭配要选择不同食性、不同活动水层的鱼种饲养在一起。
如以养草鱼为主,可搭配15-20%的鲢鱼或鳙鱼;如以养鲢鱼或鳙鱼为主,可搭配10-30%的草鱼。
合理稀养,是培育膘肥健壮的大规格鱼种的重要措施之一。
一般每公顷放养夏花7.5-9万尾。
3、及时筛选,大小分养。
在鱼种饲养阶段,往往会出现鱼种生长速度不一,形成大的“抢食仔”和小的“弱仔”,要进行筛选,分池分养,使同类鱼种的规格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培育大规格鱼种的关键措施可归纳成“五五”法则,即:每亩养夏花5000尾加注5次新水,池塘水深1.5米,经5个月饲养,每亩产16.5厘米以上大规格鱼种250
公斤。
大型鱼塘养殖技术

大型鱼塘养殖技术-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大型鱼塘养殖技术本人有一鱼塘在山区,面积50亩左右,水深10米左右。
这样的环境应该怎么养殖,需要注意什么环节。
请多多指教!!!最佳答案首先:水质合适养殖不,符合渔业水质标准不?具体可到当地的检验检疫所或自来水厂均可检测。
其次:交通方便不?有没有电。
常年水温在多少,此项决定你养殖什么样的鱼。
再次:水源好不?枯水季节水位多少,发水的时候水位多少。
此项决定你是否应该加高堤坝。
还有的就是你当地的消费情况与苗种来源情况。
如果是一般的山区池塘适合养殖的对象有:四大家鱼,冷水鱼类(虹鳟鱼,丁桂鱼等)不合适养殖的有对虾类,蟹,甲鱼,及热带鱼(生鱼,笋壳鱼等)建议养殖:四大家鱼,丁桂鱼。
四大家鱼消费多,养殖技术成熟,饲料与销路都不成问题,还有就是丁桂鱼,此鱼合适水温较低的地区,饲料可使用鲤鱼饲料,目前养殖的地区不是很多,推广不太好,但是其市场前景很好,且易养殖,不易生病。
鱼塘养殖有哪些问题6到8月份是养殖鱼类大量摄食、快速生长的最佳时期,同时又是鱼病暴发的流行季节,因此鱼塘养殖管理应立足抗灾、投喂和防病等工作。
第一、增强抗灾风险意识每年夏季是台风暴雨集中期,各级政府要树立增强抗灾风险意识,各养鱼场则要巡查鱼塘周围的防洪排水渠,塘基进出水闸,禽畜栏舍,防止崩漏塌方,发现险情,马上抢修、加固,防患于未然。
第二、注意调节水质用生石灰调节水体酸碱度。
夏季是台风暴雨季节,山洪暴发冲下的黄泥浆水难免涌入池塘,况且天然水都是酸性水体,故要定期用生石灰调节水体pH值。
一般每亩1米水深用生石灰15至20公斤化水全池泼洒,15天一次,使p H值在7.5至8.5之间。
定期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
常用的微生态制剂有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
特别是长时间的大雨过后,鱼塘生态环境遭受重创,甚至破坏微生态平衡。
在这个时候适时使用微生物细菌,修复微生态循环,营造良好鱼类生长水质环境特别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型鱼塘养殖技术
本人有一鱼塘在山区,面积50亩左右,水深10米左右。
这样的环境应该怎么养殖,需要注意什么环节。
请多多指教!!!
最佳答案
首先:水质合适养殖不,符合渔业水质标准不具体可到当地的检验检疫所或自来水厂均可检测。
其次:交通方便不有没有电。
常年水温在多少,此项决定你养殖什么样的鱼。
再次:水源好不枯水季节水位多少,发水的时候水位多少。
此项决定你是否应该加高堤坝。
还有的就是你当地的消费情况与苗种来源情况。
如果是一般的山区池塘适合养殖的对象有:四大家鱼,冷水鱼类(虹鳟鱼,丁桂鱼等)不合适养殖的有对虾类,蟹,甲鱼,及热带鱼(生鱼,笋壳鱼等)
建议养殖:四大家鱼,丁桂鱼。
四大家鱼消费多,养殖技术成熟,饲料与销路都不成问题,还有就是丁桂鱼,此鱼合适水温较低的地区,饲料可使用鲤鱼饲料,目前养殖的地区不是很多,推广不太好,但是其市场前景很好,且易养殖,不易生病。
鱼塘养殖有哪些问题
6到8月份是养殖鱼类大量摄食、快速生长的最佳时期,同时又是鱼病暴发的流行季节,因此鱼塘养殖管理应立足抗灾、投喂和防病等工作。
第一、增强抗灾风险意识
每年夏季是台风暴雨集中期,各级政府要树立增强抗灾风险意识,各养鱼场则要巡查鱼塘周围的防洪排水渠,塘基进出水闸,禽畜栏舍,防止崩漏塌方,发现险情,马上抢修、加固,防患于未然。
第二、注意调节水质
用生石灰调节水体酸碱度。
夏季是台风暴雨季节,山洪暴发冲下的黄泥浆水难免涌入池塘,况且天然水都是酸性水体,故要定期用生石灰调节水体pH值。
一般每亩1米水深用生石灰15至20公斤化水全池泼洒,15天一次,使pH值在至之间。
定期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
常用的微生态制剂有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
特别是长时间的大雨过后,鱼塘生态环境遭受重创,甚至破坏微生态平衡。
在这个时候适时使用微生物细菌,修复微生态循环,营造良好鱼类生长水质环境特别重要。
定期冲水换水。
特别是大雨过后,一般鱼塘的水比较浑浊,容易恶化,在稳定后要适时冲水换水,使养殖水体保持肥活嫩爽。
适时开动增氧机,在清晨气压低,鱼类将会浮头时开动增氧机增氧,如果塘口面积大的,开增氧机一时解决不了浮头问题时,要马上加增氧剂救急,平息鱼类因缺氧浮头死亡。
第三、防治鱼病
夏季高温多雨,是鱼病暴发流行季节,病毒、细菌、寄生虫、蓝绿藻类暴发,易导致鱼类生病死亡。
一般情况下,定期用漂白粉、鱼菌清等含氯药物进行水质消毒杀细菌病毒,用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扑杀寄生虫和蓝绿藻类(俗叫绿皮水),用生石灰调节水体酸碱度,同时投喂出血平等内服药饵,加快鱼体健康生长,提高抗病能力。
第三、做好鱼种苗培育管理
年初由于受霜冻寒冷阴雨影响,时间长,冻死大批罗非鱼、鲮鱼、淡水白鲳、革胡子鲇等品种(包括亲鱼、成鱼、种苗),导致今年种苗培育季节推迟。
6月正是这些种苗开花标粗培育,一定要精心管理,为秋冬轮捕轮放和明年春季培育出更多健康种苗,实现渔业增产增收增效。
关键词鱼塘养殖污染;概念;原因;防治技术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养殖密度不断加大,一味追求高产高效的养殖措施对养殖水环境尤其是池塘底部沉积物过多,造成鱼塘自身养殖污染(亦称鱼塘老化),破坏了水体原有的生态平衡,使池塘水体中养殖鱼类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导致其生理功能紊乱、生长缓慢、免疫功能下降,并严重感染鱼类疾病,甚至死亡,进而影响了养殖鱼类的产量和产品质量。
1鱼塘养殖污染(老化)的概念
养殖鱼塘由于多年使用而不干塘,池塘中残饵、水生生物排泄物及尸体等腐烂、分解,引起水质恶化,使水体中的营养元素氮、磷等发生非正常变化,并产生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的物质,致使养殖鱼类发病频率高,生长缓慢,单位体积鱼产力下降,这种现象称之为鱼塘养殖污染(即老化)。
2鱼塘养殖污染的原因
养殖池塘长年不干塘,底部淤泥积累
池塘既是养殖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生长的环境,又是其分泌物、排泄物的处理场所,由于养殖生产过程中大量进行投饲后,残饵及水生生物的粪便、尸体、死亡藻类不断增加而又无法排出池外,沉积于池底,在池塘底部形成1层黑色淤泥。
淤泥中的有机物在缺氧条件下发酵分解产生大量的不利于鱼类及水生生物生长的物质,如氨、硫化氢、甲烷、氢、有机酸、硫醇、低级胺类等,这些物质不仅直接危害养殖鱼类及水生生物,而且会使整个池塘环境的水质恶化,pH值降低,从而影响养殖品种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导致饲料系数增大,养殖成本升高,甚至引起养殖品种中毒死亡和泛塘,对养殖周期的经济效益造成具大损失[1]。
过多施用药物
随着养殖的水环境日益恶化,鱼病发生的频率较高,施药治病的次数也越来越多,有些药物对鱼类疾病治疗有很好的作用;同时有些药物也有相应的药物残留及负作用,造成鱼类在用药过多的水环境中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自身抵抗能力下降而极易生病,更加导致各种疾病的频繁发生。
另外,近年来在水产养殖中也大量应用兽药中的抗生素、激素类药物,虽然对治
疗疾病起到一定的作用,却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水环境和养殖对象体内的微生物生态平衡,使养殖对象失去了一些正常的菌群屏障及生物拮抗作用,从而导致各类细菌性疾病的危害性增强,更进一步引发细菌性疾病。
残饵过多造成饲料污染
由于投饲量、排泄粪便过多,投饲方法不当或饲料质量较差造成残饵过多而引起饲料污染,农村传统池塘养殖追求高产高效,放养密度较大,投饲量也普遍偏大;并且多数人工投喂植物性青饲料为主,饲料营养不全面,所投饲料在池塘水体中流失、腐烂较多,利用率降低,增加了水体有机物质的污染量,更进一步造成鱼塘养殖污染。
3防治技术
彻底清塘和消毒
苗种池塘必须1年干塘1次,成鱼塘至少3年干塘1次,一般采用年底干塘,进行曝晒、消毒、清除池塘底部过剩的淤泥,通过干塘使沉积于池底的硫化氢、氨气等有害物质氧化成硫酸根、硝酸根,分解为无害物质,并作为植物生长的很好肥料,改善了水质和底质条件[2]。
池塘淤泥清除后,有害物质和致病因子减少,是健康、无公害、可持续发展水产养殖的前提。
提高水产养殖技术及管理水平,采用生物治理措施
养殖生产者必须认真钻研水产养殖技术知识,牢牢掌握水产养殖过程中的技术关键。
在鱼病防治方面,以预防为主,对疾病诊断要准确无误,对症下药,用药时要以鱼塘实际水深准确计算用药量,不能或多或少,以免影响鱼病的治疗,或造成药物污染水体。
在养殖鱼塘中,区域性种植莲藕、睡莲等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高等植物,养殖水体和底质中的无机氮和磷直接被水生植物吸收利用,从而将池塘中的有机物质从养殖水体中去除,降解养殖水体的自身污染程度[3]。
采用生态养殖模式和自动投喂方式
改变以往投饲性品种为主的养殖特点,采取多品种结构搭配的养殖模式。
减少投料性养殖品种的放养量,搭配一定比例的滤食性鲢鳙鱼和底栖食性的鲤鲫等鱼类,使饲料残饵及养殖鱼类粪便转换被鲢鳙鱼类直接利用,使沉积于池底的残饵被底层鲤、鲫等鱼类直接利用,减少了水体中饲料污染物质,维护了水体生态平衡,而不影响单位面积养殖产量,甚至综合利
用后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养殖产量。
改变投喂方式,采用自动投饵机投喂颗粒饲料。
为减少残饵对池塘水体的污染程度,在养殖鱼塘中选择底质较硬的位置作为食场,采用自动喷料投饵机投喂,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减少了残饵过剩造成的水体污染。
采用微生物调控方法
生物处理养殖水体污染是利用微生物的作用改善水质,微生物是降解废物、废水的主力军,利用经过遗传改造的微生物将成为治理水环境污染、保持养殖水体生态平衡的有效方法。
如光合细菌能够利用水体中残留有机物(或H2S、NH3等)作为氢的供体进行光合作用,减少分解在水体中的有害物质,起到改善水质、相对提高水体中溶解氧的作用,养殖水体中只要有5g/m3的光合细菌,3h内就能将池底不断产生的氮离子和有机物质初始分解除去,使水质恢复正常;硝化细菌可以去碳、去氮、杀灭病毒、降解农药、絮凝水体重金属及有机碎屑,能将硝酸盐反硝化成二氧化氮和氮气,它在消解碳、氮等有机污染时,也可消解有机污泥。
因此,适时直接向水体中投放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等,可以将水体或底泥中的有机物、氨氮、亚硝酸盐等分解吸收,转化为有益而无害的物质,有些可直接被养殖鱼类吸收利用,改善养殖水体水质和底质,消除养殖水体的自身污染[4]。
4参考文献
[1] 刘新宇,刘革,王桂芹.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对策[J].中国水产,2006(12):81-82.
[2] 王光全,朱志强.池塘健康养殖主要生态条件及调控技术[J].齐鲁渔业,2009(10):51.
[3] 杨春晖.防治水产养殖污染的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2009(6):4-5.
[4] 罗国芝,谭洪新.水产养殖用水的生物脱氮技术[J].中国水产,2009(3):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