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养鱼塘的水质管理技术

合集下载

精养池塘水质管理及改良技术措施

精养池塘水质管理及改良技术措施

摘要分析精养池塘水质管理中pH 值、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关键性理化因子过低或过高的危害,总结水质恶化的简易判断方法,同时提出了通过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等手段进行水质改良的方法。

关键词精养池塘;水质管理;理化指标;改良措施中图分类号S964.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739(2016)15-0250-01精养池塘水质管理及改良技术措施刘长有李改娟杨炳坤*(吉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33)池塘精养快速发展,大量使用商品饲料,残饵碎屑和鱼类排泄物积累,分解导致底泥和水中营养盐、有机物浓度升高,透明度下降,使养殖环境严重污染,破坏池塘原有生态平衡;养殖对象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免疫功能下降。

能否采取有效的方法与措施来处理养殖废水,控制池塘养殖的自身污染和环境污染,对水产养殖业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精养池塘水质管理的关键点1.1pH 值鱼类适宜生长pH 值范围为7.0~8.5,过高或过低均会影响鱼类正常生长、繁殖,甚至引起鱼类死亡。

鱼类在pH 值高于9.0的水体里生活,会发生碱中毒,导致鱼体分泌大量黏液,影响鱼类呼吸,使鱼窒息死亡。

在pH 值低于5的水体中,削弱其血液载氧能力,引起缺氧,呼吸困难,摄食量降低,饲料消化费降低,生长缓慢。

1.2溶解氧通常情况下,水质溶氧量的情况将直接影响水质肥、活、爽的特性,溶氧量较高时鱼类生长旺盛,饲料较容易吸收。

对于鱼类生长旺盛期,若水中溶氧量低于4mg/L 时,鱼的生理活动就会受抑制。

当溶氧量为1.7~2.3mg/L 时,多种鱼类将出现不良反应。

当水质重度恶化,溶氧含量低至2mg/L 以下的时候,鱼类生理生态活动发生紊乱,引起窒息死亡。

水中溶解氧过高会引起鱼虾患气泡病[1-2]。

1.3氨氮鱼类的饲料、排泄物以及动植物体的遗骸经过分解或化学反应会产生氨氮,氨氮在水中以氨(NH 3)和铵(NH 4+)2种形态存在,铵对鱼类无毒性,而非离子氨具有较强的脂溶性,因此对鱼类来说毒性较强,非离子氨可通过鱼类的鳃或者皮膜侵入到鱼体内部,提升体内血液和组织液中氨的浓度,从而严重影响血液的载氧能力,同时还会升高血液的pH 值,影响体内多种活性酶的正常工作,直接损伤组织机能、引起代谢失常。

如何抓好精养池塘的水质管理

如何抓好精养池塘的水质管理

如何抓好精养池塘的水质管理2012-08-17 10:51:33网络“鱼儿离不开水”,水是鱼类及其它养殖生物的生存介质。

水是鱼类养殖"三要素"之一,水中的溶氧和水温是鱼类生长"三要素"中的两个重要因子。

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鱼类的生长发育和生死存亡,进而关系到农户的养殖产量和效益。

因此,"要养好一池鱼,首先要养好一池水"。

池塘水质管理是池塘养殖成败的关键技术。

随着养殖密度加大,水产养殖投入品的增加,水质管理日显重要。

从目前精养池塘的饲养管理来看,有许多养殖户并未掌握池塘水质管理的综合技术,因而造成养殖鱼类生长慢、饵料系数高、养殖成活率低、病害频发,甚至造成养殖鱼类死亡或全军覆没。

为此,如何抓好池塘水质管理已成为当前水产养殖的重要课题之一,现将多年教学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水质管理主要技术措施介绍如下。

一、合理选建养殖场养殖场的选址及池塘修建对于日后养殖过程中的水质调控至关重要。

因此,要合理选建养殖场。

养殖地应是生态环境良好、无或不直接受工业"三废"及农业、城镇生活、医疗废弃物污染的水(地)域。

养殖区域内及上风向、灌溉水源上游没有对产地环境构成威胁的污染源,底质无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无大型植物碎屑和动物尸体,无异色、异臭。

水源可靠,水量丰沛,水质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

池塘修建规范,进排水渠系配套。

对于已养鱼塘,利用渔闲进行改造;如鱼塘环境或灌溉水源已被污染的池塘,不宜从事养鱼生产。

养殖水域应加强环境生态保护,修建好排洪、防污设施,杜绝污染水体进入鱼塘。

二、彻底清整鱼塘凡养过鱼的池塘或蓄水多年的池塘,在放养鱼种前要进行一次全面的整修和清塘。

当商品鱼上市后,及时排干池水,利用渔闲,按高产标准池塘要求对鱼塘进行整修。

鱼种放养前10天-15天,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等药物对鱼塘进行消毒。

干法清塘,生石灰用量200克/m2-300克/m2;湿法清塘,200克/m3-500克/m3;漂白粉清塘用量一般为10克/m3-20克/m3。

鱼塘水质怎么处理方法

鱼塘水质怎么处理方法

鱼塘水质怎么处理方法
鱼塘的水质处理是确保鱼类生长的重要环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
1. 水体曝气:通过增加氧气的供应,可以提高水中的溶解氧含量。

可以使用曝气机、喷泉、涡轮增氧器等设备进行曝气。

2. 管控养殖密度:过高的养殖密度会导致鱼塘水质恶化,因此需要合理控制养殖密度,确保鱼类有足够的空间和氧气供应。

3. 定期更换水体:定期更换一部分鱼塘水体,可有效去除一部分污染物,并补充新鲜的水源。

4. 使用水质调理剂:根据具体情况,可以使用一些水质调理剂,如活性炭、硫化铁、硅酸铝等,去除水体中的杂质和污染物。

5. 控制饲料投喂量:控制饲料投喂量,避免过量投放饲料,以减少在水中的残留和分解,从而减少对水质的污染。

6. 定期清理鱼塘底泥:清理鱼塘底泥,可以减少有机物的堆积和分解,防止水体富营养化。

7. 增加植物覆盖:在鱼塘周围种植水生植物,可以利用植物吸收水中的有机物
和营养物质,净化水质。

8. 控制使用化学药品:如有必要使用化学药品处理水质,需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以避免对鱼类和水体带来不良影响。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鱼塘水质处理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鱼类的生长环境。

但是,具体的处理方法需要根据鱼塘的规模、水质状况和养殖目标等进行调整。

精养鱼塘的水质管理(上)

精养鱼塘的水质管理(上)

间 . 物 不 但 不 能 进 行 光 合 作 用 . 而 植 反 由 于 呼 吸作 用 而 耗 氧 这 就 要 求 我 们 在
养 殖 过 程 中 首 先 要 加 强 巡 塘 . 止 池 水 防
三、 有稳定的p 值 要 H

淡 水 鱼 类 对
水 体p H值 的 适 宜 范 围 是 65 85 精 养 . .

是 空 气 中 氧 气 的溶 解 要 水 中 溶 解 只
氧 未饱 和 . 一 作 用 可 全 天 进 行 是 植 这 二 物 光 合 作 用 增 氧 。 自然 条 件 下 . 通 常 在 这
是水体溶 氧的主要 来源 , 这一 作用 的 但
前 提 条 件 是 要 有 光 才 能 进 行 . 以 在 夜 所
化 过 于 频 繁 . 化 幅 度 过 大 . 类 苦 于 变 鱼 开 增 氧 机 . 启 后 不 能 停 . 须 等 太 阳升 调 节 适 应 . 使 是 在 安 全 范 围 内 . 不 开 必 即 也 起 . 塘 中 植 物 进 行 光 合 作 用 造 氧 时 才 利 于 生 长 为 了 避 免 这 种 问 题 . 殖 水 池 养
此 要 加 以严 格 控 制 可 用 9 %的 晶体 敌 O
百 虫 杀 灭 .用 量 是05 1  ̄ 07 1 - 也 .x 0 ~ .x 06 . 江 苏省 淮 安 市 楚 州 区 水产 技 术 推 广 站
可 用 含 量 5 %的 三 氯 异 氰 尿 酸 10 亩 0 8 克,
( 深 1 ) 行 杀灭 水 米 进
过肥 . 浮游 动 植 物 大 量 繁 殖 . 夜 间大 量 鱼 塘 一 般 控 制 在 7 . . 此 范 围 内 鱼 在 85 在 耗 氧 , 而 引 起 鱼 类 窒 息 死 亡 : 次 要 合 类 生 长 快 . 料 系 数 低 . 之 则 生 长 缓 从 其 饵 反 理 使 用 增 氧 机 使 用 增 氧 机 要 遵 循 晴 天 慢 . 料 系 数 偏 高 实 际 养 殖 中要 确 饵 在 中 午 开 。 天 夜 里 开 , 头 提 前 开 , 长 保 水 体 的 p 阴 浮 生 H值 稳 定 , 水 体 的p 若 H值 变

精养鱼塘的管理措施

精养鱼塘的管理措施

精养鱼塘的管理措施一、坚持每天巡塘,观察池鱼的动态巡塘主要是看天气、看水质、看鱼的活动情况。

一般每天早、中、晚巡塘三次,黎明时观察池鱼有无浮头现象,浮头程度如何,如浮头严重应及时加注新水;日间结合投喂和测量水温,检查池鱼活动和吃食情况,及时调整投喂量;黄昏时检查全天吃食情况和观察有无浮头预兆。

夏天高温季节,天气突变时,傍晚池中小虾和野杂鱼附在塘边靠近水面处是缺氧的标志,必须在半夜加强巡塘,以便及时控制养殖鱼类的浮头,防止泛池发生;有增氧机的要及时开增氧机,没有增氧机的应及时向鱼塘补充新水;浮头严重时可使用增氧药物补氧,从而缓解缺氧状况。

二、随时除草去污,保持水质清新和池塘环境卫生鱼类的生长既要池塘水质较肥,以保证滤食性鱼类的需要,又要较为清新,含氧量较高,以利于鱼类的摄食和生长。

但是如果池塘污泥过多,池边杂草丛生,也为病原体的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除了必须根据施肥情况和水质变化,经常适量加注水调节水质和水量外,还要随时捞除水中污物、残渣,割去池边杂草等,以免污染水质,影响水中的溶氧量。

盛夏高温季节每半月使用微生物制剂或亩施生石灰15~20千克调节水质,使池水的透明度保持在30厘米左右。

三、掌握池水注排,保持适当水量春季水温偏低,池中鱼的密度相对较小,可适当降低水位,有利于水温升高,促进浮游生物生长,利于鱼类生长。

随着鱼体的生长,结合调节水质,适时增加池塘水量,到盛夏高温季节将池水调到最高水位,既能相应增大鱼的生活空间,又能相对控制水温。

根据情况,十天或半个月注新水一次,一般注入20厘米左右的水量以补充蒸发消耗,稀释池水,保持水位。

如发现水色转为浓绿、蓝绿或黑褐色,应及时换水1/3。

雨季还要注意防涝和防逃工作。

四、及时防除病害投放鱼种前,池塘要消毒。

鱼种投放时要严格消毒,防止带入病原体。

每天巡塘时要检查注、排水口,看是否有敌害生物侵入,如有要及时去除。

鱼病高发季节要定期进行工具、食场和池塘的消毒,并根据情况投喂药饵。

养殖鱼塘水质调控措施(下)

养殖鱼塘水质调控措施(下)

养殖鱼塘水质调控措施(下)
为了保证养殖鱼塘的水质,需要采取以下调控措施:
1. 定期清理鱼塘杂物。

定期清理鱼塘的杂草、落叶等杂物,保持鱼塘水面的清洁,避免水体缺氧和鱼类产生疾病。

2. 控制饲料量。

适量喂食鱼类,不过度饲养,控制饲料量,避免过度营养和浪费。

3. 进行定期换水。

定期更换部分或全部鱼塘水,及时清除废弃物质,保持水体清洁新鲜。

4. 植物养殖。

植物可以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保持水体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平衡。

5. 添加生物制剂。

添加水质调理剂或生物制剂,有助于调节水质,保持鱼类生长环境的稳定性。

以上调控措施需要定期实行,以保障养殖鱼塘的水质和鱼类健康。

当然,在养殖鱼类时,还需注意对水质的监控和常规检测,确保水质达标。

精养鱼塘如何调控水质

精养鱼塘如何调控水质

精养 鱼塘如何调控水 质

水 质变 坏原 因 目前 的 鱼类 养 殖 已 由过 去稀 放 物 调控 技 术 和 微 生 态 制 剂 施 用 实 现 粗 养 逐 渐 发展 为 高 密度 、 多 品种 的配 池塘 养 殖水 体 的 生态 净 化 和修 复 一 套 精 养模 式 . 由于投 入 品 种 和数 量 的 是合 理 移植 水 生 植 物 。 水 生 植 物作 为 增多. 破坏了水体的生态平衡 . 削 弱 水体 初 级 生产 力 . 可 以抑 制 池塘 藻 类 了水 体 的 自净 功 能 . 造 成 池 塘底 质 恶 的 生 长 。 起 到 很 好 的净 水 作 用 。 养 殖 化. 导致池 水变坏. 原 因 主 要 有 四 方 者 可 根 据 自身 的 池 塘 条 件 .因 地 制 面: ( 1 ) 有 机 肥 料 投施 太 多 . 加 之 残 剩 宜 , 科学规划 , 在 池 塘 中 合 理 移 植 轮
使用 微 生 物制 剂 。 微 生物 制 剂具 有 使 产 生 甲烷 、 硫 化 氢 等 有 毒 气 体 造 成 用方 便 、 价格 低 廉 、 生态 环 保 等优 点 。 池水变坏。 ( 3 ) 受化 肥 、 农 药或 工 厂 污 定 期 使 用 光 合 细 菌 、 芽孢杆菌 、 底 质 水 的污染 , 造成池水变坏 。 f 4 1 池 中的 改 良剂 等 . 可抑 制 和 减 弱病 原微 生物 水 生 植物 繁 殖过 盛 . 造 成 池 水变 坏 的致 病 作 用 ,并 能 迅速 分 解排 泄 物 、 二、 水 质变 坏 的危 害 残饵 、 浮游生物残体 、 残 留 药 物 等 有 1 . 淤泥 中大量 的有 机物 经 细菌 作 害 物 质 . 从而改善池水 水质 . 促 进 基 用, 氧 化 分解 , 消 耗 大量 氧 . 使 得 池 塘 础 物质 的循环 流动 . 有利 于 维 护 池塘 下 层 水 中 本来 不 多 的氧 消 耗 殆尽 . 造 生态 环 境 的稳 定 但 生物 制 剂在 分解 成 缺 氧 状 态 当 养殖 池 水溶 氧低 于 3 有害物 质过 程 中. 会增 加池 中耗 氧量 毫克朋 时, 就会 抑制 鱼类 的摄食 生长 : 般 应 选 择 在 晴天 上 午9 ~ l O 时 使用 . 溶 氧 低 于o . 5 毫克/ 升 时 .就会 造 成 养 每半 月 使 用 1 次。 禁 止 与抗 生 素 、 杀 菌 殖 鱼 类 的泛 塘死 亡 药 或 具 有 抗 菌 作 用 的 中 草 药 同 时使 2 . 残 剩 饵料及 鱼 类 排泄 物 分解 产 用 , 因为 这 些 药物 会 杀 死或 抑 制 其 中 生的氨 、 亚硝酸盐 、 硫 化 氢 等 是 鱼 类 的活菌 , 减 弱微生物制 剂的作用 生存 、 生 长 过 程 中的 剧 毒 物 质 浓 度 2 . 物理 调控 物 理调 控 是指 通过 小 时 .会 使 鱼 类 处 于不 安 定状 态 . 食 机 械增 氧 和换 水 的方 法 . 达 到 改善 池 欲下降 , 抵抗力减弱 : 浓度超标时 , 可 水 水质 的 目的 。 ( 1 ) 机械增氧 : 机 械增 直接 导 致 鱼类 中毒 而 死 氧 的作 用 是 增 加 水 体 与 空 气 接 触 面

精养高产鱼池水质调节技术

精养高产鱼池水质调节技术
规格 大 、 品种多 、 大 。因此 , 质 管理 调 节尤 为 重要 , 密度 水 特 别是夏 、 季节 , 秋 日照时 间长 , 高 , 温度 投饵 比较多 , 质变化 水 快 , 鱼池水质 的调节 , 搞好 是获取养鱼 高产稳产 的关键 。 1 适 当i 电 肥 。 少或停施有机 肥 勖 化 减 夏、 秋季节适 当地 追施 化肥 , 以使浮 游植 物保 持 适宜 可 的密度 和旺盛 的生活状态 , 植物 吸收营养盐 、 氮 , 浮游 铵态 通 过光 合作用产 生 氧 , 既增加 天 然饵 料 , 改善 水质 。无 机肥 又 最 常用的是碳 酸氢氨和过磷 酸钙 , 常用的 比例 为 12用 量要 :, 根 据水质情况灵 活掌握 , 总的原则 是少量 多次 。施 肥调 节水 质主要 是通过增加 水 中浮游生 物数量 , 达到调 节水质 的 目 来 的。池底 淤 泥较 多 的 , 只 施磷 肥 不施 氮 肥 。春季 水 温 不 可 高 , 有机肥 与无 机肥交替 使 用。每 次施尿 素 . ~ 75 可将 5 3. k h2 g m、 / 磷肥 3 .~ 5 eh 27 0 施 1 , 75 7 / m ,~1 d k 次 使鱼 池饵料 生 物保持 较高的数量 和较理想 的种类组成 。
开机 ; 阴天时次 日清晨开机; 阴雨连绵或水肥鱼多时半夜前
后开机 ( 浮头早开机 )晴天傍晚不要 开机 , , 阴雨天 中午不 开。 5 施药净化 水质 即向池中施入某些 药物 , 调节水 中浮游生物 的数 量和组
r/; n L硫化氢含量应小于 02 gL g .m / 。精养高产鱼池放养鱼类
2 5—2 . 6
炼进行, 成鱼饲养可在岸上用钢丝绳或铁索链象拉网一样往
返 拉动 几 次 , 在 中午进入 池 中用 长柄耙 耙动 池底 , 条件 或 有 的可 用水质改 良机 、 吸泥机等机械 进行 。放 养大规 格 的鲤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养殖方式由粗养转为集约化养殖,但在提高产量、增加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水质严重污染,水体中悬浮物增多,BOD(生物学耗氧量)、COD(化学耗氧量)、氮,磷含量增加,溶氧量下降,蓝绿藻大量发生,水环境速猛恶化,导致鱼类病害频繁发生,(据报导鱼类养殖中出现的病害已达100多种),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为此创造一个良好的养殖水环境,不但是健康养鱼的需要,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水环境污染已成为水产养殖行业普遍关注的问题。

只有控制好水质,才能提高养殖鱼类的生长速度,减少疾病,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现将精养鱼池中主要水质条件与养殖鱼类的关系和调控技术作初步简述:精养鱼池的水环境与养殖鱼类的关系及调控措施。

一、底泥(一)底泥形成:它是有残饵和鱼类粪便等有机颗粒物沉入水底及死亡的生物体遗骸发酵分解后与池底泥沙等物混合而成。

(二)底泥对水质的影响:1.增加耗氧量,底泥中包含有多种有机物质,当其产生化学分解,加上池水中耗氧生物的呼吸作用,就会大大增加底泥耗氧量,没有养过鱼的底泥耗氧量为16.8mgO2/m2/L,而养过鱼的底泥耗氧量可达到45~55mg O2/m2/L,比未养过鱼的底泥高出三倍。

2.产生有毒物质:在底泥的有机物分解过程中,会产生氨、甲烷、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经测定,养过鱼的底泥的产氨量要比未养过鱼的要高2.6~3.3倍;甲烷气不溶于水,故可经常在鱼池中见到水底向水面冒气泡现象;硫化氢为有毒气体,易溶于水,有臭鸡蛋味时说明水已败坏,对鱼会有严重危害,必须立即换水。

据我们对5个渔场23个渔池的调查;底泥厚度在60厘米~80厘米的约占36%,呈暗黑色,厚度在40厘米~60厘米的约占43%,呈暗黑色较多,厚度在20厘米~40厘米的约占21%,其中60%左右鱼池呈淡棕色或灰色,说明养鱼池普遍底泥过厚且氧化不充分。

生产实践证明:鲢、鳙、罗非鱼池底泥厚度在20厘米~40厘米;草、鲂、鲤鱼池底泥以0厘米~15厘米为宜。

因此,为保持良好水质,每隔1年~2年应清除10厘米~20厘米呈暗黑色的底泥,并经烈日暴晒,可减少总氮88%,铵态氮68%,有机质90%,可溶性硫酸盐77.8% ,以及杀死部分病菌和寄生虫卵,可为鱼类创造良好的栖息场所,是增产非常重要的措施之一。

二、氨氮:(一)氨氮来源:水产养殖中氨氮的主要来源是沉入池底的饲料,鱼排泄物,肥料和动植物死亡的遗骸。

鱼类的含氮排泄物中约80%~90%为氨氮,其多少主要取决于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和投饲量。

根据饲料转化率等有关参数,氨氮产量是可以推算的。

如输入饲料氮中25%为鱼体保留,75%被排到水体中,其中溶解性氨氮约占62%,固体颗粒氮占13%。

当投入1公斤含32%蛋白质饲料时,氨氮量为1000g×0.32/6.25×0.62=31.7gN,也就是投喂1公斤饲料就有31.7gN作为氨氮释放到水体中。

据报导:鳗鱼和沟鲶由于投喂高蛋白饲料,每公斤饲料可释放到水体中氨氮分别为52.6g和38.6g。

从而可以说明,由于鱼类需要蛋白质不同,释放到水体中的氨氮量也不同,投喂高蛋白饲料释放到水体中氨氮量越高,造成水体污染越严重。

(二)氨氮对鱼类的毒害作用水体中氨氮可以通过硝化及硝化作用转化为硝态氮,或以氮气形式散逸到大气中,部分可被水生植物消耗和底泥吸附,只有当池水中所含总氮大于消散量时,多余总氮就会积累在池水中,达到一定程度才会使鱼中毒。

据报道,鲤鱼苗和沟鲶24小时半致死氨氮浓度分别为1.78mg/L和2.76mg/L,苗种要比成鱼更敏感。

在对鳜鱼毒性试验中,24小时LC50为0.92mg/L,48小时和96小时的LC50分别为0.49mg/L和0.32mg/L,为此认为鳜鱼养殖的氨氮浓度应控制在0.032mg/L以下,鲤科鱼类一般应控制在0.05~0.1mg/L。

当氨氮达到0.05~0.2mg/L时,鱼生长速度都会下降,如沟鲶在含有0.05~1. 0mg/L 氨态氮的水体中生长,产量呈线性下降,当浓度达0.5mg /L时,生产量减半。

欧洲内陆渔业咨询委员会认为氨氮应控制在0.021mg/L以下,美国环境保护署规定的水生环境中氨氮的安全标准为0.016mg/L。

(三)影响氨氮毒性的因素:1.氨氮毒性强弱不仅与总氨量有关,且与它存在的形式也有一定关系,离子氨氮(NH4- N)不易进入鱼体,毒性也较小,而非离子态的氨态氮毒性强,当它通过鳃、皮膜进入鱼体时,不但增加鱼体排除氨氮的负担,且当氨氮在血液中的浓度较高时,鱼血液中的pH值相应升高,从而影响鱼体内多种酶的活性。

经研究证明,当氨态氮浓度越高,越可降低APK(血清碱性磷酸酶)和LSZ(血清溶菌酶)的活力,其活力异常变化,反映了机体代谢功能失常或组织机能损伤,因而导致鱼体不正常反应,表现为行动迟缓、呼吸减弱、丧失平衡能力、侧卧、食欲减退,甚至由于改变了内脏器官的皮膜通透性,渗透调节失调,引起充血,呈现与出血性败血症相似的症状,并影响生长。

2.氨氮毒性与池水的pH值及水温有密切关系,一般情况,温度和pH值愈高,毒性愈强。

这也是鱼类为什么在夏季、当池水中pH值超过9时,易发生氨中毒的原因所在。

(四)控制池水中氨氮的具体措施1.增氧(1)用增氧机:根据不同天气状况在不同时间开增氧机1小时~2小时,以便池水上下交流,将上层溶氧充足的水输入底层,并可散逸氨氧与有毒气体到大气中。

(2)抽出底层水20厘米~30厘米,并注入新水。

(3)使用增氧剂,泼洒双氧水、过氧化钙等。

2.使用氧化剂用次氯酸钠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0.3毫克/升~0.5毫克/升;或用5%二氧化氯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5毫克/升~10毫克/升。

3.泼洒沸石或活性炭一般每亩分别用沸石15公斤~20公斤和活性碳2公斤~3公斤,可吸附部分氨氮。

4.使用微生物制剂用光合细菌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1ppm,每隔20天左右泼洒一次,效果较好。

5.大水面(50亩以上鱼池)可种植水生植物如水葫芦,水花生等,可占全池面积1/100 ,以吸附氨氮等有毒物质。

三、亚硝基态氮(NO2-N)(一)来源它是水环境中有机物分解的中间产物,故NO2-N极不稳定,它可以在微生物作用下,当氧气充足时可转化为对鱼毒性较低的硝酸盐,但也可以在缺氮时转为毒性强的氨氮。

温度对水体中硝化作用有较大影响,因不同的硝化细菌对温度要求不同,硝化细菌在温度较低时,硝化作用减弱,在冬季几乎停止,氨氮很难转化为NO2-N,因而氨氮浓度较大。

当温度升高,硝化细菌活跃,硝化作用加剧,可将氨氮转化为NO2-N,当浓度增高到一定程度,可引起褐血病。

(二)对鱼类的毒害作用这主要是由于NO2-N能与鱼体血红素结合成高铁血红素,由于血红素中的亚铁被氧化成高铁,失去与氧结合的能力,致使血液呈红褐色,随着鱼体血液中高铁血红素的含量增加,血液颜色可以从红褐色转化呈巧克力色。

由于高铁血红蛋白不能运载氧气,可造成鱼类缺氧死亡。

对团头鲂试验结果表明:其体内血液中的高铁血红素的百分比含量是随水中的NO2-N浓度升高而上升的,当NO2-N浓度达到2.5毫克/升时耗氧率达最大值,在低于2.5毫克/升时,鱼可以通过自身的生理调节来弥补载氧能力的不足,鱼表现呼吸加快,活动增强,耗氧量增加,当超过2.5毫克/升时,鱼体的生理代谢功能不足而出现中毒症状。

试验表明,鲢鱼、鲤鱼、罗非鱼的安全浓度分别为2.4毫克/升、1.8毫克/升和2.8毫克/升,可见鲤鱼对亚硝酸态氮的耐受力较低,这与鱼池中出现的实际情况相吻合。

(三)控制池水中亚硝酸态氮的具体措施:1.开增氧机。

2.使用增氧剂每亩用双氧水300毫克~500毫克,加水冲稀后全池泼洒,隔一天重复一次。

3.使用氯化钠和碳酸钙、硫酸亚铁每亩用8公斤~10公斤氯化钠和少量的硫酸亚铁和碳酸钙。

4.使用沸石和活性炭每亩使用沸石15公斤~20公斤或活性炭1公斤~2公斤,全池泼洒。

5.使用微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使池水浓度为10ppm,全池泼洒,隔15天~20天重复一次。

6.使用水质改良剂每亩用水质改良剂2公斤加水冲稀,全池泼洒,隔15天~20天重复一次。

效果较好。

四、硫化氢(一)来源1.在缺氧条件下,含硫的有机物经厌氧细菌分解而产生;2.在富硫酸盐的池水中,经硫酸盐还原细菌的作用,使硫酸盐转化成硫化物,在缺氧条件下进一步生成硫化氢。

硫化物和硫化氢均具毒性。

硫化氢有臭蛋味,具刺激、麻醉作用。

硫化氢在有氧条件下很不稳定,可通过化学或微生物作用转化为硫酸盐。

在底层水中有一定量的活性铁,可被转化为无毒的硫或硫化铁。

(二)硫化氢对鱼类的毒害作用水体中的硫化氢通过鱼鳃表面和粘膜可很快被吸收,与组织中的钠离子结合形成具有强烈刺激作用的硫化钠,并还可与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铁相结合,使血红素量减少,因而影响鱼类呼吸,为此H2S对鱼类具有较强毒性,在养殖水体中硫化氢含量达0.1毫克/升就可影响幼鱼的生存和生长,当达到6.3毫克/升时可使鲤鱼全部死亡。

中毒鱼类的主要症状为鳃呈紫红色,鳃盖、胸鳍张开、鱼体失去光泽,漂浮在水面上。

(三)控制硫化氢具体措施:提高水中含氧量。

严重的鱼池可每亩泼洒300毫升~500毫升双氧水;使用氧化铁剂每亩放入一定量的铁屑。

五、溶解氧(一)来源池水中溶解氧主要来源是依靠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精养池中,晴天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可以达到精养池的一昼夜溶解氧总吸入的90.3%,挖掘中扩散溶入水中的仅占9.5%,而池水中消耗溶解氧最多的为浮游生物(晚上)、细菌的呼吸作用和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可占到72.19%,鱼类耗氧占16.1%,上层过饱和逸出的约占10.4%,底泥耗氧约0.6%,为此,为保持池水一定量氧气不逸散到大气中,可在晴天光合作用强烈时,中午1时~2时开增氧机,以便将上层溶解氧送入底层,以补续底层氧气不足,改善底层水质条件。

(二)溶解氧对鱼类影响溶解氧是鱼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而水中溶解氧量的多寡对鱼类摄食饲料利用率和生长均有很大影响。

溶氧量5毫克/升以上鱼类摄食正常,当溶氧量降为4毫克/升时鱼类摄食量下降13%,而当溶氧量下降到2毫克/升时其摄食量下降54%,再下降到1毫克/升以下时鱼类停止吃食。

不但如此,池中溶氧量充足还可以改善鱼类栖息的生活环境,降低氨氮、亚硝酸态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浓度。

但并不是水中溶氧量越高越好,当池水中溶氧量过饱和度达150%以上,溶氧量达14.4毫克/升以上时,易引起鱼类气泡病。

因此,适宜的溶氧量,对于养殖鱼类生存、生长、饲料利用率等至关重要。

六、酸碱度(pH)池水中的pH值过高或过低,对鱼类生长均不利,pH值低于4.4,鱼类死亡率可达7%~20% ,低于4%以下,全部死亡;pH值高于10.4,死亡率可达20%~89%,pH高于10.6时,可引起全部死亡,鱼类生长最适宜pH为7.5~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